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地震科学实验场三维断层模型Web展示原型系统
1
作者 吴熙彦 鲁人齐 +3 位作者 张金玉 孙晓 徐芳 陈桂华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5-47,共13页
活动断层的三维结构和模型是地震危险性研究的基础参数和重要数据。随着对接近真实形态的活动断层三维模型的应用需求不断增加,对这类模型数据的共享及研究的需求也日益增加。数据共享课题的一个重要议题是如何构建基于Web的三维断层模... 活动断层的三维结构和模型是地震危险性研究的基础参数和重要数据。随着对接近真实形态的活动断层三维模型的应用需求不断增加,对这类模型数据的共享及研究的需求也日益增加。数据共享课题的一个重要议题是如何构建基于Web的三维断层模型展示平台,提高数据共享水平和用户体验。中国地震科学实验场(川滇地区)三维断层模型Web展示原型系统①是基于Arc GIS 10.6企业版的Web App Builder工具构建的一个实验性系统。该系统实现了基于Web GIS的三维展示系统的基本功能,并成功测试了更适用于地震行业标准的用户交互方式、基本功能、场景数据迁移方案和三维场景设计方案。场景数据从三维断层建模平台到GIS平台的迁移,是实现基于Web GIS三维展示系统的基础。场景中展示的三维数据采用与二维数据标准一致且视觉上融合度高的可视化方案。实践结果表明,三维数据从建模平台迁出后,应结合数据可视化方案,在属性层面上与二维数据相融合,以保证二维和三维数据在视觉上较好地融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动断层 中国地震科学实验场 三维断层模型 WEB 原型系统 地理信息系统
下载PDF
活动断层避让距离确定的理论基础与应用实例
2
作者 魏雷鸣 徐锡伟 +7 位作者 李峰 曹筠 任俊杰 程佳 张宪兵 贾启超 陈桂华 吴熙彦 《煤田地质与勘探》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69-82,共14页
活动断层避让是活动断层探测走向减灾应用的最后“1公里”,也是地震链生灾害风险源的阻断技术。地震现场考察和实验研究表明,只要离开活动断层迹线一定的有限距离就能够保证建(构)筑物免遭活动断层同震破裂和错动引起的灾难性毁坏。因此... 活动断层避让是活动断层探测走向减灾应用的最后“1公里”,也是地震链生灾害风险源的阻断技术。地震现场考察和实验研究表明,只要离开活动断层迹线一定的有限距离就能够保证建(构)筑物免遭活动断层同震破裂和错动引起的灾难性毁坏。因此,活动断层的避让工作是活动断层探测和准确定位的最终目标之一。从活动断层避让相关定义和术语出发,系统论述不同类型活动断层地震破裂局部化宽度特征、倾滑断层地表破裂/灾害的上盘效应及其同震破裂和错动对建(构)筑物的剪切和撕裂作用控制了毁坏带空间展布等特征,这些特征构成了活动断层避让理论;在此基础上着重讨论了活动断层避让标准的适用范围、活动断层管制区划定依据和范围,建设场址区避让活动断层所需的定位精度要求,活动断层管制区内一般建(构)筑物避让活动断层距离基本值(D0),可以作为近于直立走滑断层和倾滑断层下盘避让的最小距离;倾滑断层中倾角约60°正断层上盘的避让距离为避让距离基本值(D0)的2倍左右,而倾角约为30°的逆断层上盘避让距离为避让距离基本值(D0)的3~4倍;特殊建(构)筑物有别于一般建(构)筑物,它们的安全直接影响到社会安定和国家的兴衰,因此,专门给出了分类避让距离,保证这些建(构)筑物在地震期间不会引发严重的次生灾害;最后简明扼要地介绍了国内外活动断层避让的相关法律法规和避让实例。活动断层避让作为一种科学有效的地震灾害阻断技术,不仅可以有效地解决建(构)筑物的抗断问题:如何避让?避让多少?还可为保障国家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建设的地震安全提供创新性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动断层 地震地表破裂带 变形/破裂局部化特征 活动断层管制区 避让距离
下载PDF
城市活动断层探测成果图件集的编制规范研究 被引量:6
3
作者 吴熙彦 徐锡伟 +1 位作者 安艳芬 王银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978-989,共12页
城市活动断层探测成果图件集是近年国家活动断层探测科学工程项目开展以来形成的重要资料,其集成编绘将有助于今后地震地质研究和防震减灾的开展。城市活动断层探测成果图件集包括20个城市的1:250000区域地震构造图与1:50000活动断层分... 城市活动断层探测成果图件集是近年国家活动断层探测科学工程项目开展以来形成的重要资料,其集成编绘将有助于今后地震地质研究和防震减灾的开展。城市活动断层探测成果图件集包括20个城市的1:250000区域地震构造图与1:50000活动断层分布图。文中系统详细地探讨了区域地震构造图与活动断层分布图地图信息的组织与表达、设计思想、制图综合、图例规范与编制过程。最后,还简要介绍了基于ArcGIS平台的计算机规范化制图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地震构造图 活动断层分布图 ARCGIS 城市活动断层 填图模板
下载PDF
国家川滇实验场地震地表破裂带分布图编制 被引量:5
4
作者 吴熙彦 徐锡伟 +4 位作者 于贵华 程佳 陈桂华 安艳芬 王启欣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27-41,共15页
借鉴美国南加利福尼亚州地震中心(SCEC)地震监测和地震预报实验的经验,中国地震局于2014年选择在地震活动频度高、强度大的川滇地区,启动了川滇国家地震预报实验场,力争将该实验场建成具有实验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的地震预报科学实验平... 借鉴美国南加利福尼亚州地震中心(SCEC)地震监测和地震预报实验的经验,中国地震局于2014年选择在地震活动频度高、强度大的川滇地区,启动了川滇国家地震预报实验场,力争将该实验场建成具有实验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的地震预报科学实验平台。为搭建和完善实验场区的地震动力学模型,收集实验场区内地质构造、地震地质、地球物理、大地测量、地球化学等基础资料,编制了《川滇地区地震地表破裂带分布图(1︰500 00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动断层 活动构造 川滇实验场 地震地表破裂带
下载PDF
几种采血管不同时间检测电解质结果比较
5
作者 吴超 吴熙彦 +1 位作者 刘淼 刘黎明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文摘版)医药卫生》 2024年第1期0014-0017,共4页
分析对比4种真空采血管不同时间检测电解质钾,钠,氯离子所取得的结果,以准确判断受检者的身体状况。方法 围绕2022年11月—2022年5月进入我院进行健康体检的人群,随机选择100例健康体检者,以不同的采血管进行采血,并做好检验工作,包括... 分析对比4种真空采血管不同时间检测电解质钾,钠,氯离子所取得的结果,以准确判断受检者的身体状况。方法 围绕2022年11月—2022年5月进入我院进行健康体检的人群,随机选择100例健康体检者,以不同的采血管进行采血,并做好检验工作,包括采取普通真空采血管、促凝真空采血管和肝素锂抗凝真空采血管,肝素钠抗凝真空采血管进行采血,采血人员要保障采血工作的顺利推进,保证样本质量,在放置一定的时间后进行检测,对比检测得到的结果,正确判断健康体检者的身体状态,分析是否存在疾病因素。结果 经研究分析,肝素锂抗凝真空采血管及肝素钠抗凝真空采血管在采血后0.5h、1h、2.0h的K+指标与促凝真空采血管及普通采血管的差异均较大,P<0.05,同时,4种试管采血后的其他电解质检测结果差异相对较小,P>0.05。结论 不同真空采血管检测电解质所得到的结果是存在一定差异的,这会影响到检验人员对受检者身体健康数据以及疾病因素的误判。因此,需要医护人员引起重视,尤其是在检测急诊标本时,需要采取肝素锂或肝素钠抗凝真空采血管采集血液,实施电解质检验工作时,需对标本类型和参考范围作出调整或告知临床医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真空采血管 不同时间检测 电解质
下载PDF
活动断层探察数据的信息编码优化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吴熙彦 于贵华 +2 位作者 杜克平 徐锡伟 王银 《震灾防御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85-95,共11页
从20世纪90年代起,研究人员就开始探索活动断层探察数据的制作、存储与管理。迄今为止,已经获得了大量的活动断层探察数据,建成了一套系统的数据组织体系,为减轻地震灾害的相关研究提供了数据和技术支撑。近年来,随着活动断层数据库信... 从20世纪90年代起,研究人员就开始探索活动断层探察数据的制作、存储与管理。迄今为止,已经获得了大量的活动断层探察数据,建成了一套系统的数据组织体系,为减轻地震灾害的相关研究提供了数据和技术支撑。近年来,随着活动断层数据库信息的扩充,初期设计的部分属性信息编码已不适用。为了形成适应当前工作的属性信息编码体系,本文以活动断层数据库建设体系为基础,对数据库属性值代码进行信息分类和编码优化。文章将数据库属性值代码分为字符型单一含义值、数值型单一含义值及复合含义值,分别进行编码规则设计,最终优化了数据库属性信息编码体系,提高了从建库到数据应用的数据录入、检测、制图自动化、数据分析等环节的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动断层 数据库 信息分类 信息编码 探察数据 优化
下载PDF
活动断层探察的快速制图技术研究
7
作者 吴熙彦 于贵华 +1 位作者 杜克平 徐锡伟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397-409,共13页
活动断层探察作为有效减轻地震灾害的一项行业基础性科研工作,其系列专题图件是探察工作成果直观表达的重要手段。文中在分析近年来活动断层探察图件生产技术的基础上,从图件标准化和软件开发2个方面对活动断层探察快速制图技术进行了... 活动断层探察作为有效减轻地震灾害的一项行业基础性科研工作,其系列专题图件是探察工作成果直观表达的重要手段。文中在分析近年来活动断层探察图件生产技术的基础上,从图件标准化和软件开发2个方面对活动断层探察快速制图技术进行了研究。所研究的这一快速制图技术已应用于正在开展的活动断层探察工作,并获得了规范、高质量的专题成果图件。文中探讨的图件快速产出流程标准化、软件功能设计对于其他基于GIS软件的制图系统设计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动断层 活动断层探察 地图集 快速制图 地理信息系统
下载PDF
基于开源GIS的活动断层矢量数据融合方案初探 被引量:1
8
作者 吴熙彦 《电子世界》 2017年第22期72-72,74,共2页
活动断层是确定区域内最大发震震级和破坏强度的重要资料。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在国家支持下,地震活动断层调查相关项目也获得了大量活动断层调查空间数据。将这些数据进行综合,提取关键信息,形成一套格式、结构统一的数据,有利于提... 活动断层是确定区域内最大发震震级和破坏强度的重要资料。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在国家支持下,地震活动断层调查相关项目也获得了大量活动断层调查空间数据。将这些数据进行综合,提取关键信息,形成一套格式、结构统一的数据,有利于提高效率和进一步的数据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矢量数据融合 活动断层 数据 pyshp
下载PDF
鲁甸6.5级地震发震断层判定及其构造属性讨论 被引量:121
9
作者 徐锡伟 江国焰 +3 位作者 于贵华 吴熙彦 张建国 李西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3060-3068,共9页
鲁甸6.5级地震是川滇菱形块体南南东向运动在青藏高原东缘与华南地块相互作用边界变形带上发生的一次中等强度地震.尽管野外应急科学考察没有发现明显的地震地表破裂带,但云南昭通防震减灾局局域地震台网记录到的余震条带状分布、震后... 鲁甸6.5级地震是川滇菱形块体南南东向运动在青藏高原东缘与华南地块相互作用边界变形带上发生的一次中等强度地震.尽管野外应急科学考察没有发现明显的地震地表破裂带,但云南昭通防震减灾局局域地震台网记录到的余震条带状分布、震后科学考察获得的地震烈度长轴方位和极震区地震裂缝等显示出发震断层为Nw向包谷垴一小河断裂,左旋走滑性质,属大凉山断裂南端部组成部分;库仑应力计算表明,鲁甸地震可对周边活动断层系历史地震空段产生应力加载作用,其地震危险性不容忽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甸地震 地震断层 地震地表破裂带 静态库仑应力 青藏高原
下载PDF
2008年汶川地震滑坡详细编目及其空间分布规律分析 被引量:103
10
作者 许冲 徐锡伟 +3 位作者 吴熙彦 戴福初 姚鑫 姚琪 《工程地质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25-44,共20页
最新研究成果表明,2008年5月12日汶川MS8.0级地震触发了超过197000处滑坡。首先,基于GIS与遥感技术构建了汶川地震滑坡的3类编目图,分别为单体滑坡面分布数据、滑坡中心点位置和滑坡后壁点位置。构建方法为基于地震前后高分辨率遥感影... 最新研究成果表明,2008年5月12日汶川MS8.0级地震触发了超过197000处滑坡。首先,基于GIS与遥感技术构建了汶川地震滑坡的3类编目图,分别为单体滑坡面分布数据、滑坡中心点位置和滑坡后壁点位置。构建方法为基于地震前后高分辨率遥感影像的目视解译方法,区分单体滑坡并圈定其边界,对滑坡后壁进行识别与定点,并开展了部分滑坡的野外验证工作。这些滑坡分布在一个面积大约为110000km2的区域内,滑坡总面积约为1160km2。选择一个面积约为44031km2的区域作为研究区,区内滑坡数量为196007个,滑坡面积为1150.622km2,这是最详细完整的汶川地震滑坡编录成果,也是单次地震事件触发滑坡最多的记录。其次,开展研究区内的地震滑坡空间分布规律的研究。基于滑坡面与滑坡中心点分别构建滑坡空间分布面积密度图与点密度图,结果表明:滑坡多沿着映秀—北川断裂分布,多发生在断裂的上盘。滑坡的高密度区位于"映秀—北川"同震地表破裂的南西段(映秀镇与北川县之间)的上盘区域,这一区域恰对应着逆冲分量为主的断裂上盘,表明逆冲断裂对上盘区域发生滑坡的极强烈的控制作用,而该区域正是形变最大的区域,因此说明是地震滑坡发生的强烈控制作用。基于滑坡面密度(LAP)、滑坡中心点密度(LCND)与滑坡后壁点密度(LTND)这3个衡量指标,使用统计分析方法,评价了汶川地震滑坡与地震参数、地质参数、地形参数的关系。结果表明:LAP、LCND与LTND这3个衡量指标与坡度、地震烈度与PGA存在明显的正相关关系;与距离震中、距离映秀—北川同震地表破裂存在负相关关系;斜坡曲率越接近0,滑坡越不易发生;LAP、LCND与LTND的高值高程区间为1200~3000m;滑坡发生的优势坡向为E、SE、S方向;滑坡发育的易发岩性为砂岩与粉砂岩(Z)、花岗岩;滑坡与坡位的相关关系不太明显。统计结果还表明LCND与LTND两个衡量指标的差异对地震与地质因子不敏感,而对地形因子较敏感。最后将本文的统计结果与以往的汶川地震滑坡空间分布规律统计成果进行了一些对比,对比结果表明,对于某些因子,如高程、岩性、距离震中、距离映秀—北川断裂的统计分析结果,采用不完整的滑坡分布数据或点数据,与采用较完整的滑坡分布面数据会有一定的差异,这种差异并未出现在针对坡度与坡向等因子的统计对比结果中。总之,作者认为一个完备、详细的地震滑坡分布面要素编目图是地震滑坡空间分布规律定量分析、危险性定量分析与滑坡控制的地震区地貌演化研究的重要基础,否则,与实际情况相比,得到统计结果会有一定的偏差,本文的研究成果与以往成果的对比结果证明了这一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地震滑坡 编目图 统计分析 空间分布 滑坡面密度 滑坡点密度
下载PDF
青藏高原块体运动模型与地震活动主体地区讨论:鲁甸和景谷地震的启示 被引量:53
11
作者 徐锡伟 程佳 +5 位作者 许冲 李西 于贵华 陈桂华 谭锡斌 吴熙彦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1116-1134,共19页
利用现有的活动断层资料和GPS监测数据等,按照活动块体的基本定义,假定块体的运动近似于刚性块体模型,对青藏高原的活动块体进行了一、二级划分,给出了具有运动学属性的块体运动学模型,通过对10多年来青藏高原系列地震,包括2014年鲁甸... 利用现有的活动断层资料和GPS监测数据等,按照活动块体的基本定义,假定块体的运动近似于刚性块体模型,对青藏高原的活动块体进行了一、二级划分,给出了具有运动学属性的块体运动学模型,通过对10多年来青藏高原系列地震,包括2014年鲁甸和景谷地震与块体运动之间关系的分析,讨论了未来地表破裂型地震活动的主体地区,指出巴颜喀拉和羌塘等块体的主控边界断裂是青藏高原最新1期地震活动的2个主体地区,鲜水河断裂东南段、安宁河断裂、大凉山断裂、小江断裂南段和红河断裂中南段,以及东昆仑断裂玛沁—玛曲段是最新活跃期内可能再次发生7级左右地表破裂型地震的地点;对地表破裂型地震的异常监测应关注块体边界不同构造部位的应变状态差异及其相关物理量的变化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表破裂型地震 地震主体地区 活动块体 青藏高原
下载PDF
基于逻辑回归模型的汶川地震滑坡危险性评价与检验 被引量:36
12
作者 许冲 戴福初 +4 位作者 徐素宁 徐锡伟 何宏林 吴熙彦 石峰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98-104,共7页
以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区为研究区,基于高分辨率航片与卫星影像开展地震滑坡目视解译,制作了汶川地震滑坡编录图。选择坡度、坡向、高程、与水系距离、与公路距离、与映秀—北川断裂距离、地震烈度、岩性共8个影响因子开展地震滑坡危... 以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区为研究区,基于高分辨率航片与卫星影像开展地震滑坡目视解译,制作了汶川地震滑坡编录图。选择坡度、坡向、高程、与水系距离、与公路距离、与映秀—北川断裂距离、地震烈度、岩性共8个影响因子开展地震滑坡危险性评价工作。滑坡样本采用前期48007处滑坡编录点数据,不滑样本为在基于证据权重模型的滑坡危险性评价结果的低危险区与极低危险区随机选择的48000个点。基于这8个影响因子与逻辑回归模型,建立了汶川地震滑坡危险性索引图。采用这48007个滑坡样本点与汶川地震滑坡最新编录的增加滑坡,分别进行模型的成功率与预测率检验。结果表明,模型成功率为81.739%,预测率达到86.27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地震 滑坡 滑坡危险性区划 逻辑回归模型 成功率 预测率
下载PDF
活动断层避让相关问题的讨论 被引量:47
13
作者 徐锡伟 郭婷婷 +3 位作者 刘少卓 于贵华 陈桂华 吴熙彦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477-502,共26页
2008年汶川地震、2010年玉树地震、2014年鲁甸地震等大量震例研究表明,严重的地震灾害损失和人员伤亡主要源于发震断层的同震地表破裂、近断层的强地面运动和地基失效引起的建(构)筑物倒塌。因此,避让活动断层是有效减轻可能遭遇的地震... 2008年汶川地震、2010年玉树地震、2014年鲁甸地震等大量震例研究表明,严重的地震灾害损失和人员伤亡主要源于发震断层的同震地表破裂、近断层的强地面运动和地基失效引起的建(构)筑物倒塌。因此,避让活动断层是有效减轻可能遭遇的地震灾害损失的一项重要措施。但如何避让活动断层和避让多少距离能够保证地面建(构)筑物不受活动断层同震错动引起的直接毁坏,一直是国内外学者争论的焦点科学问题。1)首先基于历史地震地表破裂资料,定量分析了活动断层同震地表破裂的局部化特征、同震地表破裂与建(构)筑物的破坏关系,得出了地震地表破裂带及其直接严重地震灾害带宽度的平均统计值约为30m的认识。2)通过1999年集集地震、2008年汶川地震等地表破裂带宽度资料和地震灾害空间分布关系的分析,指出了倾滑断层具有明显的上盘效应,断层上、下盘地表破裂带或严重地震灾害带宽度之比为2︰1至3︰1。3)基于上述分析获得的最新认识,进一步讨论了避让对象、活动断层定位要求、不同类型活动断层最小避让距离、特殊建(构)筑物避让和"抗断"设计理念等问题。最后,呼吁立法机构加强活动断层避让和活动断层探测的立法工作,规范活动断层上及其邻近地段土地利用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合理避让活动断层的行为,防患于未然,提高中国防震减灾的基础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动断层 地震地表破裂带 活动断层避让 最小避让距离
下载PDF
中国大陆高震级地震危险区判定的地震地质学标志及其应用 被引量:96
14
作者 徐锡伟 吴熙彦 +2 位作者 于贵华 谭锡斌 李康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219-275,共57页
高震级地震是指能沿发震活动断层产生地震地表破裂且震级M≥7.0的地震。高震级地震发生地点的识别是活动断层长期滑动习性和古地震研究的科学目标之一,也是地震预测预报的关键问题。地震地质学标志研究及其应用是地震预测研究的重要组... 高震级地震是指能沿发震活动断层产生地震地表破裂且震级M≥7.0的地震。高震级地震发生地点的识别是活动断层长期滑动习性和古地震研究的科学目标之一,也是地震预测预报的关键问题。地震地质学标志研究及其应用是地震预测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可以推动地震科学的发展、特别是地震监测预报学科的进步,对地震灾害预防和有效减轻可能遭遇的地震灾害损失也有积极的推动作用,更是政府、社会和科学界十分关注、迫切需要解决的地震科学问题。2008年汶川地震(M8.0)、2010年玉树地震(M7.1)、2013年芦山地震(M7.0)、2015年尼泊尔廓尔喀(Gorkha)地震(M_W7.8)在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地区相继发生,吸引了国内外众多地学专家的关注,发表了一大批高质量的研究成果,为高震级地震地质标志的分析与研究提供了非常好的基础。文中首先解剖、分析了这些地震的发震构造模型、发震断层的地震破裂习性、地壳介质力学特性、应力-应变环境和中小地震活动性等特征,然后归纳、总结出高震级地震其发震断层或发生地点的5种共性特征,即5种不同类型的地震地质学标志,讨论了地震地质标志的可靠性问题;最后结合1:5万活动断层填图成果,参考已有区域地震层析成像和断层闭锁相关成果,对华北构造区和青藏高原及其邻近地区的未来高震级地震危险区进行了试验性识别,这些地震地质标志的科学性和适用性有待于今后进一步的完善与时间的检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震级地震 地震地质标志 地震危险区 中国大陆
下载PDF
活动构造数据库建设相关问题的研究 被引量:12
15
作者 于贵华 杜克平 +2 位作者 徐锡伟 吴熙彦 王银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713-725,共13页
在回顾国内外活动断层数据库发展概况的基础上,介绍了基于"中国地震活动断层探测技术系统"项目建设,并随着"中国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活动断层地震危险性评价"、"中国地震活断层探察"等项目的开展不断完善... 在回顾国内外活动断层数据库发展概况的基础上,介绍了基于"中国地震活动断层探测技术系统"项目建设,并随着"中国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活动断层地震危险性评价"、"中国地震活断层探察"等项目的开展不断完善的,基于ArcGIS的活动构造数据库的设计理念,基于活动断层探察的工作流程研究设计的活动构造数据库模板主体框架与建设方案,为活动构造数据库建设配套研发的数据批量入库软件、数据质量检测软件;讨论了活动构造数据库建设过程中出现数据偏差的主要问题的根源,分析了数据库建设对活动断层探察工作精细化、标准化的促进作用,及与活动断层探察工作同期开展数据库建设的益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动构造 数据库 地理信息系统 模板 软件 检测
下载PDF
2017年8月8日九寨沟M_S7.0地震构造与震区三维断层初始模型 被引量:11
16
作者 鲁人齐 徐锡伟 +11 位作者 陈立春 陈桂华 姚琪 孙建宝 任俊杰 任治坤 许冲 魏占玉 谭锡斌 董绍鹏 石峰 吴熙彦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11,共11页
2017年8月8日在四川省九寨沟县发生1次MS7.0地震。震后的野外地质调查没有发现同震断层破裂带;初步认为发震断层是1条隐伏的活动断层。文中根据九寨沟小震重定位结果,基于SKUA-GOCAD软件平台对发震断层进行三维模拟和刻画,初步给出了发... 2017年8月8日在四川省九寨沟县发生1次MS7.0地震。震后的野外地质调查没有发现同震断层破裂带;初步认为发震断层是1条隐伏的活动断层。文中根据九寨沟小震重定位结果,基于SKUA-GOCAD软件平台对发震断层进行三维模拟和刻画,初步给出了发震断层的三维模型。发震断层三维结构显示九寨沟主震发生在断层面弯折部位,这与1973—1976年松潘强震序列的断层几何结构相似,表明强震活动可能与断层面的非均一性密切相关。同时收集并整理了九寨沟震区的历史强震(M≥6.5),以及活动断裂地表分布几何学、运动学特征,构建了震区10条主要活动断裂的三维断层初始模型,并分析和探讨了三维活动断层建模存在的局限性。九寨沟震区活动断层地下三维空间模型的建立,可以为分析历史地震的发震构造、探讨地震与活动断层之间的属性和关系、以及强震预判等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九寨沟地震 发震断层模拟 断层面非均一性 虎牙断裂北段 三维断层模型
下载PDF
1920年海原8.5级地震高烈度区滑坡编录与分布规律 被引量:14
17
作者 许冲 田颖颖 +7 位作者 马思远 徐锡伟 周本刚 吴熙彦 庄建琦 高玉欣 吴玮莹 黄学强 《工程地质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188-1195,共8页
发生在黄土高原的1920年12月16日的海原MS8.5级大地震触发了大量的滑坡,这些滑坡直接造成了大量的人员伤亡。近年来,出现了一些关于本次地震触发滑坡的专题研究,然而,这些研究多是基于局部震区或者个别单体滑坡进行,极少有关于该地震触... 发生在黄土高原的1920年12月16日的海原MS8.5级大地震触发了大量的滑坡,这些滑坡直接造成了大量的人员伤亡。近年来,出现了一些关于本次地震触发滑坡的专题研究,然而,这些研究多是基于局部震区或者个别单体滑坡进行,极少有关于该地震触发滑坡详细全面的成果出现。这种情况已经成为了深入理解海原地震触发滑坡的规模与程度、发育规律等的障碍。本研究拟基于谷歌地球平台,采用人工目视解译方法,以海原地震高烈度区(Ⅸ~Ⅺ)为研究区,开展地震滑坡解译工作,并分析这些滑坡的分布规律与影响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本次地震在Ⅸ~Ⅺ度区内触发了至少5384处滑坡,滑坡总面积为218.78 km2。滑坡密度最高的区域为Ⅸ烈度圈的北西部分。通过分析这些滑坡与地形、地震、地质等因子的关系发现,高程1700~2000 m为滑坡的高发与高易发区间;大多数滑坡集中发育在坡度15°~25°范围内,滑坡密度随着坡度的增加而显著增加;坡位越低,也就是距离河流越近,滑坡密度越大;新生代地层、尤其是第四系黄土覆盖地区是海原地震滑坡发生的主要区域,也是高易发区域。本文为探索黄土地区地震滑坡发育规律、减轻黄土地震滑坡灾害等提供了科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原地震 滑坡 谷歌地球 地震烈度 分布规律
下载PDF
城市活动断层探测中的浅层地震勘探数据库建设--以石嘴山市活动断层探测为例 被引量:6
18
作者 王银 杜克平 +3 位作者 于贵华 孟广魁 崔谨 吴熙彦 《地震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86-194,共9页
浅层人工地震勘探是城市活断层探测工程中的重要部分。浅层地震勘探数据库记录测点位置、测线分布图、断点位置等详细信息。本文以宁夏石嘴山市活动断层探测为例,重点介绍了针对石嘴山市内四条隐伏断裂所布设的33条浅层地震勘探测线数... 浅层人工地震勘探是城市活断层探测工程中的重要部分。浅层地震勘探数据库记录测点位置、测线分布图、断点位置等详细信息。本文以宁夏石嘴山市活动断层探测为例,重点介绍了针对石嘴山市内四条隐伏断裂所布设的33条浅层地震勘探测线数据库建设的数据库模型、技术方法、操作技巧及注意事项,为城市活断层探测中基于ArcGIS等平台系统建立浅层地震勘探数据库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嘴山市 活动断层 浅层地震勘探 空间数据库 ARCGIS
下载PDF
水域三维地形与活动断层探测研究--以西昌邛海为例 被引量:3
19
作者 蔡明刚 鲁人齐 +4 位作者 何宏林 徐锡伟 王振南 李海鸥 吴熙彦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204-214,共11页
当前陆域活动断层研究的相关理论、探测技术和方法比较成熟,但针对水域的活动断层探测和研究还很缺乏。采用AAE浅层剖面仪,首次对西昌邛海水域三维地形和活动断层进行探测。探测剖面可以清楚地揭示水底反射界面、水下淤泥层底部与浅部... 当前陆域活动断层研究的相关理论、探测技术和方法比较成熟,但针对水域的活动断层探测和研究还很缺乏。采用AAE浅层剖面仪,首次对西昌邛海水域三维地形和活动断层进行探测。探测剖面可以清楚地揭示水底反射界面、水下淤泥层底部与浅部沉积层的反射界面、浅部沉积层底部界面反射界面。文中基于SKUA-GOCAD软件平台及其DSI插值法对探测数据进行三维建模,初步给出了邛海水域三维地形结构;同时在多条探测剖面上,发现了则木河断层错断浅部沉积层和水下淤泥层的证据,表明该断层已延伸至邛海水域。探测结果对研究区的地震危险性评估提供了一定的资料基础。文中还分析和探讨了浅层剖面仪工作的特点、参数以及探测的各种影响因素。西昌邛海水域三维地形和活动断层的探测研究结果,可以为水域活动构造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浅层剖面仪 水域探测 三维地形 活动断层 西昌邛海
下载PDF
中国地震学会地震地质专业委员会换届改选会在腾冲召开
20
作者 于贵华 崔京龙 +1 位作者 吴熙彦 邓睿 《国际地震动态》 2011年第9期45-48,共4页
2011年7月,中国地震学会地震地质专业委员会在祖国的西南边陲、历史与文化名县——云南腾冲召开,会议的主题是第7届委员会工作总结与第8届委员会换届改选。
关键词 专业委员会 中国地震学会 地震地质 腾冲 改选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