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4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miR-141-5p/ZNF705A对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细胞源外泌体调控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黏附作用的机制
1
作者 鲍静 许晗 +3 位作者 汪万杰 许婷婷 戴霁菲 夏瑞祥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06-514,共9页
目的探讨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hronic myeloid leukemia,CML)细胞源外泌体(exosome,Exo)中miR-141-5p/ZNF705A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黏附作用的影响。方法电镜和NTA粒径分析检测CML患者外周血和K... 目的探讨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hronic myeloid leukemia,CML)细胞源外泌体(exosome,Exo)中miR-141-5p/ZNF705A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黏附作用的影响。方法电镜和NTA粒径分析检测CML患者外周血和K562细胞中的Exo形态大小;q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转染前后K562细胞的Exo、BMSCs标记分子及黏附蛋白的表达情况;细胞黏附实验检测BMSCs的黏附能力;CCK-8法检测BMSCs活性、萤光素酶实验检测miR-141-5p与ZNF705A结合情况等。结果qRT-PCR结果显示,miR-141-5p表达在CML患者和K562细胞源Exo中均明显降低;qRT-PCR和Western blot等结果表明,CML患者中BMSCs的黏附蛋白CD44和CXCL12表达明显降低,且能够吞噬K562细胞源Exo。进一步发现,与CD34^(+)细胞相比,K562源性Exo能够降低Exo促进的BMSCs中CD44和CXCL12表达和黏附作用;同时,双萤光素酶基因报告等验证miR-141-5p与ZNF705A靶向结合;最后发现通过上调K562细胞源Exo中miR-141-5p的表达,靶向抑制ZNF705A,进而促进BMSCs的活性和黏附功能。结论K562细胞下调Exo中miR-141-5p表达,减少对ZNF705A的靶向抑制,进而抑制BMSCs的黏附功能,从而调控CML患者的骨髓造血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RNA-141-5p K562细胞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ZNF705A 外泌体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下载PDF
东乡野生稻苗期耐冷性的QTL定位 被引量:46
2
作者 夏瑞祥 肖宁 +4 位作者 洪义欢 张超 苏琰 张小蒙 陈建民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443-451,共9页
【目的】研究东乡野生稻苗期耐冷性的QTL和连锁标记,为水稻耐冷种质资源的利用及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方法】以东乡野生稻作为非轮回亲本,南京11号为轮回亲本,构建144株BC2F1分离群体。通过SSR标记以根电导率作... 【目的】研究东乡野生稻苗期耐冷性的QTL和连锁标记,为水稻耐冷种质资源的利用及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方法】以东乡野生稻作为非轮回亲本,南京11号为轮回亲本,构建144株BC2F1分离群体。通过SSR标记以根电导率作为耐冷性指标,以复合区间定位法对东乡野生稻苗期耐冷性进行QTL定位。【结果】检测到2个QTL qRC10-1和qRC10-2均位于第10染色体,对表型的贡献率分别为34.13%和37.02%,是两个主效的QTL。在与2个QTL的连锁标记RM171周围发展分子标记进一步定位,检测到3个QTL位于标记RM171附近。【结论】东乡野生稻第10染色体上的2个QTLqRC10-1,qRC10-2与苗期耐冷性有关,并位于SSR标记RM304-RM1108区间,可用于水稻耐冷性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乡野生稻 苗期耐冷性 根电导率 QTL定位
下载PDF
核酸内切酶抑制剂对三尖杉酯碱诱导HL_(60)细胞凋亡的影响 被引量:2
3
作者 夏瑞祥 林果为 +1 位作者 励雁峰 钱耕荪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1999年第1期26-27,共2页
目的探讨核酸内切酶在三尖杉酯碱诱导HL60细胞凋亡中的作用。方法以流式细胞仪和DNA凝胶电泳检测HL60细胞在核酸内切酶抑制剂及三尖杉酯碱作用下,细胞凋亡的发生。结果核酸内切酶抑制剂抑制了细胞凋亡。结论三尖杉酯碱诱导... 目的探讨核酸内切酶在三尖杉酯碱诱导HL60细胞凋亡中的作用。方法以流式细胞仪和DNA凝胶电泳检测HL60细胞在核酸内切酶抑制剂及三尖杉酯碱作用下,细胞凋亡的发生。结果核酸内切酶抑制剂抑制了细胞凋亡。结论三尖杉酯碱诱导HL60细胞凋亡需要核酸内切酶参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血病 核酸内切酶 抑制剂 三尖杉酯碱 细胞凋亡
下载PDF
急性白血病p16基因缺失的意义 被引量:1
4
作者 夏瑞祥 汪惠园 +5 位作者 汪渊 周青 刘虎 曾庆曙 任立奋 蔡学杰 《实用肿瘤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250-252,共3页
目的 探讨周期素依赖性激酶 4抑制因子基因 (p16 )缺失在急性白血病中的意义。方法 采用 PCR方法对 43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AL L) ,36例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 (ANL L)中 p16基因的纯合缺失进行了研究。结果  2 1例 AL L 存在 p16... 目的 探讨周期素依赖性激酶 4抑制因子基因 (p16 )缺失在急性白血病中的意义。方法 采用 PCR方法对 43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AL L) ,36例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 (ANL L)中 p16基因的纯合缺失进行了研究。结果  2 1例 AL L 存在 p16基因纯合缺失 ,3例 ANL L 存在 p16基因纯合缺失。 AL L p16基因缺失率明显高于ANL L(P<0 .0 5 ) ,p16基因缺失的 AL L 病人有较高的复发率。结论  AL L p16基因缺失率较高 ,p16基因缺失之AL 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 诊断 P16基因 基因缺失
下载PDF
地西他滨在恶性血液病中的作用 被引量:4
5
作者 夏瑞祥 蔡学杰 《安徽医药》 CAS 2006年第12期900-901,共2页
关键词 脱氧杂氮胞苷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恶性血液病
下载PDF
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p16基因缺失的意义 被引量:1
6
作者 夏瑞祥 汪惠园 +4 位作者 汪渊 周青 刘虎 周波 焦增富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00年第1期76-76,共1页
关键词 急性白血病 外淋巴细胞 P16基因 基因缺失
下载PDF
急性白血病7q杂合性缺失和微卫星不稳定性研究 被引量:2
7
作者 夏瑞祥 倪婧 +5 位作者 汪渊 周青 杨明珍 曾庆曙 王永庆 蔡学杰 《实用癌症杂志》 2005年第3期256-258,共3页
目的探讨等位基因杂合性丢失及微卫星不稳定性在白血病发病过程中的作用及意义。方法采用PCR-非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和硝酸银染色技术,选择位于7q多态微卫星标志序列引物探讨急性白血病等位基因杂合性丢失(LOH)现象。结果在D7S487位... 目的探讨等位基因杂合性丢失及微卫星不稳定性在白血病发病过程中的作用及意义。方法采用PCR-非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和硝酸银染色技术,选择位于7q多态微卫星标志序列引物探讨急性白血病等位基因杂合性丢失(LOH)现象。结果在D7S487位点LOH发生率为3.0%(1/33),D7S523发生率为6.1%(2/33),D7S515发生率为15.2(5/33),D7S636发生率为9.1%(3/33),在33例患者中无1例出现微卫星不稳定性(MSI)。20例正常对照标本中无1例出现LOH和MSI。结论7q区域可能存在肿瘤抑制基因(TSG)参与急性白血病的发生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白血病 7号染色体 杂合性缺失
下载PDF
白血病多药耐药逆转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8
作者 夏瑞祥 曾庆曙 蔡学杰 《安徽医药》 CAS 2001年第1期3-4,共2页
关键词 白血病 多药耐药性 MDR 实验研究
下载PDF
谷胱甘肽和谷胱甘肽S-转移酶与肿瘤耐药关系的探讨 被引量:1
9
作者 夏瑞祥 《中国癌症杂志》 CAS CSCD 1996年第2期132-135,共4页
谷胱甘肽和谷胱甘肽S-转移酶与肿瘤耐药关系的探讨夏瑞祥综述林果为审校(上海医科大学附属华山医院血液学研究室200040)关键词:谷胱甘肽,谷胱甘肽S-转移酶,肿瘤,耐药性肿瘤细胞对化疗药物的耐药性,是导致化疗失败的主... 谷胱甘肽和谷胱甘肽S-转移酶与肿瘤耐药关系的探讨夏瑞祥综述林果为审校(上海医科大学附属华山医院血液学研究室200040)关键词:谷胱甘肽,谷胱甘肽S-转移酶,肿瘤,耐药性肿瘤细胞对化疗药物的耐药性,是导致化疗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已知有多种机制参与了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谷胱甘肽 谷胱甘肽S-转移酶 肿瘤 耐药性
下载PDF
IL-18诱导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对Raji细胞的杀伤效应及其机制的实验研究
10
作者 夏瑞祥 杨明珍 +3 位作者 谭锦泉 曾庆曙 蔡学杰 任立奋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668-670,共3页
目的 探讨IL-18诱导PBMC对Raji细胞的杀伤效应及其作用机制。方法 IL-18在体外诱导PBMC后,以MTT法测定其对Raji细胞的杀伤效应。在杀伤活性最大时,以BAS-ELISA法检测培养上清液sFas-L的含量,以流式细胞仪检测PBMC的CD_(16)/CD_(56)、Fa... 目的 探讨IL-18诱导PBMC对Raji细胞的杀伤效应及其作用机制。方法 IL-18在体外诱导PBMC后,以MTT法测定其对Raji细胞的杀伤效应。在杀伤活性最大时,以BAS-ELISA法检测培养上清液sFas-L的含量,以流式细胞仪检测PBMC的CD_(16)/CD_(56)、Fas-L、穿孔素、颗粒酶B表达。结果 PBMC在体外经IL-18诱导后,能明显增强其对Raji细胞的杀伤活性,在PBMC经IL-18诱导后的d 4,这种杀伤活性最高。在杀伤活性最高时,PBMC表达CD16/CD_(56)、Fas-L、穿孔素、颗粒酶B的能力明显增加,但培养上清液中sFas-L的含量无明显增加。结论 本实验的结果显示,IL-18能诱导PBMC杀伤细胞的增殖和活化,并使其对Raji细胞杀伤活性增强,这种杀伤机制可能与穿孔素、颗粒酶B和Fas-L的高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细胞介素18 自然杀伤细胞 RAJI细胞
下载PDF
Ca^(2+)螯合剂对三尖杉酯碱诱导HL60细胞凋亡的影响
11
作者 夏瑞祥 林果为 +1 位作者 励雁峰 钱耕荪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1998年第6期427-429,共3页
目的了解细胞内Ca2+在三尖杉酯碱诱导HL60细胞凋亡中的作用。方法以三尖杉酯碱单独或与Ca2+螯合剂EGTA共同处理HL60细胞后,用流式细胞仪和DNA凝胶电泳检测细胞凋亡的发生。结果Ca2+螯合剂EGTA抑制了细... 目的了解细胞内Ca2+在三尖杉酯碱诱导HL60细胞凋亡中的作用。方法以三尖杉酯碱单独或与Ca2+螯合剂EGTA共同处理HL60细胞后,用流式细胞仪和DNA凝胶电泳检测细胞凋亡的发生。结果Ca2+螯合剂EGTA抑制了细胞凋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凋亡 钙离子螯合剂 三尖杉碱酯 HL60 白血病
下载PDF
耐药白血病细胞系(K562/H20)MRP表达的实验研究
12
作者 夏瑞祥 林果为 +2 位作者 励雁峰 钱耕荪 汪惠园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1998年第4期249-250,共2页
目的了解MRP在K562/H20耐药株中的表达。方法用32P-dATP标记的MRPcDNA探针,对细胞总RNA进行了Northern杂交。结果与敏感株K562/S相比,K562/H20MRP呈过度表达。结论MRP参与... 目的了解MRP在K562/H20耐药株中的表达。方法用32P-dATP标记的MRPcDNA探针,对细胞总RNA进行了Northern杂交。结果与敏感株K562/S相比,K562/H20MRP呈过度表达。结论MRP参与了K562/H20耐药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血病 MRP 基因表达 耐药性
下载PDF
地西他滨在恶性血液病中的作用
13
作者 夏瑞祥 蔡学杰 《继续医学教育》 2007年第4期11-13,共3页
2004年美国FDA批准胞嘧啶类似物5-氮杂胞苷(5-aza-cytidin)用于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以后,第二种新药脱氧杂氮胞苷,又称地西他滨(5-aza-2 deoxycytidine,DCA)问世。DCA属S期特异性药物,与5-氮杂胞苷比较,DCA有其独... 2004年美国FDA批准胞嘧啶类似物5-氮杂胞苷(5-aza-cytidin)用于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以后,第二种新药脱氧杂氮胞苷,又称地西他滨(5-aza-2 deoxycytidine,DCA)问世。DCA属S期特异性药物,与5-氮杂胞苷比较,DCA有其独特的特性,通过掺入DNA,而使其成为一个更为有效的低甲基化药物,抑制DNA甲基化转移酶,引起DNA低甲基化和细胞分化或凋亡,在微克分子浓度下,其类似物能引起终末分化和人类白血病细胞克隆性丧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西他滨 恶性血液病 5-氮杂胞苷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特异性药物 甲基化转移酶 低甲基化 FDA批准
下载PDF
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和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预后判断中的意义 被引量:18
14
作者 倪婧 王永庆 +4 位作者 张英平 吴炜 曾庆曙 杨明珍 夏瑞祥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427-432,共6页
目的:研究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eutrophil/lymplocyte ratio,NLR)、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platelet/lymphocyte ratio,PLR)对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预后的影响及其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了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57例经过化疗的... 目的:研究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eutrophil/lymplocyte ratio,NLR)、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platelet/lymphocyte ratio,PLR)对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预后的影响及其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了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57例经过化疗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确定NLR和PLR的截断点,并根据初次化疗前NLR和PLR将患者分为高比值组和低比值组,采用单因素分析和COX回归多因素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总生存和无进展生存。结果:通过ROC曲线,计算出NLR和PLR的最佳截断点分别为2.915和270.27。单因素分析显示,IPI评分、NLR、PLR对患者的总生存和无进展生存均有影响。此外,结外受累数量、疾病分期、ECOG评分对疾病的无进展生存有影响。然而,多因素分析显示,仅NLR是影响患者总生存和无进展生存的独立预后因素,PLR是影响患者无进展生存的独立预后因素,但并不影响总生存。结论:初诊时NLR和PLR值可预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 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 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
下载PDF
778例急性白血病患者院内感染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27
15
作者 金广霞 夏瑞祥 +1 位作者 金凤波 夏海龙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213-216,共4页
目的分析急性白血病患者院内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及病原株特点。方法对778例急性白血病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统计分析其院内感染的临床特点及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778例急性白血病患者中发生院内感染276例,感染率为35.48%,例次感染率为48.8... 目的分析急性白血病患者院内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及病原株特点。方法对778例急性白血病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统计分析其院内感染的临床特点及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778例急性白血病患者中发生院内感染276例,感染率为35.48%,例次感染率为48.84%,感染部位以呼吸道、血液、口腔为主。住院天数、粒细胞缺乏持续时间是院内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病原菌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多对亚胺培南及阿米卡星敏感。结论急性白血病患者是院内感染的易感人群,以革兰阴性杆菌感染为主,在治疗原发病的同时,缩短粒细胞恢复时间及合理使用抗生素,可有效降低院内感染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白血病 院内感染 相关因素 病原株特点
下载PDF
褪黑素对NB4细胞作用的研究 被引量:9
16
作者 曾庆曙 刘沁华 +1 位作者 夏瑞祥 李嘉嘉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305-308,共4页
目的观察褪黑素对人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细胞株NB4凋亡、分化及细胞周期的影响。方法以不同浓度的褪黑素(0.1、0.5、1mmol/L)加入NB4细胞中,继续培养24、48、72h,利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率,细胞膜表面抗原CD33和CD11b的表达阳性率,及... 目的观察褪黑素对人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细胞株NB4凋亡、分化及细胞周期的影响。方法以不同浓度的褪黑素(0.1、0.5、1mmol/L)加入NB4细胞中,继续培养24、48、72h,利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率,细胞膜表面抗原CD33和CD11b的表达阳性率,及细胞周期的变化情况。结果MLT有促进NB4细胞凋亡的作用,且呈时间和浓度依赖性增加(P<0.05);CD33的细胞阳性率没有变化(P>0.05),CD11b的细胞阳性率在浓度为1mmol/L,48h和72h有轻度增加(P<0.05);细胞周期检测则显示随着浓度和时间的增加,G1期细胞增多,S期细胞减少(P<0.05)。结论褪黑素有促进NB4细胞凋亡,影响细胞生长周期的作用,诱导分化作用则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褪黑激素/药理学 白血病 早幼粒细胞 急性/药物 疗法 细胞凋亡/药物作用 细胞分化/药物作用 细胞周期
下载PDF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T细胞活化的影响 被引量:7
17
作者 董毅 刘蕾 +2 位作者 夏瑞祥 曾庆曙 李庆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7期4960-4963,共4页
背景: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具有免疫调节作用,可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目的:探讨在体外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T细胞活化的影响。方法:分离、培养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培养至第3代以后的细胞胰蛋白酶消化后用流式细胞仪确定... 背景: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具有免疫调节作用,可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目的:探讨在体外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T细胞活化的影响。方法:分离、培养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培养至第3代以后的细胞胰蛋白酶消化后用流式细胞仪确定其浓度,按照不同浓度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设为1×108,1×107L-1两组。取肝素抗凝新鲜27例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患者外周血10mL,分离培养T淋巴细胞,以1×109L-1的细胞浓度,100μL/孔,接种两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上,以单纯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的T淋巴细胞作为对照组。通过流式细胞术计算CD3+T细胞CD25(IL-2R)和CD38细胞的表达率。结果与结论:与对照组比较,1×108L-1浓度组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CD25及CD38的表达呈明显抑制作用(P<0.01),1×107L-1浓度组,无明显变化。结果表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抑制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T细胞的活化,且对这种抑制作用具有数量依赖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系统性红斑狼疮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T淋巴细胞 自身免疫性疾病 流式细胞仪
下载PDF
Treg和淋巴细胞亚群在急性髓系白血病中的意义 被引量:19
18
作者 孔令君 葛健 夏瑞祥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512-515,共4页
目的研究CD4+CD25+CD127low/-调节性T细胞(Treg)和淋巴细胞亚群在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外周血中的变化、相互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流式细胞仪对初治组和完全缓解(CR)组外周血Treg及淋巴细胞亚群水平进行检测,并与正常对照组进行... 目的研究CD4+CD25+CD127low/-调节性T细胞(Treg)和淋巴细胞亚群在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外周血中的变化、相互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流式细胞仪对初治组和完全缓解(CR)组外周血Treg及淋巴细胞亚群水平进行检测,并与正常对照组进行对比。结果初治组和CR组AML患者外周血中Treg水平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初治组高于CR组(P<0.05)。初治组和CR组AML患者外周血的NK(CD3-CD16+CD56+)细胞占淋巴细胞的比例均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初治组低于CR组(P<0.05)。初治组CD3+T细胞、CD4+T细胞含量和CD4+/CD8+比值均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但初治组CD8+T细胞含量却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CR组CD3+T细胞、CD4+T细胞、CD8+T细胞含量及CD4+/CD8+比值接近正常对照组,与初治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ML患者外周血中Treg及CD8+T细胞比例明显升高,NK细胞、CD3+T细胞、CD4+T细胞含量和CD4+/CD8+比值降低,表明AML患者免疫功能处于抑制状态。Treg控制CD8+T细胞免疫应答,同时抑制NK细胞的天然免疫反应,在CD4+T细胞与CD8+T细胞平衡的失调中起主要作用,与AML疾病发生发展密切相关。通过下调Treg的数量或去除其抑制功能,优化AML患者的免疫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髓系白血病 TREG 淋巴细胞亚群 NK细胞 肿瘤免疫
下载PDF
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T细胞增殖影响的体外实验 被引量:7
19
作者 董毅 李庆生 +2 位作者 夏瑞祥 曾庆曙 蔡学杰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5期4807-4810,共4页
背景:许多报道指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具有免疫调节作用,可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目的:体外观察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T细胞增殖的影响。设计、时间及地点:对照观察性实验,于2007-01/10在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中心实... 背景:许多报道指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具有免疫调节作用,可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目的:体外观察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T细胞增殖的影响。设计、时间及地点:对照观察性实验,于2007-01/10在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中心实验室完成。材料:来源于29例重型及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的外周血。方法:取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骨髓血及外周血,采用Percoll上密度梯度离心分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用淋巴细胞分离液分离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用含体积分数为0.20胎牛血清的RPMI1640培养基悬浮,将细胞悬液加入尼龙棉柱内,平置于37℃温箱中孵育1h,用预温至37℃的上述培养液冲洗出非黏附细胞即为T淋巴细胞,洗涤后重悬于培养基中备用。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以1×103/孔,1×104/孔加入到植物血凝素刺激的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T淋巴细胞增殖体系中,以单独培养的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T淋巴细胞为对照。主要观察指标:MTT还原法测定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T淋巴细胞的增殖。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为1×104/孔时,对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T淋巴细胞增殖表达的抑制率为(42.1±11.2)%,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为1×103/孔时,抑制率为(9.2±3.5)%,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论: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抑制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T细胞的增殖,且这种抑制作用具有数量依赖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贫血 再生障碍性 间充质干细胞 T细胞
下载PDF
伊沙佐米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分析 被引量:7
20
作者 鲍静 陈晓文 +3 位作者 夏亮 赵雨辰 夏瑞祥 夏海龙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CAS CSCD 2021年第7期782-786,共5页
目的:评价口服蛋白酶体抑制剂伊沙佐米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血液科接受含伊沙佐米治疗的多发性骨髓瘤患者80例,其中复发/难治(relapsed/refractory mul... 目的:评价口服蛋白酶体抑制剂伊沙佐米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血液科接受含伊沙佐米治疗的多发性骨髓瘤患者80例,其中复发/难治(relapsed/refractory multiple myeloma,RRMM)患者38例,硼替佐米初始诱导治疗有效而因不良事件(adverse events,AEs)转换治疗患者42例,治疗方案为含伊沙佐米的两药或三药方案。评价伊沙佐米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结果:RRMM患者总体反应率(ORR)为50%,≥非常好的部分缓解(VGPR)率为21.05%;转换治疗患者ORR为83.33%,与转换前ORR(78.57%)相比,缓解率进一步提高,其中45.24%(19/42)患者缓解加深;主要的血液学AEs包括粒细胞和血小板计数减少以及贫血,非血液学AEs主要是腹泻和乏力等。结论:伊沙佐米对RRMM、硼替佐米不耐受MM均表现出良好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发性骨髓瘤 伊沙佐米 疗效 安全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