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伴右向左分流的隐源性缺血性卒中的临床和影像学特征 被引量:5
1
作者 唐舒锦 范玉华 +3 位作者 陈红兵 尚文锦 李晶晶 曾进胜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267-271,共5页
目的分析右向左分流相关隐源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临床特点及梗死灶影像特征。方法纳入隐源性缺血性卒中患者52例,根据经颅多普勒发泡试验结果分为伴右向左分流组(25例)及不伴右向左分流组(27例)。比较两组人群在人口学资料、脑血管病传... 目的分析右向左分流相关隐源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临床特点及梗死灶影像特征。方法纳入隐源性缺血性卒中患者52例,根据经颅多普勒发泡试验结果分为伴右向左分流组(25例)及不伴右向左分流组(27例)。比较两组人群在人口学资料、脑血管病传统危险因素、梗死灶影像学等方面的差异。结果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伴右向左分流组患者无明确脑血管病传统危险因素的比例明显高于不伴右向左分流组(44%vs.14.8%,P=0.015),且其发生后循环梗死也更多见(56%vs.14.8%,P<0.01),但两组患者的梗死灶大小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无明确脑血管病传统危险因素的后循环梗死患者,应注意排查是否存在右向左分流,以进一步明确卒中病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隐源性卒中 右向左分流 反常栓塞 影像特征 危险因素
下载PDF
致死性家族性失眠症临床表现及多导睡眠图特点分析 被引量:3
2
作者 唐舒锦 莫蓉 +1 位作者 谭双全 范玉华 《中国神经免疫学和神经病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408-411,共4页
目的分析致死性家族性失眠症(fatal familiar insomnia,FFI)患者的临床特点及睡眠结构特征,探讨早期诊断方法。方法回顾性总结资料完整的5例FFI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视频脑电图、多导睡眠图、实验室检测以及基因检测等资料,并结合... 目的分析致死性家族性失眠症(fatal familiar insomnia,FFI)患者的临床特点及睡眠结构特征,探讨早期诊断方法。方法回顾性总结资料完整的5例FFI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视频脑电图、多导睡眠图、实验室检测以及基因检测等资料,并结合文献复习,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5例患者临床均表现为难治性失眠、快速进展性痴呆,颅脑MRI及脑电图未见特异性改变,多导睡眠监测显示睡眠周期消失,睡眠结构紊乱,快速眼动(rapid eyes movement,REM)睡眠缺失。基因检查显示20号染色体朊蛋白(PRNP)基因出现D178N突变,129位氨基酸为M/M型(p.Asp178Asn+p.Met129Met)。结论早期、动态视频脑电及多导睡眠监测有助于FFI的诊断,结合基因检测更可及早确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死性家族性失眠症 失眠 痴呆 多导脑电睡眠监测 PRNP基因
下载PDF
自发性硬脑膜动静脉瘘诊断延误的相关因素及对预后的影响
3
作者 尚文锦 陈红兵 +2 位作者 束礼明 唐舒锦 洪华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427-432,共6页
【目的】探讨自发性硬脑膜动静脉瘘(DAVF)诊断延误的相关因素及对预后的可能影响。【方法】连续纳入102例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确诊为自发性DAVF患者。分析了诊断延误的相关因素及对治疗和预后的影响。预后为出院时症状是否痊愈、改... 【目的】探讨自发性硬脑膜动静脉瘘(DAVF)诊断延误的相关因素及对预后的可能影响。【方法】连续纳入102例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确诊为自发性DAVF患者。分析了诊断延误的相关因素及对治疗和预后的影响。预后为出院时症状是否痊愈、改善或无改善。【结果】从发病到确诊DAVF的中位时间为3个月(四分位数间距:1~6个月)。与诊断较早组(诊断时间≤3个月)相比,诊断较晚组(诊断时间>3个月)头痛(P=0.012)、眼睑下垂(P=0.035)和颅内病灶(P=0.001)比例更低,结膜充血(P=0.004)、耳鸣(P=0.021)、视力障碍(P<0.001)、孤立视力障碍(P=0.007)和较晚完成影像学检查(P<0.001)比例更高,手术切除或夹闭病灶比例更低、血管内治疗比例更高(P=0.005),出院时症状已痊愈或改善比例更低(P=0.033),其中有视力障碍者痊愈或改善的比例较无视力障碍者更低(P=0.023)。与伴随其他症状的视力障碍者相比,孤立视力障碍患者以发作性黑朦或视朦起病(P<0.001)、双眼受累(P<0.001)和严重视力下降(P=0.057)比例更高,均有颅内高压[中位数(四分位数间距):405(370-512)mmH_2O],更多引流至横窦-乙状窦(P<0.001)而非海绵窦(P<0.001),但出院时痊愈或改善比例无差别(P=0.739)。【结论】诊断延误在自发性DAVF中是值得注意的,它会影响症状的改善,尤其是伴有视力障碍的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发性硬脑膜动静脉瘘 视力障碍 诊断 预后
下载PDF
可能的类固醇激素反应性慢性淋巴细胞性炎症伴脑桥血管周围强化症1例
4
作者 侯晓灿 唐舒锦 +5 位作者 谭双全 曾进胜 李娟 甘楚 盛文利 范玉华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494-496,共3页
类固醇激素反应性慢性淋巴细胞性炎症伴脑桥血管周围强化症(chronic lymphocytic inflammation with pontine perivascular enhancement responsive to steroids,CLIPPERS)是一类可治疗、脑干受累为主的临床及影像学综合征。其主要特点... 类固醇激素反应性慢性淋巴细胞性炎症伴脑桥血管周围强化症(chronic lymphocytic inflammation with pontine perivascular enhancement responsive to steroids,CLIPPERS)是一类可治疗、脑干受累为主的临床及影像学综合征。其主要特点如下:颅脑MRI呈脑桥和小脑为中心的点状增强,组织活检示血管周围CD3^(+)T细胞为主的淋巴细胞浸润,对皮质类固醇治疗敏感[1]。类似的中枢神经系统炎症性疾病的分类及机制不明,CLIPPERS是否可作为独立疾病尚无定论,因缺乏诊断标志物,很可能存在更多未报告的CLIPPERS病例。本文报告1例可能的CLIPPERS病例,以期提高对CLIPPERS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类固醇激素反应性慢性淋巴细胞性炎症伴脑桥血管周围强化症 胡椒粉样强化 类固醇激素 共济失调
下载PDF
以右拇趾痉挛首发伴周围神经病的僵人综合征叠加1例
5
作者 陈立毅 许育伟 +4 位作者 廖松洁 唐舒锦 蔡琼 雷昌雅 李洵桦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376-378,共3页
僵人综合征(stiff person syndrome,SPS)是一组由抗体介导的γ-氨基丁酸(GABA能神经)传递受损引起的,以进行性肌肉强直、发作性痛性肌痉挛为主要表现的神经系统罕见综合征。现将我们收治的1例SPS叠加患者结合文献复习报告如下。1临床资... 僵人综合征(stiff person syndrome,SPS)是一组由抗体介导的γ-氨基丁酸(GABA能神经)传递受损引起的,以进行性肌肉强直、发作性痛性肌痉挛为主要表现的神经系统罕见综合征。现将我们收治的1例SPS叠加患者结合文献复习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病史患者男,61岁,主因“反复发作性双下肢抽搐7个月,加重10 d”于2017年12月25日入院。患者于2017年5月某日晨起时出现右侧拇趾痉挛,屈曲无法伸展。1周后累及双下肢发作性痉挛伴肌肉紧绷感,间隔数十分钟自行缓解,声、光、碰触等刺激肢体易诱发,伴双下肢乏力、麻木,行走拖步、抬腿困难,逐渐发展至双下肢僵硬,关节难以屈曲,不能站立及行走,并伴有言语不清、吞咽困难,无明显张口困难及颈部僵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僵人综合征 周围神经病 肌电图
下载PDF
有症状脑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危险因素和致卒中机制:青年与中年患者的比较 被引量:3
6
作者 陈红兵 李竹浩 +5 位作者 张健 何绍富 刘刚 张爱武 唐舒锦 曾进胜 《国际脑血管病杂志》 2016年第9期819-826,共8页
目的探讨青年和中年有症状脑动脉粥样硬化(symptomatic cerdralartery atherosclerosis,sCAA)患者危险因素和致卒中机制的差异。方法连续纳入因sCAA所致缺血性卒中或短暂性缺血发作住院的青年(18~44岁)和中年(45~55岁)患者。... 目的探讨青年和中年有症状脑动脉粥样硬化(symptomatic cerdralartery atherosclerosis,sCAA)患者危险因素和致卒中机制的差异。方法连续纳入因sCAA所致缺血性卒中或短暂性缺血发作住院的青年(18~44岁)和中年(45~55岁)患者。根据弥散加权成像所示急性脑梗死灶的分布模式判定sCAA的致卒中机制,包括动脉一动脉栓塞(axtery—artery embolism,AAE)、闭塞旁支动脉(local branch occlusion,LBO)和血流动力学障碍(hemody namic imp airment,HI)。单发卒中机制定义为只存在上述1种机制,多发卒中机制定义为存在上述≥2种机制。结果共纳入186例患者,男性138例;青年组82例,平均年龄(40.11±4.94)岁;中年组104例,平均年龄(51.26±2.97)岁。青年组男性患者比例显著高于中年组(81.71%对68.27%;P=0.043);而中年组高血压(70.19%对47.56%;P=0.002)和糖尿病(38.46%对20.73%;P=0.011)的患者比例显著高于青年组。青年组sCAA累及大脑中动脉更多见(64.63%对48.08%;P=0.002);而中年组累及基底动脉更常见(12.50%xey3.66%;P=o.037)。单4"/2个卒中机制在2组患者中均较常见(青年组49/30,中年组57/42;P=O.645)。在多个卒中机制中,青年组AAE+LBO+HI更多见(16.46%对6.06%;P=0.030),而中年组AAE+HI更为多见(21.21%对3.80%;P=0.001)。结论青年sCAA患者的危险因素和致卒中机制与中年患者存在明显差异,提示青年sCAA具有其独特的病理生理学机制,其防治策略可能有别于中年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 脑缺血 颅内动脉硬化 颅内栓塞 磁共振成像 脑血管造影术 危险因素 年轻人 中年人
原文传递
青年前循环与后循环缺血性卒中:危险因素、病因学、影像学特征和远期转归比较 被引量:11
7
作者 朱双根 陈红兵 +3 位作者 唐舒锦 尚文锦 张爱武 朱武生 《国际脑血管病杂志》 2017年第12期1057-1065,共9页
目的探讨青年前循环和后循环缺血性卒中患者之间危险因素、影像学特征、病因和长期转归的差异。 方法前瞻性连续纳入青年(18~45岁)缺血性卒中患者,分为前循环组和后循环组。对患者进行长期规律随访,终点事件包括卒中、心血管事件... 目的探讨青年前循环和后循环缺血性卒中患者之间危险因素、影像学特征、病因和长期转归的差异。 方法前瞻性连续纳入青年(18~45岁)缺血性卒中患者,分为前循环组和后循环组。对患者进行长期规律随访,终点事件包括卒中、心血管事件和死亡。 结果共纳入289例患者,男性220例(76.1%),平均年龄(38.0±6.5)岁,前循环组213例(73.7%),后循环组76例(26.3%)。在危险因素方面,心脏瓣膜病在前循环组多见(6.6%对0.0%;Fisher精确检验,P=0.025),而高血压(51.3%对36.6%;χ2=5.021,P=0.025)和前驱感染(6.6%对1.4%;Fisher精确检验,P=0.018)在后循环组更多见。在卒中病因方面,大动脉粥样硬化在前循环组更多见(32.4%对13.2%;χ2=10.435,P=0.001),而小血管闭塞(26.3%对15.5%;χ2=4.381,P=0.036)和动脉夹层分离(19.7%对9.9%;χ2=5.012,P=0.025)在后循环组更多见。前循环和后循环组的5年累积终点事件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0.2%和18.5%;时序检验P=0.614)。多变量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显示,在校正年龄和性别后,后循环组患者终点事件的独立预测因素包括高胆固醇血症(风险比3.622,95%可信区间1.216~17.766;P=0.030)、陈旧性梗死(风险比6.045,95%可信区间1.602~29.580;P=0.016)和心源性栓塞(风险比8.256,95%可信区间1.398~27.302;P=0.029)。 结论中国青年前循环与后循环缺血性卒中患者之间的危险因素、病因和长期转归的影响因素存在明显差异,提示对这两类患者应采取不同的诊治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 脑缺血 磁共振成像 危险因素 预后 年轻人
原文传递
单纯大脑前动脉供血区梗死的临床、影像学特征和远期转归:动脉粥样硬化与非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的比较 被引量:2
8
作者 朱双根 陈红兵 +3 位作者 唐舒锦 尚文锦 张爱武 朱武生 《国际脑血管病杂志》 2017年第10期885-893,共9页
目的探讨大脑前动脉(anterior cerebral artery, ACA)粥样硬化病变所致单纯ACA供血区梗死患者的临床、影像学特征和远期转归,并与其他病因所致单纯ACA供血区梗死进行比较。方法前瞻性连续纳入由弥散加权成像证实的单纯ACA供血区急性... 目的探讨大脑前动脉(anterior cerebral artery, ACA)粥样硬化病变所致单纯ACA供血区梗死患者的临床、影像学特征和远期转归,并与其他病因所致单纯ACA供血区梗死进行比较。方法前瞻性连续纳入由弥散加权成像证实的单纯ACA供血区急性梗死患者,根据卒中病因分为ACA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组和非ACA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组。梗死模式分为包括穿支动脉梗死(perforating artery infarction, PAI)、小分支动脉梗死(small branch infarction, SBI)和皮质分支动脉梗死(cortical branch infarction, CBI)的单发性梗死,以及合并上述2种或3种单发性梗死的多发性梗死。对ACA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组和非ACA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组的临床、影像学特征和远期转归进行比较。结果共纳入86例患者,男性47例,年龄39~88岁,平均(67.5±12.5)岁。ACA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组56例;非ACA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组30例,包括颈内动脉粥样硬化12例,心源性栓塞6例,颈内动脉夹层分离2例,病因不明10例。ACA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组女性(53.6%对30.0%;P=0.043)、渐进型起病(58.9%对20.0%;P=0.001)、单发性SBI(21.4%对3.3%;P=0.029)和梗死灶累及ACA小分支动脉供血区(80.4%对46.7%;P=0.001)的患者比例高于非ACA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组,而CBI的患者比例较低(17.9%对55.3%;P=0.001)。ACA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组和非ACA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组随访时间分别为(29.8±16.5)个月和(30.4±18.5)个月(P=0.534),5年累积不良事件(卒中、心血管事件和死亡)发生率分别为36.3%和69.9%(时序检验:P=0.021)。结论ACA粥样硬化是ACA供血区梗死的重要病因。相较于其他病因所致ACA供血区梗死患者,ACA粥样硬化所致ACA供血区梗死具有独特的梗死模式,远期不良事件要少于其他病因所致ACA供血区梗死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 脑缺血 梗死 大脑前动脉 颅内动脉硬化 磁共振成像 磁共振血管造影术 预后 复发
原文传递
有症状颅内颈内动脉狭窄患者的卒中复发风险和预测因素:长期随访结果 被引量:2
9
作者 朱双根 陈红兵 +3 位作者 唐舒锦 尚文锦 张爱武 朱武生 《国际脑血管病杂志》 2017年第10期877-884,共8页
目的探讨有症状颅内颈内动脉(intracranial internal carotid artery, IICA)狭窄患者的卒中复发风险及其预测因素。方法前瞻性连续纳入因IICA粥样硬化性狭窄所致首次缺血性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 TIA)... 目的探讨有症状颅内颈内动脉(intracranial internal carotid artery, IICA)狭窄患者的卒中复发风险及其预测因素。方法前瞻性连续纳入因IICA粥样硬化性狭窄所致首次缺血性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 TIA)患者,规律随访入组患者以评估卒中复发情况。结果共纳入70例患者,男性49例,年龄41~87岁,平均(68.2±12.3)岁,平均随访时间为(34±17)个月(中位数:33个月)。27例(38.6%)在随访期间出现复发事件,其中TIA 5例,缺血性卒中22例;92.6%的复发事件出现在原有症状IICA狭窄供血区。卒中复发患者的内分水岭梗死较无卒中复发患者更常见(74.1%对44.2%;P=0.025)。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有症状IICA狭窄患者1年、3年和5年的卒中复发风险分别为26.8%、42.5%和46.9%。多变量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显示,在校正性别、年龄和传统血管危险因素后,有症状IICA狭窄患者卒中复发的预测因素包括糖尿病[风险比(hazard risk, HR)3.68,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 CI)1.43~9.46;P=0.007]、合并无症状颅内动脉闭塞性病变(HR 2.95,95% CI 1.16~7.50;P=0.023)和内分水岭梗死(HR 4.50,95% CI 1.43~14.17;P=0.010)。结论有症状IICA狭窄患者在当前药物治疗情况下的长期卒中复发风险仍然较高,糖尿病、合并无症状颅内动脉闭塞性病变和内分水岭梗死与卒中复发关系密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 脑缺血 颅内动脉硬化 颈动脉狭窄 预后 复发 危险因素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