期刊文献+
共找到632篇文章
< 1 2 3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2023年度进展 被引量:4
1
作者 王墨扬 周政 +5 位作者 牛冠男 陈阳 丰德京 胡祥铭 史文册 吴永健 《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 CSCD 2024年第1期14-19,共6页
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AVR)目前已经成为治疗主动脉瓣疾病患者的有效手段之一,随着技术的不断成熟,器械的持续革新,经验的日益丰富,TAVR的适应证范围得到不断扩展。紧跟国际趋势,我国TAVR手术量逐年稳步上涨。2023年度TAVR领域在低危... 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AVR)目前已经成为治疗主动脉瓣疾病患者的有效手段之一,随着技术的不断成熟,器械的持续革新,经验的日益丰富,TAVR的适应证范围得到不断扩展。紧跟国际趋势,我国TAVR手术量逐年稳步上涨。2023年度TAVR领域在低危主动脉瓣狭窄患者中的长期随访结果进一步验证了TAVR手术的远期获益,针对主动脉瓣反流患者行TAVR手术的相关研究以及TAVR手术在二叶式主动脉瓣狭窄患者中的应用均为TAVR适应证的拓展提供了证据支持。与此同时,国内外瓣膜器械的研发及新技术创新层出不穷,全生命周期管理新理念越来越受到重视,尤其是我国本土器械研发进展迅速,多种器械进入临床研究阶段,其临床表现及研究结果值得期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 适应证 新技术 新器械 进展
下载PDF
大动脉间型冠状动脉异常起源于主动脉致急性心肌梗死伴晕厥一例
2
作者 潘崇 李崇剑 +6 位作者 王全河 尤宏钊 吴长伟 张洪亮 赵振燕 胡奉环 吴永健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917-919,共3页
大动脉间型冠状动脉异常起源于主动脉是一种少见的先天性心血管畸形,表现为劳累或活动后胸痛、晕厥,可导致心脏收缩功能下降、心肌梗死,甚至猝死。本文报道1例活动时胸痛伴晕厥、意识丧失的青少年患者,起初诊断为急性心肌梗死,通过超声... 大动脉间型冠状动脉异常起源于主动脉是一种少见的先天性心血管畸形,表现为劳累或活动后胸痛、晕厥,可导致心脏收缩功能下降、心肌梗死,甚至猝死。本文报道1例活动时胸痛伴晕厥、意识丧失的青少年患者,起初诊断为急性心肌梗死,通过超声心动图、冠状动脉造影、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检查后确诊为大动脉间型冠状动脉异常起源于主动脉,行冠状动脉起源异常矫治+冠状动脉成形术,术后恢复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动脉间型 冠状动脉异常起源 急性心肌梗死 晕厥
下载PDF
冠状动脉微血管疾病的治疗进展
3
作者 史文册 张洪亮 吴永健 《中国医刊》 CAS 2024年第6期594-597,共4页
冠状动脉微血管疾病(CMVD)是指由于冠状动脉微血管的结构或功能异常,导致急性或慢性心肌缺血,从而引起的一系列临床综合征。CMVD患者往往并未发生严重的狭窄,介入治疗的临床疗效有限,因此,危险因素控制和药物治疗尤为重要。近年来,CMVD... 冠状动脉微血管疾病(CMVD)是指由于冠状动脉微血管的结构或功能异常,导致急性或慢性心肌缺血,从而引起的一系列临床综合征。CMVD患者往往并未发生严重的狭窄,介入治疗的临床疗效有限,因此,危险因素控制和药物治疗尤为重要。近年来,CMVD愈发引起临床的广泛重视,现结合既往循证医学证据,对CMVD的治疗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CMVD临床治疗策略的制订与优化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微血管疾病 药物治疗 危险因素控制
下载PDF
应重视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结果评估与技术改进 被引量:3
4
作者 吴永健 陈阳 +2 位作者 王墨扬 张洪亮 赵杰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1112-1118,共7页
近年来,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AVR)发展迅速且适应证逐渐向低危患者扩展。TAVR结果评估应更注重TAVR的全生命周期管理,良好的TAVR结果不仅包括即刻瓣膜置入成功,还包括患者远期预后佳和瓣膜长期耐久性好。本文初步总结TAVR的即刻、围... 近年来,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AVR)发展迅速且适应证逐渐向低危患者扩展。TAVR结果评估应更注重TAVR的全生命周期管理,良好的TAVR结果不仅包括即刻瓣膜置入成功,还包括患者远期预后佳和瓣膜长期耐久性好。本文初步总结TAVR的即刻、围术期、长期耐久性、冠状动脉通路、医患成本等结果评估指标,同时总结了以改善TAVR结果为目的的TAVR瓣膜研发及技术改进的进展,包括置入技术、短瓣架和瓣叶处理技术、主动脉瓣反流瓣膜的锚定技术、极具成本效益的极简式技术等,为今后TAVR的发展指明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 结果评估 技术改进
下载PDF
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瓣叶交界对齐的应用
5
作者 吴永健 陈阳 宋俊贤 《中国医刊》 CAS 2024年第8期813-815,共3页
随着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ranscatheter aortic valve replacement,TAVR)适应证拓展至年轻、低风险、预期寿命较长的患者,主动脉瓣疾病患者的全生命周期管理逐渐受到重视。TAVR术后冠状动脉遮挡所致的冠状动脉介入困难逐渐引起临床关... 随着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ranscatheter aortic valve replacement,TAVR)适应证拓展至年轻、低风险、预期寿命较长的患者,主动脉瓣疾病患者的全生命周期管理逐渐受到重视。TAVR术后冠状动脉遮挡所致的冠状动脉介入困难逐渐引起临床关注,冠状动脉通路、瓣膜耐久性等问题逐渐浮现,而瓣叶交界对齐能够部分有效解决这些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 瓣叶交界对齐 人工智能 器械研发
下载PDF
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前CT解剖特征与风险分类——多中心前瞻性横断面研究 被引量:3
6
作者 陈阳 王墨扬 +16 位作者 牛冠男 赵杰 张洪亮 刘庆荣 赵振燕 随永刚 丰德京 张斌 李子昂 胡祥铭 张宇轩 王璨 曾正 吕滨 武涛 宋光远 吴永健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1042-1049,共8页
目的:CT测量对于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AVR)患者术前风险评估不可或缺,然而当前国内外缺少TAVR术前CT解剖风险评估分类,本研究将初步就此进行总结。方法:多中心前瞻性收集2021年9月至2022年9月就诊的症状性重度主动脉瓣病变患者210例,... 目的:CT测量对于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AVR)患者术前风险评估不可或缺,然而当前国内外缺少TAVR术前CT解剖风险评估分类,本研究将初步就此进行总结。方法:多中心前瞻性收集2021年9月至2022年9月就诊的症状性重度主动脉瓣病变患者210例,收集并分析患者基线信息、CT测量及解剖风险和解剖风险分类。TAVR术前主动脉瓣病变的CT解剖综合风险分为A类(简单病变)、B类(复杂病变)、C类(高危复杂病变)、D类(禁忌病变)四类。结果:210例患者平均年龄(73.1±5.5)岁,男性89例(42.4%),左心室射血分数为(55.0±13.8)%。瓣叶分型包括70例(33.3%)三叶瓣,47例(22.4%)0型二叶瓣,82例(39.1%)1型二叶瓣和11例(5.2%)2型二叶瓣。其中常见解剖风险包括冠状动脉闭塞风险(38.6%),横位心(22.4%),下肢入路风险(21.4%),重度钙化(20.0%),瓣叶钙化不足(14.8%),小心室(12.9%),升主动脉扩张(12.4%)和瓣环破裂风险(10.5%)。综合风险分类结果为,31例A类(14.8%),131例B类(62.4%),36例C类(17.1%),12例D类(5.7%)。结论:不同瓣叶分型的TAVR术前CT解剖特征及病变风险分类有所差异,术前CT识别TAVR的高危复杂病变和禁忌病变十分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瓣狭窄 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 CT解剖特征 风险分类
下载PDF
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后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初步经验 被引量:4
7
作者 张洪亮 刘庆荣 +5 位作者 陈阳 牛冠男 王墨扬 赵杰 赵振燕 吴永健 《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 CSCD 2023年第6期427-431,共5页
目的总结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AVR)后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经验。方法回顾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冠心病中心和结构性心脏病一病房在2020年10月1日至2023年3月5日TAVR术后再次行PCI的患者,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及PCI相关数据... 目的总结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AVR)后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经验。方法回顾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冠心病中心和结构性心脏病一病房在2020年10月1日至2023年3月5日TAVR术后再次行PCI的患者,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及PCI相关数据。结果共纳入8例TAVR术后接受PCI的患者,年龄66~84岁,其中男3例(3/8),7例(7/8)患者置入自膨胀瓣膜,1例(1/8)患者置入球囊扩张瓣膜。2例(2/8)患者在TAVR术前即发现冠状动脉严重病变,先行TAVR纠正心力衰竭后择期再行PCI;其余6例(6/8)在TAVR时冠状动脉均为临界病变,在TAVR术后7~55个月因冠状动脉病变明显加重行PCI。5例(5/8)患者临床表现为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3例(3/8)表现为心绞痛。PCI靶血管均为左侧冠状动脉,以左前降支为主;6例(6/8)PCI路径为右桡动脉,2例(2/8)为股动脉。6例(6/8)患者选用Judikins left指引导管,2例(2/8)选用EBU指引导管。患者均成功完成PCI,原位病变置入支架,支架内再狭窄病变应用药物涂层球囊扩张,其中3例患者使用Guidezilla延长导管。PCI耗时25~100 min。PCI术后随访2~30个月未发生心肌梗死、靶血管血运重建、心原性猝死等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结论TAVR术后行PCI安全、可行且预后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瓣狭窄 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 冠状动脉疾病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下载PDF
结构性心脏病介入治疗2023年度报告精要 被引量:2
8
作者 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分会结构性心脏病学组 周达新 吴永健 《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 CSCD 2024年第3期121-135,共15页
近年来,随着结构性心脏病领域的迅猛发展,介入治疗经历了从稚嫩到成熟、由探索到创新的跨越历程,各种新型介入手段和器械层出不穷,给广大结构性心脏病患者带来了新的曙光。知往鉴今,以启未来,2023年结构性心脏病介入治疗年度报告系统性... 近年来,随着结构性心脏病领域的迅猛发展,介入治疗经历了从稚嫩到成熟、由探索到创新的跨越历程,各种新型介入手段和器械层出不穷,给广大结构性心脏病患者带来了新的曙光。知往鉴今,以启未来,2023年结构性心脏病介入治疗年度报告系统性回顾了过去一年中结构性心脏病介入治疗领域的新理念、新器械、新研究、新指南等,涵盖了国内外的最新进展,剖析了存在的问题及未来的方向,以促进结构性心脏病领域规范化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构性心脏病 介入治疗 年度报告
下载PDF
三尖瓣反流经导管治疗的中国专家共识
9
作者 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结构性心脏病学组 +8 位作者 潘文志 宋光远 周达新 吴永健 刘先宝 陆方林 张晓春 葛均波(指导) 王建安(指导) 《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 CSCD 2024年第10期551-561,共11页
三尖瓣反流(TR)是较常见的心脏瓣膜疾病之一,既往标准治疗为外科手术,但该方法创伤大、风险高。近年来,经导管三尖瓣介入治疗(TTVI)技术实现重大突破,在国外已步入临床推广阶段,并且相继推出了TTVI专家共识文件。但在我国,目前仍缺乏该... 三尖瓣反流(TR)是较常见的心脏瓣膜疾病之一,既往标准治疗为外科手术,但该方法创伤大、风险高。近年来,经导管三尖瓣介入治疗(TTVI)技术实现重大突破,在国外已步入临床推广阶段,并且相继推出了TTVI专家共识文件。但在我国,目前仍缺乏该方面的共识性文件。为推进该技术在我国安全、规范、健康地发展,特编写此专家共识。本共识将从TR的解剖与流行病学、分类与发病机制、传统治疗与TTVI、TTVI术前评估及临床疗效终点等方面予以介绍,并梳理总结10个核心观点,以便读者能够快速掌握共识的精髓要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尖瓣反流 经导管三尖瓣介入 专家共识
下载PDF
中国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临床路径专家共识(2024版)
10
作者 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结构性心脏病学组 亚太结构性心脏病俱乐部 +5 位作者 宋光远 潘文志 周达新 吴永健 刘新民 王墨扬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041-1057,共17页
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AVR)已经日臻成熟,2017~2023年期间我国开展中心数量由不到10家增加至600余家,每年置入量由数百例增加至超过10000例,TAVR在我国已进入持续稳定发展阶段。《中国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临床路径专家共识》2018版及2... 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AVR)已经日臻成熟,2017~2023年期间我国开展中心数量由不到10家增加至600余家,每年置入量由数百例增加至超过10000例,TAVR在我国已进入持续稳定发展阶段。《中国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临床路径专家共识》2018版及2021版在我国TAVR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发挥了重要指导作用。随着TAVR领域在循证证据、应用经验、指南更新、器械研发、术式改良等方面的进展,尤其是中国原创技术及治疗方案优化等方面陆续取得重要突破,特更新旧版临床路径专家共识。新版临床路径专家共识对TAVR患者术前临床评价、围术期影像学评估、规范化手术流程、围术期综合管理及术后康复随访等方面进行了详尽阐述,以进一步助力我国TAVR技术健康、规范发展,促进围绕该技术的临床和研究能力的稳定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 临床评估 影像学评估 规范化手术流程 围术期管理
下载PDF
中国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临床路径专家共识(2024版)
11
作者 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结构性心脏病学组 亚太结构性心脏病俱乐部 +5 位作者 宋光远 潘文志 周达新 吴永健 刘新民 王墨扬 《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 CSCD 2024年第11期601-617,共17页
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AVR)已经日臻成熟,2017—2023年期间我国开展中心数量由不到10家增加至600余家,每年置入量由数百例增加至超过10000例,TAVR在我国已进入持续稳定发展阶段。《中国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临床路径专家共识》2018版及... 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AVR)已经日臻成熟,2017—2023年期间我国开展中心数量由不到10家增加至600余家,每年置入量由数百例增加至超过10000例,TAVR在我国已进入持续稳定发展阶段。《中国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临床路径专家共识》2018版及2021版在我国TAVR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发挥了重要指导作用。随着TAVR领域在循证证据、应用经验、指南更新、器械研发、术式改良等方面的进展,尤其是中国原创技术及治疗方案优化等方面陆续取得重要突破,特更新旧版临床路径专家共识。新版临床路径专家共识对TAVR患者术前临床评价、围术期影像学评估、规范化手术流程、围术期综合管理及术后康复随访等方面进行了详尽阐述,以进一步助力我国TAVR技术健康、规范发展,促进围绕该技术的临床和研究能力的稳定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 临床评估 影像学评估 规范化手术流程 围术期管理
下载PDF
中医抗癌止痛方外用联合羟考酮用于恶性肿瘤骨转移中重度疼痛的效果研究
12
作者 吴永健 戴小军 张晓春 《大医生》 2024年第4期75-77,共3页
目的 探讨中医抗癌止痛方外用联合羟考酮治疗恶性肿瘤骨转移中重度疼痛患者的效果,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0月至2023年10月扬州市中医院收治的100例恶性肿瘤骨转移中重度疼痛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案不同分为对照... 目的 探讨中医抗癌止痛方外用联合羟考酮治疗恶性肿瘤骨转移中重度疼痛患者的效果,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0月至2023年10月扬州市中医院收治的100例恶性肿瘤骨转移中重度疼痛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案不同分为对照组(50例,仅给予羟考酮治疗)和研究组(50例,给予中医抗癌止痛方外用联合羟考酮治疗)。比较两组患者镇痛效果、临床相关指标、炎症因子水平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研究组患者整体镇痛效果优于对照组,且总缓解率高于对照组(均P<0.05)。研究组患者的止痛起效时间短于对照组,疼痛缓解持续时间长于对照组,盐酸羟考酮缓释片日均用量少于对照组(均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6(IL-6)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研究组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中医抗癌止痛方外用联合羟考酮用于恶性肿瘤骨转移中重度疼痛患者的镇痛疗效显著,缩短止痛起效时间的同时延长疼痛缓解持续时间,减少盐酸羟考酮缓释片日均用量,降低炎症因子水平,且不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医抗癌止痛方 羟考酮 恶性肿瘤 骨转移疼痛
下载PDF
主动脉瓣狭窄患者左心室重构的过程、影像学特点与治疗决策 被引量:2
13
作者 陈乔凡 叶蕴青 +2 位作者 张而立 许海燕 吴永健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94-300,共7页
主动脉瓣狭窄是一种以左心室结构和功能不断变化为特征的瓣膜性心脏病。其中,左心室心肌细胞和几何结构重构与患者的预后息息相关。主动脉瓣置换术是目前治疗重度主动脉瓣狭窄唯一有效的手段。现有指南针对该类患者的治疗建议主要基于... 主动脉瓣狭窄是一种以左心室结构和功能不断变化为特征的瓣膜性心脏病。其中,左心室心肌细胞和几何结构重构与患者的预后息息相关。主动脉瓣置换术是目前治疗重度主动脉瓣狭窄唯一有效的手段。现有指南针对该类患者的治疗建议主要基于症状和左心室射血分数。现代影像学技术可显示主动脉瓣狭窄患者左心室重构的不同表现,研究也进一步揭示了左心室重构与心功能之间的相。本文就主动脉瓣狭窄患者左心室重构的特点与潜在机制、影像学表现以及影像学手段在其诊治中的应用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瓣狭窄 左心室重构 心肌肥厚 心肌纤维化 主动脉瓣置换术
下载PDF
中国老年瓣膜性心脏病脂蛋白(a)水平的不同特点分析 被引量:1
14
作者 卢倩鸿 叶蕴青 +5 位作者 汪芳 郭远林 李喆 费胜男 许海燕 吴永健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243-246,共4页
目的探究中国老年瓣膜性心脏病患者脂蛋白(a)水平在疾病分布、病因分布、合并冠心病的差异。方法纳入老年瓣膜性心脏病标准评估体系及优化治疗路径研究队列年龄≥65岁且超声心动图确诊的瓣膜重度狭窄和(或)反流的患者1320例,根据所有患... 目的探究中国老年瓣膜性心脏病患者脂蛋白(a)水平在疾病分布、病因分布、合并冠心病的差异。方法纳入老年瓣膜性心脏病标准评估体系及优化治疗路径研究队列年龄≥65岁且超声心动图确诊的瓣膜重度狭窄和(或)反流的患者1320例,根据所有患者脂蛋白(a)水平分为升高组349例[脂蛋白(a)>300 mg/L或>140 nmol/L]和未升高组971例[脂蛋白(a)≤300 mg/L或≤140 nmol/L],分析脂蛋白(a)水平变化特点。结果本研究脂蛋白(a)升高比例为26.4%。升高组单纯主动脉瓣疾病、单纯二尖瓣疾病、单纯三尖瓣疾病比例与未升高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7.8%vs 28.7%,P=0.002;10.0%vs 16.4%,P=0.004;3.4%vs 6.7%,P=0.026)。在脂蛋白(a)升高组单纯主动脉瓣狭窄、单纯主动脉瓣反流、单纯二尖瓣反流患者中,退行性病因分别占有85.0%、93.8%、70.0%,明显高于其他病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瓣膜病患者合并冠心病的患者脂蛋白(a)升高患者比例明显高于无冠心病患者(32.3%vs 24.4%,P=0.005)。升高组与未升高组性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与女性患者脂蛋白(a)升高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6.3%vs 26.6%,P>0.05)。结论老年瓣膜性心脏病患者脂蛋白(a)水平在疾病分类、疾病病因以及是否合并冠心病中具有一定差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瓣膜疾病 脂蛋白(A) 多中心研究(主题) 横断面研究 数据收集
下载PDF
国产自膨胀式经导管主动脉瓣膜可控弯输送系统的首例应用
15
作者 陈阳 陈国良 +13 位作者 宋頔 张洪亮 王墨扬 牛冠男 周政 张倩 刘庆荣 赵振燕 赵杰 张斌 丰德京 史文册 奚吉成 吴永健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85-289,共5页
2023年9月22日,国内首次采用国产自膨胀式经导管主动脉瓣膜可控弯输送系统(VitaFlow^(■)Ⅲ可控弯输送系统)在1例合并严重心力衰竭、外科手术高危的症状性重度主动脉瓣狭窄患者中行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患者在全身麻醉下成功完成经导... 2023年9月22日,国内首次采用国产自膨胀式经导管主动脉瓣膜可控弯输送系统(VitaFlow^(■)Ⅲ可控弯输送系统)在1例合并严重心力衰竭、外科手术高危的症状性重度主动脉瓣狭窄患者中行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患者在全身麻醉下成功完成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术后瓣膜位置、功能良好。出院前和随访1个月时,患者的症状和心力衰竭程度明显改善。该病例的随访结果初步表明,采用VitaFlow^(■)Ⅲ可控弯输送系统行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安全、可行,其疗效有望在后续的前瞻性、多中心临床试验中进行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度主动脉瓣狭窄 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 可控弯输送系统
下载PDF
导管室内评价冠状动脉微血管功能的方法学进展
16
作者 史文册 张洪亮 吴永健 《中国医刊》 CAS 2024年第9期938-942,共5页
冠状动脉微血管疾病(CMVD)是指由于冠状动脉微血管结构或功能异常导致急性或慢性心肌缺血,从而引起的一系列临床综合征。研究提示CMVD存在于10%~80%的人群当中,且与不良预后相关,因此近些年逐渐受到临床医生的重视。不同于心外膜血管可... 冠状动脉微血管疾病(CMVD)是指由于冠状动脉微血管结构或功能异常导致急性或慢性心肌缺血,从而引起的一系列临床综合征。研究提示CMVD存在于10%~80%的人群当中,且与不良预后相关,因此近些年逐渐受到临床医生的重视。不同于心外膜血管可以通过冠状动脉造影明确有无显著狭窄,传统的诊断方法很难明确诊断广泛存在的冠状动脉微循环系统的病变程度。近年来,随着医学影像学的发展,尤其是冠脉计算生理学的颠覆性进展,临床医生能够快速通过造影结果来评价病变血管的生理学参数,同时也为CMVD的诊断提供了理论基础。基于新技术的发展,以及人们对CMVD诊断和评估的重视,本综述总结了目前CMVD的主要诊断方式及其在临床中的应用价值,并提出了CMVD诊断的发展方向以及未来的研究热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微血管疾病 诊断 微循环阻力指数 血管造影
下载PDF
三尖瓣反流预后评估的研究进展
17
作者 吕俊兴 吴永健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CAS 2023年第5期440-445,共6页
三尖瓣反流是一种临床较为常见的心脏瓣膜病。中度及以上三尖瓣反流可能引发或加重右心衰竭,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及远期预后。然而,三尖瓣反流的预后因素和最佳干预治疗时机尚不明确。近年来一系列研究表明,部分临床特征、生物标志物和... 三尖瓣反流是一种临床较为常见的心脏瓣膜病。中度及以上三尖瓣反流可能引发或加重右心衰竭,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及远期预后。然而,三尖瓣反流的预后因素和最佳干预治疗时机尚不明确。近年来一系列研究表明,部分临床特征、生物标志物和影像学指标对三尖瓣反流患者预后评估有一定价值,可能指导临床危险分层,以及三尖瓣外科或介入治疗决策中患者筛选和干预时机的确定。本文就三尖瓣反流患者预后评估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尖瓣反流 危险分层 预后 模型
下载PDF
不同类型高脂血症小而密低密度脂蛋白的水平及调血脂治疗对其影响 被引量:14
18
作者 吴永健 俞虹 +5 位作者 秦学文 王兴宇 孙余华 陈纪林 寇文镕 陆宗良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430-433,共4页
目的 :研究不同类型高脂血症患者血清小而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LDL C)水平的变化 ,观察血脂康调血脂治疗对高脂血症患者小而密LDL C的影响。方法 :采用非变型梯度凝胶电泳法分别测定 37例冠状动脉 (冠脉 )正常的高脂血症患者 (A组 ) ,... 目的 :研究不同类型高脂血症患者血清小而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LDL C)水平的变化 ,观察血脂康调血脂治疗对高脂血症患者小而密LDL C的影响。方法 :采用非变型梯度凝胶电泳法分别测定 37例冠状动脉 (冠脉 )正常的高脂血症患者 (A组 ) ,131例冠脉造影证实有冠心病的高脂血症患者 (B组 )及 40例冠脉及血脂均正常的受检者 (对照组 )和 80例血脂正常的冠心病患者 (C组 )血清小而密LDL C的水平 ,比较A、B和C组间小而密LDL C水平的差异 ;将B组分为 3个亚组即 40例高胆固醇血症患者 (B1组 )、49例混合型高脂血症患者 (B2组 )、42例高甘油三酯血症患者 (B3组 ) ,给予调血脂治疗 8周 ,分别测定治疗前后该 3个亚组血清小而密LDL C的水平 ,并与对照组对比。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 ,A组患者血清小而密LDL C占总LDL C含量的百分比仅有轻度升高 [(45 5± 5 5 ) %比(40 6± 6 3) % ,P >0 0 5 ] ,B组和C组患者血清小而密LDL C的含量明显升高 [(65 8± 8 2 ) %和 (68 3± 13 8) % ,P <0 0 1]。B组中以B 2组 [(65 7± 7 8) % ,P <0 0 1]和B3组 [(69 3± 7 8) % ,P <0 0 1]患者升高最为明显。调血脂治疗后血清小而密LDL C实际含量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结论 :合并有冠心病的高脂血症患者小而密LDL C的升高更为明显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脂血症 脂蛋白类 LDL胆固醇 调血脂治疗
下载PDF
75岁以上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21
19
作者 吴永健 杨伟宪 +5 位作者 杨跃进 公方升 王刚 姚康宝 陈纪林 陈在嘉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01年第3期153-155,共3页
目的 了解现阶段我国老年急性心肌梗死 (AMI)患者的临床情况 ,住院期间的并发症及病死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过去 10年所有 75岁以上AMI患者住院期间的临床资料。结果 过去 10年 75岁以上急性心肌梗死老年患者占同期所有住院AMI患... 目的 了解现阶段我国老年急性心肌梗死 (AMI)患者的临床情况 ,住院期间的并发症及病死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过去 10年所有 75岁以上AMI患者住院期间的临床资料。结果 过去 10年 75岁以上急性心肌梗死老年患者占同期所有住院AMI患者的 8.9% ,其高血压、吸烟、糖尿病和高脂血症的发生率分别为 5 6 .1%、34 .4%、12 .3%和 7.9%。 6 3.1%的患者既往有心绞痛病史 ,2 4.3%有陈旧性心肌梗死病史。住院期间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和心源性休克的发生率分别为 38%、5 3.7%和 11.3% ,病死率为 13.3% ,明显高于同期所有AMI患者总的死亡率(5 .8% )。在透壁性AMI患者中只有 8%接受了再灌注治疗。结论 高血压和吸烟为老年AMI患者的主要危险因素 ,病死率仍居高不下 ,除与年龄因素有关外 ,还可能与这些老年患者中使用溶栓治疗较少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人 急性心肌梗塞 溶栓治疗 临床分析
下载PDF
不稳定性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塞肌钙蛋白T变化的比较 被引量:10
20
作者 吴永健 陈纪林 +5 位作者 谭晓燕 蔡强军 邱罡 朱洪 姚康宝 陈在嘉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6期341-343,共3页
目的 :比较不同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肌钙蛋白 T(Tn T)变化。  方法 :不稳定性心绞痛 (UAP)、Q波型和非 Q波型急性心肌梗塞 (AMI)患者于急诊就诊时、住院后第 2、第 3和第 6日取血测定 Tn T水平。  结果 :35 %的 UAP患者 Tn T表... 目的 :比较不同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肌钙蛋白 T(Tn T)变化。  方法 :不稳定性心绞痛 (UAP)、Q波型和非 Q波型急性心肌梗塞 (AMI)患者于急诊就诊时、住院后第 2、第 3和第 6日取血测定 Tn T水平。  结果 :35 %的 UAP患者 Tn T表现为升高 ,其升高的幅度 (均 <3.0 ng/ ml)明显 <非 Q波型 AMI(2 4% >3.0 ng/ml)和 Q波型 AMI(90 % >3.0 ng/ ml) ,且一般 3天后即转为阴性 ,而 AMI患者 6天后多数仍为阳性。非 Q波型 AMI和Q波型 AMI急诊就诊时 Tn T的阳性率分别为 79.1%和 90 .7% ,住院后第 2日均达 10 0 % ,均明显高于同时间谷草转氨酶和肌酸激酶同工酶的阳性率 ,两组 Tn T阳性在持续时间上相似 ,但在升高幅度上有明显的区别。再灌注治疗可能会影响 Q波型 AMI患者 Tn T的自然变化规律。  结论 :UAP患者 Tn T的变化与非 Q波型 AMI和 Q波型 AMI有显著的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绞痛 心肌梗塞 肌钙蛋白T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