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29日~12月2日,第51届国际颈椎研究协会(Cervical Spine Research Society,CSRS)年会暨28届教学课程在美国拉斯维加斯顺利举行。本次会议包括教学课程、大会发言、病例讨论及壁报展示等形式,围绕颈椎外科相关领域的热点问题进...2023年11月29日~12月2日,第51届国际颈椎研究协会(Cervical Spine Research Society,CSRS)年会暨28届教学课程在美国拉斯维加斯顺利举行。本次会议包括教学课程、大会发言、病例讨论及壁报展示等形式,围绕颈椎外科相关领域的热点问题进行讲解及研讨。大会发言包括脊髓型颈椎病、创伤、畸形、手术并发症等几个专题以及部分病例讨论内容。本届年会共收到投稿477份,接收71份会议发言,66份电子壁报。CSRS亚洲分会现任主席(新加坡的Gabriel Liu教授)、CSRS欧洲分会现任主席(荷兰的Carmen Vleggeert-Lankamp教授)分别介绍了相应地区的经验。国内来自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上海长征医院、上海华山医院的10余位专家参加了此次会议,有2位会议发言、1位电子壁报展示。现将本届大会有关内容整理如下。展开更多
【目的】利用收集的藜麦植株颜色突变体,测定该突变体的代谢组成,分析代谢通路之间变化和转化规律,构建出该突变体代谢变化基本模型,为进一步鉴定和克隆影响藜麦重要代谢通路的关键遗传位点提供材料基础。【方法】利用正向遗传学手段,...【目的】利用收集的藜麦植株颜色突变体,测定该突变体的代谢组成,分析代谢通路之间变化和转化规律,构建出该突变体代谢变化基本模型,为进一步鉴定和克隆影响藜麦重要代谢通路的关键遗传位点提供材料基础。【方法】利用正向遗传学手段,从藜麦常规品种‘藜红1号’(Red Quinoa 1,RQ1)后代中,筛选到一植株和穗部红色消退而绿色加深(green quinoa 1,gq1)的自然突变株作为材料,与其原始亲本RQ1相比较,利用非靶向代谢组学鉴定灌浆时期幼穗差异代谢成分,通过KEGG(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代谢途径分析和差异代谢物关联分析,揭示GQ1基因突变引发的关键代谢通路的变化。【结果】经过连续4个世代的遗传分析表明,gq1突变体植株颜色变异能够稳定遗传,且是由单个遗传位点控制。与其原始亲本RQ1相对比,在藜麦gq1突变体中检测到了409个差异代谢物,其中含量升高的代谢物有110个,299个代谢物含量降低。代谢组学分析发现,在藜麦gq1突变体中,对植物次级代谢有着重要影响的酪氨酸和以其为核心衍生出的其他代谢产物发生了整体性的降低。此外,包括6种人体必需氨基酸在内的多种氨基酸和TCA循环中的成分,在gq1突变体发生了显著的减少。【结论】通过对这些差异代谢进行KEGG代谢途径富集分析,表明GQ1基因突变造成了以酪氨酸为核心的初级代谢组分和次级代谢组分整体降低,意味着该基因可以成为协同优化藜麦初级代谢和次级代谢的关键遗传位点。展开更多
目的:探讨脊柱孤立性浆细胞瘤(solitary bone plasmacytoma,SBP)的诊断与治疗效果。方法:1998年1月~2009年9月我院骨科共收治SBP患者20例。其中男性11例,女性9例,平均年龄48.2岁(33~74岁)。病灶位于颈椎7例,胸椎10例,腰椎2例,骶骨1例...目的:探讨脊柱孤立性浆细胞瘤(solitary bone plasmacytoma,SBP)的诊断与治疗效果。方法:1998年1月~2009年9月我院骨科共收治SBP患者20例。其中男性11例,女性9例,平均年龄48.2岁(33~74岁)。病灶位于颈椎7例,胸椎10例,腰椎2例,骶骨1例。19例有局部疼痛,13例伴神经功能损害(脊髓损害11例,神经根损害2例)。14例行CT引导下病灶穿刺活检,13例(92.9%)病理结果为骨髓瘤。治疗首选放疗,当存在严重或进展迅速的神经损害、脊柱不稳定、诊断不明确、保守治疗无效时,选择手术。4例患者未手术而行放射治疗(放疗),16例行手术治疗(13例辅以放疗,其中2例术前放疗,10例术后即放疗,1例局部复发后再放疗)。20例中12例化疗,其中10例进展为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之前即化疗,另外2例进展为MM之后才行化疗。结果:全部患者均获得随访,平均49.3个月(12~113个月)。经手术或放疗后局部疼痛均有缓解,其中6例完全缓解。13例有神经损害者,11例手术,存活10例,其中8例Frankel分级由D级改善为E级,2例仍为D级;2例放疗,神经功能1例B级改善至D级,1例仍为D级。首选放疗者6例(包括4例单纯放疗而未手术者和2例放疗无效后手术者),均无局部复发,其中3例病灶重新钙化;2例因骨质破坏无好转,转为手术治疗;另外1例进展为MM死亡。10例术后即放疗者,均无局部复发;而手术后未立即放疗者4例,1例(25%)局部复发。行早期辅助化疗的10例患者中3例(30%)进展为MM,未行早期辅助化疗者10例中4例(40%)进展为MM。结论:CT引导下骨髓穿刺活检是诊断SBP的重要手段;手术与放疗均可达到控制疼痛、缓解脊髓压迫的目的。在未进展为MM之前,辅助化疗的意义仍未明确。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利用收集的藜麦植株颜色突变体,测定该突变体的代谢组成,分析代谢通路之间变化和转化规律,构建出该突变体代谢变化基本模型,为进一步鉴定和克隆影响藜麦重要代谢通路的关键遗传位点提供材料基础。【方法】利用正向遗传学手段,从藜麦常规品种‘藜红1号’(Red Quinoa 1,RQ1)后代中,筛选到一植株和穗部红色消退而绿色加深(green quinoa 1,gq1)的自然突变株作为材料,与其原始亲本RQ1相比较,利用非靶向代谢组学鉴定灌浆时期幼穗差异代谢成分,通过KEGG(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代谢途径分析和差异代谢物关联分析,揭示GQ1基因突变引发的关键代谢通路的变化。【结果】经过连续4个世代的遗传分析表明,gq1突变体植株颜色变异能够稳定遗传,且是由单个遗传位点控制。与其原始亲本RQ1相对比,在藜麦gq1突变体中检测到了409个差异代谢物,其中含量升高的代谢物有110个,299个代谢物含量降低。代谢组学分析发现,在藜麦gq1突变体中,对植物次级代谢有着重要影响的酪氨酸和以其为核心衍生出的其他代谢产物发生了整体性的降低。此外,包括6种人体必需氨基酸在内的多种氨基酸和TCA循环中的成分,在gq1突变体发生了显著的减少。【结论】通过对这些差异代谢进行KEGG代谢途径富集分析,表明GQ1基因突变造成了以酪氨酸为核心的初级代谢组分和次级代谢组分整体降低,意味着该基因可以成为协同优化藜麦初级代谢和次级代谢的关键遗传位点。
文摘目的:分析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除植骨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corpectomy and fusion,ACCF)后钛网(titanium mesh cages,TMC)沉降的发生率及其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骨科脊柱组2019年1月~2021年12月期间实施ACCF手术的82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其中男性44例,女性38例,年龄52.4±10.1岁(34~76岁),随访时间26.6±12.5个月(6~42个月)。根据术后3个月时融合节段高度下降是否超过2.0mm将患者分为沉降组和未沉降组。在术前、术后1d、术后3个月颈椎侧位X线片上测量C2/C7 Cobb角、手术节段Cobb角、椎体间撑开距离、融合节段高度;在术前颈椎CT上测量手术节段近端及远端椎体的CT值,评估骨质疏松情况,记录术前、末次随访的JOA评分,计算JOA评分改善率;将各变量进行单因素分析,将P<0.1的变量及有临床意义的危险因素纳入Logistic回归分析,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评价危险因素预测钛网沉降的风险,根据约登指数最大的原则寻找临界点。结果:58例患者(70.7%)发生了钛网沉降。沉降组与未沉降组的性别、年龄、住院时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沉降组与未沉降组C2/C7 Cobb角及手术节段Cobb角术后1d较术前均显著增加(P<0.05),术后3个月两组手术节段Cobb角及未沉降组C2/C7 Cobb角较术前均明显增加(P<0.05)。两组同时间点C2/C7 Cobb角及手术节段Cobb角无统计学差异(P>0.05)。沉降组术后椎间撑开距离明显大于未沉降组(3.82±1.93mm vs 2.37±1.98mm,P=0.003)。术后3个月融合节段椎体间高度未沉降组显著大于沉降组(P<0.05)。两组术前近、远端椎体的CT值无统计学差异(近端364.6±102.2HU vs 389.2±102.3HU,P=0.325;远端305.2±82.4HU vs 341.1±84.6HU,P=0.086)。末次随访时两组JOA评分改善率无统计学差异(P=0.442);两组轴性症状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6.9%vs 12.5%,P=0.409)。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椎体间撑开距离的比值比1.496[95%置信区间(1.107,2.022),P=0.009];椎体间撑开距离预测钛网沉降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17,椎体间撑开距离临界值为1.8mm。结论:ACCF术中椎体间过度撑开是钛网沉降的独立危险因素,术中椎体间撑开距离超过1.8mm显著增加钛网沉降的发生风险。
文摘目的:探讨脊柱孤立性浆细胞瘤(solitary bone plasmacytoma,SBP)的诊断与治疗效果。方法:1998年1月~2009年9月我院骨科共收治SBP患者20例。其中男性11例,女性9例,平均年龄48.2岁(33~74岁)。病灶位于颈椎7例,胸椎10例,腰椎2例,骶骨1例。19例有局部疼痛,13例伴神经功能损害(脊髓损害11例,神经根损害2例)。14例行CT引导下病灶穿刺活检,13例(92.9%)病理结果为骨髓瘤。治疗首选放疗,当存在严重或进展迅速的神经损害、脊柱不稳定、诊断不明确、保守治疗无效时,选择手术。4例患者未手术而行放射治疗(放疗),16例行手术治疗(13例辅以放疗,其中2例术前放疗,10例术后即放疗,1例局部复发后再放疗)。20例中12例化疗,其中10例进展为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之前即化疗,另外2例进展为MM之后才行化疗。结果:全部患者均获得随访,平均49.3个月(12~113个月)。经手术或放疗后局部疼痛均有缓解,其中6例完全缓解。13例有神经损害者,11例手术,存活10例,其中8例Frankel分级由D级改善为E级,2例仍为D级;2例放疗,神经功能1例B级改善至D级,1例仍为D级。首选放疗者6例(包括4例单纯放疗而未手术者和2例放疗无效后手术者),均无局部复发,其中3例病灶重新钙化;2例因骨质破坏无好转,转为手术治疗;另外1例进展为MM死亡。10例术后即放疗者,均无局部复发;而手术后未立即放疗者4例,1例(25%)局部复发。行早期辅助化疗的10例患者中3例(30%)进展为MM,未行早期辅助化疗者10例中4例(40%)进展为MM。结论:CT引导下骨髓穿刺活检是诊断SBP的重要手段;手术与放疗均可达到控制疼痛、缓解脊髓压迫的目的。在未进展为MM之前,辅助化疗的意义仍未明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