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涡河流域河南段浅层高碘地下水分布及成因
1
作者 叶永红 龚建师 +7 位作者 许乃政 张飞 王赫生 李亮 周锴锷 朱春芳 陶小虎 檀梦皎 《华东地质》 CAS 2023年第3期292-299,共8页
通过分析涡河流域河南段249组浅层地下水样,发现浅层高碘地下水分布面积为5818.9 km^(2),占总面积的51.97%,主要分布于研究区北部、东北部,其次分布于太康县的东部地区。第四纪松散沉积物中的碘是浅层地下水中碘的主要来源。气候条件使... 通过分析涡河流域河南段249组浅层地下水样,发现浅层高碘地下水分布面积为5818.9 km^(2),占总面积的51.97%,主要分布于研究区北部、东北部,其次分布于太康县的东部地区。第四纪松散沉积物中的碘是浅层地下水中碘的主要来源。气候条件使得浅层地下水中的碘倾向于聚集,地形地貌控制下的地下水流场以及抽取地下水灌溉庄稼的过程,均使浅层地下水中的碘逐渐浓缩而形成浅层高碘地下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涡河流域 河南段 高碘地下水 浅层地下水 地下水流场
下载PDF
安徽省亳州市浅层地下水化学特征及成因机理
2
作者 李亮 龚建师 +6 位作者 王赫生 周锴锷 朱春芳 陶小虎 叶永红 檀梦皎 张飞 《华东地质》 CAS 2023年第3期345-356,共12页
安徽省亳州市浅层地下水是当地农业和生活用水的主要来源之一。为查明浅层地下水化学特征、解释其成因机理,文章综合运用描述性统计、相关性分析、离子比例系数和Piper三线图等方法,对143组浅层地下水样品进行分析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 安徽省亳州市浅层地下水是当地农业和生活用水的主要来源之一。为查明浅层地下水化学特征、解释其成因机理,文章综合运用描述性统计、相关性分析、离子比例系数和Piper三线图等方法,对143组浅层地下水样品进行分析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亳州市浅层地下水化学类型复杂,主要阳离子含量依次为Na^(+)>Mg^(2+)>Ca^(2+),主要阴离子含量依次为HCO_(3)^(-)>SO_(4)^(2-)>Cl^(-);水化学特征主要受水岩相互作用、蒸发等因素影响,大气降水和人为因素总体影响相对较小;水岩相互作用中阳离子交换、硅酸盐和碳酸盐矿物风化溶解是主控因素;人为活动影响中,生活污染、农业活动大于工矿活动影响;地下水质量等级以Ⅳ类水为主,超Ⅲ类水主要影响因子为F^(-)、Na^(+)、总硬度和溶解性总固体(Total dissolved solids,TDS);灌溉水质量以中等为主,主要受Na^(+)浓度过高影响。地下水化学成因机理研究为正在开展的淮河流域地下水资源调查评价和可持续开发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亳州市 浅层地下水 水化学特征 成因机理
下载PDF
淮河流域浅层地下水水化学特征10年对比分析及其环境变迁意义
3
作者 朱春芳 龚建师 +5 位作者 陶小虎 檀梦皎 周锴锷 王赫生 李亮 叶永红 《华东地质》 CAS 2023年第3期282-291,共10页
浅层地下水是淮河流域重要的农业灌溉和农村分散供水水源,开展水化学特征演变分析能为区域用水安全、粮食安全保障提供科学依据。该次研究应用数值统计、舒卡列夫分类、Piper三线图、水质评价等方法,对比分析10年间隔(2009年和2019年)... 浅层地下水是淮河流域重要的农业灌溉和农村分散供水水源,开展水化学特征演变分析能为区域用水安全、粮食安全保障提供科学依据。该次研究应用数值统计、舒卡列夫分类、Piper三线图、水质评价等方法,对比分析10年间隔(2009年和2019年)的水化学分析数据,总结浅层地下水化学特征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0年之后,淮河流域浅层地下水更趋于弱碱性,溶解性总固体和总硬度平均值有所增长,但中位值略有下降,最大值抬升较多;优势离子排序没有变化,Na^(+)和HCO_(3)^(-)仍为淮河流域浅层地下水中主要优势离子,水化学组分空间变异性进一步增强;水化学类型仍以Na-Ca-Mg·HCO_(3)型和Ca-Mg·HCO_(3)型为主,但Na-Ca-Mg·HCO_(3)型占比大幅减少,Ca-Mg·HCO_(3)型略有增加,水化学类型趋于分散化和复杂化。比较而言,淮北平原西部浅层地下水化学变化主要表现为HCO_(3)型占比增加,水质趋于改善;淮北平原中部主要表现为Ca型、HCO_(3)型减少,Ⅰ—Ⅲ类水占比降幅明显;南四湖水系平原Na-Ca-Mg·HCO_(3)型占比显著下降,Na·SO_(4)-Cl型则显著增加,鲁北诸河水系平原Na·Cl型、Na·SO_(4)-Cl型显著增加,南四湖水系平原和鲁北诸河水系平原Ⅴ类水占比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淮河流域 浅层地下水 水化学特征 水化学类型
下载PDF
江苏省阜宁县地下水生态水位及生态需水量研究
4
作者 王赫生 孟显超 +6 位作者 戴飞虎 谭桂丽 龚建师 陶小虎 李燕 周锴锷 檀梦皎 《华东地质》 CAS 2023年第2期141-149,共9页
苏北平原区浅层地下水与地表水体具有频繁影响、相互制约的特点,地下水的生态属性和环境功能十分重要,因此研究其生态水位及生态需水量盈亏特征对于生态保护具有重要意义。以江苏省阜宁县为例,在分析浅层地下水水位动态的基础上,通过统... 苏北平原区浅层地下水与地表水体具有频繁影响、相互制约的特点,地下水的生态属性和环境功能十分重要,因此研究其生态水位及生态需水量盈亏特征对于生态保护具有重要意义。以江苏省阜宁县为例,在分析浅层地下水水位动态的基础上,通过统计分析的方法确定了生态水位的指标体系,研究了地下水生态水位,并基于Arcgis平台评估了浅层地下水生态水量盈亏特征。结果显示:阜宁县大部分地区生态水位埋深上限值为1.5~3 m,生态水位埋深下限值为2.63~3.18 m;2021年1月,25.3%左右的区域地下水位处于非适宜区,生态需水量为589.96万m^(3);2021年5月,生态需水量为747.19万m^(3)。在地下水非适宜区,要结合县域供水现状,调整浅层地下水利用方式,宜禁则禁,宜采则采,实现地下水生态和环境功能的高效管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水生态水位 生态需水量 盈亏特征 江苏省阜宁县
下载PDF
苏北阜宁县地下水水化学特征及成因分析
5
作者 陶小虎 王赫生 +8 位作者 龚建师 许乃政 檀梦皎 胡小雨 戴飞虎 孟显超 朱春芳 周锴锷 李亮 《华东地质》 CAS 2023年第3期357-366,共10页
为了查明苏北阜宁县潜水和承压水的水化学成因和补给特征,文章采集区域内地表水、潜水、承压水(第Ⅱ、第Ⅲ、第Ⅳ承压水)的水样,结合数理统计分析、Piper三线图、Gibbs模型和水化学特征系数等手段,分析了不同水体的氢氧同位素关系和矿... 为了查明苏北阜宁县潜水和承压水的水化学成因和补给特征,文章采集区域内地表水、潜水、承压水(第Ⅱ、第Ⅲ、第Ⅳ承压水)的水样,结合数理统计分析、Piper三线图、Gibbs模型和水化学特征系数等手段,分析了不同水体的氢氧同位素关系和矿化度分布、主要阴阳离子关系、水化学特征。结果表明:①阜宁县地下水总体为弱碱性,潜水和承压水中阳离子质量浓度都呈现Na^(+)>Ca^(2+)>Mg^(2+)>K^(+),潜水中阴离子质量浓度呈现HCO_(3)^(-)>Cl^(-)>SO_(4)^(2-)>NO_(3)^(-),第Ⅱ、第Ⅲ、第Ⅳ承压水中阴离子质量浓度皆呈现出HCO_(3)^(-)>SO_(4)^(2-)>Cl^(-)>NO_(3)^(-);潜水的总溶解固体(TDS)比第Ⅱ、第Ⅲ、第Ⅳ承压水偏高,局部区域的潜水为微咸水和咸水,第Ⅱ、第Ⅲ、第Ⅳ承压水的水质明显优于潜水。②地下水的补给与大气降水相关,潜水为现代降水补给,第Ⅱ、第Ⅲ、第Ⅳ承压水源于晚更新世或者更早时期的降水补给。③地下水水化学特性受降水影响较小,主要受到水岩作用、阳离子交换作用控制,其中第Ⅱ、第Ⅲ、第Ⅳ承压水的盐分主要来源于硅酸盐岩风化,人类活动对地下水化学组分影响相对较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阜宁县 地下水 水化学特征 氢氧同位素 水化学成因
下载PDF
淮河流域平原区浅层地下水铁锰分布特征及成因浅析 被引量:18
6
作者 周锴锷 王赫生 +2 位作者 龚建师 侯莉莉 朱春芳 《资源调查与环境》 2014年第2期147-151,共5页
结合淮河流域平原区水文地质条件,阐述了淮河流域平原区铁锰元素在浅层地下水(埋深0~50m)中的赋存特征和分布规律。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并总结现有水质资料,认为淮河流域地下水中铁锰的形成和分布特征除了受含水介质成分、上覆土层性质、... 结合淮河流域平原区水文地质条件,阐述了淮河流域平原区铁锰元素在浅层地下水(埋深0~50m)中的赋存特征和分布规律。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并总结现有水质资料,认为淮河流域地下水中铁锰的形成和分布特征除了受含水介质成分、上覆土层性质、酸碱条件等影响外,主要受氧化还原环境控制。建议通过适当除铁锰工艺或改变地下水循环条件等方式来改变研究区浅层水地下水水质状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淮河流域 浅层地下水 铁锰 分布特征
下载PDF
安徽省淮北市地下水中氟的空间分布特征及成因 被引量:17
7
作者 邢怀学 李亮 +4 位作者 葛伟亚 叶念军 龚建师 周锴锷 朱春芳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63-168,共6页
在水文地质调查、取样测试的基础上,以安徽省淮北市地下水中的氟为研究对象,对338个地下水样品的测试结果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淮北市地下水中氟的含量在空间分布上总体呈从北向南逐渐降低趋势,北部氟含量均值在2.0 mg/L以上;氟的超标... 在水文地质调查、取样测试的基础上,以安徽省淮北市地下水中的氟为研究对象,对338个地下水样品的测试结果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淮北市地下水中氟的含量在空间分布上总体呈从北向南逐渐降低趋势,北部氟含量均值在2.0 mg/L以上;氟的超标率35.5%,高于淮河流域地下水氟的超标率20.14%(淮河流域地下水污染项目数据统计结果);浅层地下水(≤50 m)氟超标率40.45%,深层地下水(>50 m)氟的超标率16.9%;地下水中氟超标与地质背景、人类活动以及环境条件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淮北市 地下水 空间分布特征 成因
下载PDF
淮河流域地下水资源概况及开发潜力 被引量:4
8
作者 龚建师 王赫生 +8 位作者 李亮 周锴锷 叶永红 朱春芳 徐乃政 陶小虎 檀梦皎 束龙仓 赵贵章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052-1061,共10页
淮河流域人均水资源量为475 m^(3),不足全国人均水资源量(2100 m^(3))的1/4,且地下水质量较差,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严重制约区域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本研究以水循环理论为指导,利用多期地下水资源调查数据,分析了淮河流域地下水资源量... 淮河流域人均水资源量为475 m^(3),不足全国人均水资源量(2100 m^(3))的1/4,且地下水质量较差,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严重制约区域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本研究以水循环理论为指导,利用多期地下水资源调查数据,分析了淮河流域地下水资源量、影响因素及可持续开发利用潜力。分析结果显示:淮河流域水循环过程主要受人工开采影响,导致地下水位持续下降,有效蒸发减弱;淮河流域地下水天然资源量为326.97亿m^(3)/a;流域地下水质量总体一般,平原区孔隙水中Ⅰ~Ⅲ类水占比不足30%,与历史数据对比,水质呈劣化趋势;流域浅层地下水开采潜力呈现南部大于北部、山区大于平原的特征。淮河流域内,江苏全域、安徽沿淮地区浅层地下水开采潜力较大;豫东、鲁西南局部地区浅层地下水已超采,无开发利用潜力;其余地区浅层地下水盈余量较小。研究结果为区域地下水资源科学开发利用提供了地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淮河流域 地下水资源 开发潜力 水文地质调查工程
下载PDF
淮北平原浅层地下水多年动态变化及监测统测评估 被引量:1
9
作者 王赫生 龚建师 +9 位作者 陶小虎 赵贵章 郭鹏哲 周锴锷 焦团理 檀梦皎 朱春芳 许乃政 李亮 叶永红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778-1791,共14页
【研究目的】变化环境下地下水时空规律的研究有助于水资源精细化管理和区域水资源安全保障。【研究方法】本文基于淮北平原区典型气象站1953—2019年月降雨数据,采用小波分析及M-K检验法,研究多年尺度降雨周期性变化及趋势规律;结合39... 【研究目的】变化环境下地下水时空规律的研究有助于水资源精细化管理和区域水资源安全保障。【研究方法】本文基于淮北平原区典型气象站1953—2019年月降雨数据,采用小波分析及M-K检验法,研究多年尺度降雨周期性变化及趋势规律;结合395个国家级监测井及地下水统测数据,采用主成分分析法进行监测井优化评价。【研究结果】淮北平原多年降雨量呈现多时空尺度变化特征,南部地区主周期较北部地区偏小,但周期尺度较多,变化更为复杂;西北部的浅层地下水位持续下降,其余区域水位处于有升有降的波动状态;南部区域浅层地下水水位在1970年、2003年及2019年3个时段呈现出先降低再恢复,北部部分区域地下水水位则呈现先升高再降低的特征,研究区水位总体存在下降趋势,但2000年以来水位总体有所回升;经主成分分析优化后的277个监测井(221个水利井和56个自然资源井)能代表395个原国家监测井的总体水位变化情况。【结论】国家地下水监测工程长序列监测数据能够很好地服务于流域尺度水资源评价及管理,但省市级尺度或重点区域还需要进行优化和加密,地下水位统测可有效填补,该工作应在重要河湖两侧、淮河北岸一带、东北部山前平原等高水力梯度区域进行加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水 水位动态 地下水监测 小波分析 M-K检验 主成分分析 土地利用 地下水调查工程 淮北平原 安徽省
下载PDF
淮河流域浅层地下水中Hg·As·Cr^(6+)赋存特征及农业用水建议 被引量:2
10
作者 龚建师 叶念军 +4 位作者 葛伟亚 周锴锷 朱春芳 侯莉莉 王赫生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4年第30期10698-10700,共3页
以地质调查项目为依托,对淮河流域内4 000余组浅层地下水样品测试结果进行评价分析。评价依据为地下水污染调查评价技术要求和地下水质量标准。结果显示,淮河流域浅层地下水中As检出较多,超标严重,超标率9.76%,Hg、Cr6+检出率和超标率... 以地质调查项目为依托,对淮河流域内4 000余组浅层地下水样品测试结果进行评价分析。评价依据为地下水污染调查评价技术要求和地下水质量标准。结果显示,淮河流域浅层地下水中As检出较多,超标严重,超标率9.76%,Hg、Cr6+检出率和超标率稍低。分析认为,Hg、As有原生成因,也有人为活动影响成因,Cr6+主要由人为活动造成。在评价研究基础上,针流域内农村居民饮用水和农业灌溉用水两种用途,提出了开发利用地下水的建议,为区域农业生产、农村经济发展规划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淮河流域 重金属 分布特征 农业用水 建议
下载PDF
基于铀不平衡的沙颍河地下水含水系统特征分析 被引量:1
11
作者 王赫生 李燕 +1 位作者 周锴锷 张庆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40-44,共5页
为系统了解沙颖河流域地下水含水系统的补给源以及水化特征,在取样测试、现场监测的基础上,分别采用同位素、水文地球化学等方法,深入分析了沙颍河流域地下水含水系统特征。研究发现:沙颖河流域浅层地下水水化学类型自流域上游到下游呈H... 为系统了解沙颖河流域地下水含水系统的补给源以及水化特征,在取样测试、现场监测的基础上,分别采用同位素、水文地球化学等方法,深入分析了沙颍河流域地下水含水系统特征。研究发现:沙颖河流域浅层地下水水化学类型自流域上游到下游呈HCO_3-Ca+Mg型向HCO_3+Cl-Ca+Mg型变化的趋势,中深层水以HCO_3-Na型为主,局部呈HCO_3+Cl型可能是浅层水混入的结果。采用铀不平衡方法识别地下水补给源,结果表明:浅层地下水补给源除降水外,还包括深层地下水的贡献;深层水来源包括大气降水、潜水和深层地下水3个补给源。各方法所得结论互相验证,研究结果可为流域内水循环模式研究、水污染防治等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铀不平衡 水化学 同位素 沙颍河
下载PDF
基于农作物与地下水作用试验的灌溉分区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王赫生 李燕 +1 位作者 张庆 周锴锷 《节水灌溉》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86-89,共4页
通过不同地下水埋深对作物产量影响的试验,得到阜阳地区3种主要农作物在两种耕作土上的适宜地下水埋深及最优埋深,在无降水、干旱、灌溉及施肥等条件干扰下,亚黏土耕作时,小麦、大豆、玉米适宜的地下水埋深分别为0.6~1.5、0.4~1.0、0.4~... 通过不同地下水埋深对作物产量影响的试验,得到阜阳地区3种主要农作物在两种耕作土上的适宜地下水埋深及最优埋深,在无降水、干旱、灌溉及施肥等条件干扰下,亚黏土耕作时,小麦、大豆、玉米适宜的地下水埋深分别为0.6~1.5、0.4~1.0、0.4~1.0,最优地下水埋深分别为0.8、1、1.5 m;亚砂土种植条件下小麦、大豆、玉米适宜地下水埋深分别为0.4~1.5、0.6~1.5、1.5~2 m,最优埋深分别为1.0、1.5、1.8 m。在此结论的基础上,结合野外调查、实测等手段,获得阜阳地区地下水位埋深数据,研究了阜阳地区地下水埋深分布及其对灌溉的影响,并提出自然条件下不同农作物灌溉分区,为该地区节约地下水资源、科学灌溉,促进国家高标准农田高产高效等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适宜地下水埋深 最优埋深 灌溉分区
下载PDF
太湖流域北部地下水化学特征及成因分析 被引量:1
13
作者 李亮 邢怀学 +4 位作者 龚建师 王赫生 周锴锷 朱应新 邓婷婷 《华东地质》 2022年第2期217-226,共10页
为研究太湖流域北部地下水的化学特征及成因,以水文地质研究为基础,综合利用数理统计、Piper三线图和离子比等方法,对不同含水层地下水的化学特征和控制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潜水的水化学类型较多,总体以Ca·Na-HCO_(3)型... 为研究太湖流域北部地下水的化学特征及成因,以水文地质研究为基础,综合利用数理统计、Piper三线图和离子比等方法,对不同含水层地下水的化学特征和控制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潜水的水化学类型较多,总体以Ca·Na-HCO_(3)型和Ca·Na-HCO_(3)·SO_(4)型为主;承压水的水化学类型较简单,阴离子以HCO_(3)型为主,阳离子以Ca、Ca·Na、Na为主;地下水主要受矿物风化-溶滤作用影响,其中含钠硅酸盐岩溶解对地下水化学特征影响较大;潜水受人类活动影响,工矿活动的影响大于农业、生活污水的影响;承压水中发生了阳离子交换,使Ca^(2+)和Mg^(2+)浓度降低而Na^(+)浓度增高;潜水与承压水的离子特征在垂向上具有明显的分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化学特征 形成机理 地下水 太湖流域
下载PDF
淮河流域平原区高氟地下水与水化学类型的关系研究 被引量:2
14
作者 叶永红 龚建师 +2 位作者 王赫生 周锴锷 李亮 《地下水》 2020年第2期1-3,61,共4页
自然状态下,高氟地下水的形成与地下水水化学类型密切相关。利用淮河流域平原区775组地下水水化学数据,对地下水的氟含量和水化学类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当TDS小于1.5g/L时,HCO3-Na·Mg型地下水F^-≥1 mg/L的比例达94.03%,HCO3... 自然状态下,高氟地下水的形成与地下水水化学类型密切相关。利用淮河流域平原区775组地下水水化学数据,对地下水的氟含量和水化学类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当TDS小于1.5g/L时,HCO3-Na·Mg型地下水F^-≥1 mg/L的比例达94.03%,HCO3-Na·Ca·Mg型地下水F^-≥1 mg/L的比例达67.68%。随着阳离子中Mg^2+和Na^+相对含量上升且Ca^2+相对含量下降,阴离子中SO4^2-和Cl^-相对含量下降且HCO3-相对含量升高,高氟地下水占比上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淮河流域 高氟地下水 水化学类型
下载PDF
淮河流域片平原地区地下水中苯并[A]芘分布特征及应对措施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龚建师 叶念军 +2 位作者 葛伟亚 周锴锷 朱春芳 《地下水》 2014年第5期1-3,共3页
苯并[a]芘是多环芳烃中毒性最大的一种物质,具有三致作用。基于对淮河流域平原区四千余组水样的统计分析,阐述研究区内地下水中BaP分布现状,指出淮河流域平原地区浅层地下水(埋深小于50 m)及中深层地下水(埋深不小于50 m)中BaP分布现状... 苯并[a]芘是多环芳烃中毒性最大的一种物质,具有三致作用。基于对淮河流域平原区四千余组水样的统计分析,阐述研究区内地下水中BaP分布现状,指出淮河流域平原地区浅层地下水(埋深小于50 m)及中深层地下水(埋深不小于50 m)中BaP分布现状,并分析其成因。浅层地下水中BaP检出率为1.85%,零散分布于整个研究区内,其中皖北豫东能源基地及河南部分人口密集乡镇超标点相对集中深层地下水中BaP检出率0.38%,主要分布于豫东皖北地区。流域内浅层水中BaP成因众多,其中煤炭燃烧、秸秆燃烧、生活排污是主要成因。在现状评价及成因分析基础上,提出开发利用地下水中避免BaP危害的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淮河流域 苯并[A]芘 分布特征 成因 应对措施
下载PDF
淮河流域农业用地下水质量评价
16
作者 龚建师 叶念军 +3 位作者 周锴锷 朱春芳 侯莉莉 王赫生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4年第13期4023-4024,共2页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农业灌溉用水受到严重污染,作为全国主要商品量生产基地的淮河流域,地下水在农业灌溉中的比重日益增大.在此以国土资源大调查项目为依托,对淮河流域浅层地下水进行了水质评价,计算出了适宜灌溉和不适宜灌溉的地下水...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农业灌溉用水受到严重污染,作为全国主要商品量生产基地的淮河流域,地下水在农业灌溉中的比重日益增大.在此以国土资源大调查项目为依托,对淮河流域浅层地下水进行了水质评价,计算出了适宜灌溉和不适宜灌溉的地下水面积比例.结果表明,埋深小于20 m浅层地下水中有85.55%比例适宜灌溉,埋深20 ~50 m地下水中有83.34%适宜灌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淮河流域 地下水 质量 农业灌溉 评价
下载PDF
两种包气带类型的浅层地下水水化学特征对比研究
17
作者 王赫生 周锴锷 《节水灌溉》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50-53,共4页
通过对安徽太和地区地下水调查及样品测试分析,发现近二十年来该地区地下水水化学类型已由简单变为复杂,HCO3-Ca型水分布范围明显减少甚至消失,HCO3-Ca·Mg型水分布范围增大,河间地区以HCO3-Na型水为主,且分布范围有继续增大的趋势... 通过对安徽太和地区地下水调查及样品测试分析,发现近二十年来该地区地下水水化学类型已由简单变为复杂,HCO3-Ca型水分布范围明显减少甚至消失,HCO3-Ca·Mg型水分布范围增大,河间地区以HCO3-Na型水为主,且分布范围有继续增大的趋势。亚黏土包气带类型和亚砂土包气带类型地下水化学类型明显不同,后者水化学类型的变化要大于前者,且后者TDS含量也比前者要低。亚砂土截污能力较亚黏土弱,因此该包气带类型地区更要注意防止地下水污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包气带 水化学类型 截污能力 地下水污染
下载PDF
淮河流域高砷地下水的形成演化过程及其环境健康风险 被引量:8
18
作者 许乃政 龚建师 +5 位作者 檀梦皎 叶永红 周锴锷 朱春芳 束龙仓 孟丹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418-1428,共11页
砷(As)有确定的环境健康风险,饮用高砷地下水是人类遭受As暴露风险的主要途径,研究As在地下水中的分布、迁移、富集规律是世界范围的一个重要环境公共卫生问题。淮河流域是中国新发现的高砷地下水分布区域,本次以流域内典型高砷地下水... 砷(As)有确定的环境健康风险,饮用高砷地下水是人类遭受As暴露风险的主要途径,研究As在地下水中的分布、迁移、富集规律是世界范围的一个重要环境公共卫生问题。淮河流域是中国新发现的高砷地下水分布区域,本次以流域内典型高砷地下水域为天然实验场,通过分析地下水水文地球化学数据,解析高砷地下水的形成演化过程,追溯砷污染物的来源及溶出释放过程,评估其潜在污染风险。结果表明:As、F是影响研究区水质的主要无机化学物质,浓度分别为(5.75±5.42)μg/L、(1.29±0.40)mg/L,超过世界卫生组织饮用水推荐准则值的测试样品比例分别为23%、31%,呈现高暴露污染风险。根据水化学图解与矿物饱和指数计算,研究区地下水受蒸发作用、岩盐溶解、水岩相互作用等过程的共同影响。高砷地下水总碱度主要分布在400~700 mg/L,化学类型主要为HCO_(3)-Na型,高砷地下水更大程度受到蒸发作用、阳离子交换作用的影响。高砷地下水的As可能源自含水层原生砷的溶出释放,含砷矿物氧化溶解与还原活化可能是高砷地下水形成的主要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砷地下水 水文地球化学 水岩相互作用 砷的来源与活化 淮河流域 地质调查工程 太河县 安徽
下载PDF
综合指数影响评价模型在地下水防污性能评价中的应用 被引量:6
19
作者 王禹 王赫生 +3 位作者 朱春芳 周锴锷 侯莉莉 王志刚 《资源调查与环境》 2014年第3期225-230,共6页
针对DRASTIC模型在地下水防污性能评价中存在的不足,提出模型的改进方法,在此基础上构建一套基于DRASTIC模型的综合指数影响评价(DRAICQ)模型,并应用于淮河流域中部某市地下水防污性能评价的实例研究中,绘制了研究区地下水防污性能评价... 针对DRASTIC模型在地下水防污性能评价中存在的不足,提出模型的改进方法,在此基础上构建一套基于DRASTIC模型的综合指数影响评价(DRAICQ)模型,并应用于淮河流域中部某市地下水防污性能评价的实例研究中,绘制了研究区地下水防污性能评价分区图。结果表明:DRAICQ模型的计算结果更符合研究区的实际情况,评价效果较好;研究区地下水防污性能评价分区图对该区制定地下水防污措施具有重要的参考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水 防污性能评价 DRAICQ模型 防污措施
下载PDF
地表水与地下水联合数值模拟系统在阜阳市水资源优化管理中的应用 被引量:7
20
作者 李国礼 周锴锷 +1 位作者 张庆 袁红武 《华东地质》 2018年第3期234-240,共7页
在综合研究阜阳市水资源系统特征、地面沉降等环境地质问题的基础上,对研究区地表水系统与地下水系统进行概化,建立该市城市地表水和地下水联合数值模拟模型和优化管理模型。通过优化管理模型的运行和应用,确定了研究区水资源合理开发... 在综合研究阜阳市水资源系统特征、地面沉降等环境地质问题的基础上,对研究区地表水系统与地下水系统进行概化,建立该市城市地表水和地下水联合数值模拟模型和优化管理模型。通过优化管理模型的运行和应用,确定了研究区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规划方案。模型预测结果表明,应用该文所选的规划方案,不仅可使研究区地表水和地下水资源得到合理调度和优化开采,还可控制地面沉降的进一步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表水 地下水 联合模拟模型 阜阳市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