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5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富血小板血浆及浓缩生长因子和微纳米3D复合支架修复兔桡骨缺损的比较 被引量:1
1
作者 冯俊铭 熊贤梅 +7 位作者 马立琼 张严 陈梓杰 李世杰 陈柏行 姜自伟 曾展鹏 高怡加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1906-1913,共8页
背景:近年来,富血小板血浆、浓缩生长因子和3D打印的纳米级羟基磷灰石支架成为骨移植的热门研究材料,目前这些材料的研究方向较分散,现有研究中鲜有针对大段骨缺损的治疗且缺乏不同类型材料的比较,因长骨干的主要成分为皮质骨,其愈合更... 背景:近年来,富血小板血浆、浓缩生长因子和3D打印的纳米级羟基磷灰石支架成为骨移植的热门研究材料,目前这些材料的研究方向较分散,现有研究中鲜有针对大段骨缺损的治疗且缺乏不同类型材料的比较,因长骨干的主要成分为皮质骨,其愈合更具挑战。目的:通过实验评估和比较富血小板血浆、浓缩生长因子和微纳米3D复合支架对骨缺损愈合的影响。方法:纳入32只新西兰大白兔,制备桡骨15 mm骨缺损模型,根据不同移植物随机分为4组:空白组(不做处理)、富血小板血浆组(富血小板血浆)、浓缩生长因子组(浓缩生长因子)和3D复合支架组(微纳米3D复合支架),每组8只。术后第1天及第6,12周行X射线检查,在术后12周先行行为学观察,之后取兔尺桡骨标本行Micro CT扫描,对比骨密度和骨体积分数,最后将骨标本切片后显微镜下观察。结果与结论:①富血小板血浆组、浓缩生长因子组和3D复合支架组均有不同程度的新骨形成,行为学观察差异较小;而空白组基本无新骨形成,术后12周均出现明显的跛行;②在术后6,12周的X射线成像上各干预组要优于空白组,而各干预组之间对比灰度值差异也较明显,但富血小板血浆组和浓缩生长因子组在12周未见明显差异;③术后12周富血小板血浆组和浓缩生长因子组在骨密度和骨量对比上无显著差异,但各参数均优于3D复合支架组;④提示富血小板血浆和浓缩生长因子无疑能促进早期新骨形成,且两者在长远影响中无明显差异;由羟基磷灰石制作的无机材料支架难以完全促进骨缺损愈合,需加入其他有机成分改善其性能才能发挥最大的成骨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缺损 富血小板血浆 浓缩生长因子 羟基磷灰石 复合支架 桡骨 骨愈合
下载PDF
木犀草素对骨缺损成骨修复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汤胜尧 胡珉华 +4 位作者 周若愚 孙伟鹏 唐鑫陶 林海雄 姜自伟 《中国药房》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807-813,共7页
目的探讨木犀草素对骨缺损成骨修复的作用及机制。方法通过网络药理学方法筛选木犀草素治疗骨缺损的作用靶点及潜在通路,利用Hub基因筛选排名前2位的靶点进行分子对接验证,以结合能作为评判标准。对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及脐静脉... 目的探讨木犀草素对骨缺损成骨修复的作用及机制。方法通过网络药理学方法筛选木犀草素治疗骨缺损的作用靶点及潜在通路,利用Hub基因筛选排名前2位的靶点进行分子对接验证,以结合能作为评判标准。对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及脐静脉内皮细胞(RUVEC)进行体外实验,采用碱性磷酸酶染色、茜素红S染色、体外血管形成实验进行表型验证,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蛋白激酶B1(Akt1)蛋白的表达情况,以验证木犀草素对BMSC成骨分化及RUVEC体外血管形成的作用机制。结果网络药理学结果显示,木犀草素对骨缺损的血管形成和骨修复作用主要与Akt1、SRC蛋白、雌激素受体1、表皮生长因子受体、环加氧酶2、基质金属蛋白酶9靶点有关,且与PI3K/Akt信号通路关系密切。分子对接结果显示,木犀草素与Akt1、SRC蛋白结合稳定。体外实验结果表明,木犀草素能显著增高BMSC内碱性磷酸酶的表达水平和活性,增加钙盐沉积和钙化结节的数量,促进BMSC的钙化;与木犀草素0μmol/L组比较,木犀草素1、10μmol/L组的RUVEC血管形成能力显著增强、血管长度显著增加,PI3K、Akt1的蛋白表达水平显著提高(P<0.05或P<0.01),且浓度越高效果越好。结论木犀草素可能通过激活PI3K/Akt信号通路,促进PI3K、Akt1蛋白的表达来发挥增强骨折端的血管形成及骨修复的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犀草素 骨缺损 成骨修复 血管形成 网络药理学 分子对接
下载PDF
柚皮苷调控成骨细胞成骨分化的机制 被引量:1
3
作者 吴晶晶 林海雄 +2 位作者 孙伟鹏 李紫阁 姜自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1722-1727,共6页
背景:研究发现,柚皮苷主要通过Wnt、转化生长因子β、MAPK信号通路、破骨细胞信号通路等直接影响骨代谢,通过P13K-Akt、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信号通路等间接调节骨代谢,具有促进骨损伤修复、减缓骨质疏松的作用。目的:探讨柚皮苷通过下调miR... 背景:研究发现,柚皮苷主要通过Wnt、转化生长因子β、MAPK信号通路、破骨细胞信号通路等直接影响骨代谢,通过P13K-Akt、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信号通路等间接调节骨代谢,具有促进骨损伤修复、减缓骨质疏松的作用。目的:探讨柚皮苷通过下调miR-206表达靶向激活缝隙连接蛋白43/ERK1信号通路对成骨细胞增殖和成骨分化的影响。方法:将大鼠成骨细胞(ROB细胞)经不同质量浓度柚皮苷(1,10,100 mg/L及1,10 g/L)处理培养,并进行CCK-8实验检测细胞增殖情况,筛选出柚皮苷质量浓度100 mg/L及1,10 g/L用于后续实验,并以未给药培养做对照组。RT-qPCR检测ROB细胞中miR-206、缝隙连接蛋白43及ERK1 mRNA相对表达水平,验证其靶向关系;Western blot检测ROB细胞中ERK1/2、P-ERK蛋白的表达水平;碱性磷酸酶染色及茜素红染色观察ROB细胞内碱性磷酸酶活性及细胞钙化能力。结果与结论:①柚皮苷能显著促进ROB细胞的增殖活性(P<0.05),柚皮苷在一定质量浓度范围内,随着给药浓度升高,ROB细胞吸光度值和相对增殖率均相应升高,在质量浓度为1 g/L时细胞增殖活性最强;②柚皮苷能显著抑制ROB细胞内miR-206 mRNA的表达并靶向促进成骨分化指标缝隙连接蛋白43 mRNA及ERK1/2、P-ERK蛋白的表达(P<0.05);③碱性磷酸酶染色及茜素红染色结果提示柚皮苷能显著促进ROB细胞内碱性磷酸酶活性和表达以及细胞钙化能力水平(P<0.05),其中1 g/L质量浓度处理的效果最佳;④柚皮苷通过下调miR-206表达,靶向激活缝隙连接蛋白43/ERK1信号通路,进而促进ROB细胞增殖活性及成骨分化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柚皮苷 miR-206 CX43 ERK1 成骨细胞 骨损伤 骨碎补 MIRNAS
下载PDF
运用胡希恕六经八纲辨证理论探究经方治疗血证的规律
4
作者 易苗 李莉 姜自伟 《陕西中医》 CAS 2023年第12期1771-1774,共4页
胡希恕先生是现代著名的经方临床家、教育家,率先提出了六经来源于八纲的论断,并运用六经八纲辨证理论指导经方的临床运用,取得了不凡的效果。血证是中医临床的一类常见病与疑难病,也是中医治疗急症的优势病种之一,现运用胡希恕经方六... 胡希恕先生是现代著名的经方临床家、教育家,率先提出了六经来源于八纲的论断,并运用六经八纲辨证理论指导经方的临床运用,取得了不凡的效果。血证是中医临床的一类常见病与疑难病,也是中医治疗急症的优势病种之一,现运用胡希恕经方六经八纲辨证理论,结合《伤寒杂病论》原文,探讨经方治疗血证的规律,旨在为血证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证 胡希恕 六经八纲 张仲景 经方 方证对应
下载PDF
股骨转子间骨折不同固定方式影响股骨近端应力的有限元分析 被引量:6
5
作者 姜自伟 黄枫 +4 位作者 郑晓辉 虎群盛 庞智晖 周广全 李悦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4期6599-6605,共7页
背景:股骨转子间骨折髓内与髓外固定方式的力学特点一直是有限元研究的热点,但国内对于股骨近端张力及压力侧对比研究较少。课题组研究发现,股骨近端应力带的分布是研究骨折及内固定设计与使用的重要依据。目的:探讨股骨转子间骨折采用... 背景:股骨转子间骨折髓内与髓外固定方式的力学特点一直是有限元研究的热点,但国内对于股骨近端张力及压力侧对比研究较少。课题组研究发现,股骨近端应力带的分布是研究骨折及内固定设计与使用的重要依据。目的:探讨股骨转子间骨折采用髓内及髓外固定对股骨近端压力侧及张力侧的应力影响。方法:通过对志愿者股骨CT扫描,Mimics建模,模拟EvansⅠ型股骨转子间骨折,分别采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及动力髋螺钉固定,模拟双下肢负重时股骨近端的应力状况,运用Abaqus 6.13有限元分析软件进行计算,并对不同固定方式下股骨近端、固定器械压力侧及张力侧的应力进行分析。结果与结论:(1)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组压力侧及张力侧的应力均小于动力髋螺钉组,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固定后股骨近端的应力更加趋向于生理状态;(2)结果提示,股骨转子间骨折髓内固定较髓外固定具有更好的力学优势,髓内固定有利于股骨近端压力侧及张力侧的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 骨折 应力 物理 有限元分析 组织工程 骨科植入物 骨植入物 股骨转子间骨折 张应力 压应力 有限元 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
下载PDF
PFNA-Ⅱ治疗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动态有限元研究 被引量:13
6
作者 姜自伟 虎群盛 +3 位作者 黄枫 郑晓辉 赵京涛 周琦石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3期14-17,21,共5页
目的采用有限元方法动态分析亚洲型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Ⅱ)治疗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后不同阶段的生物力学性能,为临床上合理使用PFNA-Ⅱ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建立PFNA-Ⅱ固定Evans-JensenⅣ型股骨转子间骨折模型,通过调整骨折端... 目的采用有限元方法动态分析亚洲型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Ⅱ)治疗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后不同阶段的生物力学性能,为临床上合理使用PFNA-Ⅱ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建立PFNA-Ⅱ固定Evans-JensenⅣ型股骨转子间骨折模型,通过调整骨折端的接触关系和去除PFNA-Ⅱ模拟骨折愈合和取出内固定后的情况,利用有限元计算各模型的应力峰值和生物力学稳定性,并与正常股骨模型进行比较。结果 PFNA-Ⅱ固定EvansJensenⅣ型股骨转子间骨折后的应力集中位于螺旋刀片与主钉的交界部位,骨折愈合后内固定应力峰值上升。取出内固定后股骨颈区域的应力明显上升,骨骼稳定性下降。结论在股骨转子间骨折愈合后为避免内固定断裂应去除PFNA-Ⅱ,但需要注意防范股骨颈骨折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转子间骨折 内固定 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 有限元分析
下载PDF
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的影响因素 被引量:14
7
作者 姜自伟 黄枫 +2 位作者 郑晓辉 劳永生 赵京涛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2期4112-4115,共4页
目的:探讨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的影响因素。方法:2008年1月至2009年3月,收治89例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术后8~12个月对髋关节功能采用Harris髋关节评分标准评定。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包,首先进行单因素分析,采用χ... 目的:探讨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的影响因素。方法:2008年1月至2009年3月,收治89例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术后8~12个月对髋关节功能采用Harris髋关节评分标准评定。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包,首先进行单因素分析,采用χ2检验对年龄、性别、致伤原因、术前ASA分级、受伤至手术时间、伤前髋关节功能、术前合并症、骨折分型、骨质疏松、内固定方式、复位质量、术后负重锻炼时间、是否行CPM功能锻炼、是否内服中药、术后并发症共15个因素与股骨粗隆间骨折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相关关系进行单因素分析,逐一剔除无统计学意义的变量。在单因素分析基础上,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股骨粗隆间骨折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因素。结果:Harris评分:优55例,良10例,一般10例,差14例。优良率为73.03%。对影响股骨粗隆间骨折髋关节功能各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后表明:术前ASA分级、受伤前髋关节功能、骨质疏松、内固定方式、复位质量、有无内服中药6个因素有显著性意义(P<0.0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表明:术前ASA分级、伤前髋关节功能、骨质疏松、内固定方式、复位质量5个因素是影响髋关节功能的主要因素(P<0.05)。结论:股骨粗隆间骨折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需要多方面综合协调来确保疗效。首先伤前要充分评估患肢的功能,骨质疏松及ASA分级情况,术中应根据骨折分型选择合适的内固定方式,保证复位质量,术后应早期功能锻炼,同时辨证服用中药辅助治疗,以便最大程度地提高疗效,减少并发症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骨折 术后功能 LOGISTIC回归 影响因素
下载PDF
骨碎补总黄酮对大鼠胫骨牵张末期BMP-2与Smad-1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9
8
作者 姜自伟 曾景奇 +4 位作者 李悦 黄枫 王凡 余翔 朱海峰 《辽宁中医杂志》 CAS 2018年第1期166-168,I0007,共4页
目的:探讨骨碎补总黄酮干预下BMP-2与Smad-1在大鼠胫骨牵张成骨末期中的表达。方法:40只大鼠建立大鼠胫骨牵张成骨模型,随机分成4组,分别为对照组、中药组、阻遏剂组及阻遏剂加中药组,每组10只。所有大鼠于牵张第20天时给予拍片评估,... 目的:探讨骨碎补总黄酮干预下BMP-2与Smad-1在大鼠胫骨牵张成骨末期中的表达。方法:40只大鼠建立大鼠胫骨牵张成骨模型,随机分成4组,分别为对照组、中药组、阻遏剂组及阻遏剂加中药组,每组10只。所有大鼠于牵张第20天时给予拍片评估,处死,取标本,HE染色评价成骨质量,用免疫组化分析各组BMP-2与Smad-1的表达。结果:中药组BMP-2与Smad-1的表达最高(P〈0.05),阻遏剂加中药组明显高于阻遏剂组(P〈0.05)。结论:BMP-2与Smad-1的表达在牵张成骨期间对成骨有重要促进作用,补肾法可以促进大鼠胫骨牵张末期BMP-2与Smad-1的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碎补总黄酮 BMP-2 Smad-1 牵张成骨
原文传递
肱骨近端骨折改良Neer分型的四部评分法 被引量:13
9
作者 姜自伟 欧阳崇志 +2 位作者 黄枫 郑晓辉 劳永生 《中医正骨》 2015年第9期64-66,共3页
Neer分型是常用的肱骨近端骨折分型方法,可以指导医生准确地判断和评估预后,指导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法。但该方法是以骨折部位、移位程度和骨折的病理解剖为依据而形成的分型系统,未考虑血供、骨折稳定性等因素,在临床使用中也存在一些不... Neer分型是常用的肱骨近端骨折分型方法,可以指导医生准确地判断和评估预后,指导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法。但该方法是以骨折部位、移位程度和骨折的病理解剖为依据而形成的分型系统,未考虑血供、骨折稳定性等因素,在临床使用中也存在一些不足。本文从Neer分型的内涵、不足及四部评分法的计算方法等几个方面对肱骨近端骨折改良Neer分型的四部评分法进行了阐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肱骨骨折 肩骨折 NEER 分型 四部评分法
下载PDF
数字化夹板设计及有限元分析 被引量:4
10
作者 姜自伟 黄枫 +6 位作者 成思源 郑晓辉 孙世栋 赵京涛 丛海宸 孙汉桥 董航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1052-1056,共5页
背景:四肢骨折夹板固定是常用的治疗方法,但存在夹板制作无个体化差异,夹板易松脱,患者不能自我调整等弊端。目的:探索数字化夹板的设计方法及有限元分析。方法:通过前臂CT扫描,体表数据提取,逆向建模,修饰,制作出数字化夹板模型,并建... 背景:四肢骨折夹板固定是常用的治疗方法,但存在夹板制作无个体化差异,夹板易松脱,患者不能自我调整等弊端。目的:探索数字化夹板的设计方法及有限元分析。方法:通过前臂CT扫描,体表数据提取,逆向建模,修饰,制作出数字化夹板模型,并建立前臂及夹板有限元模型,赋予相应的材料属性及力学加载,通过有限元分析计算肢体总体、骨骼、软组织及夹板最大应力及位移。结果与结论:数字化夹板具有较好的肢体贴服性,对皮肤的压力比较均衡,固定过程中在允许骨折微动的同时较好保持了夹板系统的稳定性。结果表明,通过数字化建模技术可以设计出肢体贴服性强的夹板,并且显示了较好的骨折固定及力学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化 夹板 有限元 组织工程 骨科植入物 数字化骨科
下载PDF
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PFNA固定术后整体稳定性的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5
11
作者 姜自伟 黄枫 +4 位作者 郑晓辉 庞智晖 周广全 李悦 虎群盛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16年第2期70-73,共4页
目的:分析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PFNA固定后整体稳定性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92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对其固定后整体稳定性进行评价并统计分析。结果:对92例患者PFNA固定后的整体稳定程度进行评价,其中稳定71例,不稳定21例,... 目的:分析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PFNA固定后整体稳定性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92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对其固定后整体稳定性进行评价并统计分析。结果:对92例患者PFNA固定后的整体稳定程度进行评价,其中稳定71例,不稳定21例,稳定率77.2%。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表明:骨质疏松、后内侧皮质完整程度、螺旋刀的置入位置等3因素对整体稳定性的影响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骨质疏松、后内侧皮质完整程度、螺旋刀的置入位置是影响PFNA固定后整体稳定性的主要因素,合理置钉区内置入螺旋刀有利于提高骨折固定后的整体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转子间骨折 PFNA 稳定性 TAD
原文传递
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的围手术期风险评估与控制 被引量:6
12
作者 姜自伟 黄枫 +1 位作者 郑晓辉 劳永生 《中医正骨》 2015年第8期33-35,共3页
目的:探讨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围手术期风险评估与控制的临床意义。方法:2013年2月至2014年6月,对接受手术治疗的91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实施围手术期风险评估与控制措施,男40例、女51例。年龄66~97岁,中位数79岁。骨折按照Ev... 目的:探讨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围手术期风险评估与控制的临床意义。方法:2013年2月至2014年6月,对接受手术治疗的91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实施围手术期风险评估与控制措施,男40例、女51例。年龄66~97岁,中位数79岁。骨折按照Evans分型,Ⅰ型14例、Ⅱ型25例、Ⅲ型40例、Ⅳ型12例。合并高血压病40例、冠心病18例、糖尿病37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9例。受伤至手术时间1~6 d,中位数3 d。治疗后观察并发症发生等情况。结果:82例采用腰硬联合麻醉,9例采用气管插管全身麻醉。2例采用动力髋螺钉固定,77例采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固定,9例采用倚天钉固定,3例采用股骨近端解剖钢板固定。48例患者进行输血治疗,输血量200~400 m L,中位数229 m L。8例患者术后因血氧饱和度偏低、血压较高等原因转入ICU观察治疗1~3 d。术后1例患者出现心肌梗死,治疗后好转;2例患者出现脑梗塞,治疗后出现偏瘫症状;2例患者出现肺部感染,治疗后痊愈;2例患者术后1~3 d出现急性心力衰竭,治疗后好转;6例患者术后7 d出现认知障碍,治疗后好转;1例患者出现肺栓塞,抢救无效死亡。结论:对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实施围手术期风险评估与控制,可减少并发症、降低死亡率,有助于促进患者疾病恢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髋骨折 围手术期 危险性评估 POSSUM评分
下载PDF
辨稳论治——从有限元分析角度探讨微观辨证在中医骨伤领域的发展 被引量:5
13
作者 姜自伟 黄枫 +2 位作者 庞智晖 赵京涛 周广全 《中医正骨》 2012年第12期77-78,共2页
微观辨证是对辨证论治体系的发展和补充,是中医药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微观辨证在中医骨伤领域尚处于起步阶段,有限元技术的运用和发展为微观辨证在该领域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本文结合中医骨伤科临床实际,提出"辨稳论治&qu... 微观辨证是对辨证论治体系的发展和补充,是中医药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微观辨证在中医骨伤领域尚处于起步阶段,有限元技术的运用和发展为微观辨证在该领域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本文结合中医骨伤科临床实际,提出"辨稳论治"的概念,从有限元分析角度分析探讨了微观辨证在中医骨伤领域的发展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限元分析 中医骨伤科学 微观辨证 辨证论治 辨稳论治
下载PDF
椎体成形术中骨水泥渗漏的预防策略 被引量:3
14
作者 姜自伟 梁德 +1 位作者 张顺聪 江晓兵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10年第4期186-187,共2页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骨水泥渗漏原因和预防策略。方法:对102例发生渗漏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包括临床资料及CT、MRI检查。结果:椎体成形后,疼痛缓解率可以达到92.1%,31%病人发生不同程度渗漏,其中1例患者术后出现外周肺动脉的栓塞...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骨水泥渗漏原因和预防策略。方法:对102例发生渗漏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包括临床资料及CT、MRI检查。结果:椎体成形后,疼痛缓解率可以达到92.1%,31%病人发生不同程度渗漏,其中1例患者术后出现外周肺动脉的栓塞。结论:掌握好操作技术及合理运用骨水泥,骨水泥的渗漏是可以减少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椎体成形术 骨水泥渗漏 预防策略
原文传递
草木犀流浸液片联合中药对术后肿胀的影响 被引量:4
15
作者 姜自伟 劳永生 郑晓辉 《中医临床研究》 2010年第14期3-4,共2页
目的:观察草木犀流浸液片联合中药治疗髋部骨折术后肢体肿胀的综合疗效。方法:选取髋部骨折术后患者60例采用随机单盲对照研究,根据用药情况将患者分为治疗组、对照组,每组30例,治疗组服用草木犀流浸液片联合中药,对照组注射甘露... 目的:观察草木犀流浸液片联合中药治疗髋部骨折术后肢体肿胀的综合疗效。方法:选取髋部骨折术后患者60例采用随机单盲对照研究,根据用药情况将患者分为治疗组、对照组,每组30例,治疗组服用草木犀流浸液片联合中药,对照组注射甘露醇联合中药,比较两组患者肢体肿胀消退的程度和治疗时间。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在术后前三天效果稍差(P〈0.05)。三天后疗效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草木犀流浸液片联合中药对髋部骨折术后肿胀治疗疗效确切,使用安全方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木犀流浸液片 髋部骨折术后 肢体肿胀
下载PDF
腓骨骨折治疗方案选择 被引量:1
16
作者 姜自伟 黄枫 +1 位作者 郑晓辉 赵京涛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13年第3期199-201,共3页
目的:总结不同损伤情况下腓骨骨折的治疗方案。方法:选择2009—2011年在本院治疗的182例包含腓骨骨折患者,对腓骨骨折类型及治疗结果进行回顾分析。结果:所有患者20例行石膏托固定,162例行手术治疗,其中37例合并的腓骨骨折未行固定。治... 目的:总结不同损伤情况下腓骨骨折的治疗方案。方法:选择2009—2011年在本院治疗的182例包含腓骨骨折患者,对腓骨骨折类型及治疗结果进行回顾分析。结果:所有患者20例行石膏托固定,162例行手术治疗,其中37例合并的腓骨骨折未行固定。治疗总体优良率90%。结论:在不同的损伤情况下,对腓骨骨折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案,可以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腓骨骨折 治疗方案 固定方式
原文传递
中医伤科学实习考核方案的改进 被引量:3
17
作者 姜自伟 黄枫 +1 位作者 郑晓辉 劳永生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0年第8期78-79,共2页
考核是临床医学教育的重要内容,是测试医学生是否合格的重要手段,笔者对2005级临床本科骨伤科专业方向的实习学生的出科考核进行新的尝试。结果表明,考试方案不但能够更全面了解学生在临床实习过程中对基础理论及基本技能掌握的情况,而... 考核是临床医学教育的重要内容,是测试医学生是否合格的重要手段,笔者对2005级临床本科骨伤科专业方向的实习学生的出科考核进行新的尝试。结果表明,考试方案不但能够更全面了解学生在临床实习过程中对基础理论及基本技能掌握的情况,而且有利于学员在今后实习中更自觉地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临床操作的训练,病历的书写,同时注重医患沟通等人文素质的培养,有利于提高实习生的医生角色意识,提高临床能力及活跃临床思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习考核 改进 人文素质
下载PDF
三角固定髓内钉对A2.2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稳定性及抗扭转性的影响
18
作者 姜自伟 黄枫 +3 位作者 郑晓辉 虎群盛 李悦 孙世栋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8期62-64,共3页
目的探讨三角固定髓内钉(TPFNA)对A2.2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稳定性及抗扭转性的影响。方法选取6对新鲜成人股骨标本制作A2.2型股骨转子间骨折模型。将骨折模型随机分为TPFNA组和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组,每组同侧6肢,分别给予TPFNA、PFN... 目的探讨三角固定髓内钉(TPFNA)对A2.2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稳定性及抗扭转性的影响。方法选取6对新鲜成人股骨标本制作A2.2型股骨转子间骨折模型。将骨折模型随机分为TPFNA组和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组,每组同侧6肢,分别给予TPFNA、PFNA固定。记录100、200、300、400、500、600 N垂直压缩状态下位移情况及扭转角为1°、2°、3°、4°、5°时的扭矩。结果 TPFNA组在200、300、400、500、600 N垂直压缩状态下的位移均小于PFNA组(P均<0.05)。TPFNA组扭转角为2°、3°、4°、5°时的扭矩均大于PFNA组(P均<0.05)。结论A2.2型股骨转子间骨折行TPFNA固定的稳定性及抗扭转能力均较好,均优于PFN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转子间骨折 三角固定髓内钉 端防旋髓内钉
下载PDF
手法复位夹板固定结合微创植骨治疗不稳定型桡骨远端骨折
19
作者 姜自伟 黄枫 +4 位作者 劳永生 赵京涛 罗伟东 高怡加 蔡群斌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13年第11期163-164,共2页
目的:采用手法复位夹板固定结合微创植骨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并对其临床疗效进行初步评价。方法:2010年9月—2012年10月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11例,透视下采用对骨折进行手法复位局部注射式骨水泥植骨并夹板固定。术后随访,按改良Mcb... 目的:采用手法复位夹板固定结合微创植骨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并对其临床疗效进行初步评价。方法:2010年9月—2012年10月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11例,透视下采用对骨折进行手法复位局部注射式骨水泥植骨并夹板固定。术后随访,按改良Mcbride法进行评分,并观察影像学的改变。结果:11例患者均采用注射植骨夹板固定治疗,术后获3~12个月随访,平均6.2个月。按改良Mcbride评分,优7例,良2例,可1例,差1例,优良率81.8%。术后掌倾角0°~18°,平均11.4°;尺偏角10°~28°,平均20.2°,短缩0~6mm,平均2.3mm。术后8~14周骨折愈合,平均10.1周。所有伤口无感染,1例患者出现骨水泥腱周渗漏。结论:手法复位夹板固定结合微创植骨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可减少骨折再移位的发生,有利于关节功能的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夹板固定 微创植骨 不稳定 桡骨远端骨折
原文传递
浮肩损伤并早期缺血性肌挛缩一例
20
作者 姜自伟 黄枫 +1 位作者 郑晓辉 赵京涛 《海南医学》 CAS 2012年第17期135-136,共2页
浮肩损伤是指锁骨骨折或肩锁关节脱位合并同侧肩胛颈骨折而造成肩关节上部悬吊复合体结构双重破坏的肩部严重损伤。因该损伤常因高处跌落等直接暴力引起,邻近组织常遭受不同程度的损伤。血气胸、肋骨骨折、肺挫伤、臂丛神经及血管损伤... 浮肩损伤是指锁骨骨折或肩锁关节脱位合并同侧肩胛颈骨折而造成肩关节上部悬吊复合体结构双重破坏的肩部严重损伤。因该损伤常因高处跌落等直接暴力引起,邻近组织常遭受不同程度的损伤。血气胸、肋骨骨折、肺挫伤、臂丛神经及血管损伤是比较常见的并发症。血管损伤以钝挫伤为主,较少发生血管破裂,处理及时效果良好。我院收治一例浮肩损伤合并血管破裂并发上肢早期缺血性肌挛缩的病例,现报道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肩损伤 腋动脉 腋静脉 缺血性肌挛缩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