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探索开放教育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服务新思路
1
作者 唐顺忠 《乌鲁木齐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2003年第4期42-43,共2页
探索构筑终身教育体系的规律,研究远程教育的新理念,架起一座知识的桥梁.在开放教育的环境下,应以学生为中心,探索教学服务新思路.
关键词 开放教育 信息 技术 媒体 网络
下载PDF
浅谈成人高校班主任工作
2
作者 唐顺忠 《乌鲁木齐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2002年第1期54-55,共2页
班主任制度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实施素质教育,有赖于各类学校教师尤其是班主任的辛勤耕耘和创造性工作.班主任工作要适应教育发展的需要,找准教育学生的切入点,造就和培养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秀人才.
关键词 班主任工作 素质教育 大学生 思想道德
下载PDF
浅谈成人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3
作者 唐顺忠 《乌鲁木齐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2006年第4期106-108,共3页
进一步采取有效措施,努力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全面提升他们的精神面貌是转型期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应有之义,成人高校也是如此.
关键词 成人高校 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下载PDF
西洛他唑对冠状动脉左主干病变行PCI术患者血小板膜糖蛋白的影响性和有效性评价 被引量:1
4
作者 唐顺忠 何显森 施育平 《河北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11年第5期564-566,共3页
目的对冠状动脉左主干病变行经皮介入(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术的患者应用西洛他唑后血小板膜糖蛋白的变化进行研究以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 LM病变患者76例行PCI术后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西洛他唑组,各38例。2组患... 目的对冠状动脉左主干病变行经皮介入(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术的患者应用西洛他唑后血小板膜糖蛋白的变化进行研究以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 LM病变患者76例行PCI术后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西洛他唑组,各38例。2组患者术后均常规治疗,西洛他唑组患者早晚各加服西洛他唑100mg,疗程为6个月。记录患者不良心性事件发生情况,并以流式细胞术测定患者治疗前后的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Ⅲa复合物纤维蛋白原受体(antibody against activation dependent epitope of GPⅡb/Ⅲa,PAC-1)和人血小板α颗粒膜糖蛋白(alpha-granular membrane protein,CD62P)的表达,计算并比较其抑制率。结果西洛他唑降低患者PAC-1和CD62P的表达(P<0.01)。治疗1个月和6个月西洛他唑组对PAC-1和CD62P的抑制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冠状动脉行PCI术后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服西洛他唑能显著抑制血小板膜糖蛋白的表达,降低不良事件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疾病 西洛他唑 血小板膜糖蛋白类
下载PDF
社区干预管理模式下高血压患者的疗效与成本效益分析 被引量:7
5
作者 唐顺忠 《医学与社会》 2011年第5期66-68,共3页
目的:对高血压患者在社区干预管理模式下的治疗效果和成本效益进行分析,为高血压防治管理提供借鉴。方法:将420例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处理组(社区干预管理模式)和对照组(常规治疗模式),比较分析其住院时间、住院费用、高血压有效控制率... 目的:对高血压患者在社区干预管理模式下的治疗效果和成本效益进行分析,为高血压防治管理提供借鉴。方法:将420例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处理组(社区干预管理模式)和对照组(常规治疗模式),比较分析其住院时间、住院费用、高血压有效控制率和治疗效果。结果:社区干预管理模式和常规治疗模式组的住院时间、住院费用、高血压有效控制率和治疗效果比较,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0.01)。结论:社区干预管理模式可在不增加高血压住院费用的基础上,减少患者的住院时间,提高高血压有效控制率和改善治疗效果,促进患者的健康水平,为高血压的有效管理方式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区卫生 高血压 疗效 成本效益
下载PDF
超敏C-反应蛋白在急性心肌梗死中的意义 被引量:4
6
作者 唐顺忠 《全科医学临床与教育》 2010年第5期573-574,共2页
冠心病与炎症的关系日益受到重视,尤其是反映急性炎症反应的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在急性缺血和心肌梗死患者中明显升高.超敏C-反应蛋白浓度增高的程度可相应反映冠状动脉病变的严重程度[1].C-反应蛋白既是炎症的一种敏感指标,又可预... 冠心病与炎症的关系日益受到重视,尤其是反映急性炎症反应的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在急性缺血和心肌梗死患者中明显升高.超敏C-反应蛋白浓度增高的程度可相应反映冠状动脉病变的严重程度[1].C-反应蛋白既是炎症的一种敏感指标,又可预示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严重程度,对判断冠心病预后有重要意义.本次研究通过测定急性心肌梗死后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观察其与急性心肌梗死后心脏恶性事件发生的关系.现报道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敏C-反应蛋白 急性心肌梗死后 急性炎症反应 冠状动脉病变 心肌梗死患者 病变严重程度 动脉粥样硬化 蛋白水平
下载PDF
颈动脉斑块中脂质比例与心血管危险因素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3
7
作者 吴军 施育平 +2 位作者 何显森 徐小燕 唐顺忠 《浙江医学》 CAS 2012年第20期1654-1656,共3页
目的通过量化分析颈动脉斑块成分,探讨斑块中脂质比例与LDL—C等心血管危险因素的相关性。方法采用超声影像量化分析171例疑似颈动脉狭窄及颈动脉硬化患者颈动脉斑块中脂质比例,并与年龄、性别、SBP、DBP、TC、TG、HDL—C、IL-6、MMP-... 目的通过量化分析颈动脉斑块成分,探讨斑块中脂质比例与LDL—C等心血管危险因素的相关性。方法采用超声影像量化分析171例疑似颈动脉狭窄及颈动脉硬化患者颈动脉斑块中脂质比例,并与年龄、性别、SBP、DBP、TC、TG、HDL—C、IL-6、MMP-9等心血管危险因素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与无斑块者比较,II型斑块者饮酒、肥胖比例增高(均P〈0.05),I型斑块、II型斑块、III型斑块患者SBP、TC、TG、LDL—C、CRP、IL-6、MMP-9水平均升高(P〈0.05或0.01),血清HDL—C降低(P〈0.05)。颈动脉斑块中脂质比例与IL-6、MMP-9、SBP、TC、TG、LDL—C、CRP呈正相关(均P〈0.05),与HDL—C呈负相关(P〈0.05),且与饮酒、肥胖等心血管危险因素有关(r=0.273、0.261,P〈0.05)。结论颈动脉斑块中脂质比例与LDL—C等心血管危险因素有密切关系,是影响动脉斑块稳定性的重要病理因素,可作为预测临床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 粥样硬化斑块 心血管危险因素 脂质
下载PDF
心源性休克并发感染患者的PCT、CRP动态变化及其临床价值
8
作者 唐顺忠 吴军 夏鹏飞 《健康研究》 CAS 2020年第6期660-664,共5页
目的探讨心源性休克(cardiogenic shock,CS)并发感染患者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C反应蛋白(C reactive protein,CRP)的动态变化及其临床价值。方法80例心源性休克患者根据是否合并感染分为感染组和非感染组,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 目的探讨心源性休克(cardiogenic shock,CS)并发感染患者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C反应蛋白(C reactive protein,CRP)的动态变化及其临床价值。方法80例心源性休克患者根据是否合并感染分为感染组和非感染组,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随访调查6个月内患者死亡情况,并比较患者的PCT、CRP、WBC、血小板计数、肌酐、肌钙蛋白水平。结果32例CS患者发生呼吸道、尿路、血液感染,其中呼吸道感染发生率最高(56.25%),感染病原菌以金黄色葡萄球菌检出率最高(34.38%)。2组患者的PCT水平均在入院12 h达到最高,且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感染组CRP水平在入院24 h达到最高,非感染组在入院12 h达到最高,2组CRP水平在入院24 h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Kaplan-Meier生存分析结果表明,感染组患者6个月总生存率低于非感染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26)。ROC分析结果表明,PCT、CRP对于CS合并感染患者不良预后均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P<0.05),PCT的AUC面积高于CRP,二者Cut-off值分别为1.84 mg/mL、38.75 mg/L。结论动态监测外周血PCT、CRP水平变化,对于CS合并感染患者不良预后具有较好的指示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源性休克 感染 降钙素原 C反应蛋白
下载PDF
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变化与动脉硬化和早期肾损害的关系 被引量:8
9
作者 吴军 唐顺忠 吴顺营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9期4836-4837,共2页
老年原发性高血压(EH)的发病率逐年增加,成为动脉粥样硬化(AS)的重要危险因素,颈动脉可作为间接反映全身动脉硬化程度的窗口,而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是早期反映AS的敏感指标[1,2].肾脏亦是EH易受损的靶器官之一,其发生率达42%... 老年原发性高血压(EH)的发病率逐年增加,成为动脉粥样硬化(AS)的重要危险因素,颈动脉可作为间接反映全身动脉硬化程度的窗口,而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是早期反映AS的敏感指标[1,2].肾脏亦是EH易受损的靶器官之一,其发生率达42%,尿微量白蛋白(mALB)是反映早期肾损害的敏感指标,而研究认为EH患者的血压昼夜节律异常可能与AS和肾损害具有一定相关性[1,3].本研究旨在探讨血压昼夜节律变化对IMT和早期肾损害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高血压 动态血压监测 昼夜节律 动脉硬化 早期肾损害
下载PDF
钩虫病73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3
10
作者 叶向军 唐顺忠 《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3年第9期757-758,共2页
本文对73例钩虫病住院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探讨钩虫病的临床特点和诊断方法,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研究对象收集2006年12月—2012年12月在本院住院的钩虫病患者73例。
关键词 钩虫病 虫卵 诊断 胃镜 内窥镜
下载PDF
胺碘酮对快速性心律失常的治疗作用及其对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和白细胞介素6的影响 被引量:12
11
作者 吴军 唐顺忠 徐小燕 《中国基层医药》 CAS 2013年第4期577-579,共3页
目的探讨胺碘酮对快速性心律失常的治疗作用及对血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6(IL-6)的影响。方法68例快速性心律失常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4例。在积极治疗原发病症的同时,对照组予以普罗帕酮治疗,观察... 目的探讨胺碘酮对快速性心律失常的治疗作用及对血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6(IL-6)的影响。方法68例快速性心律失常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4例。在积极治疗原发病症的同时,对照组予以普罗帕酮治疗,观察组予以胺碘酮治疗,两组均治疗3个月。治疗前后,记录心电图改变,检测血清TNF-α和IL-6含量,记录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大多数患者的心律失常被控制或有所改善。观察组与对照组窦性心律患者心率分别为(68.3±7.6)次/min、(76.4±10.0)7次/min,总有效率分别为94.12%、76.47%,观察组对快速性心律失常的治疗作用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血清TNF-α和IL-6含量均有所降低(P〈0.05或P〈0.01),且治疗后观察组血清TNF-α和IL-6含量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5.88%、8.8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胺碘酮对快速性心律失常具有较好的治疗作用,能够迅速恢复正常的心率和节律,对TNF-α和IL-6也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且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是一种安全、有效、经济的抗心律失常药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律失常 胺碘酮 细胞因子 肿瘤坏死因子Α 白细胞介素6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