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蜡螟工厂化生产流程及环境因素的控制 被引量:11
1
作者 熊延坤 张青文 +2 位作者 徐静 段灿星 周明■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85-89,共5页
为了寻找大蜡螟工厂化生产过程中的适宜环境条件 ,定量控制研究了幼虫期环境因素对大蜡螟合格产品的影响。结果表明幼虫期适宜的环境条件为温度 (2 9± 1)℃、相对湿度 5 0 %~ 70 %、虫口密度 30 0头 /盒 。
关键词 大蜡螟 工厂化生产流程 环境因素 控制 温度 相对湿度 虫口密度 光照 实验昆虫 蜜蜂害虫
下载PDF
小麦旗叶和穗部吲哚生物碱含量与抗麦长管蚜关系研究 被引量:21
2
作者 蔡青年 张青文 周明■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1-13,共3页
采用蚜量比值法评价了 8个小麦品种 (系 )对麦长管蚜的抗性 ,结果显示 ,高抗、抗、中抗、感虫品种 (系 )分别有 1、1、3、3个。进而研究了不同抗蚜品种 (系 )小麦旗叶和穗部的吲哚生物碱含量及其与抗蚜性的关系。结果表明 ,大多数抗蚜品... 采用蚜量比值法评价了 8个小麦品种 (系 )对麦长管蚜的抗性 ,结果显示 ,高抗、抗、中抗、感虫品种 (系 )分别有 1、1、3、3个。进而研究了不同抗蚜品种 (系 )小麦旗叶和穗部的吲哚生物碱含量及其与抗蚜性的关系。结果表明 ,大多数抗蚜品种 (系 )的旗叶和穗部吲哚生物碱含量均高于感蚜品种 (系 ) ,尤其穗部。不同抗性级别的小麦品种 (系 )吲哚生物碱含量与蚜量比值的相关分析显示 ,穗部吲哚生物碱含量与蚜量比值的相关系数为 -0 86 33,而旗叶的相关系数为 - 0 3983,表明小麦旗叶吲哚生物碱含量与抗麦长管蚜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品种 抗虫性 吲哚生物碱 麦长管蚜 旗叶 穗部
下载PDF
抗虫内生工程菌对亚洲玉米螟的杀虫效果及其在植株体内的动态变化 被引量:3
3
作者 段灿星 张青文 +2 位作者 徐静 熊延坤 周明■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75-79,共5页
利用 3株转 Bt cry1A(c)基因的抗虫工程菌 ,对亚洲玉米螟 Ostrinia furnacalis进行离体生物测定。结果表明 :在相同浓度下 ,工程菌对玉米螟的杀虫活性均高于 Bt野生菌株 ;幼虫死亡率与浓度呈正相关 ,体重、体长与浓度呈负相关 ;工程菌 R... 利用 3株转 Bt cry1A(c)基因的抗虫工程菌 ,对亚洲玉米螟 Ostrinia furnacalis进行离体生物测定。结果表明 :在相同浓度下 ,工程菌对玉米螟的杀虫活性均高于 Bt野生菌株 ;幼虫死亡率与浓度呈正相关 ,体重、体长与浓度呈负相关 ;工程菌 RPT4 0、RPT5 0、RPT5 5和野生型 Bt菌株 HD- 73对玉米螟的 L C50 值分别为71.2 6 ,36 .33,84 .71和 172 .36μg.g-1。在以 RPT5 0注射接种的活体生测中 ,处理株对玉米螟具有明显的抗性 ,虫体重减轻 2 4 .5 %~ 5 2 .3% ,体长降低 2 2 .6 %~ 6 4.6 %。工程菌 RPT5 0接种玉米 10 d后 ,玉米体内菌量逐步增多 ,2 0 d后菌量迅速增加 ,30 d左右达到最高峰 ,根、茎、叶中的菌量分别达 3.7× 10 6,3.0× 10 6,1.3×10 6cfu.g-1;此后开始回落 ,5 0 d后趋于稳定 ;6 0 d后根、茎、叶中的菌量约保持在 4 .0× 10 5,3.5× 10 5,7.0× 10 4cfu.g-1的水平。该菌在玉米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虫内生工程菌 亚洲玉米螟 杀虫效果 植株体内 动态变化 生物测定 荧光假单胞菌
下载PDF
棉田种植诱集作物对天敌的保护及增殖作用 被引量:20
4
作者 赵建周 杨奇华 +2 位作者 周明■ 马仲实 李保兰 《植物保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4期339-343,共5页
1987—1988年在河北省邯郸地区的试验结果表明,在棉田种植油菜及高粱诱集带,棉花主要害虫发生期内捕食性天敌数量比对照田增加25—51%;当棉田施用化学农药时,诱集带对保护天敌、促使捕食性天敌数量回升的效果明显。两种诱集作物综合种... 1987—1988年在河北省邯郸地区的试验结果表明,在棉田种植油菜及高粱诱集带,棉花主要害虫发生期内捕食性天敌数量比对照田增加25—51%;当棉田施用化学农药时,诱集带对保护天敌、促使捕食性天敌数量回升的效果明显。两种诱集作物综合种植的相互衔接,对保护、增殖天敌和控制害虫作用明显优于单一种植高粱诱集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棉田 天敌 繁殖 诱集作物 棉花
下载PDF
二代棉铃虫低龄幼虫的取食行为研究 被引量:3
5
作者 王琛柱 杨奇华 周明■ 《植物保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4期335-338,共4页
根据被害率、相对取食量和严重被害率三个指标,对被害棉蕾十二个部位的解剖观测,详细揭示了二代棉铃虫低龄幼虫的取食部位和侵害路径。棉铃虫低龄幼虫对花蕾各部位均取食为害,但取食量不等,嗜食性不同。花药、柱头、花丝、花柱、雄蕊柱... 根据被害率、相对取食量和严重被害率三个指标,对被害棉蕾十二个部位的解剖观测,详细揭示了二代棉铃虫低龄幼虫的取食部位和侵害路径。棉铃虫低龄幼虫对花蕾各部位均取食为害,但取食量不等,嗜食性不同。花药、柱头、花丝、花柱、雄蕊柱和花冠管,相对取食量大,且嗜食性好,是低龄幼虫为害的主要部位;苞叶、花萼和花瓣,相对取食量大,但嗜食性差,是抵抗棉铃虫侵入的主要有效部位,可阻止31%的幼虫进入蕾内,其中以花萼作用最大。低龄幼虫有躲避油腺取食行为,但随着幼虫日龄的增加这种选择取食行为逐渐弱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棉花 棉铃虫 取食行为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