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7篇文章
< 1 2 1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原发性肝细胞癌上腹部转移的CT诊断 被引量:4
1
作者 周翔平 闵鹏秋 +1 位作者 缪竞陶 何之彦 《临床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1期33-36,共4页
笔者报道57例经病理组织学证实,并作手术探查有上腹部转移的原发性肝细胞癌(HCC)CT表现,着重分析上腹部淋巴结转移,肝胃、肝十二指肠和镰状韧带转移的CT 改变。同时对门静脉、下腔静脉以及肝内转移作了描述。本文认为,CT 对HCC 上腹部... 笔者报道57例经病理组织学证实,并作手术探查有上腹部转移的原发性肝细胞癌(HCC)CT表现,着重分析上腹部淋巴结转移,肝胃、肝十二指肠和镰状韧带转移的CT 改变。同时对门静脉、下腔静脉以及肝内转移作了描述。本文认为,CT 对HCC 上腹部转移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有特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移 门腔间隙 肝肿瘤 CT
下载PDF
原发性肝癌的影象诊断 被引量:11
2
作者 周翔平 陈卫霞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CAS 2000年第4期439-440,共2页
1 CT在原发性肝癌诊治中的应用 随着CT功能的日益发展和完善,CT在原发性肝癌诊治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近年来,螺旋CT(Spriral-CT),电子束CT(electric beam CT)和多尾CT(Multi-slice CT)的应用,极大地提高了扫描速度和图象后处理功能,能... 1 CT在原发性肝癌诊治中的应用 随着CT功能的日益发展和完善,CT在原发性肝癌诊治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近年来,螺旋CT(Spriral-CT),电子束CT(electric beam CT)和多尾CT(Multi-slice CT)的应用,极大地提高了扫描速度和图象后处理功能,能非常方便、快捷地完成肝脏的分期扫描(注射造影剂后分别于肝动脉期、门静脉期和平衡期扫描)、动态扫描及癌灶和血管的三维重建,有助于癌灶的准确定位,判断癌灶与邻近肝静脉、门静脉和其他解剖结构的空间关系,了解肿瘤的血供、与非癌变肝组织之间的境界是否清晰、肿瘤包膜是否完整、有无门脉癌栓等,从而有利于提高病变的检出率和准确诊断率,评估肿瘤的生长方式、生物学行为,选择治疗方案,预测预后等。 1.1 CT在原发性肝癌诊断中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肿瘤 病因学 病理学 CT 诊断
下载PDF
脾脏疾病的CT、MRI诊断 被引量:2
3
作者 周翔平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CSCD 1999年第4期248-250,共3页
脾脏的大体及断面解剖。2 .脾脏的先天变异( 位置、形态及数目) 。3 .脾感染性疾病:脾脓肿,脾结核及脾包虫病。CT、MRI 均表现病灶中心为低密度液化坏死区,边缘可见环行强化。病灶多发及钙化有助于脾结核的诊断。4 .脾... 脾脏的大体及断面解剖。2 .脾脏的先天变异( 位置、形态及数目) 。3 .脾感染性疾病:脾脓肿,脾结核及脾包虫病。CT、MRI 均表现病灶中心为低密度液化坏死区,边缘可见环行强化。病灶多发及钙化有助于脾结核的诊断。4 .脾脏的囊性病变:主要包括脾囊肿、脾内假性胰腺囊肿及脾包虫病。CT、MRI 像呈液性密度或信号,边缘光整。鉴别诊断需结合临床病史及包虫皮试。5 .脾良性肿瘤:主要包括脾血管瘤,脾错构瘤和淋巴管瘤。以脾血管瘤最多见,较特征性的影像学表现为CT 增强扫描病灶明显强化,MRI T1 W 像呈低信号或等信号,T2 W 像呈高信号。6 .脾脏恶性肿瘤:常见有恶性淋巴瘤和转移瘤。恶性淋巴瘤CT 表现为脾肿大,脾内多发或单发低密度灶,边缘不规整。脾转移瘤表现多种多样,病灶可单发或多发,实性或囊性。MRI呈稍长T1 、T2 信号。7 .脾梗塞:常见于脾血管血栓、癌栓栓塞及肿瘤组织的包埋。典型梗塞形状为尖端指向脾门、内小外大的锥形。CT 增强扫描为低密度灶。MRI 呈稍长T1、长T2 信号。8 .脾外伤包括三种:a 完全性破裂;b 脾中心破裂;c 包膜下破裂。CT、MRI 可显示脾损伤裂口,还可区分新鲜、陈旧出血及腹腔积液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脾脏疾病 CT 诊断 磁共振成像
下载PDF
胸腹通连病变的影像诊断及其解剖基础
4
作者 周翔平 严志汉 +4 位作者 黄娟 许崇永 刘荣波 李真林 徐剑英 《临床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44-46,共3页
目的 探讨胸腹通连病变的CT、MRI诊断及其解剖基础。材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 5 4例穿越膈孔和膈肌的胸腹通连病变 ,并以 40例正常人CT、MRI表现作对照。结果  5 4例病变中经食管裂孔 18例 ,病变主要系贲门癌侵犯食管下段、食管静脉曲... 目的 探讨胸腹通连病变的CT、MRI诊断及其解剖基础。材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 5 4例穿越膈孔和膈肌的胸腹通连病变 ,并以 40例正常人CT、MRI表现作对照。结果  5 4例病变中经食管裂孔 18例 ,病变主要系贲门癌侵犯食管下段、食管静脉曲张及食管旁疝 ;经主动脉裂孔 2 1例 ,病变有淋巴瘤、淋巴转移、其他肿瘤及上腔静脉阻塞后奇静脉扩张 ;经下腔静脉裂孔 7例 ;经膈肌直接穿通 8例 ,见于肺癌、肝癌、感染性疾病、先天性膈发育异常和外伤等。结论 熟练掌握膈孔的正常解剖有助于准确认识胸腹通连病变的C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通连病变 胸部 腹部 CT MRI 诊断
下载PDF
重组人p53腺病毒基因局部注射联合肝动脉化疗栓塞治疗原发性肝癌 被引量:25
5
作者 官泳松 孙龙 +3 位作者 周翔平 李肖 贺庆 刘源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25-127,共3页
目的:评估重组人p53腺病毒基因治疗(rAd-p53)联合经皮肝动脉栓塞化疗术(TACE)治疗中、晚期肝细胞肝癌的临床疗效. 方法:TACE、经皮肝瘤体内注入重组人p53腺病毒注射液(rAd-p53)2种方法治疗中晚期肝细胞肝癌共150例,其中采用经皮肝瘤体... 目的:评估重组人p53腺病毒基因治疗(rAd-p53)联合经皮肝动脉栓塞化疗术(TACE)治疗中、晚期肝细胞肝癌的临床疗效. 方法:TACE、经皮肝瘤体内注入重组人p53腺病毒注射液(rAd-p53)2种方法治疗中晚期肝细胞肝癌共150例,其中采用经皮肝瘤体内注入rAd-p53后联合TACE治疗中晚期肝细胞肝癌68例(治疗组),并与同期病情相当的中晚期肝细胞肝癌单独的TACE治疗82例(对照组)相比较. 结果:治疗组、对照组有效率分别为67.6%和51.2%.治疗组瘤体明显缩小,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42<0.05); 对照组白细胞下降例数多,程度重;治疗组白细胞下降例数少,程度轻(P=0.003<0.05);治疗组比对照组的癌性疼痛减轻程度明显,差异显著(P=0.017<0.05);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Karnofsky有显著性差异(P=0.029<0.05). 结论:重组人p53腺病毒注射液(rAd-p53)联合TACE治疗HCC,增强了抗癌效果,改善了患者的生存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治疗组 对照组 TACE 联合 肝细胞肝癌 瘤体 治疗中 结论 显著性差异 方法
下载PDF
早期乳腺癌的超声和X线摄影的对照研究 被引量:50
6
作者 杨志伟 赵亚平 +3 位作者 周翔平 许崇永 张晓莉 严志汉 《临床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14-16,共3页
目的 探讨早期乳腺癌的超声和X线的特征性表现 ,提高其诊断率。材料与方法  5 0例乳腺癌和 2 0例乳腺良性病变均行B超和X线检查 ,乳腺摄片时间为月经后 10天内 ,所有病例均经病理证实。结果 B超诊断早期乳腺癌 3 9例 ,其敏感性和特... 目的 探讨早期乳腺癌的超声和X线的特征性表现 ,提高其诊断率。材料与方法  5 0例乳腺癌和 2 0例乳腺良性病变均行B超和X线检查 ,乳腺摄片时间为月经后 10天内 ,所有病例均经病理证实。结果 B超诊断早期乳腺癌 3 9例 ,其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 78.0 %和 85 .0 % ,准确性为 80 .0 % ;X线诊断早期乳腺癌 41例 ,其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 82 .0 %和 90 .0 % ,准确性为84.3 %。二者综合诊断 ,其敏感性和特异性为 96.0 %和 76.5 % ,准确性为 90 .4%。结论 二者综合检查可提高早期乳腺癌诊断的敏感性和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乳腺X线摄影 诊断 对照研究
下载PDF
胰源性区域性门静脉高压症的螺旋CT诊断———与门静脉高压的对照研究 被引量:21
7
作者 严志汉 周翔平 +5 位作者 许崇永 宋彬 黄娟 刘荣波 徐剑英 陈宪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6期462-464,共3页
目的 探讨胰源性区域性门静脉高压 (PSPH)的CT表现及其鉴别诊断。方法 回顾性分析 1 8例PSPH的螺旋CT表现 ,并以 30例肝炎后门静脉高压 (PH)作为对照 ,着重观察胃周侧支静脉开放情况。结果 在PSPH和PH中 ,食管下端静脉、胃冠状静脉... 目的 探讨胰源性区域性门静脉高压 (PSPH)的CT表现及其鉴别诊断。方法 回顾性分析 1 8例PSPH的螺旋CT表现 ,并以 30例肝炎后门静脉高压 (PH)作为对照 ,着重观察胃周侧支静脉开放情况。结果 在PSPH和PH中 ,食管下端静脉、胃冠状静脉、胃短静脉、胃网膜静脉曲张或扩大的比例分别为 1 1 %、72 %、94%、94%和 1 0 0 %、1 0 0 %、2 8%、2 0 %。结论 与PH相比 ,PSPH的胃周侧支循环开放具有特征性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疾病 门静脉高压 螺旋CT 诊断
下载PDF
血行播散型与非血行播散型结核累及腹部淋巴结的CT强化表现及其解剖、病理基础 被引量:14
8
作者 杨志刚 李媛 +3 位作者 闵鹏秋 余建群 郭应坤 周翔平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927-930,共4页
目的 观察血行播散型与非血行播散型结核累及腹部淋巴结的CT强化特征及其优势解剖分布。方法 回顾性观察46例腹部淋巴结结核(其中血行播散型13例、非血行播散型33 例)的CT强化表现(病灶大小、形态、强化类型)及其解剖分布。血行播散... 目的 观察血行播散型与非血行播散型结核累及腹部淋巴结的CT强化特征及其优势解剖分布。方法 回顾性观察46例腹部淋巴结结核(其中血行播散型13例、非血行播散型33 例)的CT强化表现(病灶大小、形态、强化类型)及其解剖分布。血行播散型结核合并有肺部粟粒型肺结核。结果 血行播散型与非血行播散型结核常优势地累及网膜、肠系膜、胰周及腹主动脉周围上部淋巴结, 但腹主动脉周围下部淋巴结受累常见于血行播散型结核(69.2%),而少见于非血行播散型结核(6.1%,P<0.01)。血行播散型与非血行播散型结核淋巴结CT强化特征无差别,97%病例淋巴结增大呈周边强化,常伴“多房样”征象。结合上述CT征象,诊断腹部淋巴结结核的正确率90%,敏感度93%,特异度89%。全部血行播散型病例肝脏、脾脏增大,肝脏多数呈均匀密度,而脾脏有散在低密度灶,46%血行播散型病例肾脏有低密度灶。结论 血行播散型与非血行播散型结核累及腹部淋巴结及淋巴结外器官存在一定的优势解剖分布,这与淋巴结结核的感染途径存在一定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核 淋巴结 腹部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下载PDF
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与肾癌的CT鉴别诊断 被引量:17
9
作者 朱捷 刘荣波 +3 位作者 周翔平 武志峰 卢春燕 王娜 《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257-260,共4页
目的 探讨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 (RAML)与肾细胞癌 (RCC)的 CT鉴别征象 ,以提高不典型 RAML的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双期增强 CT扫描的 RAML 36例 (5 7个病灶 ) ,RCC4 6例。运用 χ2检验确定有显著性差异的 CT观察指标进行判别分析 ... 目的 探讨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 (RAML)与肾细胞癌 (RCC)的 CT鉴别征象 ,以提高不典型 RAML的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双期增强 CT扫描的 RAML 36例 (5 7个病灶 ) ,RCC4 6例。运用 χ2检验确定有显著性差异的 CT观察指标进行判别分析 ,得到各指标在鉴别诊断中的权重。结果 单发或多发、边缘、分叶征、病灶突出比、与实质的分界、与皮质的交角、皮质掀起征、肿瘤内血管影、钙化等 9项 CT观察指标对 RAML与 RCC的鉴别有统计学意义 ,利用最大似然法判别分析对二者诊断的准确率分别为 :RAML组 93.0 % ,RCC组 89.1%。结论 病灶突出比、与皮质的交角、皮质掀起征及肿瘤内血管影特征对二者鉴别诊断起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 肾细胞癌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下载PDF
肺癌影像学表现的病理学基础及其分子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9
10
作者 白汉林 车国卫 +2 位作者 李英姿 周翔平 周清华 《中国肺癌杂志》 CAS 2002年第2期158-160,共3页
关键词 肺癌 影像学表现 病理学基础 分子机制 癌基因 抑癌基因 基因表达 DNA含量 肿瘤血管生成
下载PDF
腭部恶性肿瘤的CT诊断 被引量:9
11
作者 徐胜生 肖家和 +1 位作者 周翔平 魏懿 《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940-943,共4页
探讨腭部恶性肿瘤的CT表现及其诊断价值。回顾性分析32例经病理证实的腭部恶性肿瘤的CT表现,其中男27例,女5例。所有病例均行横断增强扫描,其中8例同时行平扫,2例加冠状位扫描。腭部恶性肿瘤的CT表现为:(1)腭部肿块(26例)、腭部软组织增... 探讨腭部恶性肿瘤的CT表现及其诊断价值。回顾性分析32例经病理证实的腭部恶性肿瘤的CT表现,其中男27例,女5例。所有病例均行横断增强扫描,其中8例同时行平扫,2例加冠状位扫描。腭部恶性肿瘤的CT表现为:(1)腭部肿块(26例)、腭部软组织增厚(6例)和腭骨质破坏(6例),其中病变位于软腭(22例)、硬腭(4例)、软硬腭交界处(3例);(2)邻近结构受累及(27例);(3)颈部淋巴结转移(17例)。CT是一种优良的检查技术,能显示腭部恶性肿瘤的大体病理改变以及侵犯途径,为临床治疗和预后提供重要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腭部恶性肿瘤 CT诊断 颈部淋巴结转移 CT表现 回顾性分析 冠状位扫描 病理证实 诊断价值 增强扫描
下载PDF
肝细胞癌门静脉癌栓致门静脉海绵样变性侧支循环的螺旋CT研究 被引量:20
12
作者 宋彬 陈卫霞 +5 位作者 徐隽 闵鹏秋 周翔平 刘再毅 严志汉 陈宪 《临床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0期785-790,共6页
目的 探讨肝细胞癌门静脉癌栓所致门静脉海绵样变性 (cavernoustransformationoftheportalvein ,CaTPV)侧支循环血管的构成及螺旋CT特征。资料与方法 搜集经组织病理学证实的肝细胞癌伴门静脉主干癌栓 5 7例进行回顾性分析 ,根据病理... 目的 探讨肝细胞癌门静脉癌栓所致门静脉海绵样变性 (cavernoustransformationoftheportalvein ,CaTPV)侧支循环血管的构成及螺旋CT特征。资料与方法 搜集经组织病理学证实的肝细胞癌伴门静脉主干癌栓 5 7例进行回顾性分析 ,根据病理所见有无肝硬化背景分为肝硬化阳性组 (n =2 6 )和肝硬化阴性组 (n =31) ;另选择 15例肝硬化合并门静脉高压而无肝细胞癌和CaTPV的病例作为对照组。所有病例均行标准化上腹部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观察CaTPV侧支血管的CT表现 ,对比分析各组螺旋CT对CaTPV侧支血管的显示率。结果 门静脉胆支(胆囊静脉和胆管周围静脉丛 )和胃支 (胃左、胃右静脉及属支 )是CaTPV最常显示的侧支血管。门静脉胆支的出现与CaTPV有关 ,而与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无关 (CT显示率 81%~ 94%比 0 ) ;门静脉胃支的CT显示率 3组之间无差别 (胃左静脉 77%~ 87% ,胃右静脉 5 8%~ 6 0 % )。结论 门静脉胆支和胃支是构成CaTPV侧支循环的最主要的血管 ;胆支开放仅见于CaTPV ,而胃支开放与肝硬化并发门静脉高压以及CaTPV均有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细胞癌 门静脉癌栓 海绵样变性 侧支循环 螺旋CT
下载PDF
兔VX2肝癌MSCT评价及病理特征 被引量:11
13
作者 杨林 周翔平 +4 位作者 官泳松 李祖茂 郭兴 李肖 孙家瑜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623-625,共3页
目的探讨兔VX2肝癌的CT表现及其病理特征。方法采用开腹瘤块包埋法建立兔VX2肝癌模型,分别于接种后2周和3周,应用Philips64层螺旋CT对实验兔进行CT平扫和增强双期扫描,CT检查完成后处死实验兔,进行病理学检查。结果16只兔均接种成功,在C... 目的探讨兔VX2肝癌的CT表现及其病理特征。方法采用开腹瘤块包埋法建立兔VX2肝癌模型,分别于接种后2周和3周,应用Philips64层螺旋CT对实验兔进行CT平扫和增强双期扫描,CT检查完成后处死实验兔,进行病理学检查。结果16只兔均接种成功,在CT平扫,瘤灶表现为低密度,增强扫描,瘤灶在肝动脉期表现为不同程度的环形强化,门脉期呈低密度,与周围肝组织分界清楚;病理学检查见肿瘤呈结节状,突出于肝表面,部分有包膜,切面呈灰白色,与周围正常肝组织分界清楚;光镜下,癌细胞呈巢状分布,细胞较大,形态不规则,排列紊乱,血窦多,胞核大而深染,胞质量少。结论兔VX2肝癌病理表现呈结节状,与正常肝组织分界清楚,光镜下癌细胞呈巢状分布,异型性明显;MSCT可以准确地监测其生长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X2肿瘤 模型 动物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下载PDF
门静脉高压侧支循环的螺旋CT表现 被引量:31
14
作者 许崇永 周翔平 +2 位作者 邓开鸿 赵亚平 杨诚 《临床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5期280-283,共4页
目的:探讨肝硬化门脉高压侧支循环的螺旋CT表现。材料与方法:搜集肝硬化门脉高压患者52例,其中23例采用3mm薄层容积扫描,重建层厚1.5mm,并进行MIP血管重建。结果:螺旋CT显示脐周静脉曲张12例,胆囊周围静脉... 目的:探讨肝硬化门脉高压侧支循环的螺旋CT表现。材料与方法:搜集肝硬化门脉高压患者52例,其中23例采用3mm薄层容积扫描,重建层厚1.5mm,并进行MIP血管重建。结果:螺旋CT显示脐周静脉曲张12例,胆囊周围静脉曲张8例,脾肾静脉侧支开放9例,腹膜后静脉曲张10例,食管静脉曲张24例,食管周围静脉曲张10例,奇静脉扩大15例,胃周静脉曲张27例,左肾静脉扩大11例;MIP显示门脉1~2级分支增粗,2级以下分支细小、扭曲、僵直19例。结论:螺旋CT薄层扫描可优化门脉侧支循环显示,提高细小曲张静脉的发现率;门脉MIP血管重建可以多方位、多角度立体显示肝内外侧支循环的开放,对于预测门静脉高压性上消化道出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硬化 门脉高压 侧支循环 螺旋CT MIP血管重建
下载PDF
急性胰腺炎侵及胃裸区的CT表现 被引量:26
15
作者 闵鹏秋 廖正银 +3 位作者 杨恒选 宋彬 周翔平 谢晓东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2003年第3期161-163,222,共4页
目的 :探讨急性胰腺炎 (acutepancreatitis ,AP)胃裸区受累CT表现特征 ,与毗邻结构受累的关系。材料和方法 :对15 8例AP患者行螺旋CT增强或平扫 ,观察胃裸区受累CT表现特征和受累发生率 ,与毗邻结构受累的关系。结果 :胃裸区受累发生率... 目的 :探讨急性胰腺炎 (acutepancreatitis ,AP)胃裸区受累CT表现特征 ,与毗邻结构受累的关系。材料和方法 :对15 8例AP患者行螺旋CT增强或平扫 ,观察胃裸区受累CT表现特征和受累发生率 ,与毗邻结构受累的关系。结果 :胃裸区受累发生率为 75 .9% ,表现为小点条状、小斑片状到片团状软组织密度影或伴积液。胃裸区内病变向下直接与肾旁前间隙内的胰腺周围间隙相连续 ;向左、向上与左膈下潜在脂肪间隙相连续。结论 :AP时胃裸区易受累 ,表现为不同程度的炎性改变。胃裸区向下直接与肾旁前间隙内的胰腺周围间隙相通连 ;向左、向上与左膈下潜在脂肪间隙相通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胰腺炎 胃裸区 CT表现 脂肪密度 解剖结构
下载PDF
多层螺旋CT与钆贝葡胺增强MRI对肝癌诊断价值比较 被引量:13
16
作者 刘敏 周翔平 +3 位作者 刘荣波 杨汉丰 朱捷 孙昌进 《临床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341-345,共5页
目的比较多层螺旋CT与钆贝葡胺(GdBOPTA)增强MRI对肝癌的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对19例同组患者依次行多层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MR平扫及GdBOPTA动态、延迟扫描。比较多层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MR平扫+GdBOPTA动态扫描及联合MRI3种方法病... 目的比较多层螺旋CT与钆贝葡胺(GdBOPTA)增强MRI对肝癌的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对19例同组患者依次行多层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MR平扫及GdBOPTA动态、延迟扫描。比较多层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MR平扫+GdBOPTA动态扫描及联合MRI3种方法病灶检出的敏感性及对肝癌病灶定性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结果3组病灶检出的敏感性及对肝癌病灶诊断的准确性以联合MRI组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GdBOPTA增强MRI对病灶检出的敏感性及肝癌病灶诊断的准确性优于多层螺旋C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 对比剂 钆贝葡胺 肝肿瘤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下载PDF
20(R)-人参皂甙Rg3对大鼠肝癌细胞的作用 被引量:16
17
作者 李肖 官泳松 +5 位作者 周翔平 孙龙 刘源 贺庆 富力 毛咏秋 《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217-220,共4页
目的 探讨人参皂甙 Rg3对大鼠诱发性肝癌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建立 SD大鼠诱发性肝癌模型 ,经肿瘤供血动脉灌注不同剂量的 2 0 (R) -人参皂甙 Rg3(0 .375、1.5、6 .0 mg/ kg) ,磁共振成像 (MRI)技术测量治疗前、后肿瘤的体积变化 ,... 目的 探讨人参皂甙 Rg3对大鼠诱发性肝癌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建立 SD大鼠诱发性肝癌模型 ,经肿瘤供血动脉灌注不同剂量的 2 0 (R) -人参皂甙 Rg3(0 .375、1.5、6 .0 mg/ kg) ,磁共振成像 (MRI)技术测量治疗前、后肿瘤的体积变化 ,流式细胞仪 (FCM)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肿瘤细胞的凋亡、增殖及坏死情况。结果 高剂量组对肿瘤体积的影响与对照组比较 ,其差异具有显著性 (P<0 .0 5 ) ;低、中、高三个治疗组诱导大鼠肝癌细胞的平均凋亡率 (% )分别为 11.0 8± 3.78、13.5 7± 3.34和 2 7.35± 16 .0 4 ,高剂量组较其它组差异显著 ;用药后测得 S期细胞的平均比率 (% )分别为 2 3.98± 9.4 4、19.73± 6 .6 2和 14 .0 9± 3.4 8,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 ,且药物剂量与其对肿瘤细胞的抑制作用呈正相关。高剂量组中增殖细胞核抗原 (PCNA)与肿瘤坏死因子 (TNF)的表达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 ;治疗组组间 PCNA与 TNF的表达差异不显著。结论 经肿瘤供血动脉灌注人参皂甙 Rg3能明显的抑制肿瘤细胞增殖、有效的诱导肿瘤细胞凋亡、促进肿瘤组织坏死 ,并有剂量依赖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参皂甙RG3 肝癌 细胞凋亡
下载PDF
螺旋CT双期扫描对胰腺癌可切除性的评价 被引量:16
18
作者 严志汉 周翔平 +5 位作者 宋彬 刘荣波 许崇永 黄娟 李昌宪 侯彩芳 《临床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6期355-358,共4页
目的 评价螺旋CT双期扫描对胰腺癌可切除性的价值。材料与方法 对 42例拟诊胰腺癌随后又行手术治疗的患者作出前瞻性的诊断和可切除性的评估。病理结果 :胰腺癌 3 3例 ,非胰腺癌 9例。CT双期延迟扫描时间分别为 2 5s和 60s。并将CT判... 目的 评价螺旋CT双期扫描对胰腺癌可切除性的价值。材料与方法 对 42例拟诊胰腺癌随后又行手术治疗的患者作出前瞻性的诊断和可切除性的评估。病理结果 :胰腺癌 3 3例 ,非胰腺癌 9例。CT双期延迟扫描时间分别为 2 5s和 60s。并将CT判断的结果与手术结果作对比。结果  42例中 ,螺旋CT正确诊断 3 9例 ( 93 % )。螺旋CT判断可切除性的敏感性为 89% ,特异性为92 % ,准确性为 91%。 10例肝转移癌 ,CT诊断 8例 ( 80 % ) ;9例腹膜癌变 ,CT诊断 5例 ( 5 6% ) ;关于胰周血管是否受侵 ,2 1例中CT判断正确 19例 ( 91% )。结论 螺旋CT不仅诊断胰腺癌的准确性高 ,而且判断其可切除性的准确性也高 ,因而是诊断和术前评估胰腺癌最全面而准确的影像学手段之一。螺旋CT双期薄层扫描判断胰周血管是否受侵的准确性较高 ,从而提高了可切除性判断的准确性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螺旋CT 胰腺癌 可切除性 评价
下载PDF
双能X线骨密度仪与定量CT测量骨密度准确性的研究 被引量:14
19
作者 杨小明 熊海 +7 位作者 周翔平 刘静 潘小平 尚家云 雷梅 吕先慧 赵清华 杨定焯 《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32-133,共2页
目的 探讨双能 X线骨密度仪 (DXA)与定量 CT(QCT)测量骨密度的准确性。方法 用 DXA(前后位扫描 )与 QCT测量 5具猪腰段脊柱中 2 0个椎骨 ,将各自得到的骨密度与对应灰重密度比较 (DXA骨密度对应椎骨灰重密度 ,QCT骨密度对应椎体灰重密... 目的 探讨双能 X线骨密度仪 (DXA)与定量 CT(QCT)测量骨密度的准确性。方法 用 DXA(前后位扫描 )与 QCT测量 5具猪腰段脊柱中 2 0个椎骨 ,将各自得到的骨密度与对应灰重密度比较 (DXA骨密度对应椎骨灰重密度 ,QCT骨密度对应椎体灰重密度 )。结果  QCT骨密度与灰重密度线性相关性较好 (松质 r=0 .80 ,皮质 r=0 .79,P<0 .0 1) ,DXA骨密度较差 (r=0 .4 1,P>0 .0 5 )。结论  QCT测量骨密度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能X线骨密度仪 定量CT 骨密度
下载PDF
MRCP 2D FASE序列对胆道术后病变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12
20
作者 孙昌进 周翔平 +4 位作者 陈宪 刘荣波 宋彬 严志汉 白汉林 《临床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27-131,共5页
目的 评价磁共振胆胰管成像 (MRCP)二维快速自旋回波序列 (2DFASE)对胆道术后并发症的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 对 72例胆道术后 (胆囊切除术 4 8例 ,胆总管探查术 8例 ,肝管空肠吻合术 16例 )出现不明原因发热、黄疸、右上腹痛等症状患... 目的 评价磁共振胆胰管成像 (MRCP)二维快速自旋回波序列 (2DFASE)对胆道术后并发症的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 对 72例胆道术后 (胆囊切除术 4 8例 ,胆总管探查术 8例 ,肝管空肠吻合术 16例 )出现不明原因发热、黄疸、右上腹痛等症状患者进行MRCP检查 ,由 2位放射科医生阅片 ,着重观察是否存在残余胆囊、胆管狭窄、胆道结石、吻合口狭窄等术后并发症 ,并与直接胆管造影、手术和病理结果对照分析。结果 MRCP 2DFASE对残余胆囊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准确率分别为 92 .3%、97.1%、92 .3%、97.1%、95 .8% ;对胆管狭窄分别为 90 .9%、97.8%、90 .9%、97.8%、96 .4 % ;对胆道结石分别为 79.2 %、10 0 %、10 0 %、90 .6 %、93.1% ;对胆管扩张均为 10 0 % ;对胆肠吻合口定位准确率为 10 0 % ;对吻合口狭窄诊断的准确率为 87.5 %。结论 MRCP 2DFASE序列是诊断胆道术后病变的一种准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胆胰管成像 二维快速自旋回波序列 胆道手术 术后病变 诊断价值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