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靶向性脂质体P-MMA-DOSPER介导pEGFP-C2脑内转染 被引量:1
1
作者 唐劭年 刘振华 +2 位作者 赵连旭 邹志浩 杜谋选 《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1170-1174,共5页
本研究以衍生化单克隆抗体偶合脂质体脑内寻靶提高基因转移效率,探讨将脂质体构建成更理想的脑内基因转移载体的方法。将MMA(抗Lex/SSEA-1单克隆抗体)衍生化后偶联于阳离子脂质体DOSPER上构建靶向性脂质体P-MMA-DOSPER,分别使用P-MMA-DO... 本研究以衍生化单克隆抗体偶合脂质体脑内寻靶提高基因转移效率,探讨将脂质体构建成更理想的脑内基因转移载体的方法。将MMA(抗Lex/SSEA-1单克隆抗体)衍生化后偶联于阳离子脂质体DOSPER上构建靶向性脂质体P-MMA-DOSPER,分别使用P-MMA-DOSPER与DOSPER包封pEGFP-C2(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质粒),分两组注入大鼠侧脑室后第1、3、7、14d取脑制备冰冻切片,抗nestin抗体免疫荧光染色,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基因表达情况。结果显示两组大鼠侧脑室周围均可见绿色荧光蛋白(GFP)表达,各时间点P-MMA-DOSPER组的GFP+/nestin+细胞在nestin+细胞中比率均高于DOSPER组,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本研究表明P-MMA-DOSPER能够透过脑室管膜屏障高效安全地向脑内原位神经干细胞转移基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侧脑室 脂质体 单克隆抗体 基因转染 绿色荧光蛋白
下载PDF
心理干预联合药物治疗脑梗死后抑郁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4
2
作者 唐劭年 任兰振 +1 位作者 彭全 李海燕 《吉林医学》 CAS 2014年第2期363-364,共2页
目的:探讨心理干预联合药物治疗脑梗死后抑郁症状的临床效果。方法:将110例脑梗死后抑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55例。治疗组采用家庭心理干预联合药物(舍曲林)治疗,对照组仅采用舍曲林进行药物治疗,为患者进行治疗前和开展治... 目的:探讨心理干预联合药物治疗脑梗死后抑郁症状的临床效果。方法:将110例脑梗死后抑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55例。治疗组采用家庭心理干预联合药物(舍曲林)治疗,对照组仅采用舍曲林进行药物治疗,为患者进行治疗前和开展治疗后2周、4周、8周的HAMD-24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SSS)评分,以分析两组治疗的效果。结果:开展4周、8周治疗后,治疗组患者的HAMD-24和SSS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均P<0.01),抑郁症状和神经功能治疗效果明显比对照组好(均P<0.01)。结论:心理干预联合药物在治疗脑梗死后抑郁中的效果良好,对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抑郁 心理干预 舍曲林
下载PDF
侧脑室注射免疫脂质体介导GFP基因脑内表达时程 被引量:1
3
作者 唐劭年 刘振华 +2 位作者 赵连旭 邹志浩 杜谋选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220-222,共3页
目的探索以免疫脂质体携带基因侧脑室注射,透过脑室管膜屏障脑内寻靶。方法以衍生化的抗 Lex/SSEA—1单克隆抗体(P—MMA)偶联阳离子脂质体DOSPER构建免疫脂质体P-MMA-DOSPER。P-MMA- DOSPER包封绿色荧光蛋白质粒(pEGFP-C2)。注入SD大... 目的探索以免疫脂质体携带基因侧脑室注射,透过脑室管膜屏障脑内寻靶。方法以衍生化的抗 Lex/SSEA—1单克隆抗体(P—MMA)偶联阳离子脂质体DOSPER构建免疫脂质体P-MMA-DOSPER。P-MMA- DOSPER包封绿色荧光蛋白质粒(pEGFP-C2)。注入SD大鼠侧脑室,于术后1、3、7、14、21d取脑,冷冻切片nestin抗体免疫荧光染色,荧光显微镜观察。结果注射脂质体质粒复合物一侧侧脑室周围均有大量GFP表达,并可见于对侧侧脑室及第三脑室周围,术后1d、21d GFP表达明显低于其他时间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d、7d、14d GFP+/nestin+细胞在nestin+细胞中比例均高于1d、21d,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免疫脂质体P- MMA-DOSPER能够透过脑室管膜屏障高效安全的向脑内原位神经干细胞转移基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侧脑室 免疫脂质体 基因转染 绿色荧关蛋白
下载PDF
中老年大面积脑梗死的非手术治疗效果 被引量:2
4
作者 唐劭年 胡宗继 +2 位作者 巴特尔 李哲 刘立雄 《中国医药科学》 2014年第9期205-207,共3页
目的为了进一步探讨中老年大面积脑梗死疾病的非手术治疗效果,探讨脑梗死伤残率与脑梗死后抑郁症之间的关系。方法根据我院2007年8月~2013年8月间收治的中老年大面积脑梗死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选取75例伴脑梗死后抑郁症患者,采用抗脑梗... 目的为了进一步探讨中老年大面积脑梗死疾病的非手术治疗效果,探讨脑梗死伤残率与脑梗死后抑郁症之间的关系。方法根据我院2007年8月~2013年8月间收治的中老年大面积脑梗死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选取75例伴脑梗死后抑郁症患者,采用抗脑梗死药物以及抗抑郁药物进行治疗,观察患者治疗情况以及脑梗死与脑梗死后抑郁症的相对关系。结果中年患者35例,死亡率为31.43%,残障率为22.86%,患者远期预后较老年组好;老年患者40例,死亡率为37.5%,残障率为30%,患者早期以及伴合并症者死亡率较高,预后差。脑梗死后抑郁症治疗情况:重度患者疗效差,内源性患者疗效差,中轻度患者疗效较佳。脑梗死与脑梗死后抑郁相互作用。结论中老年大面积脑梗死患者采用保守药物治疗效果较为稳定,但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与手术治疗相比治疗过程更安全,对患者机体环境要求较低,可做特殊患者以及不适做手术的脑梗死患者一般治疗方式,控制患者抑郁症情况也可降低死亡以及残障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年疾病 大面积脑梗死 非手术治疗
下载PDF
血孤啡肽与脑梗死病情进展及脑梗死后抑郁的相关性 被引量:2
5
作者 唐劭年 谭琦 +1 位作者 胡宗继 孙海燕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7年第16期14-16,共3页
目的分析血孤啡肽与脑梗死患者病情进展及脑梗死后抑郁的相关性。方法选取195例脑梗死患者,分别于发病后不同时间点采集静脉血,检测血孤啡肽水平。根据脑梗死后病情是否进展分为进展组和非进展组,比较2组血孤啡肽水平,根据脑梗死后是否... 目的分析血孤啡肽与脑梗死患者病情进展及脑梗死后抑郁的相关性。方法选取195例脑梗死患者,分别于发病后不同时间点采集静脉血,检测血孤啡肽水平。根据脑梗死后病情是否进展分为进展组和非进展组,比较2组血孤啡肽水平,根据脑梗死后是否发生抑郁分为抑郁组和非抑郁组,比较2组血孤啡肽水平,并分析HAMD评分与血孤啡肽的相关性,通过影像学明确脑梗死部位、5-羟色胺能神经元是否发生损伤。比较不同梗死部位、5-羟色胺能神经元是否发生损伤患者的血孤啡肽水平。结果脑梗死患者发病后24h内的血孤啡肽水平与健康人群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发病时间>24h后血孤啡肽水平逐渐高于健康人群;进展组血孤啡肽水平高于非进展组(P<0.05);抑郁组血孤啡肽水平高于非抑郁组(P<0.05),且抑郁组HAMD评分越高,血孤啡肽水平越高;多梗死病灶患者的血孤啡肽水平最高,其次为皮层下梗死患者;5-羟色胺能神经元损伤患者的血孤啡肽水平高于5-羟色胺能神经元未损伤的患者(P<0.05);5-羟色胺能神经元损伤患者中发生抑郁所占比例明显高于未发生抑郁患者(P<0.05)。结论血孤啡肽水平升高对脑梗死患者病情进展和脑梗死后抑郁的发生具有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血孤啡肽 脑梗死进展 脑梗死后抑郁
下载PDF
家庭治疗在脑梗死治疗中的作用
6
作者 唐劭年 任兰振 +2 位作者 胡宗继 李哲 刘立雄 《中外医学研究》 2014年第18期8-10,共3页
目的:探讨家庭治疗对提高脑梗死患者的神经康复、社会功能改善及降低脑梗死后抑郁的临床效果。方法:将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206例脑梗死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103例。对照组仅采用常规药物治疗及康复治疗,治疗组在... 目的:探讨家庭治疗对提高脑梗死患者的神经康复、社会功能改善及降低脑梗死后抑郁的临床效果。方法:将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206例脑梗死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103例。对照组仅采用常规药物治疗及康复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增加家庭治疗,为患者进行治疗前和开展治疗后2、4、8周的HAMD-24、功能独立性量表(FIM)和社会功能活动问卷(FAQ),以分析两组治疗的效果。结果:开展4周和8周治疗后,治疗组患者的HAMD-24、FIM和FAQ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抑郁的发生率、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及社会功能改善情况均明显好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家庭治疗能显著降低脑梗死后抑郁的发生率,对于改善患者神经功能及社会功能效果良好,对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庭治疗 脑梗死 抑郁
下载PDF
维生素B_(12)与腔隙性梗死后抑郁的相关性分析
7
作者 唐劭年 任兰振 +1 位作者 胡宗继 刘立雄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4年第8期36-37,共2页
目的对维生素B12与腔隙性梗死后抑郁存在的相关性进行探讨。方法将我院2011-01—2013-01收治的腔隙性梗死患者798例分为对照组708例与观察组90例,对照组无抑郁症,观察组存在抑郁症(根据汉密尔顿抑郁量表判定),对比并分析2组患者的维生素... 目的对维生素B12与腔隙性梗死后抑郁存在的相关性进行探讨。方法将我院2011-01—2013-01收治的腔隙性梗死患者798例分为对照组708例与观察组90例,对照组无抑郁症,观察组存在抑郁症(根据汉密尔顿抑郁量表判定),对比并分析2组患者的维生素B12水平。结果对照组血清维生素B12平均浓度为(178.6±20.7)pmol/L,维生素B12缺乏197例(27.9%),观察组,血清维生素B12平均浓度(141.7±19.7)pmol/L,维生素B12缺乏60例(66.7%),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维生素B12缺乏与腔隙性梗死后抑郁存在着相关性,腔隙性梗死并抑郁患者的维生素B12水平较普通腔隙性梗死患者更低,维生素B12缺乏情况较为明显,在治疗过程中适当补充维生素B12可以让患者的抑郁症状得到缓解,并可提升腔隙性梗死的治疗效果,促进患者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维生素B12 腔隙性梗死 抑郁
下载PDF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动态CT灌注成像与缺血再发作的关系 被引量:8
8
作者 谭琦 孙凌瑜 +6 位作者 何国荣 黄如训 陈豪 彭全 唐劭年 李哲 胡宗继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5-9,共5页
目的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患者CT灌注成像(CT perfusion,CTP)的变化,为预防TIA再发提供判断依据。方法经临床确诊的TIA患者20例于急性期先行常规16排螺旋CT横断面平扫,然后根据累及的动脉系统,选择感兴... 目的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患者CT灌注成像(CT perfusion,CTP)的变化,为预防TIA再发提供判断依据。方法经临床确诊的TIA患者20例于急性期先行常规16排螺旋CT横断面平扫,然后根据累及的动脉系统,选择感兴趣平面行脑CT灌注扫描,同时行CT血管造影。1个月后复查脑CT灌注。结果20例患者中,在急性期大部分患者患侧局部脑血流(regional cerebral blood flow,rCBF)呈轻到中度异常,患侧局部脑血容量(regional cerebral blood volume,rCBV)呈正常或轻度下降。1个月后复查CT脑灌注结果显示有12例患者未发现异常,8例患者rCBF呈轻到中度下降,患侧rCBV呈正常或轻度下降,随访1年,14例未复发。6例两次CT灌注均有异常者在1年内有5例TIA再发,1例发展为脑梗死。结论对于脑灌注量降低严重而且持续时间长的TIA患者,提示可能出现TIA再发或进展为脑梗死,应及时强化抗缺血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再发 CT灌注显像
下载PDF
尤瑞克林治疗脑梗塞的临床疗效分析 被引量:4
9
作者 李哲 谭琦 +4 位作者 胡宗继 唐劭年 黄灿 刘琳 刘立雄 《现代诊断与治疗》 CAS 2015年第6期1308-1309,共2页
98例急性脑梗塞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抗血小板聚集、营养脑神经细胞、稳定生命体征、降低颅内压等急性脑梗塞常规治疗,观察组给予急性脑梗塞常规治疗+静脉滴注尤瑞克林。比较两组治疗后第14d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NI... 98例急性脑梗塞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抗血小板聚集、营养脑神经细胞、稳定生命体征、降低颅内压等急性脑梗塞常规治疗,观察组给予急性脑梗塞常规治疗+静脉滴注尤瑞克林。比较两组治疗后第14d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NIHSS)和不良反应。两组治疗后NIHSS评分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第14d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尤瑞克林可以改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尤瑞克林 脑梗塞 神经功能缺损
下载PDF
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与脑梗塞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2
10
作者 李哲 孙凌瑜 +4 位作者 胡宗继 黄灿 唐劭年 刘琳 刘立雄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5年第6期111-111,113,共2页
目的:对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与脑梗塞的相关关系进行探讨,以期为防治脑梗塞提供新的思路。方法:将急性脑梗塞患者分为首发性脑梗塞组(FCI组)和复发性脑梗塞组(RCI组),与健康者(对照组)对照研究空腹血浆同型半胱氨酸(t Hcy)水平。结果:空... 目的:对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与脑梗塞的相关关系进行探讨,以期为防治脑梗塞提供新的思路。方法:将急性脑梗塞患者分为首发性脑梗塞组(FCI组)和复发性脑梗塞组(RCI组),与健康者(对照组)对照研究空腹血浆同型半胱氨酸(t Hcy)水平。结果:空腹血浆t Hcy水平RCI组高于FCI组,FCI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CI组HHcy发生率高于FCI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二者的HHcy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Hcy与脑梗塞关系密切,可能为其独立的一个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 脑梗塞 危险因素
下载PDF
颅内外动脉支架术后患者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抵抗的相关因素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蔡秀曲 戴永武 +3 位作者 吕小红 唐劭年 李江 颜津津 《智慧健康》 2023年第27期100-104,共5页
目的研究颅内外动脉支架术后患者氯吡格雷抵抗、阿司匹林抵抗的影响因素。方法从本院内颅内外动脉支架术后患者中抽取100例,收集2019年7月—2022年7月在本院神经内科颅内外动脉支架植入术后的患者,使用阿司匹林100mg+氯吡格雷75mg抗血... 目的研究颅内外动脉支架术后患者氯吡格雷抵抗、阿司匹林抵抗的影响因素。方法从本院内颅内外动脉支架术后患者中抽取100例,收集2019年7月—2022年7月在本院神经内科颅内外动脉支架植入术后的患者,使用阿司匹林100mg+氯吡格雷75mg抗血小板药物1周检测血栓弹力图,根据AA抑制率结果将患者分为阿司匹林敏感组(n=60)、阿司匹林抵抗组(n=40),依据ADP抑制率结果分为氯吡格雷敏感组(n=70)、氯吡格雷抵抗组(n=30),统计分析患者基础资料及临床实验室参数指标,分析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抵抗的影响因素。结果针对患者一般资料分析发现,年龄、性别、糖尿病、高血压、BMI均对于患者阿司匹林抵抗、氯吡格雷抵抗会产生一定影响(P<0.05)。实验室参数影响单因素分析发现,血小板体积、糖化血红蛋白指标差异明显(P<0.05)。结论颅内外动脉支架术后患者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抵抗与年龄、性别、糖尿病、高血压、BMI有关,血小板体积、糖化血红蛋白属于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抵抗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外动脉支架术 氯吡格雷 抵抗 阿司匹林 影响因素
下载PDF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进展为脑梗死的CT灌注与临床研究 被引量:3
12
作者 孙凌瑜 谭琦 +5 位作者 陈豪 彭全 唐劭年 曾祥高 李哲 胡宗继 《广州医学院学报》 2009年第3期44-48,共5页
目的:将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与由TIA进展为脑梗死患者急性期的CT灌注结果及临床特点进行对比分析,探讨影响TIA进展为脑梗死的因素。方法:经临床检查确诊TIA患者及由TIA进展为脑梗死患者在急性期先行常规16排螺旋CT横断面平扫,然... 目的:将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与由TIA进展为脑梗死患者急性期的CT灌注结果及临床特点进行对比分析,探讨影响TIA进展为脑梗死的因素。方法:经临床检查确诊TIA患者及由TIA进展为脑梗死患者在急性期先行常规16排螺旋CT横断面平扫,然后根据临床症状及体征,选择拟诊感兴趣平面,行脑CT灌注扫描(CTP)和CT血管造影(CTA)。总结两组患者的发作次数、发作持续时间及危险因素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由TIA进展为脑梗死组△rCBF值与发作次数呈正相关,TIA组患者与由TIA进展为脑梗死组患者的CTPI值、发作次数、发作持续时间及危险因素比较差异有显著性。CTA检查显示由TIA进展为脑梗死患者均有与病灶区相关的脑动脉主干或分支的狭窄,而TIA患者中仅有2例患者大脑后动脉有轻度狭窄,且与患者临床表现不相符。结论:TIA进展为脑梗死与△rCBF下降程度、TIA发作次数、发作持续时间及颅内动脉狭窄有密切的关系。对于有多次或发作时间长的TIA患者,应进一步行头颅CTPI和CTA检查,了解颅内脑组织血流灌注情况及有无动脉狭窄,积极治疗以预防缺血性卒中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IA 脑梗死 CT灌注 临床研究
原文传递
脑梗死急诊介入治疗后的高血糖与再灌注损伤及预后的相关性 被引量:2
13
作者 唐劭年 李江 +5 位作者 颜津津 贺文麟 刘娟丽 戴永武 黄靓 陈林发 《黑龙江医药科学》 2022年第4期16-18,共3页
目的:探讨不同血糖水平对与脑梗死急诊介入治疗后的再灌注损伤及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选取2018-06~2022-05本院脑梗死后急诊介入治疗的198例患者,按血糖波动范围分为:正常血糖组(3.5~6.5mmol/L,n=61)、高血糖1组(6.5~10mmol/L,n=73)... 目的:探讨不同血糖水平对与脑梗死急诊介入治疗后的再灌注损伤及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选取2018-06~2022-05本院脑梗死后急诊介入治疗的198例患者,按血糖波动范围分为:正常血糖组(3.5~6.5mmol/L,n=61)、高血糖1组(6.5~10mmol/L,n=73)及高血糖2组(>10mmol/L,n=64)。统计分析三组患者在术后即刻、术后24h及术后一周的再灌注损伤发生情况、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结果:术后24h及术后一周,高血糖2组患者的再灌注损伤发生率高于正常血糖组、高血糖1组,且高血糖1组再灌注损伤发生率高于正常血糖组(P<0.05);术后24h、术后一周,高血糖2组患者的NIHSS、Rankin评分高于正常血糖组、高血糖1组,且高血糖1组高于正常血糖组(P<0.05);术后一周,三组患者的NIHSS、Rankin评分均低于术前及术后24h(P<0.05)。结论:脑梗死急性期高血糖或血糖显著波动可诱发或加重脑梗死急诊介入治疗后的再灌注损伤,同时脑梗死急诊介入治疗后血糖显著升高或者大范围血糖波动提示再灌注损伤及预后不良,积极控制血糖可改善再灌注损伤患者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急诊介入治疗 高血糖 再灌注损伤
下载PDF
高血糖对脑梗死患者急诊取栓后再灌注损伤和预后的影响 被引量:1
14
作者 唐劭年 李江 +5 位作者 刘娟丽 戴永武 贺文麟 蔡秀曲 陈林发 尚雪峰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22年第16期57-59,共3页
目的探讨高血糖对脑梗死患者急诊取栓后再灌注损伤和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选取2018年2月至2021年9月于本院接受急诊取栓治疗的156例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血糖波动范围将其分为正常血糖组(3.5~6.5 mmol/L,n=50)、高血糖1组(6.6~10... 目的探讨高血糖对脑梗死患者急诊取栓后再灌注损伤和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选取2018年2月至2021年9月于本院接受急诊取栓治疗的156例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血糖波动范围将其分为正常血糖组(3.5~6.5 mmol/L,n=50)、高血糖1组(6.6~10.0 mmol/L,n=50)及高血糖2组(>10.0 mmol/L,n=56)。比较三组患者的再灌注损伤情况、神经功能缺损程度、预后及再灌注出血发生情况。结果术后即刻与术后24 h,三组患者的造影剂渗出、梗死灶形成、水肿、梗死灶并出血发生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24 h,高血糖2组患者的造影剂渗出、梗死灶形成、水肿、梗死灶并出血发生率略高于正常血糖组、高血糖1组,且高血糖1组略高于正常血糖组(P>0.05)。术后24 h,三组患者的NIHSS、改良Rankin评分略低于术前,再灌注出血发生率略高于术前(P>0.05);术后24 h,高血糖2组患者的NIHSS、改良Rankin评分高于正常血糖组、高血糖1组,且高血糖1组高于正常血糖组(P<0.05);术后24 h,高血糖2组患者的再灌注出血发生率略高于正常血糖组、高血糖1组,且高血糖1组略高于正常血糖组(P>0.05)。结论脑梗死急诊取栓治疗后血糖水平显著升高或者大范围波动提示再灌注损伤及预后不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急诊取栓 高血糖 再灌注损伤
下载PDF
1例反复脑卒中发作Fabry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家系基因检测结果分析
15
作者 陈林发 李友 +8 位作者 戴永武 贺文麟 刘娟丽 蔡秀曲 黄靓 唐劭年 李江 黄志勇 颜津津 《山东医药》 CAS 2021年第21期39-42,共4页
目的分析反复脑卒中发作Fabry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其家系基因检测结果,总结其临床特点和遗传特征。方法1例青年脑卒中患者,3年内先后3次出现脑卒中症状,分析其临床表现及辅助检查结果,并进行家系调查。抽取患者、患者女儿、患者母亲外周... 目的分析反复脑卒中发作Fabry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其家系基因检测结果,总结其临床特点和遗传特征。方法1例青年脑卒中患者,3年内先后3次出现脑卒中症状,分析其临床表现及辅助检查结果,并进行家系调查。抽取患者、患者女儿、患者母亲外周静脉血各2 mL,进行高通量外显子区基因测序,分析其遗传特点。结果患者反复脑卒中,影像学检查发现颅内多发异常钙化、椎基底动脉异常扩张、卵圆孔未闭,出现肢端感觉异常、发作性疼痛等神经系统病变,视物模糊、视力下降等眼部病变,听力减退及耳鸣症状。患者母亲、患者女儿均有Fabry病临床特征。患者、患者母亲、患者女儿均存在GLA基因g.8319 A>G突变,为X染色体连锁遗传代谢疾病,符合Fabry病诊断。结论Fabry病患者可以表现为反复脑卒中、椎基底动脉异常扩张等临床特征,GLA基因g.8319 A>G突变为其致病原因之一,本例患者突变基因遗传自母亲,并遗传给女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ABRY病 青年卒中 半乳糖甘酶基因 突变 基底动脉扩张 颅内钙化
下载PDF
AMBI患者Lp–PLA2、D–二聚体与头颈CTA检查结果相关性研究
16
作者 刘娟丽 高彬 +3 位作者 甘丽娇 唐劭年 黄志勇 颜津津 《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 2020年第23期11-13,共3页
目的:探讨急性多发性脑梗死(AMBI)患者头颈CT血管造影(CTA)检查结果与D–二聚体、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的相关性,为临床诊断与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20年9月在惠州市第三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的100例新发急性脑梗死... 目的:探讨急性多发性脑梗死(AMBI)患者头颈CT血管造影(CTA)检查结果与D–二聚体、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的相关性,为临床诊断与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20年9月在惠州市第三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的100例新发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DWI病灶特点将其分为两组:AMBI(n=50),急性单发性脑梗死(ASBI)(n=50)。结果:和ASBI组相比,AMBI组的D–二聚体、Lp–PLA2、饮酒率更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MBI患者颈动脉狭窄程度与Lp–PLA2、D–二聚体呈正相关关系,组间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Lp–PLA2、D–二聚体与头颈CTA检查结果具有一致性,在无法及时进行头颈CTA检查时,可通过检测以上指标为AMBI的防治提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多发性脑梗死 头颈CT血管造影 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 D–二聚体
下载PDF
6-羟基多巴定向注射建立帕金森病大鼠模型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9
17
作者 邹志浩 张世忠 +7 位作者 姜晓丹 徐如祥 肖炳祥 唐劭年 郭续文 徐强 杜谋选 蔡颖谦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CAS CSCD 2006年第3期244-247,257,共5页
目的探讨立体定向间隔注射6-羟基多巴(6-OHDA)毁损黑质致密部(SNc)和中脑腹侧被盖(VTA)建立类似于人类帕金森病(PD)中晚期的PD大鼠模型方法。方法近交系Wistar大鼠50只,脑立体定向将6-OHDA注入大鼠右侧VTA及SNc,间隔两周,对阿朴吗啡(Apo... 目的探讨立体定向间隔注射6-羟基多巴(6-OHDA)毁损黑质致密部(SNc)和中脑腹侧被盖(VTA)建立类似于人类帕金森病(PD)中晚期的PD大鼠模型方法。方法近交系Wistar大鼠50只,脑立体定向将6-OHDA注入大鼠右侧VTA及SNc,间隔两周,对阿朴吗啡(Apo)诱发旋转后旋转不明显或无稳定左侧旋转模型再次制模,并观察大鼠行为学改变,免疫组化检测黑质多巴胺(DA)能神经元的数量以及高效液相-荧光法检测黑质纹状体中DA含量的变化。结果(1)50只大鼠中有41只经APO诱导表现为恒定左侧旋转且结果稳定,旋转圈数>210r/30min,视为成功PD大鼠模型,部分大鼠伴有震颤、活动迟缓、嗅探、觅食、竖尾等异常行为改变,并且可持续存在16周;(2)免疫组化结果:PD大鼠模型毁损侧黑质区多巴胺能神经元较对侧及对照组减少大于90%;(3)PD大鼠右侧黑质纹状体中DA含量较左侧及对照组减少90%以上。结论6-OHDA毁损SNc及VTA间隔注射法可有效建立模拟人类PD中晚期的大鼠PD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6-羟基多巴 高效液相色谱法 免疫组化 大鼠
原文传递
脑干梗死45例临床与MRI分析 被引量:2
18
作者 孙凌瑜 陈豪 +4 位作者 谭琦 胡宗继 唐劭年 彭全 李哲 《中国误诊学杂志》 CAS 2009年第19期4713-4714,共2页
目的:通过对脑干梗死的临床表现及磁共振影像的形态学分析,更全面地认识脑干梗死。方法:分析45例脑干梗死患者不同临床表现,并将磁共振检查结果按不同部位分类并统计。结果:本组病例临床有22例桥脑梗死表现为偏侧肢体活动障碍或感觉障碍... 目的:通过对脑干梗死的临床表现及磁共振影像的形态学分析,更全面地认识脑干梗死。方法:分析45例脑干梗死患者不同临床表现,并将磁共振检查结果按不同部位分类并统计。结果:本组病例临床有22例桥脑梗死表现为偏侧肢体活动障碍或感觉障碍,类似于大脑半球梗死的表现,占脑干梗死59.5%。从MRI检查看,病变部位主要在桥脑旁正中区。结论:脑干梗死表现形式多样,对老年纯运动性卒中或感觉卒中的患者,除考虑大脑半球腔隙性梗死外,应高度警惕脑干梗死的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干梗塞/放射摄影术 磁共振成像 人类
原文传递
低血糖脑病33例临床与影像学分析 被引量:1
19
作者 孙凌瑜 谭琦 +4 位作者 陈豪 彭全 唐劭年 李哲 胡宗继 《中国误诊学杂志》 CAS 2009年第16期3964-3965,共2页
目的:分析低血糖脑病的临床及影像学表现,为临床工作提供经验。方法:总结33例低血糖患者临床表现,部分患者行头颅CT及MRI检查。结果:33例患者表现为意识不清者20例,有精神症状者2例,类似TIA发作6例。偏瘫4例,癫痫发作1例;CT检查有陈旧... 目的:分析低血糖脑病的临床及影像学表现,为临床工作提供经验。方法:总结33例低血糖患者临床表现,部分患者行头颅CT及MRI检查。结果:33例患者表现为意识不清者20例,有精神症状者2例,类似TIA发作6例。偏瘫4例,癫痫发作1例;CT检查有陈旧性梗死灶8例,1例头颅CT灌注提示桥脑低灌注状态。另1例MRA检查提示椎动脉发育异常。结论:低血糖脑损害表现与脑细胞的进化程度及脑血管基础病变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血糖症/并发症 脑疾病/病因学/放射摄影术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