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4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带回热器的高效跨临界CO_2水-水热泵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8
1
作者 姜云涛 马一太 +1 位作者 刘和成 张鹏 《天津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298-302,共5页
为提高跨临界CO2水-水热泵系统的效率,在原有管壳式换热器的基础上,设计了新型套管式换热器,建立了新的水-水热泵系统.对带有回热器(IHX)和不带回热器的两种循环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在3种气体冷却器进水温度下,当获得中高温热水(45... 为提高跨临界CO2水-水热泵系统的效率,在原有管壳式换热器的基础上,设计了新型套管式换热器,建立了新的水-水热泵系统.对带有回热器(IHX)和不带回热器的两种循环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在3种气体冷却器进水温度下,当获得中高温热水(45~70.℃)时,随着气体冷却器进水温度的升高,制热系数(COPh)降低;带回热器循环的制热系数略高于不带回热器的循环,高5%~1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换热器 二氧化碳 热泵热水器 回热器(IHX)
下载PDF
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和流式细胞仪在菌斑中致龋性变形链球菌定量检测中的应用 被引量:15
2
作者 姜云涛 梁景平 +1 位作者 李超伦 叶冬霞 《口腔医学研究》 CAS CSCD 2006年第1期1-4,共4页
目的:建立快速定量检测菌斑中主要致龋菌变形链球菌的方法,为龋齿活跃性评估提供参考数据。方法:收集无龋(caries free,CF)和高龋(caries susceptible,CS)儿童牙菌斑各15例,将不同荧光素标记的寡核苷酸探针:细菌通用探针和... 目的:建立快速定量检测菌斑中主要致龋菌变形链球菌的方法,为龋齿活跃性评估提供参考数据。方法:收集无龋(caries free,CF)和高龋(caries susceptible,CS)儿童牙菌斑各15例,将不同荧光素标记的寡核苷酸探针:细菌通用探针和变形链球菌特异性探针进行荧光原位杂交,结合流式细胞仪检测菌斑中变形链球菌所占的比例。结果:在无龋儿童菌斑中,变形链球菌在总菌中所占比例数是1.24%~3.4%(2.25±0.71),而在高龋儿童菌斑中比例为5.04%-9.7%(7.37±1.34),两组比较有着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流式细胞仪结合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可作为一种细菌定量检测方法应用于致龋性变形链球菌的定量分析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荧光原位杂交 流式细胞仪 寡核苷酸探针 变形链球菌 激光共聚焦显微镜
下载PDF
不同龋敏感儿童牙菌斑内口腔链球菌的PCR-DGGE分析 被引量:6
3
作者 姜云涛 梁景平 +3 位作者 李超伦 杨桂梅 张明珠 任大明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33-136,共4页
目的 应用PCR-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技术,分析不同龋敏感儿童牙菌斑内口腔链球菌菌群及其菌种组成的多样性。方法 牙菌斑组织取自45例学龄前儿童,根据乳牙龋失补牙面(dmfs)指数分为无龋(dmfs=0)、中龋(dmfs=4~6)和高龋(d... 目的 应用PCR-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技术,分析不同龋敏感儿童牙菌斑内口腔链球菌菌群及其菌种组成的多样性。方法 牙菌斑组织取自45例学龄前儿童,根据乳牙龋失补牙面(dmfs)指数分为无龋(dmfs=0)、中龋(dmfs=4~6)和高龋(dmfs〉8)(n=15)。分别提取细菌总DNA,进行链球菌属mp B特征序列的PCR扩增及DGGE分析,克隆、测序并与核酸序列数据库的序列进行比对。结果 无龋儿童菌斑中口腔链球菌菌群的基因型分布均显著高于中龋和高龋儿童(P〈0.05);变异链球菌群是高龋组中的优势菌群。结论 PCR—DGGE技术结合rnpB基因克隆文库分析可较灵敏、直观地反映牙菌斑中链球菌属各菌群及其菌种的组成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菌斑 细菌群落 变性梯度凝胶电泳 链球菌 口腔
下载PDF
二氧化碳跨临界循环系统用新型膨胀机的研发 被引量:9
4
作者 姜云涛 马一太 +1 位作者 李敏霞 王伟 《制冷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1-4,共4页
由于传统的人工合成制冷剂对环境的不良影响,环保的自然工质CO2重新兴起。提高CO2跨临界循环系统的效率成为CO2制冷技术发展的一个研究重点。采用膨胀机可以提高CO2跨临界循环系统的效率,使其接近普通制冷系统的效率。在原有单缸滚动活... 由于传统的人工合成制冷剂对环境的不良影响,环保的自然工质CO2重新兴起。提高CO2跨临界循环系统的效率成为CO2制冷技术发展的一个研究重点。采用膨胀机可以提高CO2跨临界循环系统的效率,使其接近普通制冷系统的效率。在原有单缸滚动活塞膨胀机的基础上,设计并加工了新型双缸膨胀机样机,对其设计过程、运动原理等进行了介绍,并利用CO2跨临界水-水热泵系统对样机进行了性能测试,测试结果显示,在试验工况下,膨胀机的转速为780~1100r/min,其等熵效率的为28%~3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工学 二氧化碳 膨胀机 双缸膨胀机 二氧化碳跨临界循环
下载PDF
回热器对跨临界CO_2水源热泵的影响判别式及实验研究 被引量:9
5
作者 姜云涛 马一太 +1 位作者 张子坤 王伟 《热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2009年第4期307-311,共5页
分析了回热器对跨临界CO2压缩循环效率等的影响,推导出回热器对系统的制热效率影响的判别式。在带回热器和不带回热器两种情况下完成了跨临界CO2水源热泵系统的实验。实验结果表明:带回热器的跨临界CO2水源热泵系统的制热效率和制冷效... 分析了回热器对跨临界CO2压缩循环效率等的影响,推导出回热器对系统的制热效率影响的判别式。在带回热器和不带回热器两种情况下完成了跨临界CO2水源热泵系统的实验。实验结果表明:带回热器的跨临界CO2水源热泵系统的制热效率和制冷效率略高于不带回热器时系统的效率;带回热器时热泵系统的制热效率比不带回热器系统的制热效率高约4%-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源热泵 COP CO2 回热器
下载PDF
高效换热的CO_2水源热泵系统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3
6
作者 姜云涛 马一太 +1 位作者 刘和成 张鹏 《太阳能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1125-1129,共5页
为进一步提高跨临界CO2水源热泵系统的效率,对原有试验台进行改造,建立新的CO2水源热泵系统。新的水源热泵实验台采用新型套管式蒸发器和气体冷却器。在实验中考虑气体冷却器进水温度分别为15、20、25℃3种工况,对CO2水源热泵提供温... 为进一步提高跨临界CO2水源热泵系统的效率,对原有试验台进行改造,建立新的CO2水源热泵系统。新的水源热泵实验台采用新型套管式蒸发器和气体冷却器。在实验中考虑气体冷却器进水温度分别为15、20、25℃3种工况,对CO2水源热泵提供温度为45~70℃热水时系统的性能进行分析。结果发现,采用新型换热器可使热泵系统效率提高。气体冷却器进水温度越低,热泵系统的制热效率越高。降低冷却器出口工质的温度有助于提高系统的制热效率。相同的进出水温度下存在较优的蒸发温度。制取的热水温度越高,热水的质量流量越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源热泵 新型换热器 CO2 热泵热水器 COP
原文传递
以污泥为原料污水为冷热源的燃气机热泵系统设计与分析 被引量:3
7
作者 姜云涛 马一太 +1 位作者 杨昭 李敏霞 《工程热物理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1275-1278,共4页
提出以污水、污泥为原料以及采用自然工质的燃气机热泵系统。在该系统中,污水处理厂的污泥生成沼气,沼气在燃气机中燃烧带动压缩机运转;处理后的污水作为热泵系统的冷(热)源向建筑物提供冷(热)量。对该系统做了分析,讨论了循环流程和几... 提出以污水、污泥为原料以及采用自然工质的燃气机热泵系统。在该系统中,污水处理厂的污泥生成沼气,沼气在燃气机中燃烧带动压缩机运转;处理后的污水作为热泵系统的冷(热)源向建筑物提供冷(热)量。对该系统做了分析,讨论了循环流程和几个关键部分,建立了计算模型,采用了当量冷凝温度分析法,以自然工质CO_2和R290作为热泵系统的工质做了对比分析。通过提出污水污泥以及利用自然工质的燃气机热泵系统,以充分利用可再生资源达到节能环保的目的,为环保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一些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污水 污泥 沼气 燃气机热泵系统 膨胀机
下载PDF
CO_2跨临界循环双缸滚动活塞膨胀机的设计与分析 被引量:5
8
作者 姜云涛 马一太 田华 《天津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0期1209-1213,共5页
二氧化碳跨临界循环需要利用膨胀机回收功以提高循环效率.在单缸滚动活塞膨胀机的基础上,提出了双缸滚动活塞膨胀机,分析了进气控制结构,进气管中余隙容积的存在会损失一部分膨胀功;分析了两缸内工作腔的吸气、膨胀、排气过程;在一定工... 二氧化碳跨临界循环需要利用膨胀机回收功以提高循环效率.在单缸滚动活塞膨胀机的基础上,提出了双缸滚动活塞膨胀机,分析了进气控制结构,进气管中余隙容积的存在会损失一部分膨胀功;分析了两缸内工作腔的吸气、膨胀、排气过程;在一定工况下,设计了双缸并联滚动活塞膨胀机;根据设计的结构参数进行了运动分析和受力计算.上下两缸的活塞与滑板之间的摩擦力以及活塞上的气体力是平衡的,只需要平衡惯性力矩即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氰化碳跨临界循环 膨胀机 双缸滚动活塞膨胀机
下载PDF
基于VPX的航天数据处理平台设计 被引量:5
9
作者 姜云涛 田宇 +1 位作者 刘永 陈伟 《测控技术》 CSCD 2018年第4期101-105,共5页
随着航天工业的迅速发展及光纤总线的普及,航天控制领域对数据传输量、数据处理速度、单机可靠性、维修性的要求不断提高,传统基于CPCI并行总线体制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系统机内通信速率需求。通过设计基于VPX架构的新一代加固计算机提... 随着航天工业的迅速发展及光纤总线的普及,航天控制领域对数据传输量、数据处理速度、单机可靠性、维修性的要求不断提高,传统基于CPCI并行总线体制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系统机内通信速率需求。通过设计基于VPX架构的新一代加固计算机提高了数据处理平台的数据处理能力,而且可以更好地适应复杂的振动环境。设计了基于国产化龙芯处理器的加固计算机,提高了核心元器件的国产化率。通过安装托盘实现了撞接式连接,前面板采用铰链与锁扣相结合的锁紧方式,单板采用自旋式拆卸方案,有效缩短了单机及板卡换装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PX PCI-E 数据处理 撞接式连接 自旋式拆卸
下载PDF
应用于跨临界CO_2压缩循环的双转子滚动活塞式膨胀机的研究 被引量:3
10
作者 姜云涛 马一太 李敏霞 《机械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39-143,共5页
由于二氧化碳制冷系统的制冷效率与人工合成制冷剂相比处于劣势,故采用跨临界循环,并利用膨胀机回收膨胀功以减少膨胀过程的能量损失,达到提高整个循环效率的目的。针对目前膨胀机存在的诸多问题,设计应用于跨临界CO2压缩循环的新型双... 由于二氧化碳制冷系统的制冷效率与人工合成制冷剂相比处于劣势,故采用跨临界循环,并利用膨胀机回收膨胀功以减少膨胀过程的能量损失,达到提高整个循环效率的目的。针对目前膨胀机存在的诸多问题,设计应用于跨临界CO2压缩循环的新型双转子滚动活塞膨胀机。该膨胀机的一级气缸始终与进气管连通,二级气缸始终与排气管相通,随着转子的转动在两气缸之间形成膨胀空间,因此,不需要专门的进气控制装置。对膨胀机的运行过程进行理论分析和设计计算,得出主要结构参数,并进行受力和力矩计算。分析结果表明,在膨胀过程中,一级转子的总力矩始终为正值,膨胀将结束时两转子的总力矩变为负值。在角度θ2之前,二级转子的驱动力矩大于一级转子的驱动力矩,在角度θ2之后,一级转子的驱动力矩更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工质 二氧化碳 跨临界制冷循环 膨胀机
下载PDF
牙周中药固齿缓释剂毒理学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姜云涛 毕良佳 +1 位作者 李虹 林江 《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03年第4期315-317,共3页
目的 为确保临床用药的安全 ,对中药固齿缓释剂进行毒理学检测。方法 按新药的有关要求作如下试验 :①IRC小鼠最大耐受量 (MTD)试验。②Wistar大鼠慢性毒理学试验。③Wistar大鼠口腔黏膜毒性及刺激试验。④豚鼠皮肤过敏试验。结果 ... 目的 为确保临床用药的安全 ,对中药固齿缓释剂进行毒理学检测。方法 按新药的有关要求作如下试验 :①IRC小鼠最大耐受量 (MTD)试验。②Wistar大鼠慢性毒理学试验。③Wistar大鼠口腔黏膜毒性及刺激试验。④豚鼠皮肤过敏试验。结果 动物对该药物有很大的耐受性 ,MTD =2 6 6g kg体重 ,对动物的血常规及肝功、肾功和5个重要脏器均无明显影响 ,对皮肤和口腔黏膜无刺激及致敏作用。结论 该制剂可安全用于临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周 中药 固齿缓释剂 毒理学 牙周炎
下载PDF
感染根管机械预备联合不同化学方法预备后细菌残余量的实时定量检测
12
作者 姜云涛 夏文薇 +2 位作者 梁景平 马善奋 闫培芳 《上海口腔医学》 CAS CSCD 2009年第1期10-14,共5页
目的:探讨快速、敏感定量检测感染根管病原菌的方法;并在RNA水平评估不同根管化学预备方法清除根管细菌的效果。方法:选择慢性根尖周炎单根管患牙24颗,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常规根管机械预备后,对照组用3%H2O2、1%NaClO交替冲洗根管... 目的:探讨快速、敏感定量检测感染根管病原菌的方法;并在RNA水平评估不同根管化学预备方法清除根管细菌的效果。方法:选择慢性根尖周炎单根管患牙24颗,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常规根管机械预备后,对照组用3%H2O2、1%NaClO交替冲洗根管;实验组加用EDTA凝胶根管化学预备,联合3%H2O2、1%NaClO交替冲洗。预备前后根管采样,提取总RNA并反转录为cDNA,进行实时PCR定量分析,采用SAS6.12软件包对数据进行方差分析。结果:机械预备联合化学预备后,根管内细菌数量显著降低(P<0.01);其中实验组清除病原菌的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实时PCR定量检测技术可以快速、敏感的检测根管内病原菌,机械预备联合化学预备可有效降低根管内细菌的数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根尖周炎 实时聚合酶链反应 RNA 根管预备
原文传递
原发性感染、再感染根管中古细菌的RT-PCR分析
13
作者 姜云涛 夏文薇 +2 位作者 梁景平 闫培芳 马善奋 《牙体牙髓牙周病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84-87,共4页
目的:建立根尖周炎感染根管中古细菌分布的基线信息,初步探讨古细菌与根管感染及再感染发生的相关性。方法:收集原发性根尖周炎感染根管(31例)及根管治疗失败再感染根管样本(17例),提取总RNA并逆转录为cDNA,古细菌通用引物PCR扩增,比较... 目的:建立根尖周炎感染根管中古细菌分布的基线信息,初步探讨古细菌与根管感染及再感染发生的相关性。方法:收集原发性根尖周炎感染根管(31例)及根管治疗失败再感染根管样本(17例),提取总RNA并逆转录为cDNA,古细菌通用引物PCR扩增,比较分析两组样本中古细菌的检出率。结果:古细菌的检出率为27.08%,其中在原发性感染根管和根管治疗失败再感染根管中的检出率分别为35.48%和11.76%,两组之间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古细菌稳定存在于不同类型感染根管中,提示古细菌可能参与根管感染的发生和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感染根管 根管再感染 古细菌 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
下载PDF
牙菌斑基质蛋白种类与研究方法进展
14
作者 姜云涛 梁景平 《国外医学(口腔医学分册)》 2006年第2期98-100,共3页
菌斑基质蛋白在牙菌斑的形成及龋病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就牙菌斑从获得性膜形成到发育成熟过程中,基质蛋白的种类及研究方法作一综述。
关键词 牙菌斑 获得性膜 基质蛋白
下载PDF
CO_2跨临界单级压缩带回热器与不带回热器循环理论分析与实验研究 被引量:28
15
作者 王洪利 马一太 姜云涛 《天津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37-143,共7页
分别对带回热器和不带回热器的CO2跨临界单级压缩循环进行了理论分析和实验性能测试.理论分析表明,与不带回热器循环相比,相同蒸发温度下,带回热器循环平均性能提高约4.55%;相同气体冷却器出口温度下,带回热器循环平均性能提高约5.23%.... 分别对带回热器和不带回热器的CO2跨临界单级压缩循环进行了理论分析和实验性能测试.理论分析表明,与不带回热器循环相比,相同蒸发温度下,带回热器循环平均性能提高约4.55%;相同气体冷却器出口温度下,带回热器循环平均性能提高约5.23%.实验测试表明,带回热器循环制热量和制冷量分别平均提高约3.33%和5.35%,制热和制冷性能系数分别提高约11.36%和14.2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回热器 CO2跨临界循环 制冷量 制热量 性能系数
下载PDF
DGGE法评价牙周袋深度的变化对龈下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被引量:9
16
作者 束 蓉 周彦玢 +4 位作者 刘大力 李云鹏 李超伦 姜云涛 梁景平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1140-1144,共5页
目的应用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方法分析经牙周基础治疗使牙周袋变浅后龈下微生物种类的变化。方法选取2例慢性牙周炎患者(患者1和患者2),在牙周基础治疗前及治疗后6、12、18周和1年时,采集同一位点的龈下菌斑,提取菌斑总DNA,PCR扩增16... 目的应用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方法分析经牙周基础治疗使牙周袋变浅后龈下微生物种类的变化。方法选取2例慢性牙周炎患者(患者1和患者2),在牙周基础治疗前及治疗后6、12、18周和1年时,采集同一位点的龈下菌斑,提取菌斑总DNA,PCR扩增16S rDNA的V3~V5区片段,DGGE分离获得条带图谱;计算条带数目和相似度,并对条带进行聚类分析。结果患者1治疗后牙周袋探诊深度明显变浅,达到≤3 mm的正常水平;患者2治疗后牙周袋探诊深度变浅,但仍≥5 mm。治疗前后2例患者DGGE条带数目无明显变化,治疗后各时间点的DGGE条带与基线分别保持48.14%~57.8%和63.70~72.35%的相似度。牙周治疗各阶段菌群聚类特征分析显示:牙周基础治疗后6周时,菌群聚类特征与基线相比变化明显,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发生再变化。结论慢性牙周炎患者在接受牙周基础治疗后,虽然牙周探诊深度变浅,但牙周微生物可能已在较短时间内发生再定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性梯度凝胶电泳 16SrDNA 龈下菌群 慢性牙周炎 探诊深度
下载PDF
“益肾清火”方对牙周炎大鼠牙槽骨重建的影响 被引量:9
17
作者 束蓉 罗礼君 +2 位作者 姜云涛 谢云锋 俞瑾 《上海口腔医学》 CAS CSCD 2007年第5期493-496,共4页
目的:观察中药"益肾清火"方对牙周炎大鼠牙槽骨重建的影响。方法:选择12个月龄SD大鼠,分为A、B、C、D共4组,每组各6只动物。A组为空白对照组,B组为牙周炎造模组,C组为造模后灌服中药高剂量组,D组为造模后灌服中药等效剂量组... 目的:观察中药"益肾清火"方对牙周炎大鼠牙槽骨重建的影响。方法:选择12个月龄SD大鼠,分为A、B、C、D共4组,每组各6只动物。A组为空白对照组,B组为牙周炎造模组,C组为造模后灌服中药高剂量组,D组为造模后灌服中药等效剂量组。牙周炎造模成功后,A、B组动物灌喂生理盐水,C、D组动物灌喂中药3个月。方块截取各组动物牙槽骨,制作硬组织切片,行苦味酸-品红染色后,分析各组牙槽骨骨量、骨结构及骨转换参数的差异。采用SAS6.04软件包对数据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牙周炎大鼠灌服"益肾清火"方3个月后,与B组相比,C、D组类骨质形成明显增多,骨小梁密度较高、游离末端数少;A、B、C、D各组骨小梁面积百分数和结点末端比分别为:75.24±3.82/1.49±0.12、45.78±6.70/0.48±0.08、73.33±4.20/1.33±0.06和67.69±2.83/1.26±0.10。B组的2项参数均低于其余3组,统计学上有显著性差异(P<0.01)。各组类骨质面积(变量经转换)分别为(88.44±7.52)μm2、(145.37±13.91)μm2、(211.10±22.96)μm2和(201.22±24.75)μm2。A组类骨质面积比其余3组低,而B组又低于C、D2组,统计学上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中药"益肾清火"方有助于增加实验性牙周炎大鼠牙槽骨骨量,改善其骨质结构,促进骨的修复重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周炎 中医药 硬组织切片 牙槽骨重建
下载PDF
实时PCR技术在龋易感儿童牙菌斑致龋菌定量检测中的应用 被引量:10
18
作者 梁景平 姜云涛 +1 位作者 李超伦 姜葳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28-132,共5页
目的 建立定量检测致龋菌的快速、敏感、特异的方法。分析牙菌斑中主要致龋菌数量与乳牙龋失补牙面(dmfs)指数的关系。方法 牙菌斑组织取自45例学龄前儿童,其中无龋(drnfs=0)、中龋(dmfs=4—6)和高龋(dmfs〉8)组各15例。应用SY... 目的 建立定量检测致龋菌的快速、敏感、特异的方法。分析牙菌斑中主要致龋菌数量与乳牙龋失补牙面(dmfs)指数的关系。方法 牙菌斑组织取自45例学龄前儿童,其中无龋(drnfs=0)、中龋(dmfs=4—6)和高龋(dmfs〉8)组各15例。应用SYBR Green I模式的实时PCR技术,对各组儿童牙菌斑中4种主要致龋菌(变异链球菌、远缘链球菌、黏性放线菌和内氏放线菌)进行定量检测,并计算各致龋菌所占总菌的比例。对各组所获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高龋组中4种致龋菌所占总菌的比例均高于无龋组(P〈0.01),其中变异链球菌和远缘链球菌的数量之和所占总菌的比例与dmfs指数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结论 实时PCR技术可作为一种细菌定量检测方法,应用于致龋菌的定量分析和龋齿活跃件的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时PCR 龋病易感性 致龋菌 牙菌斑
下载PDF
牙龈卟啉单胞菌感染兔动脉粥样硬化模型的建立 被引量:6
19
作者 张明珠 梁景平 +2 位作者 李超伦 姜云涛 束蓉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642-645,共4页
目的建立牙龈卟啉单胞菌(P.g)感染致无症状菌血症的兔髂动脉粥样硬化模型。方法P.g标准菌株ATCC33277体外培养。12只新西兰大白兔适应性喂养1周后,经兔髂动脉球囊损伤术,建立单侧动脉粥样硬化模型。于术后1周,标准菌株P.g按每只1×1... 目的建立牙龈卟啉单胞菌(P.g)感染致无症状菌血症的兔髂动脉粥样硬化模型。方法P.g标准菌株ATCC33277体外培养。12只新西兰大白兔适应性喂养1周后,经兔髂动脉球囊损伤术,建立单侧动脉粥样硬化模型。于术后1周,标准菌株P.g按每只1×107CFU/100μL经耳静脉接种于动脉粥样硬化兔,同时给予或不给予高脂饮食。12周后取材,观察兔髂动脉的内膜组织病理学改变,检测动脉粥样斑块上P.gDNA存在情况。结果兔单侧髂动脉经球囊剥脱术均形成了稳定的内膜增生灶和动脉狭窄。小剂量P.g静脉注射后,所有动物均未见临床感染标志和死亡发生,可模拟无症状菌血症模型;在兔静脉血和动脉斑块上均可检测到P.gDNA的存在。结论兔髂动脉球囊剥脱术后,给予或不给予高脂饮食,通过小剂量P.g静脉注射,可建立伴无症状菌血症的兔动脉粥样硬化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龈卟啉单胞菌 兔髂动脉 动脉粥样硬化 无症状菌血症
下载PDF
不同龋敏感者变异链球菌临床分离株的致龋特性 被引量:7
20
作者 马瑞 姜云涛 +1 位作者 姜葳 梁景平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41-143,共3页
目的探讨不同龋敏感者变异链球菌临床分离株的生物膜形成和产酸能力。方法牙菌斑组织取自60例学龄前儿童,根据乳牙龋失补牙面(dmfs)指数分为无龋组(dmfs=0)和高龋组(dmfs>8)(n=30)。运用死菌/活菌荧光染色技术结合激光共聚焦扫描显... 目的探讨不同龋敏感者变异链球菌临床分离株的生物膜形成和产酸能力。方法牙菌斑组织取自60例学龄前儿童,根据乳牙龋失补牙面(dmfs)指数分为无龋组(dmfs=0)和高龋组(dmfs>8)(n=30)。运用死菌/活菌荧光染色技术结合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观察分析,计算菌斑组织中变异链球菌分离株的生物膜厚度和细菌密度;酸度计测定培养48 h后的pH值;比较不同龋敏感组变异链球菌的生物膜形成和产酸能力。结果高龋组变异链球菌临床分离株的生物膜厚度和细菌分布密度显著高于无龋组(P<0.05)。初始pH值>5.5时,高龋组和无龋组pH值改变无显著性差异;pH=5.0时,高龋组pH值改变明显大于无龋组(P<0.05)。结论高龋组变异链球菌临床分离株的高致龋力与其较强的生物膜形成能力和产酸能力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异链球菌 龋敏感 产酸 生物膜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