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美丽乡村语言景观调查研究——基于湖州三县两区的乡村调查
1
作者 王佳欣 吴笑宇 +1 位作者 孟琰 李婧妍 《海外英语》 2024年第7期69-71,85,共4页
近年来,语言景观成为社会语言学的热点研究方向,它不仅能够反映当地语言使用的特点,也能揭示语言选择背后蕴含的政策实施、文化输出与继承等问题。文章以湖州三县两区的乡村语言景观为研究对象,利用定性调查的研究方法,主要研究湖州乡... 近年来,语言景观成为社会语言学的热点研究方向,它不仅能够反映当地语言使用的特点,也能揭示语言选择背后蕴含的政策实施、文化输出与继承等问题。文章以湖州三县两区的乡村语言景观为研究对象,利用定性调查的研究方法,主要研究湖州乡村语言景观的语言文字使用规范问题、乡村语言景观对传统文化(如方言)弘扬与发展的影响等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丽乡村 语言景观 湖州
下载PDF
锂离子电池模组热扩散结构的优化 被引量:1
2
作者 朱泽华 吴笑宇 张恒运 《机械设计与制造》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257-263,共7页
液冷具有良好的散热性能,对于保证锂离子电池模组在适宜的温度下正常工作具有重要意义。这里提出了一种新型的复合液冷的热扩散结构,冷板位于电池的下方,并通过导热柱和热扩散板与电池的侧面连接,这样既可以避免漏液造成电池短路的风险... 液冷具有良好的散热性能,对于保证锂离子电池模组在适宜的温度下正常工作具有重要意义。这里提出了一种新型的复合液冷的热扩散结构,冷板位于电池的下方,并通过导热柱和热扩散板与电池的侧面连接,这样既可以避免漏液造成电池短路的风险,又可实现电池底部和侧面协同散热。通过正交试验设计和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式,对液冷结构参数进行热性能优化。由极差分析和方差分析可知,导热柱半径对电池模组的热性能影响最大,其次是导热柱高度和散热板厚度,而电池间距的影响最小。当导热柱半径为3mm,热扩散板厚度为2mm,导热柱高度为45mm,电池间距为4mm时,可以获得最佳的冷却性能,该优化方案即使在低流速下(0.01m/s),也能将电池模组的最高温度和温差分别控制在50℃和4.7℃以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池热管理系统 正交试验设计 液体冷却 结构优化 热模型
下载PDF
硝酸改性煤基活性炭吸附处理垃圾渗滤液 被引量:9
3
作者 唐佳伟 师学璐 +5 位作者 张春晖 吴笑宇 颜正 潘毅 康晓晗 王永慧 《矿业科学学报》 2019年第3期269-276,共8页
采用硝酸对煤基粉末活性炭进行改性处理,考察不同改性条件下活性炭吸附性能的变化,并将最优改性条件下所得的活性炭用于对垃圾渗滤液的深度处理,考察活性炭的不同投加量和吸附时间等参数对污染物的去除效果。试验结果表明:在硝酸浓度15... 采用硝酸对煤基粉末活性炭进行改性处理,考察不同改性条件下活性炭吸附性能的变化,并将最优改性条件下所得的活性炭用于对垃圾渗滤液的深度处理,考察活性炭的不同投加量和吸附时间等参数对污染物的去除效果。试验结果表明:在硝酸浓度15%、改性温度60℃、改性2 h后,改性活性炭中孔孔径的比例最大,吸附性能最佳;在改性活性炭处理垃圾渗滤液试验中,当活性炭投加量为4 g/150 mL、吸附时间为12 h、溶液pH值为7时,化学需氧量(COD)、氨氮(NH3-N)、总氮(TN)、六价铬(Cr6+)的去除率分别为79.0%、43.3%、52.6%和100%。改性后,活性炭对COD和TN的去除率较改性前分别提高10.1%和17.3%。对COD吸附降解动力学分析发现,改性活性炭12 h内吸附降解COD的反应更符合零级动力学反应。对降解过程进行非线性拟合表明,降解过程可由Logistic函数模型模拟和预测。利用超声波法,在pH值为4.5的酸性条件下超声2 h以上时,对改性活性炭再生后恢复效果较好,以UV254为参考值,再生后处理率相比初次使用时仅降低12%,可重复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硝酸 活性炭 吸附 垃圾渗滤液 再生
下载PDF
电子信息技术未来发展的分析与讨论 被引量:4
4
作者 吴笑宇 《电子制作》 2017年第14期69-70,共2页
以电子信息技术未来发展进行分析与讨论。具体是对电子信息技术内涵与应用特征进行概述的基础上,对现阶段电子信息技术发展进程中遇到的环境资源不足、产业结构合理性短缺以及高端技术人员缺乏等问题进行阐述,在此基础上对电子信息技术... 以电子信息技术未来发展进行分析与讨论。具体是对电子信息技术内涵与应用特征进行概述的基础上,对现阶段电子信息技术发展进程中遇到的环境资源不足、产业结构合理性短缺以及高端技术人员缺乏等问题进行阐述,在此基础上对电子信息技术未来几年中发展模式进行多维度解析。希望在强化电子信息技术发展水平方面有所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子信息技术 应用特征 发展实况 发展趋向
下载PDF
基于热电制冷的动力电池模组散热性能研究 被引量:4
5
作者 李俊伟 张恒运 +1 位作者 吴笑宇 王影 《储能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2020年第6期1790-1797,共8页
本文研究了基于热电制冷(TEC)的电动汽车电池模组散热性能。圆柱电池模组按3×5阵列排布,两侧对称布置热电制冷系统,采用理论分析建立了电池模组的一维热阻网络,以评估热性能。通过改变TEC电流、电池单体温度、冷热端热阻、TEC布置... 本文研究了基于热电制冷(TEC)的电动汽车电池模组散热性能。圆柱电池模组按3×5阵列排布,两侧对称布置热电制冷系统,采用理论分析建立了电池模组的一维热阻网络,以评估热性能。通过改变TEC电流、电池单体温度、冷热端热阻、TEC布置方式来研究TEC的最大制冷功率Qtot,制冷效能COP(coefficient of performance)和最佳工作电流。结果表明TEC的冷端温度随着TEC电流的增大呈先减小后增大趋势,而热端温度则随着TEC输入电流的增大而逐渐增大。制冷功率随TEC电流增大呈先增大后减小趋势,而TEC的COP值随着电流的增大而逐渐减小,电池温度在30~50℃下制冷效率在0.45~0.60之间。最大制冷功率对应的最佳工作电流在5.5~6.25 A之间。冷、热端热阻影响TEC的制冷功率和最佳制冷电流。其中,最大制冷功率对应的最佳TEC电流受热端热阻的影响较大,受冷端热阻的影响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电制冷(TEC) 热管理 热阻网络 制冷性能 稳态理论分析
下载PDF
电池模组复合液冷散热的实验研究与数值分析
6
作者 吴笑宇 张恒运 《农业装备与车辆工程》 2021年第2期1-5,共5页
针对一种新型复合液冷散热的圆柱电池模组进行了实验与数值研究。电池模组内106颗圆柱电池正交排列,电池的底部通过电绝缘板与液冷板连接,中上部通过热扩散板以及导热柱与底部的液冷板相连。在单体电池3C放电、液冷流量为10 L/min时,实... 针对一种新型复合液冷散热的圆柱电池模组进行了实验与数值研究。电池模组内106颗圆柱电池正交排列,电池的底部通过电绝缘板与液冷板连接,中上部通过热扩散板以及导热柱与底部的液冷板相连。在单体电池3C放电、液冷流量为10 L/min时,实验测得电池模组的最高温度约为41.99℃,而相同条件下的数值仿真结果则为41.86℃,表明仿真模型合理可行。但是电池模组的温差约为5.68℃,超出电池热管理所要求的极限温度范围。对包括导热柱直径、导热柱高度以及热扩散板厚度在内不同结构参数进行了优化。优化后的电池模组的温差降为3.96℃,与传统单纯底部液冷结构相比,降低了约22.3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扩散板 导热柱 温度一致性 液冷 电池热管理
下载PDF
电动汽车锂离子电池散热技术研究 被引量:7
7
作者 蒋乐 张恒运 吴笑宇 《农业装备与车辆工程》 2019年第12期19-22,共4页
以3×5阵列的电池模组模拟电动汽车内的电池包,搭建电池模组热管理试验平台,对其进行冷却测试。该模组内电池与电池之间填充相变材料(PCM)复合泡沫金属铜,形成泡沫铜和PCM复合传热结构。实验研究了电池模组在自然对流、液体冷却、... 以3×5阵列的电池模组模拟电动汽车内的电池包,搭建电池模组热管理试验平台,对其进行冷却测试。该模组内电池与电池之间填充相变材料(PCM)复合泡沫金属铜,形成泡沫铜和PCM复合传热结构。实验研究了电池模组在自然对流、液体冷却、热电制冷三种冷却方式的冷却特性。研究了循环工况下,电池模组在三种不同冷却方式下的温升演变。结果表明,热电冷却制冷效果显著优于液体冷却和自然对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池模组 相变材料 泡沫金属 冷却方式 热电制冷
下载PDF
进口医疗仪器安全性的评价 被引量:1
8
作者 王朝晖 吴笑宇 《中国商检》 1996年第8期40-40,共1页
进口医疗仪器安全性的评价王朝晖,吴笑宇近年来,由于国产医疗仪器技术水平相对落后,质量不稳定,可靠性差,致使大型医院每年都要进口相当数量的医疗仪器。然而,在进口的医疗仪器中也存在着一些令人忧虑的问题,如进口渠道繁杂,总... 进口医疗仪器安全性的评价王朝晖,吴笑宇近年来,由于国产医疗仪器技术水平相对落后,质量不稳定,可靠性差,致使大型医院每年都要进口相当数量的医疗仪器。然而,在进口的医疗仪器中也存在着一些令人忧虑的问题,如进口渠道繁杂,总量失控;有的产品只注明消毒日期,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医疗仪器 安全性 进口商品检验
全文增补中
钛基改性DSA电极氧化法去除水中全氟化合物 被引量:4
9
作者 张春晖 刘宗 +9 位作者 杨博 李彩璇 史亚利 徐琳 蔡亚岐 孟晓飞 吴笑宇 李锁阳 潘毅 颜正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3418-3426,共9页
为了提高金属氧化物电极(DSA电极)的稳定性及催化活性,实现全氟化合物(PFCs)的高效降解,分别以溶胶涂覆法和电沉积法制备了改性DSA(Ti/SnO2-ZnO)电极,并用于全氟辛酸(PFOA)和全氟辛烷磺酸(PFOS)的电化学降解过程研究.实验分别考察了电... 为了提高金属氧化物电极(DSA电极)的稳定性及催化活性,实现全氟化合物(PFCs)的高效降解,分别以溶胶涂覆法和电沉积法制备了改性DSA(Ti/SnO2-ZnO)电极,并用于全氟辛酸(PFOA)和全氟辛烷磺酸(PFOS)的电化学降解过程研究.实验分别考察了电流密度、溶液初始pH、PFOA与PFOS初始浓度对PFCs降解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两种方法制备的改性DSA电极表面均匀负载了SnO2-ZnO复合涂层.在二维电极体系中,极板面积约为65.0 cm2,电流密度为20.0 mA·cm^-2,极板间距为15.0 mm,电解质为1.30 g·L^-1次氯酸钠溶液以及电解时间为150 min时,溶胶涂覆法和电沉积法所制备的Ti/SnO2-ZnO电极对初始浓度为100 mg·L^-1的PFOA和PFOS分别在pH为3.50和6.50时去除效果最佳,分别达到了90.6%、94.6%和91.0%、93.7%;循环使用电极3次,其降解过程均符合准一级反应动力学,且电沉积法制备的电极效果优于溶胶涂敷法,表现出对PFCs类污染物稳定、高效的去除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胶涂覆 电沉积 PFOA PFOS 电化学氧化
原文传递
电池模组轴向-径向协同散热的数值分析 被引量:4
10
作者 吴笑宇 张恒运 +1 位作者 朱泽华 宋利民 《工程热物理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1784-1791,共8页
本文对一种轴向-径向协同散热电池模组的热性能进行了研究。电池模组内110颗圆柱电池正交排列,电池底部通过电绝缘板与液冷板相连,中上部通过热扩散板以及排布在电池周围的导热柱与液冷板相接,从而形成了独特的轴向、径向协同散热结构... 本文对一种轴向-径向协同散热电池模组的热性能进行了研究。电池模组内110颗圆柱电池正交排列,电池底部通过电绝缘板与液冷板相连,中上部通过热扩散板以及排布在电池周围的导热柱与液冷板相接,从而形成了独特的轴向、径向协同散热结构。对当前结构建立热模型,在单体电池3C放电、冷却流量10 L/min时,电池模组最高温度与温差分别为43.68℃、5.68℃。与单纯底部液冷模型相比,电池模组的最高温度降低了约48.68%,而温差增加了约11.37%。为获得更高的电池模组温度一致性,对液冷流量、导热柱直径、导热柱高度以及热扩散板厚度进行了数值仿真分析,并通过期望函数获取了优化参数配置。在较低的液冷流量下,可使得电池模组的热性能满足热设计要求。与实验结果进行了对比,验证了仿真模型的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协同散热 热扩散板 导热柱 温度一致性 液冷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