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关中平原地区果园和农田土壤有机碳组分及碳库特征 被引量:2
1
作者 吴超玉 王洋 +3 位作者 牛晓倩 刘腾腾 李键 贾小旭 《中国土壤与肥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58-163,共6页
由于果树经济效益高,关中平原地区广泛推广农田转为果园。为明确关中平原地区农田转变为果园后土壤有机碳(SOC)组分含量及土壤碳库指数的差异,采用了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的方法,探究了关中平原地区农田生态系统中果园和农田的土壤碳组分... 由于果树经济效益高,关中平原地区广泛推广农田转为果园。为明确关中平原地区农田转变为果园后土壤有机碳(SOC)组分含量及土壤碳库指数的差异,采用了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的方法,探究了关中平原地区农田生态系统中果园和农田的土壤碳组分及碳库管理指数的变化。结果表明,在0~20、20~60、60~100 cm土层中,果园土壤活性有机碳(LOC)含量较农田分别增加了33.91%、49.95%和35.37%;与农田相比,果园显著增加了20~60和60~100 cm土层LOC/SOC值,提高了深层土壤碳库活性,促进了土壤有机碳的利用;在0~100 cm土层的垂直梯度上果园和农田LOC含量均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减少,土壤总有机碳含量无显著差异;果园的碳库指数(CPI)和碳库管理指数(CPMI)均大于农田,增幅分别达6.12%和72.72%。相关分析表明,土壤有机碳组分、碳库活度、碳库管理指数与土壤主要肥力因子如有效磷、速效钾相关性密切,可以作为该地区农田生态系统土壤肥力的主要监测因子。研究表明,关中平原土地利用方式从农田转变为果园,将有效活化深层土壤的固有碳库,促进有机碳的分解与利用,土壤性能向良性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性有机碳 土壤有机碳 碳库管理指数 碳库活度 关中平原
下载PDF
基于文献计量的近25年深层土壤碳循环研究进展分析 被引量:1
2
作者 吴超玉 贾小旭 +2 位作者 刘晨 牛晓倩 王洋 《林业与生态科学》 2023年第1期80-87,共8页
土壤深层碳库巨大,在全球碳循环中具有重要作用。为了深入理解深层土壤碳循环,分析深层土壤为主题的全球土壤碳循环研究的热点与前沿,以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为数据库,获取近25年以深层土壤为主题词的土壤碳循环研究文献(280篇)。通... 土壤深层碳库巨大,在全球碳循环中具有重要作用。为了深入理解深层土壤碳循环,分析深层土壤为主题的全球土壤碳循环研究的热点与前沿,以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为数据库,获取近25年以深层土壤为主题词的土壤碳循环研究文献(280篇)。通过文献计量方法,分别对年文献发表量、研究区分布、研究主题热点等进行了统计与可视化分析。结果表明:(1)1995-2020年间,以深层土壤为主题词对土壤碳循环研究的发文数量逐渐增长,尤其是2010-2020年期间;(2)不同研究主题对深层土壤的定义不同,其中以土壤碳储量为主题的研究对深层土壤的定义深度最深,52.2%的文献对深层土壤定义深度超过60 cm;(3)农林、环境科学、土壤科学和生态学是深层土壤碳循环研究的主要领域;(4)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环境因素和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碳储量、碳稳定性及碳剖面垂直变化的影响方面;(5)近几年,研究主题逐渐向微生物群落、激发效应、碳组分、碳稳定性等转变,研究对象扩展到了北极永久冻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层土壤 碳动态 碳循环 碳稳定性 文献计量
下载PDF
生物炭调控土壤微生物的文献计量分析 被引量:3
3
作者 刘腾腾 吴超玉 +4 位作者 薛琳 单芳 彭正萍 付鑫 王洋 《林业与生态科学》 2023年第1期88-97,共10页
为系统梳理生物炭对土壤微生物活动、群落等方面影响的研究进展和未来发展趋势,以2007-2020年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数据库中针对生物炭调控土壤微生物的文献为样本,采用文献计量学软件CiteSpace对文献的年发文量、研究力量和研究热点... 为系统梳理生物炭对土壤微生物活动、群落等方面影响的研究进展和未来发展趋势,以2007-2020年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数据库中针对生物炭调控土壤微生物的文献为样本,采用文献计量学软件CiteSpace对文献的年发文量、研究力量和研究热点进行了可视化分析。从论文数量和质量来看,近年来以生物炭为主题对土壤微生物研究的发文数量呈现急剧增长趋势,发文数量最多的国家是中国和美国。文献排名TOP 10的科研机构有中国科学院、浙江大学和康奈尔大学等,作者分析显示科研团队之间存在深入的学术交流。基于关键词聚类分析和突现词分析,研究主题热点集中在不同材质、温度等条件制备的生物炭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细菌和古菌的影响。该领域未来应更加注重生物炭改变土壤微生物的内在机理研究,提高生物炭和土壤微生物的联合作用关注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炭 土壤调节剂 土壤微生物 CiteSpace软件 文献计量分析
下载PDF
短距离样点对土壤呼吸空间变异预测精度的影响 被引量:3
4
作者 谢梦姣 陈奇乐 +4 位作者 张俊梅 康营 吴超玉 刘琦 王洋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421-428,共8页
不同采样设计会对土壤呼吸空间变异特征的预测精度产生重要影响。本研究选取黄淮海平原北部潮土区1 km×1 km夏玉米样地,在7×7单元规则格网(样点间距167 m)、完全随机(样点平均间距433 m)以及3×3单元规则格网+完全随机(... 不同采样设计会对土壤呼吸空间变异特征的预测精度产生重要影响。本研究选取黄淮海平原北部潮土区1 km×1 km夏玉米样地,在7×7单元规则格网(样点间距167 m)、完全随机(样点平均间距433 m)以及3×3单元规则格网+完全随机(样点平均间距405 m)3种布点方式的基础上,保持样本总量(49)不变,以占总样点2%~14%的短距离样点(样点间距4 m)随机替换原方案相应样点个数的方法优化布点方式,应用普通克里金法插值,以均方根误差(RMSE)和确定系数(R2)作为验证指标,检验基于3种布点方式设置的短距离样点对土壤呼吸空间变异预测精度的影响。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呼吸平均速率为2.65μmol·m 2·s 1,空间分布均呈西高东低,表现出中等程度变异。采样设计对土壤呼吸空间分布的预测精度影响显著,基于3种布点方式设置短距离样点可提高预测精度7%~13%。无短距离样点替换时,规则格网+完全随机的布点方式最优,比完全随机布点和规则格网布点的空间插值预测精度分别提高10%和22%;设置短距离样点替换后,在最优布点方式(规则格网+完全随机)中,对土壤呼吸空间变异的预测精度可再提高4%~7%,其中短距离样点个数占样本总量10%对土壤呼吸空间变异预测精度的提高最为明显。研究发现,基于相同的样本数量设置短距离样点可增加区域范围内样点密度,提高土壤呼吸空间变异预测精度及试验结果的可靠性。因此,在黄淮海平原北部潮土区100 hm2尺度的夏玉米样地中,规则格网+完全随机+10%短距离样点的布点方式是预测土壤呼吸空间变异最适宜的采样布点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呼吸 空间变异 采样设计 预测精度 短距离样点 普通克里金
下载PDF
人工神经网络与普通克里金插值法对土壤属性空间预测精度影响研究 被引量:21
5
作者 谢梦姣 王洋 +5 位作者 康营 吴志涛 陈奇乐 刘琦 吴超玉 张俊梅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934-942,共9页
空间插值方法与研究样区空间尺度会对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空间变异特征预测精度产生重要影响。选取黄淮海北部未收割的夏玉米收获期50 m×50 m田块尺度(取80个土样)和1000 m×1000 m(取100个土样)农场尺度为研究样区,采用普通... 空间插值方法与研究样区空间尺度会对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空间变异特征预测精度产生重要影响。选取黄淮海北部未收割的夏玉米收获期50 m×50 m田块尺度(取80个土样)和1000 m×1000 m(取100个土样)农场尺度为研究样区,采用普通克里金插值法和径向基函数(RBF)人工神经网络插值法探究两种尺度研究样区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空间变异特征及两种空间插值方法的预测精度。结果表明,两个研究样区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分别为8.39~20.59和0.31~2.90 g·kg^(-1),块金系数为0.448~0.637,表明其呈现中等程度空间变异。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在农场尺度研究样区大致呈现以西北部东南对称线含量较高向两边逐渐减少的空间分布趋势,在田块尺度上呈现东北部地区含量较高且整体向西南部递减的空间分布特征。基于RBF人工神经网络插值法的田块尺度研究样区均方根误差(RMSE)、平均绝对误差(MAE)和平均相对误差(MRE)均小于农场尺度,这表明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空间分布预测精度受到采样尺度的影响,田块尺度预测精度优于农场尺度。基于RBF人工神经网络插值法在同一尺度研究样区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空间分布预测的各项误差均有所减小,模型拟合决定系数R^(2)有所增加,且避免了普通克里金插值结果的“平滑效应”现象,其预测精度更高。研究结果表明,RBF人工神经网络插值法更适用于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空间分布特征预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有机质 土壤全氮 预测精度 普通克里金 RBF人工神经网络
下载PDF
基于文献计量的近20年南极研究进展 被引量:4
6
作者 吴超玉 贾小旭 +1 位作者 王洋 牛晓倩 《资源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97-209,共13页
南极地区独特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条件使其成为世界各国开展各类科研活动的热点区域。本文采用文献计量学可视化方法,以Web of Science数据库核心合集为数据源,分析了2000—2020年南极科学研究的中外发展态势和进程,明晰了近20年南极... 南极地区独特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条件使其成为世界各国开展各类科研活动的热点区域。本文采用文献计量学可视化方法,以Web of Science数据库核心合集为数据源,分析了2000—2020年南极科学研究的中外发展态势和进程,明晰了近20年南极科学研究的热点及前沿研究领域,并对比分析了中国与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在南极开展科学研究的现状,进而为推动中国南极科学研究提供支撑。结果表明:①国际南极科学研究在地球科学(综合)、生态学和海洋学等学科领域发文量较高,而环境科学在南极研究的受关注程度呈不断提高态势;②美国在南极领域的发文量最多,远超其他国家。中国在南极科学研究中与美国、澳大利亚、英国、德国和法国等国家合作密切;③近年国际南极研究的热点问题主要包括南大洋生物资源和碳循环,南极气候变化和海冰异常过程,南极地质演化和古环境,南极微生物资源开发以及南大洋水团及其动力学等;冰盖质量平衡、乔治王岛、生物地理学和生物多样性等研究领域是近年南极科学研究的前沿领域。④中国在南极的科学研究相对侧重环境科学、微生物学和食品科技等领域,而在地球化学与地球物理、生态学和自然地理等领域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未来中国要加强与南极科考强国之间的合作,在学科交叉、边缘部分寻求突破,力争在重要科技领域成为领跑者,在新兴前沿交叉领域成为开拓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技活动 CITESPACE 可视化分析 文献计量 南极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