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质金属蛋白酶及活性酶在类风湿关节炎上表达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周沈贤 金忠棋 陈健 《浙江创伤外科》 2006年第1期12-13,共2页
关键词 基质金属蛋白酶 类风湿关节炎 细胞外基质(ECM) 活性酶 表达研究 胶原蛋白酶 MMP-2 MMP-9 matrix 炎性细胞浸润
下载PDF
手法治疗退行性膝关节病浅探 被引量:1
2
作者 周沈贤 《浙江创伤外科》 2006年第2期162-163,共2页
关键词 退行性膝关节病 推拿手法治疗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 药物熏蒸 消炎止痛药 治疗方法 离子透入 中药内服 药物治疗 副作用
下载PDF
双向交替牵引手法治疗伴有椎体半失稳的颈椎病 被引量:1
3
作者 金建明 周沈贤 +1 位作者 周东辉 严伟 《中医正骨》 2007年第6期9-10,共2页
为观察双向交替牵引手法治疗伴有椎体半失稳的颈椎病的疗效,选择伴有椎体半失稳的颈椎病患者68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5例采用双向交替牵引手法,对照组33例采用颈椎牵引和颈部常规手法,治疗前后测量颈椎生理曲度与颈椎椎间... 为观察双向交替牵引手法治疗伴有椎体半失稳的颈椎病的疗效,选择伴有椎体半失稳的颈椎病患者68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5例采用双向交替牵引手法,对照组33例采用颈椎牵引和颈部常规手法,治疗前后测量颈椎生理曲度与颈椎椎间位移距离,及用目测类比法(VAS)评定疼痛程度,并于2个疗程后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显示,治疗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治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VAS的评分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治疗组颈椎生理曲度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颈椎椎间位移矫正明显好于对照组(P<0.05)。表明双向交替牵引手法是治疗伴有椎体半失稳的颈椎病的有效方法,其治疗机制与矫正半失稳椎体和恢复脊柱稳定性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病/治疗 椎体半失稳/治疗 牵引 手法 临床研究
下载PDF
双向交替牵引手法配合低频电刺激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11
4
作者 金建明 周沈贤 +2 位作者 吴雪莲 方敏 姚波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181-183,共3页
目的评价双向交替牵引手法配合低频电刺激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83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患者43例,采用双向交替牵引手法和低频电刺激治疗;对照组患者40例,采用颈椎... 目的评价双向交替牵引手法配合低频电刺激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83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患者43例,采用双向交替牵引手法和低频电刺激治疗;对照组患者40例,采用颈椎牵引和低频电刺激治疗。治疗前、后均行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检查,观察2组患者收缩期血流速度的变化。结果①2组治疗后总有效率分别为95.3%和75%,其中观察组治愈率为65.1%,对照组为25%,2组间总有效率及治愈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②治疗后2组椎基底动脉(VBA)血流速度均有改善(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VBA血流速度的改善更为明显(P〈0.05)。结论双向交替牵引手法配合低频电刺激是更为有效的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动脉型颈椎病 经颅多普勒 牵引 低频电刺激
原文传递
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血清新喋呤、可溶性IL-2R的测定及临床意义
5
作者 陈健 金忠棋 +2 位作者 周游 周沈贤 林洁 《伤残医学杂志》 1997年第2期24-25,共2页
为早期诊断类风湿性关节炎,提高治愈率,降低致残率,笔者检测了142例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和200例献血员(对照组)血清新喋呤、可溶性IL-2R水平.结果表明:142例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组的血清新喋呤和可溶性IL-2R水平分别为26.12±... 为早期诊断类风湿性关节炎,提高治愈率,降低致残率,笔者检测了142例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和200例献血员(对照组)血清新喋呤、可溶性IL-2R水平.结果表明:142例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组的血清新喋呤和可溶性IL-2R水平分别为26.12±0.94ng/ml和435.43±22.59μ/ml,而对照组仅为<10ng/ml和<250μ/ml.经统计学检验.两者呈显著性差异(P<0.001),提示血清新喋呤、可溶性IL-2R测定可用于早期鉴别急性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类风湿性关节炎 新喋呤 可溶性IL-2R 测定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