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难治性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诊治进展 被引量:5
1
作者 呼小茹 王梅芳 +4 位作者 陈玙 常姝婷 赵丽东 程芳芳 杨林花 《中国药物与临床》 CAS 2018年第8期1324-1326,共3页
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primary immune thrombocytopenia,ITP)是一种获得性自身免疫性出血性疾病,占出血性疾病的1/3,以皮肤黏膜出血为主要临床表现,严重者可发生内脏出血及颅内出血而危及生命。2016年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止血与... 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primary immune thrombocytopenia,ITP)是一种获得性自身免疫性出血性疾病,占出血性疾病的1/3,以皮肤黏膜出血为主要临床表现,严重者可发生内脏出血及颅内出血而危及生命。2016年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止血与血栓学组将难治性ITP定义为同时满足以下2个条件的患者:(1)进行诊断再评估仍确诊为ITP.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TP 难治性 艾曲波帕 诊治进展
下载PDF
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联合减量地塞米松与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联合减量地塞米松治疗成人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16
2
作者 呼小茹 王梅芳 +4 位作者 陈玙 常姝婷 赵丽东 程芳芳 杨林花 《临床血液学杂志》 CAS 2018年第4期528-530,共3页
目的:探讨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IVIG)联合减量地塞米松(RD-DXM)与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rhTPO)联合RD-DXM治疗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的临床疗效、复发风险、不良反应等,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46例新诊断的成人ITP... 目的:探讨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IVIG)联合减量地塞米松(RD-DXM)与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rhTPO)联合RD-DXM治疗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的临床疗效、复发风险、不良反应等,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46例新诊断的成人ITP患者,随机分为IVIG+RD-DXM组(21例)与rhTPO+RD-DXM组(25例),比较2组患者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IVIG+RD-DXM组和rhTPO+RD-DXM组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VIG+RD-DXM组中位起效时间、中位完全反应时间优于rhTPO+RD-DXM(P<0.05);2组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VIG+RD-DXM方案较rhTPO+RD-DXM方案治疗成人新诊断的ITP患者,不仅完全反应率高、起效快,且未明显增加不良风险,可推荐应用于临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两药联合 临床疗效
原文传递
外周血自然杀伤细胞比例在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中临床意义 被引量:8
3
作者 申星 程芳芳 +3 位作者 常舒婷 赵丽东 呼小茹 杨林花 《临床血液学杂志》 CAS 2019年第1期48-51,共4页
目的:探讨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患者初诊时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中自然杀伤(NK)细胞比例在ITP中的临床意义。方法:收集149例初诊ITP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NK细胞比例分为NK细胞比例降低组(89例)、正常组(56例)及升高组(4例),分别记录... 目的:探讨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患者初诊时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中自然杀伤(NK)细胞比例在ITP中的临床意义。方法:收集149例初诊ITP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NK细胞比例分为NK细胞比例降低组(89例)、正常组(56例)及升高组(4例),分别记录3组患者年龄、性别、血小板计数、淋巴细胞数、治疗前辅助性T细胞(Th细胞)、抑制性T细胞(Ts细胞)、NK细胞、CD19+细胞比例及出血评分,比较各组患者临床特点。总结各组患者治疗起效时间、完全反应时间及复发时间,比较不同组别的疗效及预后。结果:(1)3组患者治疗前血小板计数、淋巴细胞数、Th细胞、Ts细胞、CD19+细胞百分比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分别个体化给予不同治疗方案,中位随访时间为5(2~60)个月,3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年龄与治疗前Th细胞比例、出血评分存在正相关关系(r=0.175、0.206),Ts细胞比例与Th细胞、NK细胞及CD19+细胞比例呈负相关(r=-0.501、-0.247、-0.355)。结论:NK细胞比例降低与ITP的发病有一定相关性,老年患者出血风险更高。检测外周血NK细胞比例对临床上ITP的诊治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NK细胞 临床意义
原文传递
MicroRNAs在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中作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3
4
作者 呼小茹 陈玙 +4 位作者 王刚 常姝婷 赵丽东 刘先栋 杨林花 《临床血液学杂志》 CAS 2020年第2期226-229,共4页
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primary immune thrombocytopenia,ITP)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以皮肤黏膜出血为主要表现的获得性出血性疾病,占出血性疾病的1/3,严重者可发生内脏出血、颅内出血等并发症〔1〕。ITP的发病机制非常复杂,迄今为止具... 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primary immune thrombocytopenia,ITP)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以皮肤黏膜出血为主要表现的获得性出血性疾病,占出血性疾病的1/3,严重者可发生内脏出血、颅内出血等并发症〔1〕。ITP的发病机制非常复杂,迄今为止具体机制仍不明确〔2-3〕。目前研究公认的发病机制是患者对自身抗原免疫失耐受,从而导致自身免疫介导的血小板破坏过多及巨核细胞生成血小板不足〔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MICRORNAS 机制
原文传递
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发病机制及诊疗进展 被引量:3
5
作者 赵丽东 王梅芳 +4 位作者 陈玙 常姝婷 呼小茹 程芳芳 杨林花 《临床血液学杂志》 CAS 2018年第6期891-894,共4页
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瘢(thrombot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TTP)临床较少见,发病率约为3.7/100万,发病年龄多为10~40岁,女性较多见,男女比例约1:2。该病起病急骤,未及时治疗致死率可达90%。
关键词 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瘢 发病机制 诊断 治疗
原文传递
老年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诊治进展 被引量:1
6
作者 刘先栋 陈玙 +6 位作者 常姝婷 呼小茹 赵丽东 程芳芳 申星 赵冰妮 杨林花 《临床血液学杂志》 CAS 2019年第1期60-63,共4页
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primary immune thrombocytopenia,ITP)是一种因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异常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临床表现为皮肤、黏膜、内脏等出血,同时伴有疲劳、焦虑、抑郁等症状。老年ITP是指发病年龄>60岁的ITP患者。儿童... 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primary immune thrombocytopenia,ITP)是一种因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异常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临床表现为皮肤、黏膜、内脏等出血,同时伴有疲劳、焦虑、抑郁等症状。老年ITP是指发病年龄>60岁的ITP患者。儿童ITP患者往往起病较为迅疾,但是好转快,且有自愈倾向;而老年ITP患者除具有成年ITP患者多发展为慢性疾病的特点,同时还有合并症较多、多合并用药和疗效较差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老年 诊断 治疗
原文传递
淋巴细胞绝对值对于新诊断的成人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预后价值研究 被引量:3
7
作者 常姝婷 陈玙 +3 位作者 呼小茹 赵丽东 刘先栋 杨林花 《临床血液学杂志》 CAS 2020年第1期53-57,共5页
目的:探讨淋巴细胞绝对值(ALC)对于成人新诊断的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患者预后的影响,为临床评估预后提供新的理论支持。方法:回顾性分析152例成人新诊断的ITP患者的临床及实验室检查结果等指标,总结其临床特点,探讨ALC对于疾病... 目的:探讨淋巴细胞绝对值(ALC)对于成人新诊断的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患者预后的影响,为临床评估预后提供新的理论支持。方法:回顾性分析152例成人新诊断的ITP患者的临床及实验室检查结果等指标,总结其临床特点,探讨ALC对于疾病预后的影响,并分析影响患者预后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152例新诊断ITP患者的中位发病年龄50.5(27.0~63.0)岁;其中男62例,女90例,男∶女为0.69∶1.00。中位随访时间9.75(3.88~25.00)个月,复发24例(15.78%)。以疾病复发作为终点得到外周血ALC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ALC的截点值为1.070×10~9/L,曲线下面积为0.604(95%CI 0.491~0.717)。以1.070×10~9/L为界,分为高ALC组和低ALC组,2组临床特征比较显示,高ALC组合并高血压患者比例明显高于低ALC组(P=0.006),其余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影响疾病复发的临床特征进行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ALC>1.070×10~9/L是影响新诊断的成人ITP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P=0.004)。结论:对于新诊断的成人ITP患者,较高的淋巴细胞计数对于疾病复发有一定的预测作用,应引起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淋巴细胞绝对值 预后
原文传递
Ipd方案治疗伴髓外浸润的多发性骨髓瘤2例并文献复习
8
作者 杨青 葛晓燕 +3 位作者 石瑞 呼小茹 王开月 郭丽萍 《肿瘤研究与临床》 CAS 2022年第4期304-306,共3页
目的探讨Ipd(伊沙佐米、泊马度胺、地塞米松)方案治疗伴髓外浸润的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2018年和2020年收治的2例应用Ipd方案治疗的髓外MM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例1... 目的探讨Ipd(伊沙佐米、泊马度胺、地塞米松)方案治疗伴髓外浸润的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2018年和2020年收治的2例应用Ipd方案治疗的髓外MM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例1为60岁男性,诊断为MM IgGκ型,VDD方案治疗8个周期后,予Rd方案维持治疗9个月后伴发软组织浸润,经病理学检查诊断为MM IgGκ型复发伴髓外浸润,采用Ipd方案治疗5个疗程后达部分缓解。例2为50岁女性,诊断为MM IgGλ型,予RVd方案治疗2个周期后伴发椎管浸润,应用Ipd方案治疗达缓解后行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结论Ipd方案治疗伴髓外浸润的MM患者具有良好疗效,安全性较好,未出现血细胞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发性骨髓瘤 髓外浸润 药物疗法 联合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