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2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老年乳腺癌患者新辅助内分泌治疗进展 被引量:11
1
作者 姜伟娟 王俊杰 《癌症进展》 2010年第3期242-246,共5页
老年人乳腺癌患病率增加,出现合并症的几率也增加,这限制了患者对治疗方式的选择,更倾向于创伤小或无创伤以及副作用小的治疗。Diab等对San Antonio数据库中的乳腺癌患者进行统计分析发现,随着年龄增长,接受手术及辅助性化疗和放... 老年人乳腺癌患病率增加,出现合并症的几率也增加,这限制了患者对治疗方式的选择,更倾向于创伤小或无创伤以及副作用小的治疗。Diab等对San Antonio数据库中的乳腺癌患者进行统计分析发现,随着年龄增长,接受手术及辅助性化疗和放疗的患者比例在明显下降,而接受内分泌治疗的患者比例则保持不变。对于局部进展期及不能手术的患者,临床上越来越多应用新辅助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老年 新辅助内分泌治疗
下载PDF
脑转移的局部治疗进展 被引量:1
2
作者 姜伟娟 王俊杰 《中国肿瘤临床与康复》 2008年第3期283-285,共3页
关键词 脑肿瘤 转移
下载PDF
乳腺癌保乳术后容积旋转调强和切线野调强放疗的剂量学比较 被引量:9
3
作者 孙海涛 杨瑞杰 +4 位作者 江萍 姜伟娟 李金娜 孟娜 王俊杰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88-192,共5页
目的:比较左侧乳腺癌保乳术后容积旋转调强和切线野调强的剂量学差异。方法:选择接受放射治疗的左侧乳腺癌保乳术后患者10例,采用Eclipse计划系统分别设计容积旋转调强(2F-Rapid Arc)与切线野调强(2FIMRT)计划,2F-Rapid Arc采用机架角28... 目的:比较左侧乳腺癌保乳术后容积旋转调强和切线野调强的剂量学差异。方法:选择接受放射治疗的左侧乳腺癌保乳术后患者10例,采用Eclipse计划系统分别设计容积旋转调强(2F-Rapid Arc)与切线野调强(2FIMRT)计划,2F-Rapid Arc采用机架角287°~293°至152°~162°的两个部分弧,中间0°~90°避免照射,2F-IMRT采用机架角301°~311°和125°~135°的切线野照射,处方剂量均为46 Gy/23次,所有计划要求95%靶区体积达到处方剂量。比较2种计划靶区、危及器官剂量分布、机器跳数(MU)和治疗时间。结果:2F-Rapid Arc和2F-IMRT计划均匀性指数分别是1.12±0.02和1.11±0.03(P=0.282),适形度指数分别是0.80±0.03和0.65±0.04(P<0.001),计划靶区(PTV)V110分别是20.98%±14.47%和10.43%±10.49%(P=0.030)。与2F-IMRT计划相比,2F-Rapid Arc计划增加了左侧肺的V5(48.06%±17.32%vs.24.23%±6.56%,P=0.001)、V10(28.89%±9.28%vs.17.07%±4.78%,P=0.004)、D_(mean)[(9.70±2.14)Gy vs.(6.86±1.77)Gy,P=0.002],增加了双肺的V5(22.85%±7.55%vs.11.01%±2.95%,P=0.001]、V10(13.16%±4.33%vs.7.76%±2.16%,P=0.006)、D_(mean)[(4.66±0.95)Gy vs.(3.17±0.82)Gy,P=0.001),但降低了左侧肺的V40(3.58%±1.46%vs.6.19%±3.04%,P=0.006),同时降低了双肺的V40(1.61%±0.64%vs.2.81%±1.39%,P=0.005)。增加了心脏的V5(39.3%±17.19%vs.8.79%±4.24%,P<0.001)、V10(21.31%±13.8%vs.5.73%±3.42%,P=0.002)、V20(7.80%±6.08%vs.4.05%±2.85%,P=0.018)、D_(mean)[(0.64±0.25)Gy vs.(0.29±1.39)Gy,P<0.001],降低了心脏的V40(0.50%±0.40%vs.1.86%±1.94%,P=0.037)。增加了对侧乳腺的D_(mean)[(1.63±1.26)Gy vs.(0.09±0.05)Gy,P=0.004]。与2F-IMRT计划相比,2F-Rapid Arc治疗时间略有增加[(132.9±7.2)s vs.(140.3±11.6)s,P=0.030],两者的机器跳数相当[(467.0±30.4)MU vs.(494.7±44.9)MU,P=0.094]。结论:2F-Rapid Arc和2F-IMRT计划皆能满足临床需要,2F-Rapid Arc计划比2F-IMRT计划有更好的适形度,更低的高剂量区,但是增加了患侧肺、双肺、心脏的低剂量区及对侧乳腺的平均剂量;2F-Rapid Arc计划的治疗时间比2F-IMRT计划略长;2F-Rapid Arc计划的机器跳数与2F-IMRT计划相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调强放疗 容积旋转调强放疗 剂量学
下载PDF
超声引导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治疗头颈部复发或转移癌 被引量:13
4
作者 王俊杰 冉维强 +4 位作者 姜玉良 刘江平 李金娜 姜伟娟 江萍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2007年第2期120-122,共3页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放射性125I粒子组织间植入治疗头颈部肿瘤的技术可行性和近期疗效。方法选择30例头颈部癌术后或放疗后复发或转移患者。局部浸润麻醉,超声引导下125I粒子植入术。粒子针平行排列,间距1~1.5cm,原发肿瘤边缘外放1cm,转...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放射性125I粒子组织间植入治疗头颈部肿瘤的技术可行性和近期疗效。方法选择30例头颈部癌术后或放疗后复发或转移患者。局部浸润麻醉,超声引导下125I粒子植入术。粒子针平行排列,间距1~1.5cm,原发肿瘤边缘外放1cm,转移瘤为影像学边界。利用Mick枪后退式植入粒子,粒子间距1cm。肿瘤周边匹配剂量(matched peripheral dose,MPD)90~160Gy,每颗粒子活度0.40~0.70mCi,每个病灶植入3~84颗粒子,中位粒子数24颗。10例粒子剂量低于130Gy者,术后1周加外放疗,每次2Gy,总剂量45~50Gy。术后24h拍头颈正侧位和胸部X线片,了解粒子移位或游走。结果随访3~33个月,中位数12个月。全组局部控制率为93.3%(28/30),2例因局部复发死亡。1年和2年生存率分别为51.7%和19.4%,中位生存期12个月。无严重皮肤反应。结论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治疗头颈部癌疗效确切,尤其是对那些手术后或放疗复发患者提供了一种安全和微创的治疗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25Ⅰ粒子 植入术 头颈部癌 超声
下载PDF
放射性^(125)I粒子平面永久插植布源剂量分布研究 被引量:18
5
作者 王俊杰 田素青 +2 位作者 李金娜 刘江平 姜伟娟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2005年第12期1061-1062,共2页
目的利用计算机三维治疗计划系统创建125I粒子平面植入条件下剂量分布特征与等剂量分布曲线。方法利用计算机治疗计划系统创建125I粒子三角形分布、正方形分布、六边形分布、十二边形分布时剂量特征,求出1 000、3 000、6 000、9 000、12... 目的利用计算机三维治疗计划系统创建125I粒子平面植入条件下剂量分布特征与等剂量分布曲线。方法利用计算机治疗计划系统创建125I粒子三角形分布、正方形分布、六边形分布、十二边形分布时剂量特征,求出1 000、3 000、6 000、9 000、12 000、15 000和20 000 cGy剂量分布曲线。计算距离平面插植中心点距离0、0.5、1.0、1.5、2.0、2.5、3.0和4.0cm处剂量分布。结果利用三维粒子治疗计划系统可以模拟出平面插值条件下等剂量曲线分布。在三角形、正方形、五边形、六边形条件下,粒子距离中心超出2.0 cm、2.5 cm、3.0 cm、4.0 cm时,中心剂量低于10 Gy,需要增加粒子,提高中心剂量。结论利用计算机三维治疗计划系统可以模拟平面条件下不同几何形状125I粒子种植分布的等剂量曲线分布,求出距离中心点不同部位的剂量,对临床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25Ⅰ 平面插植 布源分布
下载PDF
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治疗椎体及椎旁肿瘤 被引量:23
6
作者 王皓 王俊杰 +7 位作者 袁慧书 刘晓光 朱丽红 姜玉良 杨瑞杰 姜伟娟 李金娜 田素青 《现代肿瘤医学》 CAS 2010年第1期146-148,共3页
目的:评价放射性125I粒子组织间永久性植入治疗椎体及椎旁肿瘤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16例椎体及椎旁肿瘤患者(3例原发肿瘤,13例转移瘤)共28个病灶,行CT引导下或者术中125I粒子永久性植入治疗。粒子活度0.5-0.8mCi,每个病灶植入粒子数... 目的:评价放射性125I粒子组织间永久性植入治疗椎体及椎旁肿瘤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16例椎体及椎旁肿瘤患者(3例原发肿瘤,13例转移瘤)共28个病灶,行CT引导下或者术中125I粒子永久性植入治疗。粒子活度0.5-0.8mCi,每个病灶植入粒子数目7-100颗。肿瘤最小周边剂量(mPD)110-160Gy。术后行质量验证。结果:中位随访时间26.5个月(5-61个月)。疼痛缓解率93.7%。神经功能恢复或者保留率93.75%。1年局部控制率64%,2年局部控制率50%,3年局部控制率32%,5年局部控制率4%。中位局部控制时间32个月。1年生存率73%,2年生存率59%,5年生存率41%。中位生存期36个月。1例患者因肿瘤进展出现截瘫,其余患者未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结论: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术单独或联合手术治疗椎体及椎旁肿瘤安全、不良反应小,耐受性好。临床疗效尚需进一步临床研究证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25I放射性粒子 组织间介入治疗 椎体及椎旁肿瘤
下载PDF
CT引导下放射性^(125)I粒子组织间植入治疗肺癌 被引量:41
7
作者 王俊杰 袁慧书 +4 位作者 王皓 刘江平 姜伟娟 田素青 李金娜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2008年第2期119-121,共3页
目的探讨CT引导下放射性125I粒子组织间植入治疗肺癌的技术可行性和近期疗效。方法2003年3月~2007年9月,对16例肺癌(12例肺转移癌,4例肺癌术后复发)行CT引导下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治疗。局部麻醉。术前计算机治疗计划系统行三维治疗计划... 目的探讨CT引导下放射性125I粒子组织间植入治疗肺癌的技术可行性和近期疗效。方法2003年3月~2007年9月,对16例肺癌(12例肺转移癌,4例肺癌术后复发)行CT引导下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治疗。局部麻醉。术前计算机治疗计划系统行三维治疗计划,确定粒子数目、空间分布和粒子针数目。既往放疗肿瘤匹配周边剂量为90~110Gy,未行放疗为140~160Gy。计划靶体积包括临床靶体积加1cm外周。每颗粒子活度为0.40~0.70mCi。中位植入粒子38颗(15~145颗),术后即刻行CT扫描进行质量验证。3例术后1周加三维适形放疗,总剂量45~50Gy。结果中位随访14个月(6~47个月)。无治疗相关严重并发症发生。1年和2年局部控制率分别为93.8%(15/16)和93.8%(15/16)。中位生存时间14个月(6~24个月),1年和2年生存率分别为62.5%(10/16)和37.5%(6/16)。6例死于全身转移,3例死于恶液质和1例死于脑出血。结论CT引导下放射性125I植入治疗复发或转移性肺癌安全,微创,并发症发生率低,疗效肯定,粒子治疗后配合外放疗和全身化疗,有望进一步提高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癌 125I粒子
下载PDF
超声引导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治疗舌癌的方法建立与近期疗效 被引量:9
8
作者 李金娜 王俊杰 +3 位作者 冉维强 刘江平 姜玉良 姜伟娟 《中华肿瘤防治杂志》 CAS 2007年第13期1016-1018,共3页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放射性125I粒子组织间植入治疗舌癌技术的可行性和近期疗效。方法:9例舌癌患者,除1例为T2N0M0,其余均为局部晚期(T3~T4)或术后放疗后局部复发患者。4例采用全身麻醉,5例采用局部麻醉。舌后1/3经颌下超声引导,舌前2/3...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放射性125I粒子组织间植入治疗舌癌技术的可行性和近期疗效。方法:9例舌癌患者,除1例为T2N0M0,其余均为局部晚期(T3~T4)或术后放疗后局部复发患者。4例采用全身麻醉,5例采用局部麻醉。舌后1/3经颌下超声引导,舌前2/3经口腔直视下行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治疗,肿瘤周边匹配剂量(matched peripheral dose,MPD)90~110Gy,每颗粒子活度0.40~0.60mCi,每个病灶植入125I粒子4~84颗。术后即刻拍头颈正侧位平片或CT行质量验证。术后24~48h拍胸部X-线片了解有无粒子移位或游走。结果:随访1~31个月,1例完全缓解,3例部分缓解,4例稳定,1例进展,局部控制率88.8%。1例粒子移位至上颚,2例患者在随访过程中发生粒子脱失,但无治疗相关并发症发生。结论:经颌下超声引导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舌癌可行、安全、微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舌肿瘤 放射疗法 超声检查 介入法
下载PDF
胸腺瘤术后调强放射治疗和容积弧形调强放射治疗剂量学分析 被引量:8
9
作者 刘路 杨瑞杰 +4 位作者 李金娜 姜伟娟 江萍 孟娜 王俊杰 《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 CAS 2014年第1期22-26,共5页
目的研究在胸腺瘤术后放射治疗中分别采取调强放射治疗(IMRT)技术和容积弧形调强放射治疗(VMAT)技术的剂量学特点,并进一步指导胸腺瘤的放射治疗计划设计。方法选择2012年9月至2013年2月10例行放射治疗的胸腺瘤术后的患者,其中男... 目的研究在胸腺瘤术后放射治疗中分别采取调强放射治疗(IMRT)技术和容积弧形调强放射治疗(VMAT)技术的剂量学特点,并进一步指导胸腺瘤的放射治疗计划设计。方法选择2012年9月至2013年2月10例行放射治疗的胸腺瘤术后的患者,其中男性7例,女性3例:年龄38-63岁。中位年龄56岁。分别在治疗计划系统(TPS)上勾画大体肿瘤靶区(GTV)、临床肿瘤靶区(CTV)和计划肿瘤靶区(P11V)。术后胸腺瘤放射治疗处方剂量为5000cGy,分别采取IMRT和VMAT技术设计治疗计划,由TPS得到正常组织、危及器官的受累剂量和靶区与处方剂量分布的一致性,并列表比较。结果IMRT的计划靶区的适形指数(CI)和均匀性指数(HI)分别为0.78和1.11,VMAT计划的CI和HI为O.87和1.07。VMAT相比较IMRT在靶区剂量的适形性和不均匀性均稍优于IMRT(P=0.012,P=0.047)。在并型器官如肺组织的低剂量体积(V5、V10)上,VMAT比IMRT对肺组织产生更大的损伤,分别为69.26%和64.68%(P〈0.05)、47.52%和44.93%(P〈0.05)。对于脊髓的最大剂量.VMAT为20.51Gy,IMRT为31.66Gy;心脏的V40和V50,VMAT和IMRT相应的值为10.64%和15.08%、4.39%和8.15%;食管的最大剂量,VMAT和IMRT相应的值为38.67Gv和44-30Gy。可以看出VMAT在保护正常器官方面均优于IMRT。结论对于肿瘤靶区偏中心、体积较小、压迫正常肺组织较小的患者,采取IMRT的治疗方式可以更好地保护正常和危及器官:但是对于肿瘤靶区体积较大、中心型、压迫正常肺组织较大的患者,采取照射范围较大的VMAT更加有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腺瘤 放射治疗 静态调强放射治疗 旋转调强放射治疗 剂量学
原文传递
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联合内分泌治疗早期前列腺癌 被引量:7
10
作者 王俊杰 黄毅 +3 位作者 冉维强 姜伟娟 杨瑞杰 田素青 《现代肿瘤医学》 CAS 2009年第11期2176-2178,共3页
目的:探讨经会阴超声引导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联合去势治疗早期前列腺癌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39例早期前列腺癌实施经会阴超声引导和适时计划指导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治疗,7例粒子术前行去势术,21例粒子植入后同时行去势术,11例粒子治疗... 目的:探讨经会阴超声引导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联合去势治疗早期前列腺癌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39例早期前列腺癌实施经会阴超声引导和适时计划指导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治疗,7例粒子术前行去势术,21例粒子植入后同时行去势术,11例粒子治疗后联合药物去势治疗。粒子治疗的匹配周边剂量(matchedperipheraldoses,MPD)为145-160Gy,尿道剂量低于400Gy。125I粒子活度0.35-0.50mCi,中位植入69颗(19-97颗)。结果:失败标准为前列腺特异抗原(prostatespecificantigen,PSA)治疗后升高>4ng/ml,≤4ng/ml为生物化学无进展生存(biochemicaldisease-freesurvival,BDFS)。全部患者顺利完成粒子植入术。36例粒子治疗后达到BDFS,3例分别在粒子治疗后6、8和36个月PSA升高,2例行内分泌治疗,1例行外放疗联合内分泌治疗。2年和3年BDFS分别为94.8%(37/39)和92.3%(36/39)。粒子植入治疗后Ⅰ级和Ⅱ级直肠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5.1%(2/39)和7.7%(3/39),没有Ⅲ级和Ⅳ级直肠反应。粒子植入治疗后Ⅰ级、Ⅱ级和Ⅲ级尿道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53.8%(20/39)、17.9%(7/39)和2.6%(1/39),对症处理好转。2例粒子移位,没有相关并发症。结论:经会阴超声引导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治疗前列腺癌具有安全、微创、并发症发生率低等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25I粒子 近距离治疗 早期前列腺癌 超声引导 PSA
下载PDF
放射性^(125)I粒子组织间植入治疗软组织肿瘤 被引量:9
11
作者 朱丽红 王俊杰 +7 位作者 袁惠书 冉维强 刘江平 田素清 李金娜 姜伟娟 姜玉良 王皓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2008年第3期246-248,共3页
目的评价放射性125I粒子组织间永久性植入治疗软组织肿瘤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12例软组织肿瘤共15个病灶(2个原发灶,13个局部复发或转移灶)行125I粒子永久性植入治疗。单个病灶植入粒子60颗(7~80颗),粒子活度0.6mCi(0.5~0.8mCi),肿瘤... 目的评价放射性125I粒子组织间永久性植入治疗软组织肿瘤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12例软组织肿瘤共15个病灶(2个原发灶,13个局部复发或转移灶)行125I粒子永久性植入治疗。单个病灶植入粒子60颗(7~80颗),粒子活度0.6mCi(0.5~0.8mCi),肿瘤匹配周边剂量(MPD)140~160Gy。术后行质量验证。2个病灶质量验证不满意加行补充外照射,剂量为30、60Gy,分次剂量2.0Gy。结果中位随访时间17个月(3~34个月)。疼痛缓解率83%(5/6)。术后2个月实际临床获益率(完全缓解CR+部分缓解PR+疾病稳定SD)为93%(14/15)。1年及2年局部控制率均为83%。1年生存率72.9%,2年生存率62.5%,中位生存时间32个月。3例远处转移。5例死亡:1例死于肺转移,4例死于全身多器官衰竭。1例植入粒子后皮肤破溃未愈合,其他患者未出现明显的毒副作用。结论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术单独或联合外照射治疗软组织肿瘤尤其是复发和转移性软组织肿瘤有效,方法简单、易行、微创、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软组织肿瘤 放射性^(125)I粒子 组织间种植
下载PDF
胸部肿瘤放射治疗三种体位固定方式的比较分析 被引量:8
12
作者 姜树坤 姜伟娟 +3 位作者 王俊杰 杨瑞杰 林蕾 王敏 《现代肿瘤医学》 CAS 2019年第16期2932-2935,共4页
目的:利用图像引导设备研究三种固定装置对胸部肿瘤摆位误差大小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15年3月1日至9月30日30例胸部肿瘤患者,三种体位固定方式各入组10例,应用Varian RapidArc Cone-Beam CT(CBCT)对所有入组胸部肿瘤患者进行... 目的:利用图像引导设备研究三种固定装置对胸部肿瘤摆位误差大小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15年3月1日至9月30日30例胸部肿瘤患者,三种体位固定方式各入组10例,应用Varian RapidArc Cone-Beam CT(CBCT)对所有入组胸部肿瘤患者进行图像验证,验证患者摆位误差,每例患者行CBCT 10次,共计300次,与原始定位CT图像进行比较,采取骨性配准,得出相应的摆位误差并记录。通过研究患者升降床方向(Vertical,Vrt),进出床方向(Longitudinal,Lng),左右方向(Lateral,Lat)的系统误差值、随机误差值、靶区的偏移量及≤5 mm摆位次数进行比较得出哪种固定方式有较大的优势。结果:三组患者(A组:热塑体模组;B组:负压真空袋组;C组:翼型板联合负压真空垫组)的摆位误差,通过两两比较我们可以发现C组为最优。三组不同固定方式在Vrt(升降床方向)、Lng(进出床方向)和Lat(左右方向)的摆位误差分别为A组(-0.12±0.42)cm、(-0.23±0.70)cm、(-0.04±0.39)cm;B组(0.23±0.31)cm、(-0.21±0.63)cm、(-0.03±0.37)cm;C组(0.23±0.33)cm、(0.05±0.41)cm、(0.06±0.33)cm。在Vrt方向的P值分别为A vs B:P=0.000、A vs C:P=0.000、B vs C:P=0.281;在Lng方向的P值分别为A vs B:P=0.007、A vs C:P=0.871、B vs C:P=0.004;在Lat方向的P值分别为A vs B:P=0.022、A vs C:P=0.489、B vs C:P=0.113。结论:胸部肿瘤放疗时不可避免存在一定程度摆位误差,为减少摆位误差影响,建议使用翼型板联合真空垫对胸部肿瘤患者进行固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部肿瘤 摆位误差 Cone-BeamCT 固定方式
下载PDF
子宫内膜癌螺旋断层放疗与静态调强放疗的剂量学比较 被引量:3
13
作者 杨瑞杰 徐寿平 +2 位作者 姜伟娟 王俊杰 解传滨 《癌症》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1121-1126,共6页
背景与目的:螺旋断层放疗(helical tomotherapy,HT)在很多肿瘤治疗中体现了剂量学优势,但目前尚没有子宫内膜癌术后全盆腔HT的报道。本研究通过比较子宫内膜癌术后全盆腔HT与固定机架角静态调强放疗(step-and-shoot intensity-modulated... 背景与目的:螺旋断层放疗(helical tomotherapy,HT)在很多肿瘤治疗中体现了剂量学优势,但目前尚没有子宫内膜癌术后全盆腔HT的报道。本研究通过比较子宫内膜癌术后全盆腔HT与固定机架角静态调强放疗(step-and-shoot intensity-modulated radiation therapy,SaS-IMRT)剂量学的差异,探讨子宫内膜癌术后全盆腔HT是否具有剂量学优势。方法:选择10例接受子宫内膜癌术后全盆腔放疗患者,对每例患者分别设计全盆腔SaS-IMRT和HT计划。比较两组计划的靶区、危及器官和正常组织剂量分布。结果:SaS-IMRT和HT计划的平均PTV100是95.6%和95.8%(P=0.72)。两组计划平均适形指数都是0.87,平均均匀性指数是1.10和1.07(P=0.00)。与SaS-IMRT计划相比,HT计划直肠和膀胱平均剂量分别下降了1.3Gy和3.0Gy,小肠加结肠、盆腔骨接受中低剂量照射的体积增加,盆腔骨平均剂量增加1.1Gy。HT计划正常组织V5、V10、V20分别增加13.0%、18.0%和5.0%(P=0.00),平均剂量增加2.5Gy(P=0.00)。结论:与SaS-IMRT比较,HT靶区剂量更均匀,能够更好地保护膀胱和直肠。小肠和结肠、盆腔骨及正常组织接受中低剂量照射的体积增加,其临床意义尚需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内膜癌/放射治疗 调强放疗 螺旋断层放疗 全盆腔放疗 剂量学
下载PDF
放射性^(103)Pd粒子组织间植入治疗恶性肿瘤 被引量:7
14
作者 姜玉良 王俊杰 +4 位作者 甄鹏 田素青 刘江平 李金娜 姜伟娟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2007年第2期130-133,共4页
目的探讨放射性103Pd粒子组织间近距离治疗恶性肿瘤的近期疗效和副反应。方法超声或CT引导下103Pd粒子植入。3例硬膜外麻醉,17例局部麻醉。中位肿瘤周边剂量为122.84Gy(97.31~182.78Gy)。103Pd粒子活度为1.4~1.8mCi。原发肿瘤边缘植... 目的探讨放射性103Pd粒子组织间近距离治疗恶性肿瘤的近期疗效和副反应。方法超声或CT引导下103Pd粒子植入。3例硬膜外麻醉,17例局部麻醉。中位肿瘤周边剂量为122.84Gy(97.31~182.78Gy)。103Pd粒子活度为1.4~1.8mCi。原发肿瘤边缘植入靶区外放1cm,转移瘤边界以影像学为准。根据治疗计划实施粒子针插植,利用Mick植入器后退式植入粒子。6例术后3~4周加用外放疗,剂量45~50Gy,每次2Gy。术后行CT扫描,进行质量评估。术后24~48h拍X线片,观察是否粒子发生移位。结果20例术后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5例肿瘤完全缓解,12例部分缓解,2例稳定,1例前列腺癌术后PSA明显下降;局部控制率90%(18/20)。20例随访2~25个月,中位时间11个月,2例术后0.5、1年失访,12例死亡,6例生存。结论103Pd粒子组织间近距离治疗恶性肿瘤有较高的肿瘤局部控制率以及较高的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03Pd粒子 粒子植入 实体瘤
下载PDF
放射性^(125)I粒子组织间植入或联合放化疗治疗复发直肠癌 被引量:11
15
作者 王俊杰 袁惠书 +4 位作者 刘江平 姜伟娟 李金娜 姜玉良 田素青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2005年第7期522-524,共3页
目的探讨超声或CT引导下放射性125I粒子组织间植入治疗复发直肠癌的技术可行性、近期疗效和副反应。方法15例直肠癌术后盆腔复发患者,女4例,男11例。硬膜外麻醉,2例经阴道超声引导,13例CT引导,行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术。肿瘤匹配周边剂量... 目的探讨超声或CT引导下放射性125I粒子组织间植入治疗复发直肠癌的技术可行性、近期疗效和副反应。方法15例直肠癌术后盆腔复发患者,女4例,男11例。硬膜外麻醉,2例经阴道超声引导,13例CT引导,行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术。肿瘤匹配周边剂量为90~110Gy,每颗粒子活度为0.50~0.70mCi,植入33~70颗。术后24~48h拍胸、盆腔X线片了解粒子是否发生移位。术后6例加三维适形放疗,4~6野/次,200~300cGy/次,5次/周,总剂量为4500~5000cGy,间隔4周。2例粒子治疗后加草酸铂、5-氟尿嘧啶和四氢叶酸化疗1个周期,随访3~15个月,根据CT扫描结果判断肿瘤大小。结果术后平均7天疼痛缓解,其中12例完全缓解,2例部分缓解,1例无变化,有效率93%(14/15)。9例肿瘤完全缓解,2例部分缓解,4例局部进展,局部控制率73%(11/15)。2例术后6个月和12个月时死于肺转移。1例1颗粒子移位至盆壁,随访12个月无症状。无治疗相关并发症和副作用发生。结论经超声或CT引导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治疗复发直肠癌具有安全、微创、并发症发生率低和疗效肯定等优势,粒子治疗后应配合外放疗和全身化疗,有望进一步提高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25Ⅰ粒子植入 复发直肠癌
下载PDF
纯电动汽车减速器振动特性的模态分析 被引量:11
16
作者 张少波 李美 姜伟娟 《机械设计与制造》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224-227,232,共5页
以某微型纯电动汽车减速器为研究对象,在有限元软件ABAQUS中建立了减速器总成的有限元模型,并对其进行了自由模态分析;同时采用LMS Test.Lab对该减速器进行试验模态研究,运用Poly MAX法辨识减速器总成的各阶模态参数,然后对有限元模态... 以某微型纯电动汽车减速器为研究对象,在有限元软件ABAQUS中建立了减速器总成的有限元模型,并对其进行了自由模态分析;同时采用LMS Test.Lab对该减速器进行试验模态研究,运用Poly MAX法辨识减速器总成的各阶模态参数,然后对有限元模态计算和试验模态得到的减速器频率和振型的相关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两者吻合性较好。在模态分析的基础上,分析减速器总成固有频率和齿轮啮合频率,发现在某一车速时,减速器总成第一阶模态频率极有可能与齿轮啮合频率相等,会引起系统共振,需采取有效措施避免共振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减速器 模态分析 振动 固有频率
下载PDF
子宫内膜癌的调强放疗及对正常组织积分剂量的影响 被引量:5
17
作者 杨瑞杰 王俊杰 姜伟娟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7期965-968,共4页
目的:研究调强放射治疗是否增加子宫内膜癌患者的正常组织积分剂量。方法:选择10例子宫内膜癌术后患者,对每例患者分别设计其全盆腔三维适形和调强放射治疗计划。比较两组计划的靶区、危及器官和正常组织的剂量分布。结果:三维适形和调... 目的:研究调强放射治疗是否增加子宫内膜癌患者的正常组织积分剂量。方法:选择10例子宫内膜癌术后患者,对每例患者分别设计其全盆腔三维适形和调强放射治疗计划。比较两组计划的靶区、危及器官和正常组织的剂量分布。结果:三维适形和调强放射治疗计划的PTV平均剂量是52.6和52.6Gy(P=0.72),平均均匀性指数是1.08和1.10(P=0.01),平均适形指数是0.61和0.87(P=0.00)。与适形计划相比,调强计划的小肠+结肠、直肠、膀胱、盆腔骨平均积分剂量分别下降了1.8Gy-L(P=0.00)、0.5Gy-L(P=0.00)、4.7Gy-L(P=0.00)和4.1Gy-L(P=0.00)。正常组织平均积分剂量也下降了19.2Gy-L(P=0.00),但正常组织V5、V10分别增加了9.0%(P=0.00)和4.0%(P=0.00)。结论:与适形放疗相比,子宫内膜癌的术后全盆腔调强放疗剂量分布更加适形,降低了小肠和结肠、直肠、膀胱、盆腔骨积分剂量。调强放疗增加了正常组织接受低剂量照射的体积,但没有增加正常组织的积分剂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内膜癌 放射治疗 调强放疗 全盆腔放疗 正常组织积分剂量
下载PDF
连接管路管径对空气弹簧动刚度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2
18
作者 李美 李仲兴 +3 位作者 郭继伟 沈旭峰 姜伟娟 吴越 《汽车工程》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1005-1009,共5页
对于带有附加气室的空气弹簧,主、附气室间连接管路的管径对弹簧刚度特性影响较大。用数值方法对管路内部气体流动进行模拟计算,采用FLUNET软件中模拟分析管路内部的三维流场,研究管径对管路内部流场和弹簧刚度特性的影响。同时,建立带... 对于带有附加气室的空气弹簧,主、附气室间连接管路的管径对弹簧刚度特性影响较大。用数值方法对管路内部气体流动进行模拟计算,采用FLUNET软件中模拟分析管路内部的三维流场,研究管径对管路内部流场和弹簧刚度特性的影响。同时,建立带附加气室空气弹簧特性试验系统,测试主附气室间连接管路不同管径时空气弹簧的动刚度特性。试验和模拟的结果表明,随着连接管路管径的增大,主附气室间气体交换量大,管路内部流场较稳定,弹簧动刚度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带附加气室空气弹簧 管径 数值计算 动刚度特性
下载PDF
一种新的子宫内膜癌术后全盆腔适形弧放射治疗技术 被引量:3
19
作者 杨瑞杰 王俊杰 姜伟娟 《肿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965-970,共6页
目的:探索和评价一种新的子宫内膜癌术后全盆腔适形弧放射治疗技术。方法:采用新适形弧技术将计划靶区矢状面体中线2侧各删除宽1.25cm的区域,以生成左右2个剂量成形结构,分别以2个剂量成形结构及其中心为靶区及等中心设计2个180°... 目的:探索和评价一种新的子宫内膜癌术后全盆腔适形弧放射治疗技术。方法:采用新适形弧技术将计划靶区矢状面体中线2侧各删除宽1.25cm的区域,以生成左右2个剂量成形结构,分别以2个剂量成形结构及其中心为靶区及等中心设计2个180°适形弧。通过对10例子宫内膜癌患者2个等中心的适形弧治疗(two-axis conformalarc therapy,2A-CAT)、三维适形放疗和调强放疗计划的剂量分布进行比较,对2A-CAT进行剂量学评价。结果:适形弧、三维适形和调强放疗计划的平均适形度指数分别为0.83、0.61和0.88,均匀性指数分别为1.15、1.08和1.10。适形弧计划中小肠+结肠、直肠、膀胱和盆腔骨的平均照射剂量较三维适形放疗计划分别低1.19、3.39、4.65和1.64Gy,但较调强放疗计划略高。适形弧计划中正常组织的平均照射剂量较调强放疗计划高1.87Gy,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与三维适形放疗计划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新适形弧放射治疗技术与三维适形放疗技术相比,可明显改善剂量分布的适形度和对危及器官的保护,但较调强放疗技术略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内膜肿瘤 放射疗法 调强适形 适形弧 全盆腔放射治疗
下载PDF
静脉注射造影剂对妇科肿瘤全盆腔放疗剂量分布的影响 被引量:1
20
作者 杨瑞杰 王文保 +9 位作者 张悦 雷媛 姜伟娟 姜玉良 朱丽红 李金娜 孟娜 曲昂 王皓 王俊杰 《实用肿瘤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311-314,共4页
目的探讨静脉注射造影剂对妇科肿瘤术后全盆腔放疗剂量分布的影响。方法选择10例接受术后全盆腔放疗的子宫内膜癌和子宫颈癌患者。对每例患者静脉注射造影剂前后相同体位下行CT模拟定位扫描,在平扫图像和增强图像上为每例患者设计相同... 目的探讨静脉注射造影剂对妇科肿瘤术后全盆腔放疗剂量分布的影响。方法选择10例接受术后全盆腔放疗的子宫内膜癌和子宫颈癌患者。对每例患者静脉注射造影剂前后相同体位下行CT模拟定位扫描,在平扫图像和增强图像上为每例患者设计相同的三维适形全盆腔放疗计划。比较两组计划靶区、危及器官和正常组织剂量分布。结果增强计划的靶区、危及器官和正常组织平均剂量均低于平扫计划,但两组计划间差异均<1.0Gy,危及器官和正常组织最大剂量差异均<2.0 Gy,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静脉注射造影剂对妇科肿瘤术后全盆腔适形放疗剂量分布影响很小,临床上可以忽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殖器肿瘤 女(雌)性 放射疗法 适形 剂量效应关系 辐射 造影剂 计算机体层摄影术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