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急性胰腺炎患者血浆降钙素原的变化和意义 被引量:5
1
作者 廖彦 苏丹虹 +1 位作者 唐维政 邢柏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0期67-68,共2页
目的观察急性胰腺炎(AP)患者血浆降钙素原(PCT)的变化情况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色谱法检测20例轻症AP患者、13例重症AP患者及36例健康对照者血浆PCT水平。结果 3组间血浆PCT水平有统计学差异(P<0.05),重症AP组高于轻症组... 目的观察急性胰腺炎(AP)患者血浆降钙素原(PCT)的变化情况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色谱法检测20例轻症AP患者、13例重症AP患者及36例健康对照者血浆PCT水平。结果 3组间血浆PCT水平有统计学差异(P<0.05),重症AP组高于轻症组和正常组。AP患者血浆PCT随住院时间延长而下降。结论检测AP患者血浆PCT水平有助于评估AP的病变程度和监测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炎 急性坏死性 降钙素原 免疫色谱法
下载PDF
颅脑损伤患者血糖和糖化血清蛋白联合检测的意义 被引量:1
2
作者 廖彦 许丹妮 +1 位作者 刘晓波 唐维政 《临床军医杂志》 CAS 2009年第4期694-696,共3页
目的评价颅脑损伤患者血糖和糖化血清蛋白联合检测的意义。方法检测了25例糖尿病颅脑损伤患者和25例无糖尿病颅脑损伤患者血糖(Glu)、糖化血清蛋白(GSP)水平变化,并与25例健康对照组做了比较。结果糖尿病颅脑损伤组Glu和GSP水平均... 目的评价颅脑损伤患者血糖和糖化血清蛋白联合检测的意义。方法检测了25例糖尿病颅脑损伤患者和25例无糖尿病颅脑损伤患者血糖(Glu)、糖化血清蛋白(GSP)水平变化,并与25例健康对照组做了比较。结果糖尿病颅脑损伤组Glu和GSP水平均高于健康对照组、无糖尿病颅脑损伤组(P〈0.01~0.05);无糖尿病颅脑损伤组Glu水平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无糖尿病颅脑损伤组治疗后血清Glu水平为(5.6±1.5)mmol/L明显低于入院时Glu水平(11.2±2.9)mmol/L,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随访观察6个月,无糖尿病颅脑损伤组恢复良好率(52.00%)明显高于糖尿病颅脑损伤组(24.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检测Glu水平可辅助判断颅脑损伤的严重程度,对评估预后及指导治疗具有一定意义;血清GSP检测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应激性或糖尿病性血糖增高具有鉴别价值,也可作为检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是否有糖尿病的一种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脑损伤 血糖 糖化血清蛋白
下载PDF
449例门诊患者泌尿生殖道支原体感染状况及药敏分析 被引量:3
3
作者 唐维政 姜丽玲 《海南医学》 CAS 2010年第22期39-40,共2页
目的了解近期本地区非淋菌性泌尿生殖道感染患者支原体感染及耐药情况,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法采用解脲脲原体(Uu)和人型支原体(Mh)分离培养药敏试剂盒检测患者泌尿生殖道分泌物,然后分析支原体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结果 449例患者中支... 目的了解近期本地区非淋菌性泌尿生殖道感染患者支原体感染及耐药情况,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法采用解脲脲原体(Uu)和人型支原体(Mh)分离培养药敏试剂盒检测患者泌尿生殖道分泌物,然后分析支原体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结果 449例患者中支原体总感染率为45.2%,其中Uu单独感染占78.3%,Mh单独感染占2.5%,Uu+Mh混合感染占19.25%。支原体对交沙霉素、美满霉素和强力霉素较为敏感,对红霉素耐药率高。Uu和Mh混合感染对常用抗生素普遍耐药。结论泌尿生殖道感染的支原体主要为Uu,支原体的不同感染类型耐药性不一致。临床应参照药敏试验结果选用抗菌药物,规范治疗,以减少耐药菌株的产生。交沙霉素、美满霉素和强力霉素是治疗泌尿生殖道支原体感染的经验首选用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泌尿生殖道感染 解脲脲原体 人型支原体 药敏试验
下载PDF
国产透射比浊法免疫球蛋白试剂使用中存在的问题探讨 被引量:1
4
作者 唐维政 谢勇 《临床检验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76-77,共2页
关键词 免疫球蛋白 试剂 透射比浊法
下载PDF
血清标本存放方式和放置时间对测定结果的影响
5
作者 唐维政 王莹莹 +1 位作者 李玉成 黄颖 《海南医学》 CAS 2003年第3期74-75,共2页
目的 探讨待测血清标本存放在不同的方式下 ,放置时间对测定结果的影响。方法 将血清存放式分为三种即吸样于样品杯中存放于室温下、吸样于样品杯中上机待测及存放于原采血管中于室温下 ,分别在不同时间对其进行若干常规生化项目的测... 目的 探讨待测血清标本存放在不同的方式下 ,放置时间对测定结果的影响。方法 将血清存放式分为三种即吸样于样品杯中存放于室温下、吸样于样品杯中上机待测及存放于原采血管中于室温下 ,分别在不同时间对其进行若干常规生化项目的测定。结果 吸样于样品杯存放于室温下和吸样于样品杯上机待测的血清标本 ,在放置 3小时后所测K、NA、TP、ALB的结果与即时 (0时 )所测的结果相比 ,有非常显著性差异 (P <0 .0 0 1) ,而存放于原采血管中的血清 ,在放置 4小时后所测的K、Na、TP、ALB的结果与即时所测的结果相比 ,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结论 用生化分析仪进行常规生化项目分析时 ,对血糖、二氧化碳等不稳定的项目应在采血后尽快进行测定 ,而对其它项目的测定 ,应在血清分离后留于原采血管中 ,采取分批上机的方法 ,每次上机的样品数以 1小时内能分析完为限 ,以防止因血清中水分的挥发而引起测定结果的偏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清标本 存放方式 放置时间 测定 水分挥发 生化分析仪
下载PDF
D-二聚体检测在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中的应用
6
作者 廖彦 唐维政 姜丽玲 《四川医学》 CAS 2010年第6期849-849,共1页
目的讨论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D-二聚体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检测27例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静脉血D-二聚体值,并以23例健者为对照组。结果慢性肾功能不全者D-二聚体和尿蛋白测定值依次为(897.2±108.9)μg/L和(4.57±0.39)g/d,... 目的讨论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D-二聚体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检测27例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静脉血D-二聚体值,并以23例健者为对照组。结果慢性肾功能不全者D-二聚体和尿蛋白测定值依次为(897.2±108.9)μg/L和(4.57±0.39)g/d,对照组为(179.6±15.4)μg/L和(0.14±0.08)g/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慢性肾功能不全者D-二聚体升高,反应出其凝血和纤溶状态不良,定期检测慢性肾功能不全者D-二聚体有助于预防血液系统并发症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肾功能不全 D-二聚体
下载PDF
乙型肝炎病毒PreS_1抗原与HBV DNA载量及HBeAg的关系探讨 被引量:3
7
作者 唐维政 孙鸿高 《海南医学》 CAS 2012年第21期95-96,共2页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前S1(PreS1)抗原与HBVDNA荧光定量结果及HBeAg之间的相关性,以了解PreS1抗原在反映HBV复制中的价值。方法对475例荧光定量PCR检测HBVDNA阳性患者的血清PreS1抗原和HBVm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475例HBV DNA阳性患...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前S1(PreS1)抗原与HBVDNA荧光定量结果及HBeAg之间的相关性,以了解PreS1抗原在反映HBV复制中的价值。方法对475例荧光定量PCR检测HBVDNA阳性患者的血清PreS1抗原和HBVm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475例HBV DNA阳性患者中,PreS1抗原的阳性率为88.4%,且血清中HBV DNA载量水平与PreS1抗原阳性检出率间不存在显著相关性(χ2=0.41,P>0.05);HBeAg阳性率为50.9%,不同HBV DNA载量水平下HBeAg阳性检出率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4.27,P<0.01),HBeAg阳性检出率随着HBVDNA载量增加而增加;HBV DNA阳性者血清中PreS1抗原阳性率与HBeAg阳性率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8.05,P<0.01)。HBeAg阳性患者中PreS1抗原阳性率为92.6%,HBeAg阴性患者中PreS1抗原阳性率为84.1%,两组PreS1抗原阳性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26,P<0.01)。结论 PreS1抗原是判断HBV复制的良好指标,其与HBeAg没有相关性,对HBV的复制和疗效判断优于HBeAg,PreS1抗原可作为HBVDNA荧光定量的有益补充,用来判断病毒复制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 前S1抗原 HBV DNA
下载PDF
慢性肝病患者血清胆碱酯酶及前白蛋白检测的临床价值
8
作者 唐维政 郑春娇 《中国热带医学》 CAS 2006年第5期826-827,共2页
目的探讨慢性肝病患者血清胆碱酯酶(ChE)、前白蛋白(PAB)测定的临床意义。方法测定75例慢性肝病患者和55例健康人的血清ChE、PAB水平,并按临床分型进行分组比较,对慢性肝炎中度组患者进行治疗前后的对比。结果除慢性肝炎轻度组外,其余... 目的探讨慢性肝病患者血清胆碱酯酶(ChE)、前白蛋白(PAB)测定的临床意义。方法测定75例慢性肝病患者和55例健康人的血清ChE、PAB水平,并按临床分型进行分组比较,对慢性肝炎中度组患者进行治疗前后的对比。结果除慢性肝炎轻度组外,其余各组慢性肝病患者ChE与对照组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意义(P<0.001),各组慢性肝病患者PAB与对照组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意义(P<0.001),慢性肝炎(轻、中、重)各组ChE、PAB的均数差别有高度显著性(P<0.01)。结论血清ChE、PAB可作为慢性肝病病变程度的指标,对慢性肝病的疗效观察及预后判断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炎 慢性 胆碱酯酶 前白蛋白 肝硬化
下载PDF
合成基因IL-6在大肠杆菌中表达及融合蛋白鉴定分析
9
作者 唐维政 孙鸿高 +2 位作者 陈少文 汪凡 朱中元 《贵州医药》 CAS 2020年第5期682-684,共3页
目的合成IL-6的编码基因,并在大肠杆菌中表达,获得纯化的融合蛋白IL-6。方法采用基于PAS(PCR-based accurate synthesis)的方法,设计全长拼接引物,合成基因IL-6,并将其插入载体pCzn1,获得的重组质粒pCzn1-IL-6,化学法将其转化入大肠杆菌... 目的合成IL-6的编码基因,并在大肠杆菌中表达,获得纯化的融合蛋白IL-6。方法采用基于PAS(PCR-based accurate synthesis)的方法,设计全长拼接引物,合成基因IL-6,并将其插入载体pCzn1,获得的重组质粒pCzn1-IL-6,化学法将其转化入大肠杆菌TOP10进行克隆。将克隆得到的阳性克隆子转化入大肠杆菌Arctic Express后用IPTG诱导剂诱导融合蛋白的表达,SDS-PAGE和Western Blot鉴定蛋白表达效果。结果经测序和双酶切验证,正确构建了重组质粒pCzn1-IL-6,重组质粒成功转入表达菌株,IL-6原核蛋白在表达菌株中以包涵体和可溶性形式稳定表达,通过Ni柱亲和纯化获得纯化的目标蛋白。结论 IL-6原核蛋白在大肠杆菌中成功表达,为进一步的应用研究打下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L-6 合成基因 原核表达 融合蛋白
下载PDF
女性生殖道乳酸杆菌密度与阴道病分类的相关性 被引量:10
10
作者 黄业亚 唐维政 +3 位作者 孙鸿高 许丹妮 邱海平 潘方蝶 《海南医学》 CAS 2017年第18期3001-3004,共4页
目的探讨女性生殖道乳酸杆菌和细菌性阴道病(BV)、真菌性阴道病(VVC)及滴虫性阴道病(TV)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6年12月至2017年5月在海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东湖分院门诊就诊患者中BV感染者136例、VVC感染者126例及TV感染者100例作为观... 目的探讨女性生殖道乳酸杆菌和细菌性阴道病(BV)、真菌性阴道病(VVC)及滴虫性阴道病(TV)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6年12月至2017年5月在海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东湖分院门诊就诊患者中BV感染者136例、VVC感染者126例及TV感染者100例作为观察组,体检健康人员130例作为对照组。应用阴道微生态图象诊断系统检测阴道分泌物中细菌种类和密度,干化学检测p H、H2O2、白细胞酶和唾液腺酶,将观察组中的BV、VVC及TV患者和对照组健康者中阴道分必物的乳酸杆菌含量及相关指标进行比较。结果 BV、VVC及TV患者的p H值分别为(4.8±0.3)、(4.4±0.3)和(5.4±0.4),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4.1±0.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V、VVC及TV患者的Nugent评分分别为(7.0±1)分、(3.0±1)分和(4.0±1)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的(0.2±0.1),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的H_2O_2阴性率为100%(130/130),BV组为5.3%(8/136),VVC组为18.3%(23/130),TV组为9%(9/100),各观察组患者的H_2O_2阴性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患者的乳酸杆菌密度明显低于对照组,阴道加特纳菌/普雷沃菌明显高于对照组,经Ridit分析,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乳酸杆菌的缺失或降低是阴道疾病的重要因素,治疗过程中,乳酸杆菌数量的恢复可作为评估疗效的标准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阴道微生态 乳酸杆菌 细菌性阴道炎 真菌性阴道炎 滴虫性阴道病
下载PDF
血清对氧磷酶-3及载脂蛋白A-Ⅰ检测对糖尿病患者发生急性心肌梗死的评估价值 被引量:2
11
作者 黄业亚 唐维政 孙鸿高 《广东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2期3520-3522,共3页
目的探讨血清对氧磷酶-3(PON-3)及载脂蛋白A-Ⅰ(apo A-Ⅰ)水平评估糖尿病(DM)患者发生急性心肌梗死(AMI)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85例DM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是否发生AMI分为对照组(n=43,未发生AMI)和观察组(n=42,发生AMI)。检测... 目的探讨血清对氧磷酶-3(PON-3)及载脂蛋白A-Ⅰ(apo A-Ⅰ)水平评估糖尿病(DM)患者发生急性心肌梗死(AMI)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85例DM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是否发生AMI分为对照组(n=43,未发生AMI)和观察组(n=42,发生AMI)。检测并比较两组患者住院期间PON-3、apo A-Ⅰ、HDL、LDL、ox-LDL、HbA_(1C)水平。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计算Gensini积分,应用直线相关分析上述各指标与Gensini积分的相关性。应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上述各指标与DM患者AMI发生相关危险因素。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的PON-3及HDL较低(P<0.05),apo A-Ⅰ、ox-LDL及Gensini积分较高(P<0.05),而LDL及HbA_(1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直线相关分析显示PON-3、apo A-Ⅰ、ox-LDL、HbA_(1C)与Gensini积分相关。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PON-3水平为AMI发生的保护性因素,而高apo A-Ⅰ水平为危险性因素。结论高PON-3及高apo A-Ⅰ血清水平分别是DM患者AMI发生的保护因素和危险因素,对AMI发生具有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氧磷酶-3 载脂蛋白A-Ⅰ 糖尿病 急性心肌梗死 相关性分析
下载PDF
茶多酚对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脂质过氧化损伤的影响 被引量:8
12
作者 郑颜萍 陈裕盛 +4 位作者 陈文 盛玲 陈维飞 姜丽玲 唐维政 《中西医结合实用临床急救》 1999年第4期160-162,共3页
目的:探讨茶多酚在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CRF)中抗脂质过氧化及改善肾功能的作用。方法:观察31例CRF患者(治疗组)用海南省茶多酚(TP)治疗前及治疗后3个月的红细胞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还原型谷胱甘肽(GSH)... 目的:探讨茶多酚在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CRF)中抗脂质过氧化及改善肾功能的作用。方法:观察31例CRF患者(治疗组)用海南省茶多酚(TP)治疗前及治疗后3个月的红细胞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还原型谷胱甘肽(GSH)、血浆丙二醛(MDA),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血尿素氮(BUN)和血肌酐(SCr)含量变化。另以未经TP治疗的20例CRF患者为对照组,并与89例健康成人的SOD、GSH和MDA作比较。结果:治疗组及对照组CRF患者SOD活性明显低于健康成人(P均<0.01),MDA及GSH高于健康成人(P均<0.05);治疗后治疗组SOD活性明显升高,MDA、TC、TG、BUN和SCr均有降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显著(P均<0.05)。肾功能改善总有效率前者为67.74%,后者为30.00%。结论:CRF患者确实存在SOD活性降低及脂质过氧化损伤,海南省茶多酚能有效对抗脂质过氧化,提高氧化酶SOD活性,改善CRF患者肾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功能不全 脂质过氧化 茶多酚
下载PDF
茶多酚对慢性肾功能不全抗脂质过氧化损伤 被引量:18
13
作者 郑颜萍 陈裕盛 +4 位作者 陈文 盛玲 陈维飞 姜丽玲 唐维政 《中华肾脏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256-257,共2页
关键词 肾功能不全 抗氧化损伤 脂质过氧化损伤 茶多酚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