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6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西藏高原斜压对流边界层风、温、湿廓线特征 被引量:32
1
作者 周明煜 钱粉兰 +6 位作者 陈陟 李诗明 苏立荣 徐祥德 陈联寿 刘吉成 扎西顿珠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773-783,共11页
利用 1 998年夏季第 2次青藏高原大气科学试验当雄观测站的边界层观测资料以及拉萨、改则和武汉等地探空资料 ,分析讨论西藏高原斜压对流边界层风、温、湿廓线的特征 .研究结果表明 ,高原地区白天对流边界层发展可高达 2 2 0 0m ,显著... 利用 1 998年夏季第 2次青藏高原大气科学试验当雄观测站的边界层观测资料以及拉萨、改则和武汉等地探空资料 ,分析讨论西藏高原斜压对流边界层风、温、湿廓线的特征 .研究结果表明 ,高原地区白天对流边界层发展可高达 2 2 0 0m ,显著超过中纬度平原地区和海面上对流边界层高度 .高原对流边界层中温度廓线具有较好的混合特征 ,湿度廓线有时在某一高度上出现湿度极大值 .高原对流边界层内热量和水汽收支分析表明 ,水平平流作用对边界层结构具有重要作用 .在对流边界层中平均风速垂直分布存在风切变现象 .水平温度梯度形成较强的斜压性是形成边界层风切变的主要原因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边界层 斜压性 湿廓线 西藏高原 风速 温度
下载PDF
我国大陆地区和近海海域能量收支分布及其季节变化的数值模拟研究 被引量:13
2
作者 周明煜 李诗明 +4 位作者 钱粉兰 陈陟 苏立荣 袁耀初 潘晓玲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319-329,共11页
应用美国宇航局Goddard地球观测系统四维资料同化系统、计算了我国大陆地区和近海海域 1 998年各月月平均能量收支各项和 1 0m气温、比湿及风矢量的地理分布特征 .模式计算结果表明 ,地表短波净辐射最强出现在夏季 ( 7月 )新疆和西藏中... 应用美国宇航局Goddard地球观测系统四维资料同化系统、计算了我国大陆地区和近海海域 1 998年各月月平均能量收支各项和 1 0m气温、比湿及风矢量的地理分布特征 .模式计算结果表明 ,地表短波净辐射最强出现在夏季 ( 7月 )新疆和西藏中部地区 ,高值中心区可达 2 75W m2 ,在黄海东海海域春季 ( 4月 )最大 ,其值为 2 5 0W m2 左右 .地表长波净辐射最强出现在夏季 ( 7月 )我国西北地区 ,中心区值为 1 2 5W m2 ,我国近海海域在冬季 ( 1月 )最强 ,其值为 75— 1 0 0W m2 .我国近海海面 ,冬季 ( 1月 )潜热通量值高于一般月份 ,中心区值可达2 5 0W m2 ,夏季我国大陆西南、华北和东北一带为潜热通量高值区 ,其值为 1 2 5W m2 .月平均能量收支计算结果显示 ,在黄海、东海海域冬季 ( 1月 )净通量为海洋向大气输送 ,夏季 ( 7月 )则反之 ,新疆和西藏高原中部夏季为净通量正值区 .综合温度、湿度和风矢量场分布发现 ,夏季从南海向华东地区 ,孟加拉湾向印度次大陆有明显的水汽平流输送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能量收支 数值模拟 中国大陆地区 近中国海域 地气相互作用 季节变化
下载PDF
云覆盖对流边界层顶部湍流结构参数的研究 被引量:4
3
作者 周明煜 陈陟 +3 位作者 李诗明 钱粉兰 苏立荣 吕乃平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444-451,共8页
应用飞机探测资料分析研究云覆盖对流边界层顶部温度和湿度湍流结构,在考虑对流边界层顶部夹卷过程的基础上得到计算温度和湿度结构参数的公式。应用实际观测资料分析了云覆盖对流边界层顶部的湍流特征.资料分析表明,云外晴空区温度... 应用飞机探测资料分析研究云覆盖对流边界层顶部温度和湿度湍流结构,在考虑对流边界层顶部夹卷过程的基础上得到计算温度和湿度结构参数的公式。应用实际观测资料分析了云覆盖对流边界层顶部的湍流特征.资料分析表明,云外晴空区温度和湿度结构函数值明显高于云内的值.云顶边界清晰,通过界面温度和湿度具有明显的跃变特征.应用观测资料检验了温度和湿度结构参数计算公式,计算结果与观测结果符合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边界层 湍流 结构参数 云覆盖 飞机探测
下载PDF
斜压对流边界层中风廓线和湍流特征的研究 被引量:3
4
作者 周明煜 钱粉兰 +2 位作者 李诗明 陈陟 苏立荣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296-303,共8页
在美国Kansas和Nebraska交界处于1992年进行的STORM-FEST(STorm-scale Operational and Research Meteorology-Fronts Experiment S... 在美国Kansas和Nebraska交界处于1992年进行的STORM-FEST(STorm-scale Operational and Research Meteorology-Fronts Experiment System Test)资料基础上,分析了 斜压对流边界层中温度、湿度和风速的垂直分布.分析表明,在对流边界层中温度和湿度常 显示很好的混合;但风速分量有时混合很好,有时则存在切变.计算了存在和不存在风切变 两种情况下的湍流动能收支.最后,讨论了对流边界层中风切变形成的可能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流边界层 湍流 斜压 风切变 中风廓线
下载PDF
北极夏季冰面上近地层特征及热量收支问题 被引量:4
5
作者 周明煜 李诗明 +2 位作者 陈陟 张占海 Xubin Zeng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353-359,共7页
应用1999年8月19~24日我国第1次北极考察资料对北极夏季近地层气象要素梯度特征和冰面热量收支问题进行了讨论.北极夏季近地层相对于冰面的相对湿度很大,经常接近于饱和状态,冰温具有明显的日变化,夜间冰面附近冰温梯度较大,白天很小.... 应用1999年8月19~24日我国第1次北极考察资料对北极夏季近地层气象要素梯度特征和冰面热量收支问题进行了讨论.北极夏季近地层相对于冰面的相对湿度很大,经常接近于饱和状态,冰温具有明显的日变化,夜间冰面附近冰温梯度较大,白天很小.在冰温垂直分布中20cm冰层温度有时可出现极大值.冰面热量收支计算表明,夜间冰面辐射冷却损失热量主要由冰层向冰面热量输送来补偿.白天冰层的热量主要来源于穿透短波辐射,冰面和以下冰层间的热量交换很低.白天冰面冰雪融化热量是不可忽视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极 湍流 近地层 热量收支
下载PDF
中国近海及其邻近海域海气热通量的模式计算 被引量:9
6
作者 周明煜 钱粉兰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6期21-30,共10页
应用美国宇航局Goddard地球观测系统四维资料同化系统计算和分析了近海海域感热通量和潜热通量的季节性变化规律和地理分布特征.结果表明,近海各季感热通量冬、秋季较大,春、夏季较小.其地理分布特点是冬季感热通量的分布随纬度变... 应用美国宇航局Goddard地球观测系统四维资料同化系统计算和分析了近海海域感热通量和潜热通量的季节性变化规律和地理分布特征.结果表明,近海各季感热通量冬、秋季较大,春、夏季较小.其地理分布特点是冬季感热通量的分布随纬度变化十分明显,纬度越高感热通量越大,且等值线分布密集.在台湾以东、日本以南海域,感热通量等值线呈西南一东北走向.在南海海域,感热通量比周围海域略低,感热通量等值线在该海域呈一低值倒槽分布;潜热通量冬、秋季在台湾东北部、日本南部和东南部海域形成最大值区,等值线呈西南东北走向.春、夏季在黄海海域存在潜热通量的极小值区,同时春季在日本南部海域存在潜热通量的极大值区或最大值区.因为台湾以东、日本以南海域正好是黑潮流经的区域,所以此海域的热通量与黑潮有密切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近海 感热通量 潜热通量 海气 热通量
下载PDF
黄海、东海海域出海气旋发展过程中尺度数值模拟 被引量:5
7
作者 周明煜 Hsiaoming Hsu 袁耀初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75-178,共4页
利用MM5中尺度模式对 1999年 6月两个出海气旋发展过程进行数值模拟 .数值模拟的气旋出海后移动路径与实际情况基本一致 .在数值模拟基础上重点讨论了出海气旋发展过程潜热通量和感热通量的分布及其演变情况 .气旋出海后在气旋中心区南... 利用MM5中尺度模式对 1999年 6月两个出海气旋发展过程进行数值模拟 .数值模拟的气旋出海后移动路径与实际情况基本一致 .在数值模拟基础上重点讨论了出海气旋发展过程潜热通量和感热通量的分布及其演变情况 .气旋出海后在气旋中心区南方和东方存在负潜热通量和感热通量区 .出海气旋的东移和发展 ,其前方强大正热通量区的存在可能是重要原因之一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值模拟 出海气旋 潜热通量 感热通量 黄海、东海海域
下载PDF
中国东部海域1999年5月和6月风、温、湿和能量收支月平均状态数值模拟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周明煜 钱粉兰 +3 位作者 陈陟 李诗明 苏立荣 袁耀初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S1期84-94,共11页
应用美国宇航局 (NASA)Goddard空间飞行中心 (GSFC)的地球观测系统(GEOS)资料四维同化系统 (DAS)模拟了 1 999年 5月和 6月中国东部海域月平均风速、温度和湿度场以及能量收支各项 .根据模拟计算结果分析了我国东部海域温度、湿度以及... 应用美国宇航局 (NASA)Goddard空间飞行中心 (GSFC)的地球观测系统(GEOS)资料四维同化系统 (DAS)模拟了 1 999年 5月和 6月中国东部海域月平均风速、温度和湿度场以及能量收支各项 .根据模拟计算结果分析了我国东部海域温度、湿度以及风矢量的月平均分布状态 .分析结果表明 ,黄海、东海海域近海面大气层于5月和 6月无论白天和夜间都有来自南方海域的暖湿空气的平流输送 .6月的平流输送比 5月更强 .能量收支的计算结果显示 ,5月和 6月白天海面净通量是从海面向海洋深处输送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东部海域 能量收支 数值模拟
下载PDF
西太平洋海-气相互作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1
9
作者 周明煜 钱粉兰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S1期37-45,共9页
主要对近十几年来我国在西太平洋海域海-气相互作用方面的研究成果作一简要回顾通过参与国际合作,我国在西太平洋海域已经获得大量观测资料,并在海气能量交换和物质交换方面取得了不少科研成果这些成果主要包括:(1)近中国海和热带... 主要对近十几年来我国在西太平洋海域海-气相互作用方面的研究成果作一简要回顾通过参与国际合作,我国在西太平洋海域已经获得大量观测资料,并在海气能量交换和物质交换方面取得了不少科研成果这些成果主要包括:(1)近中国海和热带西太平洋海域的海面动量、热量交换特征;(2)西太平洋及暖油海域的边界层特征;(3)海上气溶胶特性及分布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气相互作用 西太平洋 气溶胶 热通量 二氧化碳 边界层
下载PDF
夏季中国西部地区辐射特片的观测分析和能量收支的模式计算
10
作者 周明煜 潘晓玲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C00期84-92,共9页
在2000年6-7月新疆阜康地区野外观测资料和美国宇航局Goddard地球观测系统资料同化系统计算相应时间能量收支基础上分析了夏季我国西部干旱地区辐射特征和能量收支。新疆阜康地区观测的夏季中午平均吸收辐射为664W/m^2左右,反照率为17... 在2000年6-7月新疆阜康地区野外观测资料和美国宇航局Goddard地球观测系统资料同化系统计算相应时间能量收支基础上分析了夏季我国西部干旱地区辐射特征和能量收支。新疆阜康地区观测的夏季中午平均吸收辐射为664W/m^2左右,反照率为17%,夜间长波净辐射值为60W/m^2左右。模式计算的相应地区的辐射特征与观测结果相当接近。模式计算结果表明,夏季新疆、甘肃西部、内蒙一带为感热通量高值区,其最大值在华北、东北地区,其值可达300W/m^2。广大西北地区潜热通量都很低,其高值区在华东、华南、西藏东部和四川一带,最大值可达250-300W/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季 中国 近地层观测 数值模拟 能量收支 辐射特征 潜热通量
下载PDF
北京气候中心气候系统模式研发进展——在气候变化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44
11
作者 吴统文 宋连春 +24 位作者 李伟平 王在志 张华 辛晓歌 张艳武 张莉 李江龙 吴方华 刘一鸣 张芳 史学丽 储敏 张洁 房永杰 汪方 路屹雄 刘向文 魏敏 刘茜霞 周文艳 董敏 赵其庚 季劲钧 Laurent Li 周明煜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2-29,共18页
较全面地介绍了北京气候中心气候系统模式(BCC_CSM)研发所取得的一些进展及其在气候变化研究中的应用,重点介绍了全球近280 km较低分辨率的全球海-陆-气-冰-生物多圈层耦合的气候系统模式BCC_CSM1.1和110 km中等大气分辨率的BCC_CSM1.1(... 较全面地介绍了北京气候中心气候系统模式(BCC_CSM)研发所取得的一些进展及其在气候变化研究中的应用,重点介绍了全球近280 km较低分辨率的全球海-陆-气-冰-生物多圈层耦合的气候系统模式BCC_CSM1.1和110 km中等大气分辨率的BCC_CSM1.1(m),以及大气、陆面、海洋、海冰各分量模式的发展。BCC_CSM1.1和BCC_CSM1.1(m)气候系统模式均包含了全球碳循环和动态植被过程。当给定全球人类活动导致的碳源排放后,就可以模拟和预估人类活动对气候变化的影响。BCC_CSM1.1和BCC_CSM1.1(m)已应用于IPCC AR5模式比较,为中外开展气候变化机理分析和未来气候变化预估提供了大量的试验数据。还介绍了BCC_CSM1.1和BCC_CSM1.1(m)参与国际耦合模式比较计划(CMIP5)的大量试验分析评估结果,BCC_CSM能够较好地模拟20世纪气温和降水等气候平均态和季节变化特征,以及近1000年的历史气候变化,所预估的未来100年气候变化与国际上其他模式的CMIP5试验预估结果相当。初步的分析表明,分辨率相对高的BCC_CSM1.1(m)在区域气候平均态的模拟上优于分辨率较低的BCC_CSM1.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气候中心气候系统模式(BCC_CSM) 大气环流模式 陆面过程模式 海洋环流模式
下载PDF
青藏高原近地面层气象要素变化特征 被引量:24
12
作者 彭艳 张宏升 +6 位作者 刘辉志 卞林根 李诗明 康凌 陈家宜 周明煜 徐祥德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80-190,共11页
利用第 2次青藏高原气象科学实验 (TIPEX) 1998年 5— 7月改则、当雄和昌都 3个大气边界层加强观测站获取的近地面层观测资料 ,分析了青藏高原西部、中部和东部地区近地面层风速、温度和湿度的日变化特征及其廓线规律 ,给出了青藏高原... 利用第 2次青藏高原气象科学实验 (TIPEX) 1998年 5— 7月改则、当雄和昌都 3个大气边界层加强观测站获取的近地面层观测资料 ,分析了青藏高原西部、中部和东部地区近地面层风速、温度和湿度的日变化特征及其廓线规律 ,给出了青藏高原地区地表空气动力学参数和地表温度变化规律 ,讨论了高原近地面层湍流通量特征及逆湿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象要素日变化 通量-廓线关系 青藏高原 近地面层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中部地区不稳定大气边界层高度的确定与分析 被引量:19
13
作者 宋星灼 张宏升 +7 位作者 刘新建 范邵华 刘辉志 胡非 李诗明 周明煜 卞林根 徐祥德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328-333,共6页
利用1998年第2次青藏高原大气科学实验(TibetPlateauExperiment,TIPEX)当雄大气边界层加强观测站的湍流观测资料,计算了青藏高原中部地区不稳定大气边界层的高度;结合低空探空获取的温度随高度的探测资料,对比分析了高原边界层演变规律... 利用1998年第2次青藏高原大气科学实验(TibetPlateauExperiment,TIPEX)当雄大气边界层加强观测站的湍流观测资料,计算了青藏高原中部地区不稳定大气边界层的高度;结合低空探空获取的温度随高度的探测资料,对比分析了高原边界层演变规律,以及实验站干季、雨季不同时期的高原边界层发展规律异同;讨论了高原边界层厚度受高原地形的影响。得到高原边界层演变规律及高原边界层发展迅速,持续时间长等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大气边界层高度 峰值频率 湍流谱
下载PDF
近中国海域大气微量元素输入量研究 被引量:15
14
作者 杨绍晋 杨亦男 +4 位作者 陈冰如 周明煜 吕乃平 于鸿健 蓝友昌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5期382-388,共7页
本文研究了我国近海海域海上气溶胶的微量元素浓度的变化.它的来源、输送.以及某些微量元素沉降于该海域的总沉降量.初步研究估计尘土气溶胶沉降于近海海域的总沉降量为;(15-800)×10^(10)g(?)a;大气尘土总沉降量约占输入黄海海域... 本文研究了我国近海海域海上气溶胶的微量元素浓度的变化.它的来源、输送.以及某些微量元素沉降于该海域的总沉降量.初步研究估计尘土气溶胶沉降于近海海域的总沉降量为;(15-800)×10^(10)g(?)a;大气尘土总沉降量约占输入黄海海域每年泥沙总输入量的1一3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尘土气溶胶 大气 输入量 微量元素 中国海域
下载PDF
TOGA-COARE IOP期间的海气通量观测结果 被引量:15
15
作者 陈陟 李诗明 +3 位作者 吕乃平 周明煜 吴志明 严志金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6期753-762,共10页
在TOGA-COAREIOP期间用涡度相关法对海气热通量进行了船载直接观测.对垂直风速、温度和湿度湍流脉动观测数据的谱分析显示它们在高频区基本满足"-2/3次方律".对船体简谐震荡影响的讨论从理论上证明该影响在热通量计算中... 在TOGA-COAREIOP期间用涡度相关法对海气热通量进行了船载直接观测.对垂直风速、温度和湿度湍流脉动观测数据的谱分析显示它们在高频区基本满足"-2/3次方律".对船体简谐震荡影响的讨论从理论上证明该影响在热通量计算中可被忽略.根据以此方法得到的通量求出了中性层结条件下感热和潜热的整体输送系数分别为2.25×10(-3)和1.26×10(-3).对海气边界层特性的分析表明该海域的近海层主要呈中性或弱不稳定层结.海气通量的变化与背景环流形势密切相关,潜热通量主要受海面风场强度的影响,而感热通量变化除了风场的影响外,层结变化也是一个重要因素.用整体输送法计算TOGA-COAREIOP期间以及TOGA期间8个航次的通量结果而得到的Bowen比约为0.1,显示潜热通量是暖池大气的主要热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OGA-COARE 海气通量 涡度相关法 观测结果
下载PDF
一次黄沙输送过程的数值模拟研究 被引量:24
16
作者 刘毅 任丽新 +2 位作者 周乐义 周明煜 高原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6期905-912,共8页
运用MM4中尺度动力学模式结合沙尘气溶胶传输模式,模拟分析了1992年4月10日发生的一次沙尘暴天气及沙尘气溶胶(黄沙)输送过程。得出蒙古气旋冷锋后的大风是沙尘扬起的主要动力,地形抬升、白天混合层内的湍流扩散和锋区强... 运用MM4中尺度动力学模式结合沙尘气溶胶传输模式,模拟分析了1992年4月10日发生的一次沙尘暴天气及沙尘气溶胶(黄沙)输送过程。得出蒙古气旋冷锋后的大风是沙尘扬起的主要动力,地形抬升、白天混合层内的湍流扩散和锋区强烈的上升气流将沙尘输送到高层。沙尘气溶胶的水平输送主要通过对流层下层和上层两层向下游输送。低层沙尘随冷锋一起向下游输送,移速较慢;高层沙尘主要通过西风气流迅速输送到下游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溶胶 输送过程 沙尘暴天气 数值模拟 黄沙
下载PDF
一次冷锋过境过程的中尺度通量观测 被引量:9
17
作者 陈陟 李诗明 +3 位作者 钱粉兰 周明煜 周乐义 刘辉志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6期754-761,共8页
根据Taylor假定 ,通过对铁塔定点观测冷锋过境湍流资料的谱分析 ,分离出其中尺度过程 ,从而计算出其中尺度通量 .计算结果的分析表明 ,在强背景风场条件下 ,湍流动量输送占据绝对优势 ;当背景风较弱时 ,中尺度动量通量不能被忽视 ,它甚... 根据Taylor假定 ,通过对铁塔定点观测冷锋过境湍流资料的谱分析 ,分离出其中尺度过程 ,从而计算出其中尺度通量 .计算结果的分析表明 ,在强背景风场条件下 ,湍流动量输送占据绝对优势 ;当背景风较弱时 ,中尺度动量通量不能被忽视 ,它甚至强于湍流动量通量 .而中尺度感热通量的强弱受多种因素的制约 .总的说来 ,冷锋后的中尺度感热通量大大强于湍流感热通量 .对于湍流通量参数化计算的理论分析表明 ,在较长的时间尺度进行湍流通量参数化时 ,有必要考虑因中尺度扰动而产生的修正 .合理的通量计算参数化方案需要全面包含湍流通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湍流通量 中尺度通量 冷锋 参数化 大气环流
下载PDF
我国西部高原大气边界层中的对流活动 被引量:12
18
作者 陈陟 周明煜 +5 位作者 钱粉兰 李诗明 苏立荣 徐祥德 陈联寿 王继志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42-145,共4页
利用 1 998年第 2次青藏高原野外试验中的多普勒声雷达探测、低空探测观测以及卫星观测资料对高原大气边界层内的对流现象进行分析研究。声雷达探测到了高原边界层内有强烈的对流活动。这种对流泡中心的垂直速度可超过 1m/s,并存在尺度... 利用 1 998年第 2次青藏高原野外试验中的多普勒声雷达探测、低空探测观测以及卫星观测资料对高原大气边界层内的对流现象进行分析研究。声雷达探测到了高原边界层内有强烈的对流活动。这种对流泡中心的垂直速度可超过 1m/s,并存在尺度为 1个多小时的周期性 ,表现为中小尺度的有组织的湍流活动。高原边界层强对流得以发展和维持的物理机制是 :强辐射加热、复杂的地形地貌形成的下垫面不均一性造成边界层斜压性、边界层内的平流活动等 ,这些现象都有利于对流的发展。在这些条件的作用下 ,边界层内可以产生一系列有组织的强湍流大涡旋活动 ,这些大涡旋形成的热泡在向上发展的过程中有的能够发生合并 ,变得更大也更为猛烈 ,达到凝结高度以上可形成对流云 ,并发生充分的对流混合。成云过程凝结潜热释放更有利于对流运动进一步发展 ,使对流云逐步发展成更大的对流云团 ,从而产生卫星云图中显示的云团发展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大气边界层 对流活动 中国西部 湍流活动
下载PDF
西北太平洋异常变化 被引量:8
19
作者 蒲书箴 周明煜 +2 位作者 刘赞沛 于非 胡筱敏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25-30,共6页
根据国家海洋局全部海洋站的水温和水位资料 ,以及“热带海洋和全球大气(TOGA)”的ADCP测流和CTD资料计算并分析了黑潮源流区输入西北太平洋的北向质量通量和西北太平洋及其邻近海域的水温、水位的异常变化 ,同时还应用美国宇航局Goddar... 根据国家海洋局全部海洋站的水温和水位资料 ,以及“热带海洋和全球大气(TOGA)”的ADCP测流和CTD资料计算并分析了黑潮源流区输入西北太平洋的北向质量通量和西北太平洋及其邻近海域的水温、水位的异常变化 ,同时还应用美国宇航局Goddard地球观测系统 (GEOS) /四维资料同化系统 (DAS)计算并分析了西北太平洋的海面潜热通量的空间和时间变化 .结果表明 ,北向质量通量具有明显的年际变化 .这种年际变化与西北太平洋水温、水位和潜热通量的变化有着合理的因果关系 .当前者减少时 ,后 3者也明显减小 .其物理解释是从热带西太平洋输入西北太平洋的海水质量和热量的减少将导致西北太平洋的减水和热量收入的减少 ,而热量收入的减少又将会引起水温和潜热通量的减小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质量通量 水温 水位 潜热通量 太平洋 异常变化
下载PDF
卫星资料变分分析“98·7”武汉—黄石地区特大暴雨中尺度锋面对流特征 被引量:11
20
作者 徐祥德 翁永辉 +1 位作者 孟智勇 周明煜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845-856,共12页
采用卫星TOVS反演资料变分-滤波处理技术对1998年7月20~23日武汉-黄石特大暴雨成因进行了诊断分析,研究结果揭示了武汉-黄石特大暴雨过程呈类似中尺度对流复合体(Mesoscale Convective Complex,简称MCC)的中尺度锋面对流系统特征,... 采用卫星TOVS反演资料变分-滤波处理技术对1998年7月20~23日武汉-黄石特大暴雨成因进行了诊断分析,研究结果揭示了武汉-黄石特大暴雨过程呈类似中尺度对流复合体(Mesoscale Convective Complex,简称MCC)的中尺度锋面对流系统特征,提出了“98·7”特大暴雨过程存在显著的对流系统的复合偶极子特征,中尺度急流核的垂直复合体结构,中尺度锋面“湿舌”异常特征以及大尺度梅雨系统中的中尺度锋面的“冷楔”以及高层“暖盖”结构,上述综合特征描述了“98·7”特大暴雨过程类似MCC系统的三维中尺度锋面结构物理图像。采用卫星资料变分-滤波处理方案提出大尺度梅雨系统中突发性特大暴雨的中尺度物理模型,其诊断分析及研究结论对“98·7”异常特大暴雨的成因及其形成机理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OVS反演资料 中尺度对流复合体 暴雨 1998年 7月 形成机理 成因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