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青海门源M6.9级地震地表破裂特征及区域地震活动趋势分析
1
作者 姚生海 盖海龙 +2 位作者 殷翔 李鑫 刘炜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40-349,共10页
据中国地震台网正式测定,2022年1月8日1时45分青海海北州门源县发生6.9级地震,震源深度10 km。此次地震是2016年门源M6.4级地震之后冷龙岭地区再次发生强震活动。此次地震的宏观震中位于距门源县城浩门镇西北50 km的冷龙岭硫磺沟地区,... 据中国地震台网正式测定,2022年1月8日1时45分青海海北州门源县发生6.9级地震,震源深度10 km。此次地震是2016年门源M6.4级地震之后冷龙岭地区再次发生强震活动。此次地震的宏观震中位于距门源县城浩门镇西北50 km的冷龙岭硫磺沟地区,并在硫磺沟—大西沟一带形成规模大且连续性较好的地表破裂。地表调查显示,同震地表破裂的总长度约为23 km,整体走向N40°~85°W,地表破裂主要由雁列的地震鼓包、张裂缝、剪切裂缝等形式组合而成,而且地表伴生了较多规模不等的滑坡、崩塌等次生地质灾害。根据地表破裂的规模、走向及破裂特点等,可将其分为3段:东段(硫磺沟段),长约10 km,走向N40°~60°W,破裂规模较小,以伴有重力作用的拉张裂缝为主;中段(道沟段),长约9 km,走向N70°W,破裂规模较大,以发育规模较大的地震鼓包和剪切裂缝为主,而且左旋位移较大;西段(大西沟段),长约4 km,走向N85°W,此段规模最小,以雁列的拉张裂缝为主。其中—东段一起组成了该破裂带的东支,而西段构成了西支,两者都具有明显的左旋走滑特征,并自东向西破裂整体呈左阶展布,在G227国道以东形成了具有拉张特征的左阶阶区。综合分析表明,此次,地震发生在祁连山块体的祁连-海原活动构造带,发震断裂应为海原左旋走滑断裂带的冷龙岭-托莱山断裂段。结合对祁连-海原构造带1900年以来强地震序列及托莱山断裂的初步研究认为,该构造带的历史地震活动整体具有不断向西发展的趋势,但在哈拉湖和托莱山之间存在较明显的地震空区,因而推断托莱山断裂未来的强震危险性有增强的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门源 M6.9级地震 同震地表破裂 祁连块体 海原断裂带 托莱山断裂 地震危险性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北缘断裂锡铁山-阿木尼克山段第四纪晚期古地震活动性
2
作者 姚生海 盖海龙 +3 位作者 殷翔 刘炜 张加庆 张占贤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60-274,共15页
柴达木盆地北缘断裂带是青藏高原北部的一条区域性活动断裂带,构成了柴达木盆地北部和祁连山的边界断裂,研究其第四纪晚期古地震活动对于理解柴达木盆地北缘断裂带地震复发周期、地震危险性等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地质考察、遥感解译、探... 柴达木盆地北缘断裂带是青藏高原北部的一条区域性活动断裂带,构成了柴达木盆地北部和祁连山的边界断裂,研究其第四纪晚期古地震活动对于理解柴达木盆地北缘断裂带地震复发周期、地震危险性等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地质考察、遥感解译、探槽开挖及OSL地质测年、古地震期次分析等,对柴达木盆地北缘断裂(锡铁山-阿木尼克山段)古地震事件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探槽剖面共揭露了5次比较可靠的古地震事件,发震时间分别为:事件E1距今约60 a;事件E23.1±0.3~3.4±0.3 ka;事件E37.5±0.3~8.1±0.3 ka;事件E410.1±0.4~11.4±0.4 ka;事件E512.1±0.4~12.8±0.4 ka。利用古地震逐次限定法认为柴达木盆地北缘断裂(锡铁山-阿木尼克山段)地震复发周期为2.6~3.4 ka。阿木尼克山段最新离逝时间为60年前,锡铁山段最新离逝时间为3.1±0.3 ka,分析认为柴达木盆地北缘断裂锡铁山段未来遭遇破坏性地震的可能性大于阿木尼克山段。该结果可以更好地了解柴达木盆地北缘断裂的古地震期次、复发间隔等,对地震预报预测及评价该断裂未来地震危险性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达木盆地北缘断裂 锡铁山-阿木尼克山段 古地震 最近离逝时间 复发间隔
下载PDF
2022年1月8日青海门源M_(S)6.9地震序列、地表破裂特征及其工程效应 被引量:1
3
作者 殷翔 绽蓓蕾 +2 位作者 姚生海 余娜 徐玮阳 《地震科学进展》 2024年第1期57-64,共8页
2022年1月8日01时45分,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门源县发生M_S6.9地震。为深入了解此次地震的活动特征,以地震灾害损失调查为基础,结合无人机低空摄影测量以及余震数据分析等多种手段,对硫磺沟内的地表破裂带及交通系统的震害进行了初步调... 2022年1月8日01时45分,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门源县发生M_S6.9地震。为深入了解此次地震的活动特征,以地震灾害损失调查为基础,结合无人机低空摄影测量以及余震数据分析等多种手段,对硫磺沟内的地表破裂带及交通系统的震害进行了初步调查分析,此次同震地表破裂以左旋走滑变形为主,伴有一定的逆冲分量,最大左旋位移量为3.1 m。地震还造成兰新高铁硫磺沟大桥、大梁隧道遭受严重破坏,主要表现为主梁侧翻滑移,轨道扭曲变形,隧道内部结构出现错位变形等现象。最后,对该地区今后桥梁的抗震设防措施提出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门源地震 同震地表破裂 左旋走滑 地震灾害
下载PDF
2010年以来青海6.0级及以上地震灾害及其影响综述
4
作者 李鑫 姚生海 +3 位作者 吕海金 殷翔 盖海龙 万秀红 《震灾防御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68-78,共11页
近十多年来中国内地强震主要围绕青藏高原内部块体边界发育,如2008年汶川8.1级地震、2010玉树7.1级地震、2021年玛多7.4级地震、2022年门源6.9级地震等。其中青海省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块体构造复杂,变形强烈,自2010年以来6.0级及以上... 近十多年来中国内地强震主要围绕青藏高原内部块体边界发育,如2008年汶川8.1级地震、2010玉树7.1级地震、2021年玛多7.4级地震、2022年门源6.9级地震等。其中青海省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块体构造复杂,变形强烈,自2010年以来6.0级及以上地震共计发生8次,占中国内地6.0级及以上地震约22%,为地震频发区。本文基于地震现场资料、应急管理部、中国地震台网中心、美国地质勘探局(USGS)等不同信息源,对2010年以来青海6.0级及以上地震灾害情况进行汇总,并对主要震例震害特征及其抗震设防特点进行分析讨论,为后续青海地区震害防御提供相关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地震灾害 抗震设防 震害防御
下载PDF
柴达木块体内部都兰南断裂晚第四纪活动特征
5
作者 盖海龙 姚生海 +2 位作者 殷翔 苏旭 刘炜 《震灾防御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61-273,共13页
青藏高原是新生代期间印度与欧亚板块持续强烈陆陆碰撞作用下形成的陆内活动造山带,发育了复杂的活动断裂系统,并成为东亚显著的陆内强震活动区。已有学者对高原活动断裂的研究多集中于地块边界带上,缺少对块体内部变形的研究。近期在... 青藏高原是新生代期间印度与欧亚板块持续强烈陆陆碰撞作用下形成的陆内活动造山带,发育了复杂的活动断裂系统,并成为东亚显著的陆内强震活动区。已有学者对高原活动断裂的研究多集中于地块边界带上,缺少对块体内部变形的研究。近期在开展青海省海西州都兰县察汗乌苏镇地震小区划工作中,调查发现在柴达木地块东南部的都兰次级断块内部存在明显的晚第四纪活断层−都兰南断裂。通过对都兰南断裂开展详细的野外地质调查、高分辨率遥感影像解译和无人机低空摄影精细测量等,得到该断裂的构造地貌特征、空间几何展布及运动特性,并通过开挖探槽和地质测年等,对其最新活动时代及滑动速率等进行初步约束。研究结果表明,该断裂为全长约43 km、全新世活动的左旋走滑断裂,并在其东段存在长约6 km的地表破裂带。在该断裂东段,地表的晚第四纪累积左旋位移达(14.5±1.8)m,西段的左旋走滑量为(6.7±0.8)m,初步估算其东段的水平走滑速率为1.56~1.9 mm/a,西段的水平走滑速率为0.9~1.16 mm/a。该断裂的发现及全新世活动的厘定表明,青藏高原内部活动构造变形样式复杂,断块内部通常存在不同程度的弥散变形。因此,断块内部的强震危险性不容忽视。该活动断裂的发现为认识都兰次级断块内部变形样式、应变分配等提供了参考,为都兰地区地震危险性的认知提供了支撑,对防御和减轻区域地震灾害风险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都兰南断裂 全新世活动 地表破裂 左旋走滑 运动速率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北缘断裂(锡铁山段)的构造地貌特征与晚第四纪活动速率 被引量:6
6
作者 姚生海 盖海龙 +3 位作者 殷翔 刘炜 张加庆 袁建新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385-1400,共16页
柴达木盆地北缘断裂是控制柴达木盆地东北部的边界活动断裂,对其晚第四纪的活动性进行研究对于理解南祁连山地区的应变分配模式以及该地区断裂向柴达木盆地内部的挤压扩展过程具有重要意义。文中通过遥感解译、地质考察、开挖探槽、GPS... 柴达木盆地北缘断裂是控制柴达木盆地东北部的边界活动断裂,对其晚第四纪的活动性进行研究对于理解南祁连山地区的应变分配模式以及该地区断裂向柴达木盆地内部的挤压扩展过程具有重要意义。文中通过遥感解译、地质考察、开挖探槽、GPS地形剖面测量及OSL测年等开展了相关研究,结果表明:柴达木盆地北缘断裂锡铁山段的遥感影像线性特征明显,存在一系列断层陡坎、断层三角面、水系扭错等地貌现象,是一条以走滑为主、逆冲为辅的全新世活动断裂。综合分析锡铁山镇西和全集河东2处不同期次洪积扇的垂直位错以及相应地貌面的年龄,并通过实测该区地貌面的水平、垂直位错数据,得到该断裂全新世晚期(3.2ka BP)以来的水平滑动速率为1.81~2.1mm/a,平均逆冲速率为0.33~0.38mm/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达木盆地北缘断裂 锡铁山 左旋走滑 走滑断裂 逆冲断裂 活动速率
下载PDF
大柴旦—托素湖断裂带遥感解译及其晚更新世活动特征研究 被引量:5
7
作者 姚生海 黄伟 +1 位作者 姜文亮 王鑫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S1期55-60,共6页
通过对大柴旦—托素湖断裂进行遥感解译、野外地质调查,认为该断裂遥感迹象清晰、断层三角面发育、线性陡坎明显,分为东、中、西三段。断裂在东、西两段晚更新世以来活动强烈,中段晚更新世以来活动较弱。根据构造类别法认为该断裂具有... 通过对大柴旦—托素湖断裂进行遥感解译、野外地质调查,认为该断裂遥感迹象清晰、断层三角面发育、线性陡坎明显,分为东、中、西三段。断裂在东、西两段晚更新世以来活动强烈,中段晚更新世以来活动较弱。根据构造类别法认为该断裂具有发生中强地震的发震构造,很可能是德令哈至大柴旦多次中强地震的发震构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柴旦—托素湖带断裂 遥感解译 发震构造 逆冲断层 构造类别法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北缘断裂(锡铁山段)晚第四纪活动性特征 被引量:5
8
作者 姚生海 黄伟 +1 位作者 姜文亮 王鑫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S1期50-54,共5页
通过航卫片解译、野外地质调查、地质测年等工作,查明了柴达木北缘断裂的几何特征、运动特征及活动性等。研究表明:该断裂全新世以来活动强烈,是发生多次破坏性地震的发震构造。
关键词 柴达木北缘断裂 遥感解译 发震构造
下载PDF
德令哈莲湖地区泥火山特征及托素湖、可鲁克湖成因调查研究 被引量:2
9
作者 姚生海 张加庆 +1 位作者 李文巧 李宏冲 《西北地质》 CAS CSCD 2016年第3期155-163,共9页
为调查和研究德令哈莲湖地区地质背景、地质演化及可鲁克湖-托素湖成因,通过对莲湖地区野外地形地貌、地质构造调查,结合石油地震勘探、钻井等资料,发现大柴旦-托素湖断裂带沿线分布有多处"泥火山",其分布明显受到断裂带的控... 为调查和研究德令哈莲湖地区地质背景、地质演化及可鲁克湖-托素湖成因,通过对莲湖地区野外地形地貌、地质构造调查,结合石油地震勘探、钻井等资料,发现大柴旦-托素湖断裂带沿线分布有多处"泥火山",其分布明显受到断裂带的控制;该地区石炭纪以来经历了伸展、褶皱抬升、伸展断陷、挤压坳陷、弱挤压反转、弱断陷、坳陷、强挤压反转等多个构造演化阶段,而托素湖、可鲁克湖的形成与区域的构造演化紧密相关,特别是新近系以来受喜马拉雅运动的影响,随着岩浆的侵入,在逆冲推覆构造的作用下,第三纪地层发生明显隆起,欧龙布鲁克山、埃姆尼克山等山脉大幅度抬升,莲湖被分为两部分,这是托素湖、可鲁克湖形成的最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莲湖 泥火山 构造演化 地震剖面 解释 成因
下载PDF
青海玛多M_(S)7.4地震地表破裂带的基本特征和典型现象 被引量:4
10
作者 姚生海 盖海龙 +1 位作者 殷翔 李鑫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060-1072,共13页
2021年5月22日2时4分,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县发生了M_(S)7.4地震,震中位于巴颜喀拉地块北部边界东昆仑断裂带以南约70km处(34.59°N,98.34°E),震源深度17km。此次玛多M_(S)7.4地震是2008年汶川MS8.0地震之后中国大陆发生... 2021年5月22日2时4分,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县发生了M_(S)7.4地震,震中位于巴颜喀拉地块北部边界东昆仑断裂带以南约70km处(34.59°N,98.34°E),震源深度17km。此次玛多M_(S)7.4地震是2008年汶川MS8.0地震之后中国大陆发生的震级最大的一次地震。震后的野外地质考察表明,此次地震发生在距县城玛查里镇南约30km的野马滩地区。地震地表破裂具有明显的分段性,初步可分为3、4段,自东向西破裂呈左阶展布,逐步向野马滩盆地中部靠近,断裂性质以左旋走滑为主。此次地震在国道214线以西—鄂陵湖以南形成规模较大、连续性好的地表破裂,长约45km,走向N95°~105°E,地表破裂带由一系列挤压鼓包与右阶雁列式裂缝组成,形成规模较大的地震鼓包(梁)、地震裂缝、左旋位移等地貌特征,且发育大量喷砂冒水、软土震陷等地震地质灾害。在214国道以东—血洛东,破裂带的走向为N100°E,由不连续的小规模张剪裂缝、小型鼓包(梁)等组成。在昌马河乡血麻村附近发育一段长约10km,走向N75°E,规模较大、连续性较好的张剪裂缝、地震鼓包(梁)等。分析认为,此次地震发生在巴颜喀拉块体内部,发震构造为江错断裂。根据地震地表破裂的规模、长度和建筑物破坏情况等综合调查认为,狼玛加合日地区地表破裂规模大、破裂带连续性较好且发育多类型的地震地表破裂,可初步将该地区定为宏观震中,地理坐标为(34.736°N,97.794°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玛多7.4级地震 巴颜喀拉块体 地震地表破裂 左旋走滑 发震构造
下载PDF
关于西宁北山滑坡与湟水河北岸断裂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3
11
作者 姚生海 李智敏 张加庆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161-163,169,共4页
西宁北山滑坡多年来一直隐患不断,巨大的滑坡体对北山沿线居民、兰青铁路、兰青高速公路等重要设施构成巨大危险,虽然经过多年地质灾害防治,但收效甚微。通过对北山滑坡体变形特征、西宁盆地构造背景、北山地层及湟水河断裂的研究,从地... 西宁北山滑坡多年来一直隐患不断,巨大的滑坡体对北山沿线居民、兰青铁路、兰青高速公路等重要设施构成巨大危险,虽然经过多年地质灾害防治,但收效甚微。通过对北山滑坡体变形特征、西宁盆地构造背景、北山地层及湟水河断裂的研究,从地质构造角度阐述了西宁北山滑坡的深层次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滑坡 地质 裂隙水 断裂
下载PDF
Google Earth在野外初步断裂调查中的应用 被引量:7
12
作者 姚生海 李文巧 《高原地震》 2009年第1期64-66,共3页
主要介绍了卫星影像技术及Google Earth的特点,通过工程实例说明了Google Earth作为卫星影像在野外断裂调查中发挥的作用,总结了Google Earth卫星影像的优劣。
关键词 GOOGLE EARTH 卫星影像 断裂调查
下载PDF
阿木尼克山山前地表破裂带与1962年6.8级地震关系的讨论
13
作者 姚生海 盖海龙 +3 位作者 殷翔 刘炜 张加庆 袁建新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976-991,共16页
柴达木盆地北缘地区是地震频发地段,历史上曾发生多次6.0级以上地震。自2003年德令哈6.6级地震以来,柴达木盆地北缘地区又在2008年和2009年分别发生了6.3级和6.4级地震,引起了广大研究者的高度关注,该地区也因此成为研究的热点地区。文... 柴达木盆地北缘地区是地震频发地段,历史上曾发生多次6.0级以上地震。自2003年德令哈6.6级地震以来,柴达木盆地北缘地区又在2008年和2009年分别发生了6.3级和6.4级地震,引起了广大研究者的高度关注,该地区也因此成为研究的热点地区。文中通过遥感解译发现阿木尼克山山前的线性特征明显,存在疑似地表破裂。断裂断错不同期的洪积扇、阶地与水系。通过实地地质考察发现其沿线发育断层陡坎、断层凹槽、地震鼓梁、水系扭错等地貌,形成一条走向为N30°~40°W、同震位移达2.3m,长约22km的地表破裂。通过探槽开挖,并结合地表遗迹、地质测年,微地貌测量等方法,确定断裂的性质以走滑为主、逆冲为辅。剖面显示断裂存在多期活动的特点,最新一次活动断错至地表,晚第四纪以来活动明显。根据震级与地表破裂的经验统计关系、同震位移与震级经验关系可知,产生长22km的地震地表破裂所需的平均震级为6.79级,形成长2.3m同震位移的平均震级为7.03级。结合地表破裂情况、探槽剖面资料、地质测年结果、地震地质灾害现象、经验公式计算结果并查阅历史地震目录、地方志等文献分析认为,该地表破裂极有可能是1962年5月21日6.8级地震所致,该历史地震的发震断裂为柴达木盆地北缘断裂的阿木尼克山段,与微观震中存在偏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霍布逊湖 阿木尼克山 发震构造 地表破裂 历史地震
下载PDF
利用GPS资料和块体模型对巴颜喀拉块体划分合理性的初步探究和构造意义
14
作者 姚生海 程佳 +1 位作者 姚琪 张加庆 《地震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042-1051,共10页
利用GPS速度场资料和块体模型分别建立巴颜喀拉块体的两种块体模型并反演其滑动速率,模型Ⅰ中巴颜喀拉块体包括东昆仑断裂带西段地区,模型Ⅱ中则不包括该地区。GPS反演结果显示,模型Ⅱ较模型Ⅰ合理,这一合理性包括了模型Ⅱ中阿尔金断裂... 利用GPS速度场资料和块体模型分别建立巴颜喀拉块体的两种块体模型并反演其滑动速率,模型Ⅰ中巴颜喀拉块体包括东昆仑断裂带西段地区,模型Ⅱ中则不包括该地区。GPS反演结果显示,模型Ⅱ较模型Ⅰ合理,这一合理性包括了模型Ⅱ中阿尔金断裂带西南尾端较大的拉张速率与较小的走滑速率;模型Ⅱ中东昆仑断裂带中段滑动速率约为8~9mm/a,与10mm/a的研究结果更为接近;模型Ⅰ中东昆仑断裂带西段具有较大的走滑速率与挤压速率,也与现今地震活动与震源机制相矛盾;但模型Ⅱ中巴颜喀拉块体在玛尔盖茶卡断裂带滑动速率较大,认为可能与风火山断裂带处的滑动速率较小有关,因此进一步舍去该断裂带,建立新的模型Ⅲ,所得结果与各断裂研究结果较为近似。巴颜喀拉块体南边界风火山断裂带目前活动较弱,下地壳软弱物质可能已经进入巴颜喀拉块体部分地区;风火山断裂带向东经玉树—甘孜—鲜水河断裂带,在下地壳流动与重力滑塌作用下左旋速率逐渐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巴颜喀拉块体 东昆仑断裂带 GPS 块体模型 滑动速率
下载PDF
2021年5月22日青海玛多M_(S)7.4地震的发震构造和地表破裂初步调查 被引量:43
15
作者 李智敏 李文巧 +18 位作者 李涛 徐岳仁 苏鹏 郭鹏 孙浩越 哈广浩 陈桂华 袁兆德 李忠武 李鑫 杨理臣 马震 姚生海 熊仁伟 张彦博 盖海龙 殷翔 徐玮阳 董金元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722-737,共16页
北京时间2021年5月22日02时04分,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县发生了M_(S)7.4地震,震中位于巴颜喀拉地块内部,距地块北边界东昆仑断裂带约70km。在综合分析震源参数、余震分布和In SAR反演结果的基础上,我们第一时间对发震断层和同震地... 北京时间2021年5月22日02时04分,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县发生了M_(S)7.4地震,震中位于巴颜喀拉地块内部,距地块北边界东昆仑断裂带约70km。在综合分析震源参数、余震分布和In SAR反演结果的基础上,我们第一时间对发震断层和同震地表破裂进行了野外考察。初步研究表明,玛多地震的发震断层为NW走向、左旋走滑的昆仑山口-江错断层,破裂段为江错段。地表破裂长160km,主要由线性剪裂隙、斜列张裂隙和张剪裂隙、挤压鼓包、地震陷坑等多种构造类型组合而成,在河谷、沼泽地区伴有大量喷砂冒水、砂土液化现象和重力滑坡等。地表破裂带自西向东可依次划分为鄂陵湖南段、黄河乡段、冬草阿龙湖段和昌麻河乡段;不同段之间或走向差别较大,或以大的拉张阶区分隔。其中,鄂陵湖南段、黄河乡段的西段、冬草阿龙湖段的中段和昌麻河乡段的地震地表破裂带明显且可连续追踪,尤以鄂陵湖南段的地表破裂规模最大;其他段的地表破裂断续展布。根据冲沟、道路和拉张阶区裂隙宽度等可确定地表同震位移量为1~2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玛多地震 同震地表破裂 发震断层 巴颜喀拉地块 青藏高原
下载PDF
尖扎渡口—隆务河口断裂带活动性初步研究
16
作者 姚生海 黄伟 《高原地震》 2013年第2期31-34,共4页
尖扎盆地发育一组近南北向断裂带,即尖扎渡口—隆务河口断裂带。通过对该断裂带野外调查,表明该断裂带长约20 km,为逆冲断层,最新活动为早中更新世,晚更新世以来未见活动。
关键词 坳陷 隆起 断裂带 活动性
下载PDF
2017年九寨沟地震所受历史地震黏弹性库仑应力作用及其后续对周边断层地震危险性的影响 被引量:13
17
作者 程佳 姚生海 +3 位作者 刘杰 姚琪 宫会玲 龙海云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2133-2151,共19页
首先对2017年九寨沟MS7.0地震周边断裂活动和历史地震特征进行了阐述;然后利用黏弹性地壳模型,计算了1933年叠溪地震、1976年松潘震群和2008年汶川地震对2017年九寨沟地震的同震和震后库仑应力作用.该结果显示1933年叠溪地震对九寨沟地... 首先对2017年九寨沟MS7.0地震周边断裂活动和历史地震特征进行了阐述;然后利用黏弹性地壳模型,计算了1933年叠溪地震、1976年松潘震群和2008年汶川地震对2017年九寨沟地震的同震和震后库仑应力作用.该结果显示1933年叠溪地震对九寨沟地震具有延缓作用,而1976年松潘震群和2008年汶川地震对九寨沟地震的黏弹性库仑应力作用为正;随着下地壳和上地幔黏弹性物质的持续作用,前述几次地震总的黏弹性库仑应力在九寨沟地震破裂中心点处负的库仑应力逐渐减弱,而在破裂北段这些库仑应力逐渐转为正值,并促进了九寨沟地震的发生.本文也计算了九寨沟地震后对周边断层的库仑影响,并将此影响值转换为对断层能量积累的影响时间上,结果显示塔藏断裂带西段和中段在内的多条断裂带受到黏弹性库仑应力影响时间值超过10年.将库仑应力影响时间值加入到部分已知离逝时间的断层段上,也得到了这些断层段的未来30年特征地震发生概率.最终结果认为玛沁断裂带、玛曲断裂带、哈南—稻畦子断裂中段和西段等断层段的强震危险性需要重点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17年九寨沟7.0级地震 东昆仑断裂带尾端 黏弹性库仑应力作用 地震矩积累率 强震危险性概率
下载PDF
拉脊山断裂古地震与喇家遗址灾变事件关系研究 被引量:20
18
作者 李智敏 李延京 +4 位作者 田勤俭 夏玉胜 张加庆 姚生海 黄伟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S1期109-115,共7页
利用高分辨率的遥感资料,获得了拉脊山断裂带的几何学特征,通过野外调查和开挖探槽,对拉脊山断裂带上古地震进行了研究。认为拉脊山断裂在大河家地区逆冲活动造成黄河阶地上形成断层陡坎,在陡坎位置开挖探槽,揭露出了3 700 a.BP以来至... 利用高分辨率的遥感资料,获得了拉脊山断裂带的几何学特征,通过野外调查和开挖探槽,对拉脊山断裂带上古地震进行了研究。认为拉脊山断裂在大河家地区逆冲活动造成黄河阶地上形成断层陡坎,在陡坎位置开挖探槽,揭露出了3 700 a.BP以来至少发生过2次中强以上古地震事件,并造成了黄河阶地变形,最晚一次古地震事件发生在(3 136±51)a.BP左右,估算断层全新世中晚期以来的滑动速率为0.51 mm/a。形成于3 650~2750 a.BP前后的喇家遗址位于该探槽剖面6.4 km处,因此得出拉脊山断裂带上强烈的古地震事件与喇家文化的毁灭存在密切的联系。该研究对认识拉脊山断裂带的地震危险性和确定形成喇家遗址的古地震证据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拉脊山断裂 古地震 喇家遗址 灾变关系
下载PDF
青海大通断裂带初步研究 被引量:6
19
作者 李智敏 田勤俭 +2 位作者 姚生海 李文巧 高占武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855-862,共8页
青海大通断裂带是青藏高原北部压性盆地带内的一条NE向断裂,构成西宁盆地与大通城关盆地的边界。该断裂带主要由麻子营-庙沟断裂(F1)和老爷山-南门峡断裂(F2)2条次级断裂段构成,沿该断裂带有明显垂直断错的地貌现象。野外调查表明,断裂... 青海大通断裂带是青藏高原北部压性盆地带内的一条NE向断裂,构成西宁盆地与大通城关盆地的边界。该断裂带主要由麻子营-庙沟断裂(F1)和老爷山-南门峡断裂(F2)2条次级断裂段构成,沿该断裂带有明显垂直断错的地貌现象。野外调查表明,断裂具有长期活动特征,基岩中发育10余米宽的断层破碎带,且沿断裂带一些地段有岩脉侵入。断裂最新活动表现为寒武纪地层逆冲到早第四纪砖红色砾石层之上,沿断层面发育数厘米厚的断层泥。但断层带上覆坡积黄土未被断错。断层泥测年(ESR)结果为(610±61)kaBP;上覆黄土测年(OSL)结果为(14.6±1.5)kaBP。根据测年结果和地质地貌现象判定该断裂带在中更新世有过明显活动。大通盆地内部地层以长轴NW向的褶皱变形为主,根据断层与褶皱变形的关系认为,在NEE向区域挤压应力作用下NE向的大通断裂是断层两侧褶皱带之间不同段落压缩不均匀而形成的横向撕裂。这一特征可能代表了青藏高原东北部一系列NE向断裂的共同特征。这些NE向断裂规模不大,被围限在活动块体内部,与褶皱和压性盆地轴向近垂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断层 褶皱变形 青藏高原 大通断裂 西宁盆地
下载PDF
青海玛多M_(S)7.4地震震害特点分析 被引量:11
20
作者 殷翔 李鑫 +3 位作者 马震 姚生海 盖海龙 徐玮阳 《地震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868-875,共8页
2021年5月22日,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县发生M_(S)7.4地震。以青海省地震局玛多地震烈度调查为基础,着重分析6个重点地区的房屋震害及极震区桥梁道路的破坏情况。此次地震震级高、伤亡轻,仅造成震中附近个别土木结构、砖木结构房屋... 2021年5月22日,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县发生M_(S)7.4地震。以青海省地震局玛多地震烈度调查为基础,着重分析6个重点地区的房屋震害及极震区桥梁道路的破坏情况。此次地震震级高、伤亡轻,仅造成震中附近个别土木结构、砖木结构房屋出现倒塌破坏,部分砖混及框架结构出现楼梯间及填充墙开裂的现象,多数房屋基本完好;调查中还发现野马滩一号、二号大桥以及昌马河大桥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倒塌损毁,这也为烈度图的划分提供了数据支持;最后对此次地震产生的次生地质灾害进行统计分析,并对灾后重建和抗震设防提出意见及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玛多地震 断层灾害 次生地质灾害 震害调查 震害分析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