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土壤施硒量对杂交狼尾草生长和硒积累的影响
1
作者 陈钟佃 邱水玲 +3 位作者 冯德庆 黄秀声 黄小云 周柳婷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838-847,共10页
为探讨杂交狼尾草(P.americanum×P.purpureum)产能对富硒强化措施的响应,本研究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不同土壤施硒量(0,0.50,1.00,2.00,5.00,10.00,20.00,30.00,40.00和50.00 mg·kg^(-1))处理对杂交狼尾草幼苗成活率、产能和硒... 为探讨杂交狼尾草(P.americanum×P.purpureum)产能对富硒强化措施的响应,本研究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不同土壤施硒量(0,0.50,1.00,2.00,5.00,10.00,20.00,30.00,40.00和50.00 mg·kg^(-1))处理对杂交狼尾草幼苗成活率、产能和硒积累的影响。结果显示,土壤施硒量1.00 mg·kg^(-1)对杂交狼尾草的生长有促进作用;20.00 mg·kg^(-1)显著抑制幼苗的成活率和分蘖期的生长,对拔节期和成熟期植株影响不显著;40.00 mg·kg^(-1)抑制拔节期的生长。土壤施硒量≤5.00 mg·kg^(-1)时,杂交狼尾草地上部和根系对硒有较强的富集能力,富集能力强于紫云英、黑麦草和紫花苜蓿等;通过杂交狼尾草的生物转化,大量无机硒可转化为有机硒,而在≤5.00 mg·kg^(-1)施硒量下有机硒转化率最高,为56.19%~73.91%。研究表明,杂交狼尾草是一种富硒能力强的饲草,在土壤施硒量≤5.00 mg·kg^(-1)(土壤硒本底值为0.07 mg·kg^(-1))时对硒的富集效果最佳,有机硒转化率高,具备作为高硒、高值化饲料添加剂材料的开发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狼尾草 生产 积累
下载PDF
牧草的重金属胁迫效应及修复机制研究进展
2
作者 吴雅芬 周柳婷 +3 位作者 王义祥 罗涛 黄小云 黄秀声 《河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1,共11页
土壤重金属污染是造成生态环境质量下降、农作物重金属含量超标以及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因素。植物修复兼具生态和经济效益,是目前重金属治理的重要方式之一,但多数植物品种修复能力有限,不能达到良好的重金属去除效果。与之相比,牧草易... 土壤重金属污染是造成生态环境质量下降、农作物重金属含量超标以及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因素。植物修复兼具生态和经济效益,是目前重金属治理的重要方式之一,但多数植物品种修复能力有限,不能达到良好的重金属去除效果。与之相比,牧草易栽培、生物量大、生长周期短,在重金属污染土壤治理中表现出较强的修复能力,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和开发价值。结合牧草植物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的研究现状,系统阐述了重金属胁迫下牧草的响应特征及其对重金属的富集效果和修复机制,旨在为高效利用牧草治理重金属污染土壤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牧草 重金属污染 修复机制 影响因素 强化措施
下载PDF
基于高通量测序技术探究套种灵芝的茶树根际土壤真菌群落结构特征
3
作者 韩海东 周柳婷 +2 位作者 黄小云 俞成然 黄秀声 《茶叶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513-524,共12页
茶园套种灵芝是将茶叶加工的废弃物资源化再利用的生态循环间作模式,所形成的复合群体可以更彻底地覆盖地面,在改善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维持土壤微生态系统平衡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以未套种(CK)、套种1年(A1)、套种2年(A2)、套种3年(A3... 茶园套种灵芝是将茶叶加工的废弃物资源化再利用的生态循环间作模式,所形成的复合群体可以更彻底地覆盖地面,在改善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维持土壤微生态系统平衡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以未套种(CK)、套种1年(A1)、套种2年(A2)、套种3年(A3)的茶树根际土壤为研究对象,利用Miseq PE300高通量测序技术探究土壤真菌群落结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与CK相比,套种灵芝显著提高了茶树根际土壤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及有机碳含量,其中A3土壤升幅最高,各养分含量分别达32.36%、13.01%、69.21%和9.56%。α多样性指数表明,茶树根际土壤真菌群落Observed species指数和Chao1指数呈现CK>A3>A1>A2;ACE指数、Shannon指数和Simpson指数呈现A3>CK>A1>A2。β多样性指数表明,A2与CK、A1、A3的茶树根际土壤真菌群落组成结构差异相对较大。分类学分析发现,茶树根际土壤真菌分布于18门48纲135目309科632属。在门水平上,子囊菌门(Ascomycota)是CK、A1和A3的优势菌门,相对丰度分别为71.28%、68.74%和51.79%;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是A2的优势菌门,相对丰度为64.48%。在属水平上,与CK相比,套种灵芝的茶树根际土壤A1中角担菌属(Ceratobasidium)、被孢霉属(Mortierella)、毛孢子菌属(Piedraia)和三形菌属(Saitozyma)分别显著上升59.14、1.34、3.70倍和1.92倍(P<0.05);A2土壤的古根菌属(Archaeorhizomyces)显著下降76.81%,而棉革菌属(Tomentella)和支孢瓶霉属(Cladophialophora)分别显著上升788.43倍和36.24倍(P<0.05);A3土壤的被孢霉属和灵芝属(Ganoderma)分别显著上升1.09倍和0.81倍(P<0.05)。综上所述,茶园套种灵芝可有效调节茶树根际土壤真菌群落组成结构,改善茶园土壤微生态环境,为茶园可持续绿色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园 套种灵芝 根际土壤 真菌群落结构
下载PDF
基于高通量测序的连栽木麻黄根际土壤细菌群落变化研究 被引量:19
4
作者 周柳婷 李建鹃 +5 位作者 刘书影 罗扬 白莹 陈军 吴则焰 林文雄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152-161,共10页
选取3个不同连栽代数(第一代First rotation plantation,FCP;第二代Second rotation plantation,SCP;第三代Third rotation plantation,TCP)木麻黄林地根际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IonS5TMXL二代测序系统,从根际土壤微生物角度探究木麻黄连... 选取3个不同连栽代数(第一代First rotation plantation,FCP;第二代Second rotation plantation,SCP;第三代Third rotation plantation,TCP)木麻黄林地根际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IonS5TMXL二代测序系统,从根际土壤微生物角度探究木麻黄连栽障碍形成机制。结果显示:从3个不同连栽代数木麻黄根际土壤中总共得到338560条有效序列,将其注释为17627个操作分类单元(Operational Taxonomic Units,OTUs)。α多样性指数表明,木麻黄根际土壤细菌群落的Simpson、Chao1、ACE指数随着连栽代数增加而下降,Observed species、Shannon指数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β多样性指数表明,根际土壤中FCP与SCP之间的细菌群落多样性差异相对较大。UPGMA聚类分析结果阐明,木麻黄根际土壤FCP与SCP、TCP存在较大差异。优势细菌在属水平的热图分析结果表明,不同连栽代数木麻黄根际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存在一定差异。随着木麻黄连栽代数增加,根际土壤中慢生根瘤菌属(Bradyrhizobium)的相对丰度呈上升趋势;与之相反,热酸菌属(Acidothermus)、根微菌属(Rhizomicrobium)、酸杆菌属(Acidibacter)、布氏杆菌属(Bryobacter)随连栽代数增加而下降;其中,与营养循环相关的有益菌属Rhizomicrobium的相对丰度随连栽代数增加而降低约311.49%、282.16%,而酸杆菌属(Acidibacter)的相对丰度随之降低约176.07%、284.54%。因此,木麻黄连栽障碍问题可能是由于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失衡导致的,从而降低了森林的生态效益,使平均木生物量、林分生物量及林分净生产力下降。研究结果对揭示木麻黄连栽障碍形成的原因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麻黄 连栽障碍 高通量测序 细菌群落
下载PDF
基于T-RFLP方法的连栽杉木根际土壤细菌群落变化研究 被引量:11
5
作者 吴则焰 赵紫檀 +5 位作者 林文雄 李建鹃 刘书影 周柳婷 罗扬 刘金福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9期7134-7143,共10页
运用末端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T RFLP),研究福建省尤溪国有林场的多代连栽杉木根际土壤细菌群落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杉木多代连栽后根际微生态失衡,表现为碳循环菌和氮循环菌等有益菌数量减少,病原菌数量增加。在不同代数杉木土壤... 运用末端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T RFLP),研究福建省尤溪国有林场的多代连栽杉木根际土壤细菌群落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杉木多代连栽后根际微生态失衡,表现为碳循环菌和氮循环菌等有益菌数量减少,病原菌数量增加。在不同代数杉木土壤中,4种内切酶消化后产生的末端限制性片段(T RFs)数量具有显著差异,第一代杉木(first Chinese fir rotation plantation,FCP)最高,第二代杉木(second Chinese fir rotation plantation,SCP)次之,第三代杉木(third Chinese fir rotation plantation,TCP)最少。土壤理化性质结果表明连栽导致土壤养分逐代降低,除土壤碳氮比与细菌群落多样性呈显著负相关外,土壤养分含量指标与细菌群落多样性呈显著正相关。T RFLP实验共鉴定出细菌门类12门,其中厚壁菌门、蓝藻门、放线菌门和变形菌门是主要优势菌群。随栽植代数的增加,变形菌门细菌比例递增,而厚壁菌门细菌比例递减。土壤细菌群落多样性指数,表现为随栽植代数增长而减少,呈现FCP>SCP>TCP趋势,与T RFs片段数量变化趋势基本一致,表明多代连栽降低了杉木根际土壤细菌群落多样性。依据功能性不同,可将鉴定出的细菌划分为5类:碳循环功能菌、硫循环功能菌、氮循环功能菌、纤维降解菌及病原菌。连栽导致碳循环菌和氮循环菌相对含量降低,硫循环菌和纤维降解菌相对含量提高,病原菌相对含量随栽植代数增加而上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连栽 杉木 土壤微生物 群落多样性 末端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
下载PDF
连栽木麻黄根际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功能特征 被引量:8
6
作者 李建鹃 罗扬 +3 位作者 周柳婷 白莹 李键 吴承祯 《森林与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9-15,共7页
以不同栽培代数的木麻黄(第1代FCP、第2代SCP、第3代TCP)根际土壤为试验材料,运用BIOLOG微平板和磷脂脂肪酸(PLFA)技术分析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功能多样性对多代连栽响应。结果表明,不同代数的土壤微生物对各类碳源的利用程度存在... 以不同栽培代数的木麻黄(第1代FCP、第2代SCP、第3代TCP)根际土壤为试验材料,运用BIOLOG微平板和磷脂脂肪酸(PLFA)技术分析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功能多样性对多代连栽响应。结果表明,不同代数的土壤微生物对各类碳源的利用程度存在显著差异,连栽后木麻黄根际土壤微生物对碳源利用率显著下降。在6类碳源中,除胺类外,其他5种碳源均呈现FCP>SCP>TCP。PLFA分析共检测到11种PLFA生物标记,FCP土壤微生物PLFA生物标记总量明显高于SCP和TCP,3个代数土壤中含量最高的PLFA生物标记是i16:0、a15:0和18:1ω9c。土壤中特征微生物含量差异明显,细菌分布量最大,其次是真菌和放线菌。随栽植代数增加,细菌含量减少,真菌含量增加。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指数均呈现FCP>TCP>SCP,与土壤理化性质变化密切相关。可见木麻黄连栽显著影响其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与功能,因此根际土壤微生态失衡可能是导致木麻黄连栽障碍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麻黄 连栽 根际微生物 BIOLOG微平板 磷脂脂肪酸
下载PDF
丛枝菌根真菌-植物-根际微生物互作研究进展与展望 被引量:12
7
作者 储薇 郭信来 +3 位作者 张晨 周柳婷 吴则焰 林文雄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1709-1721,共13页
根际微生态作为土壤生态环境的热区,以多种方式影响着植物的生长和代谢,许多科学家将根系视为第二次绿色革命的关键。丛枝菌根(arbuscular mycorrhizal,AM)是植物最普遍的菌根共生类别之一,与陆地植物的进化史密不可分。丛枝菌根真菌(ar... 根际微生态作为土壤生态环境的热区,以多种方式影响着植物的生长和代谢,许多科学家将根系视为第二次绿色革命的关键。丛枝菌根(arbuscular mycorrhizal,AM)是植物最普遍的菌根共生类别之一,与陆地植物的进化史密不可分。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AMF)与宿主植物根系形成的菌根共生体可改变植株根系形态、改善营养状况,从而促进宿主植物的生长发育,提高抗逆性及抗病性,参与植物的许多生理代谢过程,并通过对土壤结构及微生物群落结构的调节间接影响植物的生长。本文简述了AMF与植物、根际微生物和菌根辅助菌(mycorrhizae helper bacteria,MHB)的互作研究结果,探讨了菌根共生对植株建立、竞争、维持生物多样性及其在地球环境生态中的重要作用。尽管AMF与植株共生已经表现出良好的生产效益,但是大多数科学文献报道的研究都是在受控条件(生长室或温室、无菌基质)下进行的,由于AMF在自然环境中的响应可能会发生显著变化,因此我们还需要在田间条件下评估AMF的能力。其次,进一步探索植物与真菌分子对话中的共生基因网络和关键转录因子、破译MHB的关键代谢信号通路也十分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丛枝菌根真菌 菌根网络 生态功能 促生作用 抗性
下载PDF
酚酸介导下连栽木麻黄根际微生物变化 被引量:2
8
作者 周柳婷 罗扬 +6 位作者 李建鹃 赵艳琳 白莹 张晨 陈军 林文雄 吴则焰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021-1028,共8页
以福建省惠安赤湖国有防护林场3个不同连栽代数(第一代first rotation plantation,FCP;第二代second rotation plantation,SCP;第三代third rotation plantation,TCP)木麻黄根际土壤为研究对象,运用高效液相色谱技术(HPLC)研究连栽木麻... 以福建省惠安赤湖国有防护林场3个不同连栽代数(第一代first rotation plantation,FCP;第二代second rotation plantation,SCP;第三代third rotation plantation,TCP)木麻黄根际土壤为研究对象,运用高效液相色谱技术(HPLC)研究连栽木麻黄根系分泌物-酚酸种类及含量变化特征,并模拟根际土壤中各酚酸配比,探究酚酸类物质对木麻黄根际土壤关键微生物生长的影响。结果显示:连栽木麻黄土壤中检测到香草酸、阿魏酸、没食子酸、对香豆酸和水杨酸5种酚酸类物质,平均配比为32∶6∶19∶5∶8,其总含量随着连栽代数增加而上升;其中,香草酸、没食子酸、对香豆酸和水杨酸在连栽土壤SCP、TCP中有所累积,但阿魏酸含量随着连栽代数增加而下降,差异不显著(P>0.05);模拟木麻黄根际土壤中平均配比的混合酚酸显著促进了病原菌-尖孢镰刀菌生长,其中水杨酸的促进作用最强;相反,该混合酚酸能抑制有益拮抗菌-解淀粉芽孢杆菌的生长,其中水杨酸的抑制作用最强。由此可知,木麻黄根系分泌物-酚酸对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具有特异选择性,引起根际微生物群落结构失衡,进而导致连栽障碍问题。研究结果为缓解木麻黄人工林生产经营中存在的连栽障碍问题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连栽障碍 木麻黄 酚酸类物质 高效液相色技术
原文传递
连栽杉木根际土壤镰刀菌属真菌群落变化规律 被引量:12
9
作者 罗扬 刘书影 +4 位作者 周柳婷 白莹 陈军 林文雄 吴则焰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2921-2929,共9页
为探讨连栽对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Lamb.)Hook.)根际土壤镰刀菌属真菌多样性的影响,本研究应用DGGE技术研究连栽杉木根际土壤镰刀菌属(Fusarium)真菌在一代杉木人工林(first rotation Chinese fir plantation,FCP)、二代杉木... 为探讨连栽对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Lamb.)Hook.)根际土壤镰刀菌属真菌多样性的影响,本研究应用DGGE技术研究连栽杉木根际土壤镰刀菌属(Fusarium)真菌在一代杉木人工林(first rotation Chinese fir plantation,FCP)、二代杉木人工林(second rotation Chinese fir plantation,SCP)与三代杉木人工林(third rotation Chinese fir plantation,TCP)的组成及含量变化,并结合qRT-PCR技术测定杉木根际土壤病原菌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的绝对含量变化,从而揭示杉木连栽障碍土壤微生态失衡现象。DGGE结果表明,多代连栽后杉木根际土壤镰刀菌属真菌组成及含量均发生显著变化,优势菌尖孢镰刀菌含量随着栽植代数的增加显著上升。主成分分析能较好区分FCP、SCP与TCP根际土壤镰刀菌群落特征。聚类分析结果表明,TCP土壤镰刀属结构组成及百分含量与FCP、SCP差异显著。多样性分析结果显示,连栽杉木土壤镰刀菌多样性与丰富度均呈现FCP<SCP<TCP。qRT-PCR分析表明,FCP、SCP与TCP根际土壤尖孢镰刀菌的绝对含量随栽植代数增加不断上升,进一步验证了DGGE结果。由此推测,杉木连栽障碍与根际土壤微生态失衡密切相关,其中尖孢镰刀菌含量的上升是重要因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杉木 根际土壤微生物 镰刀菌群落结构 变形梯度凝胶电泳 实时荧光定量PCR
原文传递
外源微生物对木麻黄幼苗生长和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被引量:5
10
作者 白莹 周柳婷 +4 位作者 张晨 罗扬 赵艳琳 林文雄 吴则焰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2939-2948,共10页
将解淀粉芽孢杆菌(YB706)和伯克氏菌(BK8)外源添加至木麻黄盆栽苗中,运用Biolog生态板和磷脂脂肪酸(PLFA)技术,探究外施细菌能否改善连栽木麻黄土壤养分和微生物群落及植株生长。结果表明:与空白处理(CK)相比,YB706和BK8处理的木麻黄盆... 将解淀粉芽孢杆菌(YB706)和伯克氏菌(BK8)外源添加至木麻黄盆栽苗中,运用Biolog生态板和磷脂脂肪酸(PLFA)技术,探究外施细菌能否改善连栽木麻黄土壤养分和微生物群落及植株生长。结果表明:与空白处理(CK)相比,YB706和BK8处理的木麻黄盆栽苗土壤碱解氮、速效磷显著增加,土壤全氮、全磷、全钾和速效钾无明显变化,幼苗株高分别增加59.1%和63.9%,BK8处理叶绿素含量提高81.9%。各处理平均颜色变化率(AWCD)呈现YB706>CK>BK8;除氨基酸类外,土壤微生物对不同碳源的利用率也表现为YB706>CK>BK8;经YB706和BK8处理的土壤微生物种类和数量均显著增加,除放线菌外,各类微生物PLFA总含量均为BK8>YB706>CK,与CK相比,土壤真菌/细菌有所提高。YB706和BK8处理的土壤微生物群落Simpson、Shannon、Brillouin和McIntosh指数均显著提高。表明外施YB706和BK8可促进木麻黄幼苗生长,且显著增加土壤速效养分含量,提高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多样性,改善土壤微生物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麻黄 芽孢杆菌 伯克氏菌 土壤微生物群落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