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4篇文章
< 1 2 1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急性白血病继发败血症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6
1
作者 周振海 李娟 +3 位作者 罗绍凯 李小银 原耀光 洪文德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12期1350-1352,共3页
目的探讨急性白血病(AL)患者医院败血症的临床特点。方法分析310例住院治疗的AL患者临床资料。结果310例AL患者1812次住院中共发生医院败血症50例,粒细胞缺乏组医院败血症发生率、败血症死亡率明显高于非粒细胞缺乏组(P<005);败血症... 目的探讨急性白血病(AL)患者医院败血症的临床特点。方法分析310例住院治疗的AL患者临床资料。结果310例AL患者1812次住院中共发生医院败血症50例,粒细胞缺乏组医院败血症发生率、败血症死亡率明显高于非粒细胞缺乏组(P<005);败血症感染部位以口腔、肺部及肛门为主,致病菌主要是革兰阴性杆菌、革兰阳性球菌和真菌,致病菌平均耐药率高。结论粒细胞缺乏是AL合并医院败血症的高危因素及影响败血症预后的重要因素,应积极预防与处理;加强对肺部、口腔及肛门等易继发感染部位的护理与体查并及时处理感染灶;注意合理使用抗生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白血病 医院感染 败血症
下载PDF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血清及树突状细胞分泌APRIL、BAFF研究 被引量:7
2
作者 周振海 庄兰 +2 位作者 李小银 李娟 罗绍凯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744-747,共4页
目的:通过探讨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者血清及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来源树突状细胞(MoDC)分泌的增殖诱导配体(APRIL)、B细胞活化因子(BAFF)特点,进一步明确ITP的发病机制。方法:研究16例初诊(初诊组)、14例治疗后获得有效(显效或良... 目的:通过探讨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者血清及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来源树突状细胞(MoDC)分泌的增殖诱导配体(APRIL)、B细胞活化因子(BAFF)特点,进一步明确ITP的发病机制。方法:研究16例初诊(初诊组)、14例治疗后获得有效(显效或良效,有效组)的ITP患者,14例健康对照组。ELISA法检测外周血清及MoDC经LPS活化后的上清APRIL、BAFF,荧光实时定量PCR测定活化后MoDC的BAFF、APRIL表达。结果:血清及DC培养上清APRIL、BAFF水平、MoDC的APRIL、BAFFmRNA表达量初诊组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及有效组;除MoDC的BAFF mRNA与血小板计数之间,血清APRIL与MoDC的APRIL mRNA表达量之间无相关关系外,其余ITP患者血清、MoDC培养上清APRIL、BAFF、MoDC的APRIL、BAFF mRNA表达量之间分别有正相关关系,而与血小板计数之间均有负相关关系,对照组各参数之间除上清APRIL、BAFF分别与MoDC的APRIL、BAFF mRNA表达量之间有正相关关系外其余均无相关关系(均P>0.05)。结论:DC分泌的APRIL、BAFF与ITP发病及病情进展有密切关系,DC可能通过分泌APRIL、BAFF起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树突状细胞 增殖诱导配体 B细胞活化因子
下载PDF
干扰素γ与抗CD20单克隆抗体对骨髓瘤细胞增殖影响的体外研究 被引量:4
3
作者 周振海 李幼姬 +3 位作者 李娟 罗绍凯 洪文德 李小银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33-135,137,共4页
目的 :体外研究干扰素γ能否增加多发性骨髓瘤 (MM)瘤细胞表面CD2 0的表达、增强抗CD2 0单克隆抗体美罗华抗骨髓瘤的作用。方法 :将浓度为 (0~ 80 0 )U ml的重组人干扰素γ(hrγ IFN) ,联合浓度为 (0~ 2 0 )U ml的美罗华 ,分别与 14... 目的 :体外研究干扰素γ能否增加多发性骨髓瘤 (MM)瘤细胞表面CD2 0的表达、增强抗CD2 0单克隆抗体美罗华抗骨髓瘤的作用。方法 :将浓度为 (0~ 80 0 )U ml的重组人干扰素γ(hrγ IFN) ,联合浓度为 (0~ 2 0 )U ml的美罗华 ,分别与 14例初治 (初治组 )和 16例复发难治 (难治组 )的MM患者瘤细胞在半固体甲基纤维素培养体系中培养 ,观察它们对瘤细胞集落形成的影响 ,并用流式细胞仪测定上述不同浓度hrγ IFN处理前后瘤细胞表面CD2 0的表达。结果 :hrγ IFN浓度分别≥ 5 0U ml或≥ 10 0U ml可明显增加初治组或难治组瘤细胞表面CD2 0的表达 ;单用≥ 5 0U ml或≥ 10 0U ml的hrγ IFN对初治组或难治组瘤细胞集落形成有抑制作用 ,而单用≥ 16U ml的美罗华只对初治组瘤细胞集落形成有轻度抑制 ;≥ 5 0U ml的hrγ IFN联合≥12U ml的美罗华 ,或≥ 10 0U ml的hrγ IFN联合≥ 16U ml的美罗华 ,对初治组或难治组瘤细胞集落形成的抑制大于单用同浓度的hrγ IFN或美罗华。结论 :体外hrγ IFN能抑制MM瘤细胞集落形成 ,并可通过增加瘤细胞表面CD2 0的表达而增强美罗华对瘤细胞集落形成的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发性骨髓瘤 重组人干扰素Γ 美罗华 细胞培养 CD20
下载PDF
尿本周蛋白促进肾小管上皮细胞凋亡的体外研究 被引量:6
4
作者 周振海 李小银 +3 位作者 李娟 罗绍凯 李幼姬 洪文德 《现代免疫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274-278,共5页
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尿本周蛋白(BJP)对肾近端小管上皮细胞(PTC)具有直接毒性,本研究通过体外观察BJP对PTC的凋亡作用以探讨BJP对PTC的部分毒性机制。将自MM患者尿中提取并经免疫固定法琼脂糖凝胶电泳进行鉴定的4例κ和λ型BJP以不同... 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尿本周蛋白(BJP)对肾近端小管上皮细胞(PTC)具有直接毒性,本研究通过体外观察BJP对PTC的凋亡作用以探讨BJP对PTC的部分毒性机制。将自MM患者尿中提取并经免疫固定法琼脂糖凝胶电泳进行鉴定的4例κ和λ型BJP以不同浓度与大鼠NRK52E株PTC共同培养12~48h,用原位末端标记法、流式细胞仪及透射电镜检测凋亡。结果显示:①BJPκ组与BJPλ组BJP为10mg/ml与20mg/ml时诱导PTC凋亡的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及5mg/ml,两组诱导PTC凋亡的比例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而显著增加且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②BJPκ组与BJPλ组之间诱导PTC凋亡的比例无明显差异。结果表明,κ与λ型BJP均可诱导PTC凋亡,且随着BJP浓度及培养时间增加而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尿本周蛋白 肾近端小管上皮细胞 细胞培养 凋亡
下载PDF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来源树突状细胞活化状态的研究 被引量:4
5
作者 周振海 李小银 +2 位作者 潘倩影 周燕英 李娟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1230-1232,1235,共4页
目的:分析ITP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来源树突状细胞(MoDC)的活化状态,以进一步明确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患者树突状细胞(DC)存在异常的机制。方法:将ITP患者分为初诊组、难治组、有效组(完全反应+有效),以正常健康者为对照组。流式细... 目的:分析ITP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来源树突状细胞(MoDC)的活化状态,以进一步明确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患者树突状细胞(DC)存在异常的机制。方法:将ITP患者分为初诊组、难治组、有效组(完全反应+有效),以正常健康者为对照组。流式细胞仪检测各组MoDC活化前吸收葡聚糖(dextran)抗原能力(MFI),流式细胞仪检测各组MoDC活化后细胞表面CD80、CD86的表达率以确定DC分化、成熟能力,ELISA法检测各组MoDC活化培养上清的IL-6、IL-12的含量。结果:难治组、初治组MFI明显高于对照组及有效组,难治组、初治组的CD86、CD80表达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及有效组,难治组、初治组的IL-6、IL-12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及有效组,有效组的IL-6、IL-12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ITP患者未活化MoDC吸收抗原能力增强,活化后分化成熟度较高,这些可能与ITP的发病机制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树突状细胞 白介素12 白细胞介素6
下载PDF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树突状细胞的分布特点及其活化状态的研究 被引量:5
6
作者 周振海 李小银 +3 位作者 潘倩影 周燕英 苏畅 李娟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513-1516,共4页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患者树突状细胞(DC)存在异常。本研究旨在分析ITP患者DC的分布特点及其活化状态,以进一步明确ITP患者DC异常的机制。将ITP患者分为初诊组、难治组、有效组(完全反应+有效),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患者外周血、骨髓和...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患者树突状细胞(DC)存在异常。本研究旨在分析ITP患者DC的分布特点及其活化状态,以进一步明确ITP患者DC异常的机制。将ITP患者分为初诊组、难治组、有效组(完全反应+有效),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患者外周血、骨髓和/或脾脏中髓系树突状细胞(mDC),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pDC)的分布比例,各部位mDC、pDC细胞分化程度、成熟mDC和pDC抗原CD80、CD86的表达。结果表明,各组患者各部位mDC比例均较pDC高,难治组各部位mDC、pDC比例较初诊组、有效组高,且难治组中脾脏mDC比例明显高于其他部位;各组pDC比例各部位差别不明显;各组患者各部位mDC、pDC的CD86的表达较CD80高,各组mDC、pDC的CD80的表达比例均较低,各部位差别不明显;难治组各部位mDC、pDC的CD86表达较初诊组、有效组高,且难治组中脾脏mDC的CD86表达明显高于其他部位。结论:ITP患者mDC、pDC的分布存在异常,脾脏mDC分布比例较高,分化较成熟,脾脏mDC可能与ITP发病较为密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髓系树突状细胞 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
下载PDF
121例妊娠并血小板减少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8
7
作者 周振海 原耀光 +2 位作者 洪文德 李娟 李小银 《临床血液学杂志》 CAS 2003年第4期192-193,共2页
关键词 妊娠 血小板减少 良性妊娠血小板减少症 妊娠高血压综合征
下载PDF
107例医院内真菌性败血症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6
8
作者 周振海 李小银 +3 位作者 李娟 罗绍凯 温春光 张国材 《新医学》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92-93,共2页
目的:探讨医院内真菌性败血症的临床特点与治疗方法。方法:对107例医院内真菌性败血症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和结论:107例中,以严重基础疾病(100%),使用广谱抗生素(97%)为主要易感因素。重症外科组中各种侵入性插管(93%),普通... 目的:探讨医院内真菌性败血症的临床特点与治疗方法。方法:对107例医院内真菌性败血症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和结论:107例中,以严重基础疾病(100%),使用广谱抗生素(97%)为主要易感因素。重症外科组中各种侵入性插管(93%),普通内科组中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免疫抑制药(分别为36%、21%),恶性血液病组与肿瘤组中应用化学治疗、中性粒细胞减少等也为重要易感因素。主要致病菌为白假丝酵母菌与热带假丝酵母菌,氟康唑、两性霉素B加氟胞嘧啶为抗真菌的有效药物。尽量避免及改善易感因素,尽早明确诊断与治疗有助于改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医院内传染 真菌性败血症 易感因素 抗真菌药物 两性霉素B
下载PDF
高职高专大学语文课程研究 被引量:8
9
作者 周振海 贾甚杰 侯英 《教育与职业》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6期118-120,共3页
文章对大学语文课程的性质定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进行了分析和研究,进而论证了大学语文对高职学生素质和能力培养的积极意义。
关键词 高职高专 大学语文 学生素质 能力培养
下载PDF
获得性凝血因子抑制物的输血治疗 被引量:3
10
作者 周振海 原耀光 +3 位作者 李娟 李小银 罗绍凯 洪文德 《中国输血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4期259-260,共2页
目的 探讨影响多个凝血因子的获得性凝血因子抑制物的临床特征以及提升凝血因子水平的有效输血治疗方法。方法 分析 1 3名获得性凝血因子抑制物患者的临床特点 ,采用输注新鲜冰冻血浆 (FFP)、冷沉淀、凝血酶原复合物等补充凝血因子的... 目的 探讨影响多个凝血因子的获得性凝血因子抑制物的临床特征以及提升凝血因子水平的有效输血治疗方法。方法 分析 1 3名获得性凝血因子抑制物患者的临床特点 ,采用输注新鲜冰冻血浆 (FFP)、冷沉淀、凝血酶原复合物等补充凝血因子的方法 ,以及联合免疫抑制治疗对改善获得性凝血因子抑制物的症状和提升凝血因子水平的疗效。结果 获得性凝血因子抑制物多见于育龄妇女及老年患者 ,多有严重皮下淤斑和伴疼痛的肌组织血肿 ;各种补充凝血因子的方法均可很快改善出血症状 ,但不能同时提升凝血因子的水平 ,结合免疫抑制治疗后可明显升高凝血因子。结论 输注FFP、冷沉淀等方法补充凝血因子可改善获得性凝血因子抑制物的出血症状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凝血因子抑制物 获得性 凝血因子 输血 临床特征
下载PDF
基于TQM理论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以防灾科技学院为例 被引量:7
11
作者 周振海 刘佳琦 朱文成 《高教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109-112,共4页
构建行之有效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是高校教学管理的当务之急。防灾科技学院以全面质量管理理论作为理论基础,综合了学院内部和外部的各种力量及各个部门实行系统化的质量管理,构建了由组织系统、信息体统、督导系统、反馈系统、支持系统... 构建行之有效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是高校教学管理的当务之急。防灾科技学院以全面质量管理理论作为理论基础,综合了学院内部和外部的各种力量及各个部门实行系统化的质量管理,构建了由组织系统、信息体统、督导系统、反馈系统、支持系统、外部监控系统构成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在实践中积累了一些有益的经验:培育防灾减灾特色的教学质量文化、建立以系部为中心的教学质量管理模式、完善教学质量内部与外部相结合的保障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QM理论 教学质量 保障体系
下载PDF
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促血管新生因子与抑制因子的研究 被引量:3
12
作者 周振海 李小银 +2 位作者 李娟 罗绍凯 陈运贤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0期1934-1936,共3页
目的:通过研究促血管新生因子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酸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以及血管新生抑制因子γ干扰素(IFN-γ)、凝血酶敏感蛋白(TSP)在再生障碍性贫血(AA)患者骨髓中的含量,以探讨血管新生在AA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目的:通过研究促血管新生因子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酸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以及血管新生抑制因子γ干扰素(IFN-γ)、凝血酶敏感蛋白(TSP)在再生障碍性贫血(AA)患者骨髓中的含量,以探讨血管新生在AA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初治重型AA(SAA组)8例、非重型AA(NSAA组)10例,对照组7例,动态观察5例AA患者,将治疗前后分为初治组和有效组。ELISA法检测各组患者骨髓VEGF、bFGF、IFN-γ含量,流式细胞仪检测TSP。结果:SAA组和NSAA组与对照组比较,VEGF降低、IFN-γ、TSP均升高(P<0.05),其中SAA组VEGF、IFN-γ、TSP(MnX)差异更明显(P<0.01)。SAA组与NSAA组之间各数据没有显著差异;有效组VEGF高于、IFN-γ、TSP低于初治组(P<0.05),与对照组比较,只有IFN-γ有显著差异。结论:促血管新生因子水平低,抑制血管新生因子水平升高可能是AA微血管密度减低、造血微环境支持功能缺陷发生原因之一,血管新生调节因子水平与骨髓造血功能可能有密切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贫血 再生障碍性 血管生成因子 血管生成抑制剂
下载PDF
体外研究抗CD20单克隆抗体对骨髓瘤细胞的细胞毒性作用 被引量:2
13
作者 周振海 李娟 +3 位作者 陈运贤 罗绍凯 李小银 洪文德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8期1459-1463,共5页
目的 :体外探讨上调多发性骨髓瘤 (MM)细胞表面CD2 0抗原表达后 ,抗CD2 0单克隆抗体美罗华对骨髓瘤细胞的细胞毒性作用。方法 :将浓度为 (0 - 80 0 )× 10 3 U/L的重组人干扰素γ(hrγ -IFN) ,分别与 10例初治(初治组 )和 10例复发... 目的 :体外探讨上调多发性骨髓瘤 (MM)细胞表面CD2 0抗原表达后 ,抗CD2 0单克隆抗体美罗华对骨髓瘤细胞的细胞毒性作用。方法 :将浓度为 (0 - 80 0 )× 10 3 U/L的重组人干扰素γ(hrγ -IFN) ,分别与 10例初治(初治组 )和 10例复发难治 (难治组 )的MM患者瘤细胞共同培养 ,流式细胞仪测定培养前后瘤细胞表面CD2 0的表达 ;应用MTT比色法分析不同浓度美罗华对CD2 0抗原表达上调后瘤细胞的抗体依赖性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 (AD CC)和补体依赖性细胞毒作用 (CDC)。结果 :hrγ -IFN浓度分别≥ 5× 10 4U/L或≥ 1× 10 5U/L ,可明显增加初治组或难治组瘤细胞表面CD2 0的表达 ,在用 8× 10 5U/Lhrγ -IFN上调瘤细胞表面CD2 0抗原的表达后 ,12mg/L和 16mg/L的美罗华分别能显著介导初治组和难治组效应细胞对MM瘤细胞的ADCC和激活CDC。结论 :体外hrγ -IFN上调MM瘤细胞表面CD2 0的表达后、抗CD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发性骨髓瘤 抗原 CD20 抗体 CD20 干扰素γ 重组 抗体依赖细胞介导的细胞毒性
下载PDF
尿本周氏蛋白及转化生长因子β_1对肾近端小管上皮细胞增殖的影响 被引量:2
14
作者 周振海 李幼姬 +5 位作者 陈运贤 李小银 余学清 李娟 罗绍凯 原耀光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9期1257-1260,共4页
目的 :研究多发性骨髓瘤 (MM)患者尿本周氏蛋白 (BJP)及转化生长因子 β1(TGF - β1)在体外对肾近端小管上皮细胞 (PTC)增殖的影响。方法 :将自MM患者尿中提取的λ型BJP和 /或TGF - β1与大鼠NRK .5 2E株PTC共同培养 ,用 [3 H]TdR掺入研... 目的 :研究多发性骨髓瘤 (MM)患者尿本周氏蛋白 (BJP)及转化生长因子 β1(TGF - β1)在体外对肾近端小管上皮细胞 (PTC)增殖的影响。方法 :将自MM患者尿中提取的λ型BJP和 /或TGF - β1与大鼠NRK .5 2E株PTC共同培养 ,用 [3 H]TdR掺入研究PTC增殖。并用ELISA法测定BJP与PTC培养上清液中的TGF - β1含量。结果 :①10 0 - 80 0 μmol/LBJP以浓度依赖方式抑制PTC增殖 ,当浓度≥ 4 0 0 μmol/L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 (P <0 .0 5 ) ,当加入 2 μg/LTGF - β1共同培养 ,在BJP浓度为 4 0 0 μmol/L时 ,[3 H]TdR掺入低于单用BJP(P <0 .0 5 ) ,但与单用BJP浓度为 80 0 μmol/L无显著差异 ;② 10 0 - 80 0 μmol/LBJP与PTC共同培养液中的TGF - β1含量均增加 ,尤以BJP为 4 0 0μmol/L明显大于对照组 (P <0 .0 5 ) ;③外源性 0 .5 - 10 μg/LTGF - β1与PTC共同培养 ,[3 H]TdR掺入随TGF - β1浓度增加而减少。结论 :MM患者λ型BJP可抑制PTC的增殖 ,其部分机理可能与其促进对PTC增殖也有抑制作用的TGF-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本周蛋白 转化生长因子Β 近端肾小管上皮细胞
下载PDF
多发性骨髓瘤患者骨髓中BAFF的含量及B细胞表面BAFF受体表达的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周振海 张玲 +5 位作者 潘倩影 黄蓓辉 郑冬 刘俊茹 李娟 罗绍凯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131-1134,共4页
本研究旨在分析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骨髓中B细胞活化因子(BAFF)、增殖诱导配体(APRIL)的含量,B细胞、初始B细胞和记忆B细胞表面BAFF受体的表达,以探讨MM骨髓中B细胞的特点。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19例初治MM(初治组)、17例平台期MM(平台期... 本研究旨在分析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骨髓中B细胞活化因子(BAFF)、增殖诱导配体(APRIL)的含量,B细胞、初始B细胞和记忆B细胞表面BAFF受体的表达,以探讨MM骨髓中B细胞的特点。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19例初治MM(初治组)、17例平台期MM(平台期组)、10例对照组骨髓中B细胞(CD19+)、初始B细胞(CD19+IgD+)、记忆B细胞(CD19+CD27+)的表面BAFF受体(BAFF-R、TACI)的表达,ELISA法测定各组骨髓上清中BAFF、APRIL的含量。分析各组结果数据的差异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初治组患者CD19+细胞表面BAFF-R受体表达明显高于平台期组和对照组;初治组患者CD19+IgD+细胞表面BAFF-R受体表达与平台期组无差别,但明显高于对照组;初治组患者CD19+CD27+细胞表面BAFF-R受体表达明显高于平台期组和对照组;各种B细胞表面BAFF-R受体表达在平台期组与对照组之间无差别;TACI受体表达总体水平低,初治组患者与平台期组、对照组比较,CD19+细胞、CD19+IgD+细胞、CD19+CD27+细胞表面TACI受体表达均无明显差异;初治组骨髓上清中BAFF含量明显高于平台期组和对照组,但平台期组与对照组间无明显差异;各组骨髓中APRIL的含量均无明显差异。结论:MM患者骨髓中BAFF含量增高,CD19+细胞、CD19+IgD+细胞和CD19+CD27+细胞表面BAFF受体的表达均增加,这可能有助于促进B细胞的增殖,因而可能与MM发病机制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发性骨髓瘤 B细胞 B细胞活化因子 B细胞活化因子受体
下载PDF
多发性骨髓瘤本周氏蛋白体外对肾小管上皮细胞转分化作用的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周振海 李小银 +3 位作者 李娟 李幼姬 罗绍凯 洪文德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9期857-859,863,共4页
目的:体外研究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尿本周氏蛋白(BJP)对肾小管上皮细胞(TEC)的转分化作用以探讨MM肾损害的部分机理。方法:将自MM患者尿中提取的κ和λ型BJP各5例以不同浓度与大鼠NRK52E株TEC共同培养72小时,通过倒置显微镜、透射电镜... 目的:体外研究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尿本周氏蛋白(BJP)对肾小管上皮细胞(TEC)的转分化作用以探讨MM肾损害的部分机理。方法:将自MM患者尿中提取的κ和λ型BJP各5例以不同浓度与大鼠NRK52E株TEC共同培养72小时,通过倒置显微镜、透射电镜观察TEC形态学改变;采用细胞免疫组织化学法研究细胞骨架标志:细胞角蛋白-18、波形蛋白、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表达的改变。结果:培养72小时后,光镜下部分细胞拉长呈梭形;透射电镜下细胞变得肥大,细胞中出现与细胞长轴平行的微丝束和致密体;随BJP的浓度增加,NRK52E细胞角蛋白-18表达率逐渐减少,波形蛋白和α-SMA表达率逐渐增加。结论:BJPκ与BJPλ均有促进NRK52E转分化的作用,且随着BJP浓度增加而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发性骨髓瘤 本周氏蛋白 肾小管上皮细胞 转分化
下载PDF
心理辅助及运动康复指导对急性白血病患者巩固治疗的影响 被引量:1
17
作者 周振海 李小银 +3 位作者 李娟 罗绍凯 原耀光 洪文德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8期591-593,共3页
探讨康复治疗对急性白血病(AL)患者巩固治疗的影响。方法:对初治AL患者进行心理辅助和运动康复指导,以治疗前的AL患者为对照组,分析比较他们在6个月巩固治疗期间的化疗间歇期感染率、按时复治率、半年复发率及精神状态的变化。结果:康... 探讨康复治疗对急性白血病(AL)患者巩固治疗的影响。方法:对初治AL患者进行心理辅助和运动康复指导,以治疗前的AL患者为对照组,分析比较他们在6个月巩固治疗期间的化疗间歇期感染率、按时复治率、半年复发率及精神状态的变化。结果:康复治疗组(康复组)的按时复治率和半年复发率分别为95.00%、10.68%,与对照组的63.15%、36.84%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化疗间歇期感染率两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康复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后丧失信心患者的比例分别为40%、35%和42.10%、63.15%,两组治疗后比例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对AL患者实施心理辅助及运动康复指导有助于改善他们的精神状态,增强对治疗的信心,积极配合治疗,延长缓解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理辅助 运动康复指导 急性白血病 巩固治疗 化疗
下载PDF
白血病患者血小板输注无效的4种处理方法研究 被引量:6
18
作者 周振海 原耀光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1年第4期295-296,共2页
目的 :血小板输注无效目前临床上无特效方法 ,研究临床常用的 4种治疗手段 ,以确定较为有效的方案。方法 :将确定为血小板输注无效的白血病患者 5 4例 ,随机分为 4组 :加大剂量组 (加大血小板输注量 )、过滤器组 (白细胞过滤器过滤后输... 目的 :血小板输注无效目前临床上无特效方法 ,研究临床常用的 4种治疗手段 ,以确定较为有效的方案。方法 :将确定为血小板输注无效的白血病患者 5 4例 ,随机分为 4组 :加大剂量组 (加大血小板输注量 )、过滤器组 (白细胞过滤器过滤后输注 )、辐照组 (γ射线辐照后输注 )、免疫球蛋白组 (大剂量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滴注后输注 ) ,观察 4组患者输注浓缩血小板后Plt改变 ,校正血小板增值 (CI)及出血症状的改善效果。结果 :加大剂量组 ,Plt稍有升高 ,过滤器组与辐射组 ,Plt无明显变化 ;均为P >0 0 5 ,差异无显著意义 ,CI值均表示临床无效 ;免疫球蛋白组Plt明显升高 ,P <0 0 5 ,差异有显著意义 ,CI值表示临床有效 ;免疫球蛋白组与加大剂量组改善出血症状明显。结论 :大剂量免疫球蛋白滴注后输注机采浓缩血小板与加大输注机采浓缩血小板量均有改善血小板输注无效的作用 ,以前者作用明显 ,而白细胞过滤器过滤后与γ射线辐照后输注浓缩血小板则无明显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血病 血小板输注 治疗 疗效
下载PDF
以急性白血病为基础血液内科见习教学的实践体会 被引量:5
19
作者 周振海 苏畅 +3 位作者 童秀珍 刘俊茹 王荷花 李娟 《继续医学教育》 2015年第8期43-44,共2页
研究以急性白血病为基础的见习方式,即先完整的见习急性白血病,在此基础之上再见习其他病种,对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影响以及能否提高学习效果。以中山大学2011级临床医学90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按见习方式分为随机见习即临床有某种病例就... 研究以急性白血病为基础的见习方式,即先完整的见习急性白血病,在此基础之上再见习其他病种,对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影响以及能否提高学习效果。以中山大学2011级临床医学90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按见习方式分为随机见习即临床有某种病例就见习该种(对照组),和以急性白血病为基础的见习(实验组),两组学生见习结束前采用问卷调查和典型病例分析测试。结果发现在激发学习兴趣、加深对知识理解、对所应用教学方法的满意度方面,实验组的调查分数均高于对照组。典型病例分析测试,实验组的成绩高于对照组。因此以急性白血病为基础的见习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他们对血液专科知识理解,提高学生学习效果,从而为学生进入临床实习打好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液内科 急性白血病 见习
下载PDF
骨密度测定对多发性骨髓瘤的诊断与分期价值 被引量:1
20
作者 周振海 原耀光 洪文德 《实用医学杂志》 CAS 1998年第5期316-318,共3页
探讨双能X线骨密度仅(DEXA)对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骨密度测定的临床价值,采用DEXA按照全身、腰椎、髋股骨三种部位和方法测定了18例初治的IgG型组(其中含7例X线骨骼检查阴性)和11例复治的未定型组MM患者的骨密度。结果,与对照... 探讨双能X线骨密度仅(DEXA)对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骨密度测定的临床价值,采用DEXA按照全身、腰椎、髋股骨三种部位和方法测定了18例初治的IgG型组(其中含7例X线骨骼检查阴性)和11例复治的未定型组MM患者的骨密度。结果,与对照组比较,IgG型组与未定型组的腰椎各部位及左右髋股骨大部分部位骨密度明显降低(P<0.05),X线骨骼检查阴性的7例患者腰椎侧位与腰4侧位也明显下降(p<0.05),分别为13%与14%。按国内MM分期标准,IgG型组中Ⅲ期患者的腰椎各部位及左右髋股骨大部分部位骨密度降于Ⅱ期(P〈0.05),其中侧位腰4降低21%(P<0.01)。结果表明,DEXA骨密度尤其腰椎骨密度测定对MM患者的诊断、分期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发性骨髓瘤 骨密度测定 DEXA 诊断 分期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