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1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腰椎L_4~L_5活动节段有限元模型的建立与验证 被引量:26
1
作者 刘耀升 陈其昕 +4 位作者 廖胜辉 唐小君 李方财 吴浩波 余世策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665-669,共5页
目的:采用一种新型计算机辅助设计(CAD)方法精确建立腰椎L4~L5节段三维非线性有限元模型并进行充分验证.方法:采用改良的“非种子区域分割方法”提取腰椎CT图像数据中目标区域得到二值图像,用Marching Cubes方法由二值数据生成初... 目的:采用一种新型计算机辅助设计(CAD)方法精确建立腰椎L4~L5节段三维非线性有限元模型并进行充分验证.方法:采用改良的“非种子区域分割方法”提取腰椎CT图像数据中目标区域得到二值图像,用Marching Cubes方法由二值数据生成初始表面模型.采用反映腰椎生理曲度的“最佳切割平面”从初始表面模型获得非平行的切割轮廓线并建立“分段线性子空间”,后者经仿射变换到“规则子空间”快速重构腰椎曲面,最后逆变换恢复腰椎原三维空间形状特征.将表面模型所有结点的坐标数据和三角面片信息导入ANSYS进行网格划分精确建立L4~L5节段三维非线性有限元模型,并进行加载验证.结果:所构建的L4~L5活动节段有限元模型包括94 794个Solid单元,1 196个Link单元,1 170个Shell单元,768个Target单元,464个Contact单元;同时包含了几何非线性、材料非线性与接触非线性3种非线性类型.不同载荷条件下L4~L5节段有限元模型的移位/旋转角度、椎间盘内压等预测结果与文献中相同载荷条件的试验生物力学结果相符合.结论:基于先进算法建立的腰椎L4~L5节段表面模型实现了二值图像提取、腰椎曲面重构的全数字化过程,具有极佳的仿真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力学 有限元方法 计算机辅助设计 腰椎 表面模型 验证
下载PDF
后路经伤椎置钉短节段复位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 被引量:32
2
作者 何少奇 林立兴 +2 位作者 戴鸣海 唐小君 汤呈宣 《中国骨伤》 CAS 2011年第1期40-43,共4页
目的:探讨后路经伤椎椎弓根置钉短节段复位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可行性、适应证及临床疗效。方法:自2007年3月至2009年3月,采用椎弓根螺钉系统同时经伤椎置钉复位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患者43例,男31例,女12例;年龄26~56岁,平均36.6岁。... 目的:探讨后路经伤椎椎弓根置钉短节段复位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可行性、适应证及临床疗效。方法:自2007年3月至2009年3月,采用椎弓根螺钉系统同时经伤椎置钉复位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患者43例,男31例,女12例;年龄26~56岁,平均36.6岁。其中单椎体骨折34例,双椎体骨折4例(邻近骨折3例,跳跃骨折1例),骨折脱位5例。脊髓神经损伤按Frankel分级:A级5例,B级2例,C级9例,D级7例,E级20例。分别于术后3~5d、12个月、末次随访时复查X线片及CT,对伤椎Cobb角、椎体压缩百分比、椎管占位、内固定物状况进行随访;通过Frankel标准对脊髓神经功能进行评定。结果:所有病例均获得随访,时间12~36个月,平均18.3个月。所有病例均获得骨性融合,无假关节形成。未出现内固定物断裂、松动等现象。伤椎Cobb角由术前的(24.5±9.5)°矫正至术后(5.3±5.1)°,末次随访时(6.2±4.7)°;椎体压缩百分比由术前(42.3±11.1)%恢复至术后(5.1±5.2)%,末次随访时(6.5±5.4)%;术后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与术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椎管矢状径占位率由术前的(34.9±11.2)%恢复至术后(5.3±4.7)%、术后12个月时(5.4±4.5)%,术后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与术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脊髓神经功能除3例A级无变化外,其余均有1~2级的恢复。结论:后路经伤椎置钉短节段复位固定可纠正后凸畸形、椎体压缩及椎管占位,促进脊髓神经功能恢复,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有效方法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椎 腰椎 脊柱骨折 骨折固定术
下载PDF
椎间盘高度降低及退变对腰椎生物力学影响的有限元分析 被引量:16
3
作者 刘耀升 陈其昕 +3 位作者 廖胜辉 余世策 吴浩波 唐小君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566-570,共5页
目的:分析椎间盘高度降低及退变对腰椎活动节段生物力学的影响。方法:首先采用一种新型CAD方法精确构建腰椎L4~5活动节段正常高度椎间盘(NHD)、单纯高度降低椎间盘(PHDD)、椎间盘高度降低合并严重退变(DHDD)三种有限元模型。垂直压缩... 目的:分析椎间盘高度降低及退变对腰椎活动节段生物力学的影响。方法:首先采用一种新型CAD方法精确构建腰椎L4~5活动节段正常高度椎间盘(NHD)、单纯高度降低椎间盘(PHDD)、椎间盘高度降低合并严重退变(DHDD)三种有限元模型。垂直压缩载荷下,分别对3种有限元模型的生物力学参数进行测试。结果:椎间盘高度降低及退变对腰椎活动节段轴向移位、后外侧椎间盘膨出、纤维环纤维应力最大值有明显的影响,DHDD模型的椎体-终板界面应力分布与NHD和PHDD模型明显不同。结论:高度降低后椎间盘刚度明显增加,DHDD最不易发生内层纤维环纤维破裂,关节突关节间隙与轴向移位比值是决定椎间盘承载力大小的关键因素,退变椎间盘对压缩应力有明显分散传递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力学 有限元分析 验证 椎间盘高度 退变
下载PDF
单侧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椎间融合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中期疗效评价 被引量:12
4
作者 刘良乐 戴鸣海 +3 位作者 唐小君 姜刚毅 汤呈宣 张力成 《中国骨伤》 CAS 2015年第4期313-317,共5页
目的:探讨单侧神经减压椎间融合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可行性和中期临床疗效。方法:对2005年8月至2010年5月收治并获得随访的56例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固定方法分为两组,其中,单侧组27例,... 目的:探讨单侧神经减压椎间融合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可行性和中期临床疗效。方法:对2005年8月至2010年5月收治并获得随访的56例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固定方法分为两组,其中,单侧组27例,男18例,女9例,年龄41~66岁,平均(57.5±7.1)岁,采用单侧神经减压椎间融合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双侧组29例,男19例,女10例,年龄43~68岁,平均(54.6±5.1)岁,在上述基础上加行对侧椎弓根螺钉固定。对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等进行比较,采用JOA评分评估两组患者临床疗效,随访观察植骨融合情况及融合器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随访36~60个月,平均45.8个月。两组患者术中均无医源性神经、血管、脏器等损伤。单侧组在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等指标上均优于双侧组(P〈0.05);两组手术前后JOA评分及术后改善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单侧组融合器移位1例,沉降1例,双侧组透光未融合2例,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05,P=0.58).结论:单侧椎间融合椎弓根螺钉固定作为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一种方法,中期效果满意,但应严格掌握适应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 脊柱融合术 椎弓根螺钉 减压
下载PDF
股骨干骨折内固定术后膝关节功能与疼痛关系的病例对照研究 被引量:12
5
作者 戴鸣海 汤呈宣 +3 位作者 杨国敬 张力成 唐小君 刘良乐 《中国骨伤》 CAS 2011年第9期757-760,共4页
目的:探讨股骨干骨折内固定术后膝关节功能与膝部疼痛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6月至2009年12月73例股骨干骨折内固定患者术后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后膝部疼痛程度分为高分组与低分组。其中,低分组39例,VAS评分1~5分,男25例,女14... 目的:探讨股骨干骨折内固定术后膝关节功能与膝部疼痛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6月至2009年12月73例股骨干骨折内固定患者术后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后膝部疼痛程度分为高分组与低分组。其中,低分组39例,VAS评分1~5分,男25例,女14例,年龄27~63岁,平均(37.5±5.3)岁;高分组34例,VAS评分6~10分,男22例,女12例,年龄29~62岁,平均(36.3±9.6)岁。记录2组患者的术后膝内压和末次随访时的HSS评分,并进行分析比较。结果:所有患者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24.1个月。术后3d,高分组膝内压高于低分组(t=15.67,P=0.000);随访终末期,高分组膝内压仍高于低分组(t=5.63,P=0.000)。膝关节功能:高分组优21例,良4例,一般7例,差2例;低分组优31例,良6例,一般2例,差0例。低分组膝关节功能优于高分组。结论:膝内压是影响术后膝关节功能恢复的重要因素,而其外在症状疼痛程度可作为早期判断膝关节功能预后的重要指标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骨折 疼痛 膝关节 病例对照研究
下载PDF
终板凹陷角变化对腰椎运动节段生物力学影响的有限元分析 被引量:11
6
作者 刘耀升 陈其昕 +3 位作者 李方财 唐小君 廖胜辉 余世策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207-211,共5页
目的:研究终板凹陷程度变化对腰椎运动节段生物力学影响。方法:在以往建立的腰椎L4~5运动节段三维非线性有限元模型基础上,采用CAD方法精确构建三种不同终板凹陷角改变的有限元模型,有限元模型的椎间盘前凸角、小关节间隙等其余形态学... 目的:研究终板凹陷程度变化对腰椎运动节段生物力学影响。方法:在以往建立的腰椎L4~5运动节段三维非线性有限元模型基础上,采用CAD方法精确构建三种不同终板凹陷角改变的有限元模型,有限元模型的椎间盘前凸角、小关节间隙等其余形态学参数及网格划分均保持一致。垂直压缩、屈曲、伸直、前后剪力5种载荷条件下,分别对三种有限元模型生物力学参数进行测试。结果:负载条件下,终板凹陷角增加、终板凹陷程度减小可导致终板-椎间盘界面应变减小,椎间盘刚度及髓核内压增加,椎间盘膨出、纤维环纤维张应力、纤维环基质应力、腰椎后部结构应力以及关节突接触力减小。结论:终板凹陷程度的减小增强了椎间盘对椎体的保护作用;同时可通过影响终板的形变减少对椎间盘的营养传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力学 有限元分析 终板凹陷 终板应变 退变
下载PDF
经皮内固定结合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爆裂性骨折 被引量:12
7
作者 何少奇 汤呈宣 +2 位作者 唐小君 黄益奖 张维浩 《中国骨伤》 CAS 2016年第7期593-598,共6页
目的 :探讨经皮内固定结合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安全性及临床疗效。方法 :自2011年4月至2014年4月,采用经皮内固定结合椎体成形术治疗32例骨质疏松性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其中男13例,女19例;年龄60~73岁,平均6... 目的 :探讨经皮内固定结合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安全性及临床疗效。方法 :自2011年4月至2014年4月,采用经皮内固定结合椎体成形术治疗32例骨质疏松性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其中男13例,女19例;年龄60~73岁,平均65.6岁。32例患者均为单节段骨折,其中T11 4例,T12 9例,L1 16例,L2 3例。比较术前、术后2 d及末次随访时的伤椎Cobb角、椎体前缘压缩率、椎体后缘压缩率、椎管占位率,并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定疗效。结果 :手术时间60~120 min,平均65.7 min;术中出血量20~50 ml,平均25.2 ml。切口均Ⅰ期愈合,32例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2~48个月,平均20.6个月。椎体前缘压缩率由术前的(49.70±5.89)%恢复至术后2 d的(6.00±2.10)%,末次随访时的(6.06±1.57)%;椎体后缘压缩率由术前的(17.36±4.11)%恢复至术后2 d的(5.48±1.65)%,末次随访时的(5.68±1.82)%;伤椎Cobb角由术前的(13.34±3.56)°矫正至术后2 d的(2.86±0.95)°,末次随访时的(3.04±0.94)°;椎管占位率由术前的(22.77±5.83)%恢复至术后2 d的(5.02±1.93)%,末次随访时的(5.15±1.93)%;VAS评分由术前的6.84±0.88恢复至术后2 d的1.94±0.72,末次随访时的1.63±0.83;ODI由术前的(77.50±5.10)%恢复至术后2 d的(17.94±4.82)%,末次随访时的(15.63±5.19)%。3例患者出现骨水泥渗漏,所有病例未发现内固定失效及腰背部顽固性疼痛症状。结论:经皮内固定结合椎体成形术可恢复伤椎高度、改善椎管占位、矫正后凸畸形,缓解疼痛、改善生活质量,是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爆裂性骨折安全有效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质疏松 脊柱骨折 骨折固定术 经皮椎体成形术
下载PDF
髓核摘除术对腰椎生物力学特性影响的有限元研究 被引量:12
8
作者 李海波 方杰 +2 位作者 陈其昕 李方财 唐小君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89-93,共5页
目的采用三维有限元模型分析方法,探讨腰椎间盘突出症髓核摘除术对腰椎生物力学特性的影响。方法采用新型CAD方法精确建立腰椎L4~5活动节段有限元模型,构建正常模型、退变模型、髓核摘除模型和疤痕长入模型分别模拟正常椎间盘、退变椎... 目的采用三维有限元模型分析方法,探讨腰椎间盘突出症髓核摘除术对腰椎生物力学特性的影响。方法采用新型CAD方法精确建立腰椎L4~5活动节段有限元模型,构建正常模型、退变模型、髓核摘除模型和疤痕长入模型分别模拟正常椎间盘、退变椎间盘、髓核摘除后即刻和术后中长期时的椎间盘;并比较其生物力学特征。结果 (1)髓核摘除模型的刚度较退变模型减小,但较正常模型提高;(2)疤痕长入模型腰椎节段刚度大幅回升并超过退变模型(;3)髓核摘除后即刻小关节突接触力减小,而疤痕长入模型则表现为小关节突接触力增加。结论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后即刻对腰椎稳定性和后部结构应力影响较小,而髓核摘除中长期后则可有腰椎运动节段变硬和关节突的应力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髓核摘除术 腰椎 生物力学特性 有限元
原文传递
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跳跃式与连续式微型钛板内固定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13
9
作者 何少奇 汤呈宣 +1 位作者 唐小君 戴鸣海 《中医正骨》 2019年第4期8-16,21,共10页
目的:比较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跳跃式与连续式微型钛板内固定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20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病例资料,其中采用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跳跃式微型钛板内固定治疗60... 目的:比较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跳跃式与连续式微型钛板内固定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20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病例资料,其中采用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跳跃式微型钛板内固定治疗60例(跳跃式固定组),C_3、C_5、C_7开门侧予以Arch钛板固定,C_4、C_6开门侧予以传统缝线固定;采用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连续式微型钛板内固定60例(连续式固定组),C_3~C_7开门侧均予以Arch钛板固定。同时按照内固定方式不同将600节椎板固定节段分为钛板固定节段和缝线固定节段。比较2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费用、住院时间、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脊髓型颈椎病评分(17分法)、颈椎功能障碍指数(the neck disability index,NDI)评分、JOA改善率、颈椎曲度指数、颈椎活动度、脊髓后移距离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钛板固定节段和缝线固定节段的椎管矢状径、Pavlov比值、椎板开门角度。结果:①一般指标。跳跃式固定组住院费用少于连续式固定组[(5.56±0.29)万元,(7.76±0.37)万元,t=-36.383,P=0.000];2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305.50±59.99)mL,(292.50±52.35)mL,t=1.265,P=0.208;(132.33±16.79)min,(132.67±18.88)min,t=-0.102,P=0.919;(10.38±2.34)d,(10.42±2.36)d,t=-0.078,P=0.938]。②JOA脊髓型颈椎病评分。术前和术后1年,2组患者JOA脊髓型颈椎病评分比较,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9.58±1.37)分,(9.55±1.53)分,t=0.126,P=0.900;(14.52±1.52)分,(14.42±1.64)分,t=0.400,P=0.690];术后1年,2组患者JOA脊髓型颈椎病评分均高于术前(t=49.103,P=0.000;t=48.991,P=0.000)。③NDI评分。术前和术后1年,2组患者NDI评分比较,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27.40±10.10)分,(27.70±9.91)分,t=-0.164,P=0.870;(14.17±6.08)分,(14.43±5.38)分,t=-0.255,P=0.799];术后1年,2组患者NDI评分均低于术前(t=-13.285,P=0.000;t=-10.365,P=0.000)。④JOA改善率。术后1年,2组患者JOA改善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8.73±16.13)%,(67.88±16.36)%,t=0.355,P=0.723]。⑤颈椎曲度指数。术前和术后1年,2组患者颈椎曲度指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20.07±3.63)%,(19.76±3.15)%,t=0.495,P=0.622;(19.92±3.82)%,(19.53±3.20)%,t=0.614,P=0.540];术后1年2组患者颈椎曲度指数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794,P=0.430;t=-1.186,P=0.240)。⑥颈椎活动度。术前和术后1年,2组患者颈椎活动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45.52°±5.76°,44.93°±3.75°,t=-0.672,P=0.503;32.78°±6.59°,32.81°±5.03°,t=-0.031,P=0.975);术后1年,2组患者颈椎活动度均小于术前(t=-42.051,P=0.000;t=-32.826,P=0.000)。⑦脊髓后移距离。术后1年,2组患者脊髓后移距离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97±0.43)mm,(3.09±0.61)mm,t=-1.243,P=0.216]。⑧椎管矢状径。时间因素与分组因素不存在交互效应(F=1.929,P=0.165);钛板固定节段和缝线固定节段椎管矢状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即不存在分组效应(F=0.001,P=0.972);手术前后不同时间点之间椎管矢状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即存在时间效应(F=14 533.825,P=0.000);钛板固定节段和缝线固定节段椎管矢状径随时间均呈先增加后小幅度下降趋势,且二者的变化趋势完全一致[(10.09±0.79)mm,(17.16±1.26)mm,(16.91±1.30)mm,F=5 954.60,P=0.000;(10.25±0.96)mm,(17.07±1.52)mm,(16.83±1.56)mm,F=953.260,P=0.000]。⑨Pavlov比值。时间因素与分组因素不存在交互效应(F=1.516,P=0.219);钛板固定节段和缝线固定节段Pavlov比值比较,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即不存在分组效应(F=0.004,P=0.950);手术前后不同时间点之间Pavlov比值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即存在时间效应(F=2 499.316,P=0.000);钛板固定节段和缝线固定节段Pavlov比值随时间均呈先增加后小幅度下降趋势,且二者的变化趋势完全一致[(74.11±4.50)%,(93.52±5.98)%,(93.34±6.00)%,F=1 945.93,P=0.000;(74.54±4.78)%,(93.63±5.49)%,(92.72±5.55)%,F=497.54,P=0.000]。⑩椎板开门角度。术后3 d和术后1年,缝线固定节段的椎板开门角度均小于钛板固定节段(38.91°±4.86°,41.15°±3.88°,t=4.676,P=0.000;37.04°±4.71°,41.20°±4.02°,t=9.808,P=0.000);术后1年,钛板固定节段的椎板开门角度与术后3 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260,P=0.208);缝线固定节段的椎板开门角度小于术后3 d(t=-29.709,P=0.000)。(11)安全性。2组患者均未出现心脑血管意外事件、颈部轴性症状和切口感染等并发症。跳跃式固定组4例出现C5神经根麻痹,连续式固定组3例出现C5神经根麻痹; 7例患者均予甘露醇脱水、甲泼尼龙琥珀酸钠抗炎和甲钴胺营养神经治疗后,C5神经根麻痹症状消失。2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 000,P=1. 000)。结论:采用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跳跃式微型钛板内固定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虽然存在缝线固定节段开门角度丢失问题,但可取得与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连续式微型钛板内固定相当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且可明显降低住院费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病 椎管 椎管成形术 钛板 跳跃式固定 连续式固定 临床试验
下载PDF
腰椎活动节段精确有限元模型的建立(英文) 被引量:3
10
作者 刘耀升 陈其昕 +4 位作者 李方财 唐小君 方杰 廖胜辉 余世策 《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79-86,共8页
目的采用一种新型CAD方法用CT资料精确建立腰椎L4-L5节段三维非线性有限元模型。方法用一种改良的“非种子区域分割方法”提取腰椎目标区域得到二值图像;再用反应腰椎曲度的“最佳切割平面”从初始表面模型获得非平行的切割轮廓线并建... 目的采用一种新型CAD方法用CT资料精确建立腰椎L4-L5节段三维非线性有限元模型。方法用一种改良的“非种子区域分割方法”提取腰椎目标区域得到二值图像;再用反应腰椎曲度的“最佳切割平面”从初始表面模型获得非平行的切割轮廓线并建立“分段线性子空间”;后者经仿射变换到“规则子空间”后快速重构腰椎曲面,最后经逆变换恢复原三维空间的形状特征。将L4-L5节段表面模型所有结点的坐标数据和三角面片信息导入ANSYS进行网格划分。结果所构建的有限元模型包含L4-L5节段所有重要解剖结构,压缩、屈曲、伸直载荷下有限元模型的预测结果与实验生物力学结果相符合。结论包含先进算法的CAD技术实现了腰椎复杂几何模型的快速、精确建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力学 腰椎 有限元模型 建模 算法
下载PDF
经椎旁肌间隙入路治疗胸腰椎骨折 被引量:19
11
作者 彭茂秀 汤呈宣 +4 位作者 林利兴 戴鸣海 唐小君 何少奇 杨国敬 《临床骨科杂志》 2013年第2期129-131,共3页
目的探讨经椎旁肌间隙行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66例后路椎弓根螺棒系统撑开复位内固定治疗的胸腰椎骨折患者,按治疗方法分为2组,34例采用经椎旁肌间隙入路(A组),32例行传统手术入路(B组)。结果 66... 目的探讨经椎旁肌间隙行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66例后路椎弓根螺棒系统撑开复位内固定治疗的胸腰椎骨折患者,按治疗方法分为2组,34例采用经椎旁肌间隙入路(A组),32例行传统手术入路(B组)。结果 66例随访时间均>1年。手术时间:A组为72 min±12min,B组为76 min±15 min(P>0.05)。术中出血量:A组为80 ml±24ml,B组为120 ml±30 ml(P<0.01)。术后引流量:A组为70 ml±35 ml,B组为150 ml±55 ml(P<0.01)。外周血肌酸激酶:两组术前及术后1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4 h及48 h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椎体前缘高度、后凸Cobb角:两组术后较术前均有明显的恢复(P<0.01),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椎旁肌间隙入路治疗胸腰椎骨折具有创伤小、出血少、恢复快等优点,是治疗单节段胸腰椎骨折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旁肌间隙入路 胸腰椎 脊柱骨折
下载PDF
复合改性对谷朊粉溶解性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3
12
作者 唐小君 李梦琴 《粮食与饲料工业》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26-29,共4页
为了提高小麦面筋蛋白的溶解度,通过超声波功率、底物浓度、加酶量、温度和pH值的正交实验,研究了超声波-酶法复合改性小麦面筋蛋白的反应条件。以水解度和溶解度为评价指标,确定了在超声波作用下小麦面筋蛋白最佳的酶解条件:超声波功率... 为了提高小麦面筋蛋白的溶解度,通过超声波功率、底物浓度、加酶量、温度和pH值的正交实验,研究了超声波-酶法复合改性小麦面筋蛋白的反应条件。以水解度和溶解度为评价指标,确定了在超声波作用下小麦面筋蛋白最佳的酶解条件:超声波功率210W,谷朊粉质量分数8%,加酶量质量分数0.6%,pH9.0,温度65℃,水解1h。结果表明,在该条件下小麦面筋蛋白的溶解度明显提高,溶解度达到12.16mg/m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谷朊粉 碱性蛋白酶 超声波 溶解度
下载PDF
椎旁肌间隙入路经伤椎强化内固定治疗老年胸腰椎骨折 被引量:3
13
作者 何少奇 戴鸣海 +4 位作者 黄益奖 唐小君 彭茂秀 林立兴 汤呈宣 《中国骨伤》 CAS 2012年第12期997-1001,共5页
目的:探讨椎旁肌间隙入路经伤椎强化内固定治疗老年胸腰椎骨折的安全性及临床疗效。方法:2007年8月至2010年8月,采用椎旁肌间隙入路经伤椎强化内固定治疗22例老年胸腰椎骨折患者,其中男14例,女8例;年龄60~71岁,平均64.6岁;受伤至手术时... 目的:探讨椎旁肌间隙入路经伤椎强化内固定治疗老年胸腰椎骨折的安全性及临床疗效。方法:2007年8月至2010年8月,采用椎旁肌间隙入路经伤椎强化内固定治疗22例老年胸腰椎骨折患者,其中男14例,女8例;年龄60~71岁,平均64.6岁;受伤至手术时间1~4d,平均2.7d。均为单节段骨折,其中T112例,T125例,L111例,L24例。依据Denis骨折分型:压缩性骨折6例,爆裂性骨折16例。胸腰椎损伤分类及严重度评分系统评分(TLICS)4~9分,平均5.2分;Load-sharing评分为4~6分,平均5.4分。神经功能按ASIA分级:B级2例,C级3例,D级7例,E级10例。通过侧位X线片对手术前后的伤椎Cobb角、椎体前缘压缩百分比、椎体中央压缩百分比进行比较;通过视觉模拟评分(VAS)及ASIA标准对手术前后疼痛和脊髓神经功能进行评定。结果:手术时间50~95min,平均60.8min;术中出血量50~130ml,平均84ml;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所有病例获得随访,时间12~48个月,平均21.6个月。伤椎Cobb角由术前的(19.5±9.5)°矫正至术后的(4.3±4.1)°,末次随访时的(6.2±4.7)°;椎体前缘压缩百分比由术前的(52.3±10.3)%恢复至术后的(6.1±4.2)%,末次随访时的(6.8±5.4)%;椎体中央压缩百分比由术前的(38.9±11.2)%恢复至术后的(8.3±4.7)%,末次随访时的(9.4±4.5)%。VAS评分由术前的(8.56±0.88)分恢复至术后的(3.48±0.91)分,末次随访时的(3.20±0.92)分。脊髓神经功能除10例E级无变化外,其余均有1~2级的恢复。所有病例未发现内固定失效及腰背部疼痛症状。结论:经椎旁肌间隙入路经伤椎强化内固定手术时间短、出血少,明显减低了手术创伤导致的椎旁肌的退变和术后腰背痛的发生率,可有效改善神经功能及维持矫正效果,大大降低内固定失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骨折 内固定器 老年人 疼痛
下载PDF
L形颧骨截骨降低联合颞颊部除皱术临床分析 被引量:7
14
作者 金骥 归来 +12 位作者 张智勇 吕长胜 牛峰 俞冰 刘剑峰 夏德林 卢小生 王吉昌 刘伟 刘筱菁 于东 唐小君 郑宗梅 《中国美容医学》 CAS 2004年第4期414-415,C003,共3页
目的:探索同时解决颧骨过高及手术引起的医源性面部皮肤松垂的方法。方法:回顾分析48例颧骨过高患者的治疗过程,总结L形颧骨截骨降低联合颞颊部除皱术的设计方法和治疗效果。结果:L形颧骨截骨降低联合颞颊部除皱术较好地同时解决了颧骨... 目的:探索同时解决颧骨过高及手术引起的医源性面部皮肤松垂的方法。方法:回顾分析48例颧骨过高患者的治疗过程,总结L形颧骨截骨降低联合颞颊部除皱术的设计方法和治疗效果。结果:L形颧骨截骨降低联合颞颊部除皱术较好地同时解决了颧骨过高及面中下部皮肤松弛的问题,47例患者对术后效果较满意,1例患者有轻微的两侧骨骼不对称,经Ⅱ期手术后也达到了治疗目的。结论:L形颧骨截骨降低联合颞颊部除皱术是一种较好的面部整形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颧骨降低术 L形颧骨除皱术 面部整形
下载PDF
有限元模型分析髓核摘除术后腰椎生物力学特性变化 被引量:2
15
作者 李海波 方杰 +2 位作者 陈其昕 李方财 唐小君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645-649,共5页
目的采用三维有限元模型分析方法,探讨腰椎间盘突出症髓核摘除术对腰椎生物力学特性的影响。方法采用新型CAD方法精确建立腰椎L4~L5活动节段有限元模型,构建正常模型、退变模型、髓核摘除即刻模型和瘢痕长入模型,分别模拟正常椎间盘、... 目的采用三维有限元模型分析方法,探讨腰椎间盘突出症髓核摘除术对腰椎生物力学特性的影响。方法采用新型CAD方法精确建立腰椎L4~L5活动节段有限元模型,构建正常模型、退变模型、髓核摘除即刻模型和瘢痕长入模型,分别模拟正常椎间盘、退变椎间盘、髓核摘除术后即刻和术后中长期随访时的椎间盘,并在压缩、屈曲、伸展、前剪及后剪5种载荷条件下对4组模型进行生物力学测试。结果 (1)各种载荷下退变模型的腰椎节段刚度较正常模型提高;(2)髓核摘除即刻模型的刚度较退变模型减小,但较正常模型提高;(3)瘢痕长入模型腰椎节段刚度大幅回升并超过退变模型;(4)髓核摘除即刻模型在屈曲、后伸和后剪载荷下关节突接触力减小,瘢痕长入模型则表现为在后伸、前剪和后剪载荷下关节突接触力增加;(5)各种载荷下退变模型后向膨出度较正常模型明显减小,髓核摘除即刻模型后向膨出度一定程度回升,但其纤维环内环会发生"内向膨出"。结论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可在术后不同时段对腰椎运动节段生物力学特性产生不同影响,髓核摘除术后即刻对腰椎稳定性和后部结构应力影响较小,而髓核摘除中长期后则可有腰椎运动节段变硬和关节突的应力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髓核摘除术 腰椎 生物力学 有限元分析
原文传递
四磨汤用于胸腰椎骨折中对减轻腹胀的效果分析 被引量:3
16
作者 戴鸣海 刘良乐 唐小君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2554-2556,共3页
目的:探讨四磨汤用于胸腰椎骨折患者中对减轻腹胀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6年1月78例胸腰椎骨折腹胀患者临床诊治资料,其中以肥皂水灌肠治疗者为对照组,采用医用软皂+温水配制成为0.1%~0.2%的肥皂水进行灌肠,患者处左... 目的:探讨四磨汤用于胸腰椎骨折患者中对减轻腹胀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6年1月78例胸腰椎骨折腹胀患者临床诊治资料,其中以肥皂水灌肠治疗者为对照组,采用医用软皂+温水配制成为0.1%~0.2%的肥皂水进行灌肠,患者处左侧卧位,灌肠液面需距离肛门20 cm,灌肠液200 m L,温度:39~41℃;应用一次性输液器灌注,插入深度17~20 cm,于5~10 min内灌注完,39例;以四磨汤治疗者为观察组,39例,人参15 g、乌药、沉香及槟榔各10 g;加水煎熬至300 m L,150 m L/次,早晚各服1次,连续治疗3 d。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6 h评价两组临床症状、体征积分变化,并统计两组临床疗效及治疗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治疗后6h各项临床症状、体征积分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观察组各项症状、体征积分下降程度较对照组显著,P〈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4.9%,明显低于对照组71.8%,P〈0.05。治疗期间均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应用四磨汤可现在改善胸腰椎骨折腹胀等临床症状,同时具有高效安全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磨汤 胸腰椎骨折 腹胀 肥皂水
原文传递
腰椎节段形态对峡部、小关节应力及小关节接触力影响的有限元分析 被引量:1
17
作者 刘耀升 陈其昕 +3 位作者 唐小君 李方财 廖胜辉 余世策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658-660,661,662,I0003,I0004,共7页
目的:探讨腰椎形态结构变化对峡部裂性滑脱及小关节退变的作用和意义。方法:采用改良的“非种子区域分割方法”及非平行“最佳切割平面”等一系列新型计算机辅助设计(CAD)方法精确建立包括椎间盘高度、腰椎小关节角、椎间盘前凸角... 目的:探讨腰椎形态结构变化对峡部裂性滑脱及小关节退变的作用和意义。方法:采用改良的“非种子区域分割方法”及非平行“最佳切割平面”等一系列新型计算机辅助设计(CAD)方法精确建立包括椎间盘高度、腰椎小关节角、椎间盘前凸角改变的L4~L5活动节段有限元模型;在2700N轴向压缩载荷条件下,分别对各有限元模型的峡部、小关节应力、小关节接触力以及椎间盘负载进行测试。结果:压缩载荷下,腰椎活动节段峡部、小关节等效应力及小关节接触力随椎间盘高度的减小而减小,随小关节角的增大而增加,随椎间盘前凸角的增加而减小。结论:椎间盘高度、腰椎小关节角、椎间盘前凸角等形态结构变化对腰椎节段有限元模型的峡部、小关节应力及小关节接触力有明显的影响。提示腰椎峡部应力性骨折及小关节退变的发生与椎间盘高度、腰椎小关节角、椎间盘前凸角等解剖形态因素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限元方法 椎间盘高度 小关节角 椎间盘前凸角 峡部滑脱 小关节退变
原文传递
盆底肌电生物反馈法治疗脊髓损伤术后排尿功能障碍疗效观察 被引量:7
18
作者 刘良乐 汤呈宣 +3 位作者 戴鸣海 唐小君 姜刚毅 刘美芬 《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5年第11期1032-1034,共3页
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是脊柱损伤中最严重的一种类型,不仅导致相应平面以下运动和感觉功能损害,同时也引起排尿功能障碍。笔者自2007年11月—2013年6月应用盆底肌电生物反馈治疗脊髓损伤术后排尿功能障碍患者60例,现报道... 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是脊柱损伤中最严重的一种类型,不仅导致相应平面以下运动和感觉功能损害,同时也引起排尿功能障碍。笔者自2007年11月—2013年6月应用盆底肌电生物反馈治疗脊髓损伤术后排尿功能障碍患者60例,现报道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损伤 排尿功能障碍 电生物反馈治疗
下载PDF
喷墨打印纸结构及其打印画面保存性研究进展 被引量:4
19
作者 唐小君 李路海 +3 位作者 何君勇 辛智青 赵文 杜鹏 《信息记录材料》 2009年第6期32-36,共5页
为了提高喷墨打印纸的耐水性、耐光性及抗氧化性,以改善打印画面的保存性,从喷墨打印纸的结构出发,分析了各类喷墨打印纸的特性,讨论了提高喷墨打印纸保存性能的方法,如选用自交联树脂或加入氧化铝等有固色作用的添加剂,提高纸张的耐水... 为了提高喷墨打印纸的耐水性、耐光性及抗氧化性,以改善打印画面的保存性,从喷墨打印纸的结构出发,分析了各类喷墨打印纸的特性,讨论了提高喷墨打印纸保存性能的方法,如选用自交联树脂或加入氧化铝等有固色作用的添加剂,提高纸张的耐水性能;添加紫外线吸收剂、抗氧化剂以及图像保护层缓解染料衰退;选择纳米颜料型墨水更好地提高图像的耐候性能。这些方法的应用使喷墨打印纸成为"百年相纸",在写真领域有取代传统的银盐相纸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喷墨打印纸 结构 耐水性 耐光性 抗氧化性
下载PDF
超声监测在胸腰椎骨折后路减压术中的应用效果 被引量:1
20
作者 彭茂秀 陈激 +4 位作者 汤呈宣 林利兴 戴鸣海 唐小君 何少奇 《临床骨科杂志》 2013年第1期4-6,共3页
目的探讨超声监测在胸腰椎骨折后路减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对14例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在后路减压术中应用超声扫描,了解脊髓前方减压和骨块复位,对术前、术后CT扫描结果进行比较,评估减压情况。结果 14例术中均达到了硬膜囊前方满意... 目的探讨超声监测在胸腰椎骨折后路减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对14例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在后路减压术中应用超声扫描,了解脊髓前方减压和骨块复位,对术前、术后CT扫描结果进行比较,评估减压情况。结果 14例术中均达到了硬膜囊前方满意减压,术后CT复查椎管内骨块复位满意。患者均获得门诊随访,时间2~12个月。神经功能除A级1例无改善外,余均有1~2级的恢复。结论超声监测下可辨认出硬膜囊前方的致压物位置,可获得减压后客观的超声影像图像,能实时提供术者脊髓前方减压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腰椎骨折 减压术 术中超声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