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2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汉语命名造词的哲学意蕴——兼论任意性与可论证性的争议 被引量:21
1
作者 周光庆 《语言文字应用》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26-33,共8页
为深入发掘汉语命名造词和词汇发展的基本规律 ,努力接近认识人的文化世界、探讨人的存在方式的最高目标 ,本文着重研究汉语命名造词的目的与功用、命名造词的分类与概括、命名造词的理据与表现 ,从汉语命名造词的实际出发 ,探寻其哲学... 为深入发掘汉语命名造词和词汇发展的基本规律 ,努力接近认识人的文化世界、探讨人的存在方式的最高目标 ,本文着重研究汉语命名造词的目的与功用、命名造词的分类与概括、命名造词的理据与表现 ,从汉语命名造词的实际出发 ,探寻其哲学意蕴 ,并从这一角度讨论语言符号的任意性与可论证性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命名造词 造词理据 哲学意蕴
原文传递
中国经典诠释学研究(专题讨论)——经学传统中的解释空间 被引量:10
2
作者 周光庆 《河北学刊》 CSSCI 2004年第5期24-28,共5页
周光庆认,以立足现实不断开拓为显著特征,经过为,中国经学传统中的解释空间,是以意义信仰为最后皈依,以经世致用为主要目的历代哲人学者的努力开拓,与封建专制社会相互作用,常常是相当宏大的。周裕锴指出,乾嘉学派的“语言还原... 周光庆认,以立足现实不断开拓为显著特征,经过为,中国经学传统中的解释空间,是以意义信仰为最后皈依,以经世致用为主要目的历代哲人学者的努力开拓,与封建专制社会相互作用,常常是相当宏大的。周裕锴指出,乾嘉学派的“语言还原法”,在重现和复制文本原意、保证理解和解释的客观性方面.对中国阐释学的建构有重要的启示意义;他们提出的“由文字声音训诂而得义理之真”,标志着中国传统阐释学最终实现了“语言学转向”。严春友则从现象学的视域对中西哲学的两种解释学特征作了分析,认为在中国强解释传统依然存在的情形下。建立那种旨在解释古代文章的作为一门解释技术的“中国解释学”不仅毫无必要,而且也不应该,倒是主张“居中”的现象学和现代解释学值得我们去学习,它或许可以治疗人们在肯定与否定的两极之问跳跃的毛病。李清良鉴于对中西阐释理论的研究目前已成为学术界的一个焦点和热点,指出中国的阐释学研究如果不是从自己的时代问题出发.就不具有充分的合法性;从一种不同于西方近代传统的主体性意识角度切入中外阐释理论的研究,可能是使中国的阐释学研究获得其合法性的一条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学 解释空间 乾嘉学派 语言还原法 中西哲学 强弱特征 合法性 主体性
下载PDF
汉语词汇研究的认知学基础 被引量:12
3
作者 周光庆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106-112,共7页
基于原已建构的“认知·解释——文化——哲学”研究思路,为了探寻从认知角度研究汉语词义词汇形成发展的内在依据、基本规律及其在民族人与生存环境互动中的作用的具体方法,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论述并构筑汉语词汇研究的认知学基础:... 基于原已建构的“认知·解释——文化——哲学”研究思路,为了探寻从认知角度研究汉语词义词汇形成发展的内在依据、基本规律及其在民族人与生存环境互动中的作用的具体方法,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论述并构筑汉语词汇研究的认知学基础:一,分类与所指事物的类型化;二,概括与所指事物的词义化;三,表征与所建词义的词符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类型化 词义化 词符化
下载PDF
二十世纪训诂学研究的得失 被引量:13
4
作者 周光庆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9年第2期35-47,161,共14页
本文力图立足于人文科学发展的前沿,重新回顾20世纪训诂学研究的得失,以努力开拓训诂学的应有前途。文章认为,中国训诂学原本是关于历史文化典籍解释的学问。它全面研究前人对文化典籍的解释实践及相关论述,探讨其解释目的,总结... 本文力图立足于人文科学发展的前沿,重新回顾20世纪训诂学研究的得失,以努力开拓训诂学的应有前途。文章认为,中国训诂学原本是关于历史文化典籍解释的学问。它全面研究前人对文化典籍的解释实践及相关论述,探讨其解释目的,总结其解释方法,确立其解释原则,评论其解释效果,从中提炼出理论,建构起系统,以推进民族经典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然而,进入20世纪,在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里,训诂学开始转向,以“求语言文字之系统与根源”为最高目标,加强了对语义语源的考察,淡忘了对文献解释的研究。本文强调,中国训诂学的广阔前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训诂学 解释学 解释方法
下载PDF
中华文化关键词研究刍议 被引量:7
5
作者 周光庆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91-97,共7页
中华文化关键词是中华民族与其生存空间互动以创造文化的关键性中介符号。全面研究中华文化关键词,必须注重考察其形成的认知过程、主要方式、认知效应和文化效应。中华文化关键词研究的目标,不能是单一的,而应该是复合的,可以包括语言... 中华文化关键词是中华民族与其生存空间互动以创造文化的关键性中介符号。全面研究中华文化关键词,必须注重考察其形成的认知过程、主要方式、认知效应和文化效应。中华文化关键词研究的目标,不能是单一的,而应该是复合的,可以包括语言层面、文化层面和哲学层面的目标。在研究的具体程序的设想上,必须汇通各种思路,予以整合,使之相互融贯、相互发明,力求通过具体的研究实现其多层复合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关键词 理论根据 复合目标 基本程序
下载PDF
试论从本体论角度研究汉语词汇 被引量:7
6
作者 周光庆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46-54,共9页
本文认为 ,鉴于目前的情况 ,应该提倡从哲学本体论的角度与高度研究汉语词汇 ,以求在立体的动态的研究中实现理解词语、认识世界、观照人的自我这一新的研究目标。本文上篇以汉语词汇实际为依据总论这一主张的理论依据 :作为符号的动物 ... 本文认为 ,鉴于目前的情况 ,应该提倡从哲学本体论的角度与高度研究汉语词汇 ,以求在立体的动态的研究中实现理解词语、认识世界、观照人的自我这一新的研究目标。本文上篇以汉语词汇实际为依据总论这一主张的理论依据 :作为符号的动物 ,人是在语言符号的帮助下更好地领悟自己的存在、形成自己的本质的 ,人是在语言符号的帮助下更好地揭示物理世界、建构文化世界的。本文下篇从汉语词汇研究实际出发分论这一主张的基本思路 :首先分别探讨词汇产生、词汇发展、词义结构、词义演变与人的存在方式的固有关系 ,然后实现以“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词汇 符号 本体
下载PDF
名词“春”的形成发展及其文化哲学意义 被引量:9
7
作者 周光庆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4期51-56,70,共7页
汉语的时间名词“春”,在其历史的形成、词义引申、词系派生过程中,既有力地表现了汉语词汇的形成发展的普遍规律和文化功能,具有代表性,又从一个角度深刻地反映了中华民族对时间的认识,与世界的关系和自身的生存式样以及由此滋生的文... 汉语的时间名词“春”,在其历史的形成、词义引申、词系派生过程中,既有力地表现了汉语词汇的形成发展的普遍规律和文化功能,具有代表性,又从一个角度深刻地反映了中华民族对时间的认识,与世界的关系和自身的生存式样以及由此滋生的文化哲学,具有典型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间名词 形成发展 文化功能 “春” 哲学意义 汉语词汇 词义引申 派生过程 中华民族
下载PDF
当代汉语词汇研究之反思 被引量:6
8
作者 周光庆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109-115,共7页
面对长期以来结构主义等学派在发挥巨大积极作用同时又具有深刻消极影响的状况,当前的汉语词汇研究,最好能突破结构主义框架,走出结构主义走势,回到最为根本之处,开启多维视角而突出人与生存空间互动这一主要视角,确立多层目标而突出认... 面对长期以来结构主义等学派在发挥巨大积极作用同时又具有深刻消极影响的状况,当前的汉语词汇研究,最好能突破结构主义框架,走出结构主义走势,回到最为根本之处,开启多维视角而突出人与生存空间互动这一主要视角,确立多层目标而突出认识民族"人"这一最高目标,拓展多向思路而突出"认知—解释—文化—哲学"这一基本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语词汇 词汇研究 结构主义
下载PDF
“教”族词的形成发展及其文化意蕴 被引量:6
9
作者 周光庆 《古汉语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75-81,共7页
本文在前人学术成果的基础上,以甲骨文字材料和历代典籍语料为根据,以“汉语词汇的认知· 解释——文化——哲学”研究思路为参照,论证了“教”系同索词的形式,初步阐发出隐含其中的内在根据、基 本规律及其文化意蕴、哲学意蕴,并... 本文在前人学术成果的基础上,以甲骨文字材料和历代典籍语料为根据,以“汉语词汇的认知· 解释——文化——哲学”研究思路为参照,论证了“教”系同索词的形式,初步阐发出隐含其中的内在根据、基 本规律及其文化意蕴、哲学意蕴,并且试图以此为研究个案,探索考察分析汉语同类词族的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载PDF
由中国训诂学走向中国解释学 被引量:9
10
作者 周光庆 《长江学术》 CSSCI 2009年第3期150-156,共7页
在当今之世,回应中国社会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转型发展的实际需要,重建和发展中国训诂学的最佳路径应该是:从它固有的作为研究"训诂"、指导"训诂"、提高"训诂"的解释之学因而注重探讨文化经典多重意义的... 在当今之世,回应中国社会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转型发展的实际需要,重建和发展中国训诂学的最佳路径应该是:从它固有的作为研究"训诂"、指导"训诂"、提高"训诂"的解释之学因而注重探讨文化经典多重意义的获得、建构及其在现实中的应用这一基点出发,借鉴西方解释学的眼光与方法,使之在开放互动中兼融转型,走向具有中国特色的当代中国解释学,从而在趋于现代化的中国文化学术格局中拥有合理合适的地位与前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训诂学 开放互动 兼容转型 中国解释学
下载PDF
词义的召唤性与训诂的创造性 被引量:3
11
作者 周光庆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100-106,共7页
本文有感于汉语词汇学、传统训诂学和中国古典解释学研究的深层需要 ,尝试着提出了“词义的召唤性与训诂的创造性”的理论范畴。上篇论述词义的召唤性及其形成的根据与功能 ,下篇探讨训诂的创造性及其形成的根据与效应。从而强调 :词义... 本文有感于汉语词汇学、传统训诂学和中国古典解释学研究的深层需要 ,尝试着提出了“词义的召唤性与训诂的创造性”的理论范畴。上篇论述词义的召唤性及其形成的根据与功能 ,下篇探讨训诂的创造性及其形成的根据与效应。从而强调 :词义的召唤性 ,是词义的基本特性之一 ,它体现了人与词义、人与世界的关系 ;训诂的创造性 ,是训诂的基本特性之一 ,它反映了人与文化典籍、人与解释活动的关系。而词义的召唤性 ,又是训诂创造性的形成根据 ;训诂的创造性 ,又是词义召唤性的语用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词义 召唤性 训诂 创造性 互动 共变
下载PDF
朱熹心理解释方法论 被引量:3
12
作者 周光庆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0年第2期52-56,共5页
本文认为心理解释方法论的革新与创建 ,是朱熹重新解释儒家经典 ,发展中国传统哲学并使之进入一个新的境界的重要凭借。文章从三个方面具体地论述了这种心理解释方法论的内涵、性质与功用 :一、学术源源与期待视界 ;二、理论内涵与运作... 本文认为心理解释方法论的革新与创建 ,是朱熹重新解释儒家经典 ,发展中国传统哲学并使之进入一个新的境界的重要凭借。文章从三个方面具体地论述了这种心理解释方法论的内涵、性质与功用 :一、学术源源与期待视界 ;二、理论内涵与运作程序 ;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熹 心理解释方法论 经典解释方法 唤醒 体验
下载PDF
中国古典解释学方法论反思——兼与杨润根先生商榷 被引量:5
13
作者 周光庆 《学术界》 2001年第4期126-134,共9页
本文重新反思了中国古典解释学的解释方法论 ,认为在“述而不作”亦即“寓作于述”解释宗旨的作用下 ,中国文化经典解释的基本方法是语言解释方法、历史解释方法和心理解释方法 ,它们相互结合 ,不断发展 ,从一个角度成就了中国文化经典... 本文重新反思了中国古典解释学的解释方法论 ,认为在“述而不作”亦即“寓作于述”解释宗旨的作用下 ,中国文化经典解释的基本方法是语言解释方法、历史解释方法和心理解释方法 ,它们相互结合 ,不断发展 ,从一个角度成就了中国文化经典解释曾经有过的辉煌。本文还以此为依据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述而不作 语言解释 历史解释 心理解释
下载PDF
梁启超“新文体”的基本特征和历史价值 被引量:3
14
作者 周光庆 《江汉学术》 1995年第2期69-74,共6页
本文从文化语言学的角度分析“新文体”的基本语言特征和历史文化价值。认为新文体在引起和吸收若干外国语语法规则的同时也引进和吸收了若干外国人的思维方式,补充和完善了汉民族的思维方式;它将西方近代民主思想体系以崭新的、富于魅... 本文从文化语言学的角度分析“新文体”的基本语言特征和历史文化价值。认为新文体在引起和吸收若干外国语语法规则的同时也引进和吸收了若干外国人的思维方式,补充和完善了汉民族的思维方式;它将西方近代民主思想体系以崭新的、富于魅力的言语方式引进,加以阐释,予以传播;它彻底动摇了文言的正统地位,为白话运动和文学革命运动扫除了障碍,提供了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梁启超 白话运动 新文体 文化 文化语言学
下载PDF
对绿色设计理念在室内设计标准实践中运用的探究 被引量:5
15
作者 周光庆 《中国标准化》 2017年第10X期159-160,共2页
近年来,我国经济的发展速度有所放缓,但是经济增长的质量大幅提升,逐渐改变了传统的以GDP为核心的发展模式,取得而代之的是更加关注环保和人居幸福感的发展形式,驱动这一重大转变的关键因素就是可持续发展理念。在室内设计领域,绿色设... 近年来,我国经济的发展速度有所放缓,但是经济增长的质量大幅提升,逐渐改变了传统的以GDP为核心的发展模式,取得而代之的是更加关注环保和人居幸福感的发展形式,驱动这一重大转变的关键因素就是可持续发展理念。在室内设计领域,绿色设计理念也扮演着同样的角色,为大众提供全新的室内设计方案,与当下消费者的居家诉求保持高度一致,受到不同群体欢迎,本文将对绿色设计理念进行详细介绍,全方位剖析绿色设计理念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供大家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色设计理念 可持续发展 室内设计标准 应用
下载PDF
朱熹《四书集注》语言诠释方法论的建构与运用 被引量:2
16
作者 周光庆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30-37,共8页
与300年来一些学者的估计不足相反,朱熹确实建构起了新的《四书》语言诠释方法论,成为其《四书》诠释方法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他在创立语言诠释方法论时,既有对语言诠释的根本性即"义理从文字中迸出"、指向性即"正... 与300年来一些学者的估计不足相反,朱熹确实建构起了新的《四书》语言诠释方法论,成为其《四书》诠释方法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他在创立语言诠释方法论时,既有对语言诠释的根本性即"义理从文字中迸出"、指向性即"正欲以语道"等理论性问题的探讨,又有对语言诠释的详密有序法即"循序而渐进焉"、立足语境法即"各随本文意看"、循环反复法即"终而复始,通贯浃洽"等具体性方法的建构,并努力使这两方面融合成为语言诠释方法论的整体,以应用于《四书》诠释的实际,获得了《四书》诠释史上开创性成果,同时也推动了中国古典诠释学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熹 语言诠释方法论 《四书集注》
下载PDF
中国古典解释学的现代转型 被引量:1
17
作者 周光庆 《学术界》 CSSCI 2004年第6期88-105,共18页
在中国新文化运动中 ,一贯“独尊”的“儒教”衰落了 ,作为“显学”的“经学”终结了 ,但与“经学”长期相伴而又具有独特个性的中国古典解释学 ,却随着中华文化的转型而转型了 ,并在转型中培育出新的现代特征 ,显现出新的生命活力 ,这... 在中国新文化运动中 ,一贯“独尊”的“儒教”衰落了 ,作为“显学”的“经学”终结了 ,但与“经学”长期相伴而又具有独特个性的中国古典解释学 ,却随着中华文化的转型而转型了 ,并在转型中培育出新的现代特征 ,显现出新的生命活力 ,这是非常值得研究的文化学术现象 .基于这一认识 ,本文以中国古典解释学的现代转型为研究课题 ,分析其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 ,考察其转型中的理论形态 ,总结其转型中的实践典范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现代转型 历史机遇 现代特征 考察 显学 理论形态 生命活力 研究课题 中华文化
下载PDF
首先要呼唤多元化 被引量:1
18
作者 周光庆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7年第2期16-17,共2页
首先要呼唤多元化周光庆如果要就“中国20世纪文化与世纪之交的价值重构和文化选择”问题发表议论,而又强调尽可能立足于现在的社会文化实际,着眼于未来的现代化目标,切实地探讨中国社会文化发展的可行之路,那么我以为,当下最要... 首先要呼唤多元化周光庆如果要就“中国20世纪文化与世纪之交的价值重构和文化选择”问题发表议论,而又强调尽可能立足于现在的社会文化实际,着眼于未来的现代化目标,切实地探讨中国社会文化发展的可行之路,那么我以为,当下最要紧的是,超越一元取向,呼唤多元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文化 文化的多元化 整理国故 新保守主义 思维定势 文化格局 再造文明 经济因素 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 新批判主义
下载PDF
名词“时”形成发展的哲学意蕴——汉语词汇哲学研究一例 被引量:4
19
作者 周光庆 《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02年第4期73-78,共6页
基于增辟一个本体论角度以研究汉语词汇及其发展规律的主张 ,从本体论角度对名词“时”的形成过程、词义引申、派生词系的基本动力和内在规律进行考察 ,认为中华先民立足农耕生活的实际 ,反思和筹划自己的生存方式、追求生存方式与自然... 基于增辟一个本体论角度以研究汉语词汇及其发展规律的主张 ,从本体论角度对名词“时”的形成过程、词义引申、派生词系的基本动力和内在规律进行考察 ,认为中华先民立足农耕生活的实际 ,反思和筹划自己的生存方式、追求生存方式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 ,并使之获得语言“意义”的标记 ,是名词“时”形成发展的基本动力和根本规律 ,它可以解释“时”的一切词汇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语词汇 语言哲学 词语形成 词义 引申义 派生词系 名词
下载PDF
郭象《庄子注》诠释方法论新探 被引量:1
20
作者 周光庆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93-100,共8页
由于学术界存在某些误解,以为"寄言出意"是郭象注释《庄子》的"根本方法",是郭象齐一儒道、调和"自然"与"名教"、建立其哲学体系的"根本方法",故而笔者追随诸位学者之后进行郭象《... 由于学术界存在某些误解,以为"寄言出意"是郭象注释《庄子》的"根本方法",是郭象齐一儒道、调和"自然"与"名教"、建立其哲学体系的"根本方法",故而笔者追随诸位学者之后进行郭象《庄子注》诠释方法论新探,尝试提出并论证郭象《庄子注》创建的三种主要诠释方法论:一、要其会归而遗其所寄,即透过"寄言"以发掘出作者所要表达的真意;二、顺其章法以探微索隐,即紧扣文本以分析章法而层层解说、层层推理;三、参与论辩以阐发义理,即诠释者本人参与经典文本所表述的论辩场面以阐发义理。本文认为,以上三种诠释方法互动互补而自成系统,才是郭象《庄子注》诠释方法论的本质特征和独特风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郭象 《庄子注》 经典诠释 方法论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