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2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气候变化背景下西藏高原地区界限温度时空变化特征
1
作者 杜军 黄志诚 +2 位作者 次旺顿珠 德庆卓嘎 周刊社 《中国农业气象》 CSCD 2024年第2期111-123,共13页
受全球气候变化影响,农牧业生产面临较大风险,研究界限温度时空变化对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利用近40a(1981-2020年)西藏38个气象站点逐日平均气温观测数据,采用线性倾向估计、Person系数、Mann-Kendall、... 受全球气候变化影响,农牧业生产面临较大风险,研究界限温度时空变化对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利用近40a(1981-2020年)西藏38个气象站点逐日平均气温观测数据,采用线性倾向估计、Person系数、Mann-Kendall、优势分析等方法,分析了气候变暖背景下近40a西藏≥0℃、≥5℃和≥10℃界限温度(初日、终日、持续日数和活动积温)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西藏≥0℃、≥5℃和≥10℃界限温度分布总体上表现为自东南向西北初日推迟、终日提早、持续日数缩短和积温减少的特征,并具有明显的海拔垂直地带性特征。1991-2020年与1981-2010年平均值比较,西藏各站三种积温均增加,以≥10℃积温增幅较大;绝大部分站点初日偏早、终日偏晚、持续日数偏多。(2)近40a西藏≥0℃、≥5℃和≥10℃初日、终日和持续日数的变幅以≥0℃最大,平均每10a初日提早3.2d、终日推迟3.5d、持续日数延长5.4d;积温增幅以≥10℃最大,为86.1℃·d·10a^(-1)。≥0℃、≥5℃持续日数增加是由于初日明显提早造成的,而≥10℃持续日数的增加因终日显著推迟导致。(3)≥0℃界限温度的线性倾向率(LTR),低海拔地区明显大于高海拔地区;≥5℃初日、积温LTR的最大值在低海拔地区,终日、持续日数LTR的最大值在中高海拔地区(3500-4000m);≥10℃初日LTR在中高海拔地区最大,终日、持续日数和积温LTR最大值出现在海拔4000-4500m地区。(4)20世纪80年代≥0℃、≥5℃和≥10℃初日偏晚、终日偏早、持续日数偏短、积温偏低;90年代初日、终日和持续日数正常,积温仍偏低;进入21世纪后,初日偏早、终日偏晚、持续日数增加、积温明显偏高,以21世纪10年代最明显。(5)≥5℃终日突变最早,发生在20世纪90年代初;≥10℃终日突变最晚,在21世纪10年代中期;初日、积温的突变分别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和21世纪初,持续日数突变点发生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至21世纪中前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界限温度 活动积温 初日 终日 变化趋势 年代际变化 气候突变
下载PDF
西藏青稞主要种植区干旱时空分布及致灾危险性评估 被引量:1
2
作者 史继清 甘臣龙 +2 位作者 周刊社 袁雷 张东东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1098-1110,共13页
西藏青稞主要种植区是西藏地区主要粮食作物的产区,在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加剧的背景下,该区的农业深受干旱影响。根据《气象干旱等级》(GB/T 20481-2017)国家标准,计算西藏青稞主要种植区25个气象站点全生育期的逐日气象干旱综合指数(MC... 西藏青稞主要种植区是西藏地区主要粮食作物的产区,在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加剧的背景下,该区的农业深受干旱影响。根据《气象干旱等级》(GB/T 20481-2017)国家标准,计算西藏青稞主要种植区25个气象站点全生育期的逐日气象干旱综合指数(MCI),统计1981—2020年各站点的气象干旱过程,并进一步分析了西藏青稞主要种植区各生育期气象干旱的时空变化特征及致灾危险性等级分布。结果表明:(1)近40 a来西藏青稞主要种植区呈现气温显著上升(P<0.01),降水不显著增多的特点;季节性的气温和降水变化趋势差异明显。(2)干旱覆盖范围和持续日数总体呈现不同程度的下降趋势,干旱强度(除播种-分蘖期外)均有所增强;分蘖-抽穗期干旱最严重,1981—1990年干旱最重,2001—2010年干旱最轻。(3)各生育期干旱发生频率的高值区主要集中在日喀则市东部、拉萨市南部、昌都市西南部和山南市中部地区,低值区位于林芝市中部。(4)经验正交函数法(EOF)分析的各生育期主要模态有中部与中西部相反、全区一致、西南与东北相反。(5)各生育期干旱致灾危险性等级总体呈现西高东低的分布特征,其中,分蘖-抽穗期致灾危险性总体较高,抽穗-成熟期次之,播种-分蘖期最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CI指数 致灾危险性 干旱强度 青稞 西藏
下载PDF
基于干旱风险的西藏青稞保险费率厘定及预测
3
作者 史继清 甘臣龙 +2 位作者 郭艺楠 杜军 周刊社 《中国农业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1043-1056,共14页
以西藏青稞主要种植区为例,基于致灾因子危险性指数、承灾体暴露性指数、承灾体易损性指数和防灾减灾能力构建干旱灾害综合风险评估模型,并进行干旱灾害风险评估及区划,利用非参数法厘定各县青稞的纯保险费率,在风险区划结果基础上修正... 以西藏青稞主要种植区为例,基于致灾因子危险性指数、承灾体暴露性指数、承灾体易损性指数和防灾减灾能力构建干旱灾害综合风险评估模型,并进行干旱灾害风险评估及区划,利用非参数法厘定各县青稞的纯保险费率,在风险区划结果基础上修正纯保险费率,再结合改进GM(1,1)模型和R/S方法预测未来修正纯保险费率。结果表明:(1)基于干旱致灾因子危险性指数和承灾体易损性指数的风险等级呈中部区域低两边高的趋势,基于干旱承灾体暴露性指数、防灾减灾能力和干旱灾害综合风险指数的风险等级由东向西有逐渐加重的趋势。(2)各县青稞保险的纯保险费率水平介于1.07%~9.79%,相差不大;修正后的纯保险费率介于1.86%~17.02%,相差较大。(3)基于干旱致灾因子危险性指数、承灾体暴露性指数和承灾体易损性指数修正下的纯保险费率空间分布呈中部高两边低的特点,基于干旱防灾减灾能力和干旱灾害综合风险指数修正下的纯保险费率呈现中部高、局部高和两边低的特征。说明科学合理的厘定纯保险费率应考虑多种干旱指数的综合影响。(4)首次利用改进GM(1,1)模型和R/S方法预测西藏青稞主要种植区未来修正纯保险费率的预测值有微弱的上升,上升率为0.21个百分点·10a^(-1)。构建的综合风险指数总体能客观反映西藏青稞干旱灾害风险水平,区划结果可为纯保险费率的修正提供基础支撑,进而为提高青稞农业保险服务的精确性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CI指数 干旱灾害综合风险评估模型 非参数 GM(1 1)模型 R/S方法
下载PDF
西藏高原冬虫夏草资源适宜性区划分析 被引量:18
4
作者 周刊社 张建春 +4 位作者 黄晓清 袁雷 罗珍 施磊 魏克文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2768-2779,共12页
冬虫夏草是分布在西藏高原高寒草甸中稀缺的可再生生物资源,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和经济价值,然而资源的数量、空间分布格局及分布适宜度尚不清晰。根据西藏高原冬虫夏草产区生态环境条件,以海拔高度、植被类型、土壤类型、年平均降水量... 冬虫夏草是分布在西藏高原高寒草甸中稀缺的可再生生物资源,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和经济价值,然而资源的数量、空间分布格局及分布适宜度尚不清晰。根据西藏高原冬虫夏草产区生态环境条件,以海拔高度、植被类型、土壤类型、年平均降水量、年平均气温为区划主要指标,利用GIS空间分析方法对西藏高原冬虫夏草生长区进行适宜性综合区划。结果表明:那曲地区的比如县、索县,昌都市的边坝县、丁青县、类乌齐县、江达县、洛隆县、察雅县、贡觉县部分产区处在适宜区;那曲地区的那曲县、嘉黎县、巴青县、聂荣县,拉萨市的当雄县及其他产区处在次适宜区;日喀则市的大部分地区、林芝市和山南市的低海拔地区为不适宜区。在出产冬虫夏草的地区(市)中,那曲地区、昌都市分布面积占当地产冬虫夏草县域国土面积的52.1%—59.3%,山南市、日喀则市、拉萨市和林芝市分布面积占当地产冬虫夏草县域国土面积的13.7%—26.1%,整个西藏高原产区的冬虫夏草分布面积平均占当地产冬虫夏草县域国土面积的34.5%。综合区划图能比较真实的反映西藏高原冬虫夏草空间分布格局,区划结果与采挖地乡镇调查结果符合程度高,与冬虫夏草单位草原面积统计产量分布较为一致。这一研究方法可为以后冬虫夏草资源调查提供参考,为冬虫夏草资源评估及区划等相关研究提供方法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虫夏草 物种分布 栖息地需求 西藏高原
下载PDF
西藏怒江流域高寒草甸气候生产潜力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被引量:21
5
作者 周刊社 杜军 +2 位作者 袁雷 马鹏飞 刘依兰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17-24,共8页
根据西藏怒江流域9个气象站1980-2008年年平均气温、年降水量资料,采用Miami模型研究该流域高寒草甸气候生产潜力的地域分布以及年代际变化。结果表明,近29年西藏怒江流域气候生产潜力中上游主要受温度条件的制约,中下游主要受降水条件... 根据西藏怒江流域9个气象站1980-2008年年平均气温、年降水量资料,采用Miami模型研究该流域高寒草甸气候生产潜力的地域分布以及年代际变化。结果表明,近29年西藏怒江流域气候生产潜力中上游主要受温度条件的制约,中下游主要受降水条件的制约,气候生产潜力与年降水量和主要生长季平均温度显著正相关。总体上气候生产潜力的分布存在较大的地区差异,下游地区明显高于上游地区。过去29年,由于温度的逐年升高,伴随降水的增加,气候生产潜力呈逐渐增加趋势,且增幅较明显。整个怒江流域未来90年(2011-2100年)有向"暖湿型"气候方向发展的趋势,降水将成为该流域气候生产潜力的主要气候限制因子,总体上气候生产潜力呈增加趋势,但增幅不大,未来气候对该流域畜牧业发展和生态环境改善有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地气候生产潜力 高寒草甸 Miami模型
下载PDF
西藏高原地温对气温变化的响应 被引量:27
6
作者 周刊社 罗骕翾 +2 位作者 杜军 建军 石磊 《中国农业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29-138,共10页
选取1971-2013年西藏西部、中部和东部8个气象站的浅层(5、10、20cm)地温和较深层(40、80cm)地温以及气温逐月的观测资料,采用气候倾向率法、Mann-Kendall(M-K)检验等方法,分析近43a西藏年、季平均气温,年、季平均地温,年平均地气温差... 选取1971-2013年西藏西部、中部和东部8个气象站的浅层(5、10、20cm)地温和较深层(40、80cm)地温以及气温逐月的观测资料,采用气候倾向率法、Mann-Kendall(M-K)检验等方法,分析近43a西藏年、季平均气温,年、季平均地温,年平均地气温差的变化趋势以及地温与气温的气候突变关系,并对21世纪地温的变化趋势进行预估。结果表明:(1)各研究站点年平均浅层地温均呈显著上升趋势(P<0.05),其中藏西部和藏中部比藏东部增温显著;各季节几乎地温上升显著,其中冬、春季升幅显著高于夏、秋季。(2)年、季深层地温除昌都无显著变化外,其余站点几乎均呈显著上升趋势(P<0.05),其中狮泉河、日喀则、拉萨各季深层地温升幅显著高于同期浅层地温,而泽当和昌都各季深层地温升幅低于同期浅层地温。(3)研究地温对气温的响应发现,研究期内藏西部的狮泉河浅层年地气温差小于深层,藏中部的日喀则和拉萨浅层年地气温差20世纪90年代前大于深层,90年代后接近或小于深层;藏东部的昌都浅层年地气温差在80年代中期前小于深层,80年代中期后大于深层。各土层年平均地温与年平均气温均呈极显著正相关,不同土层年地温间也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4)西藏21世纪地温随着气温显著升高,藏西部和藏中部增温幅度整体高于藏东部。年均地温高于气温,且其升温幅度大于气温,气温升高,地温增加,预估至21世纪末,昌都、拉萨、波密地温水平将分别达到偏南的八宿、泽当和察隅现有地温水平,相当于所有站点南移近1个纬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气温差 年际和年代际变化 气候突变 地温变化预估
下载PDF
苜蓿种子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多样性研究 被引量:14
7
作者 周刊社 刘依兰 王彦荣 《分子植物育种》 CAS CSCD 2009年第1期95-104,共10页
在2005-2006年连续两年在条播条件下对国内外62份苜蓿种质55个4龄苜蓿品种的种子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多样性和相关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所有参试的苜蓿品种间的种子产量差异比较大,生殖枝数/m2、每生殖枝花序数、每花序小花数、每花序... 在2005-2006年连续两年在条播条件下对国内外62份苜蓿种质55个4龄苜蓿品种的种子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多样性和相关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所有参试的苜蓿品种间的种子产量差异比较大,生殖枝数/m2、每生殖枝花序数、每花序小花数、每花序小荚数,每小荚种子数品种间存在较大的变异,遗传多样性比较复杂。通过对两年的数据进行相关分析发现,种子产量与生殖枝花序数在两年中相关均极显著,可以作为高种子产量品种选育的重要指标之一。实际种子产量占潜在种子产量百分比在品种之间和茬次之间均存在较大差异,而且发现两年中实际种子产量占潜在种子产量几乎均小于4%,绝大部分在1%~2%之间。研究发现千粒重与其它指标相关性不显著,国内品种千粒重表现比较大的变异,多数品种间千粒重差异较大,但国外品种间(除Jindera外)千粒重变异较小,品种间差异不显著(p>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苜蓿 种子产量 产量构成因素 遗传多样性
下载PDF
近43年西藏高原20cm地温对气温和降水变化的响应 被引量:12
8
作者 周刊社 陈华 卓嘎 《中国农学通报》 2015年第35期209-216,共8页
为了全面了解西藏高原20 cm耕作层地温受气候变化的影响情况,为西藏生态环境保护及农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基于1971—2013年西藏8个气象站的地温、气温和降水资料,分析了地温与气温及降水的变化关系。结果表明:各站年气温和地... 为了全面了解西藏高原20 cm耕作层地温受气候变化的影响情况,为西藏生态环境保护及农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基于1971—2013年西藏8个气象站的地温、气温和降水资料,分析了地温与气温及降水的变化关系。结果表明:各站年气温和地温均呈显著的增温趋势(P<0.05),冬、春季的气温和地温升温率明显大于夏、秋季;西藏西部和中部各地增温趋势明显大于东部,且大部分站点和时段地温增温率大于气温增温率。年、季气温和地温的年代际变化表现为:20世纪70—80年代偏低,90年代正常,21世纪前10年明显偏高。各站年地温、湿季地温、干季地温与同期气温均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湿季西藏中部和东部各站地温与同期降水量呈显著负相关(P<0.05),且不同时段的地温与同期气温及降水的相关程度湿季均大于干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温 年际和年代际变化 气候突变 MANN-KENDALL检验
下载PDF
气候变化背景下羌塘国家自然保护区植被净初级生产力时空变化 被引量:7
9
作者 周刊社 杜军 +3 位作者 沈旭 蒲桂娟 张东东 党雪妮 《中国农业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627-641,共15页
基于Miami模型和Thornthwaite Memorial模型,利用西藏羌塘国家自然保护区附近5个气象站1971-2018年气温、降水数据和第五次耦合模式比较计划(CMIP5)多个全球模式历史和未来预估数据,分析保护区附近及保护区气温、降水、植被净初级生产力... 基于Miami模型和Thornthwaite Memorial模型,利用西藏羌塘国家自然保护区附近5个气象站1971-2018年气温、降水数据和第五次耦合模式比较计划(CMIP5)多个全球模式历史和未来预估数据,分析保护区附近及保护区气温、降水、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保护区附近年平均气温从西部到东部渐低,年降水量从西部到东部渐多。年平均气温(T)呈显著升高趋势,年降水量(R)和年蒸散量(E)均呈微弱增加趋势,伴随各站气温NPP(NPPt)呈显著升高趋势,降水NPP(NPPr)呈微弱增加趋势,大部分站点蒸散NPP(NPPe)和标准NPP(NPPb)均呈微弱增加趋势;(2)NPPt从西部到东部逐渐变小,NPPr从西部到东部逐渐变大,NPPe、NPPb从西部到东部先变大后变小。狮泉河、改则站植被NPP限制因子为降水,申扎、班戈站为蒸散,安多站为蒸散或气温;(3)21世纪不同年代NPPt、NPPr、NPPe和NPPb与20世纪所有年代相比均显著增大。保护区NPPt、NPPr、NPPe和NPPb在未来不同排放情景下相对于1960-1990年均明显增加。保护区在近48a和未来气候“暖湿化”趋势下,植被NPP均有所增加,东南部的寒冷湿润地区增加幅度较大,而西北部寒冷干旱地区增加幅度较小。未来气候有利于当地植被NPP提高,从而改善生态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植被净初级生产力 Miami模型 Thornthwaite Memorial模型 羌塘自然保护区
下载PDF
西藏第二、三产业发展历程及现状分析 被引量:1
10
作者 周刊社 刘大为 洪建昌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S2期427-430,共4页
产业结构是经济结构的基础和核心,直接关系到国民经济增长的速度和质量,也关系人民生活水平的高低,以及当地生态环境建设。西藏解放以来,第二、三产业从无到有得到飞速的发展,也经历了曲折的发展历程。近几年二、三产业产值占总产值比... 产业结构是经济结构的基础和核心,直接关系到国民经济增长的速度和质量,也关系人民生活水平的高低,以及当地生态环境建设。西藏解放以来,第二、三产业从无到有得到飞速的发展,也经历了曲折的发展历程。近几年二、三产业产值占总产值比重不断提高,并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西藏特点的产业结构和以矿产资源开采加工为主,藏医药、矿泉水等优势产业伴随发展的较为完备的产业体系。本文重点分析西藏不同时期第二、三产业的产值、占地区GDP的结构比例等,探讨了西藏第二、三产业的发展速度,比例结构,并提出以后西藏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自治区 第二产业 产业结构 国内生产总值
下载PDF
苜蓿品种种子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多样性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1
作者 周刊社 普布卓玛 刘依兰 《草业与畜牧》 2010年第8期14-21,共8页
苜蓿品种种子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多样性研究是研究苜蓿遗传特性、进行遗传育种的基础。本文综述了紫花苜蓿种子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多样性研究进展,研究领域已涉及到形态、细胞学、生理、基因位点和DNA序列等不同层面。同时还总结了苜蓿... 苜蓿品种种子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多样性研究是研究苜蓿遗传特性、进行遗传育种的基础。本文综述了紫花苜蓿种子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多样性研究进展,研究领域已涉及到形态、细胞学、生理、基因位点和DNA序列等不同层面。同时还总结了苜蓿的遗传因素、植物学因素和环境因素对苜蓿种子产量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苜蓿 种子产量 多样性
下载PDF
1961-2010年西藏雅鲁藏布江流域降水量变化特征及其对径流的影响分析 被引量:57
12
作者 杨志刚 卓玛 +3 位作者 路红亚 达瓦次仁 马鹏飞 周刊社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66-172,共7页
采用1961-2010年雅鲁藏布江流域6个气象站近50a降水量的实测数据,统计降水量的年、干季、湿季平均序列;结合流域6个水文站近50a年径流序列资料,分析雅鲁藏布江流域降水变化特征及其对径流量的影响.研究表明:雅鲁藏布江流域1961-201... 采用1961-2010年雅鲁藏布江流域6个气象站近50a降水量的实测数据,统计降水量的年、干季、湿季平均序列;结合流域6个水文站近50a年径流序列资料,分析雅鲁藏布江流域降水变化特征及其对径流量的影响.研究表明:雅鲁藏布江流域1961-2010年近50a年平均降水量表现为不显著增加,增加速率为3.3mm·(10a)一,其中干季、湿季分别为1.9mm·(10a)^-1和1.4mm·(10a)^-1,均为增加趋势;降水量的年代际变化在20世纪60年代相对偏多,70年代较平稳,而80年代为最少,到90年代有所回升,21世纪前10a降水量处于不显著的增多态势.雅鲁藏布江径流的变差系数C,值在0.15~0.40之间,年际变化较小.径流的年代际变化总体上存在一定的周期性波动,20世纪60年代是一个相对的丰水期,70年代减少,80年代达到最小值,之后径流有所回升,进入21世纪前10a呈不显著增加趋势.年、湿季尺度上径流量和降水量的相关显著,湿季作为径流主要形成期,其降水量的多寡直接影响流域径流量的丰枯,湿季降水量的增减影响着流域径流量的增减.由此可见,降水变化是雅鲁藏布江天然径流最主要影响因子,最终也决定了雅鲁藏布江流域年径流量的丰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50a 径流量 降水量 变化特征 雅鲁藏布江流域
下载PDF
1971—2005年西藏主要农区农田蒸散量变化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被引量:15
13
作者 杜军 边多 +2 位作者 拉巴 周刊社 石磊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815-821,共7页
利用1971—2005年西藏"一江两河"主要农区4个气象站点月平均最高气温、最低气温、降水量、风速、相对湿度、日照时数等资料,应用Penman-Monteith模型计算了农田蒸散量,分析其空间分布、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特征,并讨论了影响蒸... 利用1971—2005年西藏"一江两河"主要农区4个气象站点月平均最高气温、最低气温、降水量、风速、相对湿度、日照时数等资料,应用Penman-Monteith模型计算了农田蒸散量,分析其空间分布、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特征,并讨论了影响蒸散量变化的气象因子.研究表明:近35a西藏主要农区年蒸散量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减小趋势,为-16.5~-71.6mm.(10a)-1,以泽当减幅最大;四季蒸散量均呈现为减小趋势,以冬季减幅最明显.土壤水分年亏缺量呈明显的减少趋势,平均每10a减小59.6mm,特别是近25a(1981—2005年)减幅更明显.20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年、季蒸散量均为逐年代减小趋势.90年代与80年代比较,主要农区各季土壤水分亏缺量都有不同程度的减小,尤其是夏季由亏缺转为盈余.日照时数和平均风速的显著下降,以及平均相对湿度的明显增加可能是蒸散量显著下降的主要原因,平均气温日较差的显著减小和降水量的增加在蒸散量减少趋势中也起着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蒸散量 水分盈亏量 年际和年代际变化 西藏“一江两河”流域
下载PDF
1971—2006年珠穆朗玛峰地区蒸发皿蒸发量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10
14
作者 杜军 翁海卿 +3 位作者 李春燕 拉巴 杨勇 周刊社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597-604,共8页
采用气候倾向率方法,分析了珠穆朗玛峰地区1971-2006年小型蒸发皿蒸发量年、季的变化趋势,并讨论了影响蒸发皿蒸发量变化的气候因子.结果表明:近36 a来珠穆朗玛峰地区年蒸发皿蒸发量大部分站点均呈现不显著的减少趋势,平均以-15.6 mm.(1... 采用气候倾向率方法,分析了珠穆朗玛峰地区1971-2006年小型蒸发皿蒸发量年、季的变化趋势,并讨论了影响蒸发皿蒸发量变化的气候因子.结果表明:近36 a来珠穆朗玛峰地区年蒸发皿蒸发量大部分站点均呈现不显著的减少趋势,平均以-15.6 mm.(10a)-1的速度减少,明显低于中国东部平原、西北北部和南部地区;减幅春季最大、夏季最小.年蒸发皿蒸发量20世纪90年代最大,80年代最小.影响蒸发皿蒸发量的主要气候因子日照时数、平均风速呈现显著下降趋势,平均相对湿度表现为显著增加,平均气温显著升高,平均最低气温的升温率略高于平均最高气温的升温率.珠峰地区日照时数和平均风速的显著下降,以及相对湿度的明显增加可能是蒸发皿蒸发量下降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蒸发皿蒸发量 日照时数 风速 相对湿度 珠穆朗玛峰地区
下载PDF
1980-2012年青藏高原土壤湿度时空演变特征 被引量:14
15
作者 石磊 杜军 +1 位作者 周刊社 卓嘎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241-1248,共8页
基于美国气候预测中心(CPC)土壤湿度资料和80个青藏高原气象观测站的降水、气温资料,对青藏高原土壤湿度时空演变、突变,及土壤湿度与降水、气温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青藏高原土壤湿度呈自东南向西北递减的分布特征,土壤... 基于美国气候预测中心(CPC)土壤湿度资料和80个青藏高原气象观测站的降水、气温资料,对青藏高原土壤湿度时空演变、突变,及土壤湿度与降水、气温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青藏高原土壤湿度呈自东南向西北递减的分布特征,土壤湿度与降水量在空间上有很好的对应关系,在时间上存在2~4个月的时滞相关.1980—2012年高原土壤湿度呈显著增多趋势,土壤湿度变化发生突变的年份为2003年.在土壤湿度变化过程中,降水和气温的作用明显,5—10月降水量和1—6月气温是影响高原土壤湿度变化的主要因素.5—10月降水量决定了多水期的土壤湿度,而多水期土壤湿度和1-6月气温共同决定了少水期的土壤湿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土壤湿度 变化趋势 突变检验 相关性分析
下载PDF
2009-2010年青藏高原土壤湿度的时空分布特征 被引量:22
16
作者 卓嘎 陈涛 +1 位作者 周刊社 罗珍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625-634,共10页
利用2009年7月1日至2010年6月30日中国气象局研制的多源土壤温湿度融合分析产品,分析了青藏高原地区不同深度的土壤湿度分布特征.结果表明:青藏高原土壤湿度具有显著的季节变化特征,即春季土壤湿度最大,夏季次之,秋季最小;土壤湿度呈现... 利用2009年7月1日至2010年6月30日中国气象局研制的多源土壤温湿度融合分析产品,分析了青藏高原地区不同深度的土壤湿度分布特征.结果表明:青藏高原土壤湿度具有显著的季节变化特征,即春季土壤湿度最大,夏季次之,秋季最小;土壤湿度呈现出浅层和深层低湿、中间层高湿的特点,且土壤湿度由浅到深层变化幅度逐渐减小.随着温度回升,3-8月为土壤湿度增加时段,湿度增加区域从藏东南向西北、塔里木盆地向藏东北扩展,9月以后土壤湿度呈大范围减小.随着季节变化,浅层土壤湿度高湿度区域从南部向北部移动,中间层土壤湿度的变化与浅层相反,深层土壤湿度季节变化差异不大,高湿度区域基本位于高原南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土壤湿度 时空分布
下载PDF
藏北牧区地表湿润状况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被引量:20
17
作者 杜军 边多 +2 位作者 胡军 拉巴 周刊社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2437-2444,共8页
利用1961~2006年藏北牧区6个站月平均最高气温、最低气温、降水量、风速、相对湿度、日照时数资料,应用Penman-Monteith模型计算得出潜在蒸散,分析了地表湿润指数的变化趋势、年代际变化特征及季节差异,并讨论了影响地表湿润指数的气... 利用1961~2006年藏北牧区6个站月平均最高气温、最低气温、降水量、风速、相对湿度、日照时数资料,应用Penman-Monteith模型计算得出潜在蒸散,分析了地表湿润指数的变化趋势、年代际变化特征及季节差异,并讨论了影响地表湿润指数的气象因子。研究表明:近46a藏北牧区年地表湿润指数呈现增大趋势,增幅0.01~0.05/10a;四季地表湿润指数大部分牧区也呈增大趋势,春、秋季增幅明显。近26a(1981~2006年)、季潜在蒸散表现为明显的减少趋势,降水量显现增多趋势,地表湿润指数增大趋势加大,以夏季最为突出。就年平均而言,藏北牧区20世纪60年代初、中期以高湿低温为其主要气候特征;20世纪60年代后期至80年代中期,表现为冷干型的气候特征;90年代初之后,气温持续升高,地表湿润指数显著增加,呈现以暖湿为主的年代际变化特征。湿润指数对降水量、相对湿度和气温日较差的响应最为敏感,而对日照时数和风速的响应也较为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藏北 地表湿润指数 气候变化 敏感性分析
下载PDF
积雪被动微波遥感研究进展与前景展望 被引量:5
18
作者 刘宝康 冯蜀青 +4 位作者 杜玉娥 杨鑫光 袁雷 周刊社 胡爱军 《草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37-43,共7页
被动微波遥感可用于进行全天候的积雪监测。概述了国内外近年来积雪被动微波遥感研究进展,比较了常用的被动微波传感器SMMR(Scanning Multichannel Microwave Radiometer)、SSM/I(Special SensorMicrowave/I mager)、AMSR-E(Advanced Mi... 被动微波遥感可用于进行全天候的积雪监测。概述了国内外近年来积雪被动微波遥感研究进展,比较了常用的被动微波传感器SMMR(Scanning Multichannel Microwave Radiometer)、SSM/I(Special SensorMicrowave/I mager)、AMSR-E(Advanced Microwave Scanning Radiometer-Earth Observing System)和MWRI(Microwave Radiation Imager)的参数特征,指出目前积雪被动微波遥感研究中存在的问题:1)干雪和湿雪的判别阈值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仍难以确定;2)各气象台站的实测雪深值缺乏代表性;3)分辨率不高,无法监测浅雪区信息等问题;4)容易造成积雪范围估计过大、雪深过深等问题。另外,雪的密度、粒径、降水、寒漠、植被、冻土等因素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反演结果的精度。并对积雪被动微波遥感的应用前景提出了展望:1)在积雪遥感业务监测中,对可见光和被动微波数据进行融合,可充分发挥二者的优势;2)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的结合,可以提高积雪遥感监测的精度和应用范围;3)随着积雪模型算法的进一步完善以及更高空间分辨率的AMSR-E和我国FY3卫星的被动微波数据MWRI的应用,被动微波遥感必将成为积雪监测的重要手段。4)被动微波遥感与可见光MODIS的积雪监测范围较为一致,当由于云的影响而无法得到满意的可见光影像时,则被动微波遥感就可发挥替代作用。5)被动微波遥感在积雪业务监测中还存在较多的问题,持续不断的地面监测和算法改进及验证是完善这项技术的重要保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积雪 被动微波遥感 研究进展 前景展望
下载PDF
西藏怒江河谷流域NDVI变化与主要气候因子的关系 被引量:6
19
作者 袁雷 杜军 周刊社 《草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52-58,共7页
利用1998年12月-2008年11月西藏怒江流域每旬最大化NDVI数据集(S10)产品,研究了10年内流域NDVI的时空变化,发现研究区植被情况总体比较好且在研究时段内变化不大。结合流域内9个气象站点1998年12月-2008年11月的月平均气温、降水量、日... 利用1998年12月-2008年11月西藏怒江流域每旬最大化NDVI数据集(S10)产品,研究了10年内流域NDVI的时空变化,发现研究区植被情况总体比较好且在研究时段内变化不大。结合流域内9个气象站点1998年12月-2008年11月的月平均气温、降水量、日照时数资料,研究了流域各类型NDVI与气候因子的关系,发现4月的气温可能以积温的形式影响牧草返青,而5、6、7月的气温影响牧草生长,这对草地放牧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DVI 草地 气候因子 怒江流域
下载PDF
拉鲁湿地主要植物群落结构及物种多样性 被引量:11
20
作者 李春 周刊社 李晖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2期2514-2520,共7页
2002年6-9月对拉鲁湿地植物种类、群落结构、生物量以及物种多样性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1)拉鲁湿地共有植物30科52属85种,主要有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Cav.)Trin.ex Steud.](A)、尼伯尔酸模(RumexnepalensisSpreng)... 2002年6-9月对拉鲁湿地植物种类、群落结构、生物量以及物种多样性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1)拉鲁湿地共有植物30科52属85种,主要有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Cav.)Trin.ex Steud.](A)、尼伯尔酸模(RumexnepalensisSpreng)(B)、水葱(Scirpus validusVahl)(C)、穗状狐尾藻(MyriophyllumspicatumL.)(D)、灯芯草(Juncus effususL.)(E)、针叶苔草(CarexonoeiFranch.et Sav.)和黑褐苔草(CarexatrofuscaSchkuhr)(F)、藏北嵩草(KobresialittledaleiC.B.Clarke)(G)、藏蓟[Cirsiumlanatum(Roxb.ex Willd.)Spreng.](H)等8个主要植物群落.(2)在8个主要植物群落中,嵩草群落所含物种数最多,为44种,穗状狐尾藻群落最少,仅8种;芦苇群落生物量最高,为124.5-1 027.0 g/m^2,藏蓟群落生物量最低,为124.5-220.5 g/m^2;优势种芦苇的生物量最高,为183.5-660.0 g/m^2,藏蓟生物量最低,为43.1-76.3 g/m^2.(3)各群落的垂直结构特点是:芦苇群落、水葱群落、穗状狐尾藻群落具有挺水层、浮叶层和沉水层,其他群落只具有可分为高、低两层的草本层.(4)在各群落的相似性方面,嵩草群落与藏蓟群落、水葱群落与芦苇群落和尼伯尔酸模群落的相似性要明显高于其他群落,其Jaccard系数分别为0.549 0、0.538 5、0.500 0;芦苇群落、尼伯尔酸模群落、水葱群落、穗状狐尾藻群落与藏蓟群落以及芦苇群落、穗状狐尾藻群落与嵩草群落在建群种上没有相似之处,Jaccard系数为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植物群落 群落结构 多样性 拉鲁湿地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