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5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品种山药氨基酸组成成分分析及综合评价 被引量:2
1
作者 朱会丽 杨静 +5 位作者 马欢 周娟 李萌 马婧玮 安莉 吴绪金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CAS 2024年第3期293-300,共8页
目的探究不同品种山药中氨基酸的含量差异。方法参照GB5009.124—20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氨基酸的测定》,利用全自动氨基酸分析仪测定山药中氨基酸含量,通过相关性、主成分分析进行数据分析及综合性评价。结果20种山药中均检测出1... 目的探究不同品种山药中氨基酸的含量差异。方法参照GB5009.124—20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氨基酸的测定》,利用全自动氨基酸分析仪测定山药中氨基酸含量,通过相关性、主成分分析进行数据分析及综合性评价。结果20种山药中均检测出16种氨基酸,总氨基酸含量为7.21~8.71 g/100 g,必需氨基酸占比为27.86%~34.89%。各地均以精氨酸和谷氨酸含量最高,总含量分别为20.77 g/100 g和26.18 g/100 g。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提取3个主成分,累积方差贡献率为82.78%,综合评分排名前3位的品种分别是利川山药、西施山药、云岭山药。结论通过主成分分析法区分不同品种山药中氨基酸差异,为山药中氨基酸评价、食药资源的开发利用、良种选育、种植技术改良等方面提供可行性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药 必需氨基酸 主成分分析 氨基酸含量
原文传递
代谢组学结合LASSO回归机器学习方法识别太谷山药和铁棍山药中的差异标志物
2
作者 安莉 周娟 +5 位作者 马婧玮 陈贺 王飞 梁慧珍 郝晨宇 吴绪金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8期1-8,共8页
本研究旨在利用代谢组学筛选出太古山药和铁棍山药之间的差异代谢物,并通过LASSO回归机器学习方法确定作为预测不同山药品种的差异标志物。研究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级杆飞行时间串联质谱(ultra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quad... 本研究旨在利用代谢组学筛选出太古山药和铁棍山药之间的差异代谢物,并通过LASSO回归机器学习方法确定作为预测不同山药品种的差异标志物。研究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级杆飞行时间串联质谱(ultra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quadrupole time of flight tandem mass spectrometry,UPLC-Q-TOF-MS/MS)分析两种山药中的代谢物,通过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和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rthogonal partial least squares-discriminant analysis,OPLS-DA)识别出两种山药中的差异代谢物,利用最小绝对收缩和选择算子(least absolute shrinkage and selection operator,LASSO)回归方法筛选出差异性标志物,建立用于品种鉴别的预测模型。结果显示,在两种山药中共鉴别出206种代谢物,PCA分析发现太谷山药和铁棍山药之间区分明显,OPLS-DA进一步筛选出56种存在显著性差异的代谢物。基于这些差异代谢物进行LASSO回归分析,得到ophiogenin 3-O-beta-L-rhamnopyranosyl-beta-D-glucopyranoside、天冬氨酸、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夏佛塔苷以及没食子儿茶素5种关键差异标志物,建立了用于太谷山药和铁棍山药品种鉴别的LASSO回归预测模型。本研究基于代谢组学和LASSO回归机器学习方法,识别出太谷山药和铁棍山药的差异标志物,构建了不同品种山药的预测模型,为山药的鉴别提供了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代谢组学 机器学习 太谷山药 铁棍山药 差异标志物
下载PDF
UPLC-MS/MS测定山药中山药素的含量
3
作者 朱会丽 李萌 +5 位作者 马欢 陈贺 周娟 吴绪金 安莉 杨静 《食品与药品》 CAS 2024年第1期21-25,共5页
目的建立山药块茎中山药素含量的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PLC-MS/MS)检测方法。方法样品经70%甲醇提取溶剂超声提取,离心,用0.22μm的微孔滤膜过滤,以Shim-pack Velox C_(18)色谱柱进行化合物的分离,梯度洗脱,采用电喷雾离子源(ESI+)... 目的建立山药块茎中山药素含量的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PLC-MS/MS)检测方法。方法样品经70%甲醇提取溶剂超声提取,离心,用0.22μm的微孔滤膜过滤,以Shim-pack Velox C_(18)色谱柱进行化合物的分离,梯度洗脱,采用电喷雾离子源(ESI+)、多反应监测(MRM)模式进行分析。结果3种山药素分别在0.500~20.000,0.050~5.000,0.100~2.000 mg/L浓度范围内与峰面积呈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均>0.99;山药样品平均加标回收率为85%~101%,RSD为1.20%~4.74%。结论经方法学验证,该方法前处理简单,检测快速、灵敏高效,可用于山药中山药素含量定量检测分析,为山药的大面积种植、产品开发、质量控制与评价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药 山药素 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
下载PDF
李果实甲哌鎓与烯效唑残留量的差异及膳食风险评估
4
作者 李萌 周娟 +6 位作者 陈贺 马欢 马婧玮 许海康 李通 安莉 吴绪金 《中国果树》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35-41,46,共8页
建立甲哌鎓和烯效唑在李果实中的残留检测方法,分析甲哌鎓和烯效唑残留量差异,评估2种农药残留长期和急性膳食摄入风险。样品前处理为QuEChERS方法,残留检测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三重四极杆串联质谱法。李果实甲哌鎓和烯效唑在储藏183 d时... 建立甲哌鎓和烯效唑在李果实中的残留检测方法,分析甲哌鎓和烯效唑残留量差异,评估2种农药残留长期和急性膳食摄入风险。样品前处理为QuEChERS方法,残留检测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三重四极杆串联质谱法。李果实甲哌鎓和烯效唑在储藏183 d时,降解率分别为13%和14%,残留量在本试验条件下储藏较为稳定。李果实甲哌鎓和烯效唑在2个采样间隔期时残留量均小于0.01 mg/kg。甲哌鎓和烯效唑的普通人群国家估算每日摄入量(national estimated daily intake,NEDI)每千克体重分别是0.355 918、0.033 007 mg,分别占每日允许摄入量的2.90%和2.62%。李果实甲哌鎓和烯效唑的所有人群和儿童的国家估算短期摄入量(national estimated short term intake,NESTI)每千克体重均为0.000 095 4 mg;育龄妇女和普通人群及成年群体的国家估算短期摄入量每千克体重均为0.000 127 mg。李果实甲哌鎓的所有人群和儿童的国家估算短期摄入量占急性参考剂量的百分比(ARfD%)均为0.031 8%,育龄妇女和普通人群及成年群体的ARfD%均为0.042 3%;烯效唑的所有人群和儿童的ARfD%均为0.190 8%,育龄妇女和普通人群及成年群体的ARfD%均为0.254 0%。当基质、施药剂量和采收间隔期一致时,采收间隔期2 h时甲哌鎓与烯效唑的残留量有显著性差异,采收间隔期7 d和14 d时2种农药残留量差异不显著,原始沉积量(采样间隔2 h)与农药类型相关,最终残留量与农药消解半衰期和采样时间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哌鎓 烯效唑 残留量差异 膳食摄入风险评估
原文传递
高效液相色谱-原子荧光光谱联用技术测定富硒鸡蛋中的硒形态 被引量:3
5
作者 周晓华 王铁良 +7 位作者 魏亮亮 钟红舰 魏红 张迪 刘进玺 郭洁 吴绪金 段然 《中国无机分析化学》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1451-1458,共8页
为监测市场上富硒鸡蛋中蛋清及蛋黄中硒形态的种类及分布规律,优化建立了一种高效液相色谱-氢化物发生-原子荧光光谱联用技术测定富硒鸡蛋蛋清及蛋黄粉中硒形态的方法。随机选取富硒鸡蛋样品,进行蛋清蛋黄分离、冷冻干燥及蛋黄脱脂处理... 为监测市场上富硒鸡蛋中蛋清及蛋黄中硒形态的种类及分布规律,优化建立了一种高效液相色谱-氢化物发生-原子荧光光谱联用技术测定富硒鸡蛋蛋清及蛋黄粉中硒形态的方法。随机选取富硒鸡蛋样品,进行蛋清蛋黄分离、冷冻干燥及蛋黄脱脂处理,处理后样品经Tris-HCl缓冲液(5 mmol/L,pH=7.5) 55℃恒温振荡、酶解提取,高速离心机(10 000 r/min)离心10 min,上清液过0.22μm有机滤膜后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氢化物发生-原子荧光光谱联用技术进行测定,外标法定量。结果表明,能在11 min内实现5种硒形态的基线分离,且各种硒形态的线性相关系数(r)均大于0.999 4,其检出限在0.5~3.0μg/L,回收率在81.6%~110%,可以满足检测需求,按照实验方法测定市场上富硒鸡蛋中的硒形态,方法灵敏度高、准确性好,且测得的富硒鸡蛋蛋清样品中硒形态主要成分为硒代蛋氨酸,而蛋黄样品主要成分为硒代半胱氨酸,还有少量的硒代蛋氨酸,同时,一些鸡蛋还含有极少量的亚硒酸根,但蛋清及蛋黄中硒代氨基酸的含量总和占总硒含量的83.3%~98.4%,适用于富硒鸡蛋中的硒形态提取。由此可见,市场上富硒鸡蛋中的硒主要以硒代氨基酸的形式存在,比较适合日常补硒,建立的方法可以对市场上富硒食品起到一定监测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效液相色谱-原子荧光光谱联用技术 富硒鸡蛋 硒形态 硒代氨基酸 分布规律
下载PDF
小麦和土壤中噻虫嗪残留及消解动态分析 被引量:16
6
作者 吴绪金 李萌 +3 位作者 张军锋 汪红 王铁良 李通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1010-1017,共8页
为对噻虫嗪在小麦生产上应用的安全性进行评价,通过对小麦籽粒、植株和土壤进行前处理及在样品中添加噻虫嗪,建立其残留量定量检测分析方法;通过两年三地的残留试验,分析了小麦籽粒、植株和土壤中噻虫嗪的残留及消解动态,并对小麦籽粒... 为对噻虫嗪在小麦生产上应用的安全性进行评价,通过对小麦籽粒、植株和土壤进行前处理及在样品中添加噻虫嗪,建立其残留量定量检测分析方法;通过两年三地的残留试验,分析了小麦籽粒、植株和土壤中噻虫嗪的残留及消解动态,并对小麦籽粒中的残留量进行风险评估。结果表明,噻虫嗪在小麦籽粒、植株及土壤空白添加平均回收率为79.62%~94.70%,相对标准偏差为0.91%~6.56%,其最小检出量为5.0×10-8g,小麦籽粒、植株及土壤中的最低检测浓度均为0.01mg·kg-1。该检测方法重现性好,准确度、精密度高,可满足噻虫嗪在小麦及土壤中的残留分析要求。2011和2012年,河南、黑龙江和江苏三地噻虫嗪在小麦植株和土壤中的消解半衰期分别为0.85~2.24d和2.77~4.79d;通过不同施药次数、施药量及间隔采样检测,噻虫嗪在小麦籽粒中的最终残留量均≤0.038mg·kg-1,占日允许摄入量的15.04%左右(普通人群噻虫嗪的国家估算每日摄入量是0.25mg),因此按本试验方式进行施药,通常不会对一般人群健康产生不可接受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噻虫嗪 小麦 残留 消解动态
下载PDF
烟嘧磺隆在玉米和土壤中的残留及消解动态研究 被引量:11
7
作者 吴绪金 钟红剑 +1 位作者 马朝旺 张军锋 《河南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87-94,共8页
通过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定量定性分析,研究了75%烟嘧磺隆水分散粒剂在玉米籽粒、玉米植株和土壤中的残留及消解动态。结果表明,烟嘧磺隆在玉米植株中的空白添加平均回收率为78.32%~86.02%,相对标准偏差为2.28%~5.98%;在籽粒中的空白... 通过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定量定性分析,研究了75%烟嘧磺隆水分散粒剂在玉米籽粒、玉米植株和土壤中的残留及消解动态。结果表明,烟嘧磺隆在玉米植株中的空白添加平均回收率为78.32%~86.02%,相对标准偏差为2.28%~5.98%;在籽粒中的空白添加平均回收率为82.95%~88.37%,相对标准偏差为2.22%~5.21%;在土壤中的空白添加平均回收率为92.96%~98.84%,相对标准偏差为1.73%~2.91%。其最小检出量为0.005ng,在玉米植株、籽粒及土壤中的最低检测限量为0.002 5mg/kg。2009、2010年在河南省和黑龙江省两地的田间残留试验结果表明:烟嘧磺隆在玉米植株中的消解半衰期为0.58~1.45d,在土壤中的消解半衰期为9.63~13.59d;烟嘧磺隆在玉米籽粒、玉米植株及土壤中的最终残留量均为未检出,说明该药为低残留、易消解农药。建议将75%烟嘧磺隆水分散粒剂用于防治玉米田杂草时,施药的有效成分不得高于90g/hm2,于玉米苗后三至五叶期施药1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除草剂 烟嘧磺隆 玉米 土壤 消解动态 最终残留量
下载PDF
不同药剂处理对小麦禾谷胞囊线虫的防治效果 被引量:10
8
作者 吴绪金 杨卫星 +4 位作者 孙炳剑 邢小萍 王振跃 李洪连 袁虹霞 《河南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57-60,共4页
在大田条件下研究了15%铁灭克(Temik)、3%辛硫磷(Phosim)、5%线敌(Ethoprophos)、10%福气多(Fosthiazate)4种化学杀线虫剂及其不同剂量对小麦胞囊线虫病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15%铁灭克22.5 kg/hm2处理明显优于其他药剂处理,该处理在苗... 在大田条件下研究了15%铁灭克(Temik)、3%辛硫磷(Phosim)、5%线敌(Ethoprophos)、10%福气多(Fosthiazate)4种化学杀线虫剂及其不同剂量对小麦胞囊线虫病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15%铁灭克22.5 kg/hm2处理明显优于其他药剂处理,该处理在苗期、扬花期、灌浆期的防治效果分别为54.01%,60.81%和52.45%,收获后每100 g干土壤的胞囊数仅为2.67个,比对照减少95.29%;15%铁灭克15 kg/hm2、5%线敌30 kg/hm22个处理的防治效果次之,均在30%以上,收获后每100 g干土中胞囊数分别比对照减少82.94%和76.48%;5%线敌15 kg/hm2、10%福气多30 kg/hm2、10%福气多22.5 kg/hm2和3%辛硫磷22.5 kg/hm2几个处理的防治效果较差,均低于25%,收获后每100 g干土的胞囊数分别比对照减少54.12%,58.83%,68.24%和21.18%。从对小麦生长影响情况来看,15%铁灭克处理表现为促进生长,但5%线敌和10%福气多处理有一定程度的抑制作用,而3%辛硫磷处理影响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禾谷胞囊线虫 小麦 杀线虫剂 防治效果
下载PDF
毒死蜱在棉花和土壤中的残留分析及消解动态研究 被引量:6
9
作者 吴绪金 李通 +2 位作者 张军锋 贾斌 汪红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230-234,共5页
【目的】对毒死蜱在棉花和土壤中的安全性进行评价,为该农药在棉花上的合理使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建立的毒死蜱在棉籽、棉花叶和土壤中的前处理方法和气相色谱—火焰光度检测器的仪器方法,对毒死蜱进行定量分析;通过两年(2009... 【目的】对毒死蜱在棉花和土壤中的安全性进行评价,为该农药在棉花上的合理使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建立的毒死蜱在棉籽、棉花叶和土壤中的前处理方法和气相色谱—火焰光度检测器的仪器方法,对毒死蜱进行定量分析;通过两年(2009、2010年)两地(河南、江苏)的残留试验,研究毒死蜱在棉籽、棉花叶和土壤中的残留及消解动态。【结果】毒死蜱在棉籽、棉花叶及土壤空白添加平均回收率为73.50%~105.66%,相对标准偏差为3.25%~9.89%,其最小检出量为2.5×10-11g,在棉籽、棉花叶及土壤中的最低检测浓度分别为0.013、0.012和0.005 mg/kg。2009和2010年,在河南和江苏两地,毒死蜱在棉花叶和土壤中的消解半衰期分别为3.0~4.0、6.2~8.9 d;不同采样间隔及施药次数,毒死蜱在棉籽中的最终残留量均≤0.026 mg/kg。【结论】毒死蜱在棉籽中为低残留、易消解农药,可用于棉花斜纹夜蛾的防治,用药量以562.5 g a.i./ha为宜,施药3次,安全间隔期21 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毒死蜱 棉花 土壤 消解动态 残留分析
下载PDF
棉花植株和棉田土壤中氟节胺消解动态分析及残留量膳食摄入评估 被引量:7
10
作者 吴绪金 汪红 +4 位作者 张军锋 马欢 周娟 王铁良 李通 《棉花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39-45,共7页
为了对氟节胺在棉花生产上应用的安全性进行评价,通过建立氟节胺在棉子、棉叶和土壤中的前处理和检测方法,对其进行定量分析。通过2年2地的残留试验,研究棉子、棉叶和土壤中氟节胺的残留及消解动态.并对棉子中的残留量进行风险评估... 为了对氟节胺在棉花生产上应用的安全性进行评价,通过建立氟节胺在棉子、棉叶和土壤中的前处理和检测方法,对其进行定量分析。通过2年2地的残留试验,研究棉子、棉叶和土壤中氟节胺的残留及消解动态.并对棉子中的残留量进行风险评估。结果表明,氟节胺在棉子、棉叶和土壤中对照添加平均回收率为73-25%~98.28%,相对标准偏差为1.68%~9.93%,在土壤、棉叶及棉子中的最低检测限(质量分数)分别为O.05、0.05和0.1mg·kg-1.该方法重现性好,准确度、精密度高,可满足氟节胺在棉花上的残留分析要求。氟节胺在棉叶和土壤中的消解半衰期分别为0.81~3.7d、5.4~8.7d;不同施药次数、施药剂量及采样间隔期.氟节胺在棉子及土壤中的最终残留量(质量分数)分别为≤O.54mg·kg-1和≤0.81mg·k-1氟节胺普通人群国家估计每日摄入量是5.19×10-5mg,占日允许摄入量的0.01%左右,按本试验方式进行施药,通常不会对一般人群健康产生不可接受的风险。一定的采收间隔期内,施药剂量对氟节胺在棉子中的最终残留量有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氟节胺 棉花 残留 消解动态分析 膳食摄入评估
下载PDF
小麦品种抗禾谷胞囊线虫机制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8
11
作者 吴绪金 袁虹霞 +3 位作者 张军锋 邢小萍 孙炳剑 李洪连 《河南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73-77,共5页
对小麦品种抗胞囊线虫病的机制进行了初步研究。发现不同抗、感品种根系形态存在一定的差异,品种抗性与侧根数量呈负相关,抗病品种侧根数量比感病品种少。对苗期和分蘖期侧根横切面石蜡切片观察发现,感病品种侧根横切面表皮的薄壁细胞圆... 对小麦品种抗胞囊线虫病的机制进行了初步研究。发现不同抗、感品种根系形态存在一定的差异,品种抗性与侧根数量呈负相关,抗病品种侧根数量比感病品种少。对苗期和分蘖期侧根横切面石蜡切片观察发现,感病品种侧根横切面表皮的薄壁细胞圆形,细胞与细胞之间的空隙较大,排列疏松;抗病品种侧根横切面表皮的薄壁细胞是椭圆形或方砖形,细胞与细胞之间的空隙比较小,排列比较紧。根系分泌物对胞囊线虫卵孵化影响的试验结果表明,小麦对胞囊线虫病的抗性与根系分泌物无明显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禾谷胞囊线虫 抗病机制
下载PDF
2%阿维菌素微乳剂在棉花和土壤中的残留分析及消解动态研究 被引量:5
12
作者 吴绪金 李萌 +3 位作者 周玲 马婧玮 汪红 张军锋 《河南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98-101,共4页
对阿维菌素在棉花和土壤中的安全性进行评价,为该农药在棉花上的合理使用提供科学依据。通过建立阿维菌素在棉籽、棉花叶和土壤中的前处理方法和液相色谱一荧光检测器的仪器方法,对阿维菌素进行定量分析;通过两地的残留试验,研究阿... 对阿维菌素在棉花和土壤中的安全性进行评价,为该农药在棉花上的合理使用提供科学依据。通过建立阿维菌素在棉籽、棉花叶和土壤中的前处理方法和液相色谱一荧光检测器的仪器方法,对阿维菌素进行定量分析;通过两地的残留试验,研究阿维菌素在棉籽、棉花叶和土壤中的残留及消解动态。结果表明,阿维菌素在棉籽、棉花叶及土壤中的空白添加平均回收率为80%~95%,相对标准偏差为2%~7%,其最小检出量为0.01ng,在棉籽、棉花叶及土壤中的最低检出浓度为0.01mg/kg。2011年和2012年河南省和湖南省两地田间残留试验结果表明,阿维菌素在棉花叶和土壤中的消解半衰期分别为0.78~1.3d、1.1~2.9d;阿维菌素在棉籽及土壤中的最终残留量均≤0.01mg/kg,说明该药为低残留、易消解农药。建议采用阿维菌素防治棉花红蜘蛛时,最高用药量为16.2g/hm2,最多施药2次,安全间隔期为21d,其在棉花上使用是安全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维菌素 棉花 土壤 消解动态 最终残留
下载PDF
小麦和土壤中环丙唑醇残留消解动态及膳食摄入评估 被引量:3
13
作者 吴绪金 马婧玮 +4 位作者 张军锋 汪红 施烈焰 周娟 李通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337-344,共8页
为评价环丙唑醇在小麦生产上应用的安全性,通过建立乙腈提取、氮磷检测器检测方法对小麦籽粒、植株和土壤样品中环丙唑醇的残留量进行检测,研究了小麦籽粒、植株和土壤中环丙唑醇的残留及其消解动态,并对小麦中的残留量进行风险评估。... 为评价环丙唑醇在小麦生产上应用的安全性,通过建立乙腈提取、氮磷检测器检测方法对小麦籽粒、植株和土壤样品中环丙唑醇的残留量进行检测,研究了小麦籽粒、植株和土壤中环丙唑醇的残留及其消解动态,并对小麦中的残留量进行风险评估。结果表明,环丙唑醇在小麦籽粒、植株及土壤空白样品中的添加回收率为79.2%~95.6%,相对标准偏差为1.9%~10.0%,最小检出量为8.2×10?12 g,在小麦籽粒、植株及土壤中的最低检测浓度均为0.05 mg·kg?1,乙腈提取、氮磷检测器检测方法重现性好,准确度、精密度高,可满足环丙唑醇在小麦上的残留分析要求。2010年和2011年,河南省、黑龙江省和江苏省3地环丙唑醇在小麦植株和土壤中的消解半衰期分别为3.0~5.5 d、18.1~34.5 d;不同施药次数、施药量及采样间隔,环丙唑醇在小麦籽粒中的最终残留量均≤0.415 mg·kg?1。采收间隔期为14 d和21 d时,不同施药次数、施药剂量和采收间隔期,环丙唑醇在小麦植株、小麦籽粒和土壤中的残留量差异均不显著;采收间隔期为7 d,有效成分108 g?hm-2施药2次与有效成分162 g?hm-2施药3次时小麦植株、小麦籽粒和土壤中的残留量之间均存在显著性差异。普通人群环丙唑醇的国家估算每日摄入量为0.000 109 9 mg,占日允许摄入量的0.5%左右,按本试验方式进行施药,通常不会对一般人群健康产生不可接受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丙唑醇 施用方法 小麦 残留 消解动态 半衰期 膳食摄入评估
下载PDF
除虫脲在棉叶和土壤中消解动态分析及棉子中残留量膳食摄入评估 被引量:4
14
作者 吴绪金 马婧玮 +5 位作者 刘丹黎 李通 汪红 马欢 周玲 张军锋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CAS 2017年第3期790-795,共6页
目的评价除虫脲在棉叶、土壤中的消解趋势和土壤及棉子中的残留水平。方法棉叶、土壤样品经乙腈提取、氯化钠盐析、弗罗里硅土固相萃取柱净化后,采用高效液相色谱-光电二极管阵列检测器检测;同时对2014年和2015年除虫脲在河南和北京两... 目的评价除虫脲在棉叶、土壤中的消解趋势和土壤及棉子中的残留水平。方法棉叶、土壤样品经乙腈提取、氯化钠盐析、弗罗里硅土固相萃取柱净化后,采用高效液相色谱-光电二极管阵列检测器检测;同时对2014年和2015年除虫脲在河南和北京两地棉叶及土壤中的残留消解动态进行分析并对棉子中的最终残留量进行膳食摄入评估。结果除虫脲在棉子、棉叶和土壤空白样品添加的平均回收率在79%~103%之间,相对标准偏差在3%~15%之间,最低检测浓度均为0.1 mg/kg。棉叶中除虫脲的残留消解半衰期在5.0~8.6 d之间,土壤中残留消解半衰期在3.8~14 d之间。按本试验方式进行施药及采样后,棉子中除虫脲的最终残留量低于0.1 mg/kg,土壤中的残留量低于0.19 mg/kg。结论除虫脲普通人群的国家估计每日摄入量是0.873229mg/kg·bw,占日允许摄入量的69.3%左右,认为对一般人群健康不会产生不可接受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除虫脲 棉花 残留消解动态分析 膳食摄入评估
原文传递
哒螨灵在棉花和土壤中的残留及消解动态研究 被引量:5
15
作者 吴绪金 马欢 +3 位作者 马婧玮 李通 汪红 张军锋 《现代农药》 CAS 2014年第1期37-40,共4页
研究了哒螨灵在棉花和土壤中的残留及消解动态,采用气相色谱-电子捕获检测器进行定量分析。哒螨灵在棉籽、棉花叶及土壤中添加平均回收率为82.36%~113.94%,相对标准偏差为1.76%~8.07%。其最小检出量为1×10-11 g,在棉籽、棉花... 研究了哒螨灵在棉花和土壤中的残留及消解动态,采用气相色谱-电子捕获检测器进行定量分析。哒螨灵在棉籽、棉花叶及土壤中添加平均回收率为82.36%~113.94%,相对标准偏差为1.76%~8.07%。其最小检出量为1×10-11 g,在棉籽、棉花叶及土壤中的最低检测浓度均为0.01 mg/kg。2011和2012年在河南省和湖南省的田间残留试验结果表明:哒螨灵在棉花叶中的消解半衰期为0.84~2.5 d,土壤中的消解半衰期为5.7~7.3 d;哒螨灵在棉籽中的最终残留量均≤0.01 mg/kg,说明该药为低残留、易消解农药。建议采用10%哒螨灵微乳剂防治红蜘蛛,最高有效成分用量为112.5 g/hm2,最多施药3次,安全间隔期为14 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哒螨灵 棉花 土壤 消解动态 最终残留
下载PDF
氟环唑在小麦及土壤中的残留及消解动态(英文) 被引量:2
16
作者 吴绪金 马婧玮 +5 位作者 汪红 周玲 李通 安莉 吴家锴 张军锋 《农药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474-481,共8页
为了评价氟环唑在小麦生产上使用的残留安全性,建立了气相色谱-电子捕获检测器检测氟环唑在小麦植株、小麦籽粒及土壤中残留的分析方法,并对氟环唑在小麦植株、小麦籽粒和土壤中的最终残留量及小麦植株和土壤中的消解动态进行了研究。... 为了评价氟环唑在小麦生产上使用的残留安全性,建立了气相色谱-电子捕获检测器检测氟环唑在小麦植株、小麦籽粒及土壤中残留的分析方法,并对氟环唑在小麦植株、小麦籽粒和土壤中的最终残留量及小麦植株和土壤中的消解动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添加水平为0.01、0.1和2 mg/kg(小麦籽粒和土壤)和0.01、0.1和10 mg/kg(小麦植株)下,氟环唑的回收率为82%~93%,相对标准偏差为3.0%~9.7%。氟环唑在小麦植株、小麦籽粒和土壤中的定量限均为0.01 mg/kg。氟环唑在小麦植株和土壤中的消解半衰期分别为3.5~8.4和10~30 d。当以有效成分112.5 g/hm^2的剂量施药2次、采收间隔期为21 d时,小麦籽粒中氟环唑的残留量为<0.05 mg/kg,低于中国制定的小麦中氟环唑的最大残留限量值(0.05 mg/kg)。建议氟环唑在小麦上使用时最大剂量为有效成分112.5 g/hm^2,施药2次,安全间隔期为21 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氟环唑 小麦 土壤 残留 消解动态
下载PDF
嘧菌酯施药措施与最终残留量间的相关性分析及其膳食摄入风险评估(英文) 被引量:2
17
作者 吴绪金 李通 +4 位作者 马婧玮 汪红 张军锋 周玲 马欢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785-792,共8页
【目的】对嘧菌酯在花生植株、花生、花生壳及土壤中的最终残留及其消解动态进行分析,评价嘧菌酯在花生生产上的残留安全性。【方法】对不同施药次数、施药剂量及采收间隔期与花生植株、花生、花生壳及土壤中嘧菌酯最终残留量间的相关... 【目的】对嘧菌酯在花生植株、花生、花生壳及土壤中的最终残留及其消解动态进行分析,评价嘧菌酯在花生生产上的残留安全性。【方法】对不同施药次数、施药剂量及采收间隔期与花生植株、花生、花生壳及土壤中嘧菌酯最终残留量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同时对嘧菌酯进行了膳食摄入风险评估。【结果】嘧菌酯在花生植株和土壤中的消解半衰期分别为7.24~12.07 d和5.57~13.48 d。嘧菌酯在花生植株、花生、花生壳和土壤中的最终残留量分别低于1.135、0.154、0.922和0.957 mg/kg,嘧菌酯残留量排序为花生<花生壳<土壤<花生植株。根据最终残留量试验结果,嘧菌酯在花生中的残留中值为0.05 mg/kg,普通人群嘧菌酯的国家估算每日摄入量为0.418785 mg/kg,占日允许摄入量的3.32%左右。采收间隔期为21和28 d时,在不同施药次数、施药剂量和采收间隔期条件下,嘧菌酯在花生植株、花生、花生壳和土壤中的残留量差异均不显著(P>0.05)。【结论】按常规方式施用嘧菌酯通常不会对一般人群健康产生不可接受的风险,但采收间隔期为14 d时,施药剂量和施药次数对最终残留量有一定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嘧菌酯 花生 残留 消解动态 风险评估
下载PDF
小麦和土壤中烯唑醇残留消解动态分析及残留量膳食摄入评估 被引量:3
18
作者 吴绪金 马婧玮 +5 位作者 黎妍妍 周玲 汪红 李业东 张军锋 李萌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16年第7期108-113,共6页
为对烯唑醇在小麦生产上应用的安全性进行评价,通过建立烯唑醇在小麦籽粒、植株和土壤中的前处理和检测方法,对其进行定量分析;通过两年三地的残留试验,研究小麦籽粒、植株和土壤中烯唑醇的残留及消解动态,并对小麦中的残留量进行风险... 为对烯唑醇在小麦生产上应用的安全性进行评价,通过建立烯唑醇在小麦籽粒、植株和土壤中的前处理和检测方法,对其进行定量分析;通过两年三地的残留试验,研究小麦籽粒、植株和土壤中烯唑醇的残留及消解动态,并对小麦中的残留量进行风险评估。结果表明:烯唑醇在小麦籽粒、小麦植株及土壤空白添加平均回收率为75%~98%,相对标准偏差为1.5%~3.5%,其最小检出量为1.0×10-13 g,在小麦籽粒、小麦植株及土壤中的最低检测浓度均为0.05mg·kg-1,该方法重现性好,准确度、精密度高,可满足烯唑醇在小麦上的残留分析要求。2014和2015年,河南、黑龙江和江苏三地烯唑醇在小麦植株和土壤中的消解半衰期分别为2.3~10.0d、13.0~16.0d;不同施药次数、施药量及采样间隔,烯唑醇在小麦籽粒中的最终残留量均小于等于0.18mg·kg-1。普通人群烯唑醇的国家估算每日摄入量是0.203 3 mg,占日允许摄入量的64.55%左右,按本试验方式进行施药,通常不会对一般人群健康产生不可接受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残留 消解动态 半衰期 膳食摄入评估 健康
下载PDF
甲氨基阿维菌素微囊悬浮剂在水稻和土壤中的残留分析及消解动态研究
19
作者 吴绪金 李萌 +3 位作者 周玲 马婧玮 张军锋 汪红 《河南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06-110,共5页
研究甲氨基阿维菌素在糙米、谷壳、水稻植株及土壤中的残留和在水稻植株、土壤及田水中的消解动态,评价其在水稻和土壤中的安全性,为该农药在水稻上的合理使用提供科学依据.采用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检测器进行定量分析,甲氨基阿维菌素在... 研究甲氨基阿维菌素在糙米、谷壳、水稻植株及土壤中的残留和在水稻植株、土壤及田水中的消解动态,评价其在水稻和土壤中的安全性,为该农药在水稻上的合理使用提供科学依据.采用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检测器进行定量分析,甲氨基阿维菌素在糙米、谷壳、水稻植株、土壤及田水中的空白添加平均回收率为79.2%~101.8%,相对标准偏差为1.7%~10.4%.其最小检出量为1.0×10-11 g,在糙米、谷壳、植株、土壤及田水中的最低检测限分别为0.02、0.02、0.015、0.006、0.008 mg/kg.2011年和2012年在河南省、黑龙江省和江苏省三地进行的田间残留试验结果表明:甲氨基阿维菌素在水稻植株中的消解半衰期为0.5~0.9 d,在稻田土壤中的消解半衰期为2.9~6.4d,在水稻田水中的消解半衰期为1.1~3.3 d;其在糙米和谷壳中的最终残留量均≤0.02 mg/kg,在植株中的最终残留量均≤0.015mg/kg,在土壤中的最终残留量均≤0.006mg/kg,说明该药为低残留、易消解农药.采用甲氨基阿维菌素微囊悬浮剂防治稻纵卷叶螟,建议最高用药量为15 g/hm2,最多施药2次,安全间隔期为14 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氨基阿维菌素 水稻 土壤 消解动态 最终残留
下载PDF
QuEChERS/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小麦中萎锈灵残留量 被引量:10
20
作者 马婧玮 周玲 +5 位作者 叶融 张军锋 李通 俎建英 周娟 吴绪金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35-41,共7页
采用基质固相分散技术(QuEChERS)为样品前处理方法,建立了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HPLCMS/MS)快速检测小麦植株、小麦粒和土壤中萎锈灵残留量的分析方法.样品经乙腈提取及盐析处理后,用N-丙基乙二胺(PSA)和石墨化碳黑(GCB)固相萃取填料净... 采用基质固相分散技术(QuEChERS)为样品前处理方法,建立了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HPLCMS/MS)快速检测小麦植株、小麦粒和土壤中萎锈灵残留量的分析方法.样品经乙腈提取及盐析处理后,用N-丙基乙二胺(PSA)和石墨化碳黑(GCB)固相萃取填料净化,HPLC-MS/MS、多反应监测模式(MRM)下测定.基质标准曲线外标法进行定量分析.结果显示,在0.005—0.5mg·L-1浓度范围内,不同基质中萎锈灵均有较好的线性关系(R2>0.998),在0.02、0.2、1mg·kg-1添加水平下,萎锈灵在不同基质中的平均回收率介于77.5%—109.7%,相对标准偏差(RSD)介于1.7%—9.9%,检出限(LOD)为0.5μg·L-1,方法的最低检测浓度(LOQ)均为0.02mg·kg-1.该方法前处理简单、快速,分析时间短,灵敏度、准确度和精密度均符合农药残留检测要求,适用于小麦样品中萎锈灵残留量的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萎锈灵 QUECHERS 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 小麦 残留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