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变暖严重影响着草地生态系统碳氮循环,了解高寒草地生态系统碳氮循环对合理利用有限的草地资源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为了探索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草地生态系统碳氮循环过程,本文采用开顶式增温小室(Open top champers,OTCs)连续四...全球变暖严重影响着草地生态系统碳氮循环,了解高寒草地生态系统碳氮循环对合理利用有限的草地资源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为了探索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草地生态系统碳氮循环过程,本文采用开顶式增温小室(Open top champers,OTCs)连续四年模拟增温,对青藏高原高寒草地生态系统碳库(植物生物量碳库、土壤有机碳库和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库)动态变化及氮库(植物生物量氮库、土壤有机氮库和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氮库)动态变化进行研究。结果显示:模拟增温后,表层土壤年均温度增加了2.50℃,底层土壤年均温度增加了1.36℃。增温处理下植物-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均高于对照,且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显著高于对照(P<0.05)。模拟增温处理下植物氮含量显著高于对照(P<0.05)。而土壤氮含量与微生物生物量氮含量均低于对照,差异不显著,说明高寒草甸碳氮对温度的响应较为明显。展开更多
准确评估草地生态系统固碳速率、提升其碳汇能力对于深入认识国家尺度陆地生态系统碳源汇特征及其固碳潜力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梳理文献,本文总结了我国草地碳汇大小、空间格局及其未来趋势,并提出了提升草地碳汇的可能途径。结果发现,...准确评估草地生态系统固碳速率、提升其碳汇能力对于深入认识国家尺度陆地生态系统碳源汇特征及其固碳潜力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梳理文献,本文总结了我国草地碳汇大小、空间格局及其未来趋势,并提出了提升草地碳汇的可能途径。结果发现,不同研究对我国草地碳源汇特征的估算差异较大,大小介于-3.4~17.6 Tg C year^(-1)(1 Tg=10^(12)g),中值为13.0 Tg C year^(-1)。模型预测未来全球变化背景下我国草地碳汇呈增加趋势,由1970s—2010s的12.8 Tg C year^(-1)(不同研究结果的范围:-3.6~18.0 Tg C year^(-1))增加至2050s的29.0 Tg C year^(-1)(10.3~50.0 Tg C year^(-1))。通过构建退化草地恢复技术体系、加强重大生态工程、自然保护区和人工草地建设、利用碳汇植物提升荒漠化草地碳汇、以及实施有效的生态奖补政策等手段,有望进一步提升草地固碳能力。未来亟需在草地碳通量长期联网观测、碳循环关键过程对全球变化响应和反馈机制、数据—模型融合等方面加强研究,以降低草地碳汇估算中的不确定性。此外,还需加强草地退化和恢复过程中碳循环观测和模拟研究,从而针对性地恢复退化草地碳汇功能,为我国实现“碳中和”国家战略目标提供科技支撑。展开更多
文摘全球变暖严重影响着草地生态系统碳氮循环,了解高寒草地生态系统碳氮循环对合理利用有限的草地资源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为了探索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草地生态系统碳氮循环过程,本文采用开顶式增温小室(Open top champers,OTCs)连续四年模拟增温,对青藏高原高寒草地生态系统碳库(植物生物量碳库、土壤有机碳库和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库)动态变化及氮库(植物生物量氮库、土壤有机氮库和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氮库)动态变化进行研究。结果显示:模拟增温后,表层土壤年均温度增加了2.50℃,底层土壤年均温度增加了1.36℃。增温处理下植物-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均高于对照,且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显著高于对照(P<0.05)。模拟增温处理下植物氮含量显著高于对照(P<0.05)。而土壤氮含量与微生物生物量氮含量均低于对照,差异不显著,说明高寒草甸碳氮对温度的响应较为明显。
文摘准确评估草地生态系统固碳速率、提升其碳汇能力对于深入认识国家尺度陆地生态系统碳源汇特征及其固碳潜力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梳理文献,本文总结了我国草地碳汇大小、空间格局及其未来趋势,并提出了提升草地碳汇的可能途径。结果发现,不同研究对我国草地碳源汇特征的估算差异较大,大小介于-3.4~17.6 Tg C year^(-1)(1 Tg=10^(12)g),中值为13.0 Tg C year^(-1)。模型预测未来全球变化背景下我国草地碳汇呈增加趋势,由1970s—2010s的12.8 Tg C year^(-1)(不同研究结果的范围:-3.6~18.0 Tg C year^(-1))增加至2050s的29.0 Tg C year^(-1)(10.3~50.0 Tg C year^(-1))。通过构建退化草地恢复技术体系、加强重大生态工程、自然保护区和人工草地建设、利用碳汇植物提升荒漠化草地碳汇、以及实施有效的生态奖补政策等手段,有望进一步提升草地固碳能力。未来亟需在草地碳通量长期联网观测、碳循环关键过程对全球变化响应和反馈机制、数据—模型融合等方面加强研究,以降低草地碳汇估算中的不确定性。此外,还需加强草地退化和恢复过程中碳循环观测和模拟研究,从而针对性地恢复退化草地碳汇功能,为我国实现“碳中和”国家战略目标提供科技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