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国家认同:上海工业文学的一个面向(1949-1960)
1
作者 周驰觐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第6期32-36,共5页
“五四”时期以来,工人形象从早期劳工文学中同情的对象,逐渐转变为左翼文学中具有阶级意识的反抗者形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经济上建设工业化现代国家的需求使工人的意义突显,工人在新社会中的“翻身感”,正是国家认同的具体体现,... “五四”时期以来,工人形象从早期劳工文学中同情的对象,逐渐转变为左翼文学中具有阶级意识的反抗者形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经济上建设工业化现代国家的需求使工人的意义突显,工人在新社会中的“翻身感”,正是国家认同的具体体现,工人形象也由反抗者转变成了国家主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认同 工业文学 工人形象
下载PDF
抒情经验与生产美学——《我的诗篇》及工人诗歌相关问题 被引量:1
2
作者 周驰觐 《现代中文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101-107,57,共8页
秦晓宇编选的《我的诗篇》出版后的引起了较大争议,围绕这一文化事件的批评多从文化批评角度出发,而容易忽视对诗集本身的美学层面的讨论。本文希望将讨论的重点放在诗集本身的复杂形态,通过结合历史上工人写作在国际视野下集体抒情的... 秦晓宇编选的《我的诗篇》出版后的引起了较大争议,围绕这一文化事件的批评多从文化批评角度出发,而容易忽视对诗集本身的美学层面的讨论。本文希望将讨论的重点放在诗集本身的复杂形态,通过结合历史上工人写作在国际视野下集体抒情的面向以及当代文学史内部新诗大众化运动的线索,为今天新工人诗歌超越风景化的苦难展示,转变为更具表征性的新工人阶级美学提供一点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我的诗篇 断裂 集体抒情 新工人美学
下载PDF
大厂文学:工业现实主义的叙事危机 被引量:1
3
作者 周驰觐 《大理大学学报》 CAS 2019年第3期39-43,共5页
1990年代的工业题材文学,可以用"大厂文学"作为其标识。新闻报导式的叙事手法使这类文学既未能关注生产劳动,也遗忘了具体的工人形象,更不能深入地揭示社会现实,这些工业化叙事的问题都与现实主义在新历史条件下的困境息息相关。
关键词 工业文学 技术 现实主义
下载PDF
乡土诗学如何可能
4
作者 周驰觐 《枣庄学院学报》 2018年第4期61-66,共6页
伊格尔顿与乔纳森·卡勒最新的研究一定程度上缓释了我们对文化理论的盲目崇拜。但是如何在文学理论研究中建立科学的有关文学性叙述,20世纪早期与文学天然血亲的语言学说和结构主义诗学应该如何介入文学性的建构中去,社会历史与文... 伊格尔顿与乔纳森·卡勒最新的研究一定程度上缓释了我们对文化理论的盲目崇拜。但是如何在文学理论研究中建立科学的有关文学性叙述,20世纪早期与文学天然血亲的语言学说和结构主义诗学应该如何介入文学性的建构中去,社会历史与文化等外在之物如何与开放的文学性互动起来,这种互动关系对营建整体意义上的乡土诗学又有哪些启示?本文试图对上述问题做出初步的回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学 结构主义 乡土 文化与社会
下载PDF
知识如何收获权力——20世纪70年代地下诗歌活动叙述的一个现代性问题
5
作者 周驰觐 《宜宾学院学报》 2017年第11期71-78,共8页
近年来,对"地下诗歌"活动的不断回忆与讲述,在丰富了我们对于朦胧诗发生的历史情境之后,已渐渐凝固为一套主导的纯文学知识话语,它压抑了对诗歌史现场的更复杂叙述。而食指的诗作《持灯的使者》的编选以及当事人回忆的细节之... 近年来,对"地下诗歌"活动的不断回忆与讲述,在丰富了我们对于朦胧诗发生的历史情境之后,已渐渐凝固为一套主导的纯文学知识话语,它压抑了对诗歌史现场的更复杂叙述。而食指的诗作《持灯的使者》的编选以及当事人回忆的细节之处,显出了更大的开放性,并对"地下诗歌"主导性的叙述话语构成了挑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知识 权力 地下诗歌 持灯的使者
下载PDF
无法告别的诗人乌托邦——格非“江南三部曲”一解
6
作者 周驰觐 《美与时代(美学)(下)》 2014年第9期108-110,共3页
江南三部曲也被评论家称作"乌托邦三部曲",这固然是对先锋作家回归到建构性的历史叙事的褒扬,但是这个乌托邦最终能具体到哪些人,其具体呈现美学形态还是政治形态,这些显示作家思想行进深度的话题,却鲜有人问津。
关键词 乌托邦 重复 美学
下载PDF
“伤痕”前奏:刘心武70年代教育小说论
7
作者 周驰觐 《文艺理论与批评》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107-118,共12页
作为"伤痕文学"的代表性作家之一,刘心武写于70-80年代之交的一系列短篇小说,如《班主任》《醒来吧,弟弟》《爱情的位置》等,已成为新时期发生之时的名作。这些小说在揭批"四人帮"的政治活动中显示了巨大的文学力量而成为80年代的... 作为"伤痕文学"的代表性作家之一,刘心武写于70-80年代之交的一系列短篇小说,如《班主任》《醒来吧,弟弟》《爱情的位置》等,已成为新时期发生之时的名作。这些小说在揭批"四人帮"的政治活动中显示了巨大的文学力量而成为80年代的开端性事件,风靡程度一时无两~1,刘心武本人也因此有了"新时期文学之父"的称谓。"新时期"作为一场社会运动是以1978年思想解放运动为其开端标志的,但这是否就能代表"新时期文学"的起源也与之同步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伤痕文学 教育小说 刘心武 70年代 新时期文学 前奏 思想解放运动 80年代
原文传递
瓦解阶级与无可守望——20世纪90年代先锋书写中的工人群像
8
作者 周驰觐 《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 CSSCI 2018年第3期263-273,共11页
把20世纪90年代作为一个独立的、完整的断代,已是一套自明的知识体系,不论是包裹在'告别革命'还是'历史终结'的话语下,我们仿佛都可以感受出理性的决断力量。但如要接续整个20世纪中国对现代性追寻的叙事母题,我们如何... 把20世纪90年代作为一个独立的、完整的断代,已是一套自明的知识体系,不论是包裹在'告别革命'还是'历史终结'的话语下,我们仿佛都可以感受出理性的决断力量。但如要接续整个20世纪中国对现代性追寻的叙事母题,我们如何去辨识90年代作为又一个时间原点的意义?这意味着要把握90年代的接续性必须意识到一个更大的断代——即改革开放作为独立的历史叙述的存在,只有在后者的内部,前者才会被讲作一个连续且更高层面实现的历史阶段。如果我们要给90年代改革或者现代性模式命名,那么'城市现代性'无疑是很好的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性 现实主义文学 文学经验 先锋文学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