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前侧入路的两种不同显露方式治疗肱骨近端骨折
1
作者 潘海棠 夏进先 +3 位作者 田红春 祝茂松 宋虎 刘树沛 《生物骨科材料与临床研究》 CAS 2023年第6期41-45,共5页
目的 探讨肩关节前侧入路的两种不同显露方式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疗效差异。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4月至2020年3月在孝感市第一人民医院治疗的47例肱骨近端骨折的病例资料。采用肩关节前侧入路,一种手术方式经胸大肌三角肌间隙进入26例(... 目的 探讨肩关节前侧入路的两种不同显露方式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疗效差异。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4月至2020年3月在孝感市第一人民医院治疗的47例肱骨近端骨折的病例资料。采用肩关节前侧入路,一种手术方式经胸大肌三角肌间隙进入26例(胸三角肌间隙组),平均年龄(62.5±2.2)岁,根据Neer分型,二部分4例,三部分9例,四部分13例;另一种于三角肌前缘外0.5~1.0 cm,经三角肌间隙进入21例(三角肌间隙组),平均年龄(61.3±2.2)岁,根据Neer分型,二部分4例,三部分7例,四部分10例。比较两种不同显露方式治疗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肩关节功能评分、疼痛评分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47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0~25个月,平均(15.6±4.7)个月,末次随访时骨折均一期愈合。胸三角肌间隙组与三角肌间隙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Constant-Murley评分,胸三角肌间隙组为(81.2±1.5)分,三角肌间隙组为(79.4±2.1)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胸三角肌间隙组肩关节功能优于三角肌间隙组。末次随访VAS评分,胸三角肌间隙组与三角肌间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胸三角肌间隙组术后发生并发症1例,三角肌间隙组发生并发症7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角肌间隙组有更高术后并发症发生,影响手术疗效。胸三角肌间隙组显露满意,不损伤三角肌,三角肌间隙组在需要较好显露肩胛盂时有一定困难,牵拉过程中可能造成三角肌前部断裂,影响肩关节前屈上举功能。结论 胸三角肌间隙显露方式较劈三角肌显露方式暴露更充分,对三角肌的损伤更小,肩关节功能恢复更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肱骨近端骨折 骨折内固定 手术显露方式
下载PDF
椎旁肌间隙入路经关节突病灶清除椎体间植骨融合治疗腰椎间隙感染
2
作者 夏进先 祝茂松 +1 位作者 龚俊 潘海棠 《骨科》 CAS 2022年第5期458-460,共3页
目的探讨椎旁肌间隙入路(Wiltse入路)经关节突病灶清除椎体间植骨融合治疗腰椎间隙感染的临床疗效。方法2019年1月至2020年2月收治腰椎间隙感染病人24例,随机分为Wiltse入路组和后正中入路组,各12例,采用不同入路方式行经椎间孔入路椎... 目的探讨椎旁肌间隙入路(Wiltse入路)经关节突病灶清除椎体间植骨融合治疗腰椎间隙感染的临床疗效。方法2019年1月至2020年2月收治腰椎间隙感染病人24例,随机分为Wiltse入路组和后正中入路组,各12例,采用不同入路方式行经椎间孔入路椎体间植骨融合术(TLIF),观察并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术野显露时间、术中出血和术后引流量、术后并发症、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等。结果随访6~12个月,平均9个月。两组术后均未出现伤口相关并发症。Wiltse入路组的术野显露时间,术后引流量,术后1周、3个月及末次随访的VAS评分、ODI均显著低于后正中入路组(P<0.05)。结论与常规后正中入路比较,Wiltse入路治疗腰椎间隙感染有效减少术后引流量,术后病人疼痛轻,有助于提高临床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间感染 椎旁肌间隙入路 并发症
下载PDF
经皮椎弓根钉微创与开放椎弓根钉内固定对胸腰椎段脊柱骨折的治疗效果和治疗后生活质量水平变化的比较 被引量:9
3
作者 祝茂松 龚俊 夏进先 《中国医学创新》 CAS 2021年第18期10-13,共4页
目的:比较经皮椎弓根钉微创和开放椎弓根钉内固定在胸腰椎段脊柱骨折患者中的临床治疗效果及对患者生活质量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2010年6月-2018年6月在本院接受手术治疗的240例胸腰椎段脊柱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患者选择手术方... 目的:比较经皮椎弓根钉微创和开放椎弓根钉内固定在胸腰椎段脊柱骨折患者中的临床治疗效果及对患者生活质量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2010年6月-2018年6月在本院接受手术治疗的240例胸腰椎段脊柱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患者选择手术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120例。对照组给予开放椎弓根钉内固定,观察组给予经皮椎弓根钉微创手术。观察两组临床疗效,术后随访观察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采用健康调查简表(SF-36)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生活质量评分进行评估。结果:观察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5.00%(114/120),对照组为76.67%(92/12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运动障碍、肌肉萎缩、切口感染、椎体塌陷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前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其他七项评分均高于对照组,BP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开放椎弓根钉内固定手术比较,经皮椎弓根钉微创治疗胸腰椎段脊柱骨折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更佳,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且术后生活质量恢复更好,具有更好的安全性,值得在临床上优先采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腰椎段脊柱骨折 经皮椎弓根钉微创 开放椎弓根钉内固定 生活质量
下载PDF
前列地尔联合胰激肽原酶治疗糖尿病足的疗效 被引量:2
4
作者 匡长勇 周圣明 +2 位作者 易香莲 阳焕军 夏进先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20年第23期162-164,共3页
目的观察前列地尔联合注射用胰激肽原酶治疗糖尿病足的疗效。方法实验中60例早期糖尿病足患者均在2018年6月—2019年6月接受住院治疗,以隐匿随机数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对照组30例患者实施常规治疗,研究组30例患者增加前列地... 目的观察前列地尔联合注射用胰激肽原酶治疗糖尿病足的疗效。方法实验中60例早期糖尿病足患者均在2018年6月—2019年6月接受住院治疗,以隐匿随机数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对照组30例患者实施常规治疗,研究组30例患者增加前列地尔联合注射用胰激肽原酶治疗,两组对比指标选择:有效率、足背部功能指标、血脂指标以及并发症率。结果研究组治疗有效率较对照组提升20.00%,研究组足背动脉流速、踝肱指数均低于对照组,研究组血脂各项指标均低于对照组,研究组不良反应率较对照组下降16.67%,P<0.05。结论早期糖尿病足在治疗的过程中联合使用前列地尔联合注射用胰激肽原酶,可改善下肢循环,促进脂质代谢,降低足部并发症,整体治疗有效率提升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列地尔 注射用胰激肽原酶 糖尿病足 并发症 疗效 安全性
下载PDF
3D打印点式接触导板辅助骶髂螺钉经皮微创置入一例 被引量:1
5
作者 张仕剑 祝茂松 +3 位作者 夏进先 方强 周礼兵 邓杨 《临床外科杂志》 2020年第10期923-925,共3页
骨盆骨折一般为高能量损伤,占全身骨折1%~3%[1],涉及骨盆后环的不稳定型骨折,骶髂螺钉固定具有较好的生物力学强度[2],是目前治疗骨盆骨折后环损伤、降低致残率的首选方案之一[3-5]。然而,临床骶髂螺钉置入过程中神经血管损伤病例时有... 骨盆骨折一般为高能量损伤,占全身骨折1%~3%[1],涉及骨盆后环的不稳定型骨折,骶髂螺钉固定具有较好的生物力学强度[2],是目前治疗骨盆骨折后环损伤、降低致残率的首选方案之一[3-5]。然而,临床骶髂螺钉置入过程中神经血管损伤病例时有发生。计算机导航系统等技术手段虽然可以辅助精准置入骶髂螺钉,然而投入成本过高,基层医院难以普及[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D打印 点式接触导板 骨盆骨折 骶髂螺钉经皮微创
原文传递
两种不同前侧入路在肘关节恐怖三联征手术治疗中的应用
6
作者 潘海棠 田红春 +2 位作者 夏进先 祝茂松 宋虎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23年第9期977-979,共3页
目的 评估两种不同前侧入路在肘关节恐怖三联征手术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8-02-2021-05采用两种不同前侧入路联合肘关节外侧入路治疗的21例肘关节恐怖三联征。先采用肘关节外侧Kocher入路显露桡骨头骨折,探查外侧... 目的 评估两种不同前侧入路在肘关节恐怖三联征手术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8-02-2021-05采用两种不同前侧入路联合肘关节外侧入路治疗的21例肘关节恐怖三联征。先采用肘关节外侧Kocher入路显露桡骨头骨折,探查外侧副韧带,10例采用第一种前侧入路,即肱动静脉与正中神经间入路进入,11例采用第二种前侧入路,于旋前圆肌与桡侧腕屈肌间进入,显露冠状突,先复位固定冠状突骨折,再固定桡骨头骨折,最后修复外侧副韧带。结果 本组随访时间14~36个月,平均23个月。均未发生切口感染、血管损伤及异位骨化,1例出现拇指背侧麻木,手指活动可,应用营养神经药物治疗2.5个月后恢复。骨折均愈合,愈合时间平均12.2周。桡肱、尺肱及上尺桡关节在位,肘关节稳定性满意。末次随访时,肘关节屈伸平均128.4°(113°~136°),前臂旋转活动平均157.5°(142°~170°),Mayo评分平均87(62~100)分。结论 对于肘关节恐怖三联征,两种不同前侧入路都能较好显露、固定冠状突骨折,有利于肘关节功能恢复且术后肘关节稳定性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肘关节恐怖三联征 肘关节脱位 前侧入路
原文传递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与脊柱内固定术后深部感染的相关性研究及病原菌分析 被引量:5
7
作者 祝茂松 龚俊 +1 位作者 周礼兵 夏进先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 2021年第5期403-410,共8页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与脊柱内固定术后深部感染的相关性及病原菌分析。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9年1月湖北省孝感市第一人民医院行脊柱内固定术且伴随HBV感染的患者184例作为HBV感染组,选取同期行脊柱内固定术的非HBV感染患者...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与脊柱内固定术后深部感染的相关性及病原菌分析。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9年1月湖北省孝感市第一人民医院行脊柱内固定术且伴随HBV感染的患者184例作为HBV感染组,选取同期行脊柱内固定术的非HBV感染患者184例作为非HBV感染组。比较两组患者术后深部感染发生情况及其病原菌分布情况,采取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法分析HBV感染患者术后发生深部感染、HBV再激活的影响因素。结果HBV感染组患者术后深部感染发生率显著高于非HBV感染组[19.57%(36/184)比9.24%(17/18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者术后深部感染的病原菌均以鲍氏不动杆菌、肺炎克雷伯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为主,病原菌分布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65岁、手术时间≥3 h、术中出血量≥1000 ml、CD4^(+)/CD8^(+)<1.4、总淋巴细胞计数<0.7×10^(9)/L、术前肝功能异常[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40 U/L或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50 U/L]、术前HBV-DNA(^(+))的HBV感染患者术后深部感染发生率均显著升高[27.16%(22/81)比13.59%(14/103)、28.77%(21/73)比13.51%(15/111)、31.15%(19/61)比13.82%(17/123)、29.69%(19/64)比14.17%(17/120)、27.78%(20/72)比14.29%(16/112)、7/18比17.47%(29/166)、30.43%(21/69)比13.04%(15/11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术中出血量(≥1000 ml)、CD4^(+)/CD8^(+)(<1.4)、总淋巴细胞计数(<0.7×10^(9)/L)、术前HBV-DNA(^(+))是HBV感染患者脊柱内固定术后深部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1或<0.05)。年龄≥65岁、手术时间≥3 h、术中出血量≥1000 ml、术前肝功能异常、术前HBV-DNA(^(+))、术后深部感染患者HBV再激活发生率显著升高[(33.33%(27/81)比18.45%(19/103)、34.25%(25/73)比18.92%(21/111)、34.43%(21/61)比20.33%(25/123)、8/18比22.89%(38/166)、34.78%(24/69)比19.13%(22/115)、41.67%(15/36)比20.95%(31/14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术中出血量(≥1000 ml)、术前HBV-DNA(^(+))、术后深部感染是HBV感染患者HBV再激活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或<0.01)。结论HBV感染显著增加脊柱固定术后深部感染发生率,其独立危险因素为术中出血量(≥1000 ml)、CD4^(+)/CD8^(+)(<1.4)、总淋巴细胞计数(<0.7×10^(9)/L)、术前HBV-DNA(^(+))。脊柱内固定术可引起HBV再激活,其独立危险因素为术中出血量(≥1000 ml)、术前HBV-DNA(^(+))、术后深部感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炎病毒 乙型 感染 脊柱内固定术 病原菌分析
原文传递
两种定位方法用于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开槽位置选择的比较
8
作者 潘海棠 夏进先 +3 位作者 田红春 祝茂松 宋虎 郑凯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24年第11期1175-1178,共4页
目的比较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门轴门缝开槽的两种定位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9-02-2021-11行颈椎单开门成形术治疗的40例病例资料,其中17例(移行法组)采用椎板与侧块移行处定位门轴门缝开槽位置,23例(椎弓根法组)采用椎弓... 目的比较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门轴门缝开槽的两种定位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9-02-2021-11行颈椎单开门成形术治疗的40例病例资料,其中17例(移行法组)采用椎板与侧块移行处定位门轴门缝开槽位置,23例(椎弓根法组)采用椎弓根内侧壁定位开槽处。比较移行法组与椎弓根法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门轴门缝定位的正确率。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并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24个月,平均15.6个月。椎弓根法组门轴门缝定位正确率高于移行法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椎弓根法组手术时间小于移行法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椎弓根法组术中出血量小于移行法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无血管神经损伤,脑脊液漏,感染等并发症。移行法组发生3例4处门轴断裂,椎弓根法组发生1例1处门轴断裂,铰链侧均骨性愈合,无再关门。结论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采用椎弓根内侧壁定位开槽位置,准确性高,临床症状改善满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 椎板成形术 后路单开门手术 门轴门缝定位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