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4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结直肠癌与铜死亡相关基因的相关性研究
1
作者 周玲 唐梅文 +4 位作者 谢佳涛 陈文隆 钟丰羽 许琦 古文姝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 2024年第1期41-45,I0006-I0009,共9页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与新型铜死亡相关生物标志物的相关性,为治疗CRC患者预后提供理论支持。方法在研究中,CRC患者的LncRNA表达谱、临床数据以及突变数据下载来自癌症基因组图谱(TCGA)CRC数据库,使用R4.1.1软件筛...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与新型铜死亡相关生物标志物的相关性,为治疗CRC患者预后提供理论支持。方法在研究中,CRC患者的LncRNA表达谱、临床数据以及突变数据下载来自癌症基因组图谱(TCGA)CRC数据库,使用R4.1.1软件筛选出与铜死亡相关LncRNA,通过单因素Cox回归分析得到与CRC预后相关的铜死亡LncRNA,采用LASSO Cox回归及交叉验证及多因素Cox分析得出的最显著的LncRNA构建最优预后模型。根据得到的风险评分,将纳入的结直肠癌患者划分为高风险组和低风险组。对构建的模型进行Kaplan-Meier进行生存(OS)及无进展生存期差异分析。同时建立ROC曲线对模型进行验证并建立临床分组验证。随后对差异基因进行基因本体论(GO)、京都基因和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分析。我们还计算了泛癌数据中TMB状态与基因表达之间的相关性,筛选出对CRC治疗的敏感药物。结果获得36个铜死亡预后相关的LncRNA,且使用LASSO Cox回归及交叉验证及多变量Cox分析从上述36个具有预后意义的铜死亡相关的LncRNA中筛选出17个显著相关的LncRNA(DEGs)。接着使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无进展生存期及风险差异分析,证明高低风险组是有差异的(P<0.05),ROC曲线显示该预后模型曲线下面积在1年内为0.749,2年内为0.705,3年内为0.710。GO分析结果显示这些交集基因在生物过程主要富集于细胞二价无机阳离子同源等,细胞成分主要富集在含胶原蛋白的细胞外基质,在分子功能主要富集在受体配体a等。KEGG提示主要富集在细胞因子-细胞因子受体相互作用和吞噬体等通路。肿瘤突变负荷的生存分析和药物敏感性是有差异的。结论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构建了17个与铜死亡相关基因的预后模型,可能奠定了结直肠癌患者的个体化治疗和评估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直肠癌 TCGA 铜死亡 预后模型 肿瘤突变 潜在药物选择
原文传递
中医药防治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变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9
2
作者 罗慧 唐梅文 +4 位作者 农复香 施智兰 钟爽 李英豪 张晴朗 《陕西中医》 CAS 2023年第2期267-270,共4页
慢性萎缩性胃炎(CAG)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消化系统疾病,以病程反复、顽固难愈、容易癌变等为特点。炎症性疾病已被证实是多种癌症的高危因素,CAG是各种病理因素导致的胃黏膜急慢性炎症性疾病,如果不能有效遏制,有癌变的风险。目前,CAG的... 慢性萎缩性胃炎(CAG)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消化系统疾病,以病程反复、顽固难愈、容易癌变等为特点。炎症性疾病已被证实是多种癌症的高危因素,CAG是各种病理因素导致的胃黏膜急慢性炎症性疾病,如果不能有效遏制,有癌变的风险。目前,CAG的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西医认为其与胃激素分泌、细胞因子表达、基因表达水平、细胞凋亡和氧化损伤等密切相关。现阶段,临床上尚无特效药治疗CAG,通过对近几年中医防治CAG的相关文献研究整理,笔者发现中医药通过辨证施治手段,在根除HP、减轻炎症反应、修复胃黏膜损伤、阻断胃黏膜病变向胃癌发展等方面疗效颇佳,对于预防胃癌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现通过对中医药治疗CAG作用机制的相关文献进行搜索整理,将从抗HP感染、改善炎症微环境、修复胃黏膜损伤、调控细胞增殖与凋亡、调节癌性基因表达、调控胃肠激素6个方面归纳分析,以期为逆转或延缓CAG进展的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萎缩性胃炎 炎癌转化 作用机制 细胞凋亡 氧化损伤
下载PDF
外泌体调控铁死亡在疾病诊断治疗中的应用与作用 被引量:3
3
作者 农复香 蒋志雄 +6 位作者 李英豪 许文聪 施智兰 罗慧 张晴朗 钟爽 唐梅文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5期2443-2452,共10页
背景:目前已有研究在揭示外泌体与铁死亡的关系,但研究仍有限,因此进一步探析二者的关系,有助于为疾病的临床治疗寻求新的治疗策略和可靠依据。目的:阐明了外泌体的生物学特性、铁死亡的发生机制,以及外泌体调控铁死亡的主要途径,综述... 背景:目前已有研究在揭示外泌体与铁死亡的关系,但研究仍有限,因此进一步探析二者的关系,有助于为疾病的临床治疗寻求新的治疗策略和可靠依据。目的:阐明了外泌体的生物学特性、铁死亡的发生机制,以及外泌体调控铁死亡的主要途径,综述了外泌体诱导或抑制铁死亡在肿瘤、心血管系统、神经系统疾病及肝脏疾病等领域诊断治疗中的应用进展。方法:运用计算机检索PubMed及中国知网数据库,以“Exosomes,Ferroptosis,Disease”为英文检索词,以“外泌体、铁死亡、疾病”为中文检索词,最终纳入与综述目的相关的66篇文献进行综述。结果与结论:①外泌体通过参与铁代谢、脂质代谢及氨基酸代谢等途径,起到调节细胞铁死亡的作用。②外泌体通过诱导或抑制细胞铁死亡在各种疾病的治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具体体现在:外泌体诱导了癌细胞铁死亡,抑制了肿瘤的生长及转移,提高了肿瘤靶向治疗的效果;外泌体通过抑制铁死亡在心血管疾病方面,促进了心肌缺血组织再灌注的再生修复,降低了心脏毒性;在神经系统疾病中,发挥了抑制脑出血、减轻脓毒症的作用;在肝脏疾病中,发挥了改善肝脏缺血再灌注的作用。③外泌体调控铁死亡在各种疾病中发挥作用的具体机制尚未完全探明,一些相关研究尚处于初步阶段,但外泌体调控铁死亡在未来有望成为各种疾病临床治疗的新潜在靶点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泌体 铁死亡 铁代谢 脂质代谢 氨基酸代谢 作用靶点 临床治疗 综述
下载PDF
胃食管反流病病因病机及治疗研究进展 被引量:4
4
作者 谢佳涛 唐梅文 +4 位作者 陈文隆 许琦 周玲 钟丰羽 古文姝 《陕西中医》 CAS 2023年第6期822-824,F0003,共4页
胃食管反流病(GERD)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因其病程反复、迁延难愈等特点而严重地影响了患者的生活及心理。现阶段,GERD的发病机制存在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笔者通过对近几年中西医病因病机及治疗相关文献收集整理,笔者发现西医... 胃食管反流病(GERD)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因其病程反复、迁延难愈等特点而严重地影响了患者的生活及心理。现阶段,GERD的发病机制存在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笔者通过对近几年中西医病因病机及治疗相关文献收集整理,笔者发现西医认为GERD的发病机制与食管下括约肌(LES)抗反流屏障结构障碍、食管对胃反流物的廓清功能异常等相关,治疗以抑酸、促进胃肠动力及抗反流手术等为主。古今中医医家则认为在多因素下致肝胃不和、气机失和为其总病机,在治疗方面,通过辨证分型采用药物疗法、中医外治法治疗等。现笔者通过收集整理近几年国内外GERD文献资料,阐述了中西医学者对GERD的病因病机和治疗两方面的认识,以期为治疗GERD进展的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食管反流病 吐酸 病因病机 肝胃不和 抑酸
下载PDF
胆汁酸、幽门螺旋杆菌等因素诱导尾型同源盒转录因子2表达致胃黏膜肠上皮化生研究进展 被引量:2
5
作者 钟爽 罗慧 +5 位作者 施智兰 李英豪 张晴朗 农复香 唐梅文 《陕西医学杂志》 CAS 2023年第6期771-774,共4页
胃黏膜肠上皮化生(GIM)是一种癌前病变,增加了后续胃癌(GC)发展的风险。因此,GIM一直是基础和临床研究的重点。尾型同源盒转录因子2(CDX2)是调节肠上皮细胞表型的肠特异性转录因子,主要存在于小肠和结肠,在正常胃黏膜中很少表达。幽门... 胃黏膜肠上皮化生(GIM)是一种癌前病变,增加了后续胃癌(GC)发展的风险。因此,GIM一直是基础和临床研究的重点。尾型同源盒转录因子2(CDX2)是调节肠上皮细胞表型的肠特异性转录因子,主要存在于小肠和结肠,在正常胃黏膜中很少表达。幽门螺杆菌感染已被公认为GIM的主要致病因素,其通过核因子-kappaB信号通路及其下游的促炎因子、转化生长因子-β信号通路以及Sonic Hedgehog基因(Shh)来增加CDX2的表达,从而引起GIM。然而,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胆汁反流引起的胃黏膜慢性炎症同样也是GIM的关键致病因素。胆汁反流通过其微小RNA、外泌体、表观遗传学及胆汁酸受体激活GIM生物标志物的表达导致GIM的发生和发展。目前,两大因素之外诱导CDX2的相关研究仍然很少。现对目前该领域的相关进展进行综述,为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黏膜肠上皮化生 胆汁酸 幽门螺旋杆菌 尾型同源盒转录因子2 胃癌
下载PDF
铜死亡相关基因在肝细胞癌中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6
作者 周玲 唐梅文 +1 位作者 刘文健 邹起平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CAS 2024年第2期147-152,共6页
目的:探讨铜死亡相关的LncRNAs在肝细胞癌(HCC)中的预后价值并构建风险模型,及其在HCC中突变负荷及相关药物的选择,为提出新的HCC治疗方案奠定基础。方法:从癌症基因组谱(TCGA)数据库下载并整合了HCC患者转录组数据、临床数据及突变负... 目的:探讨铜死亡相关的LncRNAs在肝细胞癌(HCC)中的预后价值并构建风险模型,及其在HCC中突变负荷及相关药物的选择,为提出新的HCC治疗方案奠定基础。方法:从癌症基因组谱(TCGA)数据库下载并整合了HCC患者转录组数据、临床数据及突变负荷。通过单因素Cox回归分析筛选出与HCC预后相关的LncRNA。然后使用多因素Cox分析对模型进行构建。通过R软件对肝细胞癌铜死亡预后模型进行分组,并且进行Kaplan-Meier生存分析。使用R语言对铜死亡预后模型进行风险曲线、生存分析、无进展生存期及主成分分析图的绘制,以此来对最佳预后模型进行验证。并使用了ROC曲线、C-index曲线和列线图对模型的预后因素进行了评估。随后进行差异基因进行基因本体论(GO)、京都基因和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富集分析。我们计算了泛癌数据中TMB状态与基因表达之间的相关性,免疫功能相关性分析以及筛选出对HCC潜在药物治疗的敏感。结果:通过单因素Cox回归分析、LASSO回归及多因素Cox回归分析共筛选4个铜死亡相关基因LncRNA构建预后模型。使用预后模型对样本进行生存分析发现高低风险两组患者明显存在生存差异,预后模型风险评分可以独立于其他临床性状作为独立预后因子,并且风险评分随着分期而增加。随后进行差异基因进行基因本体论(GO)、京都基因和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富集分析。计算泛癌数据中TMB状态与基因表达之间的相关性,免疫相关功能分析以及筛选出对HCC潜在药物治疗的敏感性。结论:基于铜死亡基因的HCC预后模型具有较好的预测效能,该模型中的铜死亡基因为HCC靶向治疗提供了新的治疗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细胞癌 铜死亡 预后模型 药物的敏感性
下载PDF
中医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7
作者 陈文隆 唐梅文 +3 位作者 周玲 钟丰羽 许琦 古文姝 《大众科技》 2023年第4期92-95,共4页
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CAG)是脾胃科常见疾病,且常伴有肠上皮化生(Intestinal metaplasia,IM)的病理改变。中医学基于传统辨证论治思想,主张随证治之,在临床中取得了良好效果。文章从该病的中医病因病机、辨证施... 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CAG)是脾胃科常见疾病,且常伴有肠上皮化生(Intestinal metaplasia,IM)的病理改变。中医学基于传统辨证论治思想,主张随证治之,在临床中取得了良好效果。文章从该病的中医病因病机、辨证施治、专药专方、中医外治、机制探究等方面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治疗该病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萎缩性胃炎 肠上皮化生 中医治疗
下载PDF
加味七方胃痛颗粒含药血清抑制人胃癌AGS细胞铁死亡的机制研究
8
作者 张晴朗 莫雪妮 +1 位作者 王婷 唐梅文 《中国医药导报》 2023年第34期16-20,共5页
目的 探讨加味七方胃痛颗粒抑制胃癌细胞铁死亡效应机制。方法 选取Wistar大鼠制备含药血清;胃癌AGS细胞分为AGS组、空白血清组和含药血清组。含药血清组大鼠以19.4 g/(kg·d)的换算方法灌胃加味七方胃痛颗粒7 d制备含药血清。空白... 目的 探讨加味七方胃痛颗粒抑制胃癌细胞铁死亡效应机制。方法 选取Wistar大鼠制备含药血清;胃癌AGS细胞分为AGS组、空白血清组和含药血清组。含药血清组大鼠以19.4 g/(kg·d)的换算方法灌胃加味七方胃痛颗粒7 d制备含药血清。空白血清组大鼠常规喂养制备空白血清。干预2 d后检测各组细胞活性和形态,比色法检测丙二醛(MDA)、谷胱甘肽(GSH)含量,RT-q PCR、Western blot检测SLC7A11、P53、GPX4 mRNA含量及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含药血清组细胞增殖率低于空白血清组(P<0.05)。含药血清组SLC7A11、GPX4 mRNA的含量低于空白血清组,P53 mRNA含量高于空白血清组(P<0.01)。含药血清组SLC7A11、GPX4的蛋白表达水平低于空白血清组,P53的蛋白表达水平高于空白血清组(P<0.01)。含药血清组MDA含量低于空白血清组,GSH含量高于空白血清组(P<0.01)。结论 七方胃痛颗粒可抑制胃癌细胞增殖,其效应可能与抑制细胞铁死亡信号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癌 AGS细胞 铁死亡 加味七方胃痛颗粒 分子机制
下载PDF
加味七方胃痛颗粒对慢性萎缩性胃炎大鼠血清胃泌素含量及HSP70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13
9
作者 唐梅文 王伟 +3 位作者 李桂贤 岳小红 陈国忠 邓嫦 《广西医学》 CAS 2010年第9期1034-1036,共3页
目的探讨加味七方胃痛颗粒对慢性萎缩性胃炎(CAG)模型大鼠血清胃泌素含量及胃组织热休克蛋白70(HSP70)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致癌化学物MNNG复制CAG动物模型,给药后对各组大鼠测定胃酸、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胃泌素含量、S-P法检测HSP70... 目的探讨加味七方胃痛颗粒对慢性萎缩性胃炎(CAG)模型大鼠血清胃泌素含量及胃组织热休克蛋白70(HSP70)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致癌化学物MNNG复制CAG动物模型,给药后对各组大鼠测定胃酸、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胃泌素含量、S-P法检测HSP70的表达。结果加味七方胃痛颗粒大、中、小剂量组和胃复春组与模型组比较,血清胃泌素含量显著升高(P<0.01);加味七方胃痛颗粒大剂量组与胃复春组相比,HSP70蛋白表达增加(P<0.05)。结论加味七方胃痛颗粒对CAG模型大鼠具有促进胃酸分泌,提高血清胃泌素含量及增强HSP70的表达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萎缩性胃炎 加味七方胃痛颗粒 血清胃泌素 热休克蛋白70
下载PDF
加味七方胃痛颗粒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疗效观察 被引量:17
10
作者 唐梅文 邓嫦 +1 位作者 黄勇华 陈国忠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337-338,共2页
目的:观察加味七方胃痛颗粒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CAG)的临床疗效以及对胃黏膜病理变化的改善作用。方法:86例CAG患者纳入研究,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43例。治疗组服用加味七方胃痛颗粒,对照组服用吗丁啉片以及乳酶生片,疗程均为3个月... 目的:观察加味七方胃痛颗粒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CAG)的临床疗效以及对胃黏膜病理变化的改善作用。方法:86例CAG患者纳入研究,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43例。治疗组服用加味七方胃痛颗粒,对照组服用吗丁啉片以及乳酶生片,疗程均为3个月。观察主要临床症状并复查电子胃镜、取胃黏膜行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治疗组在临床疗效以及改善胃黏膜病理学作用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加味七方胃痛颗粒治疗CAG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并具有一定的逆转胃黏膜腺体萎缩、肠上皮化生的作用,值得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加味七方胃痛颗粒 慢性萎缩性胃炎 中医药
下载PDF
加味七方胃痛颗粒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43例临床观察 被引量:9
11
作者 唐梅文 李桂贤 +1 位作者 邓嫦 黄勇华 《江苏中医药》 CAS 2009年第8期38-39,共2页
近年来,笔者运用加味七方胃痛颗粒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CAG)43例,取得了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关键词 慢性萎缩性胃炎 加味七方胃痛颗粒 病理学 症状积分
下载PDF
七方胃痛颗粒对PU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与TNF-α的影响 被引量:5
12
作者 唐梅文 黄勇华 +3 位作者 陈国忠 李桂贤 邓嫦 王进声 《广西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10年第1期90-91,共2页
目的:评价七方胃痛颗粒对消化性溃疡(PU)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分布与血清TNF-α水平的影响。方法:PU伴Hp阳性患者共80例纳入研究,分为治疗组与对照1组,各40例,并取20例健康成人做对比。治疗组、对照1组共80例均以奥美拉唑肠溶片、阿莫西林... 目的:评价七方胃痛颗粒对消化性溃疡(PU)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分布与血清TNF-α水平的影响。方法:PU伴Hp阳性患者共80例纳入研究,分为治疗组与对照1组,各40例,并取20例健康成人做对比。治疗组、对照1组共80例均以奥美拉唑肠溶片、阿莫西林胶囊、甲硝唑片3联疗法根除Hp,治疗组加用七方胃痛颗粒,疗程6周。治疗前后行电子胃镜检查,并检测T淋巴细胞亚群分布与血清TNF-α水平。结果:疗程结束后,治疗组、对照1组两组总有效率相似,治疗组Hp根除率优于对照1组(P<0.05)。治疗前治疗组、对照1组的CD4+、CD8+、CD4+/CD8+及TNF-α水平均明显异常,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疗程结束后,治疗组CD4+及CD4+/CD8+比值水平明显提高,CD8+与TNF-α水平明显降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七方胃痛颗粒能有效的调节PU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分布以及TNF-α的表达,其防治PU的作用机制可能与调节免疫功能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七方胃痛颗粒 消化性溃疡 T淋巴细胞亚群 肿瘤坏死因子
下载PDF
低频脉冲经穴和磁疗治疗胃动力障碍症疗效观察 被引量:3
13
作者 唐梅文 罗伟生 +2 位作者 李桂贤 黄勇华 陈国忠 《辽宁中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582-583,共2页
目的:观察无创低频脉冲经穴和磁疗法相结合治疗胃动力障碍症的近期临床疗效。方法:将胃动力障碍患者200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100例。治疗组采用无创低频脉冲经穴和磁疗法相结合,作用于人体特定的体穴及耳穴。对照组口服吗叮啉。两组均以... 目的:观察无创低频脉冲经穴和磁疗法相结合治疗胃动力障碍症的近期临床疗效。方法:将胃动力障碍患者200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100例。治疗组采用无创低频脉冲经穴和磁疗法相结合,作用于人体特定的体穴及耳穴。对照组口服吗叮啉。两组均以4周为1个疗程。治疗前后行胃动力检测及临床症状评分。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达87%,与对照组相当(83%),治疗组胃阻抗图表现有68%恢复了正常,与对照组相当(62%);治疗组患者临床症状明显缓解,治疗前后对照有显著差异,P<0.01;对照组临床症状亦明显缓解,治疗前后对照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无创低频脉冲经穴和磁疗法相结合治疗胃动力障碍症的近期临床疗效确切,且安全、简便,值得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动力障碍 低频脉冲 磁疗 中医药疗法
下载PDF
七方胃痛颗粒对消化性溃疡胃黏膜抗炎及抑制Hp感染的研究 被引量:6
14
作者 唐梅文 黄勇华 +2 位作者 罗伟生 李桂贤 王进声 《陕西中医》 2009年第9期1134-1135,共2页
目的:客观评价七方胃痛颗粒对消化性溃疡患者胃黏膜抗炎及抑制Hp感染的作用。方法:共80例伴Hp感染消化性溃疡患者纳入研究,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40例,并取20例健康成人做对比。两组均以奥美拉唑肠溶片、阿莫西林胶囊、甲硝唑片3联疗法根... 目的:客观评价七方胃痛颗粒对消化性溃疡患者胃黏膜抗炎及抑制Hp感染的作用。方法:共80例伴Hp感染消化性溃疡患者纳入研究,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40例,并取20例健康成人做对比。两组均以奥美拉唑肠溶片、阿莫西林胶囊、甲硝唑片3联疗法根除Hp,治疗组同时给予七方胃痛颗粒(党参、白术、黄芪、苓、白芍、木香等)疗程6周。治疗前后进行电子胃镜检查,并取溃疡灶周围粘膜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查,分析粘膜炎症程度;治疗前后检测Hp。结果:疗程结束后,治疗组胃黏膜炎症程度显著减轻,与治疗前对比,P<0.01;与对照组比较,P<0.05。治疗组Hp根除率为85%,而对照组为62.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七方胃痛颗粒能有效清除胃粘膜炎症,抑杀Hp,有助于溃疡愈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化性溃疡/中西医结合疗法 奥美拉唑/治疗应用 @七方胃痛颗粒
下载PDF
加味七方胃痛颗粒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观察 被引量:3
15
作者 唐梅文 黄勇华 +2 位作者 邓嫦 陈国忠 李桂贤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09年第8期151-152,共2页
目的:观察加味七方胃痛颗粒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疗效以及对胃黏膜病理变化的改善作用。方法:86例CAG患者纳入研究,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43例。治疗组服用加味七方胃痛颗粒,对照组服用吗丁啉片以及乳酶生片,疗程均为8周。观察... 目的:观察加味七方胃痛颗粒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疗效以及对胃黏膜病理变化的改善作用。方法:86例CAG患者纳入研究,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43例。治疗组服用加味七方胃痛颗粒,对照组服用吗丁啉片以及乳酶生片,疗程均为8周。观察主要临床症状并复查电子胃镜、取胃黏膜行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临床疗效改善胃黏膜病理学作用治疗组疗效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加味七方胃痛颗粒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并具有一定的逆转胃黏膜腺体萎缩、肠上皮化生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加味七方胃痛颗粒 慢性萎缩性胃炎 中医药
原文传递
改革毕业考核模式,提高临床教学质量 被引量:4
16
作者 唐梅文 叶勇玲 +1 位作者 李卫红 区锏 《广西医学》 CAS 2009年第2期299-300,共2页
目的通过改革毕业考核方法,以提高后期临床教学质量。方法对2001、2002级中医学、中西医结合专业学生采用多站式临床毕业考核方法,对临床毕业考核进行改革。结果考试总成绩、病历书写、无菌操作和临床答辩成绩均为2002级比2001级高(P<... 目的通过改革毕业考核方法,以提高后期临床教学质量。方法对2001、2002级中医学、中西医结合专业学生采用多站式临床毕业考核方法,对临床毕业考核进行改革。结果考试总成绩、病历书写、无菌操作和临床答辩成绩均为2002级比2001级高(P<0.05或<0.01);方剂知识、体格检查,两年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站式临床毕业考核模式,能较好激发学生实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临床思维和临床技能,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临床教学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医学教育 考核方法 教学质量
下载PDF
加味七方胃痛颗粒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46例 被引量:6
17
作者 唐梅文 黄勇华 《陕西中医》 2009年第3期297-298,共2页
目的:观察中医传统复方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CAG)的临床疗效以及对胃黏膜病理变化的改善作用。方法:46例CAG患者纳入观察,服用加味七方胃痛颗粒(四君子汤、左金丸、逍遥散等7方化裁)治疗,疗程为3个月。结果:总有效率达76.1%;胃黏膜病理... 目的:观察中医传统复方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CAG)的临床疗效以及对胃黏膜病理变化的改善作用。方法:46例CAG患者纳入观察,服用加味七方胃痛颗粒(四君子汤、左金丸、逍遥散等7方化裁)治疗,疗程为3个月。结果:总有效率达76.1%;胃黏膜病理学、肠上皮化生较治疗前有所改善,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结论:加味七方胃痛颗粒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并具有一定的逆转胃黏膜腺体萎缩、肠上皮化生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炎 萎缩型 中医药疗法 加味七方胃痛颗粒
下载PDF
七方胃痛胶囊抗胃溃疡作用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7
18
作者 唐梅文 罗伟生 +3 位作者 李桂贤 何振华 邓嫦 黄勇华 《广西中医学院学报》 2005年第3期1-3,共3页
[目的]探讨中药七方胃痛胶囊抗胃溃疡的机制,及对提高溃疡愈合质量的应用价值。[方法]用乙酸诱发制作大鼠胃溃疡模型后第3d随机分为生理盐水对照组、雷尼替丁胶囊阳性对照组、七方胃痛胶囊大、小剂量组,分别以生理盐水(10ml/kg)、雷尼... [目的]探讨中药七方胃痛胶囊抗胃溃疡的机制,及对提高溃疡愈合质量的应用价值。[方法]用乙酸诱发制作大鼠胃溃疡模型后第3d随机分为生理盐水对照组、雷尼替丁胶囊阳性对照组、七方胃痛胶囊大、小剂量组,分别以生理盐水(10ml/kg)、雷尼替丁胶囊溶液(3mg/ml,10ml/kg)、七方胃痛胶囊混悬液(2g/ml或1g/ml,10ml/kg)灌胃,1次/日。灌胃给药14d后处死。用硝酸还原酶法检测血清NO含量,测量大鼠胃溃疡面积,计算溃疡指数,观测溃疡边缘粘膜组织炎症细胞数、新生血管数,并测定溃疡边缘粘膜组织热休克蛋白(HSP)70的表达。[结果]七方胃痛胶囊组的溃疡指数明显低于雷尼替丁组和生理盐水组;七方胃痛胶囊组的再生粘膜的新生血管数明显高于雷尼替丁组和生理盐水组,固有层炎症细胞浸润数明显低于雷尼替丁组和生理盐水组;七方胃痛胶囊组血清NO含量,溃疡边缘粘膜组织的HSP70含量均明显高于雷尼替丁组和生理盐水组。[结论]七方胃痛胶囊抗胃溃疡的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提高血清NO及溃疡边缘粘膜组织HSP70含量,降低溃疡指数与炎症细胞浸润数,增加再生粘膜的新生血管生成而发挥作用。七方胃痛胶囊对于提高溃疡愈合质量有肯定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七方胃痛胶囊 胃渍疡 NO HSP70 渍疡愈合质量
下载PDF
中医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研究进展
19
作者 施智兰 唐梅文 +2 位作者 农复香 罗慧 钟爽 《大众科技》 2023年第2期95-98,共4页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的一种,其病因不明,以直肠和结肠的浅表性、非特异性炎症病变为主的肠道疾病,主要累及直肠和乙状结肠。近年来,通过各医家的共同不懈努力,中医药在治...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的一种,其病因不明,以直肠和结肠的浅表性、非特异性炎症病变为主的肠道疾病,主要累及直肠和乙状结肠。近年来,通过各医家的共同不懈努力,中医药在治疗UC上取得了积极的进展,现将相关的研究文献进行综述,从中医药治疗UC的作用机制、临床研究等方面进行分析总结,希望能为今后UC的中医药治疗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溃疡性结肠炎 中医药 作用机制
下载PDF
规范临床教学管理 提高临床教学质量 被引量:7
20
作者 唐梅文 辛宁 +1 位作者 李卫红 叶勇玲 《广西中医学院学报》 2008年第3期131-132,共2页
关键词 临床教学 教学管理 教学质量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