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5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橡胶-萝芙木-肉桂复合林的植物生长及其生物量动态 被引量:1
1
作者 王文 黄国良 +4 位作者 任燕 刘成刚 金艳强 刘长安 唐建维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16-126,共11页
【目的】探明橡胶-萝芙木-肉桂复合林与同龄橡胶纯林的植物生长与生物量动态及其差异,为橡胶复合林合理的结构组建以及环境友好型橡胶园的建设和热带退化山地的恢复与可持续利用提供依据。【方法】在16年生橡胶林按行距2 m×2 m的... 【目的】探明橡胶-萝芙木-肉桂复合林与同龄橡胶纯林的植物生长与生物量动态及其差异,为橡胶复合林合理的结构组建以及环境友好型橡胶园的建设和热带退化山地的恢复与可持续利用提供依据。【方法】在16年生橡胶林按行距2 m×2 m的规格种植2行萝芙木和1行肉桂构建了橡胶-萝芙木-肉桂复合林,在同一坡面的橡胶复合林和橡胶纯林的上、中、下三个地段分别建立3块长期定位观测样地,自2010—2018年每隔2年对橡胶-萝芙木-肉桂复合林与橡胶纯林样地中植物的基径、胸径、高度等因子进行了定期观测。根据野外观测数据计算了两种不同林分中橡胶、萝芙木和肉桂的高度、胸径和基径年均生长量。同时采用已建立的橡胶、萝芙木、肉桂的生物量回归方程估算了两种林分的生物量,并对其组成、生物量动态与分配特征及林分的年净生产量进行了分析。【结果】复合林中橡胶的年均胸径生长量和年均高度生长量均稍大于橡胶纯林,其生物量(113.20 t·hm^(-2))为橡胶纯林的1.06倍(P>0.05);萝芙木的年均胸径生长量和年均高度生长量随种植时间而逐渐减少,其生物量则随种植时间而增加,从0.21 t·hm^(-2)增长到2.91 t·hm^(-2);肉桂的年均胸径生长自种植6年后呈现下降趋势,年均高度生长和生物量则随种植时间而增长,其生物量从0.27 t·hm^(-2)增长到0.47 t·hm^(-2)。橡胶复合林的总生物量(116.58 t·hm^(-2))也稍大于橡胶纯林,是橡胶纯林的1.1倍(P>0.05),但两个不同林分生物量的器官分配比例均为:茎>根>枝>叶。随着林龄的增加,复合林及橡胶纯林的总生物量均呈增长趋势,但复合林的年均净生产量是橡胶纯林的1.26倍(P<0.05)。【结论】橡胶林的复合种植有利于橡胶树的生长,橡胶复合林比橡胶纯林具有更大的生物量积累、更高的年均净生产量及更快的生物量积累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橡胶 肉桂 萝芙木 生长量 生物量 净生产量 复合林
下载PDF
2003-2008年西双版纳热带雨林土壤碳通量数据集
2
作者 洪思思 杨艳波 +11 位作者 张蕊 沙丽清 唐建维 张一平 宋清海 邓晓保 巩合德 于贵瑞 王跃思 郑循华 王迎红 周文君 《中国科学数据(中英文网络版)》 CSCD 2023年第3期16-27,共12页
大尺度、长期和连续的碳通量数据为研究全球碳、水循环关键过程提供了重要数据支撑。土壤是陆地生态系统最大的碳库,其微小波动将引起陆地生态系统的碳收支变化。热带森林是全球重要的碳库,但近年来发现其碳汇能力趋向减弱或中和现象。... 大尺度、长期和连续的碳通量数据为研究全球碳、水循环关键过程提供了重要数据支撑。土壤是陆地生态系统最大的碳库,其微小波动将引起陆地生态系统的碳收支变化。热带森林是全球重要的碳库,但近年来发现其碳汇能力趋向减弱或中和现象。连续的土壤碳通量数据,对准确评价热带地区碳收支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具有重要意义。本数据集按照温室气体排放的静态箱法观测方法和数据质控管理办法,收集整理了2003年1月到2008年8月利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得到的西双版纳热带雨林土壤地气界面的CO_(2)排放通量数据和常规气象数据,如压强、大气温度、土壤温度(5 cm)和土壤含水量(5 cm)等观测指标,形成了日、月和年尺度3类文件,以期为热带地区与全球碳平衡估算和碳循环过程提供基础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态箱–气相色谱法 土壤碳通量 碳循环 气象要素 热带雨林
下载PDF
我国极小种群广西青梅的资源现状及其保护策略
3
作者 肖云学 何在新 +5 位作者 苏启照 唐翔 黄国良 刘勐 郁文彬 唐建维 《西部林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7,共7页
为掌握广西青梅种质资源现状及受威胁程度,结合文献资料及标本记录,野外调查其自然分布状况和迁地保护现状。结果显示:(1)广西青梅野外分布有11个居群,局限在云南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分布于云南省麻栗坡县有3个居群,且皆为首次发现;分... 为掌握广西青梅种质资源现状及受威胁程度,结合文献资料及标本记录,野外调查其自然分布状况和迁地保护现状。结果显示:(1)广西青梅野外分布有11个居群,局限在云南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分布于云南省麻栗坡县有3个居群,且皆为首次发现;分布于云南省勐腊县有7个居群,其中有3个居群为新记录;分布于广西那坡县有1个居群。(2)广西青梅野外资源的分布区域狭窄,种群个体数量较少,个体总数量为521株,包括树高大于1.5 m的个体201株、幼苗幼树320株。那坡县分布有246株,包括树高大于1.5 m的个体42株(其中有3株大树,但只有1株母树)、幼苗和幼树204株;麻栗坡县分布有8株;勐腊县分布有267株,包括树高大于1.5 m的个体147株、幼苗幼树120株,是广西青梅分布最集中的地区。(3)天然分布于云南勐腊县和广西那坡县的广西青梅均在保护区内,得到较好的保护,但更新缓慢;而分布于云南麻栗坡县的广西青梅在自然保护区外,受人为活动影响较大,有4株是母树被砍伐后萌发的植株。(4)广西青梅的迁地保护以位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州勐腊县的版纳植物园和景洪市的普文林场的保护成效最好,能实现“种子到种子”的过程。(5)依据IUCN全球物种的评估标准,广西青梅应当评为濒危(EN)。因此,广西青梅需加强就地保护,结合人工种苗繁育,开展保护教育、野外种群重建、生态修复等迁地保护工作,以促进其种群更新、拓展种群的生存空间和范围,壮大其种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西青梅 野外调查 种质资源 濒危等级 迁地保护 保护策略
下载PDF
迁地栽培坡垒的种群结构与幼苗更新研究
4
作者 肖云学 殷霖昊 +1 位作者 郁文彬 唐建维 《植物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604-612,共9页
本研究在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植物园设置的500 m^(2)样地中对迁地栽培植物坡垒(Hopea hainanensis Merr.&Chun)种群进行调查,采用径级结构代替龄级结构分析坡垒种群的结构特征,同时编制了静态生命表,分析种群的存活率、死亡率及消失... 本研究在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植物园设置的500 m^(2)样地中对迁地栽培植物坡垒(Hopea hainanensis Merr.&Chun)种群进行调查,采用径级结构代替龄级结构分析坡垒种群的结构特征,同时编制了静态生命表,分析种群的存活率、死亡率及消失率。结果显示,迁地栽培的坡垒种群更新的苗木尚无大径级的个体;但栽培的坡垒大部分个体能开花结果及自然更新,且幼苗数量较多,幼苗密度为19550株/hm^(2),,占种群个体数的86.00%。静态生命表分析结果表明,坡垒种群Ⅱ龄级的个体死亡率最低,Ⅲ龄级的个体死亡率最高,种群存活曲线趋向于Deevey-Ⅲ型;死亡率和消失率变化趋势一致。研究结果表明,坡垒迁地保护取得了初步成功。此外,迁地栽培中应加强对幼苗、幼树的管理,有助于提高其成活率,更多的进入下一龄级的生长和种群的扩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坡垒 迁地栽培 种群结构 幼苗更新 静态生命表 存活曲线
下载PDF
西双版纳热带次生林生物量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38
5
作者 唐建维 张建侯 +4 位作者 宋启示 曹敏 冯志立 党承林 吴兆录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6期489-498,共10页
本文采用“空间代替时间”和维量分析的方法研究了西双版纳热带次生林4块不同年龄林分的生物量,并详细分析了热带次生林在演替初期阶段生物量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林分总生物量随林龄而增加,5年生林分的总生物量为41.932t... 本文采用“空间代替时间”和维量分析的方法研究了西双版纳热带次生林4块不同年龄林分的生物量,并详细分析了热带次生林在演替初期阶段生物量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林分总生物量随林龄而增加,5年生林分的总生物量为41.932thm-2,10年生林分的总生物量为52.116thm-2,14年生林分的总生物量为88.284thm-2,22年生林分的总生物量为113.743thm-2。林分生物量的层次分配比例以乔木层所占的比例最大,占4/5以上,随林龄而增加;灌木层增长到14年生林分后又下降,草本层随林龄而递减,层间植物则上升。生物量的器官分配比例以干材所占的比例最大,占1/2以上,随林龄而递增;而枝、根和叶的生物量分配比例则随林龄而下降。并建立了4个林分主要优势种及乔木层器官生物量的回归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量 次生林 热带次生林 西双版纳
下载PDF
西双版纳不同斑块望天树种群的密度、结构和生物量 被引量:19
6
作者 唐建维 施济普 +1 位作者 张光明 白坤甲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40-54,共15页
根据5个不同斑块的野外调查数据,分析了残存分布在西双版纳的国家一级保护稀有树种望天树(Parashorea chinensis)的种群密度与数量、年龄结构与生物量动态,组建了不同生长发育阶段的望天树个体生长与年龄的回归模型、个体生物量模型及... 根据5个不同斑块的野外调查数据,分析了残存分布在西双版纳的国家一级保护稀有树种望天树(Parashorea chinensis)的种群密度与数量、年龄结构与生物量动态,组建了不同生长发育阶段的望天树个体生长与年龄的回归模型、个体生物量模型及种群年龄结构模型,编制了不同斑块的望天树种群及整个种群的静态生命表、存活曲线和年龄结构图。结果表明,不同斑块的望天树种群因种群年龄及所受到的干扰方式的不同,其种群密度和年龄结构差异很大,不同年龄阶段的死亡率也不同。面积最小的斑块缺乏成熟个体,并出现龄级结构缺省的现象。不同斑块局部种群的生物量随林龄的变化近似于Logistic增长,但各斑块局部种群的最大生物量以及生物量随时间的动态变化有所不同。整个种群的年龄结构为稳定增长型种群,1~60龄的种群个体的死亡率随林龄的增加而下降,60~150龄的个体死亡率随林龄的增加而上升,180龄后种群呈现生理衰退,个体出现死亡高峰。种群的生物量在180龄前呈Logistic增长,此后,生物量下降。部分斑块受到严重的人为干扰,已严重威胁其局部种群的生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望天树 种群密度 年龄结构 存活曲线 生物量
下载PDF
西双版纳热带人工雨林生物量及净第一性生产力的研究 被引量:36
7
作者 唐建维 张建候 +4 位作者 宋启示 黄自云 李自能 王利繁 曾荣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2003年第1期1-6,共6页
通过标准木法和收获法研究分析了西双版纳热带人工模拟雨林的生物量及净第一性生产力 .结果表明 ,林分总生物量约为 390 .4t·hm-2 ,其中乔木层生物量达 36 2 .5t·hm-2 ,占总生物量的 92 .8% ,灌木层生物量为 19.3t·hm-2 ... 通过标准木法和收获法研究分析了西双版纳热带人工模拟雨林的生物量及净第一性生产力 .结果表明 ,林分总生物量约为 390 .4t·hm-2 ,其中乔木层生物量达 36 2 .5t·hm-2 ,占总生物量的 92 .8% ,灌木层生物量为 19.3t·hm-2 ,占 4.9% ,层间植物 (包括附生植物 )的生物量为 3.6t·hm-2 ,草本层生物量为5 .0t·hm-2 .分别占 1.3 %和 0 .9% .林分净第一性生产力为 2 2 2 7.3g .m-2 .年 -1,其中乔木层的净生产力为 15 5 3.5 g·m-2 .年 -1,占整个林分净生产力的 6 9.7% ,灌木层、草本层及层间植物分别仅占 2 6 .9%、2 .4%和 1.0 % .其器官分配比例以茎最高 ,达 42 .0 % ;其次为叶 ,占 30 .2 % ;枝仅占 13 .5 % .叶面积指数为 7.0 6 1.同时建立了林分优势种及乔木层各器官生物量的优化回归模型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量 净第一性生产力 热带人工雨林
下载PDF
西双版纳野芭蕉先锋植物群落的结构特征及其演替动态 被引量:13
8
作者 唐建维 施济普 +7 位作者 张光明 白坤甲 郭贤明 朱胜忠 段文桂 宋军平 刀建红 黄建国 《生物多样性》 CAS CSCD 2003年第1期37-46,共10页
对西双版纳勐腊县麻木树地区的热带雨林刀耕火种撂荒后形成的不同演替阶段的野芭蕉先锋植物群落进行了植物种类组成、区系成分、结构特征及种群数量与年龄结构的动态变化分析。结果表明 :在 10 0 0m2 的样地上 ,随着群落的发展和演替的... 对西双版纳勐腊县麻木树地区的热带雨林刀耕火种撂荒后形成的不同演替阶段的野芭蕉先锋植物群落进行了植物种类组成、区系成分、结构特征及种群数量与年龄结构的动态变化分析。结果表明 :在 10 0 0m2 的样地上 ,随着群落的发展和演替的进行 ,群落的科、属、种组成日趋复杂 ,从侵入阶段的 17科 2 7属 30种 ,上升到定居阶段的5 0科 74属 98种 ,至扩散阶段已达 5 5科 87属 113种。 3个不同林龄阶段的群落区系组成可分为 9种类型 ,均以热带区系成分为主 ,占 90 %左右。随着群落的发展 ,泛热带分布、热带亚洲 (印度—马来西亚 )分布所占的比例随林龄逐渐增大 ,而旧世界热带分布及东亚至北美洲间断分布所占的比例在逐渐减少。群落的层次结构由简单趋于复杂 ,野芭蕉的种群数量急剧增长 ,各龄级的个体分布逐渐增多 ,群落正向着湿润性的热带森林方向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双版纳 野芭蕉 先锋植物 群落结构 结构特征 演替动态
下载PDF
西双版纳不同林龄人工龙竹林的生物量及其模型 被引量:13
9
作者 唐建维 萧自位 +3 位作者 王小李 郑丽 朱兴正 高丽红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54-60,共7页
根据不同龄级和大小的龙竹个体生物量数据,建立了以胸径(D)为自变量的不同龄级龙竹各器官的生物量回归模型,测定了龙竹单株各器官的含水率和林分的生物量,分析了3个不同林龄的人工龙竹林的生物量组成和分配特征及其变化趋势。龙竹不... 根据不同龄级和大小的龙竹个体生物量数据,建立了以胸径(D)为自变量的不同龄级龙竹各器官的生物量回归模型,测定了龙竹单株各器官的含水率和林分的生物量,分析了3个不同林龄的人工龙竹林的生物量组成和分配特征及其变化趋势。龙竹不同器官的含水率均随林龄呈现逐渐下降的趋势,茎秆的含水率下降幅度最大,枝次之,而根的含水率变化幅度最小。龙竹林的生物量随林龄而迅速增长,4年生龙竹林的生物量(19905.6kg/hm2)分别为3年生和2年生龙竹林生物量的3.27倍和8.73倍。3个不同林龄的龙竹林生物量的器官分配比例虽有所不同,但均以茎秆所占的比例最大(42.9%~49.4%),根次之(21.6%~24.1%),叶最小(11.8%~14.8%),其器官分配的比例大小均呈现出茎秆〉根〉枝〉叶的规律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龙竹林 生物量 回归模型 西双版纳
下载PDF
西双版纳热带次生植被不同抚育方式下的群落学分析 被引量:9
10
作者 唐建维 张建侯 +1 位作者 宋启示 冯志立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1999年第2期135-139,共5页
对西双版纳勐仑地区的热带雨林刀耕火种撩荒后在不同抚育方式下恢复起来的次生植被进行了群落数量特征、种群年龄结构及立木材积与蓄积量的比较分析,并探讨了热带次生植被的抚育管理方式及途径.结果表明,在900m2的固定样地上,... 对西双版纳勐仑地区的热带雨林刀耕火种撩荒后在不同抚育方式下恢复起来的次生植被进行了群落数量特征、种群年龄结构及立木材积与蓄积量的比较分析,并探讨了热带次生植被的抚育管理方式及途径.结果表明,在900m2的固定样地上,天然更新的次生群落计有维管束植物73种,分属于36科59属.其科、属、种组成比经人工抚育的次生群落分别高24.14%、43.90%和75.56%,其结构层次也较复杂,但材积量仅为后者的1/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带次生植被 群落学特征 西双版纳 抚育方式
下载PDF
西双版纳鸡血藤次生群落的特征分析 被引量:7
11
作者 唐建维 张建侯 +1 位作者 宋启示 冯志立 《广西植物》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4期338-344,共7页
本文对西双版纳热带雨林刀耕火种撩荒后形成的鸡血藤次生群落进行了研究和分析,结果表明:在900m2的固定样地上,计有维管束植物62种,隶属于36科55属,shannon-wienner指数为4.25;区系地理成分可分为... 本文对西双版纳热带雨林刀耕火种撩荒后形成的鸡血藤次生群落进行了研究和分析,结果表明:在900m2的固定样地上,计有维管束植物62种,隶属于36科55属,shannon-wienner指数为4.25;区系地理成分可分为9种类型,以热带区系成分为主,占92.73%。群落结构可分为乔木层(Ⅰ、Ⅱ、Ⅲ)、灌木层、草木层及层间植物,群落的外貌以高位芽、小叶型、单叶、纸质为主组成。与先锋阶段的植物群落相比,该群落正向湿润性的热带森林方向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鸡血藤 群落学特征 热带次生植被
下载PDF
望天树人工林林分生长与林分密度的关系 被引量:18
12
作者 唐建维 邹寿青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83-86,共4页
对不同地区营造的人工望天树林的生长情况进行了分析,探讨了营造的望天树人工林的林分密度与林分生长及立地条件之间的关系,提出了营造人工望天树林较佳的规格和方式.结果表明:造林规格以2.5m×2.5m、3.5m×1.5m、3.5m×2.5... 对不同地区营造的人工望天树林的生长情况进行了分析,探讨了营造的望天树人工林的林分密度与林分生长及立地条件之间的关系,提出了营造人工望天树林较佳的规格和方式.结果表明:造林规格以2.5m×2.5m、3.5m×1.5m、3.5m×2.5m、3.0m×2.0m较佳;人工营造的望天树林的个体不论是高度生长还是胸径生长都要远远大于天然林中的望天树个体;立地条件是影响望天树人工林生长量的因子;在其分布区域进行望天树的迁地保护,扩大其种群数量及生存的区域和范围,是保护这一珍稀树种的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学 望天树 人工林 林分密度 林分生长 立地条件
下载PDF
西双版纳热带次生林净初级生产量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2
13
作者 唐建维 张建侯 +5 位作者 宋启示 冯志立 党承林 吴兆录 朱胜忠 段文勇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756-763,共8页
采用径级标准木和维量分析方法研究了西双版纳热带次生林 4块不同年龄林分的净初级生产量 ,结果表明 :林分净初级生产量随林龄而增长 ,5年生林分为 115 4 .3g·m-2 ·a-1,其分配为 :净生长量占 93.82 % ,花果量占1.2 0 % ,叶被... 采用径级标准木和维量分析方法研究了西双版纳热带次生林 4块不同年龄林分的净初级生产量 ,结果表明 :林分净初级生产量随林龄而增长 ,5年生林分为 115 4 .3g·m-2 ·a-1,其分配为 :净生长量占 93.82 % ,花果量占1.2 0 % ,叶被采食量 4 .97% ;10年生林分为 1348.5g·m-2 ·a-1,净生长量占 92 .83% ,花果量占 3.2 5 % ,叶被采食量3.92 % ;14年生林分为 2 2 12 .1g·m-2 ·a-1,净生长量占 91.72 % ,花果占 3.0 5 % ,叶被采食量 5 .2 3% ;2 2年生林分为2 6 6 0 .1g·m-2 ·a-1,净生长量占 92 .0 9% ,花果占 3.95 % ,叶被采食量 3.96 %。林分净初级生产量的器官分配以茎所占的比例最大 ,占 1/ 3以上 ;其次为根 ,占 1/ 5左右 ;枝和叶为 1/ 5~ 1/ 7;花果所占的比例除 5年生林分相当少外 ,其余 3个林分约占 1/ 33。林分净初级生产量的层次分配以乔木层所占的比例最大 ,占 2 / 3以上 ,其次为灌木层 ;草本层和层间植物所占的比例相当少。林分的叶面积指数随林龄而增大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净初级生产量 热带次生林 西双版纳 林分
下载PDF
不同演替阶段野芭蕉群落土壤养分的动态变化 被引量:4
14
作者 唐建维 王秀华 +2 位作者 高丽洪 施济普 张光明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107-113,共7页
研究了西双版纳热带季节雨林恢复过程中野芭蕉群落的土壤养分动态。该群落的发展可分为3个阶段:野芭蕉的入侵→定居→扩散。随着群落演替进程,土壤的养分含量呈下降趋势:土壤有机质(O.M)、氮(N)、磷(P)全量以入侵期最高,分别为(上层)5.8... 研究了西双版纳热带季节雨林恢复过程中野芭蕉群落的土壤养分动态。该群落的发展可分为3个阶段:野芭蕉的入侵→定居→扩散。随着群落演替进程,土壤的养分含量呈下降趋势:土壤有机质(O.M)、氮(N)、磷(P)全量以入侵期最高,分别为(上层)5.879%、0.333%和0.063 2%;定居期居中,分别为(上层)4.794%、0.288%和0.061%;扩散期最低,分别为(上层)3.54%、0.240%和0.044 8%;并随土壤深度含量渐减。钾(K)全量以定居期最高(1.516%)。土壤养分全含量的变化幅度是扩散期>入侵期>定居期。土壤有效性养分含量除磷以外,总体上都比较丰富,且随着演替过程呈现逐渐减少的趋势(镁除外):入侵期的表土层有效性的N、P、K分别为269.24、13.91和198.19 mg·kg-1;定居期为入侵期的104%、51%和66%,扩散期为定居期的73%、78%和96%。在各演替阶段中土壤养分全含量的季节变化都以表土层的变化最大,中下层变化不明显;其季节变化大小的顺序是:扩散期>入侵期>定居期;各养分元素季节变化幅度的顺序为P>K>O.M>N。土壤有效性养分含量的季节变化幅度大于养分的全含量,其变化幅度的顺序为K>P>Mg>Ca>N,其中以有效性N的含量最稳定。本研究研究结果显示出土壤养分的变化明显依赖于植被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养分 季节动态 群落演替 野芭蕉群落
下载PDF
望天树人工林林木个体前期生长节律的研究 被引量:14
15
作者 唐建维 邹寿青 《西部林业科学》 CAS 2008年第4期45-48,共4页
依据20年生望天树人工林林木的生长调查及平均木的树干解析材料,分析了其林木个体的胸径、树高和材积的生长过程和规律,结果表明:在其人工林中望天树林木的前期生长迅速,20年生时林木个体的带皮胸径、树高和带皮材积分别达到19.4 cm,19.... 依据20年生望天树人工林林木的生长调查及平均木的树干解析材料,分析了其林木个体的胸径、树高和材积的生长过程和规律,结果表明:在其人工林中望天树林木的前期生长迅速,20年生时林木个体的带皮胸径、树高和带皮材积分别达到19.4 cm,19.8 m和0.298 m3。其相应的年均生长量分别达到0.97 cm、0.99 m和0.0149 m3;望天树林木个体的胸径、树高和材积生长在6年生前较为缓慢,至14年生左右达到高峰,此后呈下降的趋势。依此,建立了望天树人工林林木个体的胸径、树高、材积生长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望天树人工林 林木个体 前期生长节律
下载PDF
西双版纳次生山乌柏林的群落学特征分析 被引量:3
16
作者 唐建维 张家和 +2 位作者 宋启示 解继武 冯志立 《中南林学院学报》 CSCD 1992年第1期74-82,共9页
对西双版纳热带雨林经刀耕火种撩荒后形成的次生山乌桕林进行测定和研究。结果表明,在250cm^2的固定样地上,有维管束植物79种,隶属42科71属。由于受人为干扰较少,群落的层次分化比较明显,在结构上可分为乔木层(Ⅰ,Ⅱ),灌木层、草本层及... 对西双版纳热带雨林经刀耕火种撩荒后形成的次生山乌桕林进行测定和研究。结果表明,在250cm^2的固定样地上,有维管束植物79种,隶属42科71属。由于受人为干扰较少,群落的层次分化比较明显,在结构上可分为乔木层(Ⅰ,Ⅱ),灌木层、草本层及层间植物,按(?)aunkiae生活型谱统计,以中高位芽植物占绝对优势,地面芽和地下芽植物很少。与该地区的季节性雨林相一致。对这些次生林采取封山育林措施。群落的恢复和发展较快,并将按着原生植被类型方向发展。封山育林是使这些次生植被尽快恢复成林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乌桕 次生林 群落学特征
下载PDF
关于对朱华先生“西双版纳热带山地雨林的植物多样性研究的一些问题讨论”一文中有关问题的说明 被引量:1
17
作者 唐建维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87-189,共3页
关键词 热带山地雨林 植物多样性 多样性研究 西双版纳 问题讨论 群落结构特征 物种组成 群落特征 植被类型
下载PDF
西双版纳不同热带森林下土壤铵态氮和硝态氮动态研究 被引量:101
18
作者 孟盈 薛敬意 +1 位作者 沙丽清 唐建维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99-104,共6页
用顶盖埋管法 (Close- Top Tube Incubations)就西双版纳 3种热带森林 (热带季节雨林、片断热带雨林、橡胶林 )研究了土壤铵态氮 (NH4- N )和硝态氮 (NO3- N)以及土壤氮素矿化速率的季节动态情况。结果表明 :西双版纳3种不同林型土壤 NH... 用顶盖埋管法 (Close- Top Tube Incubations)就西双版纳 3种热带森林 (热带季节雨林、片断热带雨林、橡胶林 )研究了土壤铵态氮 (NH4- N )和硝态氮 (NO3- N)以及土壤氮素矿化速率的季节动态情况。结果表明 :西双版纳3种不同林型土壤 NH4- N、NO3- N和氮素矿化速率均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 NH4- N以干热季 (4月末 )最高 (平均为 2 6 .92 mg· kg- 1 )和干季 (2月末 )最低 (平均为 12 .0 1mg· kg- 1 ) ;NO3- N则以雨季中期 (7月中旬 )最高 (平均为8.9m g· kg- 1 )和干季 (2月末 )最低 (平均为 4.0 4m g· kg- 1 ) ;矿化速率则以干热季 ((2月末~ 4月末 )最高 (平均为 0 .496 m g· kg- 1 · d- 1 ) ,以雨季 (7月中旬~ 11月初 )最低 (平均为 0 .0 0 37m g· kg- 1 · d- 1 )。就不同林型而言 ,季节雨林年均氮矿化速率 (0 .319m g· kg- 1 · d- 1 ) >片断热带雨林 (0 .2 5 m g· kg- 1 · d- 1 ) >橡胶林 (0 .0 74mg·kg- 1 · d- 1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硝态氮 铵态氮 顶盖埋管法 氮矿化 西双版纳 土壤 热带森林
下载PDF
森林生态系统土壤氮矿化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被引量:163
19
作者 李贵才 韩兴国 +1 位作者 黄建辉 唐建维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7期1187-1195,共9页
森林生态系统土壤氮矿化是生态系统中最重要的功能之一。综述了近 1 0余年来森林生态系统土壤氮矿化影响因素的研究 ,在前人的基础上将其影响因素归成 3类 :( 1 )环境因子 ,( 2 )凋落物质量 ,( 3)土壤动物和微生物 ,其中环境因子中的土... 森林生态系统土壤氮矿化是生态系统中最重要的功能之一。综述了近 1 0余年来森林生态系统土壤氮矿化影响因素的研究 ,在前人的基础上将其影响因素归成 3类 :( 1 )环境因子 ,( 2 )凋落物质量 ,( 3)土壤动物和微生物 ,其中环境因子中的土壤温、湿度是影响土壤氮矿化的最重要因子。氮素可利用性、氮转化与群落演替、植物多样性间相互关系的研究正受到愈来愈多的重视。研究 CO2 倍增及其引起的全球变暖对土壤氮素转化的潜在影响也已成为当前全球变化问题研究的热点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生态系统 氮矿化 影响因素 全球变暖 森林土壤
下载PDF
西双版纳季节雨林与橡胶多层林凋落物动态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83
20
作者 任泳红 曹敏 +2 位作者 唐建维 唐勇 张建侯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5期418-425,共8页
本文对西双版纳季节雨林及橡胶多层林的凋落物量动态、各组分的季节变化规律、林地残留物现存量及其分解进行了研究 ,分析比较了两种群落的凋落节律。结果显示 :“双凋落峰”及“叶分解速率较枝分解更快”为两类群落的共有特征 ;森林凋... 本文对西双版纳季节雨林及橡胶多层林的凋落物量动态、各组分的季节变化规律、林地残留物现存量及其分解进行了研究 ,分析比较了两种群落的凋落节律。结果显示 :“双凋落峰”及“叶分解速率较枝分解更快”为两类群落的共有特征 ;森林凋落物量及凋落物分解速率则因群落类型而异 ,橡胶多层林年凋落物总量为 9.85± 0 .78t· hm- 2· a- 1,大于季节雨林的年凋落物总量 8.42± 0 .1 6t· hm- 2· a- 1,橡胶多层林凋落物的消失率常数为 2 .2 5,较季节雨林 ( 2 .0 )的大。本项研究对深入了解热带森林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及持续利用热带森林资源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双版纳 森林凋落物 季节雨林 橡胶多层林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