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重庆大学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4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河西走廊杂木河流域水文过程对气候和土地利用变化的响应
1
作者
夏鸿华
杨林山
+2 位作者
冯起
苏迎庆
李宗省
《冰川冻土》
CSCD
2024年第3期967-979,共13页
气候与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是驱动全球水文过程变化的重要因素,开展流域水文过程对气候和土地利用变化的响应研究对揭示区域水文及环境变化具有重要指示意义。本文以河西走廊杂木河流域为研究区,基于多源遥感影像、水文气象站点监测及再...
气候与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是驱动全球水文过程变化的重要因素,开展流域水文过程对气候和土地利用变化的响应研究对揭示区域水文及环境变化具有重要指示意义。本文以河西走廊杂木河流域为研究区,基于多源遥感影像、水文气象站点监测及再分析产品数据,采用SWAT模型、Mann-Kendall(M-K)趋势检验及土地利用动态度等方法,通过分离水文过程驱动因素,设置基准期、气候变化单一作用、土地利用变化单一作用、气候和土地利用变化共同作用等情景,比较分析了杂木河流域水文过程对气候与土地利用变化的响应特征及驱动机制。结果表明,1980—2014年,流域年降水、年平均气温、年径流均有所增加,增加速率依次为0.47 mm·a^(-1)、0.067℃·a^(-1)、1.43 mm·a^(-1)。流域土地利用分布格局呈现空间异质性,主要土地利用类型为草地、林地及未利用土地。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为2.91%,单一土地利用动态度最高的为建设用地。土地利用变化单一作用情景下流域径流减少0.12 mm,气候变化单一作用情景、气候和土地利用变化共同作用情景下径流量分别增加6.27 mm、6.15 mm;各情景下蒸散发均有增加。气候变化对流域径流与蒸散发起主要驱动作用。未来应加强流域气候变化适应性的水资源管理,促进流域水资源的上中下游合理配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
SWAT模型
水文过程
杂木河流域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闽江流域生态安全格局构建与优化对策
2
作者
苏迎庆
冯起
+6 位作者
朱猛
张举涛
张成琦
夏鸿华
李永格
尹鑫卫
薛媛媛
《海峡科学》
2023年第10期61-69,共9页
以闽江流域为研究区域,基于1980—2020年土地利用等多源遥感监测数据、社会经济统计数据及再分析产品数据,采用土地利用动态度、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及MCR模型,对研究区域1980—2020年土地利用/覆被变化进行探测,识别区域生态源地、生态廊...
以闽江流域为研究区域,基于1980—2020年土地利用等多源遥感监测数据、社会经济统计数据及再分析产品数据,采用土地利用动态度、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及MCR模型,对研究区域1980—2020年土地利用/覆被变化进行探测,识别区域生态源地、生态廊道,构建流域生态安全格局,提出优化策略。结果表明,①1980—2020年,闽江流域单一土地利用动态度由高到低依次为工矿建设用地、园地及水库坑塘。自2000年以后,有林地、园地及工矿建设用地面积变化最大。②1980—2020年,流域主要土地利用类型为有林地、水田、疏林地及高覆盖草地,其中,有林地占比最高。③划定流域重点发展区、适度开发区、生态缓冲区以及生态保护区等4个生态安全分区,形成流域以“一江一带一屏二区”的生态安全格局,通过确定流域保护与治理优先区、创新保护修复技术和工程、建立生态防护体系及细化生物多样性保护与修复等举措,提升区域生态安全及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
生态安全格局
MCR模型
闽江流域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农田撂荒现象分析
被引量:
1
3
作者
夏鸿华
《农业开发与装备》
2018年第1期139-140,共2页
当前我国农村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就是土地撂荒问题,在西部贫困地区这一难题更加明显的凸显出来。农村改革的创新步伐和现代农业的推进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该问题的影响。所以以云南省为例,对农田撂荒现象进行了具体的研究和分析。
关键词
农田
撂荒现象
原因
对策
下载PDF
职称材料
HPMC联合生物炭共施对紫色土入渗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
2
4
作者
韩豪杰
夏庆
+4 位作者
郑彩霞
张志亮
熊晋冉
刘敏
夏鸿华
《节水灌溉》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76-79,84,共5页
施加化学改良剂和生物炭是改良土壤和提高农田水分有效性的重要途径,深入了解化学改良剂与生物炭共同作用对土壤水分运动过程的影响是改良土壤水土保持条件和增加农田水分有效性的基础。通过开展室内紫色土土柱试验研究适量羟丙甲纤维素...
施加化学改良剂和生物炭是改良土壤和提高农田水分有效性的重要途径,深入了解化学改良剂与生物炭共同作用对土壤水分运动过程的影响是改良土壤水土保持条件和增加农田水分有效性的基础。通过开展室内紫色土土柱试验研究适量羟丙甲纤维素(HPMC)条件下不同含量生物炭对土壤水分入渗的影响。结果表明:(1)未施加HPMC,紫色土中添加含量为0、2%、4%生物炭,土壤入渗量差异不大;施加适量HPMC,相较于未添加生物炭时,2%和4%生物炭均能明显减缓入渗速率,但减缓作用差异不大,吸渗率差异不明显。(2)入渗速率趋于稳定后,湿润峰距离随着HPMC和生物炭施加量的增加而减少。紫色土中添加0.3 g/kg HPMC和4%生物炭对水分入渗过程的抑制效果最明显,但和2%含量生物炭时差异较小,两者吸渗率相差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入渗
羟丙甲纤维素(HPMC)
生物炭
湿润峰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河西走廊杂木河流域水文过程对气候和土地利用变化的响应
1
作者
夏鸿华
杨林山
冯起
苏迎庆
李宗省
机构
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干旱区生态安全与可持续发展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大学
出处
《冰川冻土》
CSCD
2024年第3期967-979,共13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2379030,52179026)
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项目(YESS20200089)
+2 种基金
中国科学院B类先导项目(XDB0720202)
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会员项目(2022435)
中国工程科技发展战略甘肃研究院咨询研究项目(GS2022ZDI03)资助。
文摘
气候与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是驱动全球水文过程变化的重要因素,开展流域水文过程对气候和土地利用变化的响应研究对揭示区域水文及环境变化具有重要指示意义。本文以河西走廊杂木河流域为研究区,基于多源遥感影像、水文气象站点监测及再分析产品数据,采用SWAT模型、Mann-Kendall(M-K)趋势检验及土地利用动态度等方法,通过分离水文过程驱动因素,设置基准期、气候变化单一作用、土地利用变化单一作用、气候和土地利用变化共同作用等情景,比较分析了杂木河流域水文过程对气候与土地利用变化的响应特征及驱动机制。结果表明,1980—2014年,流域年降水、年平均气温、年径流均有所增加,增加速率依次为0.47 mm·a^(-1)、0.067℃·a^(-1)、1.43 mm·a^(-1)。流域土地利用分布格局呈现空间异质性,主要土地利用类型为草地、林地及未利用土地。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为2.91%,单一土地利用动态度最高的为建设用地。土地利用变化单一作用情景下流域径流减少0.12 mm,气候变化单一作用情景、气候和土地利用变化共同作用情景下径流量分别增加6.27 mm、6.15 mm;各情景下蒸散发均有增加。气候变化对流域径流与蒸散发起主要驱动作用。未来应加强流域气候变化适应性的水资源管理,促进流域水资源的上中下游合理配置。
关键词
气候变化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
SWAT模型
水文过程
杂木河流域
Keywords
climate change
land use/cover change
SWAT model
hydrological processes
Zamu River basin
分类号
P333 [天文地球—水文科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闽江流域生态安全格局构建与优化对策
2
作者
苏迎庆
冯起
朱猛
张举涛
张成琦
夏鸿华
李永格
尹鑫卫
薛媛媛
机构
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内陆河流域生态水文重点实验室/甘肃省祁连山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出处
《海峡科学》
2023年第10期61-69,共9页
基金
中国工程科技发展战略福建研究院重大咨询研究项目“闽江河口湿地生态安全战略研究”(编号:2022-FJ-ZD-5)。
文摘
以闽江流域为研究区域,基于1980—2020年土地利用等多源遥感监测数据、社会经济统计数据及再分析产品数据,采用土地利用动态度、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及MCR模型,对研究区域1980—2020年土地利用/覆被变化进行探测,识别区域生态源地、生态廊道,构建流域生态安全格局,提出优化策略。结果表明,①1980—2020年,闽江流域单一土地利用动态度由高到低依次为工矿建设用地、园地及水库坑塘。自2000年以后,有林地、园地及工矿建设用地面积变化最大。②1980—2020年,流域主要土地利用类型为有林地、水田、疏林地及高覆盖草地,其中,有林地占比最高。③划定流域重点发展区、适度开发区、生态缓冲区以及生态保护区等4个生态安全分区,形成流域以“一江一带一屏二区”的生态安全格局,通过确定流域保护与治理优先区、创新保护修复技术和工程、建立生态防护体系及细化生物多样性保护与修复等举措,提升区域生态安全及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关键词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
生态安全格局
MCR模型
闽江流域
分类号
X171.4 [环境科学与工程—环境科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农田撂荒现象分析
被引量:
1
3
作者
夏鸿华
机构
大姚县第一中学
出处
《农业开发与装备》
2018年第1期139-140,共2页
文摘
当前我国农村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就是土地撂荒问题,在西部贫困地区这一难题更加明显的凸显出来。农村改革的创新步伐和现代农业的推进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该问题的影响。所以以云南省为例,对农田撂荒现象进行了具体的研究和分析。
关键词
农田
撂荒现象
原因
对策
分类号
F327 [经济管理—产业经济]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HPMC联合生物炭共施对紫色土入渗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
2
4
作者
韩豪杰
夏庆
郑彩霞
张志亮
熊晋冉
刘敏
夏鸿华
机构
四川农业大学水利水电学院
出处
《节水灌溉》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76-79,84,共5页
基金
四川省科技厅项目(2019YJ0430)
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201910626068)。
文摘
施加化学改良剂和生物炭是改良土壤和提高农田水分有效性的重要途径,深入了解化学改良剂与生物炭共同作用对土壤水分运动过程的影响是改良土壤水土保持条件和增加农田水分有效性的基础。通过开展室内紫色土土柱试验研究适量羟丙甲纤维素(HPMC)条件下不同含量生物炭对土壤水分入渗的影响。结果表明:(1)未施加HPMC,紫色土中添加含量为0、2%、4%生物炭,土壤入渗量差异不大;施加适量HPMC,相较于未添加生物炭时,2%和4%生物炭均能明显减缓入渗速率,但减缓作用差异不大,吸渗率差异不明显。(2)入渗速率趋于稳定后,湿润峰距离随着HPMC和生物炭施加量的增加而减少。紫色土中添加0.3 g/kg HPMC和4%生物炭对水分入渗过程的抑制效果最明显,但和2%含量生物炭时差异较小,两者吸渗率相差不大。
关键词
土壤入渗
羟丙甲纤维素(HPMC)
生物炭
湿润峰
Keywords
soil infiltration
hydroxypropyl methyl cellulose(HPMC)
Biochar
wet peak
分类号
S157.1 [农业科学—土壤学]
S278 [农业科学—农业水土工程]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河西走廊杂木河流域水文过程对气候和土地利用变化的响应
夏鸿华
杨林山
冯起
苏迎庆
李宗省
《冰川冻土》
CSCD
2024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闽江流域生态安全格局构建与优化对策
苏迎庆
冯起
朱猛
张举涛
张成琦
夏鸿华
李永格
尹鑫卫
薛媛媛
《海峡科学》
2023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农田撂荒现象分析
夏鸿华
《农业开发与装备》
2018
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4
HPMC联合生物炭共施对紫色土入渗特性的影响
韩豪杰
夏庆
郑彩霞
张志亮
熊晋冉
刘敏
夏鸿华
《节水灌溉》
北大核心
2020
2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