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5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厦门集美杏林湾水库底泥重金属污染状况评价 被引量:1
1
作者 唐雪平 李静 +2 位作者 庄马展 李飞 周真明 《华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4年第2期262-270,共9页
为了研究厦门市集美区杏林湾水库底泥重金属污染状况,利用相关性分析、地积累指数法、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和污染负荷指数法,对杏林湾水库底泥中重金属污染特征和生态风险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底泥中Zn,Cu,Ni,Cr,Pb,Cd,Hg,As质量比平均值... 为了研究厦门市集美区杏林湾水库底泥重金属污染状况,利用相关性分析、地积累指数法、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和污染负荷指数法,对杏林湾水库底泥中重金属污染特征和生态风险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底泥中Zn,Cu,Ni,Cr,Pb,Cd,Hg,As质量比平均值分别为270.00,76.94,38.88,88.38,48.13,0.41,0.07,3.85 mg·kg^(-1),除了As和Pb质量比平均值低于背景值外,Cd,Cu,Zn,Ni,Cr,Hg质量比平均值分别达到背景值的13.67,6.52,4.61,2.99,3.03,2.33倍;Zn,Cu和Cr变异系数均大于50%,尤其是Cu和Cr,变异系数均超过100%,其空间分布不均匀,受人为因素影响较大;Zn和Cu的质量比空间分布呈现沿水流方向逐渐减小的特征,Ni和Cr的质量比空间分布呈现从后溪汇入处至入海口处逐渐增加,从九天湖排洪渠和董任排洪渠交汇处至入海口处逐渐减小的特征,Pb,Hg,As的质量比空间分布较为均匀,Cd的质量比空间分布随着水流方向起伏较大;底泥中重金属污染主要来自周边人类活动排放和上游支流汇入;除Pb,As为无污染状态外,Zn,Cu,Ni,Cr,Cd和Hg均呈现不同程度的污染,且Cd的污染程度最高;杏林湾水库底泥重金属潜在生态风险整体处于强至很强之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底泥 重金属 污染特征 生态风险 杏林湾水库
下载PDF
过渡金属辅酶催化降解全氟己磺酸的仿生体系优化
2
作者 曾煜源 陈铃心 +4 位作者 杨志敏 刘淑坡 周真明 邹景 李飞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5576-5583,共8页
优化了过渡金属辅酶仿生降解体系以实现直链(L-PFHxS)和支链全氟己磺酸(Br-PFHxS)的仿生降解和脱氟.结果表明,维生素B_(12)(VB_(12))可同时仿生催化降解L-PFHxS和Br-PFHxS,辅助因子430(F430)仅可仿生降解Br-PFHxS,且降解效能远低于VB_(1... 优化了过渡金属辅酶仿生降解体系以实现直链(L-PFHxS)和支链全氟己磺酸(Br-PFHxS)的仿生降解和脱氟.结果表明,维生素B_(12)(VB_(12))可同时仿生催化降解L-PFHxS和Br-PFHxS,辅助因子430(F430)仅可仿生降解Br-PFHxS,且降解效能远低于VB_(12),而羟高铁血红素无法仿生降解PFHxS.VB_(12)和F430仿生降解PFHxS过程可采用指数衰减模型进行拟合,表明投加的PFHxS可分为两类,即可降解部分和不可降解部分.VB_(12)轴向配体可影响其仿生催化降解PFHxS效能,其中腺苷钴胺仿生催化PFHxS脱氟的效能最高.nZn0最适宜作为仿生降解体系的电子供体,在60℃和pH=9.0的条件下PFHxS去除率和脱氟率分别高达57.1%±2.9%和8.19%±0.65%,且可降解PFHxS去除速率系数高达1.01d^(-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氟己磺酸 过渡金属辅酶 电子供体 仿生降解 脱氟
下载PDF
厦门杏林湾水库底泥有机质和营养盐的分布特征与来源及污染评价
3
作者 李静 唐雪平 +2 位作者 庄马展 李飞 周真明 《华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4年第6期730-739,共10页
以厦门杏林湾水库为研究对象,测定表层底泥中有机质(OM)、总氮(TN)、游离态氮(FN)、可交换态氮(EN)、酸解态氮(HN)、残渣态氮(RN)、总磷(TP)、有机磷(OP)、无机磷(IP)、铁铝结合态磷(NaOH-P)和钙结合态磷(HCl-P)的质量比,分析表层底泥... 以厦门杏林湾水库为研究对象,测定表层底泥中有机质(OM)、总氮(TN)、游离态氮(FN)、可交换态氮(EN)、酸解态氮(HN)、残渣态氮(RN)、总磷(TP)、有机磷(OP)、无机磷(IP)、铁铝结合态磷(NaOH-P)和钙结合态磷(HCl-P)的质量比,分析表层底泥中有机质及营养盐的分布特征和污染状况。结果表明:杏林湾水库底泥中OM,TN和TP的平均质量比分别为49360.28,1588.63,1095.63 mg·kg^(-1);OM,TN,EN和HN的空间分布呈现从后溪汇入处至入海口处先增加后减小、从九天湖排洪渠和董任排洪渠交汇处至入海口处逐渐减小的特征;TP,IP,NaOH-P和HCl-P的空间分布呈现随水流方向逐渐减小的特征;底泥具有较高氮磷释放风险,易发生富营养化问题,其中,氮主要来源于有机质富集,磷主要来源于上游支流及周边地区含磷农业废水和居民生活污水,OM主要来源于高等植物;氮、磷单项污染指数和综合污染指数整体上均处于重度污染,营养盐污染主要来源于氮,有机指数整体处于尚清洁水平,且底泥整体受到有机氮污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底泥 有机质 营养盐 杏林湾水库 空间分布 污染评价 来源分析
下载PDF
3种浮床植物系统对富营养化水体净化效果研究 被引量:32
4
作者 周真明 叶青 +1 位作者 沈春花 赵志领 《环境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91-95,共5页
研究了风车草(Cyperus alternifolius)、菖蒲(Acorus calamus)和富贵竹(Dracaena sanderiana)3种浮床植物系统对富营养化水体净化效果,试验共持续35 d。结果表明,在水温24~30℃条件下,风车草和菖蒲生长良好,生物量大,而富贵竹生长较差... 研究了风车草(Cyperus alternifolius)、菖蒲(Acorus calamus)和富贵竹(Dracaena sanderiana)3种浮床植物系统对富营养化水体净化效果,试验共持续35 d。结果表明,在水温24~30℃条件下,风车草和菖蒲生长良好,生物量大,而富贵竹生长较差,生物量增加少;3种植物对NH_4^+-N的去除率分别为76.8%、85.5%和53.6%,对TN的去除率分别为69.1%、66.2%和54.4%,对TP的去除率分别为76.9%、84.6%和61.5%,对PO_4^(3-)-的去除率分别为91.7%、91.7%和75%,对真实色度有明显的去除效果;3种植物对氮磷和真实色度去除效果与对照之间均达到显著差异(P<0.05),自然沉淀是浊度去除的主要原因,植物吸收同化作用是NH_4^+-N去除的主要途径,植物吸收是溶解性磷去除的主要途径。试验表明,风车草和菖蒲对富营养化水体中氮磷和真实色度有较好的去除效果,可作为富营养化水体治理的优良物种而推广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富营养化 浮床植物系统 净化
下载PDF
山美水库流域表层沉积物中总磷、总氮分布特征及污染评价 被引量:7
5
作者 周真明 沈春花 +1 位作者 赵志领 涂帆 《福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608-612,共5页
采用现场调查、布点检测和实验室化学性质分析等方法,对(2006年)山美水库流域表层沉积物中总磷、总氮含量进行调查,分析沉积物中磷、氮的来源及其污染程度.结果表明:表层沉积物中总磷总体平均含量为566.0 mg.kg-1(含量范围311.2~792.5 ... 采用现场调查、布点检测和实验室化学性质分析等方法,对(2006年)山美水库流域表层沉积物中总磷、总氮含量进行调查,分析沉积物中磷、氮的来源及其污染程度.结果表明:表层沉积物中总磷总体平均含量为566.0 mg.kg-1(含量范围311.2~792.5 mg.kg-1);表层沉积物中总氮总体平均含量为749.5 mg.kg-1(含量范围459.1~984.3 mg.kg-1);总磷、总氮平均含量大小顺序是山美水库>桃溪、湖洋溪汇流>湖洋溪>桃溪.表层沉积物中总磷与上覆水中总磷含量、沉积物中总氮与上覆水中总氮含量均存在显著的相关性(r=0.895 2,P=0.003<0.01;r=0.868 9,P=0.005<0.01),说明表层沉积物中与上覆水中总磷、总氮主要来源是相同的,主要是山美水库流域内工农业及生活污水排放带来的,并在沉积物中沉积和积累.湖洋溪下游、桃溪及湖洋溪汇流、山美水库表层沉积物中磷、氮具有一定的生态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层沉积物 分布特征 山美水库流域
原文传递
浮床植物系统对富营养化水体的净化效果 被引量:11
6
作者 周真明 陈灿瑜 +1 位作者 叶青 赵志领 《华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576-579,共4页
通过静态试验,研究空心菜、美人蕉、吊兰3种浮床植物系统对富营养化水体净化效果.结果表明,在水温为27~32℃,生长21 d条件下,空心菜和美人蕉生长良好,生物量大,而吊兰生长较差,生物量增加少.空心菜、美人蕉和吊兰对化学耗氧量(CODMn)... 通过静态试验,研究空心菜、美人蕉、吊兰3种浮床植物系统对富营养化水体净化效果.结果表明,在水温为27~32℃,生长21 d条件下,空心菜和美人蕉生长良好,生物量大,而吊兰生长较差,生物量增加少.空心菜、美人蕉和吊兰对化学耗氧量(CODMn)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13.2%,11.7%和6.9%;对总磷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57.7%,66.4%和30.6%;对PO43--P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69.1%,82.0%和42.1%;对NH4+-N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50.0%,42.8%和21.9%;对藻类的平均抑制率分别为55.1%,42.5%和13.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富营养化 浮床植物系统 净化效果 静态试验
下载PDF
生物沸石薄层覆盖削减富营养化水体磷负荷 被引量:8
7
作者 周真明 黄廷林 苑宝玲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726-733,共8页
以江苏扬州古运河富营养化水体为对象,现场围隔实验研究生物沸石薄层覆盖削减富营养化水体磷负荷可行性,考察生物沸石覆盖削减上覆水、底泥间隙水和底泥中不同形态磷的削减效果,讨论生物沸石覆盖修复过程中不同形态磷转化机制.结果表明... 以江苏扬州古运河富营养化水体为对象,现场围隔实验研究生物沸石薄层覆盖削减富营养化水体磷负荷可行性,考察生物沸石覆盖削减上覆水、底泥间隙水和底泥中不同形态磷的削减效果,讨论生物沸石覆盖修复过程中不同形态磷转化机制.结果表明,覆盖强度为2 kg/m2的生物沸石覆盖(厚度约2 mm)对上覆水中总磷的削减率为57.41%,对上覆水中正磷酸盐的削减率为60.03%;对底泥间隙水中正磷酸盐的削减率为59.80%;对表层底泥(0~20 cm)中总磷削减率为11.28%,对无机磷削减率为11.82%,对有机磷削减率为11.11%.生物沸石覆盖能将底泥中不稳定的无机磷(可溶性磷、铁结合态磷、铝结合态磷)或少部分较稳定的无机磷(钙结合态磷)转化为稳定的无机磷(包裹磷),说明生物沸石覆盖不仅能削减液相中磷负荷,而且能将固相中不稳定的无机磷转化为稳定的无机磷;可见,生物沸石薄层覆盖能有效削减富营养化水体磷负荷,利用生物沸石薄层覆盖削减富营养化水体磷负荷是可行的,但需要进一步研究富营养化水体底泥生物薄层覆盖修复过程中不同形态无机磷转化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底泥 覆盖 生物沸石 富营养化水体 扬州古运河
下载PDF
扬水曝气/生物接触氧化工艺的除藻效果研究 被引量:9
8
作者 周真明 黄廷林 丛海兵 《中国给水排水》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5期13-16,共4页
研究了扬水曝气与生物接触氧化组合工艺对藻类的去除效果,考察了生物填料悬挂于水体的深度、距扬水曝气器的距离以及生物接触氧化反应器的水力停留时间(HRT)等因素对除藻效果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扬水曝气/生物接触氧化组合工艺... 研究了扬水曝气与生物接触氧化组合工艺对藻类的去除效果,考察了生物填料悬挂于水体的深度、距扬水曝气器的距离以及生物接触氧化反应器的水力停留时间(HRT)等因素对除藻效果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扬水曝气/生物接触氧化组合工艺对藻类的平均去除率为41.7%.对蓝藻、绿藻、硅藻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39.3%、23.7%、31.3%,对滦河源水中优势藻种——铜绿微囊藻的平均去除率为25.6%;生物填料可以悬挂在扬水曝气器周围25m、深度为0~3m的水体内,HRT以3h左右为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扬水曝气器 生物接触氧化 滦河源水 除藻 叶绿素A
下载PDF
生物沸石薄层覆盖削减亚热带水源水库氮负荷 被引量:4
9
作者 周真明 刘啟迪 +4 位作者 刘彤 黄华山 马红芳 曾庆玲 苑宝玲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567-574,共8页
以福建泉州水源地山美水库和惠女水库的表层底泥和上覆水为研究对象,室内静态模拟试验研究了生物沸石薄层覆盖削减水源水库氮负荷的效果及可行性,探讨了上覆水体溶解氧(DO)浓度对削减氮负荷的影响,分析了削减氮负荷的作用机理.结果表明... 以福建泉州水源地山美水库和惠女水库的表层底泥和上覆水为研究对象,室内静态模拟试验研究了生物沸石薄层覆盖削减水源水库氮负荷的效果及可行性,探讨了上覆水体溶解氧(DO)浓度对削减氮负荷的影响,分析了削减氮负荷的作用机理.结果表明,覆盖强度为1 kg/m^2的生物沸石覆盖(厚度约1 mm)对上覆水中总氮的削减率为58.89%~65.75%,对底泥中总氮的削减率为10.39%~13.08%,对底泥中铵态氮的削减率为32.35%~44.56%,对底泥中有机氮的削减率为8.41%~11.04%;对于以硝态氮为主要形态氮的上覆水体,DO浓度越低,越有利于高效菌脱氮;可见,生物沸石薄层覆盖能有效削减水源水库氮负荷,利用生物沸石薄层覆盖技术削减水源水库氮负荷是可行的,但需要进一步研究水源水库底泥生物沸石薄层覆盖修复过程中氮的迁移转化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底泥 薄层覆盖 生物沸石 水源水库
下载PDF
山美水库综合水质标识指数评价 被引量:8
10
作者 周真明 沈春花 +1 位作者 涂帆 赵志领 《华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215-217,共3页
根据2004-2006年监测数据,运用综合水质标识指数对山美水库水质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山美水库主要污染因子的污染程度大小排列次序:总氮(TN)>总磷(TP)>粪大肠菌群>高锰酸盐指数(CODMn)>溶解氧(DO)>NH4+-N>5日生物耗氧量... 根据2004-2006年监测数据,运用综合水质标识指数对山美水库水质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山美水库主要污染因子的污染程度大小排列次序:总氮(TN)>总磷(TP)>粪大肠菌群>高锰酸盐指数(CODMn)>溶解氧(DO)>NH4+-N>5日生物耗氧量(BOD5);山美水库水质总体达Ⅱ类水标准,满足水体功能区Ⅱ类水目标,但主要污染因子中有TN,TP,粪大肠菌群等3项水质指标超标,尤其是TN严重超标,达到地表水标准劣Ⅴ类;而TP和粪大肠菌群达到地表水标准Ⅲ类;总的来说,TN的严重超标,TP含量的逐年上升,表明水库富营养化趋势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质评价 山美水库 综合水质标识指数 单因子水质标识指数
下载PDF
山美水库流域沉积物中重金属污染现状评价 被引量:6
11
作者 周真明 沈春花 +1 位作者 张佳发 涂帆 《华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454-457,共4页
利用地积累指数法和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对泉州市山美水库流域沉积物中重金属污染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山美水库流域沉积物中主要重金属污染物是Cu,Pb,Zn,Cd;从总体的污染程度分析,重金属污染物的污染程度从大到小排列次序为Cd(偏中度污染... 利用地积累指数法和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对泉州市山美水库流域沉积物中重金属污染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山美水库流域沉积物中主要重金属污染物是Cu,Pb,Zn,Cd;从总体的污染程度分析,重金属污染物的污染程度从大到小排列次序为Cd(偏中度污染),Pb(轻度污染),Zn(轻度污染),Cu(无污染);从重金属污染物生态风险程度分析,重金属污染物构成生态风险程度均属于轻度,从大到小的排列次序为Cd,Pb,Cu,Zn;山美水库流域沉积物中重金属污染程度总体上属于轻度污染,但是其桃溪下游、湖洋溪上游、水库入库口的重金属污染较为严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美水库流域 沉积物 重金属 地积累指数 潜在生态指数
下载PDF
3种浮床植物系统对富营养化水体中藻类的抑制效果 被引量:6
12
作者 周真明 梅玉龙 +2 位作者 叶青 沈春花 赵志领 《华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309-312,共4页
以叶绿素a、藻类密度表征水体藻类含量,通过静态试验,研究风车草(Cyperus alternifolius)、菖蒲(Acorus calamus)和富贵竹(Dracaena sanderiana)3种浮床植物系统对富营养化水体中藻类的抑制效果.结果表明:风车草、菖蒲和富贵竹对叶绿素... 以叶绿素a、藻类密度表征水体藻类含量,通过静态试验,研究风车草(Cyperus alternifolius)、菖蒲(Acorus calamus)和富贵竹(Dracaena sanderiana)3种浮床植物系统对富营养化水体中藻类的抑制效果.结果表明:风车草、菖蒲和富贵竹对叶绿素a的平均抑制率分别为42.6%,36.7%和18.7%,对藻类密度的平均抑制率分别为45.4%,39.9%和23.3%;3种浮床植物系统对叶绿素a、藻类密度的抑制效果与空白对照组对比存在显著差异(P<0.05).风车草对蓝藻、绿藻、硅藻和铜绿微囊藻的平均抑制率分别40.1%,24.8%,32.3%和29.8%;而菖蒲则分别为38.2%,34.2%,30.1%和27.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富营养化 浮床植物系统 藻类 抑制效应
下载PDF
山美水库流域表层沉积物中DDTs农药的残留特征及风险评估 被引量:2
13
作者 周真明 涂帆 +1 位作者 沈春花 赵志领 《中国环境监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22-25,共4页
利用GC—ECD检测了山美水库流域表层沉积物中DDTs农药含量,分析了其残留与组成特征及生态风险。结果表明,表层沉积物中DDTs平均含量为4.07ng/g,其含量范围为0.96~8.20ng/g;DDTs含量大小顺序为桃溪与湖洋溪汇流(8.20ng/g)... 利用GC—ECD检测了山美水库流域表层沉积物中DDTs农药含量,分析了其残留与组成特征及生态风险。结果表明,表层沉积物中DDTs平均含量为4.07ng/g,其含量范围为0.96~8.20ng/g;DDTs含量大小顺序为桃溪与湖洋溪汇流(8.20ng/g)〉湖洋溪(4.67ng/g)〉桃溪(4.59ng/g)〉山美水库(1.96ng/g)。表层沉积物中新的DDTs输入量比较少;沉积物中DDTs主要来自于早期残留或是施用农药长期风化后的土壤;大多数采样点DDTs发生好氧生物降解,降解产物以DDE为主。对照Ingersoll风险评估标准,表层沉积物中DDTs农药残留具有较高的生态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DTS 表层沉积物 风险评估 山美水库流域
下载PDF
于桥水库中铜绿微囊藻生长特性与上浮性能试验研究 被引量:3
14
作者 周真明 黄廷林 丛海兵 《供水技术》 2007年第2期14-17,共4页
对于桥水库中铜绿微囊藻的特性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在大约3倍透明度水深以内铜绿微囊藻是下沉的,在此水深以下是上浮的,最终大部分集中悬浮在2~3倍透明度水深区;约60%铜绿微囊藻的上浮速度都小于0.5cm/min,约87%的上浮速度都小于1... 对于桥水库中铜绿微囊藻的特性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在大约3倍透明度水深以内铜绿微囊藻是下沉的,在此水深以下是上浮的,最终大部分集中悬浮在2~3倍透明度水深区;约60%铜绿微囊藻的上浮速度都小于0.5cm/min,约87%的上浮速度都小于1.5cm/min,上浮速度大于2.0cm/min的占很小部分;当水体反向流速为1.35cm/min左右时,反向流动对铜绿微囊藻生长的抑制效果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绿微囊藻 竖向分布 上浮速度 反向流动 于桥水库
下载PDF
“水工艺设备基础”课程的教学和训练方法探讨
15
作者 周真明 苑宝玲 沈春花 《人力资源管理》 2014年第5期240-241,共2页
针对"水工艺设备基础"这门课程存在授课教师普遍认为不好讲授和学生普遍认为枯燥无味等问题,结合近两年的教学实践及学生的建议,提出课程教学和训练方法。课程教学创新包括多媒体教学、结合实际工程实例教学和实践与理论相结... 针对"水工艺设备基础"这门课程存在授课教师普遍认为不好讲授和学生普遍认为枯燥无味等问题,结合近两年的教学实践及学生的建议,提出课程教学和训练方法。课程教学创新包括多媒体教学、结合实际工程实例教学和实践与理论相结合;训练方法包括课内训练和疑难问题讨论、课外训练和课内课外相结合训练。通过这些教学和训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及对水工艺设备设计和开发的欲望,提高学生专业设计能力及综合素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工艺设备 教学方法 训练方法 能力考核
下载PDF
扬水曝气技术在水源水质改善中的应用 被引量:30
16
作者 丛海兵 黄廷林 +3 位作者 赵建伟 周真明 何文杰 韩宏大 《环境污染与防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215-218,共4页
扬水曝气技术是新开发的水质改善技术,用于混合上下水层、控制藻类生长、增加水体溶解氧、抑制底泥污染物释放。将该技术应用于某水源地,其提水效率达到同类设备——同温层曝气器的两倍;控制了水体表层的藻类数量,抑制了藻类的生长... 扬水曝气技术是新开发的水质改善技术,用于混合上下水层、控制藻类生长、增加水体溶解氧、抑制底泥污染物释放。将该技术应用于某水源地,其提水效率达到同类设备——同温层曝气器的两倍;控制了水体表层的藻类数量,抑制了藻类的生长,将藻类叶绿素a含量降低了13.96%。扬水曝气技术的适用条件:用于控制藻类生长时。水深应不小于10ml用于抑制底泥污染物释放时,水体应存在溶解氧小于1~2mg/L的厌氧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扬水曝气器 混合 充氧 藻类 水质改善
下载PDF
藻类叶绿素测试新方法 被引量:21
17
作者 丛海兵 黄廷林 +2 位作者 周真明 何文杰 韩宏大 《给水排水》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28-32,共5页
建立了一种测试淡水藻类叶绿素的新方法,用醋酸纤维膜过滤水样中的藻类,用90%体积分数乙醇萃取叶绿素,分光光度法测定;该方法基本与美国《水与废水标准检验方法》(玻璃纤维膜过滤,90%体积分数丙酮萃取)等价;用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推荐的测... 建立了一种测试淡水藻类叶绿素的新方法,用醋酸纤维膜过滤水样中的藻类,用90%体积分数乙醇萃取叶绿素,分光光度法测定;该方法基本与美国《水与废水标准检验方法》(玻璃纤维膜过滤,90%体积分数丙酮萃取)等价;用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推荐的测试方法(醋酸纤维膜过滤,90%体积分数丙酮萃取)测定的结果比美国标准方法低较多,因此对该方法进行了改进。对三种方法进行比较的结果表明,新方法具有无毒、快速、准确、便宜的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绿素 分光光度法 玻璃纤维膜 醋酸纤维膜 丙酮 乙醇
下载PDF
强化原位生物接触氧化技术改善水源水质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24
18
作者 黄廷林 丛海兵 +2 位作者 周真明 何文杰 阴沛军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785-790,共6页
在扬水曝气条件下,在原位进行了强化生物接触氧化技术改善滦河水源水质的试验研究,分析测定其处理效果,研究了生物填料悬挂于自然水体不同水深、不同水力停留时间下对生物预处理效果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扬水曝气加原位采用生物接触氧... 在扬水曝气条件下,在原位进行了强化生物接触氧化技术改善滦河水源水质的试验研究,分析测定其处理效果,研究了生物填料悬挂于自然水体不同水深、不同水力停留时间下对生物预处理效果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扬水曝气加原位采用生物接触氧化组合用于水源水质改善是可行的;该技术对水中CODMn、氨氮、叶绿素a、真实色度、TOC、UV254、铁和锰平均的去除率分别可达10.1%、64.1%、42.4%、48.6%、12.5%、9.5%、48.9%和41.9%;生物填料可悬挂在水体0~3 m水深区,停留时间应大于2~3 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扬水曝气器 水源水 生物接触氧化 滦河水
下载PDF
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含藻水氯化消毒后7种亚硝胺物质 被引量:13
19
作者 刘津津 廖晓斌 +2 位作者 周真明 李飞 苑宝玲 《分析化学》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502-506,共5页
采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LC/MS/MS)测定含藻水氯消毒产生7种亚硝胺类(NAms)消毒副产物(NDMA,NMEA,NDEA,NDPA,NDBA,NPyr,NPip)。方法检出限分别为5.0,14,8.6,3.6,2.9,6.3和4.9 ng/L,相关系数r〉0.999。除NDBA回收率(60%)较低外,... 采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LC/MS/MS)测定含藻水氯消毒产生7种亚硝胺类(NAms)消毒副产物(NDMA,NMEA,NDEA,NDPA,NDBA,NPyr,NPip)。方法检出限分别为5.0,14,8.6,3.6,2.9,6.3和4.9 ng/L,相关系数r〉0.999。除NDBA回收率(60%)较低外,其余6种亚硝胺回收率均在80%-120%之间,相对标准偏差为1.4%-12.6%。分别以藻原液和消毒后藻液配制基质标准曲线,采用其与纯水标准曲线斜率之比评估基质效应。藻原液的基质效应为0.79-0.94,藻液消毒后NDMA基质效应为0.36,其他亚硝胺为0.63-0.96。应用此方法检测了自来水、富营养江河水、景观水及藻类悬浮液氯消毒后的亚硝胺含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效液相色谱 串联质谱 含藻水 消毒副产物 亚硝胺
下载PDF
净水厂污泥覆盖控制底泥氮磷释放效果 被引量:10
20
作者 黄华山 杨志敏 +4 位作者 周真明 刘淑坡 沈春花 李飞 苑宝玲 《华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347-351,共5页
室内静态模拟净水厂污泥与沙、沸石、锁磷剂(镧改性膨润土Phoslock?)等4种覆盖材料控制底泥氮磷的释放效果.结果表明:在覆盖强度为2kg·m-2条件下,与对照组相比,沸石覆盖对氨氮的平均削减率为42.04%,沙覆盖和锁磷剂覆盖对氨氮均没... 室内静态模拟净水厂污泥与沙、沸石、锁磷剂(镧改性膨润土Phoslock?)等4种覆盖材料控制底泥氮磷的释放效果.结果表明:在覆盖强度为2kg·m-2条件下,与对照组相比,沸石覆盖对氨氮的平均削减率为42.04%,沙覆盖和锁磷剂覆盖对氨氮均没有削减效果,净水厂污泥覆盖不仅对氨氮没有削减效果,而且还会向水体释放氨氮;锁磷剂、净水厂污泥、沸石和沙的覆盖对正磷酸盐的平均削减率分别为75.98%,53.73%,28.09%和10.69%.最后,分析几种覆盖材料控制底泥氮磷释放的可行性及存在问题,表明净水厂污泥开发为覆盖材料控制底泥磷释放是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位覆盖 底泥 净水厂污泥 沸石 锁磷剂 氮磷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