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3篇文章
< 1 2 1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骨质疏松和骨密度与胃食管反流病的孟德尔随机化研究
1
作者 陈雯雯 周元植 +6 位作者 张旭 马佳昕 赵雅涵 李雅睿 赵艳 和水祥 任牡丹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108-1115,共8页
目的用两样本孟德尔随机化法评估骨质疏松与骨密度和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的因果关系。方法暴露包括骨质疏松、全身骨密度、腰椎骨密度、股骨颈骨密度、足跟骨密度、前臂骨密度,结局为GERD。筛选与暴露... 目的用两样本孟德尔随机化法评估骨质疏松与骨密度和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的因果关系。方法暴露包括骨质疏松、全身骨密度、腰椎骨密度、股骨颈骨密度、足跟骨密度、前臂骨密度,结局为GERD。筛选与暴露强相关的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为工具变量进行两样本孟德尔随机化(MR)分析。采用逆方差加权(IVW)法作为主要方法,加权中位数法、MR-Egger法作为补充,评估暴露与结局的因果关系。敏感性分析验证结果的稳定性与可靠性。结果IVW法表明遗传预测的骨质疏松是GERD的危险因素(P=0.005,OR=35.687,95%CI:3.009~423.194),全身骨密度(P=1.57×10-5,OR=0.910,95%CI:0.872~0.950)和腰椎骨密度(P=0.005,OR=0.917,95%CI:0.863~0.974)的增加是GERD的保护因素,而股骨颈骨密度、前臂骨密度、足跟骨密度与GERD不存在因果关系。异质性检验表明足跟骨密度与GERD之间存在异质性,但不影响随机效应IVW法得出的因果关系的结论,其余暴露与GERD不存在异质性。MR-Egger-intercept表明无水平多效性。留一法表明分析结果稳健。结论骨质疏松是GERD的危险因素,全身骨密度和腰椎骨密度的增加是GERD的保护因素。这提示骨质疏松症患者应进行GERD的早期筛查及诊治,本研究为临床医生提供了新的诊疗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质疏松 骨密度 胃食管反流病 孟德尔随机化
下载PDF
两样本双向孟德尔随机化分析胃食管反流病与偏头痛间的因果效应
2
作者 马佳昕 周元植 +5 位作者 陈雯雯 赵雅涵 张旭 李雅睿 和水祥 赵艳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62-270,共9页
目的利用两样本双向孟德尔随机化(MR)研究方法,探讨胃食管反流病与偏头痛之间发病的因果关联,为两种疾病发病风险关联提供遗传学证据支持。方法从公开发表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WAS)数据库中获取两样本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信息,筛选出... 目的利用两样本双向孟德尔随机化(MR)研究方法,探讨胃食管反流病与偏头痛之间发病的因果关联,为两种疾病发病风险关联提供遗传学证据支持。方法从公开发表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WAS)数据库中获取两样本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信息,筛选出合适的SNP作为工具变量,利用逆方差加权法(IVW)、加权中位数法(WM)、MR-Egger回归法、加权众数法以及简单模型法五种MR分析方法进行双向MR分析,并进行敏感性检验。结果IVW显示以胃食管反流病为暴露的正向MR分析结果有阳性意义[OR=1.3987,95%CI(1.1817~1.6556),P=9.59×10^(-5)],以偏头痛为暴露的反向MR分析结果无阳性意义(P>0.05),在除MR-Egger外的其他方法中得到相同的结论。正向MR(P=0.92)与反向MR(P=0.64)均未发现工具变量具有水平多效性,留一法剔除单个SNP后结果具有稳健性。结论胃食管反流病与偏头痛之间可能存在单向的因果关联,胃食管反流病是偏头痛发病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食管反流病 偏头痛 孟德尔随机化 因果关系 危险因素
下载PDF
可分离式系线磁控胶囊内镜在肝硬化患者中的诊断价值
3
作者 孙焕焕 卢桂芳 +2 位作者 任莉 罗玉梅 和水祥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49-454,共6页
目的探讨可分离式系线磁控胶囊内镜(detachable string magnetically controlled capsule endoscopy,ds-MCE)在肝硬化患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筛选肝硬化患者分别进行胃镜(esophagogastroduodenoscopy,EGD)及ds-MCE检查,以传统EGD结果为... 目的探讨可分离式系线磁控胶囊内镜(detachable string magnetically controlled capsule endoscopy,ds-MCE)在肝硬化患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筛选肝硬化患者分别进行胃镜(esophagogastroduodenoscopy,EGD)及ds-MCE检查,以传统EGD结果为标准,评估ds-MCE在肝硬化患者食管胃静脉曲张、高出血风险食管静脉曲张、门脉高压性胃病的准确性,门脉高压性肠病的检出情况以及患者舒适度。结果在2021年5月至2022年7月期间,总共53例患者成功入组,以EGD的检查结果为金标准,ds-MCE检出食管静脉曲张的敏感度为95.45%、特异度为100%、校正阳性预测值为100%、校正阴性预测值为95.65%,Kappa值为0.877(P<0.001);ds-MCE检出胃底静脉曲张的敏感度为93.94%、特异度为90%、校正阳性预测值为90.38%、校正阴性预测值为93.69%,Kappa值为0.839(P<0.001);ds-MCE检出门脉高压性胃病的敏感度为80%、特异度为90.70%、校正阳性预测值为89.59%、校正阴性预测值为81.93%,Kappa值为0.657(P<0.001);ds-MCE检出高出血风险食管静脉曲张的敏感度为76%、特异度为100%、校正阳性预测值为100%、校正阴性预测值为77.43%,Kappa值为0.770(P<0.001)。26.0%(13/50)肝硬化患者检出门脉高压性小肠疾病,主要表现为黏膜水肿、红斑和血管发育异常。ds-MCE舒适度评分[3(2,4)]相较于普通EGD舒适度评分[1(0,3)]更高(P<0.0001)。结论相较于传统EGD,ds-MCE在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门脉高压性胃病诊断方面准确度较高、安全可行、舒适度高,是一项极具潜力的可替代传统EGD筛查及监测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的检查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硬化 胃镜(EGD) 可分离式系线磁控胶囊内镜(ds-MCE) 食管胃静脉曲张
下载PDF
曲妥珠单抗治疗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阳性晚期胃癌的研究进展
4
作者 郑宇晨 和水祥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879-884,共6页
胃癌是我国癌症相关死亡的主要原因。靶向药物治疗是胃癌重要的治疗方案之一。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是重要的胃癌治疗靶点,曲妥珠单抗是一种靶向HER2的单克隆抗体,ToGA实验确定曲妥珠单抗联合化疗是HER2阳性晚期胃癌患者的标准治... 胃癌是我国癌症相关死亡的主要原因。靶向药物治疗是胃癌重要的治疗方案之一。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是重要的胃癌治疗靶点,曲妥珠单抗是一种靶向HER2的单克隆抗体,ToGA实验确定曲妥珠单抗联合化疗是HER2阳性晚期胃癌患者的标准治疗方案。本文对ToGA实验及其进展、曲妥珠单抗联合其他化疗药物、曲妥珠单抗联合其他HER2靶向药物、曲妥珠单抗和其他药物偶联物及曲妥珠单抗联合其他靶向位点药物治疗HER2阳性晚期胃癌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曲妥珠单抗联合S-1及其他化疗药物表现出了良好的疗效和安全性;帕妥珠单抗和曲妥珠单抗联合化疗未达到主要终点;T-DM1(trastuzumab emtansine)对于HER2阳性晚期胃癌患者在改善总生存期方面没有优势;KN026、T-DXd(trastuzumab deruxtecan)、曲妥珠单抗与派姆单抗联合化疗、贝伐单抗与曲妥珠单抗联合卡培他滨和奥沙利铂是治疗HER2阳性晚期胃癌的最前沿研究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曲妥珠单抗 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 晚期胃癌
下载PDF
肝癌中Tenascin-C表达及其对肝癌Hep3B、SMMC-7721细胞侵袭转移影响的实验研究
5
作者 高秀梅 朱萌 +1 位作者 卢新兰 和水祥 《临床肿瘤学杂志》 CAS 2024年第3期224-228,共5页
目的探讨Tenascin-C在人肝细胞癌中的表达,分析其表达水平与肝癌细胞侵袭转移的关系。方法体外培养人永生化肝细胞L-02、HL-7702和不同转移潜能人肝癌细胞Hep3B、HepG2、SMMC-7721、Bel-7402、HHCC、MHCC-97H、MHCC-97L,实时荧光定量PCR... 目的探讨Tenascin-C在人肝细胞癌中的表达,分析其表达水平与肝癌细胞侵袭转移的关系。方法体外培养人永生化肝细胞L-02、HL-7702和不同转移潜能人肝癌细胞Hep3B、HepG2、SMMC-7721、Bel-7402、HHCC、MHCC-97H、MHCC-97L,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和免疫印迹法检测Tenascin-C的表达,Transwell检测人肝癌细胞的迁移和侵袭能力。构建Tenascin-C小干扰RNA,Transwell检测肝癌Hep3B、SMMC-7721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的变化。分析Tenascin-C表达与肝癌细胞侵袭转移的关系。结果与永生化肝细胞比较,人肝癌细胞中Tenascin-C mRNA和蛋白表达量均增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不同人肝癌细胞转移能力具有差异,以Hep3B最高,其次为SMMC-7721、Bel-7402,HepG2,MHCC97-L最低。沉默Tenascin-C后,与阴性对照组比较,肝癌Hep3B、SMMC-7721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均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相关性分析显示,Tenascin-C表达与肝癌细胞迁移、侵袭数目均呈正相关(P=0.001)。结论Tenascin-C在人肝癌中的高表达可能参与促进癌细胞的侵袭转移,沉默Tenascin-C能够有效抑制肝癌Hep3B、SMMC-7721细胞转移能力,有望作为肝癌进展的重要生物学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细胞癌 侵袭 转移 TENASCIN-C
下载PDF
血清GABA、BDNF、5-HT、DA及NE在胃食管反流病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11
6
作者 赵倩 赵艳 +4 位作者 殷燕 刘亚萍 和水祥 任牡丹 李雅睿 《贵州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23年第2期193-199,共7页
目的探讨血清γ-氨基丁酸(GABA)、脑源性营养因子(BDNF)、5-羟色胺(5-HT)、去甲肾上腺素(NE)及多巴胺(DA)在胃食管反流病(GERD)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100例GERD患者作为GERD组、40例同期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GERD组患者给予药物治... 目的探讨血清γ-氨基丁酸(GABA)、脑源性营养因子(BDNF)、5-羟色胺(5-HT)、去甲肾上腺素(NE)及多巴胺(DA)在胃食管反流病(GERD)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100例GERD患者作为GERD组、40例同期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GERD组患者给予药物治疗8周,根据治疗效果分为效果良好组和效果不良组;对照组于体检时、GERD组于治疗前、治疗后(8周时)取外周静脉血,检测血清GABA、BDNF、5-HT、DA、NE、胃动素(MTL)、胃泌素(GAS)、胆囊收缩素(CCK)水平;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焦虑自评量表(SAS)、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评分评估GERD组治疗前后、对照组体检时的睡眠质量、抑郁程度、焦虑状态、日常生活能力;比较GERD患者治疗前后、效果良好及效果不良组食管括约压力、立位返流时间比、卧位反流时间比、总反流时间;采用Pearson分析GERD患者治疗前GABA、BDNF、5-HT、NE及DA水平与患者食管括约肌压力、立位返流时间比、卧位返流时间比、总返流时间比、MTL、GAS、CCK的相关性。结果GERD组治疗后血清GABA、BDNF、5-HT、NE、DA、MTL、GAS水平高于治疗前、但低于对照组,血清CCK水平及各量表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但高于对照组(P<0.05);GERD组患者治疗后食管括约压力高于治疗前,立位返流时间比、卧位反流时间比、总反流时间均低于治疗前(P<0.05);30例疗效不良组GERD患者血清GABA、BDNF、5-HT、NE、DA、MTL、GAS水平及食管括约肌压力均低于70例疗效良好组,血清CCK水平、各量表评分、立位返流时间比、卧位反流时间比、总反流时间比均高于疗效良好组(P<0.05);GERD患者治疗前血清BDNF、5-HT、DA水平与MTL、GAS、食管括约肌压力呈正相关,与立位返流时间比、卧位反流时间比、总反流时间比、CCK呈负相关,GABA、NE与MTL、GAS、食管括约肌压力呈正相关,NE与立位返流时间比、CCK呈负相关性,GABA与立位返流时间比、总反流时间比、CCK呈负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GABA、BDNF、5-HT、NE及DA水平与胃内激素MTL、GAS、CCK的合成分泌及胃动力相关指标关系密切,这些神经递质可能参与GERD的发生和发展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食管反流 Γ-氨基丁酸 脑源性营养因子 5-羟色胺 去甲肾上腺素 多巴胺 表达差异
下载PDF
端粒酶抑制因子X1过表达对人食管癌EC1细胞增殖及凋亡的影响 被引量:2
7
作者 赵倩 卢桂芳 +4 位作者 刘亚萍 和水祥 任牡丹 李雅睿 杨振威 《国际消化病杂志》 CAS 2023年第1期28-31,38,共5页
目的探究端粒酶抑制因子X1(PinX1)对人食管癌EC1细胞增殖及凋亡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人食管癌细胞系EC1细胞株,并将其分为空白对照(NG)组(空白对照细胞)、pcDNA组(转染阴性对照质粒)、pcDNA-PinX1组(转染PinX1过表达质粒)、N-乙酰-L-半... 目的探究端粒酶抑制因子X1(PinX1)对人食管癌EC1细胞增殖及凋亡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人食管癌细胞系EC1细胞株,并将其分为空白对照(NG)组(空白对照细胞)、pcDNA组(转染阴性对照质粒)、pcDNA-PinX1组(转染PinX1过表达质粒)、N-乙酰-L-半胱氨酸(NAC)组(加入信号通路抑制剂)。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各组PinX1 mRNA的表达水平。分别采用CCK-8法和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细胞的增殖、凋亡情况。采用荧光探针法检测各组活性氧簇(ROS)水平。采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各组腺苷酸激活蛋白激酶/信号转导与转录激活因子3(AMPK/STAT3)信号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经成功转染细胞后,与NG组、pcDNA组比较,pcDNA-PinX1组细胞的增殖抑制率、凋亡率、ROS水平、p-AMPK/AMPK均升高,而p-STAT3/STAT3均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pcDNA-PinX1组比较,NAC组细胞的增殖抑制率、凋亡率、ROS水平、p-AMPK/AMPK均降低,p-STAT3/STAT3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PinX1过表达可抑制人食管癌EC1细胞增殖并诱导其凋亡,可能通过促进ROS/AMPK/STAT3信号通路活化来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端粒酶抑制因子X1 人食管癌EC1细胞 活性氧簇 增殖 凋亡
下载PDF
FKBP10促进胃癌细胞增殖与转移的机制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郭丹 李雅睿 +2 位作者 张旭 赵艳 和水祥 《陆军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1181-1188,共8页
目的探讨FKBP10在胃癌进展中发挥的调控作用及其相关机制。方法利用生物信息学分析FKBP10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胃癌患者预后的关系;利用qRT-PCR及Western blot技术检测胃癌细胞系及胃粘膜上皮细胞GES中FKBP10的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 目的探讨FKBP10在胃癌进展中发挥的调控作用及其相关机制。方法利用生物信息学分析FKBP10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胃癌患者预后的关系;利用qRT-PCR及Western blot技术检测胃癌细胞系及胃粘膜上皮细胞GES中FKBP10的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平板克隆实验及Transwell实验检测FKBP10下调对胃癌细胞增殖及转移的影响;利用KEGG信号通路富集分析FKBP10参与的信号通路调控并通过Western blot技术进行验证。结果与正常胃黏膜上皮细胞GES相比,FKBP10在胃癌细胞系中的表达水平相对较高;利用siRNA技术降低FKBP10的表达后,胃癌细胞的增殖及转移能力相比对照组明显减弱;KEGG信号通路富集分析发现FKBP10可能参与调控上皮-间质转化进程,而TGF-β在该进程中发挥重要作用,Western blot结果表明FKBP10表达下调后上皮相关标记物表达水平上升而间质相关标记物表达下降,同时p-SMAD2/3表达水平亦随之下降。结论FKBP10可能通过调控EMT进程及TGF-β/SMAD信号通路,从而促进胃癌增殖与转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KBP10 胃癌 EMT TGF-Β/SMAD信号通路
原文传递
精细化护理对内镜下内痔硬化术患者术后相关并发症及预后的影响 被引量:1
9
作者 赵倩 卢桂芳 +3 位作者 刘亚萍 和水祥 任牡丹 杨振威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CAS 2023年第15期2168-2172,共5页
目的观察精细化护理对内镜下内痔硬化术患者术后相关并发症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2021年1月—2022年1月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和西安市中心医院收治的100例行内镜下内痔硬化术患者,根据不同护理方式分为研究组(50例)与对照组(50例)... 目的观察精细化护理对内镜下内痔硬化术患者术后相关并发症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2021年1月—2022年1月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和西安市中心医院收治的100例行内镜下内痔硬化术患者,根据不同护理方式分为研究组(50例)与对照组(50例)。研究组予以精细化护理干预,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干预;比较2组干预前及出院后1周睡眠质量PSQI评分、心理状态SCL-90评分、生活质量SF-36评分与术后6,12,24 h疼痛VAS评分及首次排便时间、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满意度。结果出院后1周2组PSQI评分、SCL-90量表各维度评分均低于干预前(P均<0.05),SF-36评分均高于干预前(P均<0.05),且研究组均显著优于同期对照组(P均<0.05)。研究组术后6,12,24 h的VAS评分均明显低于同期对照组(P均<0.05)。研究组首次排便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均<0.05)。研究组和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4%(2/50)、20%(10/50),研究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和对照组护理满意度分别为98%(49/50)、84%(42/50),研究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精细化护理用于内镜下内痔硬化术患者护理中,可明显减轻患者术后疼痛和不良情绪,提高睡眠及生活质量,减少术后并发症,促使患者术后快速康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细化护理 内镜下内痔硬化术 并发症 生活质量 心理状态
下载PDF
原发性肝癌合并消化性溃疡的围手术期护理干预 被引量:1
10
作者 朱姣 和水祥 +3 位作者 张丽 朱敏 高楠 米琛 《贵州医药》 CAS 2023年第10期1664-1665,共2页
目的分析原发性肝癌(HCC)合并消化性溃疡的围手术期实施强化护理干预的效果。方法选取HCC合并消化性溃疡患者11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给予围术期接受常规护理)和实验组(给予围术期接受强化护理干预),各56例。比较两组术后恢复血管指标、... 目的分析原发性肝癌(HCC)合并消化性溃疡的围手术期实施强化护理干预的效果。方法选取HCC合并消化性溃疡患者11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给予围术期接受常规护理)和实验组(给予围术期接受强化护理干预),各56例。比较两组术后恢复血管指标、术后疼痛评分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实验组住院时间、恢复通气时间、首次下床活动时间、恢复流质饮食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术后1 d组间疼痛评分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2 d、3 d、5 d实验组疼痛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HCC合并消化性溃疡的围手术期实施强化护理干预可加快术后康复,减缓术后疼痛,预防相关并发症,值得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肝癌 消化性溃疡 强化护理干预
下载PDF
肝硬化合并肾病综合征患者使用人血白蛋白的安全性及有效性
11
作者 赵倩 任牡丹 +3 位作者 卢桂芳 殷燕 和水祥 赵艳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571-576,共6页
目的评估使用人血白蛋白在肝硬化合并肾病综合征患者中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纳入2018年1月至2021年11月间因腹水就诊于我院的101例肝硬化合并肾病综合征患者。所有患者接受口服利尿剂及静脉注射白蛋白治疗。汇总患者基线资料,评... 目的评估使用人血白蛋白在肝硬化合并肾病综合征患者中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纳入2018年1月至2021年11月间因腹水就诊于我院的101例肝硬化合并肾病综合征患者。所有患者接受口服利尿剂及静脉注射白蛋白治疗。汇总患者基线资料,评价治疗前后血清白蛋白及肌酐水平变化。治疗前后白蛋白升高水平大于中位值(1.8 g/L)的定义为治疗有反应组,反之定义为无反应组,并分析相关影响因素。结果治疗结束后,所有患者腹水相关腹胀症状得到临床缓解,治疗过程中无1例发生急性肾损伤。32例患者在出院后6个月内因腹水反复住院。治疗后血清白蛋白水平显著升高[(26.5±5.9)g/L vs.(29.9±4.9)g/L,P<0.001],治疗前后血清肌酐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11.9±118.4)μmol/L vs.(108.5±87.9)μmol/L,P=0.816]。53例患者归为有反应组,有反应组与无反应组患者在年龄、性别、肝硬化病因、24 h蛋白尿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是,有反应组血清肌酐水平[(84.1±51.2)μmol/L vs.(142.7±158.4)μmol/L,P=0.017]及尿素氮水平[(8.7±5.1)mmol/L vs.(11.8±9.1)mmol/L,P=0.039]明显低于无反应组。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血清肌酐水平是治疗无反应的独立危险因素,危险比为1.025(95%CI:1.010~1.049,P=0.037)。进一步进行相关分析显示,基线白蛋白水平与住院时间(r=-0.340,P=0.001)、每日白蛋白使用量(r=-0.546,P<0.001)和基线蛋白尿水平(r=-0.654,P<0.001)分别呈负相关。结论肝硬化合并肾病综合征患者使用静脉人血白蛋白治疗腹水是安全有效的;肾功能影响血清白蛋白水平和对治疗的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硬化 肾病综合征 人血白蛋白 腹水 蛋白尿
下载PDF
筛选鉴定CD44v9特异性结合肽并用于胃癌检测的研究
12
作者 张丹 冯云 +3 位作者 刘亚萍 赵倩 黄晋 和水祥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383-388,共6页
目的筛选并验证CD44v9特异性多肽配体。方法使用噬菌体展示12肽库筛选固相包被的CD44v9。测序发现待选序列,使用ELISA法进行验证,选择最佳序列合成探针。使用免疫荧光法验证C9-3多肽与CD44v过表达HEK-293细胞的结合,免疫组化法验证多肽... 目的筛选并验证CD44v9特异性多肽配体。方法使用噬菌体展示12肽库筛选固相包被的CD44v9。测序发现待选序列,使用ELISA法进行验证,选择最佳序列合成探针。使用免疫荧光法验证C9-3多肽与CD44v过表达HEK-293细胞的结合,免疫组化法验证多肽探针与胃癌组织的特异性结合力。结果噬菌体筛选过程中出现明确的富集效应,测序发现30个克隆包含9条序列,其中C9-3序列重复次数最高。ELISA显示9个待选序列中,C9-3序列具有最高的吸光度绝对值及选择力,因此选定为合成探针序列。C9-3探针结合于CD44v过表达HEK-293细胞,而不结合空质粒转染HEK-293细胞。C9-3探针与胃癌组织及癌旁组织结合的免疫组化评分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t=3.953,P<0.01)。胃癌组织中,C9-3探针与CD44v9的组化评分存在线性正相关关系(r=0.823,P<0.01)。结论本研究成功筛选出CD44v9配体多肽,可以通过CD44v9结合于细胞及胃癌组织,用于胃癌检测的探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肽探针 CD44V9 噬菌体展示
下载PDF
胶囊内镜在不明原因腹痛患者中的临床诊断价值
13
作者 罗玉梅 卢桂芳 +4 位作者 任牡丹 孙焕焕 卢新兰 任莉 和水祥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448-451,共4页
目的本研究旨在评价胶囊内镜在不明原因腹痛患者中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研究了2019年1月-2020年11月因腹痛就诊于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并行胶囊内镜检查的患者及正常对照人群,评估胶囊内镜在腹痛中的诊断价值,并分析两组人群... 目的本研究旨在评价胶囊内镜在不明原因腹痛患者中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研究了2019年1月-2020年11月因腹痛就诊于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并行胶囊内镜检查的患者及正常对照人群,评估胶囊内镜在腹痛中的诊断价值,并分析两组人群在胶囊内镜检查结果上的差异。结果共有191例不明原因腹痛患者及25例正常对照纳入研究,均正常完成胶囊内镜检查。在腹痛组患者中,腹痛相关的阳性病变检出率为52.87%(101/191),正常组人群阳性率为20%(5/25)(P<0.01)。进一步分析,腹痛组患者中腹痛相关的重要阳性发现(溃疡、糜烂、憩室、寄生虫、肿瘤)检出率为16.23%(31/191);次要阳性结果(息肉、血管畸形、毛细血管扩张、淋巴滤泡增生、淋巴管扩张)中,息肉、血管畸形、毛细血管扩张、淋巴滤泡增生等病变在腹痛组及对照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而小肠淋巴管扩张在腹痛患者组的检出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23.56%vs.4%,P<0.05,OR=7.089)。结论胶囊内镜对不明原因腹痛病因的确诊有一定的价值,但部分阳性结果与腹痛的关系有待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囊内镜 腹痛 小肠淋巴管扩张
下载PDF
结直肠肿瘤性病变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后息肉样瘢痕结节的临床分析
14
作者 罗玉梅 任牡丹 +3 位作者 卢桂芳 殷燕 卢新兰 和水祥 《山东医药》 CAS 2023年第35期82-84,共3页
目的 探讨结直肠肿瘤性病变患者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后息肉样瘢痕结节(PNS)的临床特点。方法 选择行ESD并整块切除、R0切除的结直肠肿瘤性病变患者348例,术后间隔3、6、12个月行结肠镜检查,观察创面愈合情况,出现PNS时需行病理活检检... 目的 探讨结直肠肿瘤性病变患者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后息肉样瘢痕结节(PNS)的临床特点。方法 选择行ESD并整块切除、R0切除的结直肠肿瘤性病变患者348例,术后间隔3、6、12个月行结肠镜检查,观察创面愈合情况,出现PNS时需行病理活检检查,比较ESD后PNS患者与正常愈合患者的基本资料。结果 348例患者中有27例(7.76%)出现PNS,均表现为术区原位突出于肠道的息肉样隆起,组织呈红色,质地柔软,病理结果均提示为炎症增生组织,无恶性肿瘤复发或增生不良征象。ESD后PNS患者与正常愈合患者的性别、年龄、原发灶直径、病理类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ESD后PNS患者原发部位为左半结肠及直肠的比例高于正常愈合患者(P均<0.05)。27例ESD后PNS患者随访(33.26±15.10)个月,其中随访时间>36个月14例(51.85%),均未发现PNS发生恶性改变。结论 结直肠肿瘤性病变患者ESD后PNS发生率为7.76%,好发于左半结肠和直肠,病理倾向为良性病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黏膜愈合 息肉样瘢痕结节 结直肠肿瘤性病变
下载PDF
小核核糖核蛋白多肽A对肝细胞癌细胞恶性生物学行为的影响及其机制
15
作者 姚梦琳 王如画 +4 位作者 崔小萌 陈昳菲 郭丹 和水祥 李雅睿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1074-1081,共8页
目的:探究小核核糖核蛋白多肽A(SNRPA)在肝细胞癌(HCC)组织和细胞中的表达及其调控HCC细胞HepG2和Hep3B恶性生物学行为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数据库分析SNRPA在泛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病理分期、HCC患者预后的相关性。常规培养HepG2和He... 目的:探究小核核糖核蛋白多肽A(SNRPA)在肝细胞癌(HCC)组织和细胞中的表达及其调控HCC细胞HepG2和Hep3B恶性生物学行为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数据库分析SNRPA在泛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病理分期、HCC患者预后的相关性。常规培养HepG2和Hep3B细胞,将si-NC,si-SNRPA#1、si-SNRPA#2转染HepG2和Hep3B细胞,实验分为si-NC组、si-SNRPA#1组和si-SNRPA#2组;将SNRPA-vector和SNRPA-oe载体转染LO2细胞,分为SNRPA-vector组和SNRPA-oe组。qPCR法检测正常肝细胞和肝癌细胞以及转染各组HepG2和Hep3B细胞中SNRPA mRNA的表达,MTT法、Transwell法和WB法分别检测转染后各组HepG2和Hep3B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以及EMT相关蛋白表达的变化。结果:数据库分析显示,SNRPA mRNA在多数肿瘤组织中均呈高表达(均P<0.001)且与病理分期有关联(P<0.05或P<0.01)。SNRPA在HCC组织和细胞中均呈高表达(P<0.05或P<0.01),且与HCC患者的预后有关联(P<0.01)。敲减SNRPA表达明显抑制HepG2和Hep3B细胞增殖(P<0.05或P<0.01)而过表达SNRPA则能促进LO2细胞增殖(P<0.01),敲减SNRPA表达明显抑制HepG2和Hep3B细胞的迁移和侵袭能力(均P<0.01),明显促进E-cadherin的表达上调(P<0.01),而抑制N-cadherin、vimentin的表达(P<0.01)。结论:SNRPA在HCC组织及细胞中呈明显高表达,其可能通过调控上皮间质转化(EMT)进程进而促进HepG2和Hep3B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细胞癌 HEPG2细胞 HEP3B细胞 小核核糖核蛋白多肽A 增殖 迁移 侵袭 上皮间质转化
原文传递
经外泌体释放的高迁移率族蛋白B1在菌群紊乱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小鼠中的表达及Toll样受体4信号的调控作用
16
作者 孙焕焕 李培杰 +4 位作者 冯云 刘梦莹 师文 马富权 和水祥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1314-1320,共7页
目的探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小鼠中肠源性及肝源性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经外泌体的释放情况及其调控途径。方法15只雄性8周龄野生型C57BL/6J小鼠及10只合并肠道菌群紊乱的NAFLD小鼠(ASC-/-)模型。10只野生型小鼠喂食正常饲料(... 目的探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小鼠中肠源性及肝源性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经外泌体的释放情况及其调控途径。方法15只雄性8周龄野生型C57BL/6J小鼠及10只合并肠道菌群紊乱的NAFLD小鼠(ASC-/-)模型。10只野生型小鼠喂食正常饲料(ND)为正常对照组、喂养高脂饮食(HFD)为高脂饮食组,每组5只,另外5只用于了解造模情况。10只ASC-/-小鼠分别喂养ND(菌群紊乱组)及HFD(高脂菌群紊乱组),每组5只。共喂养8周。采用共聚焦显微镜检测肝脏及肠黏膜外泌体标志物与HMGB1共定位情况;采用Western blotting及PCR等方法检测外泌体中HMGB1含量。通过棕榈酸(PA)及脂多糖(LPS)处理AML12细胞24 h构建体外模型,采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HMGB1/CD63水平,并通过siRNA干预探讨经外泌体释放的调控机制。结果高脂饮食组的外泌体分泌较正常对照组增多[(3.5±0.2)ng/ml vs.(1.1±0.3)ng/ml,P<0.05],高脂菌群紊乱组的外泌体亦高于菌群紊乱组[(3.2±0.2)ng/ml vs.(1.9±0.4)ng/ml,P<0.05]。免疫荧光检测结果显示,体内实验高脂饮食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体外实验高脂内毒素组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外泌体标记物(ALP或VPS16)与HMGB1的共定位增加。PCR检测发现,高脂饮食组肝细胞外泌体中的HMGB1较正常对照组升高(41.5±10.2 vs.1.3±0.3,P<0.05),高脂菌群紊乱组较菌群紊乱组升高(48.6±7.2 vs.1.5±0.5,P<0.05);高脂饮食组TLR4较正常对照组升高(13.8±6.2 vs.2.8±0.9,P<0.05),高脂菌群紊乱组较菌群紊乱组升高(22.6±4.1 vs.2.5±1.5,P<0.05)。在肠黏膜细胞中,高脂饮食组较正常对照组(0.6±0.2 vs.0.4±0.1,P<0.05)及高脂菌群紊乱组较菌群紊乱组(0.9±0.2 vs.0.5±0.1,P<0.05)中HMGB1与外泌体标记物(CD63)共显影增加。在体外实验中,内毒素组、高脂内毒素组外泌体的HMGB1(5.1±0.8,5.5±0.7)均较空白对照组(3.8±0.6)增加(P<0.05),而siRNA干预组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3.7±0.6 vs.3.8±0.6,P>0.05)。结论在高脂饮食及肠道菌群紊乱环境下,HMGB1在肝细胞及肠细胞中经外泌体释放,并受TLR4调控,可能是促进脂肪性肝炎发展的因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脂肪性肝炎 高迁移率族蛋白B1 外泌体 TOLL样受体4
下载PDF
己酮可可碱灌胃对急性肝性脑病大鼠脑水肿的改善作用及其机制
17
作者 罗妙莎 罗玉梅 +1 位作者 冯云 和水祥 《山东医药》 CAS 2023年第21期5-10,共6页
目的观察己酮可可碱灌胃对急性肝性脑病大鼠脑水肿的改善作用,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将6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己酮可可碱低剂量组、己酮可可碱中剂量组、己酮可可碱高剂量组,每组12只。实验第1~3天,模型组、己酮可可... 目的观察己酮可可碱灌胃对急性肝性脑病大鼠脑水肿的改善作用,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将6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己酮可可碱低剂量组、己酮可可碱中剂量组、己酮可可碱高剂量组,每组12只。实验第1~3天,模型组、己酮可可碱低剂量组、己酮可可碱中剂量组、己酮可可碱高剂量组给予硫代乙酰胺连续腹腔注射3 d,制备急性肝性脑病大鼠模型;对照组给予等体积生理盐水腹腔注射。实验第4天起,己酮可可碱低剂量组、己酮可可碱中剂量组、己酮可可碱高剂量组大鼠分别给予己酮可可碱50、100、200 mg/(kg·d)灌胃,模型组及对照组给予等体积蒸馏水灌胃,连续7 d。观察各组大鼠实验期间饮食、运动等一般情况,称取灌胃结束后大鼠体质量。灌胃结束后,采用高架十字实验观察各组大鼠精神状态,采用开场实验观察各组大鼠自发运动能力(大鼠平均每分钟自发运动距离以及中央活动时间百分比),采用Morris水迷宫实验观察各组大鼠空间学习记忆能力(寻台潜伏期),使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各组大鼠血氨、ALT、AST。大鼠断头取脑后,观察各组大鼠血脑屏障通透性(大鼠脑内EB含量),测算各组大鼠脑组织含水量,分别采用实时定量PCR法和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各组大鼠脑组织中水通道蛋白4(AQP4)mRNA和蛋白,采用ELISA法检测各组大鼠脑组织中TNF-α、IL-1β。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活动减少、精神萎靡、食欲不振,对外界刺激反应迟钝,体质量减轻(P<0.05),开臂进入次数百分比、开臂滞留时间百分比分、平均每分钟自发运动距离、中央活动时间百分比均降低(P均<0.05),寻台潜伏期延长(P<0.05),血氨、ALT、AST水平均升高(P均<0.05),大鼠脑内EB含量、脑组织含水量、脑组织中AQP4 mRNA和蛋白相对表达量均升高(P均<0.05),脑组织中TNF-α、IL-1β水平均升高(P均<0.05)。与模型组相比,己酮可可碱高剂量组大鼠一般情况有所好转,体质量升高(P<0.05),开臂进入次数百分比、开臂滞留时间百分比分、平均每分钟自发运动距离、中央活动时间百分比均升高(P均<0.05),寻台潜伏期缩短(P<0.05),血氨、ALT、AST水平均降低(P均<0.05),大鼠脑内EB含量、脑组织含水量、脑组织中AQP4 mRNA和蛋白相对表达量均降低(P均<0.05),脑组织中TNF-α、IL-1β水平均降低(P均<0.05)。结论200 mg/(kg·d)己酮可可碱灌胃能改善急性肝性脑病大鼠的脑水肿,其机制可能与下调脑组织中AQP4表达、降低TNF-α和IL-1β水平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己酮可可碱 肝性脑病 急性肝性脑病 脑水肿 水通道蛋白4 动物实验
下载PDF
柴胡皂甙d对肝癌细胞VEGF和Ang-2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14
18
作者 和水祥 朱占芳 +4 位作者 卢新兰 赵刚 陈静宏 王治伦 罗金燕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1233-1236,共4页
目的观察柴胡皂甙d(saikosaponins-d,SSd)对人肝癌SMMC-7721细胞血管内皮生成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和血管生成素-2(angiopoietin-2,Ang-2)表达的影响,探讨其抗癌作用机制。方法肝癌SMMC-7721细胞株经LPS诱导... 目的观察柴胡皂甙d(saikosaponins-d,SSd)对人肝癌SMMC-7721细胞血管内皮生成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和血管生成素-2(angiopoietin-2,Ang-2)表达的影响,探讨其抗癌作用机制。方法肝癌SMMC-7721细胞株经LPS诱导,加入不同终浓度的SSd(2.5、5、10、20 mg/L)作用48 h,并以300μmol/L终浓度的Nimesulide(COX-2选择性抑制剂)作为阳性对照,采用MTT法检测细胞增殖,免疫细胞化学法测定肝癌细胞内VEGF和Ang-2蛋白表达,RT-PCR法检测VEGF mRNA表达,ELISA法检测培养上清中VEGF含量。结果 SSd可显著抑制肝癌SMMC-7721细胞的生长、增殖。与LPS诱导组比较,10 mg/L SSd作用组肝癌细胞VEGF蛋白表达率、mRNA表达水平和培养上清中VEGF含量均显著降低[VEGF蛋白:80.0%vs 60.0%;mRNA表达:(0.83±0.07)vs(0.09±0.03);培养上清中VEGF含量:(655.00±5.56)vs(446.15±5.05)pg/ml,P<0.05,P<0.01],同时Ang-2蛋白表达亦显著降低(86.67%vs 53.33%,P<0.05)。在2.5~10 mg/L作用终浓度范围内,SSd对培养上清中VEGF含量降低的影响呈现一定的剂量依耐性。结论 SSd可能通过VEGF和Ang-2信号通路,发挥其抗癌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肿瘤 肿瘤细胞 培养的 柴胡皂甙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类 血管生成素2
原文传递
补硒治疗慢性肝病患者PBMC功能紊乱的临床价值 被引量:8
19
作者 和水祥 苌新明 +2 位作者 李红霞 刘恩岐 李长顺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621-623,共3页
目的 探讨应用口服补硒方法纠正慢性肝病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PBMC)免疫功能紊乱的临床价值。方法 患者口服补硒 (2 0 0~ 30 0 μg·d-1) 8~ 12周后分离PBMC ,分别对比观察硒作用前后PBMC膜流动性、白细胞介素 2受体 (IL 2R)... 目的 探讨应用口服补硒方法纠正慢性肝病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PBMC)免疫功能紊乱的临床价值。方法 患者口服补硒 (2 0 0~ 30 0 μg·d-1) 8~ 12周后分离PBMC ,分别对比观察硒作用前后PBMC膜流动性、白细胞介素 2受体 (IL 2R)表达及其分泌IL 2活性、过氧化脂质丙二醛 (MDA)含量的变化 ,并结合体外PBMC培养实验结果 ,探讨其可能机制。结果 口服补硒治疗后 ,患者PBMC膜流动性、IL 2R表达及其分泌IL 2活性均显著提高 ,血中LPO含量显著减少 ,与未补硒组比较差别均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5 ;P <0 .0 1)。体外培养患者的PBMC外加硒作用后上述指标呈相似变化。结论 口服补硒可纠正慢性肝病患者PBMCIL 2系统的功能紊乱 ,其机制可能与抑制PBMC膜的脂质过氧化损伤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治疗 肝病 PBMC功能 白细胞介素2 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PBMC 免疫功能
下载PDF
胃癌的分子机制及靶向诊断研究进展 被引量:37
20
作者 和水祥 张丹 禄韶英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461-472,共12页
胃癌的发生发展涉及多个分子信号通路和许多细胞因子,其中比较重要的包括PI3K/AKT、MAPK通路,HER、VEGF/VEGFR、MET等生长因子及受体家族,COX-2、NF-κB、STAT、白介素家族等炎症相关因子,他们参与了胃癌细胞凋亡抑制、增殖促进、周期... 胃癌的发生发展涉及多个分子信号通路和许多细胞因子,其中比较重要的包括PI3K/AKT、MAPK通路,HER、VEGF/VEGFR、MET等生长因子及受体家族,COX-2、NF-κB、STAT、白介素家族等炎症相关因子,他们参与了胃癌细胞凋亡抑制、增殖促进、周期调控以及胃癌侵袭迁移、血管生成等过程。这些因子在胃癌中特异性表达,可以作为肿瘤标记物用于胃癌的靶向治疗,相应药物多已进入临床试验阶段。在上述理论基础上,胃癌靶向诊断也有了新的进展,闪烁扫描法、内镜等手段逐渐趋于成熟,但特异性探针的研究多处于临床前期阶段,仍有待进一步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癌 分子机制 靶向治疗 靶向诊断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