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2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苦荞新品种川荞6号
1
作者 王俊珍 李发良 +4 位作者 朱剑锋 沈阿衣 姚聚红 周美亮 张凯旋 《农村百事通》 2024年第1期23-23,共1页
川荞6号是凉山彝族自治州农业科学研究院与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联合选育的苦荞新品种,2021年通过了重庆市农作物品种鉴定委员会鉴定。该品种出苗整齐、健壮,幼茎绿色,叶片中等大小,叶色深绿,花绿白色,无香味。株型紧凑,主茎节... 川荞6号是凉山彝族自治州农业科学研究院与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联合选育的苦荞新品种,2021年通过了重庆市农作物品种鉴定委员会鉴定。该品种出苗整齐、健壮,幼茎绿色,叶片中等大小,叶色深绿,花绿白色,无香味。株型紧凑,主茎节数平均11.5节,株高100~110厘米,有效分枝2~5个,花序柄短。结实率高,结籽集中,籽粒饱满、长锥形、暗灰色,平均单株粒重2.5~4.5克,千粒重22~24克。籽粒蛋白质含量9.01%,脂肪含量1.5%,碳水化合物含量61.8%,总黄酮含量2.6%,膳食纤维含量14.6%,灰分含量2.1%。中熟,在南方地区栽培,生育期约74天,比九江苦荞早熟4天左右。田间生长势强,生长整齐,抗倒伏,抗旱,落粒轻,适应性强,高产、稳产性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农业科学院 籽粒蛋白质含量 有效分枝 碳水化合物含量 主茎节数 作物科学 稳产性 花序柄
下载PDF
三江并流区域野生荞麦资源的考察与收集
2
作者 李伟 唐宇 +7 位作者 张松 冯西博 廖文华 李周 王韵雪 张凯旋 王俊珍 周美亮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937-943,共7页
三江并流区域是指怒江、金沙江和澜沧江在云南省境内并流而不交汇的横断山脉纵谷地带,拥有丰富的植物资源。为了摸清该区域荞麦种质资源的分布情况,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野生荞麦考察队于2020-2022年对该地区进行了野生荞麦调... 三江并流区域是指怒江、金沙江和澜沧江在云南省境内并流而不交汇的横断山脉纵谷地带,拥有丰富的植物资源。为了摸清该区域荞麦种质资源的分布情况,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野生荞麦考察队于2020-2022年对该地区进行了野生荞麦调查和收集工作,共收集了荞麦属下属的8个种60份材料。调查结果表明,金沙江流域是三江并流区域中野生荞麦种类最丰富的地区,金荞麦和细柄野荞麦是分布范围最广的野生荞麦,其他野生荞麦的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在调查中发现了再生能力强型、多花多分枝型细柄野荞麦、多花多分枝型心叶野荞麦和粉红花色型金荞麦4种特殊的野生荞麦资源。调查结果对该地区荞麦属种质资源的针对性保护和利用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也为荞麦的起源驯化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江并流 野生荞麦 种质资源
原文传递
中国荞麦种质资源及其饲用价值 被引量:45
3
作者 董雪妮 唐宇 +5 位作者 丁梦琦 未丽 李金博 吴燕民 邵继荣 周美亮 《草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378-388,共11页
荞麦(Fagopyrum)是我国传统的食药两用植物,兼具优良的饲用价值。目前,荞麦栽培品种经过培育和演变形成了多种多样的类型,在我国西南部地区亦蕴藏着丰富的野生荞麦种质资源。本文介绍了荞麦种质资源及在我国的分布情况、栽培荞麦的种类... 荞麦(Fagopyrum)是我国传统的食药两用植物,兼具优良的饲用价值。目前,荞麦栽培品种经过培育和演变形成了多种多样的类型,在我国西南部地区亦蕴藏着丰富的野生荞麦种质资源。本文介绍了荞麦种质资源及在我国的分布情况、栽培荞麦的种类和栽培范围,荞麦种质资源的研究进展、应用价值等,着重分析了荞麦,尤其是野生金荞麦作为饲草在营养、产量、适口性以及环境友好性等方面的优势,揭示出饲用荞麦的应用价值和未来的发展潜力。对当前荞麦领域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综合性探讨,指出今后荞麦研究工作的重点应放在新的野生资源的挖掘及饲用荞麦的开发利用之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荞麦 种质资源 利用价值 饲草
下载PDF
基于红外面阵传感器的小目标检测算法 被引量:5
4
作者 周美亮 安博文 《传感器与微系统》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142-144,148,共4页
研究了红外面阵传感器图像中小目标的特征,针对目标低信噪比的问题,提出了一种新的单帧红外图像小目标的检测方法。首先用改进的中值滤波对图像进行处理,抑制孤立噪声,然后对图像进行基于提升小波的分解,并用形态学对图像进行背景抑制,... 研究了红外面阵传感器图像中小目标的特征,针对目标低信噪比的问题,提出了一种新的单帧红外图像小目标的检测方法。首先用改进的中值滤波对图像进行处理,抑制孤立噪声,然后对图像进行基于提升小波的分解,并用形态学对图像进行背景抑制,最后通过自适应阈值进行二值化分割检测出小目标。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对面阵传感器红外弱小目标有良好的检测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面阵传感器 小目标检测 提升小波 图像分割
下载PDF
CRISPR/Cas9基因组编辑技术及其在草类植物中的应用 被引量:3
5
作者 王丹 周美亮 +2 位作者 李金博 孙占敏 吴燕民 《草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204-1214,共11页
CRISPR/Cas9系统作为新一代基因组编辑技术,一经问世就受到广泛关注。CRISPR/Cas9系统具有对特定基因位点进行精确修饰(包括敲除、插入、替换等)的强大功能,同时具有操作简单、效率高、适应性广等技术优势,目前已在微生物、植物、动物... CRISPR/Cas9系统作为新一代基因组编辑技术,一经问世就受到广泛关注。CRISPR/Cas9系统具有对特定基因位点进行精确修饰(包括敲除、插入、替换等)的强大功能,同时具有操作简单、效率高、适应性广等技术优势,目前已在微生物、植物、动物以及人类基因治疗等整个生命科学领域得到应用。本文简要介绍了CRISPR/Cas9技术的发展历程、作用机理、技术优势、功能及应用领域,总结该技术在植物领域的基因组定向编辑中的研究进展。并提出了这项技术在草类植物基因功能分析、基因代谢调控途径与遗传改良等方面的应用前景,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工作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RISPR/Cas9 基因组编辑 草类植物 定点敲除 基因功能 遗传改良
下载PDF
苦荞FtFLS1基因的功能和遗传多样性分析 被引量:2
6
作者 欧阳屹南 刘洋 +6 位作者 彭佳师 陈媛媛 赵辉 贺玉婷 赵星宇 唐新科 周美亮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401-1412,共12页
前期苦荞转录组分析显示了一个介导黄酮类物质合成相关的黄酮合成酶基因FtFLS1。为进一步了解FtFLS1基因的结构、功能和基因多样性,本研究通过同源比对和保守序列分析筛选得到苦荞FLS基因家族共104个成员,其根据同源性和结构域分为10个... 前期苦荞转录组分析显示了一个介导黄酮类物质合成相关的黄酮合成酶基因FtFLS1。为进一步了解FtFLS1基因的结构、功能和基因多样性,本研究通过同源比对和保守序列分析筛选得到苦荞FLS基因家族共104个成员,其根据同源性和结构域分为10个亚族,FtFLS1属于DF8亚族。同时,启动子分析结果显示上游1500 bp启动子序列中有2个MeJA响应元件,据此,本研究分析了FtFLS1在苦荞不同器官中的表达量差异及其在MeJA不同处理时间下苦荞中的表达量差异,结果显示,FtFLS1在茎和叶中的表达相近且均要明显高于其在根中的表达,同时FtFLS1在苦荞中的表达也随着MeJA处理时间的增加而显著提高。为进一步验证FtFLS1的功能,本研究克隆了FtFLS1的CDS序列,以此构建FtFLS1的过表达苦荞毛状根株系并检测了它们的黄酮类物质含量,结果显示,相对于正常诱导的苦荞毛状根,FtFLS1的过表达毛状根明显积累了3类黄酮合成酶的下游产物:山奈酚、槲皮素和芦丁,而黄酮合成酶的底物二氢山奈酚和二氢槲皮素的含量明显降低。此外,本研究还分析了200份不同群体苦荞中FtFLS1基因的多样性,结果显示:北方群体、南方群体和喜马拉雅野生群体均拥有明显不同的FtFLS1基因型分布,其中北方群体和南方群体呈现明显的分化,研究结果为探索FtFLS1介导的黄酮类物质合成以及了解荞麦驯化过程提供了思路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苦荞 黄酮合成酶 基因家族 毛状根 基因多样性
原文传递
日本百脉根LjbHLH34基因克隆及耐旱功能鉴定 被引量:1
7
作者 刘福 陈诚 +2 位作者 张凯旋 周美亮 张新全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78-191,共14页
干旱是影响植物生长发育的重要环境因素。本研究分析了日本百脉根抗旱相关基因LjbHLH34的耐旱功能,初步解析其响应干旱胁迫的分子机制,以期为百脉根抗旱分子育种提供理论基础。本研究克隆得到的LjbHLH34基因大小为711 bp、编码236个氨基... 干旱是影响植物生长发育的重要环境因素。本研究分析了日本百脉根抗旱相关基因LjbHLH34的耐旱功能,初步解析其响应干旱胁迫的分子机制,以期为百脉根抗旱分子育种提供理论基础。本研究克隆得到的LjbHLH34基因大小为711 bp、编码236个氨基酸,属bHLH转录因子家族成员。系统进化树分析显示,LjbHLH34蛋白与拟南芥bHLHⅣ亚家族中AtbHLH34和AtbHLH104亲缘关系较近。实时荧光定量分析表明LjbHLH34在日本百脉根的根中表达量最高,叶中次之,茎中最少,暗示其在日本百脉根多个组织中发挥作用;同时LjbHLH34基因也受聚乙二醇(PEG)和脱落酸(ABA)诱导表达。在酵母中检测发现LjbHLH34具有转录激活活性;亚细胞定位试验表明LjbHLH34蛋白定位于细胞核中。将LjbHLH34基因转入拟南芥获得过表达株系。在200 mmol·L^(-1)甘露醇胁迫下,LjbHLH34转基因拟南芥的根长明显长于野生型。干旱处理后,野生型拟南芥比转基因拟南芥萎蔫程度更加明显,而转基因株系的相对含水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显著高于野生型,丙二醛(MDA)积累显著低于野生型。qRT-PCR检测发现在干旱处理之后,与抗逆相关的基因AtCAT1、AtCAT3和AtRD22在转基因株系中的表达量显著升高。上述结果表明LjbHLH34正调控植物的抗旱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HLH转录因子 干旱胁迫 基因克隆 日本百脉根
下载PDF
金荞麦C2H2-ZFP家族基因分析及FdC2H2-2在芦丁合成积累中的功能表征 被引量:1
8
作者 龙欧 卢翔 +4 位作者 石亚亮 李光胜 张凯旋 王俊珍 周美亮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161-1173,共13页
C2H2锌指蛋白转录因子在植物生长发育、胁迫响应和次生代谢合成调控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前期研究发现金荞麦根部类黄酮含量高于苦荞麦可能是由于FdCHI,FdF3H,FdDFR等与类黄酮生物合成相关的基因家族被扩增。然而,参与类黄酮生物合成的C... C2H2锌指蛋白转录因子在植物生长发育、胁迫响应和次生代谢合成调控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前期研究发现金荞麦根部类黄酮含量高于苦荞麦可能是由于FdCHI,FdF3H,FdDFR等与类黄酮生物合成相关的基因家族被扩增。然而,参与类黄酮生物合成的C2H2锌指蛋白转录因子家族基因在金荞麦中如何调控芦丁合成尚未见报道。本研究对金荞麦FdC2H2-ZFP转录因子进行了全基因组鉴定和表达谱分析。共鉴定出114个FdC2H2-ZFPs。在对RNA-Seq数据分析基础上,筛选并克隆C2H2锌指蛋白基因FdC2H2-2。该基因具有3个典型的C2H2锌指结构,与拟南芥AtTREE1、AtDAZ3同源性较高。qRT-PCR显示FdC2H2-2基因的表达显著受茉莉酸诱导。此外,过表达FdC2H2-2毛状根中芦丁含量显著高于对照,且其芦丁合成途径中关键酶基因黄酮醇合成酶(FLS)、苯丙氨酸解氨酶(PAL)与类黄酮3’,5’-羟化酶(F3’5’H)表达量显著提高。以上结果表明,金荞麦FdC2H2-2基因可能通过激活芦丁生物合成关键酶基因FLS、PAL以及F3’5’H的表达,从而正向调控芦丁的积累。本研究为今后解析金荞麦C2H2锌指蛋白基因的功能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荞麦 C2H2锌指蛋白 全基因组鉴定 系统进化 基因克隆 芦丁合成
原文传递
苦荞FtEIN3基因的克隆及其抗立枯病功能分析
9
作者 李光胜 卢翔 +4 位作者 刘洋 张凯旋 王海华 唐新科 周美亮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389-1400,共12页
为了了解苦荞抗立枯病的分子机制,以苦荞代表性品种川荞1号为材料,克隆出FtEIN3基因。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FtEIN3基因的CDS序列长度为1623 bp,编码540个氨基酸,FtEIN3蛋白二级结构由α-螺旋(33.52%)、延伸链(6.67%)、β折叠(2.41%)和无... 为了了解苦荞抗立枯病的分子机制,以苦荞代表性品种川荞1号为材料,克隆出FtEIN3基因。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FtEIN3基因的CDS序列长度为1623 bp,编码540个氨基酸,FtEIN3蛋白二级结构由α-螺旋(33.52%)、延伸链(6.67%)、β折叠(2.41%)和无规则卷曲(57.41%)组成。系统进化树显示,苦荞FtEIN3蛋白与棉花GhEIN3、榴莲DzEIN3蛋白亲缘关系较近。通过对108份苦荞种质资源EIN3编码区序列比对,检测到5种不同的单倍型,其中Hap3为优异单倍型。qRT-PCR结果表明,FtEIN3基因在苦荞中的表达受立枯丝核菌侵染的诱导。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下,苦荞FtEIN3基因定位在细胞核上。为进一步验证FtEIN3基因的功能,本研究构建了FtEIN3的转基因拟南芥并分析其抗病性。结果显示,相对于野生型拟南芥,过表达FtEIN3基因显著提高了转基因拟南芥株系的抗立枯病能力。以上结果表明FtEIN3基因参与苦荞麦抗立枯病的防御过程,为进一步研究FtEIN3调控苦荞抗立枯病的分子机制奠定了一定的工作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苦荞 FtEIN3 克隆 拟南芥 抗立枯病
原文传递
野生金荞麦种质资源异地繁殖与保护研究
10
作者 沈伦豪 赖弟利 +7 位作者 唐宇 王俊珍 李基光 李伟 严明理 张凯旋 刘丽莉 周美亮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889-895,共7页
野生金荞麦(Fagopyrum cymosum)是野生荞麦资源中分布区域最为广泛和应用价值最大的野生种,具有较高遗传多样性。但受环境及人为因素影响,金荞麦野生资源流失严重,急需开展资源保护工作。本研究以考察搜集的野生金荞麦资源为材料,比较... 野生金荞麦(Fagopyrum cymosum)是野生荞麦资源中分布区域最为广泛和应用价值最大的野生种,具有较高遗传多样性。但受环境及人为因素影响,金荞麦野生资源流失严重,急需开展资源保护工作。本研究以考察搜集的野生金荞麦资源为材料,比较了有性繁殖和无性繁殖对野生金荞麦异地繁殖的差异,探讨了不同地理环境下采用块茎繁殖、枝条扦插繁殖和种子繁殖3种方式对野生金荞麦异地繁殖的影响。结果显示,块茎繁殖相对更好,异地繁殖构成较大群体后利于其异交结实,原生境海拔高度与气候条件与繁殖地的差异对野生金荞麦的萌发及生长繁殖存在影响,昭觉县的地理条件适合开展野生金荞麦异地繁殖。该研究结果对金荞麦的异地繁殖和保护策略的制定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野生金荞麦 异地繁殖 保护研究
原文传递
15个白三叶品种的ISSR和ITS遗传多样性分析 被引量:11
11
作者 李金博 高丽华 +3 位作者 周美亮 李诗刚 彭昭良 吴燕民 《草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147-1153,共7页
利用ISSR标记和ITS序列分析在我国大面积推广应用的15个白三叶(Trifolium repens)品种的遗传多样性与地理来源关系,试图为我国白三叶新品种的选育提供遗传理论支持。结果表明,15个白三叶品种明显分为两大类,第Ⅰ类有10个白三叶品种,主... 利用ISSR标记和ITS序列分析在我国大面积推广应用的15个白三叶(Trifolium repens)品种的遗传多样性与地理来源关系,试图为我国白三叶新品种的选育提供遗传理论支持。结果表明,15个白三叶品种明显分为两大类,第Ⅰ类有10个白三叶品种,主要来源于丹麦、澳大利亚、新西兰和荷兰;第Ⅱ类有5个白三叶品种,主要来源于美国、中国和阿根廷。白三叶品种聚类具有一定的地域性分布规律,ISSR和ITS均能有效地对白三叶品种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且ISSR可以更加细致地对其进行分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三叶 ISSR ITS 遗传多样性
下载PDF
植物毛状根的诱导及应用 被引量:5
12
作者 王成龙 周美亮 +1 位作者 邵继荣 吴燕民 《草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770-779,共10页
发根农杆菌(Agrobacterium rhizogenes)诱导植物细胞的快速生长并分化形成毛状根,具有增长速度快、遗传稳定的特点。植物毛状根作为转基因工具被广泛地应用于次生代谢物的生产,环境污染的治理,以及作物品种改良等方面。本文主要从植物... 发根农杆菌(Agrobacterium rhizogenes)诱导植物细胞的快速生长并分化形成毛状根,具有增长速度快、遗传稳定的特点。植物毛状根作为转基因工具被广泛地应用于次生代谢物的生产,环境污染的治理,以及作物品种改良等方面。本文主要从植物毛状根的诱导以及植物毛状根的应用两方面简要综述。同时对其潜在问题与未来发展前景做以展望,以期为毛状根在牧草方面的研究提供一些借鉴,并为草业科学研究领域提供一种新的技术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根农杆菌 毛状根 次生代谢物生产 作物遗传改良
下载PDF
作物及其种质资源与人文环境的协同演变学说 被引量:6
13
作者 刘旭 李立会 +2 位作者 黎裕 谭光万 周美亮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11,共11页
作物及其种质资源与人文环境的协同演变学说是关于作物及其种质资源与人文环境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发展的理论。一方面,在一个特定环境中种植不同的作物或不同类型的作物会导致形成相应的饮食习惯与人文环境;另一方面,饮食习惯与... 作物及其种质资源与人文环境的协同演变学说是关于作物及其种质资源与人文环境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发展的理论。一方面,在一个特定环境中种植不同的作物或不同类型的作物会导致形成相应的饮食习惯与人文环境;另一方面,饮食习惯与人文环境又会对作物及其种质资源产生深刻影响,甚至可以引领其演变。其遗传基础是作物在传播和改良过程中发生自然杂交或突变后,在人文环境的人工选择作用下被定向固定,重组或突变基因频率在群体中不断累积提高,最终形成适应特定人文环境的新型作物及其种质资源。现代作物育种在一定程度上也受作物及其种质资源与人文环境的协同演变学说的指导,并且极大加速了作物及其种质资源的演变进程。本文以中国传统饮食文化习用体系为例,从糯性种质、蒸煮制度、蔬果丰富和物尽其用四个方面考察了作物及其种质资源与人文环境协同演变的关系。建议在作物种质资源保护和利用中要重视农民权利与作物传统生境保护,遵循“有差异,就选择;能遗传,可定向”的基本原则,强化地方品种与近缘野生种的高效利用,开展基因组学研究,正向推动作物改良与种质资源演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作物种质资源 人文环境 协同演变 饮食习用
原文传递
苦荞突变体库构建与突变体中芦丁合成相关基因表达分析 被引量:3
14
作者 孙朝霞 侯思宇 +6 位作者 郝彦蓉 王东航 高豪 韩渊怀 李红英 刘龙龙 周美亮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402-408,共7页
苦荞是重要的小杂粮作物之一,营养物质丰富,是天然芦丁的重要来源。突破苦荞育种难题,创制苦荞新种质是目前研究的重要方面。本试验利用甲基磺酸乙酯(EMS)构建了黑丰1号苦荞突变体库,明确了当EMS浓度为1.2%时,诱变效果较好。通过对M1突... 苦荞是重要的小杂粮作物之一,营养物质丰富,是天然芦丁的重要来源。突破苦荞育种难题,创制苦荞新种质是目前研究的重要方面。本试验利用甲基磺酸乙酯(EMS)构建了黑丰1号苦荞突变体库,明确了当EMS浓度为1.2%时,诱变效果较好。通过对M1突变株表型观察统计,共获得叶色、叶型、株型、粒型变异单株102株,突变率为3.85%;高效液相色谱技术(HPLC)测定1000株M3材料,获得高芦丁含量突变株系2个和低芦丁突变体株系5个;qRT-PCR对芦丁含量突变体株系中芦丁代谢关键酶基因(CHS、F3H、4CL、FLS、UFGT)进行表达量分析,发现不同株系中上述基因的表达量与芦丁含量相关性不明显,但个别基因如FtFLS基因表达量在高芦丁含量突变体中达到对照的4.55倍。通过突变体的筛选丰富了苦荞基因资源,创新了苦荞新种质,也为苦荞芦丁代谢的分子基础研究提供了材料保证与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苦荞 突变体 芦丁 基因表达
原文传递
武陵山区凤凰县荞麦生产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被引量:2
15
作者 汤睿 王艳兰 +4 位作者 李基光 田仁广 王利群 熊振友 周美亮 《作物研究》 2019年第1期52-54,共3页
荞麦是湖南特色旱粮作物之一,是一种集食用、饲用、药用多种用途的作物。阐述了凤凰县荞麦生产的优势及现状,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 荞麦 问题 对策 凤凰
下载PDF
苦荞与幼龄油茶、茶树、猕猴桃套种的产量及效益分析 被引量:2
16
作者 汤睿 李基光 +5 位作者 王艳兰 向兰舟 王素华 田仁广 熊振友 周美亮 《湖南农业科学》 2021年第10期9-10,共2页
为了增加幼龄油茶、茶树和猕猴桃园的复种指数,降低锄草成本,对苦荞与幼龄油茶、茶树和猕猴桃春、秋2季套种的产量及效益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3种套种模式苦荞的年总产量为230.5~278.5 kg/667m^(2),其中猕猴桃+苦荞套种模式的产量... 为了增加幼龄油茶、茶树和猕猴桃园的复种指数,降低锄草成本,对苦荞与幼龄油茶、茶树和猕猴桃春、秋2季套种的产量及效益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3种套种模式苦荞的年总产量为230.5~278.5 kg/667m^(2),其中猕猴桃+苦荞套种模式的产量最高,达278.5 kg/667m^(2);3种套种模式的经济效益为1231~1415元/667m^(2),其中猕猴桃+苦荞套种模式的经济效益最高,达1415元/667m^(2)。因此,猕猴桃+苦荞套种模式是一种值得推广的种植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苦荞 油茶 茶树 猕猴桃 套种 产量 经济效益
下载PDF
湖南省荞麦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 被引量:2
17
作者 汤睿 李基光 +5 位作者 王艳兰 邓辉平 田仁广 熊振友 田时良 周美亮 《湖南农业科学》 2020年第3期106-109,共4页
荞麦作为湖南省特色旱粮,具有食用、饲用、药用多种用途。发展荞麦产业,对促进湖南省经济增长具有重要作用。该文阐述了湖南省荞麦产业的现状及发展优势,对品种、种植方式、产值、科研投入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加快新品... 荞麦作为湖南省特色旱粮,具有食用、饲用、药用多种用途。发展荞麦产业,对促进湖南省经济增长具有重要作用。该文阐述了湖南省荞麦产业的现状及发展优势,对品种、种植方式、产值、科研投入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加快新品种选育、加大科研投入力度、加强金荞麦的推广开发力度、加强一二三产业的有效融合等具体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荞麦 现状 对策 湖南
下载PDF
外源褪黑素对干旱胁迫下苦荞幼苗生长及生理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14
18
作者 高安静 刘婷婷 +5 位作者 周美亮 姚鑫 彭艳 唐勇 程剑平 阮景军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3003-3012,共10页
【目的】探究外源褪黑素(Melatonin,MT)对干旱胁迫下苦荞幼苗生长及生理特性的影响,为其在苦荞抗旱生理基础研究和应用上提供理论参考。【方法】以苦荞品种川荞2号为试验材料,采用15%聚乙二醇(PEG)模拟干旱胁迫,设CK(蒸馏水)、PEG、PEG... 【目的】探究外源褪黑素(Melatonin,MT)对干旱胁迫下苦荞幼苗生长及生理特性的影响,为其在苦荞抗旱生理基础研究和应用上提供理论参考。【方法】以苦荞品种川荞2号为试验材料,采用15%聚乙二醇(PEG)模拟干旱胁迫,设CK(蒸馏水)、PEG、PEG+50μmol/L MT、PEG+100μmol/L MT和PEG+200μmol/L MT共5个处理。测定不同处理苦荞幼苗的地上部分鲜干重、地下部分鲜干重、光合色素含量、抗氧化酶活性及渗透调节物质含量,并利用熵权TOPSIS分析法和灰色关联度分析对外源MT处理干旱胁迫下苦荞幼苗生理指标进行综合评价。【结果】喷施不同浓度MT均可减轻干旱胁迫对苦荞幼苗生长的抑制,其中喷施100μmol/L MT处理的效果较佳,苦荞幼苗地上部分鲜重、地下部分鲜重、地上部分干重、地下部分干重和根冠比等较PEG处理分别增加18.6%、38.6%、18.1%、136.4%和96.7%,叶绿素a、叶绿素b、类胡萝卜素和总叶绿素含量分别提高35.0%、19.6%、48.3%和30.8%,过氧化氢酶(CAT)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分别提高27.1%和74.4%,丙二醛(MDA)含量降低45.9%,脯氨酸和可溶性糖含量分别增加11.07%和50.2%。灰色关联度分析结果表明,外源MT主要通过提高POD活性及可溶性糖和类胡萝卜素含量等途径来减缓干旱胁迫对苦荞幼苗的伤害。【结论】100μmol/L MT能有效缓解干旱胁迫对苦荞幼苗生长的抑制和损伤作用,提高苦荞幼苗抗旱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苦荞 干旱胁迫 褪黑素 熵权TOPSIS分析 灰色关联度分析
下载PDF
金荞麦抑瘤活性成份提取及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15
19
作者 李红丽 文丹丹 +3 位作者 周美亮 王海华 彭喜旭 高利臣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CAS CSCD 2019年第7期833-840,共8页
金荞麦是药典收藏蓼科荞麦属药用植物,种质资源主要分布于我国中部和西南地区,其抑瘤活性成份浸滞法提取工艺滞后,主要抑瘤活性成份黄酮和酚类集中分布在根茎部位。金荞麦抗肿瘤主要机制是抑制肿瘤细胞增殖和迁移,诱导肿瘤细胞凋亡和自... 金荞麦是药典收藏蓼科荞麦属药用植物,种质资源主要分布于我国中部和西南地区,其抑瘤活性成份浸滞法提取工艺滞后,主要抑瘤活性成份黄酮和酚类集中分布在根茎部位。金荞麦抗肿瘤主要机制是抑制肿瘤细胞增殖和迁移,诱导肿瘤细胞凋亡和自噬,以及抗炎抗氧化作用。本文综述了金荞麦抑瘤活性成份及提取和抗肿瘤作用机制研究进展,旨在为金荞麦抗肿瘤活性成份作用机制进一步研究和药用资源充分利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荞麦 抑瘤成份 成份提取 抑瘤机制
下载PDF
荞麦种质资源概况 被引量:47
20
作者 范昱 丁梦琦 +6 位作者 张凯旋 杨克理 唐宇 张宗文 方沩 严俊 周美亮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813-828,共16页
荞麦是一种重要的药食饲多用的作物,中国是全球最大的苦荞生产国和世界荞麦多样性中心,中国西南地区是国际公认的荞麦起源中心。种质资源是农作物生产利用、品种创新和生物技术研究的物质基础,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和意义。自20世纪80年... 荞麦是一种重要的药食饲多用的作物,中国是全球最大的苦荞生产国和世界荞麦多样性中心,中国西南地区是国际公认的荞麦起源中心。种质资源是农作物生产利用、品种创新和生物技术研究的物质基础,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和意义。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学者收集了约有3000余份栽培荞麦种质资源,其中2200余份保存于我国长期库中。这些栽培荞麦经过自然演变、人工培育和传播后,已在全世界范围广泛分布,兼具代表性和多样性。综述了我国甜荞和苦荞的产区分布现状、资源收集和保存概况,以及近40年来对我国荞麦资源的农艺性状和营养品质的鉴定评价情况;并简要介绍了世界上其他国家和组织对于荞麦种质资源的的收集和评价现状,以期为荞麦种质资源保护和合理利用提供参考。同时,对已报道的荞麦属野生种(含变种、亚种)及分布现状进行了归纳,对其主要性状的特征和变异情况进行了总结,并归纳了国内外对于野生荞麦资源的开发利用方面的研究进展,结果表明,我国西南地区野生荞麦资源尤为丰富,除个别种(如金荞麦)以外,均主要集中于滇黔川边界地区。最后,对我国荞麦种质资源利用的不足和展望进行了讨论,提出仍需推进以下工作:(1)全面、系统、量化地建立荞麦的种质资源农艺性状、营养组分、加工品质、食味品质等性状的评价体系,继续完善我国荞麦种质资源评价和品质鉴定工作;(2)大力挖掘荞麦在作物布局和特色经济作物价值潜力,加快推进我国荞麦优异种质的选育和合法引进,推进荞麦产业健康有序快速发展;(3)关注野生荞麦生存环境恶化的问题,特别是岩野野荞、抽葶野荞、皱叶野荞、海螺沟野荞等的生存环境急剧恶劣,其分布区域更加狭隘,急需加大对珍惜野生资源进行抢救性的考察、收集和保护工作;(4)持续推进荞麦全基因组测序和基因组结构注释工作,深入挖掘荞麦关键农艺性状和抗逆遗传位点,并开发系统的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平台,并从分子水平进一步解析荞麦品质性状形成遗传机制,如淀粉、氨基酸、维生素E以及黄酮类化合物特别是芦丁的生物合成途径关键基因的分子调控网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荞麦 种质资源 分布 性状评价 品质鉴定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