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3篇文章
< 1 2 1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24年我国暴雨洪涝灾害特征与防范
1
作者 吴绍洪 《中国减灾》 2024年第15期12-15,共4页
今年入汛以来,广东、广西、江西、湖南、福建、黑龙江、新疆等21个省份共有538条河流发生超警以上洪水。其中,长江中下游及江南部分地区强降雨持续性、极端性和致灾性凸显。针对上半年我国暴雨洪涝灾害多发情况,本文邀请专家学者分析了... 今年入汛以来,广东、广西、江西、湖南、福建、黑龙江、新疆等21个省份共有538条河流发生超警以上洪水。其中,长江中下游及江南部分地区强降雨持续性、极端性和致灾性凸显。针对上半年我国暴雨洪涝灾害多发情况,本文邀请专家学者分析了暴雨洪涝成因,并从加强监测预警、提升暴雨洪涝灾害韧性强度、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等方面提出暴雨洪涝灾害风险应对建议,以减轻暴雨洪涝灾害带来的损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雨洪涝灾害 风险应对 监测预警 极端性 致灾性 持续性 强降雨 黑龙江
下载PDF
北上台风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与ENSO的关系
2
作者 李铮 邱兰兰 +3 位作者 王伟 何斌 吴绍洪 贺山峰 《热带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973-986,共14页
基于中国气象局热带气旋最佳路径数据集,对1949—2022年北上台风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统计分析,并探讨了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l Niño-Southern Oscillation,ENSO)对北上台风活动的影响。结果表明:1)74年间共有275个北上台风活动,频数... 基于中国气象局热带气旋最佳路径数据集,对1949—2022年北上台风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统计分析,并探讨了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l Niño-Southern Oscillation,ENSO)对北上台风活动的影响。结果表明:1)74年间共有275个北上台风活动,频数的年际变化呈不显著上升趋势,但北上台风占西北太平洋生成台风总数的比例呈现显著的上升趋势;2)北上台风主要集中在7—9月生成,8月份进入定义区数量最多,生命期强度以超强台风、台风等高强度等级居多,且高强度等级北上台风出现的几率近些年有增加趋势;3)共有159个北上台风在中国登陆,未登陆转向路径台风大多在30°N、125°―130°E附近向东转向。北上台风生成位置大多集中在10°―20°N、130°―150°E,登陆类北上台风的生成位置更加偏西,消散类台风的生成位置纬度更高;4)Niño 3.4指数与北上台风频数和生命期强度分别呈显著的负相关和正相关关系,同时其对北上台风的生成位置也具有明显影响。与厄尔尼诺年相比,拉尼娜年生成的北上台风数量更多,生成位置更加偏西、偏北,但厄尔尼诺年发生的北上台风强度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上台风 热带气旋 ENSO 路径 台风频数 台风强度
下载PDF
中国“气候变化的影响、风险与适应”研究进展——中国《第四次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第二部分》解读 被引量:9
3
作者 吴绍洪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80-86,共7页
《第四次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第二部分为“气候变化的影响、风险与适应”,这一部分重点关注了气候变化对中国资源环境和社会经济的影响、脆弱性与风险,以及中国在适应气候变化等方面的最新进展。报告评估显示,气候增暖在改变区域水... 《第四次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第二部分为“气候变化的影响、风险与适应”,这一部分重点关注了气候变化对中国资源环境和社会经济的影响、脆弱性与风险,以及中国在适应气候变化等方面的最新进展。报告评估显示,气候增暖在改变区域水热资源分配的同时,对水资源、海洋与海岸带、陆地生态系统等自然系统,农业、能源系统、环境、人体健康、重大工程建设等人为管理系统,以及脆弱区域产生了十分明显的影响,这种影响显示为有利和不利两个方面,总体效应表现为不利影响要远大于有利影响。未来气候变化将进一步增加各个领域和区域的风险,特别是脆弱的农牧交错带和黄土高原区域风险较为突出,同时青藏铁路、南水北调等重大工程也存在较高风险。中国在实践上实施了一系列适应气候变化的行动,在战略研究中提出有序适应气候变化的理念并设计了适应气候变化实施的路线图,但是,目前整体上对综合风险适应的研究比较薄弱,研究成果仍未能有效支撑气候变化应对工作,未来“如何适应气候变化”将是应对气候变化的一项严峻的挑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影响 脆弱性 风险 适应
下载PDF
青藏高原近30年气候变化趋势 被引量:397
4
作者 吴绍洪 尹云鹤 +1 位作者 郑度 杨勤业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3-11,共9页
以1971~2000年青藏高原77个气象台站的观测数据(最低、最高气温,日照时数,相对湿度,风速和降水量)为基础,应用1998年FAO推荐的Penman-Monteith模型,并根据我国实际状况对其辐射项进行修正,模拟了青藏高原1971~2000年的最大可能蒸散,并... 以1971~2000年青藏高原77个气象台站的观测数据(最低、最高气温,日照时数,相对湿度,风速和降水量)为基础,应用1998年FAO推荐的Penman-Monteith模型,并根据我国实际状况对其辐射项进行修正,模拟了青藏高原1971~2000年的最大可能蒸散,并由Vyshotskii模型转换为干燥度,力求说明近30年青藏高原的气候变化趋势,以及干湿状况的空间分布.应用线性回归法计算变化趋势,并用Mann-Kendall方法进行趋势检验.结果表明:青藏高原近30年气候变化的总体特征是气温呈上升趋势,降水呈增加趋势,最大可能蒸散呈降低趋势,大多数地区的干湿状况有由干向湿发展的趋势.气候因子与地表干湿状况间并不是线性关系,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气候变化 最大可能蒸散 干燥度 干湿状况 空间分布 气温
下载PDF
气候变化对中国的影响利弊 被引量:56
5
作者 吴绍洪 黄季焜 +6 位作者 刘燕华 高江波 杨军 王文涛 尹云鹤 栾浩 董婉璐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7-13,共7页
气候变化对自然生态系统、自然资源、三次产业、社会系统及自然灾害等领域的影响包括:气候变化对自然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产生深刻影响,如东北多年冻土区植被生产力下降,而青藏高原则升高;气候变化导致华北、东北大部分地区降水减少以及... 气候变化对自然生态系统、自然资源、三次产业、社会系统及自然灾害等领域的影响包括:气候变化对自然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产生深刻影响,如东北多年冻土区植被生产力下降,而青藏高原则升高;气候变化导致华北、东北大部分地区降水减少以及许多北方河流径流量减少;由于气候变化,人们生产生活对能源的需求发生变化;气候变化导致的极端事件增加(包括频次与强度)、水资源短缺等问题对人体健康、疾病传播、重大工程等具有重要影响;气候变化背景下,热量资源的改善有助于延长农作物生育期,但极端事件增加也会造成农业生产的不稳定;气候变化不仅可通过影响农业和自然资源而间接地对第二、三产业产生影响,而且气候变化减缓措施(如碳税、碳关税、碳交易等)的采用也将对社会经济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进一步,通过分析可发现,气候变化的影响具有显著的区域差异性,而且总体上利弊共存,但弊大于利。基于此,本文提出要趋利避害,科学应对气候变化,实现"整体最优、长期受益"的有序适应目标;要强调定量适应,提出可操作性方案和可预期目标,并分析适应措施的不确定性;而且为提高我国未来综合竞争力,今后应采取更加主动的应对策略,如逐渐调整产业结构,加大减排技术研发,积极应对碳税、碳关税和碳市场对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影响利弊 有序与定量适应 主动应对 中国
下载PDF
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适应的辨识 被引量:33
6
作者 吴绍洪 尹云鹤 +3 位作者 赵慧霞 李双成 邵雪梅 陶波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CSCD 2005年第3期115-118,共5页
针对气候变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研究了确定生态系统影响阈值的有关科学问题,包括:气候变化对生态系统影响的阈值的定义;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的响应过程;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性指标;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性评价等。通过CEVSA模... 针对气候变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研究了确定生态系统影响阈值的有关科学问题,包括:气候变化对生态系统影响的阈值的定义;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的响应过程;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性指标;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性评价等。通过CEVSA模型和基于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对中国生态系统的模拟和评价,初步结果显示,自然生态系统基本上处于基准态、轻度和中度不适应状态,目前模拟、评价的结果尚未发现生态系统不适应的情况。由SRES描述的B2和A2情景模拟结果初步对比显示,B2情景(大约升温3.2℃)对东北地区自然生态系统的影响更为明显,且大多数为正影响;A2 情景(大约升温3.9℃)对华东地区自然生态系统有不利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影响 阈值 适应 生态系统
下载PDF
生态地理区域界线划分的指标体系 被引量:46
7
作者 吴绍洪 杨勤业 郑度 《地理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302-310,共9页
生态地理区域界线由一系列反映生态地理区域特征的指标为依据 ,通过其空间差异落实到具体的空间位置上。客观地认识和划定生态地理区域界线是揭示生态环境时空有序性的重要途径 ,是地域系统研究的基础。生态地理区域界线是两个相邻的、... 生态地理区域界线由一系列反映生态地理区域特征的指标为依据 ,通过其空间差异落实到具体的空间位置上。客观地认识和划定生态地理区域界线是揭示生态环境时空有序性的重要途径 ,是地域系统研究的基础。生态地理区域界线是两个相邻的、彼此不同的生态地理区质上转变的线或带 ,反映同一等级内划分出来的内部相对一致性与外部的差异性。界线代表有一定宽度的带 ,而且可能随着时间而迁移变化 ,等级越低界线越明显 ,等级越高界线越宽。在生态地理区域划分中 ,先选择人力不能大规模改变的几个主要因素 :温度指标 ,主要指标是日平均气温≥ 1 0℃的天数和积温 ,最冷月平均气温 ,最暖月平均气温等 ;水分指标 ,干湿指数 ,目前比较普遍采用的是年干燥度 ,它可以近似地表征某一地方的干湿程度 ;年降水量的资料通常比较可靠 ,但潜在蒸发的计算需要改进和提高。生态地理区域较高级单位的划分依据侧重考虑生物气候的差异 ,先注意水平地带性 ,由于气候台站的有限性 ,所划分出的界线往往用植被界线去修正 ;而垂直地带性则将潜在植被与气候联系起来 ,按照降水量、潜在蒸发率和生物温度来进行划分。如何处理级别与依据和指标之间的关系是另一个重要问题 ,在这个问题的处理上 ,国内外很不统一。将自然与人文指标结合起来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地理区域 界线 指标体系 植被 空间差异 生态环境 降水量
下载PDF
我国西部地区生态地理区域系统与生态建设战略初步研究 被引量:32
8
作者 吴绍洪 郑度 杨勤业 《地理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10-20,共11页
生态地理区域系统是根据代表自然界的生物和非生物要素地理相关性的比较研究和综合分析 ,按照自然界的地域分异规律 ,划分或合并而形成不同等级的区域系统。其主要研究的对象是自然要素的空间格局 ,及其与自然资源的匹配。生态地理区域... 生态地理区域系统是根据代表自然界的生物和非生物要素地理相关性的比较研究和综合分析 ,按照自然界的地域分异规律 ,划分或合并而形成不同等级的区域系统。其主要研究的对象是自然要素的空间格局 ,及其与自然资源的匹配。生态地理区域系统所体现的温度、水分等立地条件地域差异 ,是认识生态环境的宏观框架 ,可以也应该成为制定治理措施的基础 ,对植被的恢复和保护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我国西部在生态上受到西北地区的沙漠化和盐碱化 ,黄土高原、西南地区的土壤侵蚀 ,青藏高原的草场退化 ,西南地区的滑坡、泥石流等的胁迫。管理上也存在许多问题 ,如盲目的退耕还林 ,盲目强调植树造林等。因此 ,西部地区的生态建设在认识自然环境的基础上 ,解决管理上的问题 ,包括在指导思想上的误解 ,即“生态建设 =种树”,“退耕必定还林”;局面上避免开发的无序状态 ;工作措施上 ,则要防止“一刀切”的方式。本文综合西部地区的温带、水分、植被、土壤等因素 ,将西部地区生态地理区域系统划分 8个温度带 ,2 5个自然区。通过综合西部地区的环境胁迫特点 ,植被恢复和保护与自然环境和生态区域系统的关系 ,从西部地区的生态地理区域系统 ,合并构成西部地区的生态建设格局的 6个区域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地理区域系统 生态建设战略 地貌 气候 中国 西部地区 土壤 植被
下载PDF
生态地理区域系统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39
9
作者 吴绍洪 杨勤业 郑度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686-694,共9页
生态地理区域系统通过对代表自然界宏观生态系统的生物和非生物要素地理相关性的比较研究和综合分析,按照自然界的地理地带分异规律,划分或合并而形成不同等级的区域系统。用中国的研究与国外同类研究的比较,可以拓宽这一领域的思路,便... 生态地理区域系统通过对代表自然界宏观生态系统的生物和非生物要素地理相关性的比较研究和综合分析,按照自然界的地理地带分异规律,划分或合并而形成不同等级的区域系统。用中国的研究与国外同类研究的比较,可以拓宽这一领域的思路,便于在这一领域与国外的学者使用相似的科学语言进行学术交流,使中国这一领域的研究走向世界。本文从生态地理区域系统的发展过程、等级单位、指标体系与表达方法,区域划分等方面将中国有代表性的生态地理区域系统与国外同类研究进行比较,认为中外的研究有许多共同之处,如目标、研究内容和服务对象与环境、生态、全球变化等联系在一起,其中与美国R. Bailey所划分的美国、北美和全球生态地理区域更为接近,在等级系统、指标体系、表达方式到划分结果有近似之处。地域的差异,指标使用的不同,制图过程和表达方式的差异造成了区域划分的差别,似可以通过野外实地生态类型的辨识来加以修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地理 区域系统 中国 美国
下载PDF
我国西南纵向岭谷区环境与发展问题初步研究 被引量:48
10
作者 吴绍洪 戴尔阜 何大明 《地理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31-40,共10页
我国西南纵向岭谷区是我国西南与东南亚极为重要的生态走廊,生态变化直接影响我国跨境生态安全及资源保障。该区南北方向"通道"和东西方向"阻隔"作用的形成主要是由于大气环流、南北走向山脉对季风的阻挡作用和人... 我国西南纵向岭谷区是我国西南与东南亚极为重要的生态走廊,生态变化直接影响我国跨境生态安全及资源保障。该区南北方向"通道"和东西方向"阻隔"作用的形成主要是由于大气环流、南北走向山脉对季风的阻挡作用和人为作用的影响。其生态效应主要表现为植被分布的三维地带性规律;干旱河谷发育,生态脆弱;生态系统类型多样,格局复杂。"通道-阻隔"作用的形成因素和生态效应亦作用到社会经济活动上。研究表明该区跨境生态安全研究中的重要科学问题:纵向岭谷区生态系统的变化趋势及主驱动力:纵向岭谷区重大工程建设的生态效应;纵向岭谷区的跨境生态安全及调控。为了适应该区跨境生态安全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必须有一个生态-经济综合区划作为研究基础。本文以生态地理地域系统为基础,引入社会经济指标,对研究区进行生态-经济分区,共划分为三个温度带,7个自然地带,19个自然区和55个经济小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纵向岭谷区 “通道-阻隔”作用 生态效应 跨境生态安全 生态-经济综合区划
下载PDF
植物稳定同位素研究进展与展望 被引量:30
11
作者 吴绍洪 潘韬 戴尔阜 《地理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1-11,共11页
植物稳定同位素是近年来在地理学、生态学研究中逐步广泛应用的研究手段,具有综合长期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和联系不同系统成分的特点,国际上已经展开了较为广泛的应用,国内也有相关研究。本文对国内外植物C、H、O稳定同位素研究的回顾,显... 植物稳定同位素是近年来在地理学、生态学研究中逐步广泛应用的研究手段,具有综合长期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和联系不同系统成分的特点,国际上已经展开了较为广泛的应用,国内也有相关研究。本文对国内外植物C、H、O稳定同位素研究的回顾,显示植物稳定同位素与环境因子,如气温、湿度、降水、环境稳定同位素组成等密切相关。目前植物稳定同位素技术主要应用于历史时期环境气候的重建,恢复大气CO2同位素组成以及CO2浓度的变化趋势。本文根据植物稳定同位素的特点和研究基础,认为植物稳定同位素方法不仅可以用来重建历史时期气候,而且在区域环境差异及其生态效应研究上有着重要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 稳定同位素 分馏 气候变化 区域环境差异
下载PDF
基于PS123作物生长模型的黑龙江海伦市玉米生产潜力计算 被引量:26
12
作者 吴绍洪 靳京 戴尔阜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8期93-97,共5页
在概括国内外作物生产潜力研究方法的基础上,对PS123模型进行方法的改进,将PS123作物生长模型与常规方法相结合,计算黑龙江省海伦市玉米生产潜力,寻求一种更为客观、科学的生产潜力计算方法,也为PS123模型在东北地区不同作物中的应用奠... 在概括国内外作物生产潜力研究方法的基础上,对PS123模型进行方法的改进,将PS123作物生长模型与常规方法相结合,计算黑龙江省海伦市玉米生产潜力,寻求一种更为客观、科学的生产潜力计算方法,也为PS123模型在东北地区不同作物中的应用奠定基础。选取海伦市1999~2001年数据进行计算,取平均值代表近年来该地区玉米生产潜力。结果显示修正的PS123模型科学、合理,计算简便;海伦市玉米的光合、光温、气候、气候-土壤生产潜力分别为54008、11998、9531、8006kg/hm2。与实际产量相比,光能、光温、气候资源利用率以及农业自然潜力利用率分别为10.7%、48.3%、60.9%、72.4%,海伦市玉米生产仍然有较大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S123作物生长模型 玉米生产潜力 海伦
下载PDF
山东省禹城市粮食生产资源利用效率评价 被引量:15
13
作者 吴绍洪 戴尔阜 靳京 《资源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21-26,共6页
粮食生产资源利用效率研究是实现粮食稳产、高产的前提,也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理论基础。对不同条件下的作物生产潜力准确估算和适宜的资源利用效率评价是粮食生产资源利用效率研究的核心内容。本文采用PS123作物生长模型进行作物生... 粮食生产资源利用效率研究是实现粮食稳产、高产的前提,也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理论基础。对不同条件下的作物生产潜力准确估算和适宜的资源利用效率评价是粮食生产资源利用效率研究的核心内容。本文采用PS123作物生长模型进行作物生产潜力计算,根据山东省禹城市实际状况,确定了模型输入参数,计算了研究区玉米、小麦和大豆的光舍、光温、气候和气候-土壤生产潜力,采用作物结构订正计算区域粮食生产潜力。考虑粮食生产中光热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社会经济资源等方面,从准则层和因子层两个层面构建了粮食生产资源利用效率评价模型,确定了各评价因子的目标值和权重,对禹城市粮食生产资源利用效率进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①山东省禹城市光合生产潜力52784kg/hm^2,光温生产潜力11023kg/hm^2,气候生产潜力8377kg/hm^2,气候一土壤生产潜力6450kg/hm^2,对这3种作物的实际产量进行结构订正得到该市1999年一2001年粮食平均现实生产能力为6244kg/hm^2,禹城市粮食生产潜力较大;②制约粮食生产稳产、高产主要自然因子为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劳动生产率、化肥利用率和产投比的低下是主要的社会经济限制因子。根据不同的限制性因子,本文提出了单项资源利用技术改进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粮食生产 作物生产潜力 资源利用效率 PS123模型 评价指标 禹城市
下载PDF
气候变化风险研究的初步探讨 被引量:31
14
作者 吴绍洪 潘韬 贺山峰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CSCD 2011年第5期363-368,共6页
讨论了气候变化风险的基本内涵,指出敏感性、暴露程度及可能性是气候变化风险的三个基本组成要素。气候变化风险具有不确定性、未来事件、损害性以及相对性等特征。风险评估与风险管理是气候变化风险研究的两个主要环节,以风险评估为手... 讨论了气候变化风险的基本内涵,指出敏感性、暴露程度及可能性是气候变化风险的三个基本组成要素。气候变化风险具有不确定性、未来事件、损害性以及相对性等特征。风险评估与风险管理是气候变化风险研究的两个主要环节,以风险评估为手段,以风险管理为最终目标,是应对气候变化行动的基本思路。提出了气候变化风险研究的初步框架和主要方法。并给出未来气候变化下中国洪涝灾害风险研究的实际案例。最后指出,气候变化风险研究要从风险集合预测、定量风险损失评估、风险区划与制图以及风险管理等多个方面展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风险评估 风险管理 不确定性
下载PDF
中国耕地与未来30年食物需求、保障及对策 被引量:43
15
作者 吴绍洪 李荣生 《地理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21-129,共9页
在未来的 30年中 ,中国的人口将继续增长 ,至 2 0 30年达到峰值 1 6亿 ,净增 3亿左右。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人均食物需求的量与质越来越高。届时中国食物的保障能力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中国到 2 0 30年 ,满... 在未来的 30年中 ,中国的人口将继续增长 ,至 2 0 30年达到峰值 1 6亿 ,净增 3亿左右。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人均食物需求的量与质越来越高。届时中国食物的保障能力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中国到 2 0 30年 ,满足上述食物需求量 ,食物主要来自耕地的生产潜力和非耕地的食物替代生产两方面。在政策非常强有力、一切从保护耕地出发、严格控制耕地占用和维持动态平衡的条件下 ,到 2 0 30年 ,中国耕地面积可保持 1 31× 1 0 6 hm2。而中国到 2 0 1 0年、 2 0 30年年人均需求粮食分别为 42 0 kg和460 kg,这两个基期年分别需求粮食总量为 5 796× 1 0 8kg和 7360× 1 0 8kg。研究认为 2 0 1 0年、 2 0 30年中国耕地动态变化后食物保障能力分别在 93%和 87%。非耕地资源食物替代是补充食物生产和缓解耕地压力的重要途径。 2 0 30年其食物替代能力可达到 90 0 0 0×1 0 3t,其中草业 3380 0× 1 0 3t,木本粮油 1 70 0 0× 1 0 3t,水域 2 5 82 0× 1 0 3t,野生生物 1 340 0× 1 0 3t,非耕地的事物替代能力达到约 1 0 %。中国食物生产与发展的四个保证 ,一是有效的保护耕地政策 ,二是科学技术进步与科技投入 ,三是构建食物生产体系与保障体系 ,四是高效利用水资源的技术与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物需求 保障 中国 耕地 人口 生产潜力 消费结构
下载PDF
生态地理区域系统的热带北界中段界线的新认识 被引量:25
16
作者 吴绍洪 郑度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6期689-697,共9页
从我国热带北界中段界线的划分 ,探讨生态地理区域的认识和界线的划分 ,着重生态地理区域之间界线的逐渐过渡特征。分析前人的研究成果及其对热带北界中段划分的差异 ,指出他们在概念、资料和方法上的差异。在热带与亚热带的过渡区域中... 从我国热带北界中段界线的划分 ,探讨生态地理区域的认识和界线的划分 ,着重生态地理区域之间界线的逐渐过渡特征。分析前人的研究成果及其对热带北界中段划分的差异 ,指出他们在概念、资料和方法上的差异。在热带与亚热带的过渡区域中提出热带、年热带、真热带和热带波动带的概念 ,从新的角度认识热带区域。在确定和建立热带北界划分指标体系的基础上 ,划分了热带北界中段的界线。探讨了本次热带北界中段的界线划分与前人研究的差异 ,热带波动带的意义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地理区域 热带 年热带 真热带 热带波动带
下载PDF
中国气候变化影响、风险与适应研究新进展 被引量:37
17
作者 吴绍洪 赵东升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9,共9页
本文基于气候变化影响与适应领域的研究,重点聚焦国家第三次气候变化评估报告发布以来的最新成果,从全国尺度评估气候变化对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重点领域的影响,揭示气候变化对各重点领域影响的时空格局及区域差异,预估未来气候变化... 本文基于气候变化影响与适应领域的研究,重点聚焦国家第三次气候变化评估报告发布以来的最新成果,从全国尺度评估气候变化对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重点领域的影响,揭示气候变化对各重点领域影响的时空格局及区域差异,预估未来气候变化风险,为国家应对气候变化宏观政策制定和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科技支撑。本文评估了重点领域的影响和风险、重大工程和脆弱区的影响和风险、综合风险与适应三个方面,分析了气候变化对农业、水资源、海洋与海岸带、自然生态系统、人体健康和环境、重大工程、脆弱区的影响与风险及区域综合风险和适应的最新研究进展。气候变暖在改变区域水热资源分配的同时,对农业、水资源、海洋与海岸带、人体健康等相关敏感领域和区域产生了十分明显影响,并且将在未来进一步加剧这些领域和区域的风险,特别是农牧交错带和黄土高原风险较为突出,同时气候变化将对青藏铁路、南水北调等重大工程产生不利影响。我国在适应气候变化领域战略研究和实践上有了长足的进步,提出了有序适应气候变化的理念并设计了实施路线图,但是在综合风险和适应领域的研究整体上还比较薄弱,综合风险和适应研究仍无法有效支撑气候变化应对工作。气候变化在某种程度上带来气候资源,对自然系统和社会经济的负面影响明显。研究再次表明,气候变化利弊共存,总体上弊大于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影响 风险 适应
下载PDF
区域可持续发展中的环境伦理案例分析:不同社会群体责任 被引量:7
18
作者 吴绍洪 戴尔阜 +1 位作者 郑度 杨勤业 《地理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1109-1116,共8页
环境伦理是对人与自然之间道德关系的认知,在区域发展中构建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伦理观是实现人与环境协调的核心内容。从区域发展的案例入手,从哲学层面分析区域发展中人与环境产生冲突的原因,构建区域可持续发展环境伦理观,明确不同利益... 环境伦理是对人与自然之间道德关系的认知,在区域发展中构建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伦理观是实现人与环境协调的核心内容。从区域发展的案例入手,从哲学层面分析区域发展中人与环境产生冲突的原因,构建区域可持续发展环境伦理观,明确不同利益主体应承担的环境伦理责任与义务,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要内容。本文对云南省林浆纸一体化工程进行环境伦理探讨,分析了桉树种植的土地资源、生态效应、纸浆生产的环境影响、经济效益、利益流向等一系列问题;从环境伦理角度对林浆纸工程进行分析,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环境伦理观建立和环境伦理规范,认为在利益冲突的形势下,应该遵循"非人类中心"的环境伦理准则,贯彻人地和谐的自然观,综合考虑生态安全原则、综合效益原则、公平原则、共赢竞争原则,采取综合思维方法,构建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伦理观;分析不同社会团体在区域可持续发展建设中的环境伦理责任,提出了决策者群体、企业家群体、媒介群体、科学家群体、公众群体等在环境伦理意识、环境伦理责任、环境伦理义务等方面所应起到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可持续发展 环境伦理 社会群体 责任
下载PDF
陆地表层综合地域系统划分的探讨——以青藏高原为例 被引量:14
19
作者 吴绍洪 刘卫东 《地理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69-177,i001,共10页
近年来地理学研究的突出特点是,愈益与区域可持续发展这个主题密切联系起来,强调综合性。其中的关键科学问题难点是自然因素与人文因素的结合。本文从综合区域系统划分的指标体系入手,在传统的地域系统划分原则的基础上,强调了自然与社... 近年来地理学研究的突出特点是,愈益与区域可持续发展这个主题密切联系起来,强调综合性。其中的关键科学问题难点是自然因素与人文因素的结合。本文从综合区域系统划分的指标体系入手,在传统的地域系统划分原则的基础上,强调了自然与社会经济因素在区划中具有同等重要性的原则,并区分了不同空间层级两者的不同作用。等级单位采用五级制, 本研究以青藏高原为例,将其划分为3个生态带,15个地-人区,22个生态经济地区,29个经济小区。研究显示,刻画这样的陆地表层综合地域系统,有助于认识我国陆地表层中的人地关系,为区域可持续发展服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可持续发展 生态经济 服务 区域系统 划分 指标体系 社会经济因素 地表层 陆地 青藏高原
下载PDF
极端事件对人类系统的影响 被引量:21
20
作者 吴绍洪 尹云鹤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99-102,共4页
在IPCC特别报告《管理极端事件和灾害风险,推进气候变化适应》中,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对人类系统的影响是最重要的影响评估内容之一,其评估结果为:极端影响可能缘于极端天气气候事件,但也可能并非极端事件的后果。暴露度和脆弱性是灾害风... 在IPCC特别报告《管理极端事件和灾害风险,推进气候变化适应》中,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对人类系统的影响是最重要的影响评估内容之一,其评估结果为:极端影响可能缘于极端天气气候事件,但也可能并非极端事件的后果。暴露度和脆弱性是灾害风险的重要决定因素;极端和非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严重程度和影响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这些事件的脆弱性和暴露度水平;人居模式、城市化和社会经济状况的变化已经影响观测到的脆弱性和暴露度的变化趋势;无论在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沿海人居环境均暴露于极端事件,并受其影响,如小岛屿国家和亚洲大三角洲地区;脆弱人口还包括难民、国内流离失所的人和那些生活在边远地区的人;极端事件将极大地影响与气候联系密切的部门,如水、农业、食物安全、健康和旅游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端天气气候事件 人类系统 暴露 脆弱性 影响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