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站点数据分析中国大陆区域喜凉/温作物界限温度的时空演变 被引量:9
1
作者 和骅芸 胡琦 +4 位作者 唐书玥 赵金媛 潘学标 潘志华 王靖 《中国农业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85-95,共11页
喜凉/温作物界限温度的时空分布能够影响作物物候和种植区域。利用全国585个气象站点1961-2020年地面气象观测资料,以喜凉/温作物界限温度(0℃和10℃)的积温、初日、终日作为农业热量资源研究指标,基于ANUSPLIN气象插值软件,从年际和年... 喜凉/温作物界限温度的时空分布能够影响作物物候和种植区域。利用全国585个气象站点1961-2020年地面气象观测资料,以喜凉/温作物界限温度(0℃和10℃)的积温、初日、终日作为农业热量资源研究指标,基于ANUSPLIN气象插值软件,从年际和年代际时间尺度分析1961-2020年喜凉/温作物界限温度的时空演变特征,并探讨热量资源变化对全国农业生产格局的影响。结果表明:受纬度和地形影响,全国热量资源变化幅度较大,东部地区≥0℃、≥10℃积温随纬度变化呈阶梯状分布,而在西部地区主要受海拔影响,总体表现为由南向北逐渐递减。各地≥0℃和≥10℃积温范围分别为700.0~8960.0℃·d和46.3~8960.0℃·d,≥0℃和≥10℃积温气候倾向率平均为72.8℃·d·10a^(-1)和73.7℃·d·10a^(-1)。60a内,界限温度0℃、10℃初日分别提前9.6d和8.4d,终日分别推迟4.8d和7.8d。界限温度初日的提前和终日推迟使60a内日平均气温≥0℃和≥10℃的持续日数分别增加14.4d和16.2d。2011-2020年是研究时段内最温暖10a,与P1时段(1961-1970年)相比,P6时段(2011-2020年)≥0℃和≥10℃积温平均值分别增加了6.3%和8.2%。P6时段≥0℃积温为6000~7000℃·d的区域面积增加了2.11×10^(5)km^(2);≥10℃积温为5000~6000℃·d的区域面积增加了3.37×10^(5)km^(2)。气候变暖背景下,活动积温增加对农业系统产生了重要影响,农业生产布局以及种植制度应及时做出调整,充分适应气候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热量资源 界限温度 活动积温
下载PDF
2010—2020年全球玉米进出口贸易格局分析及展望 被引量:1
2
作者 赵金媛 胡琦 +5 位作者 唐书玥 方彤 陈琦 何亚娟 胡华浪 潘学标 《中国饲料》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3期195-203,共9页
玉米在全球粮食安全和农产品贸易中的地位突出。本文利用2010—2020年主要的玉米贸易国家的生产和进出口数据,系统分析了当前全球玉米贸易特点及存在的问题,并展望了未来玉米产业的发展趋势。结果表明:(1)2010—2020年全球玉米种植面积... 玉米在全球粮食安全和农产品贸易中的地位突出。本文利用2010—2020年主要的玉米贸易国家的生产和进出口数据,系统分析了当前全球玉米贸易特点及存在的问题,并展望了未来玉米产业的发展趋势。结果表明:(1)2010—2020年全球玉米种植面积、总产量和单产均呈现增长趋势,但各国玉米单产年际间波动较大,存在明显的地区间差异;中国玉米单产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提升空间,东北地区是我国玉米第一主产区。(2)2010—2020年美国、巴西和阿根廷年均玉米出口量位居世界前三,合计超过全球出口量的60%;日本、墨西哥、韩国和中国年均玉米进口量位居世界前四,合计超过全球进口量的30%。2010—2020年,中国玉米进口来源地主要有乌克兰、美国、老挝、缅甸、泰国等;中国玉米主要出口到朝鲜、越南、加拿大和俄罗斯等国家,出口量呈下降趋势,目标市场主要集中在亚洲。(3)2022年,预计世界玉米种植面积和产量会出现双增的局面,受价格和政策的影响,中国玉米种植面积将稳中略降,但国内玉米供需保持稳定;从进出口水平上来看,全球粮价上涨,我国粮食进口成本明显增加,玉米进口量将下降,但仍处高位,玉米替代品的谷物进口将增加。总体而言,玉米供需、国家政策、国际局势均会影响全球玉米贸易,为保障中国玉米贸易安全,需提高玉米单产水平,扩大玉米贸易规模,稳定玉米价格,优化玉米进出口贸易战略,提升中国玉米市场在国际玉米市场的影响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进出口 供需 贸易
下载PDF
基于节气时间尺度的华北冬小麦物候期时空分布变化研究及启示
3
作者 邢梦媛 唐书玥 +3 位作者 张建军 王靖 潘学标 胡琦 《古今农业》 2023年第3期121-132,共12页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先民依据气候、物候创立的指导农业生产的时间知识体系,气候变化对华北冬小麦的物候节律影响显著,节气与物候、农事活动的原有对应关系可能会发生偏移。本研究基于华北平原52个农业气象站点1991-2020年实测地面气象数...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先民依据气候、物候创立的指导农业生产的时间知识体系,气候变化对华北冬小麦的物候节律影响显著,节气与物候、农事活动的原有对应关系可能会发生偏移。本研究基于华北平原52个农业气象站点1991-2020年实测地面气象数据和冬小麦物候数据,结合物候期模型模拟数据,分析了基于节气时间尺度的冬小麦物候期时空分布变化。结果表明:(1)华北平原冬小麦播种期在白露二候至霜降一候之间,出苗期在秋分一候至霜降三候之间,拔节期在惊蛰三候至谷雨一候之间,抽穗期在清明一候至立夏一候之间,成熟期在立夏三候至芒种三候之间。(2)与P1时段(1991-2005年)相比,P2时段(2006-2021年)冬小麦的冬前物候期(播种和出苗期)整体呈推迟趋势;冬后物候期(拔节、抽穗和成熟期)呈提前趋势。(3)研究区小麦实际播种期、出苗期和成熟期变化幅度在0-1候之间,基于节气时间尺度的冬小麦播种、出苗、收获等传统农事节气生产经验依然具有较好适用性,而有关拔节期和抽穗期的传统农事活动在相关区域则需适当提前安排。研究结果对于解析气候变化背景下冬小麦物候与节气之间的对应关系变化、重新赋值二十四节气农谚科学内涵、有效指导当代农业生产具有重要价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平原 冬小麦 物候期 二十四节气
下载PDF
基于Meta分析的垄沟集雨措施对作物生长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被引量:4
4
作者 郑诗然 任思琪 +6 位作者 张建珍 赵金媛 唐书玥 王靖 潘志华 潘学标 胡琦 《山西农业科学》 2022年第8期1079-1087,共9页
干旱缺水是制约我国旱作区雨养农业产量提升的重要因素,垄沟集雨措施是解决该问题的有效方式之一。采用荟萃(Meta)方法,就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区、黄土高原半干旱区、东部半湿润区不同垄沟集雨措施(集雨面无覆盖、塑料膜覆盖和其他材料覆... 干旱缺水是制约我国旱作区雨养农业产量提升的重要因素,垄沟集雨措施是解决该问题的有效方式之一。采用荟萃(Meta)方法,就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区、黄土高原半干旱区、东部半湿润区不同垄沟集雨措施(集雨面无覆盖、塑料膜覆盖和其他材料覆盖)对不同作物(玉米、莜麦、小麦、向日葵、饲草、马铃薯、谷子和豆类)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WUE)的影响进行了系统研究,并探究生长季内不同降雨量与垄沟集雨效果的关系,为指导旱作区选择适宜的垄沟集雨措施,实现农业稳产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与平作相比,垄沟集雨措施可使作物产量平均提高44%,WUE提高43%,但不同作物、区域以及集雨面材料间存在显著性差异。黄土高原半干旱区的垄沟集雨措施增产增效最显著,产量和WUE与平作相比分别提高了47.8%和49.7%。覆膜处理和不覆膜的垄沟集雨处理分别在生长季降水量为50~350、250~450 mm时效果最好,与平作相比增产率分别为49.0%~93.4%和26.0%~29.8%。综上,黄土高原半干旱区推荐使用覆膜垄沟集雨模式;农牧交错带区覆膜和不覆膜的垄沟集雨模式均可;东部半湿润区推荐使用不覆膜垄沟集雨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ETA分析法 旱作区 垄沟集雨 产量 水分利用效率
下载PDF
1961-2020年中国北方向日葵种植区干湿变化特征及其成因分析
5
作者 王晓晨 马雪晴 +7 位作者 和骅芸 任思琪 唐书玥 赵金媛 潘志华 王靖 潘学标 胡琦 《干旱气象》 2022年第6期1033-1041,共9页
中国北方向日葵种植区域主要位于干旱区和半干旱区,产量受干湿条件制约,气候变化背景下水热资源变率大,对产量形成带来一定影响。利用中国北方向日葵种植区域296个气象台站逐日观测数据,基于降水量和作物蒸散量计算的湿润指数、标准化... 中国北方向日葵种植区域主要位于干旱区和半干旱区,产量受干湿条件制约,气候变化背景下水热资源变率大,对产量形成带来一定影响。利用中国北方向日葵种植区域296个气象台站逐日观测数据,基于降水量和作物蒸散量计算的湿润指数、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SPEI),分析1961—2020年向日葵生长季干湿状况时空变化特征,并利用敏感性和贡献率法分析气候变化背景下主要气象因子对作物蒸散量的影响,探讨干湿状况变化成因。结果表明:中国北方向日葵生长季干旱频率总体表现为由西向东递减的空间分布特征,其中北疆、宁夏北部及内蒙古西部干旱频率较高。近60 a向日葵种植区生长季降水量和蒸散量均呈下降趋势,SPEI在1980年前后发生突变,较突变前(1961—1980年)相比,1981—2020年轻、中、重旱频率分别下降5.63%、4.41%、2.49%。不同区域干湿状况变化存在明显差异,其中内蒙古赤峰、辽宁南部和华北平原等地区气候呈暖干化趋势,内蒙古西部和新疆等地气候变湿。近60 a向日葵生长季温度和相对湿度变化增加了作物蒸散量,但日照时数和风速变化减少了作物蒸散量,55.39%的站点风速和日照时数对作物蒸散量的贡献率大于温度的贡献率,导致作物蒸散量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北方 向日葵种植区 干湿变化 湿润指数 作物蒸散量 敏感系数 贡献率
下载PDF
我国不同参考作物蒸散经验模型适用性分析及参数修正 被引量:3
6
作者 唐书玥 任思琪 +6 位作者 李子怡 赵金媛 黄彬香 潘志华 王靖 潘学标 胡琦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1-14,共14页
为提高不同参考作物蒸散经验模型在全国范围内的精度和适用性,并简化计算方法,依据1961—2020年全国585个气象站点的逐日地面观测资料(统计数据未包含港、澳、台地区,下同),选用平均相对百分误差、标准差等量化指标,采用最大似然和最短... 为提高不同参考作物蒸散经验模型在全国范围内的精度和适用性,并简化计算方法,依据1961—2020年全国585个气象站点的逐日地面观测资料(统计数据未包含港、澳、台地区,下同),选用平均相对百分误差、标准差等量化指标,采用最大似然和最短距离法,从月尺度和年尺度上对以Penman-Monteith模型为标准的Hargreaves-Samani(HS)模型、Makkink(MK)法、Priestley-Taylor(PT)模型、Hargreaves(Har)模型、Mc Cloud(MC)模型进行比较分析和系数修正。结果表明:1)修正前除MC模型外月尺度平均相对百分误差平均值均低于20%,PT模型和MC模型年尺度平均相对百分误差平均值均高于25%,精度最低;2)修正后5种模型的月尺度和年尺度平均相对百分误差平均值均低于8%,计算精度明显提升,其中PT模型的修正效果最好,月尺度和年尺度的平均相对百分误差平均值均低于3.7%,与修正前相比均降低了80%以上;3)利用最短距离法进行聚类分析后发现,区域修正后Har模型和MK模型的修正效果最好,年蒸散量相对百分误差平均值分别为8%和5.1%。修正后的不同参考作物蒸散经验模型在全国范围内具有更高的适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参考作物蒸散量 模型 经验系数 适应性评价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