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8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迷走神经及其递质乙酰胆碱的抗炎作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20
1
作者 姜小国 石德光 +1 位作者 胡森 盛志勇 《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 CAS CSCD 2003年第1期59-61,共3页
关键词 神经递质迷走神经 乙酰胆碱 抗炎作用 研究进展
下载PDF
迷走神经兴奋对内毒素血症大鼠肝脏氧自由基及TNF-α的影响(英文) 被引量:12
2
作者 姜小国 胡森 +4 位作者 石德光 黎君友 吕艺 晋桦 孙丹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AS CSCD 2003年第20期35-38,共4页
目的 探讨迷走神经兴奋与内毒素血症大鼠肝脏氧自由基和肿瘤坏因子变化的关系。方法 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手术对照、LPS对照、迷走神经刺激和迷走神经切断后静注LPS等 4组。分别测定肝组织TNF -α和丙二醛 (MDA)及血浆丙氨酸氨基... 目的 探讨迷走神经兴奋与内毒素血症大鼠肝脏氧自由基和肿瘤坏因子变化的关系。方法 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手术对照、LPS对照、迷走神经刺激和迷走神经切断后静注LPS等 4组。分别测定肝组织TNF -α和丙二醛 (MDA)及血浆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ALT)的含量。结果 假手术组TNF含量较低 ,静注LPS后 ,TNF含量明显升高 ;迷走神经刺激组TNF含量较单纯LPS组和迷走神经切断后注射LPS组明显降低 ;迷走神经刺激组血浆ALT含量及肝组织MDA含量显著低于单纯LPS组和迷走神经切断后静注LPS组 (P <0 .0 1)。结论 迷走神经兴奋能显著降低内毒素血症大鼠体内促炎细胞因子的产生 ,减缓体内氧自由基的释放 ,对肝组织具有潜在的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迷走神经 丙三醛 肿瘤坏死因子
下载PDF
卡巴胆碱对缺血再灌注大鼠小肠组织髓过氧化物酶的影响 被引量:7
3
作者 姜小国 黎君友 +4 位作者 胡森 石德光 吕艺 孙丹 盛志勇 《氨基酸和生物资源》 CAS 2004年第1期61-63,共3页
研究拟胆碱药卡巴胆碱对大鼠缺血再灌注损伤小肠组织髓过氧化物酶 (MPO)和丙二醛 (MDA)的影响及其与肠损伤相关指标变化的规律。Wistar大鼠被随机分为预防、治疗和对照三组。活杀后取小肠组织测MPO、MDA和肿瘤坏死因子 (TNF-α)含量。... 研究拟胆碱药卡巴胆碱对大鼠缺血再灌注损伤小肠组织髓过氧化物酶 (MPO)和丙二醛 (MDA)的影响及其与肠损伤相关指标变化的规律。Wistar大鼠被随机分为预防、治疗和对照三组。活杀后取小肠组织测MPO、MDA和肿瘤坏死因子 (TNF-α)含量。结果显示 ,治疗组及预防组MPO活性、MDA和TNF -α含量均明显低于对照组 ,治疗组与预防组之间差异不明显。提示卡巴胆碱可抑制致炎因子TNF -α的释放 ,减少中性粒细胞在肠组织的聚集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再灌注 髓过氧化物酶 丙二醛 卡巴胆碱 肠缺血再灌注
下载PDF
高技术常规武器伤害的新特点 被引量:5
4
作者 姜小国 罗长坤 《西南国防医药》 CAS 2004年第4期453-454,共2页
关键词 高技术常规武器 战伤救治 伤害特点 武器伤害 环境污染 生态灾难
下载PDF
高技术常规武器伤医学防护特点 被引量:4
5
作者 姜小国 罗长坤 《人民军医》 2004年第6期359-360,共2页
关键词 高技术常规武器 医学防护
下载PDF
高技术常规武器伤基础医学和战救技术器材研究进展 被引量:8
6
作者 姜小国 《人民军医》 2004年第8期490-492,共3页
关键词 高技术常规武器伤 基础医学 战救技术器材
下载PDF
刺激迷走神经后内毒素血症大鼠不同组织肿瘤坏死因子的变化及其意义
7
作者 姜小国 胡森 +4 位作者 石德光 孙丹 晋桦 黎君友 柳琪林 《感染.炎症.修复》 2002年第4期238-238,共1页
目的:观察迷走神经兴奋对内毒素血症大鼠肝、肺组织中促炎因子(TNF-α)及抗炎因子皮质醇的影响,探讨胆碱能抗炎通路在炎症反应中的初步机制。方法:雄性 Wistar 大鼠,随机分为迷走神经刺激组、迷走神经切断后静注 LPS 组、假手术组和 LPS... 目的:观察迷走神经兴奋对内毒素血症大鼠肝、肺组织中促炎因子(TNF-α)及抗炎因子皮质醇的影响,探讨胆碱能抗炎通路在炎症反应中的初步机制。方法:雄性 Wistar 大鼠,随机分为迷走神经刺激组、迷走神经切断后静注 LPS 组、假手术组和 LPS 组等4组。测定肝、肺 TNF-α、血浆皮质醇和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含量。结果:静注 LPS 后,组织中 TNF 的含量显著升高(最高可达15倍),其中肝组织中 TNF 含量在1.5h 达到高峰,2h 回落,而肺组织中 TNF 含量在1h 达峰值;假手术组由于未注射 LPS,TNF 含量变化不明显,但肝、肺组织中 TNF 含量差异较大,肺组织中 TNF 含量明显低于肝组织,可能与 TNF 较多在肝脏合成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迷走神经 第十对脑神经 副交感神经系统 内毒素血症 大鼠
下载PDF
迷走神经兴奋对内毒素血症大鼠肠道炎症反应的影响
8
作者 姜小国 胡森 +4 位作者 石德光 吕艺 黎君友 孙丹 盛志勇 《感染.炎症.修复》 2004年第3期95-97,129,共4页
目的:探讨电刺激迷走神经对内毒素血症大鼠肠道炎症反应的影响。方法:雄性 Wistar 大鼠随机分为4组。实验组大鼠分离并切断双侧迷走神经,静注脂多糖(LPS)后持续刺激左侧迷走神经20min,间隔10min 后重复刺激20min,共刺激3次,对照组无电... 目的:探讨电刺激迷走神经对内毒素血症大鼠肠道炎症反应的影响。方法:雄性 Wistar 大鼠随机分为4组。实验组大鼠分离并切断双侧迷走神经,静注脂多糖(LPS)后持续刺激左侧迷走神经20min,间隔10min 后重复刺激20min,共刺激3次,对照组无电刺激。分别于静注 LPS 后1h、1.5h 和2h 处死动物,测定肠组织 TNF-α、髓过氧化物酶(MPO)含量,并观察病理形态学改变。结果:迷走神经刺激组肠组织 TNF-α、MPO 含量显著低于 LPS 组和迷走神经切断复合 LPS 组(P<0.05),组织炎性损害明显减轻。结论:迷走神经兴奋能显著减轻内毒素血症大鼠肠道局部炎症反应,其机制可能与对抗致炎因子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迷走神经 电刺激 肿瘤坏死因子 髓过氧化物酶
下载PDF
迷走神经兴奋对内毒素血症大鼠肿瘤坏死因子的影响
9
作者 姜小国 胡森 +5 位作者 石德光 孙丹 晋桦 黎君友 柳琪林 盛志勇 《感染.炎症.修复》 2002年第3期174-177,共4页
目的:探讨迷走神经兴奋对内毒素血症大鼠血浆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的影响。方法:雄性Wistar 大鼠,乌拉坦腹腔注射麻醉,左颈总动脉插管,记录平均动脉压及心率,分离并切断双侧颈迷走神经,静注脂多糖(LPS)后持续刺激左侧迷走神经远端... 目的:探讨迷走神经兴奋对内毒素血症大鼠血浆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的影响。方法:雄性Wistar 大鼠,乌拉坦腹腔注射麻醉,左颈总动脉插管,记录平均动脉压及心率,分离并切断双侧颈迷走神经,静注脂多糖(LPS)后持续刺激左侧迷走神经远端20min,间隔20min 后重复,共刺激3次。随机分为手术对照、LPS 对照、迷走神经刺激和迷走神经切断后静注 LPS 等7组。分别于静注 LPS 后1h、1.5h 和2h 测定血浆 TNFα、皮质醇及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结果:假手术组血浆中 TNFα含量水平较低,静注 LPS 各组 TNFα含量升高8~24倍,高峰均在1.5h 出现,并于2h 回落;迷走神经刺激组血浆 TNFα含量较单纯 LPS 组和迷走神经切断后注射LPS 组明显降低;单纯注射 LPS 组血浆皮质醇含量在2h 与其余各组相比增高明显;迷走神经刺激组血浆 ALT含量显著低于单纯 LPS 组。结论:提示迷走神经兴奋能显著降低内毒素血症大鼠体内促炎细胞因子的产生,减轻其全身炎症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迷走神经 电刺激 肿瘤坏死因子 皮质醇
下载PDF
烫伤大鼠肠屏障功能损伤与肠粘膜细胞凋亡的关系
10
作者 姜小国 吕艺 +1 位作者 张诚 黎君友 《感染.炎症.修复》 2001年第2期83-83,共1页
本研究采用大鼠30%烫伤模型,于伤后3、6、12、48h取血和回肠组织检测内毒素浓度,血和肠粘膜二胺氧化酶(DAO)活性,肠粘膜丙二醛(MDA)、一氧化氮(NO)水平、肠粘膜DNA片段百分率(ap%)、DNA电泳以及凋亡细胞数。观察烫伤大鼠肠粘膜细胞凋亡... 本研究采用大鼠30%烫伤模型,于伤后3、6、12、48h取血和回肠组织检测内毒素浓度,血和肠粘膜二胺氧化酶(DAO)活性,肠粘膜丙二醛(MDA)、一氧化氮(NO)水平、肠粘膜DNA片段百分率(ap%)、DNA电泳以及凋亡细胞数。观察烫伤大鼠肠粘膜细胞凋亡的规律与肠粘膜屏障功能变化的关系,探讨细胞凋亡在肠屏障损伤中的作用。实验结果显示,血浆DAO活性于伤后6h开始升高,伤后12h和24h为伤前值的2.5倍和3倍;肠粘膜DAO活性则呈反向变化,表现为活性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粘膜 肠屏障 细胞凋亡 大鼠 功能损伤
下载PDF
迷走神经及其递质乙酰胆碱抗炎研究进展
11
作者 姜小国 胡森 《感染.炎症.修复》 2002年第2期120-122,共3页
外界刺激(如细菌、创伤、烧伤等)引起致炎因子释放并导致炎症反应,有利于消灭细菌、清除坏死组织、促进修复及伤口的愈合。同时,为了防止过度炎症,机体本身亦产生内源性的抗炎因子和抗炎反应,如果致炎反应和抗炎反应达到平衡则机体处于... 外界刺激(如细菌、创伤、烧伤等)引起致炎因子释放并导致炎症反应,有利于消灭细菌、清除坏死组织、促进修复及伤口的愈合。同时,为了防止过度炎症,机体本身亦产生内源性的抗炎因子和抗炎反应,如果致炎反应和抗炎反应达到平衡则机体处于稳态。若致炎因子大量释放,则引起过度炎症反应。相反,抗炎因子大量释放,可导致免疫抑制。以往的研究较多关注体液因素或细胞因子的自分泌和旁分泌对抗炎或促炎介质释放的影响,近年来"神经—内分泌"抗炎通路逐渐成为研究热点,其中迷走神经及其递质乙酰胆碱具有重要的作用。现将近年来这方面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迷走神经 乙酰胆碱 抗炎 肿瘤坏死因子 白介素
下载PDF
脓毒症大鼠小肠功能变化的研究 被引量:37
12
作者 黎君友 孙丹 +4 位作者 吕艺 晋桦 姜小国 胡森 盛志勇 《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 CAS CSCD 2004年第6期352-354,共3页
目的 探讨脓毒症大鼠小肠屏障、吸收、通透及其蠕动功能的变化。方法 以 Wistar大鼠缺血再灌注复合内毒素血症制备动物模型。将动物随机分为正常对照 ( N)、肠系膜上动脉夹闭 1h后再灌注 1h( I/ R1)、2 h( I/ R2 )和 4 h( I/ R4 )以... 目的 探讨脓毒症大鼠小肠屏障、吸收、通透及其蠕动功能的变化。方法 以 Wistar大鼠缺血再灌注复合内毒素血症制备动物模型。将动物随机分为正常对照 ( N)、肠系膜上动脉夹闭 1h后再灌注 1h( I/ R1)、2 h( I/ R2 )和 4 h( I/ R4 )以及再灌注 2 h后复合内毒素 2 h( I/ RL)共 5个组。分别测定各组动物血或小肠组织二胺氧化酶 ( DAO)、D 乳酸、D 木糖水平及肠蠕动 ,同时进行小肠普通光镜检查。结果  I/ R1、I/ R4和 I/ RL组血浆 DAO活性均显著升高 ( P均 <0 .0 5 ) ,小肠组织 DAO在 I/ R2和 I/ RL 组均显著降低( P均 <0 .0 5 ) ,从 N、I/ R1、I/ R2、I/ R4到 I/ RL,各组血浆 DAO和小肠 DAO的相关分析可见呈高度负相关( r= 0 .90 9,P<0 .0 0 1) ;I/ R 1、I/ R 2和 I/ RL组血浆 D乳酸均显著升高 ( P均 <0 .0 5 ) ;与 N组比较各组肠传输速度显著加快 ( P均 <0 .0 5 ) ;I/ R 1和 I/ RL组血中 D木糖浓度较 N组高 ,3h后仍高于 N组 ;血 DAO浓度与血 D乳酸浓度变化相关 ( r=0 .5 5 9,P<0 .0 5 )。结论 缺血再灌注后小肠的屏障、吸收、通透和蠕动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变 ;缺血再灌注复合内毒素血症时再次加速或加重了小肠屏障、吸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鼠 缺血-再灌注 内毒素 脓毒症 小肠功能
下载PDF
卡巴胆碱对肠缺血-再灌注大鼠外周血白细胞凋亡及细胞因子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18
13
作者 吕艺 姜小国 +3 位作者 王海滨 孙丹 胡森 盛志勇 《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13-116,共4页
目的 观察拟胆碱药卡巴胆碱对肠缺血再灌注大鼠外周血淋巴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凋亡及细胞因子 m RNA表达的影响 ,探讨拟胆碱药的抗炎作用机制。方法  36只大鼠随机分为手术对照组、肠缺血 1h组、肠缺血 1h后再灌注 1h和 2 h组、卡巴胆碱 ... 目的 观察拟胆碱药卡巴胆碱对肠缺血再灌注大鼠外周血淋巴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凋亡及细胞因子 m RNA表达的影响 ,探讨拟胆碱药的抗炎作用机制。方法  36只大鼠随机分为手术对照组、肠缺血 1h组、肠缺血 1h后再灌注 1h和 2 h组、卡巴胆碱 +肠缺血 1h组及卡巴胆碱 +肠缺血 1h后再灌注 2 h组。复制大鼠肠缺血再灌注模型 ;肠缺血前 10 m in经肠袋给予卡巴胆碱。检测不同时间点大鼠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及分类、淋巴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凋亡率及白细胞中细胞因子 m RNA表达水平。结果 肠缺血 1h,大鼠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减少 ,淋巴细胞比例增加 ,中性粒细胞比例减少 ,再灌注后上述指标均呈反向变化 ;卡巴胆碱可抑制肠缺血引起的外周血淋巴细胞凋亡率的增加 ,但增加中性粒细胞的凋亡率。外周血白细胞中致炎细胞因子肿瘤坏死因子 α(TNFα)和抗炎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 10 (IL 10 )表达在肠缺血 1h时均增加 ,但再灌注后 2h,IL 10、IL 4和 γ干扰素 (IFNγ)表达则明显减少 ,与 TNFα表达明显增加的趋势相反 ;卡巴胆碱可改善这一变化。结论 卡巴胆碱能减少肠缺血时淋巴细胞的凋亡 ,调节肠缺血再灌注时外周血白细胞中致炎和抗炎细胞因子表达失衡 ,在防治失控炎症反应、脓毒症和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中具有潜在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卡巴胆碱 肠缺血-再灌注 大鼠 外周血 白细胞凋亡 细胞因子 基因表达 炎性细胞
下载PDF
创伤后肠道通透性改变血浆标志物D-乳酸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59
14
作者 孙晓庆 付小兵 +5 位作者 张蓉 吕艺 邓群 张诚 姜小国 盛志勇 《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 CAS CSCD 2000年第8期476-478,共3页
目的 :观察创伤时循环 D 乳酸与内毒素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 :采用 3种大鼠模型 :(1)肠系膜上动脉夹闭 1小时肠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 ;(2 ) 30 %总体表面积深 ~ 度烫伤模型 ;(3)总胰胆管人工胆汁逆行灌注的急性坏死性胰腺炎 (ANP)模型... 目的 :观察创伤时循环 D 乳酸与内毒素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 :采用 3种大鼠模型 :(1)肠系膜上动脉夹闭 1小时肠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 ;(2 ) 30 %总体表面积深 ~ 度烫伤模型 ;(3)总胰胆管人工胆汁逆行灌注的急性坏死性胰腺炎 (ANP)模型。于各时间点采集颈动脉及门静脉血 ,分别检测 D乳酸及内毒素含量。结果 :(1)肠缺血 1~ 1.5小时血浆 D乳酸和内毒素均升高 ,再灌注后显著升高 ,二者存在明显正相关(r=0 .7198,P <0 .0 5 ) ;(2 )烫伤后 6小时血浆 D乳酸和内毒素显著升高 ,两者存在明显相关 (r=0 .8771,P<0 .0 1) ;(3) ANP大鼠血浆 D 乳酸和内毒素水平在伤后 2小时开始升高 ,2 4小时达峰值 ,两者存在明显相关性 (r=0 .7985 ,P<0 .0 1)。组织病理学检查发现 3组动物均有小肠绒毛脱落 ,粘膜下炎细胞浸润等改变 ,其严重程度与血浆 D 乳酸水平一致。结论 :血浆 D 乳酸可作为创伤所致肠粘膜损伤、肠通透性改变及肠源性内毒素血症形成的预警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伤 肠通透性 D-乳酸 内毒素
下载PDF
卡巴胆碱对缺血-再灌注损伤时肠道局部炎症反应的影响 被引量:25
15
作者 胡森 姜小国 +4 位作者 石德光 吕艺 黎君友 孙丹 盛志勇 《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 CAS CSCD 2003年第12期748-750,共3页
目的 :研究拟胆碱药卡巴胆碱对缺血再灌注肠道局部炎症反应的影响及意义。方法 :成年雄性Wistar大鼠 ,戊巴比妥钠腹腔麻醉 ,先制作 8cm长的空肠袋 ,后用动脉夹阻断肠系膜上动脉 (SMAO)血流 ,1 h后松夹恢复灌流 ,制成肠道缺血再灌注模型 ... 目的 :研究拟胆碱药卡巴胆碱对缺血再灌注肠道局部炎症反应的影响及意义。方法 :成年雄性Wistar大鼠 ,戊巴比妥钠腹腔麻醉 ,先制作 8cm长的空肠袋 ,后用动脉夹阻断肠系膜上动脉 (SMAO)血流 ,1 h后松夹恢复灌流 ,制成肠道缺血再灌注模型 ,将模型动物随机分为预防组、治疗组和对照组 ,预防组和治疗组分别在夹闭后 30 m in和复流后 30 m in向空肠袋内注射卡巴胆碱 (0 .1 m g/ kg,稀释到 1 m l生理盐水中 ) ,对照组仅注射生理盐水。各组分别于夹闭后 1 .0、2 .5和 6 .0 h分别处死动物 ,测定肠袋组织肿瘤坏死因子 α(TNFα)和髓过氧化物酶 (MPO)含量 ,并观察肠道组织病理形态学改变。结果 :预防组和治疗组肠组织中TNFα和 MPO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 (P均 <0 .0 5 ) ;肠道组织炎性损害明显减轻 ;治疗组与预防组之间上述变化差异不显著。结论 :卡巴胆碱能减轻缺血再灌注大鼠肠道局部炎症反应 ,机制可能与其对抗致炎因子的作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再灌注 卡巴胆碱 肿瘤坏死因子 髓过氧化物酶
下载PDF
小剂量酵母多糖诱发肠缺血-再灌注后全身炎症反应和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被引量:18
16
作者 胡森 盛志勇 +5 位作者 黎君友 陆江阳 晋桦 吕艺 姜小国 张蓉 《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 CAS CSCD 2003年第1期11-14,共4页
目的 :研究肠缺血再灌注 (I R)损伤后腹腔注射小剂量酵母多糖对全身炎症反应和远隔器官的影响。方法 :将雄性 Wistar大鼠随机分为 3组。二次打击组 (M组 )先阻断肠系膜上动脉血流 6 0 m in,于恢复肠道血流 12 h腹腔注射小剂量酵母多糖 (... 目的 :研究肠缺血再灌注 (I R)损伤后腹腔注射小剂量酵母多糖对全身炎症反应和远隔器官的影响。方法 :将雄性 Wistar大鼠随机分为 3组。二次打击组 (M组 )先阻断肠系膜上动脉血流 6 0 m in,于恢复肠道血流 12 h腹腔注射小剂量酵母多糖 (12 5 m g/ kg) ;对照组分别实施单纯肠缺血再灌注损伤 (I R)或腹腔注射酵母多糖 (Z)。观察 3组动物炎症介质、脏器功能及死亡率的变化。结果 :3组动物均出现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 ,M组动物血肿瘤坏死因子、内毒素含量以及肺和小肠髓过氧化物酶活性均显著高于 I R组和 Z组。二次打击组 72 h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MODS)发病率和死亡率分别为 4 8%和 6 8% ,显著高于两个单次打击组。结论 :小剂量酵母多糖能诱发肠缺血再灌注后全身炎症反应和 MOD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剂量 酵母多糖 肠缺血 全身炎症反应 再灌注损伤 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下载PDF
创伤性脓毒症过程中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凋亡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0
17
作者 隰建成 周宝桐 +3 位作者 蒋礼先 姜小国 孙同柱 杨毅 《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9期561-564,F0005,共5页
目的探讨脓毒症大鼠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凋亡的变化规律。方法采用盲肠结扎穿孔术(CLP)复制脓毒症大鼠模型,144只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及CLP术后2、6、12、24、48和72h组。取大鼠腹主动脉血,采用原位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介导... 目的探讨脓毒症大鼠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凋亡的变化规律。方法采用盲肠结扎穿孔术(CLP)复制脓毒症大鼠模型,144只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及CLP术后2、6、12、24、48和72h组。取大鼠腹主动脉血,采用原位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介导的脱氧尿嘧啶三磷酸缺口末端标记法(TUNEL)检测中性粒细胞的凋亡。结果CLP术后早期循环血中性粒细胞的凋亡受抑,TUNEL染色凋亡细胞阳性率低于5.00%,之后开始增加,CLP后48h凋亡细胞阳性率为(48.33±12.53)%,术后72h凋亡率又降至接近正常水平。结论脓毒症急性期产生的大量中性粒细胞以死亡为主要途径;当机体转向逐渐恢复时,中性粒细胞以凋亡为主要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脓毒症 中性粒细胞 外周血 细胞凋亡 中性粒细胞凋亡 鼠外周血 实验研 创伤性 盲肠结扎穿孔术 缺口末端标记法
下载PDF
肠缺血-再灌注损伤对中性粒细胞和内皮细胞粘附分子表达的影响及其与脏器损伤的关系 被引量:16
18
作者 吕艺 盛志勇 +6 位作者 黎君友 孙世荣 晋桦 严鸣 杨毅 姜小国 郑玉清 《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 CSCD 1998年第10期592-596,共5页
目的:研究肠缺血再灌注过程对局部及远隔器官中性粒细胞(PMN)和组织血管内皮细胞粘附分子表达的影响及其与脏器功能受损的关系。方法:雄性Wistar大白鼠,随机分为对照组、肠缺血组和再灌注组。比较肠缺血再灌注过程中局部... 目的:研究肠缺血再灌注过程对局部及远隔器官中性粒细胞(PMN)和组织血管内皮细胞粘附分子表达的影响及其与脏器功能受损的关系。方法:雄性Wistar大白鼠,随机分为对照组、肠缺血组和再灌注组。比较肠缺血再灌注过程中局部及远隔器官组织髓过氧化物酶(MPO)活性、PMN上的配基CD11b/CD18表达、细胞间粘附分子1(ICAM1)表达的变化以及主要脏器功能的改变。结果:①主要脏器功能变化异常的峰值均在再灌注后1小时~2小时,与组织MPO活性升高的峰值时相基本一致;②再灌注1小时和2小时血清可刺激PMN上CD11b/CD18表达上调,与肺组织MPO活性呈正相关关系;③肠缺血期,肠局部ICAM1mRNA表达有所增加,肠缺血及再灌注早期蛋白水平表达增加;肝及肺组织ICAM1mRNA表达有所增加,肠缺血及再灌注早期蛋白水平表达增加;肝及肺组织ICAM1mRNA表达及血管内皮细胞ICAM1分布在再灌注后的2小时和6小时增加。结论:缺血再灌注后肠血管可能作为“预激床”激活循环中PMN,从而构成再灌注后PMN在远隔器官聚集、活化,造成组织损伤的病理生理学基础;PMN上CD11b/CD18及血管内皮细胞上ICAM1表达上调则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 再藻注损伤 脏器功能 中性粒细胞
下载PDF
创伤脓毒症早期病理生理过程的探讨 被引量:11
19
作者 黎君友 胡森 +6 位作者 孙晓庆 严鸣 晋桦 姜小国 孙丹 周宝桐 盛志勇 《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 CAS CSCD 2001年第5期291-294,共4页
目的 :探讨创伤脓毒症早期病理生理变化。方法 :Wistar大鼠造成低血容量性休克 (血压维持在 4.0~ 4.7k Pa,1k Pa=7.5 mm Hg) ,持续 2小时 ,休克末快速经颈静脉回输 (15分钟内 )失血和等量的林格氏液 ;复苏后 6小时 ,以蠕动泵经尾静脉... 目的 :探讨创伤脓毒症早期病理生理变化。方法 :Wistar大鼠造成低血容量性休克 (血压维持在 4.0~ 4.7k Pa,1k Pa=7.5 mm Hg) ,持续 2小时 ,休克末快速经颈静脉回输 (15分钟内 )失血和等量的林格氏液 ;复苏后 6小时 ,以蠕动泵经尾静脉输入大肠杆菌内毒素 2 mg/ kg。实验分成 5组 ,分别观察致伤前、创伤低血容量性休克末、复苏后及输注内毒素后 2和 2 4小时各器官功能的变化。结果 :动物在创伤休克末和缺血再灌注后即有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 (SIRS)出现 ,心、肝、肾、肺、肠等器官功能指标出现变化 ,创伤休克末丙氨酸转氨酶(AL T)和天冬氨酸转氨酶 (AST)较伤前增加 1倍 ,心肌酶谱在输内毒素 2小时后大于正常值的 3倍以上 ;病理学观察显示各器官组织有不同程度的实质性损伤 ;动物总死亡率为 39.6 % ,单个器官功能障碍发生率为6 4.7% ,2个或 2个以上器官功能不全为 2 3.5 %。结论 :本实验较好地重现了创伤后脓毒症发生的诱因和临床特点 ;SIRS发生率较高 ,符合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 (MODS)标准的仅为 2 3.5 % ,是较好的创伤脓毒症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再灌注 脓毒症 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 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下载PDF
表皮细胞生长因子促进大鼠肺泡Ⅱ型细胞肺水转运功能的研究 被引量:8
20
作者 柳琪林 胡森 +2 位作者 王谊冰 姜小国 盛志勇 《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 CAS CSCD 2002年第2期90-92,共3页
目的 :观察经气管滴入表皮细胞生长因子 (EGF)后正常大鼠肺泡液体清除率 (AL C)的变化 ,探讨EGF对肺泡 型细胞 (AT2 )肺水转运功能的影响。方法 :在国内首次建立了以 1 2 5I 白蛋白为示踪剂进行肺灌注检测 AL C的方法。将 36只 SD大鼠... 目的 :观察经气管滴入表皮细胞生长因子 (EGF)后正常大鼠肺泡液体清除率 (AL C)的变化 ,探讨EGF对肺泡 型细胞 (AT2 )肺水转运功能的影响。方法 :在国内首次建立了以 1 2 5I 白蛋白为示踪剂进行肺灌注检测 AL C的方法。将 36只 SD大鼠随机分为 6组 ,其中 5组动物经气管滴入 EGF(10 0 μg/ kg) ,分别于 48、72、12 0、16 8和 2 40小时各测量 1小时的 AL C,对照组以生理盐水代替 EGF,同时监测 AL C测量期间的血气变化。结果 :对照组 AL C为 (2 1.6 8± 3.6 5 ) %。气管滴入 EGF后 48、72和 12 0小时组 AL C显著升高 ,分别为(4 3.33± 13.2 1) % (P<0 .0 1)、(4 2 .5 2± 10 .0 5 ) % (P<0 .0 1)和 (34 .35± 3.76 ) % (P<0 .0 5 ) ;16 8小时后恢复正常水平。 48小时组和 72小时组在肺灌注后 6 0分钟的动脉氧分压也明显高于对照组 (P均 <0 .0 5 )。结论 :EGF可增加 AT2的液体转运能力 ,促进清除肺泡内液体 ,从而改善肺泡的氧气交换 ,有可能用于肺水肿和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ARDS)的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皮细胞生长因子 肺泡Ⅱ型上皮细胞 肺泡液体清除率 吸入性损伤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