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08篇文章
< 1 2 1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厚油层注采模式对纵向波及特征影响研究
1
作者 童凯军 李长勇 +2 位作者 俊帅 姜汉桥 李俊键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48-154,共7页
注采模式优选对缓解厚油层层内矛盾,提高纵向波及效率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尚未形成油水井同时部分打开的井间解析渗流模型,无法支撑厚油层波及特征的研究。为此,采用保角变换方法,将油水井同时部分打开剖面地层依次变换为圆形边界偏心裂... 注采模式优选对缓解厚油层层内矛盾,提高纵向波及效率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尚未形成油水井同时部分打开的井间解析渗流模型,无法支撑厚油层波及特征的研究。为此,采用保角变换方法,将油水井同时部分打开剖面地层依次变换为圆形边界偏心裂缝井地层、单位圆形边界两分支裂缝井地层、注水井全部打开采油井部分打开剖面地层,之后重复上述变换,将注水井全部打开采油井部分打开剖面地层变换为油水井全部打开剖面地层,从而将原始二维渗流过程变换为一维渗流过程,实现了不同注采模式下厚油层层内压力及流线分布的解析计算。与精细数值模拟方法的对比表明,该方法对不同井距/厚度比的情形均可获得较高计算精度。利用该方法,开展了注采模式对纵向波及特征的研究。结果表明:对于底注高采模式,注水井顶部为主力注入层段,注水井顶部1/3的井段控制超过1/2的地层,使超过2/3的采油井段受效;注水对地层的波及主要作用于注水突破前的阶段。在相同的打开厚度下,底注高采的注水突破最晚、波及效率最高,底注中采、中注高采次之,高注高采、底注底采注水突破最早、波及效率最低。采油井的打开厚度越大,注水突破时间越短,但注水突破时的波及系数增大,应综合考虑注水突破时间和波及系数两方面的因素,优选最佳打开厚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厚油层 部分打开井 注采模式 保角变换 纵向波及
下载PDF
高含水老油田剩余油再富集质量评价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2
2
作者 王吉涛 李俊键 +4 位作者 张博文 王勇 张荣达 马康 姜汉桥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53-160,共8页
中国陆上老油田大部分已进入高含水期,基于矿场实践经验,部分油井经过一段时间关井后,含水率明显降低,剩余油在局部的再富集是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水驱后剩余油在重力和毛细管力的作用下向油藏低势闭合区的再富集是影响剩余油再分... 中国陆上老油田大部分已进入高含水期,基于矿场实践经验,部分油井经过一段时间关井后,含水率明显降低,剩余油在局部的再富集是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水驱后剩余油在重力和毛细管力的作用下向油藏低势闭合区的再富集是影响剩余油再分布的重要因素之一。通过含水率分级与分流量曲线建立水驱油藏含水饱和度分级标准,并以此为依据构建剩余油再富集程度指数和动用潜力指数,从富集程度和动用潜力2个角度对剩余油再富集过程进行表征和评价,并基于实验室尺度物理模拟实验考虑重力、水动力2个主导条件,分析不同影响因素下的剩余油再富集效果。研究结果表明:在重力主导条件下,剩余油再富集主要发生在油藏上部及隔层下部,高压力梯度时再富集效果更好;而在水动力主导条件下,高压力梯度对于剩余油再富集有促进作用,距离构造顶部的距离越大,剩余油再富集空间越大,采收率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含水老油田 剩余油 再富集 物理模拟实验 提高采收率
下载PDF
基于2.5D微流控技术的黏土矿物运移对喉道封堵和原油运移的影响 被引量:1
3
作者 徐飞 姜汉桥 +5 位作者 刘铭 王志强 于馥玮 曲世元 张媌 李俊键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64-73,共10页
为了研究低矿化度水驱中的黏土矿物在地层中的运移现象,利用可视化2.5D微观模型开展了微流控实验,研究了黏土矿物在运移过程中对扩大水驱波及体积的作用、黏土矿物的运移速度对运移距离的影响、黏土矿物对喉道的封堵作用类型和黏土矿物... 为了研究低矿化度水驱中的黏土矿物在地层中的运移现象,利用可视化2.5D微观模型开展了微流控实验,研究了黏土矿物在运移过程中对扩大水驱波及体积的作用、黏土矿物的运移速度对运移距离的影响、黏土矿物对喉道的封堵作用类型和黏土矿物运移对油滴运移的影响等。实验发现:黏土矿物在运移时可封堵水流优势通道并显著增加水驱波及体积,从而提高原油的采收率;黏土矿物颗粒运移速度越快,越容易在短距离内产生对喉道的封堵,使得黏土矿物颗粒的运移距离越短。根据实验观察将黏土矿物颗粒对喉道的封堵分为3种类型,包括单颗粒封堵、并行颗粒封堵和堵后颗粒截留。黏土矿物对喉道的封堵主要受到喉道尺寸,黏土矿物颗粒的尺寸、数量及形状,流体的驱动力大小等因素的影响;黏土矿物颗粒会附着在油滴表面增加油滴运移的阻力,对喉道的封堵会改变油滴的运移路径和降低注入水对油滴的驱动力,不利于已波及区域油滴的运移。通过微流控实验明确的黏土矿物运移对喉道封堵和原油运移的影响,可为低矿化度水驱在矿场中的应用提供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矿化度水驱 黏土矿物 2.5D微观模型 封堵 提高采收率
下载PDF
基于微流控技术的裂缝性碳酸盐岩油藏脱气后水窜治理实验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王勇 姜汉桥 +3 位作者 郭晨 赵旭东 第五鹏祥 李俊键 《中国海上油气》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78-88,共11页
基于微流控技术,针对低压裂缝孔隙型碳酸盐岩油藏,设计了孔洞型和裂缝型两种微流控模型,在考虑前期衰竭式开发的条件下,开展了注气模拟脱气原油、注水、注药剂治理水窜等一系列微流控实验,基于水溶性化学剂组分追踪技术和微观剩余油量... 基于微流控技术,针对低压裂缝孔隙型碳酸盐岩油藏,设计了孔洞型和裂缝型两种微流控模型,在考虑前期衰竭式开发的条件下,开展了注气模拟脱气原油、注水、注药剂治理水窜等一系列微流控实验,基于水溶性化学剂组分追踪技术和微观剩余油量化分析技术,分析了衰竭式开发脱气后不同类型储层的注水开发效果及水窜后治理对策。实验结果表明,由于非连续相气体的存在导致原油流动阻力增加,使得孔洞型储层脱气后采出程度有明显降低;对于裂缝性储层而言,与井底相连的开放性裂缝内部由于压力更低,使得脱气程度更大,孔隙及裂缝中脱出的气体在裂缝中形成了连续气相,而非裂缝区域与孔洞型储层较为相似。不同类型储层水窜治理的微流控实验表明:对于孔洞型储层,可采用微球+润湿性调节剂组合调驱,对于裂缝型储层,可采用聚合物凝胶驱,针对不同储层类型所实施的水窜治理均能够有效改善储层的波及系数,提高其采出程度。将其应用于现场,效果良好,对应的水窜治理方法对裂缝性碳酸盐岩油藏开发具有指导和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流控技术 脱气油藏 裂缝性油藏 水窜治理
下载PDF
渤海油田早期聚合物驱动态规律及见效时间判断方法 被引量:26
5
作者 姜汉桥 郑伟 +4 位作者 张贤松 何春百 陈民锋 陈付真 胡庆贺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95-98,111,共5页
基于渤海某油田数据,建立典型模型,进行不同时机聚合物驱含水率、产油量变化规律研究。提出无因次见效时间的定义,判断早期聚驱的见效时间,分析注聚时机、纵向变异系数和流度比对无因次见效时间的影响,提出不同时机聚合物驱见效时间判... 基于渤海某油田数据,建立典型模型,进行不同时机聚合物驱含水率、产油量变化规律研究。提出无因次见效时间的定义,判断早期聚驱的见效时间,分析注聚时机、纵向变异系数和流度比对无因次见效时间的影响,提出不同时机聚合物驱见效时间判断原则。结果表明:早期聚驱存在临界注聚时机,大于该临界值时,含水率曲线形态与中后期聚驱一致,有明显的下降漏斗;小于该临界值时,在整个开发过程中不会出现下降漏斗,而处于缓慢上升趋势;是否出现含水率下降漏斗不能作为判断注聚见效以及确定见效时间的唯一标准。利用生产数据对数学模型进行检验,相对误差小于10%,能够满足工程精度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油田 聚合物 注聚合物时机 含水率变化形态 无因次见效时间
下载PDF
低渗透油藏水力压裂优化设计方法 被引量:22
6
作者 姜汉桥 王长江 +2 位作者 郭虎 闫铁 张建国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92-96,共5页
低渗透油藏是目前乃至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里勘探开发的重点领域,水力压裂是开发低渗透油藏的有效方法之一,压裂优化设计方法对压后效果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通过分析低渗透油藏特点和开发中存在的特殊性,制定了低渗透油藏水力压裂优化... 低渗透油藏是目前乃至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里勘探开发的重点领域,水力压裂是开发低渗透油藏的有效方法之一,压裂优化设计方法对压后效果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通过分析低渗透油藏特点和开发中存在的特殊性,制定了低渗透油藏水力压裂优化设计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对渗透率等9个影响低渗透油藏水力压裂压后产量的因素进行敏感性分析,得到各因素影响压后产量的敏感性程度。以国内某低渗透油藏C-A井为例,通过油藏特性分析,结合产量影响因素敏感性分析结果,设计诊断注入测试、低排量支撑剂段塞替挤天然裂缝、短的射孔间隔、压裂液和支撑剂优选、井下微地震裂缝监测,研究制定适合该低渗透油藏的水力压裂优化设计。压裂裂缝监测和压后产量对比表明,压裂设计合理且具有针对性,对低渗透油藏水力压裂设计的制定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渗透油藏 水力压裂优化设计 敏感性分析 诊断注入测试 裂缝监测
下载PDF
底水油藏水平井水淹规律数值模拟研究 被引量:42
7
作者 姜汉桥 李俊键 李杰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72-176,共5页
针对水平井出水方式及规律研究薄弱的问题,以某油田某区块的地质参数为基础建立典型模型,对线状脊进整体水淹、点状脊进整体水淹和点状脊进点状水淹几种较典型的水淹规律应用含水变化率及水油比导数进行研究。得出:(1)点状水淹规律:对... 针对水平井出水方式及规律研究薄弱的问题,以某油田某区块的地质参数为基础建立典型模型,对线状脊进整体水淹、点状脊进整体水淹和点状脊进点状水淹几种较典型的水淹规律应用含水变化率及水油比导数进行研究。得出:(1)点状水淹规律:对于跟部单点状见水,含水变化率和水油比导数曲线相对光滑,只出现2个明显见水点;对于中部单点状见水,含水变化率和水油比导数曲线出现3个明显见水点;(2)多点见水水淹规律:对于多点见水,含水变化率水油比导数曲线所出现的峰值与见水点数成正比;(3)线状见水水淹规律:对于线状见水,含水变化率和水油比导数曲线出现明显台阶状,且台阶状的大小与高渗条带的长度成正比;(4)从见水时间来看,点状见水无水期和低含水期较多点见水和线状见水长。不同水淹模式下生产动态特征的研究为使用生产动态特征判断出水位置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平井 水淹模式 水淹规律 数值模拟 生产动态 剩余油
下载PDF
时变油藏地质模型下剩余油分布的数值模拟研究 被引量:25
8
作者 姜汉桥 谷建伟 +1 位作者 陈民锋 孙梦茹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91-93,共3页
长期注水冲刷会引起储集层物性和流体物性的变化。以胜坨油田胜二区沙二段74 -81 单元为研究对象,建立该开发单元储集层物性和原油物性随不同开发阶段变化的时变油藏地质模型,研究开发阶段变化对剩余油分布和开发效果的影响。研究结果表... 长期注水冲刷会引起储集层物性和流体物性的变化。以胜坨油田胜二区沙二段74 -81 单元为研究对象,建立该开发单元储集层物性和原油物性随不同开发阶段变化的时变油藏地质模型,研究开发阶段变化对剩余油分布和开发效果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渗透率场、原油黏度和密度随不同开发阶段的变化对剩余油分布和油田开发效果影响均较大,尤其是原油物性变化的影响更为严重。通过精细油藏数值模拟,得到目前74 -81 单元的剩余油分布规律和水淹状况,设计了该单元开发调整方案,成功地指导了油藏开发调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变油藏地质模型 数值模拟 剩余油分布 开发调整
下载PDF
多轮次调剖数值模拟研究 被引量:10
9
作者 姜汉桥 刘伟 +1 位作者 袁谋 孙梦茹 《石油钻采工艺》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63-66,共4页
多轮次调剖是一项重要的稳油控水措施 ,提出了三维三相多轮次调剖数学模型 ,研制了多轮次调剖模拟器。综合考虑了模拟器中堵剂驱油过程中的物理特性 ,为高含水期油藏进行多轮次调剖油藏工程方案研究提供了有力的工具。结合具体油藏模型 ... 多轮次调剖是一项重要的稳油控水措施 ,提出了三维三相多轮次调剖数学模型 ,研制了多轮次调剖模拟器。综合考虑了模拟器中堵剂驱油过程中的物理特性 ,为高含水期油藏进行多轮次调剖油藏工程方案研究提供了有力的工具。结合具体油藏模型 ,进行了调剖时机、堵剂用量及封堵位置对调剖效果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 ,在油田进入高含水期 ,要不断地进行调剖 ,及时进行各轮次调剖堵水措施间的接替 ,使油田含水得到控制 ,产量稳定增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轮次调剖 数值模拟 模型 双共轭梯度法 稳油控水措施 油藏模型
下载PDF
剩余油分布规律的精细数值模拟 被引量:36
10
作者 姜汉桥 谷建伟 +2 位作者 陈月明 孙梦茹 计兆红 《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1999年第5期30-34,共5页
以胜二区沙二段8 单元为研究对象,建立了该开发单元储层物性和原油物性随不同开发阶段变化的数值模型,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精细油藏数值模拟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渗透率、原油粘度和密度随不同开发阶段的变化对剩余油分布和油田开发... 以胜二区沙二段8 单元为研究对象,建立了该开发单元储层物性和原油物性随不同开发阶段变化的数值模型,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精细油藏数值模拟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渗透率、原油粘度和密度随不同开发阶段的变化对剩余油分布和油田开发效果影响均较大。对注水开发历史较长的油田,在进行精细油藏数值模拟时,应该考虑渗透率和原油物性随时间的变化,从而为进入注水开发的老油田的挖潜上产提供可靠的决策依据。通过对8单元的精细油藏模拟,掌握了目前该单元的剩余油分布规律和水淹状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藏 数值模拟 剩余油分布 储量 产能预测
下载PDF
丙型水驱曲线在海上油田早期注聚效果评价中的应用 被引量:9
11
作者 姜汉桥 刘睿 +2 位作者 张贤松 陈民锋 唐恩高 《中国海上油气》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383-387,共5页
水驱曲线法主要应用于进入中、高含水期的水驱油田,对于聚驱开发油田,尤其是海上早期注聚开发油田,水驱曲线的常规分析评价方法就不再适用。为此,结合渤海油田的开发实践和经验,对丙型水驱曲线的斜率和截距分别进行了注聚时机与注聚粘... 水驱曲线法主要应用于进入中、高含水期的水驱油田,对于聚驱开发油田,尤其是海上早期注聚开发油田,水驱曲线的常规分析评价方法就不再适用。为此,结合渤海油田的开发实践和经验,对丙型水驱曲线的斜率和截距分别进行了注聚时机与注聚粘度两个主要影响因素的修正,实现了丙型水驱曲线对聚驱影响因素的描述;在此基础上,采用面积积分法研究了渤海油田早期注聚技术政策界限,从而实现了丙型水驱曲线在注聚效果评价中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丙型水驱曲线 海上油田 早期注聚 面积积分法 技术政策界限
下载PDF
用概率模型方法确定卞东油田高渗通道地质参数的研究 被引量:15
12
作者 姜汉桥 刘奋 +1 位作者 洪光明 袁玉峰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1期55-58,共4页
油层的非均质性主要体现为渗透率分布的不均匀。由于沉积物及地质作用的影响,渗透率在纵向上的分布具有随机性的一面,因此可以用概率统计方法来描述渗透率在纵向上的分布规律。以卞东油田为研究对象,通过测井解释资料或常规监测资料... 油层的非均质性主要体现为渗透率分布的不均匀。由于沉积物及地质作用的影响,渗透率在纵向上的分布具有随机性的一面,因此可以用概率统计方法来描述渗透率在纵向上的分布规律。以卞东油田为研究对象,通过测井解释资料或常规监测资料建立卞东油田渗透率分布函数,用数值方法计算了油水井含油层段的高渗通道地质参数,包括渗透率及其厚度和孔道半径,定量估计了油层的非均质性。对比概率模型计算结果与示踪剂产出曲线数值分析结果,二者基本一致,都表明:该断块油田存在高渗通道,其平均等效孔径可以使用颗粒堵剂堵水,为该油田在高含水期进行调剖堵水工程设计提供了可靠的地质依据。高渗通道(大孔道)地质参数的定量描述对调剖堵水设计及注聚合物工艺设计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渗透储集层 地质数据 模型 油田
下载PDF
区块整体调剖堵水方案最优化设计及应用 被引量:14
13
作者 姜汉桥 陈月明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2期61-65,共5页
在油藏动静态描述基础上,以油藏模拟器为手段,从区块整体出发,建立区块调剖堵水方案最优化设计数学模型。该模型能优化地确定出在整个区块上需要调剖的水井和堵水的油井及层位,并预测区块增产油量和堵剂用量,以及能达到的最佳经济... 在油藏动静态描述基础上,以油藏模拟器为手段,从区块整体出发,建立区块调剖堵水方案最优化设计数学模型。该模型能优化地确定出在整个区块上需要调剖的水井和堵水的油井及层位,并预测区块增产油量和堵剂用量,以及能达到的最佳经济效益。文中给出了两个成功的实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调剖 堵水 最优化设计 油田
下载PDF
基于核磁共振的正韵律厚油层高含水期挖潜室内实验 被引量:10
14
作者 姜汉桥 宋亮 +1 位作者 张贤松 刘凡 《中国海上油气》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40-43,共4页
设计了三维平板模型驱替实验和岩心驱替实验,应用核磁共振技术,从孔隙尺度研究了河流相储层高含水后期水平井和注入凝胶2种方法挖潜时剩余油分布规律及不同孔喉波及规律。结果表明,水驱后在顶部(低渗层)布置水平井挖潜,可以对低渗层大... 设计了三维平板模型驱替实验和岩心驱替实验,应用核磁共振技术,从孔隙尺度研究了河流相储层高含水后期水平井和注入凝胶2种方法挖潜时剩余油分布规律及不同孔喉波及规律。结果表明,水驱后在顶部(低渗层)布置水平井挖潜,可以对低渗层大孔隙有很好的动用,但剩余油依然主要富集于低渗层以及中渗层的中—小孔隙;注入凝胶段塞可以有效调整吸水剖面,对后续水驱有着重要作用,而且与水平井挖潜相比可以有效动用低渗层的大—中孔隙,对低渗层小孔隙也有动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流相油藏 孔隙尺度 高含水期 三维平板模型驱替实验 岩心驱替实验 核磁共振 剩余油分布
下载PDF
胜利油田王斜区块高凝油油藏近井地带储层有机伤害试验研究 被引量:3
15
作者 姜汉桥 杨滨 +2 位作者 姚凯 徐晖 方洋 《石油天然气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08-111,共4页
高凝油油藏由于其特有的相态变化,导致其开发过程和开发机理的复杂性。为了分析注水温度变化对高凝油渗流特性的影响,采用胜利油田王斜区块岩心和高凝油油样,进行了油相渗透率和流动能力随温度变化的试验研究,并测定了该油样的全粘温曲... 高凝油油藏由于其特有的相态变化,导致其开发过程和开发机理的复杂性。为了分析注水温度变化对高凝油渗流特性的影响,采用胜利油田王斜区块岩心和高凝油油样,进行了油相渗透率和流动能力随温度变化的试验研究,并测定了该油样的全粘温曲线,以评价温度变化对岩心渗透率的损害程度。通过降温和升温2个过程,采用原油驱替试验揭示了该区块高凝油油藏"冷伤害"机理是由于注水介质温度和储层特征共同引起的胶质、沥青质和石蜡复合作用的部分可逆伤害。最后给出了开发王斜区块高凝油油藏的技术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凝油油藏 储层伤害 水驱 粘温曲线 非稳态驱替
下载PDF
不完全可逆变形介质油藏流体渗流模型及其数值解 被引量:3
16
作者 姜汉桥 刘奋 刘伟 《水动力学研究与进展(A辑)》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343-348,共6页
由于地层压力变化引起地层变形具有不完全可逆性 ,导致地层渗透率和孔隙度随压力变化也具有不完全可逆性。本文建立了不完全可逆变形介质油藏流体渗流模型 ,综合采取了状态方程隐式处理和Richtmyer线性化方法 ,有效地对不完全可逆变形... 由于地层压力变化引起地层变形具有不完全可逆性 ,导致地层渗透率和孔隙度随压力变化也具有不完全可逆性。本文建立了不完全可逆变形介质油藏流体渗流模型 ,综合采取了状态方程隐式处理和Richtmyer线性化方法 ,有效地对不完全可逆变形介质油藏流体渗流问题进行了数值解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完全可逆变形介质 渗流模型 数值解 开采特征 油藏
下载PDF
区块堵水方案最优化设计研究 被引量:13
17
作者 姜汉桥 陈月明 《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1991年第6期39-45,共7页
用油藏模拟器对堵水后的生产情况进行了预测,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区块堵水方案优化设计的数学模型,该模型适用于中小型油田堵水方案的优化设计,可以方便地确定出在整个区块上需要进行堵水的注水井和层位,使堵水后的经济效益达到最好。优化... 用油藏模拟器对堵水后的生产情况进行了预测,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区块堵水方案优化设计的数学模型,该模型适用于中小型油田堵水方案的优化设计,可以方便地确定出在整个区块上需要进行堵水的注水井和层位,使堵水后的经济效益达到最好。优化设计数学模型在埕东油田获得了成功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藏模型 堵水预测 数学模型 优化设计 埕东油田
下载PDF
区块整体堵水增产模型的建立和应用 被引量:6
18
作者 姜汉桥 陈月明 《石油钻采工艺》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2期67-72,共6页
现有的油藏模型(如黑油模型)可以用来模拟堵水与增产的关系,但由于在油藏模型中,控制变量和响应变量之间的关系很复杂,堵水与增产之间没有解析关系表达,如果把油藏模型直接引入到最优化计算程序中,将使问题复杂化,甚至发生优化计算不收... 现有的油藏模型(如黑油模型)可以用来模拟堵水与增产的关系,但由于在油藏模型中,控制变量和响应变量之间的关系很复杂,堵水与增产之间没有解析关系表达,如果把油藏模型直接引入到最优化计算程序中,将使问题复杂化,甚至发生优化计算不收敛。在还不完全了解生产过程的控制变量(生产决策变量)和响应变量(开发指标)之间的解析关系时,用回归分析方法来解决生产过程的最优化问题是一个比较有效的方法。区块整体堵水(亦称调剖)能使油层在纵向上改善吸水剖面,在平面上改变水流的原有流动场,从而有效控制油田出水。本文以油藏模拟器为基本手段,用回归正交设计建立了区块整体堵水增产模型。经埕东油田应用表明,建立的增产模型计算结果合理可靠,且使优化设计计算得到简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堵水 增产效果 油藏模拟 油井
下载PDF
特高含水期油田的优势渗流通道预警及差异化调整策略 被引量:26
19
作者 姜汉桥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14-119,共6页
针对特高含水期油藏发育优势渗流通道所引起的主要生产矛盾,根据优势渗流通道的潜在地质特征和动态形成特征,从不同角度给出优势渗流通道的概念,应用预警理论和油藏工程原理,建立优势渗流通道的预警模型和不同发育级别优势渗流通道的动... 针对特高含水期油藏发育优势渗流通道所引起的主要生产矛盾,根据优势渗流通道的潜在地质特征和动态形成特征,从不同角度给出优势渗流通道的概念,应用预警理论和油藏工程原理,建立优势渗流通道的预警模型和不同发育级别优势渗流通道的动态判别方法,用以识别特高含水期油藏中优势渗流通道严重发育、一般发育和不发育三个级别的区域分布。通过数值模拟研究,给出了治理不同发育级别优势渗流通道的深部封窜方法和深部调驱方法的条件和界限;基于封窜和调驱的见效机制和效果构成研究,揭示了治理优势渗流通道后的有效驱替接替方式是发挥封窜和调驱潜力的技术关键;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具有优势渗流通道的特高含水期油藏差异化精细调整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藏 优势渗流通道 预警方法 差异化调整
下载PDF
烷基糖苷与重烷基苯磺酸盐复配体系性能研究 被引量:4
20
作者 姜汉桥 孙传宗 《中国海上油气》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44-46,共3页
用质量比为1∶1的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烷基糖苷和阴离子表面活性剂重烷基苯磺酸盐的复配物,与部分水解聚丙烯酰胺组成了一种新型的二元复合驱油体系。室内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复配后的二元体系与大庆原油之间的界面张力值在45~80℃之间可达... 用质量比为1∶1的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烷基糖苷和阴离子表面活性剂重烷基苯磺酸盐的复配物,与部分水解聚丙烯酰胺组成了一种新型的二元复合驱油体系。室内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复配后的二元体系与大庆原油之间的界面张力值在45~80℃之间可达到超低,并且具有较好的抗盐和抗二价离子的性能;此二元复合体系在水驱后能进一步提高采收率,在聚驱后能进一步启动和驱替残余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配 二元复合体系 界面张力 采收率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