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3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供者特异性HLA抗体及去敏治疗对单倍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植入效果的影响
1
作者 马遥 张艳芳 +4 位作者 周慷 罗云 陈姝 娄世锋 邓建川 《陆军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19-325,共7页
目的 分析供者特异性HLA抗体(anti-HLA donor-specific antibodies, DSA)及DSA阳性患者的去敏治疗对单倍体造血干细胞移植(haploidentical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 haplo-HSCT)植入效果的影响。方法 收集2017年3月至2... 目的 分析供者特异性HLA抗体(anti-HLA donor-specific antibodies, DSA)及DSA阳性患者的去敏治疗对单倍体造血干细胞移植(haploidentical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 haplo-HSCT)植入效果的影响。方法 收集2017年3月至2023年7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血液内科行haplo-HSCT,并完成HLA抗体及DSA检测的患者70例,分析DSA阳性和DSA阳性患者去敏治疗对造血干细胞移植植入效果的影响。结果 70例haplo-HSCT患者完成抗体检测,DSA阳性患者15例(21.4%),其中7例(46.7%)强阳性,3例(20.0%)中度阳性,5例(33.3%)弱阳性。DSA阳性患者移植后粒系植入中位时间较DSA阴性患者明显延迟(P=0.027)。植入失败(graft failure, GF)患者6例,DSA阳性4例(26.7%),明显高于DSA阴性(P=0.02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DSA是发生GF的独立影响因素(HR=9.273, 95%CI=1.505~57.124,P=0.016)。10例DSA中度和强阳性患者进行去敏治疗,4例采用联合去敏治疗,患者均成功植入(100.0%),6例采用单一去敏治疗,有4例(66.7%)发生GF,联合去敏治疗的GF发生率显著低于单一去敏治疗(P=0.008)。结论 DSA是导致haplo-HSCT患者植入延迟和GF的重要因素,对DSA中度及强阳性患者的单一去敏治疗效果有限,而多联合的去敏治疗时,动态监测抗体滴度水平下降,可保证干细胞的成功植入,降低GF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供者特异性HLA抗体 单倍体造血干细胞移植 植入失败 去敏治疗
原文传递
淋巴瘤相关噬血细胞综合征的诊疗进展
2
作者 张涵越 周慷 《临床医学进展》 2024年第4期1402-1408,共7页
噬血细胞综合征(Hemophagocytic Syndrome, HPS)又称噬血细胞性淋巴组织细胞增多症(Hemphagocytic Lymphohistiocytosis, HLH)是一种由于原发性或继发性免疫异常导致的一类罕见但致命的过度炎症反应综合征,主要症状包括长期发热、血细... 噬血细胞综合征(Hemophagocytic Syndrome, HPS)又称噬血细胞性淋巴组织细胞增多症(Hemphagocytic Lymphohistiocytosis, HLH)是一种由于原发性或继发性免疫异常导致的一类罕见但致命的过度炎症反应综合征,主要症状包括长期发热、血细胞减少、肝脾肿大。淋巴瘤相关噬血细胞综合征(Lymphoma Associated Hemophagocytic Syndrome, LAHS)患者多数病情危重、误诊率、延诊率和死亡率较高,本文就LAHS诊断及治疗等方面进行综述,旨在提高对LAHS的认识,指导临床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噬血细胞综合征 淋巴瘤 诊断 治疗
下载PDF
清宫术前子宫动脉化疗栓塞术治疗瘢痕妊娠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26
3
作者 周慷 李晓光 +4 位作者 金征宇 张晓波 石海峰 孙昊 王志伟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190-193,共4页
目的探讨清宫术前双侧子宫动脉化疗栓塞术(UACE)对瘢痕妊娠的治疗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09年1月收治的瘢痕妊娠患者104例,分为A组49例,直接行清宫术;B组55例,清宫术前24~72 h行UACE治疗,比较两组术中出血量、β人绒毛膜促... 目的探讨清宫术前双侧子宫动脉化疗栓塞术(UACE)对瘢痕妊娠的治疗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09年1月收治的瘢痕妊娠患者104例,分为A组49例,直接行清宫术;B组55例,清宫术前24~72 h行UACE治疗,比较两组术中出血量、β人绒毛膜促性脉激素(β-hCG)降至正常时间、手术成功率、住院时间、并发症和术后月经情况等。结果A组中,4例因无法控制的阴道出血或反复清宫无效而行予宫切除术,B组无一例行子宫切除术。清宫手术成功率在A组为91.84%(45/49),B组为100%(55/55);术中出血量在A组为(96.73±153.30)ml,显著多于B组的(54.36±38.09)ml,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两组中孕期≤10周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6.67±15.72)ml比(36.75±16.85)ml,P>0.05],而两组孕期>10周者比较,术中出血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57.14±97.59)ml比(101.33±39.43)ml,P<0.01)]。A组β-hCG下降至正常时间为(25.32±6.21)d,B组为(26.21±7.32)d,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和B组中孕期≤10周者的住院时间分别为(11.21±3.24)d和(12.68±4.56)d,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孕期>10周者则分别为(19.34±5.72)d和(13.46±4.87)d,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除4例子宫切除患者外,其余均在术后半年内恢复正常月经周期。结论UACE可减少清宫术中的出血量,降低了宫切除风险,提高清宫术的成功率,为患者保留生育能力,同时也减少了住院时间,特别适用于孕中期和急性阴道大出血的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瘢痕妊娠 清宫术 子宫动脉化疗栓塞术 甲氨蝶呤
下载PDF
增强CT引导全身麻醉下射频消融治疗肾上腺转移瘤 被引量:6
4
作者 周慷 石海峰 +2 位作者 杨宁 金征宇 潘杰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521-525,共5页
目的评估增强CT引导结合全身麻醉监控下射频消融治疗肾上腺转移瘤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在增强CT引导结合全身麻醉监控下对46例(52个病灶)肾上腺转移瘤患者进行射频消融治疗,评估技术成功率、肿瘤残余率、肿瘤复发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 目的评估增强CT引导结合全身麻醉监控下射频消融治疗肾上腺转移瘤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在增强CT引导结合全身麻醉监控下对46例(52个病灶)肾上腺转移瘤患者进行射频消融治疗,评估技术成功率、肿瘤残余率、肿瘤复发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1例(1个病灶)因严重并发症终止消融治疗。41个病灶射频消融成功,技术成功率为80.39%(41/51),10个病灶局部残余,局部残余率为19.61%(10/51)。病灶最大径≥3cm与<3cm射频消融后的局部残余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3)。严重并发症发生率4.35%(2/46),轻微并发症发生率34.78%(16/46),最常见的术中并发症为高血压危象(10/46,21.74%)。8个病灶在3~24个月[平均(11.52±7.33)个月]内复发,复发率为19.51%(8/41),其中7个再次接受消融治疗未复发,总的肿瘤局部控制率为76.92%(40/52)。结论增强CT引导结合全身麻醉监控下经皮射频消融能安全、有效地控制肾上腺转移瘤的局部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射频消融 肾上腺肿瘤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麻醉 全身
下载PDF
经双侧子宫动脉介入化疗对进展期宫颈癌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13
5
作者 周慷 李晓光 +7 位作者 金征宇 杨宁 刘巍 潘杰 张晓波 石海峰 孙昊 王志伟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482-485,共4页
目的评估经双侧子宫动脉灌注DDP+5-Fu对进展期宫颈癌的疗效和并发症。方法回顾我院妇产科2006年1月至2009年1月收治的72例初治原发性进展期宫颈癌患者(ⅠB2期28例,ⅡA期12例,ⅡB期32例;鳞癌56例,腺癌16例),均行经双侧子宫动脉DDP+5-Fu... 目的评估经双侧子宫动脉灌注DDP+5-Fu对进展期宫颈癌的疗效和并发症。方法回顾我院妇产科2006年1月至2009年1月收治的72例初治原发性进展期宫颈癌患者(ⅠB2期28例,ⅡA期12例,ⅡB期32例;鳞癌56例,腺癌16例),均行经双侧子宫动脉DDP+5-Fu介入化疗,以化疗前后的B超检查及临床妇科检查对比判断疗效,观察化疗并发症,同时评估其手术切除率,分析术后病理结果。结果 72例患者中54例完成1个疗程,18例完成2个疗程,共进行了90个疗程。介入治疗后肿瘤明显缩小,宫旁组织或阴道浸润消退,总有效率为77.8%,ⅠB2期有效率92.9%(26/28),ⅡA期有效率83.3%(10/12),ⅡB期有效率62.5%(20/32),三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鳞癌有效率85.7%(48/56),腺癌有效率50.0%(8/16);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化疗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胃肠道反应和骨髓抑制。34例患者嗣后接受宫颈癌根治术,其中ⅠB2期22例(78.6%,22/28),ⅡA期8例(66.7%,8/12),ⅡB期4例(12.5%,4/32),三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病理:所有手术病例阴道切缘均无癌灶残存,无卵巢转移,6例患者盆腔淋巴结转移(17.6%),4例患者宫旁浸润(11.8%),均为ⅡA期和ⅡB期的患者。结论经双侧子宫动脉DDP+5-Fu术前介入化疗在近期内能安全有效的缩小宫颈癌病灶,抑制淋巴结转移及宫旁浸润,为手术创造条件并降低手术难度。对ⅠB2期患者疗效好于ⅡA和ⅡB期患者,对鳞癌有效率高于腺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介入化疗 进展期宫颈癌
下载PDF
多发性骨髓瘤survivin与VEGF表达的相关性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6
6
作者 周慷 邓建川 +2 位作者 娄世锋 陈林 何生玉 《肿瘤防治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593-595,共3页
目的探讨调亡抑制蛋白survivin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多发性骨髓瘤中的表达及它们之间表达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survivin、VEGF在多发性骨髓瘤中的表达。结果survivin蛋白在多发性骨髓瘤中的阳性表达率为54.76%,... 目的探讨调亡抑制蛋白survivin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多发性骨髓瘤中的表达及它们之间表达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survivin、VEGF在多发性骨髓瘤中的表达。结果survivin蛋白在多发性骨髓瘤中的阳性表达率为54.76%,VEGF在多发性骨髓瘤中的阳性表达率为66.67%,两者在正常骨髓中均未见表达;survivin阳性表达与病程和β2-MG有相关性,而与患者分期无关;VEGF阳性表达与患者β2-MG有相关性,但与患者的病程和分期无关;survivin的表达与VEGF的表达呈正相关。结论survivin、VEGF可作为判断多发性骨髓瘤预后的重要参考指标。sur-vivin在多发性骨髓瘤发生发展中,除抑制细胞的凋亡外,可能与VEGF共同参与了肿瘤血管的形成。联合检测survivin和VEGF的表达对了解多发性骨髓瘤肿瘤血管形成的机制有一定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发性骨髓瘤 SURVIVIN VEGF免疫组织化学
下载PDF
磁共振引导聚焦超声:现状与前景 被引量:5
7
作者 周慷 石海峰 +2 位作者 苏佰燕 薛华丹 金征宇 《协和医学杂志》 CSCD 2020年第1期1-5,共5页
磁共振引导聚焦超声是近年出现的肿瘤热消融技术,利用超声束可穿过软组织并聚焦于靶区的特点,使靶区产生高温,致使组织凝固坏死,并通过磁共振实时监控治疗范围及靶区内温度变化,从而保证治疗效果及安全性。这种技术的优势在于完全无创... 磁共振引导聚焦超声是近年出现的肿瘤热消融技术,利用超声束可穿过软组织并聚焦于靶区的特点,使靶区产生高温,致使组织凝固坏死,并通过磁共振实时监控治疗范围及靶区内温度变化,从而保证治疗效果及安全性。这种技术的优势在于完全无创、无须住院治疗、无须麻醉(仅需少量镇静剂)、无离子辐射,目前已广泛应用于子宫肌瘤/腺肌症、骨肿瘤、前列腺癌、功能性神经疾病、乳腺癌等的临床治疗,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引导聚焦超声 医学影像技术
下载PDF
胆道狭窄的介入治疗进展 被引量:3
8
作者 周慷 石海峰 +1 位作者 金征宇 潘杰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509-512,共4页
介入治疗是胆道狭窄的重要治疗方法,根据不同的病因所采取的方法不同,传统方法为导管引流、球囊扩张、支架植入等,近年来新出现的胆道内射频消融、支架联合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等方法,现已逐渐在临床应用。本文就介入治疗在胆道狭窄... 介入治疗是胆道狭窄的重要治疗方法,根据不同的病因所采取的方法不同,传统方法为导管引流、球囊扩张、支架植入等,近年来新出现的胆道内射频消融、支架联合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等方法,现已逐渐在临床应用。本文就介入治疗在胆道狭窄性疾病中的应用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介入治疗 胆道狭窄 经皮经肝胆道造影术 支架
下载PDF
^(131)I-GM-CSF诱导HL-60细胞凋亡机制的体外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周慷 娄世锋 张萍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2005年第3期348-351,共4页
目的:观察131I-GM-CSF诱导HL-60细胞凋亡及其机制,探讨其在急性髓系白血病放射导向治疗中的作用。方法:采用MTT法、TUNEL、透射电子显微镜研究131I-GM-CSF辐射后HL-60细胞的存活率、凋亡率和形态的改变;用流式细胞术和免疫细胞化学方法... 目的:观察131I-GM-CSF诱导HL-60细胞凋亡及其机制,探讨其在急性髓系白血病放射导向治疗中的作用。方法:采用MTT法、TUNEL、透射电子显微镜研究131I-GM-CSF辐射后HL-60细胞的存活率、凋亡率和形态的改变;用流式细胞术和免疫细胞化学方法检测线粒膜电位的改变以及凋亡相关基因的表达。结果:放射性浓度≥18.5×108Bq/L时HL-60细胞存活率显著下降。131I-GM-CSF能致HL-60细胞凋亡、超微结构破坏、线粒体膜电位降低。在诱导细胞凋亡过程中,p53表达上调,bcl-2、bcl-xl表达下调。结论:GM-CSF作为载体携带131I能诱导HL-60细胞凋亡,具有抗白血病的作用。其诱导凋亡的机制与上调p53,下调bcl-2、bcl-xl,开放线粒体膜的通透性转换孔,降低线粒体膜电位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凋亡 放射导向治疗 白血病
下载PDF
Livin反义寡核苷酸对人HL60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 被引量:1
10
作者 周慷 兰箭 《基础医学与临床》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527-530,共4页
目的探讨LivinmRNA反义寡核苷酸(ASODN)对人白血病细胞(HL60)增殖及凋亡的影响。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检测L ivin蛋白表达,设计合成特异性的Livin硫代磷酸ASODN及其对照错义寡核苷酸(MSODN),脂质体转染HL60细胞。用四甲基偶氮唑盐光吸收法... 目的探讨LivinmRNA反义寡核苷酸(ASODN)对人白血病细胞(HL60)增殖及凋亡的影响。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检测L ivin蛋白表达,设计合成特异性的Livin硫代磷酸ASODN及其对照错义寡核苷酸(MSODN),脂质体转染HL60细胞。用四甲基偶氮唑盐光吸收法(MTT)检测细胞增殖,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LivinmRNA的表达,原位末端标记技术(TUNEL)、电镜检测细胞凋亡率和形态学改变。结果LivinASODN在终浓度为600 nmol/L作用HL60细胞48 h时,能明显地抑制其增殖,降低LivinmRNA的表达,HL60细胞在形态学上出现明显的凋亡改变,细胞凋亡率显著增加(P<0.01)。结论LivinASODN可有效抑制HL60细胞的增殖,下调Livin基因表达,并促进HL60细胞凋亡,在诱导肿瘤细胞凋亡、抑制增殖中发挥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血病 LIVIN基因 反义寡核苷酸类 细胞凋亡
下载PDF
^(131)I-GMCSF诱导HL-60细胞凋亡与细胞周期阻滞的研究
11
作者 周慷 娄世锋 +2 位作者 张萍 邓建川 罗云 《实用肿瘤学杂志》 CAS 2005年第1期1-3,共3页
目的 观察和探讨1 31 I-GMCSF诱导HL - 6 0细胞凋亡及其与细胞周期的关系。方法 采用体外放射免疫治疗模型,通过MTT比色法、TUNEL来研究1 31 I -GMCSF辐射后HL - 6 0细胞的存活率、凋亡率的改变;用流式细胞术及免疫细胞化学方法细胞... 目的 观察和探讨1 31 I-GMCSF诱导HL - 6 0细胞凋亡及其与细胞周期的关系。方法 采用体外放射免疫治疗模型,通过MTT比色法、TUNEL来研究1 31 I -GMCSF辐射后HL - 6 0细胞的存活率、凋亡率的改变;用流式细胞术及免疫细胞化学方法细胞周期的改变。结果 放射性浓度≥18.5×10 8Bq/L时HL - 6 0细胞存活率显著下降。1 31 I -GMCSF能致HL - 6 0细胞凋亡、细胞发生G2 /M期阻滞。结论 GMCSF作为载体携带1 31 I能诱导HL - 6 0细胞凋亡,凋亡与细胞发生G2 /M期阻滞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L-60细胞 ^131I 凋亡 诱导 G2/M期阻滞 改变 细胞周期阻滞 免疫细胞化学方法 载体 MTT比色法
下载PDF
Infliximab联合免疫球蛋白治疗噬血细胞综合征疗效观察 被引量:1
12
作者 周慷 娄世峰 陈林 《现代医药卫生》 2010年第7期976-978,共3页
目的:观察抗肿瘤坏死因子单克隆抗体(infliximab)联合免疫球蛋白治疗噬血细胞综合征疗效。方法:大剂量免疫球蛋白(10 g/d×4 d)联合2次Infliximab(100mg/d)。结果:1例有多个脏器功能损害的患者诊断为柯萨奇病毒感染合并噬血细胞综合... 目的:观察抗肿瘤坏死因子单克隆抗体(infliximab)联合免疫球蛋白治疗噬血细胞综合征疗效。方法:大剂量免疫球蛋白(10 g/d×4 d)联合2次Infliximab(100mg/d)。结果:1例有多个脏器功能损害的患者诊断为柯萨奇病毒感染合并噬血细胞综合征,治疗后病情完全缓解。结论:噬血细胞综合征本身只是一种过度免疫反应,infliximab可能成为阻断细胞因子的重要治疗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噬血细胞综合征 INFLIXIMAB 肿瘤坏死因子
下载PDF
血液系统肿瘤放射免疫治疗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3
作者 周慷 娄世峰 《国外医学(肿瘤学分册)》 2002年第4期306-309,共4页
近十余年血液系统肿瘤的治疗有了很大进展 ,但复发和难治仍然是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 ,多药耐药和微量残留是白血病难治和复发的主要原因。免疫导向治疗有望克服这些问题 ,并逐步受到人们的重视。现综述放射免疫技术在血液系统肿瘤治疗中... 近十余年血液系统肿瘤的治疗有了很大进展 ,但复发和难治仍然是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 ,多药耐药和微量残留是白血病难治和复发的主要原因。免疫导向治疗有望克服这些问题 ,并逐步受到人们的重视。现综述放射免疫技术在血液系统肿瘤治疗中的研究进展、实验结果以及同位素的选择 ,并提出目前存在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放射免疫治疗 白血病 多发性骨髓瘤
下载PDF
经导管双侧髂内动脉灌注化疗治疗浸润性膀胱癌 被引量:30
14
作者 孙昊 李晓光 +7 位作者 金征宇 杨宁 刘巍 潘杰 张晓波 石海峰 周慷 王志伟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454-457,共4页
目的评价经导管双侧髂内动脉灌注化疗治疗膀胱癌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2008年6月至2009年12月,对23例浸润性膀胱癌患者行50例次经导管双侧髂内动脉灌注化疗,化疗药物为吉西他滨和顺铂。结果全部患者双侧髂内动脉插管均成功,术后不良反... 目的评价经导管双侧髂内动脉灌注化疗治疗膀胱癌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2008年6月至2009年12月,对23例浸润性膀胱癌患者行50例次经导管双侧髂内动脉灌注化疗,化疗药物为吉西他滨和顺铂。结果全部患者双侧髂内动脉插管均成功,术后不良反应包括发热4例次(8%),恶心、呕吐15例次(30%),厌食5例次(10%),穿刺点血肿4例次(8%),白细胞降低(<3×109/L)1例次(2%)。经导管灌注化疗后,完全缓解(CR)2例(8.7%),部分缓解(PR)20例(87.0%),病情稳定(SD)1例(4.3%)。PR患者瘤体明显缩小,接受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全部病例随访3~12个月,平均5个月。肿瘤复发3例(13.0%),再次行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结论经导管双侧髂内动脉灌注化疗治疗浸润性膀胱癌有效、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浸润性膀胱癌 经导管 灌注化疗 经尿道切除
下载PDF
低剂量双源CT前瞻性心电触发大螺距扫描冠状动脉造影的图像质量和放射剂量 被引量:21
15
作者 王怡宁 李烁 +7 位作者 孔令燕 王志伟 周慷 曹剑 樊红苓 张晓娜 张竹花 金征宇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597-600,713,714,共6页
目的探讨低心率患者应用双源CT前瞻性心电触发大螺距扫描进行CT冠状动脉造影的图像质量和放射剂量。方法对连续75例心率≤65次/min且稳定的患者进行前瞻性心电触发大螺距螺旋CT扫描冠状动脉造影。75例患者按扫描时平均心率分成两组:A组(... 目的探讨低心率患者应用双源CT前瞻性心电触发大螺距扫描进行CT冠状动脉造影的图像质量和放射剂量。方法对连续75例心率≤65次/min且稳定的患者进行前瞻性心电触发大螺距螺旋CT扫描冠状动脉造影。75例患者按扫描时平均心率分成两组:A组(≤60次/min)55例、B组(60~65次/min)20例。扫描参数:层数2×128,层厚0.6mm,旋转时间0.28s,管电压80~120kV,管电流370mAs/转。前瞻性心电触发选在60%R-R间期,螺距3.4。采用75ms时间分辨率进行图像重建,层厚0.75mm,间隔0.5mm,图像质量评价采用4级评分法(1=优秀,4=不可评价)。结果患者平均心率为(57.2±4.8)次/min,平均扫描时间为(0.42±0.02)s。75例患者的1103个冠脉节段中图像质量为1级的934段(84.7%)、2级135段(12.2%)、3级18段(1.6%)、4级16段(1.5%)。A、B两组的图像质量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组1.19±0.52,B组1.22±0.55;Z=-1.107,P=0.268)。A、B两组的可评价节段比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组98.5%,B组98.6%;χ2=0.000,P=1.000)。所有患者平均剂量长度乘积为(67.2±30.4)mGy×cm,平均有效放射剂量为(0.94±0.43)mSv。结论对于心率慢且稳定的患者,双源CT前瞻性心电触发大螺距CT扫描可以在较低的放射剂量下提供高质量的图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T 冠状动脉血管造影术 放射剂量
下载PDF
纹理分析对磁共振引导下聚焦超声术治疗症状性子宫肌瘤疗效的预测价值 被引量:8
16
作者 苏佰燕 周慷 +4 位作者 石海峰 孙昊 张古沐阳 薛华丹 金征宇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673-679,共7页
目的评估纹理分析对磁共振引导下聚焦超声术(MRg FUS)治疗症状性子宫肌瘤疗效的预测价值。方法以2010年4月至2013年1月在北京协和医院接受MRgFUS治疗的16例症状性子宫肌瘤患者为研究对象,在术前、术后即刻和术后12个月给予增强MRI检查,... 目的评估纹理分析对磁共振引导下聚焦超声术(MRg FUS)治疗症状性子宫肌瘤疗效的预测价值。方法以2010年4月至2013年1月在北京协和医院接受MRgFUS治疗的16例症状性子宫肌瘤患者为研究对象,在术前、术后即刻和术后12个月给予增强MRI检查,采用TexRAD软件对T2矢状位图像进行纹理分析得到纹理参数平均值、标准差(SD)、熵、正性像素的平均值(MPP)、偏度和峰度,测量目标肌瘤相关径线计算出子宫肌瘤体积及变化率,采用子宫肌瘤症状与生活质量问卷调查并计算出标准化症状严重程度评分(SSS)及变化率,比较各纹理参数在术前、术后即刻和术后12个月图像中的差异,研究治疗前后纹理参数与肌瘤评价参数间的相关性。结果术前肌瘤的平均体积为(96. 5±84. 9) cm3,术后12个月减小至(55. 1±71. 0) cm3,体积变化率(ΔV%)为(49±20)%;术前标准化SSS评分为(34. 18±15. 29)分,术后12个月降至(17. 78±11. 84)分,变化率为(45±32)%,无灌注区体积比(NPV%)为(62±20)%。术前、术后即刻和术后12个月间的纹理参数平均值、SD、熵和MPP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 05),其改变存在规律性,均表现为术后即刻明显降低,术后12个月又明显升高,且升高程度超过术前水平。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术后即刻纹理参数SD (SSF2:r=0. 503,P=0. 047; SSF4:r=0. 529,P=0. 035; SSF6:r=0. 519,P=0. 039)和熵(SSF2:r=0. 527,P=0. 036; SSF4:r=0. 517,P=0. 040; SSF6:r=0. 495,P=0. 050)与ΔV%间有显著相关性;术前纹理参数熵与NPV%呈显著正相关(SSF2:r=0. 507,P=0. 045; SSF4:r=0. 543,P=0. 030; SSF6:r=0. 548,P=0. 028)。结论治疗前后MRI纹理参数的变化与MRgFUS治疗子宫肌瘤的疗效间存在一定相关性,纹理分析可能在MRgFUS对子宫肌瘤疗效预测中有一定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引导下聚焦超声术 子宫肌瘤 非灌注体积 症状严重程度评分 纹理分析
下载PDF
马尔尼菲青霉菌病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被引量:5
17
作者 陈姝 娄世锋 +3 位作者 黄长武 罗云 陈林 周慷 《重庆医学》 CAS CSCD 2005年第4期637-638,共2页
关键词 马尔尼菲青霉菌病 文献复习 温度依赖性双相菌 深部真菌病 条件致病菌 新型隐球菌 结核杆菌 临床感染 临床表现 病例报道 细胞内 东南亚 播散性 进行性 感染后 艾滋病 易误诊
下载PDF
肝动脉化疗或栓塞治疗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肝转移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8
18
作者 李晓光 金征宇 +5 位作者 潘杰 张晓波 石海峰 孙昊 王志伟 周慷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442-446,共5页
目的评价经肝动脉灌注化疗或栓塞治疗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肝转移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1例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肝转移患者,共进行77例次经动脉介入治疗,其中单纯经动脉灌注化疗54例次,肝动脉化疗栓塞23例次。分析临床疗效、影像学评价、无... 目的评价经肝动脉灌注化疗或栓塞治疗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肝转移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1例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肝转移患者,共进行77例次经动脉介入治疗,其中单纯经动脉灌注化疗54例次,肝动脉化疗栓塞23例次。分析临床疗效、影像学评价、无进展生存期(PFS)、总生存期(OS)和并发症。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介入治疗,无严重并发症发生。临床反应为显效10例、有效6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76.2%(16/21);影像学疗效评价有效11例、稳定4例、疾病进展6例;PFS(15.0±10.9)个月,OS(31.2±17.4)个月。结论经肝动脉灌注化疗或栓塞治疗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肝转移安全有效,可作为不能手术切除患者的一线治疗方法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 神经内分泌肿瘤 肝转移 肝动脉灌注化疗 肝动脉化疗栓塞
下载PDF
双源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用于老年患者非心脏手术术前评估的价值 被引量:8
19
作者 王志伟 王怡宁 +5 位作者 孔令燕 曹剑 李烁 周慷 金征宇 吴炜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363-368,共6页
目的 评价双源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CTA)技术用于老年患者非心脏手术术前评估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2011年5月至2013年5月行冠状动脉CTA患者的临床资料,共有111例老年患者合并冠心病危险因素而既往未明确诊断冠心病,在非心脏手术... 目的 评价双源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CTA)技术用于老年患者非心脏手术术前评估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2011年5月至2013年5月行冠状动脉CTA患者的临床资料,共有111例老年患者合并冠心病危险因素而既往未明确诊断冠心病,在非心脏手术术前评估时行CTA检查.冠状动脉CTA均采用双源CT前瞻性心电触发序列扫描.分析111例患者的CTA图像质量、狭窄程度、术前处理与围手术期并发症.结果 111例患者的1 779段冠状动脉可评价血管节段为1 676段(97.4%),患者的CTA有效放射剂量为(2.7 ±0.9) mSv.71例患者冠状动脉狭窄程度<50%,按期进行手术治疗,围手术期无心血管并发症发生;36例患者冠状动脉狭窄程度≥50%,其中狭窄程度≥70%的17例患者进行动脉造影检查:冠状动脉CTA诊断冠状动脉≥50%狭窄的敏感性为95%、特异性为96%;诊断冠状动脉≥70%狭窄的敏感性为97%、特异性为98%.这17例患者行冠状动脉支架或搭桥手术治疗.其余19例患者冠状动脉狭窄在50%~70%,积极内科保守治疗后行预定手术,术后2例患者出现心肌酶的一过性升高,无其他心血管并发症发生.结论 对于老年患者,术前行冠状动脉CTA检查能有效评估动脉狭窄程度,用于术前危险分层,指导进一步治疗,减少围手术期心血管并发症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源CT CT血管成像 冠状动脉 术前评估
下载PDF
双源CT前瞻性心电触发螺旋扫描与序列扫描模式冠状动脉成像的比较 被引量:7
20
作者 李烁 王怡宁 +6 位作者 孔令燕 王志伟 周慷 陈瑾 牟文斌 王沄 金征宇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607-610,715,共5页
目的比较前瞻性心电触发螺旋扫描与序列扫描模式在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中的图像质量及放射剂量。方法将60例临床怀疑或已知冠心病患者采用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两组,分别行前瞻性心电触发螺旋扫描(A组)与序列扫描(B组)冠状动脉CT成像,分别对... 目的比较前瞻性心电触发螺旋扫描与序列扫描模式在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中的图像质量及放射剂量。方法将60例临床怀疑或已知冠心病患者采用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两组,分别行前瞻性心电触发螺旋扫描(A组)与序列扫描(B组)冠状动脉CT成像,分别对两种成像模式的图像质量及放射剂量进行评价。结果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组成、年龄、体重指数)匹配性良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的图像质量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分别为1.12±0.38和1.14±0.38(Z=-0.291,P=0.771),两组可评价的冠状动脉节段显示率分别为98.87%和99.5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59,P=0.443)。前瞻性心电触发螺旋扫描模式的放射剂量(1.31±0.30)mSv明显低于序列扫描模式(3.36±0.93)mSv,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1.47,P=0.000)。结论对于心律齐且心率≤70次/min的患者,前瞻性心电触发螺旋扫描与序列扫描模式评价冠状动脉的图像质量相似,但前者的有效放射剂量明显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成像 X线计算机 体层摄影术 影像质量 放射剂量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