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0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华明阿霉素治疗原发性肝癌27例分析 被引量:3
1
作者 周载平 倪恿文 +7 位作者 莫荣枢 周华兰 黄平 饶荣生 李凌 杨红华 汪维生 连俊彦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8期631-632,共2页
我院自1991年7月至1992年2月对27例原发性肝癌患者应用华明阿霉素治疗,与对照组30例比较分析,现报告如下;1 材料与方法两组病例均符合1977年12月制定的全国原发性肝癌诊断标准。两组临床资料见表1。介入法经肝动脉造影证实,剖腹法均获... 我院自1991年7月至1992年2月对27例原发性肝癌患者应用华明阿霉素治疗,与对照组30例比较分析,现报告如下;1 材料与方法两组病例均符合1977年12月制定的全国原发性肝癌诊断标准。两组临床资料见表1。介入法经肝动脉造影证实,剖腹法均获病理诊断,为肝细胞性肝癌(Ⅰ-Ⅲ级)。观察组用华明盐酸阿霉素。由汕头鮀滨制药厂生产。产品批号(89)粤卫药准字第C5-022号。对照组用进口阿霉素(由意大利爱宝大药厂提供)。介入法行Seldinger’s肝动脉插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霉素 肝肿瘤
下载PDF
Vacuseal负压引流系统在腹部外科的应用体会(附47例报告) 被引量:3
2
作者 周载平 余元龙 +1 位作者 胡泽民 陈宏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CAS 2003年第4期389-390,共2页
目的 报告Vacuseal负压引流系统在腹部外科的应用体会。方法  1999年 5月至 2 0 0 2年 3月 ,作者对 47例腹部手术病例实施Vacuseal引流 ,其中肝切除术 6例 ,急性胰腺炎胰床松解术 7例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 5例 ,门奇断流术 4例 ,腹腔清... 目的 报告Vacuseal负压引流系统在腹部外科的应用体会。方法  1999年 5月至 2 0 0 2年 3月 ,作者对 47例腹部手术病例实施Vacuseal引流 ,其中肝切除术 6例 ,急性胰腺炎胰床松解术 7例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 5例 ,门奇断流术 4例 ,腹腔清创术 4例 ,直、结肠癌根治术 10例 ,切口感染 11例。并与同期 64例 (次 )普通负压引流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Vacuseal组日均腹腔引流量大于普通引流 ,引流后伤口肉芽组织情况改善 ,二期缝合时间缩短 ,无引流不适反应。结论 Vacuseal负压引流的效果明显优于普通负压引流 ,适用于腹部的脏器切除或严重炎症、低位空腔脏器术后、巨大缺损的伤口感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acuseal负压引流系统 腹部 外科应用 腹腔引流量
下载PDF
介入下的区域性动脉灌注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 被引量:4
3
作者 周载平 胡泽民 +3 位作者 余元龙 谢钢 陈宏 李晓群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外科版)》 2006年第1期24-26,共3页
目的探讨介入下区域性动脉灌注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SAP)的价值。方法20例SAP患者在临床确诊4h内实施介入下的区域性动脉灌注生长抑素和抗生素等治疗,术后加压灌注5d;以全身药物治疗的28例患者作对照组,比较两种治疗方法对胰腺炎的临床... 目的探讨介入下区域性动脉灌注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SAP)的价值。方法20例SAP患者在临床确诊4h内实施介入下的区域性动脉灌注生长抑素和抗生素等治疗,术后加压灌注5d;以全身药物治疗的28例患者作对照组,比较两种治疗方法对胰腺炎的临床指标和病死率、并发症率、住院时间等的影响。结果两组在胰腺炎的临床症状缓解、血尿淀粉酶和脂肪酶等炎症生化指标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区域灌注组患者的住院病程缩短,且病死率降低(P<0.05),其并发症率及中转手术率等方面与全身药物治疗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区域性动脉灌注治疗SAP能快速改善临床和生化指标,疗效明显优于全身用药治疗,可以在临床推广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症急性胰腺炎 区域性动脉灌注 生长抑紊
下载PDF
肝损伤外科治疗的分级处理(附84例报告) 被引量:2
4
作者 周载平 胡泽民 +2 位作者 余元龙 常晓健 陈宏 《肝胆外科杂志》 2001年第5期333-334,共2页
目的 探讨肝损伤外科治疗的分级处理方法。方法 总结近年来 84例肝损伤治疗情况。其中 , 级 12例 , 级2 6例 , 级 32例 , 级 6例 , 级 8例。非手术治疗 18例 (占总数的 2 2 .6 % ) ;手术治疗 6 5例 ,单纯肝组织缝补 42例 ,不规则性、... 目的 探讨肝损伤外科治疗的分级处理方法。方法 总结近年来 84例肝损伤治疗情况。其中 , 级 12例 , 级2 6例 , 级 32例 , 级 6例 , 级 8例。非手术治疗 18例 (占总数的 2 2 .6 % ) ;手术治疗 6 5例 ,单纯肝组织缝补 42例 ,不规则性、清创性肝切除 2 1例 ,碘仿纱条填塞 2例。结果 临床痊愈 75例 ,无手术并发症发生。死亡 7例 ,总病死率 8.33% ,分级病死率 : ~ 级 0 % , 级 6 .2 5 % (2 /32 ) , 级 0 % , 级 6 2 .5 % (5 /8)。结论 肝损伤应实行分级的外科限时处理 , 级以下损伤可适当保守治疗 , 级或其以上损伤应强化抗休克措施 ,依据损伤类型进行相应的手术治疗 ,以彻底清创止血 ,合理引流 ,防治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损伤 分级 治疗
下载PDF
三磷酸腺苷生物荧光法检测肿瘤药敏的价值 被引量:11
5
作者 周载平 胡泽民 +3 位作者 季明芳 余元龙 常晓健 陈宏 《肿瘤防治杂志》 2003年第7期689-691,共3页
目的 :探讨三磷酸腺苷生物荧光法 (ATP TCA)评估肿瘤药物敏感性和指导术后化疗的价值。方法 :以ATP TCA法在体外分别检测了 5 9例 5种实体瘤细胞对 6种化疗药物的耐药率和敏感率。结果 :5 FU、MMC、DDP等 6种常用化疗药物的耐药率 >... 目的 :探讨三磷酸腺苷生物荧光法 (ATP TCA)评估肿瘤药物敏感性和指导术后化疗的价值。方法 :以ATP TCA法在体外分别检测了 5 9例 5种实体瘤细胞对 6种化疗药物的耐药率和敏感率。结果 :5 FU、MMC、DDP等 6种常用化疗药物的耐药率 >75 %。胃肠肿瘤的化疗药物敏感性差异无显著意义 ,泰素、羟基喜树碱、丝裂霉素和吡柔比星对肝癌的敏感率分别为 91 7%、6 0 0 %、5 0 0 %和 4 2 8% ;诺维本、博莱霉素对食管癌敏感率为 85 7%、4 2 9%。结论 :ATP TCA法用于检测肿瘤化疗药物敏感性较为可靠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腺苷三磷酸 荧光光度测定法 抗药性 肿瘤
下载PDF
抗生素和免疫抑制剂的个体化用药对肝移植受体术后感染的影响 被引量:1
6
作者 周载平 余元龙 +3 位作者 胡泽民 陈宏 肖倩霞 金舒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外科版)》 2006年第8期34-36,40,共4页
目的评价采用抗生素和免疫抑制剂的个体化治疗方案对肝移植受体术后感染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采用抗生素和免疫抑制剂的个体化用药对31例肝移植受体术后的感染发生率、病原菌谱以及病死率的影响。结果住院期间发生感染15例次,常见病... 目的评价采用抗生素和免疫抑制剂的个体化治疗方案对肝移植受体术后感染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采用抗生素和免疫抑制剂的个体化用药对31例肝移植受体术后的感染发生率、病原菌谱以及病死率的影响。结果住院期间发生感染15例次,常见病原菌为阴沟肠杆菌、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鲍曼不动杆菌、表皮葡萄球菌等,根据药敏试验,主要以泰能、他格适或特治星进行治疗。通过控制免疫抑制剂的血药浓度,术后感染率(48.4%)显著低于2003年之前移植病例的感染率(86.7%),P<0.05。细菌和真菌感染率明显减少(P<0.05),巨细胞病毒(CMV)感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抗生素和免疫抑制剂的个体化应用,可以明显减少肝移植受体术后发生感染和其他并发症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移植 免疫抑制剂 抗生素 个体化
下载PDF
实验性肝癌雄激素受体表达的病理意义 被引量:1
7
作者 周载平 梁力建 《实用癌症杂志》 2001年第6期578-580,共3页
目的 探讨肝癌癌变过程中雄激素受体 (AR)表达的动态变化和病理意义。方法 以二甲氨基偶氮苯 ( 3′ Me DAB)建立大鼠诱发性肝癌模型 ,将 6 0只雄鼠分为 2组 :诱癌组 (n =35 ) ,以 3′ Me DAB诱癌 ,对照组 (n =2 5 ) ,以精制大米喂服... 目的 探讨肝癌癌变过程中雄激素受体 (AR)表达的动态变化和病理意义。方法 以二甲氨基偶氮苯 ( 3′ Me DAB)建立大鼠诱发性肝癌模型 ,将 6 0只雄鼠分为 2组 :诱癌组 (n =35 ) ,以 3′ Me DAB诱癌 ,对照组 (n =2 5 ) ,以精制大米喂服。放射配基结合技术检测各实验期大鼠肝脏AR的定量表达。结果 诱癌组大鼠肝重 /体重比值在第 4、5个月时大幅度上升 (P <0 .0 5 )。诱癌组雄激素受体定量以癌变启动期 (第 1个月 )和成癌期 (第 5个月 )最高 ,第 2个月最低 ,细胞核AR分别为 ( 5 6 .2 8± 9.48) ,( 5 9.49± 4.42 )和 ( 33.5 2± 3.2 4)fmol/mg蛋白质。对照组大鼠的生理性AR表达与年龄依赖的性活动能力一致。诱发癌瘤受体定量以肝细胞型肝癌最高 (P <0 .0 5 ) ,且癌瘤组织高于癌周组织 (P <0 .0 5 )。结论 实验性肝癌癌变特定阶段雄激素受体表达活跃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验性肝癌 雄激素受体 肝癌 病理 病因
下载PDF
急性重症胆管炎死亡的高危因素和对策分析 被引量:2
8
作者 周载平 曾仁红 +1 位作者 胡泽民 余元龙 《江西医学院学报》 2003年第4期35-37,共3页
目的 探讨急性重症胆管炎死亡的高危因素和对策。方法 分析 93例急性重症胆管炎的资料 ,其中 6 0岁以下 4 9例 ,6 0岁以上 4 4例 ,Charcot三联征 78例 ,Reynold五联征 13例 ,确诊 6h内手术 4 6例 ,6h后 4 0例 ,治疗期间多器官功能不全... 目的 探讨急性重症胆管炎死亡的高危因素和对策。方法 分析 93例急性重症胆管炎的资料 ,其中 6 0岁以下 4 9例 ,6 0岁以上 4 4例 ,Charcot三联征 78例 ,Reynold五联征 13例 ,确诊 6h内手术 4 6例 ,6h后 4 0例 ,治疗期间多器官功能不全 18例。结果 痊愈 72例 ,死亡 2 1例 ,死亡率 2 2 .6 % ( 2 1/ 93) ;6 0岁以下和以上组死亡率分别为 10 .2 %、36 .3% ;确诊 6h内和 6h后手术组死亡率分别为 13.0 %、37.5 % ;Charcot三联症和五联症死亡率分别为 19.2 %、4 6 .1%。结论 高龄、延误手术时机、合并MODS是死亡的高危因素 ,早期手术、警惕继发性胆道结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重症胆管炎 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症 预后 高危因素
下载PDF
CT引导下无水乙醇阻滞双侧腹腔神经丛治疗腹部癌性疼痛的评价
9
作者 周载平 胡泽民 +1 位作者 余元龙 唐秉航 《岭南现代临床外科》 2004年第4期262-263,共2页
目的探讨CT引导下腹腔神经丛无水乙醇阻滞治疗腹部癌性疼痛的价值。方法对无法切除和无法有效止痛的12例晚期上腹部癌症病例,CT引导下以无水酒精10~15毫升实施双侧腹腔神经丛阻滞,评价其止痛效果、不良反应、生存质量等。结果疼痛完全... 目的探讨CT引导下腹腔神经丛无水乙醇阻滞治疗腹部癌性疼痛的价值。方法对无法切除和无法有效止痛的12例晚期上腹部癌症病例,CT引导下以无水酒精10~15毫升实施双侧腹腔神经丛阻滞,评价其止痛效果、不良反应、生存质量等。结果疼痛完全缓解7例,部分缓解3例,患者仅口服或肌注曲马多即能止痛,有效率83.3%;6例完全或部分缓解持续3个月,1例持续4.3个月。全部病例精神状态、饮食和睡眠明显好转。结论CT引导下腹腔神经丛无水乙醇阻滞可较有效地解除上腹部顽固性的癌性疼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T引导 癌性疼痛 腹腔 神经 双侧 无水乙醇 治疗 上腹部 阻滞 止痛
下载PDF
左膈疝嵌顿并结肠脾曲穿孔1例
10
作者 周载平 《广东医学》 CAS CSCD 2003年第5期483-483,共1页
关键词 膈疝嵌顿 结肠脾曲穿孔 胸片 CT
下载PDF
经导管的序贯性化疗预防肝癌术后复发
11
作者 周载平 胡泽民 +2 位作者 余元龙 谢钢 倪恿文 《江西医学院学报》 2003年第6期80-82,共3页
目的 探讨经肝动脉、门静脉插管的序贯性化疗在预防肝癌术后复发中的价值。方法  133例肝癌肝切除术中选择 38例进行肝动脉、门静脉插管和或双插管 ,术后序贯性灌注阿霉素等细胞毒性药物 ,评估其对首次复发时间和第 0 .5、1、2年复发... 目的 探讨经肝动脉、门静脉插管的序贯性化疗在预防肝癌术后复发中的价值。方法  133例肝癌肝切除术中选择 38例进行肝动脉、门静脉插管和或双插管 ,术后序贯性灌注阿霉素等细胞毒性药物 ,评估其对首次复发时间和第 0 .5、1、2年复发率的影响。结果 导管化疗组无瘤生存期为 ( 9.3± 2 .8)个月 (n =38) ,单纯切除组为 ( 6 .8± 3.9)个月 ;导管化疗组术后 0 .5、1、2年复发率为 10 .5 %、2 1.1%、4 7.4 % ,单纯切除组为 12 .6 %、36 .8%、6 5 .3%。结论 经导管的灌注化疗可以较有效地预防肝癌术后的中远期复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癌 手术后 序贯性化疗 肝动脉 门静脉 复发
下载PDF
诱发性肝癌雄激素受体的动态变化及氟他胺对受体表达和成癌的影响
12
作者 周载平 梁力健 《岭南现代临床外科》 1999年第2期74-76,共3页
目的 探讨肝癌癌变过程雄激素受体的动态变化及氟他胺(Flutamide)对成癌和受体影响。方法 以3'-Me-DAB建立诱发性肝癌模型,95只雄鼠分为3组:A组(n=35),3'-Me-DAB治疗组,B组(n=35),3'-Me-DAB加氟他胺组,C组n=25),对照组。结... 目的 探讨肝癌癌变过程雄激素受体的动态变化及氟他胺(Flutamide)对成癌和受体影响。方法 以3'-Me-DAB建立诱发性肝癌模型,95只雄鼠分为3组:A组(n=35),3'-Me-DAB治疗组,B组(n=35),3'-Me-DAB加氟他胺组,C组n=25),对照组。结果 ①诱癌结节及大小为A>B。②B组肝体比值上升相应比A组延迟1个月(P<0.05),肿瘤分化程度提高。③A组受体以癌变启动期(第1个月)和成癌期(第5个月)最高,第2个月最低,胞核雄激素受体蛋白质分别为(56±9),(59±4),(34±3)1)pmol/g。B组的变化趋势与A组相反(P<0.05),C组的生理性表达与年龄依赖性活动能力一致。④A组癌瘤受体定量以肝细胞型肝癌最高(P<0.05),且癌瘤组织>癌周组织(P<0.05)。结论 癌变过程雄激素受体有明显的时间和空间特点,雄激素敏感期的拮抗治疗可能抑制雄激素的促增殖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肿瘤 雄激素受体 雄激素拮抗剂
下载PDF
腹腔镜下规则性肝切除术联合胆道镜治疗肝内外胆管结石 被引量:21
13
作者 孙强 常晓健 +3 位作者 胡泽民 周载平 陈天宇 阮嘉后 《肝胆胰外科杂志》 CAS 2014年第6期447-450,共4页
目的 探讨和总结腹腔镜下规则性肝切除术联合胆道镜治疗肝内外胆管结石疗效及手术技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5月至2014年3月期间行腹腔镜下及开腹规则性肝切除术联合胆道镜治疗肝内外胆管结石的病例资料,分为腹腔镜组(n=38)和开腹组... 目的 探讨和总结腹腔镜下规则性肝切除术联合胆道镜治疗肝内外胆管结石疗效及手术技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5月至2014年3月期间行腹腔镜下及开腹规则性肝切除术联合胆道镜治疗肝内外胆管结石的病例资料,分为腹腔镜组(n=38)和开腹组(n=40),随访截止日期2014年5月.结果 腹腔镜组成功实施肝切除术37例,中转开腹1例.腹腔镜组与开腹组比较,前者手术时间较长[(255±91) minVS(150±45)min]、下床活动早[(1.2±0.3)d vs (2.8±1.2)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中出血量[(191±153) mL vs(210±130)mL]、术后住院时间[(8.0±2.5)d vs (7.5±3.8)d]、术中结石清除率[97.3% (36/37) vs 95.0% (38/40)]、术后并发症发生率[16.2% (6/37) vs 25.0% (10/40)]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均无围手术期死亡.两组随访率为[92% (34/37) vs 90% (36/40)],随访时间2 ~86个月.两组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胆管炎症状(n=3 vs n=5),以及结石复发(n=3 vs n=5).结论 腹腔镜下规则性肝切除术联合胆道镜治疗肝内胆管结石是安全、可行的,能达到与开腹手术相似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腔镜 肝切除 胆管结石
下载PDF
老年急性重症胆管炎手术时机和死亡原因的探讨 被引量:25
14
作者 陆伟 胡泽民 +1 位作者 周载平 余元龙 《肝胆外科杂志》 2002年第3期217-218,共2页
关键词 急性重症胆管炎 老年 手术 死因
下载PDF
肝胆手术后并发胆漏的诊断和治疗效果研究 被引量:11
15
作者 肖玲 何坤 +1 位作者 杨玉宇 周载平 《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 CAS 2019年第7期66-67,70,共3页
目的分析肝胆手术后并发胆漏的诊断和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5月-2018年7月期间所在医院收治的82例肝胆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术后并发胆漏情况进行分析,同时分析发病原因、诊断方法及治疗情况等。结果... 目的分析肝胆手术后并发胆漏的诊断和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5月-2018年7月期间所在医院收治的82例肝胆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术后并发胆漏情况进行分析,同时分析发病原因、诊断方法及治疗情况等。结果本组82例患者中,12例(14.63%)患者术后并发胆漏,所有患者均通过影像学检查和临床表现确诊,通过多种方法治疗后,所有患者均在短时间内治愈,未出现继发感染及其他并发症。结论肝胆手术易引发术后胆漏,发病原因比较复杂,为充分减少发病率,要做好预防性处理。针对已经合并胆漏的患者,要采取及时、有效、合理的救治方法,从而不断强化患者临床治疗有效率,降低胆漏对患者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胆手术 胆漏 引流 继发感染
下载PDF
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在肝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 被引量:2
16
作者 何坤 胡泽民 +2 位作者 周载平 陈宏 邓辉洲 《肿瘤防治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1047-1049,1053,共4页
目的探讨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在肝癌中的表达状况及其意义。方法利用组织芯片技术构建肝癌组织芯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49例肝癌组织及相应癌旁组织、6例正常肝组织中PPARγ蛋白的表达并分析其与分化程度等临床... 目的探讨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在肝癌中的表达状况及其意义。方法利用组织芯片技术构建肝癌组织芯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49例肝癌组织及相应癌旁组织、6例正常肝组织中PPARγ蛋白的表达并分析其与分化程度等临床和病理指标的关系。结果49例肝癌标本中PPARγ表达阳性25例(51.02%),49例相应癌旁组织中15例阳性(30.61%),6例正常肝组织中未见表达(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6)。肝癌患者不同年龄、肿瘤大小、血清AFP水平、门/腔静脉癌栓有无、HBsAg感染与否的PPAR-γ表达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分化程度的PPARγ表达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PARγ蛋白在肝癌组织中呈高表达,其表达与肝癌病理分化有密切关系,检测PPARγ蛋白对诊断肝癌、判断其恶性程度及预后均有一定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肿瘤 PPARΓ 免疫组织化学
下载PDF
肝癌衍生生长因子和细胞外基质蛋白-1对原发性肝内胆管细胞癌的鉴别诊断和预后意义 被引量:2
17
作者 何坤 阮嘉后 +3 位作者 储兵 周载平 黄锐钦 胡泽民 《现代肿瘤医学》 CAS 2016年第5期775-779,共5页
目的:研究肝癌衍生生长因子(HDGF)和细胞外基质蛋白-1(ECM1)对原发性肝内胆管细胞癌(PICC)和结直肠癌(CRC)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对55例PICC、60例肝脏转移性CRC以及60例原发性CRC标本行免疫组织化学(IHC)染色和统计学处理。结果:32例(5... 目的:研究肝癌衍生生长因子(HDGF)和细胞外基质蛋白-1(ECM1)对原发性肝内胆管细胞癌(PICC)和结直肠癌(CRC)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对55例PICC、60例肝脏转移性CRC以及60例原发性CRC标本行免疫组织化学(IHC)染色和统计学处理。结果:32例(58.2%)PICC归为肿块型,13例(23.6%)为导管内乳头状型,10例(18.2%)为周围导管浸润型。PICC中ECM1表达与男性(P=0.033)、肝门区(P=0.027)、导管内乳头黏液腺瘤(P=0.000)和肠型上皮细胞(P<0.001)显著相关。HDGF+/ECM1-免疫表型诊断PICC有100%的阳性预测值(PPV)。HDGF-/ECM1+免疫表型诊断转移性CRC有84.2%的PPV值。HDGF+/ECM1+免疫表型诊断PICC和转移性CRC分别有86.7%和13.3%的PPV值。单变量Cox生存分析55例PICC标本,确认浸润深度(P=0.005)、淋巴结转移(P=0.012)、肿瘤阶段(P=0.004)以及血管浸润(P=0.023)与病人不良预后显著相关。多变量Cox生存分析认为:肿瘤阶段(P=0.002)与病人生存期差有关。结论:PICC中的ECM1表达与性别、肿瘤位置、导管内乳头状生长型及肠表型呈统计学相关。HDGF和ECM1联合可作为鉴别PICC和转移性CRC的有用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癌衍生生长因子 细胞外基质蛋白-1 原发性肝内胆管细胞癌 鉴别诊断
下载PDF
急性重症胆管炎手术时机和死亡原因的探讨 被引量:9
18
作者 胡泽民 周载平 《医师进修杂志》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19-20,25,共3页
目的:探讨急性重症胆管炎的手术时机与死亡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1992年6月-2000年12月收治的急性重症胆管炎136例,结果:术后临床痊愈113例,围手术期死亡23例,术后72h内死亡16例,72h以后死亡4例,总死亡率16.9%(23/136),... 目的:探讨急性重症胆管炎的手术时机与死亡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1992年6月-2000年12月收治的急性重症胆管炎136例,结果:术后临床痊愈113例,围手术期死亡23例,术后72h内死亡16例,72h以后死亡4例,总死亡率16.9%(23/136),死亡原因为多系统器官衰竭9例,DIC4例,感染性休克4例,糖尿病酮症酸中毒3例,ARDS3例,结论:急性重症胆管炎的早期判断,手术前的充分扩容治疗及手术时机与手术方式的掌握,是减少并发症和降低死亡率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重症胆管炎 手术时机 死亡原因 治疗
下载PDF
肝门部胆管癌的外科治疗 被引量:2
19
作者 胡泽民 余元龙 周载平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CAS CSCD 2002年第10期592-594,共3页
目的 探讨肝门部胆管癌的诊断和外科治疗的效果。方法 对 46例肝门部胆管癌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组术前误诊率 43 .5 % (2 0 / 46)。 18例手术切除 ,总手术切除率 3 9.1%(18/ 46) ,其中根治性切除率 2 6.1% (12 / 46) ;... 目的 探讨肝门部胆管癌的诊断和外科治疗的效果。方法 对 46例肝门部胆管癌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组术前误诊率 43 .5 % (2 0 / 46)。 18例手术切除 ,总手术切除率 3 9.1%(18/ 46) ,其中根治性切除率 2 6.1% (12 / 46) ;2 2例行周围胆管空肠吻合术 ;6例U管引流术。根治切除、姑息切除、胆管空肠吻合和U管引流组病人的平均生存期分别是 (2 0 .3 2± 11.2 4)月 ,(18.12±10 .43 )月 ,(12 .46± 8.78)月和 (7.3 2± 5 .2 4)月。切除组病人的生存期显著长于姑息性手术组 (P<0 .0 1) ,而且生活质量显著提高。结论 临床医生应重视肝门部胆管癌的早期诊断。根治切除术可显著延长患者生存期和改善生存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科治疗 肝门部胆管癌 胆管肿瘤 手术方式 并发症
下载PDF
外周血p53基因检测与大肠癌早期诊断关系 被引量:1
20
作者 陈宏 何裕隆 +3 位作者 余元龙 胡泽民 常晓健 周载平 《广东医学》 CAS CSCD 2002年第12期1269-1270,共2页
目的分析大肠癌发生过程中p53基因的突变作用,评估外周血p53基因突变分析作为大肠癌高危对象筛查指标的实际应用价值。方法 用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象多态(PCR-SSCP)银染技术对50例大肠癌家系成员和20例健康人(对照组)的外周血p53基因第5... 目的分析大肠癌发生过程中p53基因的突变作用,评估外周血p53基因突变分析作为大肠癌高危对象筛查指标的实际应用价值。方法 用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象多态(PCR-SSCP)银染技术对50例大肠癌家系成员和20例健康人(对照组)的外周血p53基因第5~8外显子进行检测。结果 大肠癌家系成员和对照组的外周血p53基因突变率为24%和0,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p53基因突变在大肠癌的发生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外周血p53基因突变分析可望成为大肠癌高危对象的早期诊断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肠肿瘤 P53基因 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象多态银染技术 外周血 诊断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