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8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酚类成分及其组合对P.aeruginosa PAO1的抑制效果研究
1
作者 刁春华 杨秀芳 +4 位作者 涂云飞 宋鹏鹏 左小博 苏小琴 孔俊豪 《茶叶通讯》 2024年第1期85-90,共6页
为研究茶叶酚类成分及其复方对P.aeruginosa PAO1的体外抑制作用,筛选出用药量最低的最佳抑菌组方,采用倍比稀释法结合刃天青显色测定5种酚类成分对P.aeruginosa PAO1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并采用响应面法研究对P.aeruginosa PAO1具有较... 为研究茶叶酚类成分及其复方对P.aeruginosa PAO1的体外抑制作用,筛选出用药量最低的最佳抑菌组方,采用倍比稀释法结合刃天青显色测定5种酚类成分对P.aeruginosa PAO1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并采用响应面法研究对P.aeruginosa PAO1具有较强抑制作用的最佳配伍。结果表明5种酚类成分对P.aeruginosa PAO1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5种茶叶活性成分对P.aeruginosa PAO1的抑菌性大小为:EGCG>TF60=ECG>EGC>EC。响应面分析结果表明,EGCG、EGC、ECG、TF60这4种酚类成分以1.0∶4.0∶4.81∶4.0的比例配伍时对P.aeruginosa PAO1具有最佳抑菌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叶 酚类成分 铜绿假单胞菌 抑菌活性
下载PDF
茶黄素的毒理学评价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孔俊豪 刁春华 +4 位作者 谭蓉 左小博 涂云飞 苏小琴 杨秀芳 《中国食品添加剂》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24-134,共11页
目的:对酶促合成茶黄素的毒理学安全性进行系统评价,为其应用安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急性经口毒性试验、Ames试验、骨髓细胞微核试验、精子畸形试验和大鼠30 d喂养试验等毒理学评价试验,评估茶黄素的生物安全性。结果:茶黄素对小... 目的:对酶促合成茶黄素的毒理学安全性进行系统评价,为其应用安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急性经口毒性试验、Ames试验、骨髓细胞微核试验、精子畸形试验和大鼠30 d喂养试验等毒理学评价试验,评估茶黄素的生物安全性。结果:茶黄素对小鼠经口急性毒性的LD50值介于2.33~3.16 g/kg·BW。遗传毒性试验结果未观察到受试物引起致突变作用,大鼠30天喂养试验发现,大鼠体重、进食量、食物利用率以及血液学指标、末期血生化指标(不含血糖)、脏体比等与对照组相比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脏器组织病理学等正常,各剂量组均未见引起大鼠中毒性损伤改变。结论:酶促合成茶黄素急性毒性分级属低毒级,无遗传毒性,在该试验研究剂量和条件下未见明显毒性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黄素 急性毒性试验 遗传毒理性试验 30 d喂养试验
下载PDF
包装方式对颗粒形绿茶贮藏品质和抗氧化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1
3
作者 苏小琴 左小博 +4 位作者 黄伟红 陆德彪 孔俊豪 刁春华 杨秀芳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293-301,共9页
目的探索不同包装方式对颗粒形绿茶贮藏品质和抗氧化活性的影响。方法本研究将颗粒形绿茶分别采用单一铝箔包装和脱氧剂包装,在温度(15±1)℃、相对湿度65%下贮藏24个月,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感官审评方法和色差分析法,研究贮藏过... 目的探索不同包装方式对颗粒形绿茶贮藏品质和抗氧化活性的影响。方法本研究将颗粒形绿茶分别采用单一铝箔包装和脱氧剂包装,在温度(15±1)℃、相对湿度65%下贮藏24个月,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感官审评方法和色差分析法,研究贮藏过程中风味成分和抗氧化活性的动态变化。结果与第0月比,两种包装方式颗粒形绿茶含水量整体呈上升趋势(P<0.05),单一铝箔包装颗粒形绿茶贮藏6个月咖啡碱含量显著下降(P<0.05),贮藏9个月非酯型儿茶素含量显著下降(P<0.05),贮藏12个月茶多酚、酯型儿茶素和儿茶素类总量显著下降(P<0.05)。而脱氧剂包装颗粒形绿茶贮藏12个月茶多酚、非酯型儿茶素、酯型儿茶素含量和儿茶素类总量无显著变化(P>0.05)。贮藏第24个月,单一铝箔和脱氧包装颗粒形绿茶茶汤L分别为93.88和94.49,a分别为-2.25和-2.43,b分别为14.14和13.75,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1,1-diphenyl-2-picrylhydrazyl,DPPH)自由基清除率分别为48.96%和60.87%。相关性结果表明,不同包装方式颗粒形绿茶的DPPH自由基清除率与b/a、茶多酚、表儿茶素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感官审评表明,采用脱氧包装的颗粒形绿茶的汤色、滋味和感官总分始终高于单一铝箔包装。结论相较于单一铝箔包装,采用脱氧包装更有利于保持颗粒形绿茶贮藏品质,从而延长颗粒形绿茶货架期。本研究为颗粒形绿茶贮藏品质控制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颗粒形绿茶 包装方式 贮藏品质 抗氧化活性
原文传递
平阳黄茶适制品种比较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高玉萍 谢前途 +7 位作者 涂云飞 苏小琴 左小博 刁春华 孔俊豪 宿迷菊 王盈峰 叶丽琴 《中国茶叶加工》 2023年第1期77-84,共8页
以16种常见茶树品种为研究对象,利用感官审评结合理化检测的方式,探索平阳黄茶的适制品种。结果表明,在感官审评方面,各品种加工的黄茶汤色以黄、黄绿、嫩绿为主,香气以甜香、清香为主,滋味以鲜、浓、醇爽、醇为主。黄观音、平阳特早、... 以16种常见茶树品种为研究对象,利用感官审评结合理化检测的方式,探索平阳黄茶的适制品种。结果表明,在感官审评方面,各品种加工的黄茶汤色以黄、黄绿、嫩绿为主,香气以甜香、清香为主,滋味以鲜、浓、醇爽、醇为主。黄观音、平阳特早、浙农117三个品种总体得分较高,且能够体现黄茶“三黄”特点。通过色差分析发现,不同品种黄茶a值在0上下,正值居多,b均为正值。在茶汤滋味成分方面,与黄茶样品滋味得分相关性较强的成分为酯型儿茶素含量和EGCG含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阳黄茶 适制性 茶树品种
下载PDF
炒青绿茶贮藏过程中风味物质的变化
5
作者 苏小琴 孔俊豪 +4 位作者 杜颖颖 刁春华 左小博 邹新武 杨秀芳 《中国食品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188-195,共8页
采用气相离子迁移谱技术(GC-IMS)分析不同包装炒青绿茶贮藏过程中挥发性有机物(VOCs)的变化。结果表明:用GC-IMS共检出86种VOCs,其中明确定性59种,包括醛类28种,酮类7种,醇类9种,酯类9种,杂环类4种,酸类1种,含硫化合物1种。随着贮藏时... 采用气相离子迁移谱技术(GC-IMS)分析不同包装炒青绿茶贮藏过程中挥发性有机物(VOCs)的变化。结果表明:用GC-IMS共检出86种VOCs,其中明确定性59种,包括醛类28种,酮类7种,醇类9种,酯类9种,杂环类4种,酸类1种,含硫化合物1种。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炒青绿茶的VOCs整体呈下降趋势。与单一铝箔包装相比,采用铝箔协同脱氧剂包装的炒青绿茶VOCs保留更稳定,其中带清香的(E, E)-2,4-庚二烯醛、庚醛,带栗香的苯甲醛、苯乙醛,带花香的壬醛、6-甲基-5-庚烯-2-酮和带奶酪香的2-庚酮等VOCs含量高。二维谱图显示,不同包装炒青绿茶贮藏中VOCs可实现较好的分离。初步建立了不同包装炒青绿茶贮藏的GC-IMS指纹图谱,为炒青绿茶贮藏中品质的快速评价提供了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炒青绿茶 贮藏 风味物质 气相离子迁移谱技术(GC-IMS)
下载PDF
藤茶功能成分研究及开发应用进展
6
作者 刁春华 杨秀芳 +4 位作者 左小博 涂云飞 苏小琴 宋鹏鹏 孔俊豪 《中国野生植物资源》 CSCD 2023年第12期79-83,共5页
藤茶是葡萄科蛇葡萄属显齿蛇葡萄的嫩茎叶,是我国民间广为流传的民族特色饮用植物,因其富含黄酮类、多酚类化合物受到了广泛的研究和关注。近几年来,学者们对其药理功效方面的研究不断深入。本文根据近年来国内外的最新研究进展,对藤茶... 藤茶是葡萄科蛇葡萄属显齿蛇葡萄的嫩茎叶,是我国民间广为流传的民族特色饮用植物,因其富含黄酮类、多酚类化合物受到了广泛的研究和关注。近几年来,学者们对其药理功效方面的研究不断深入。本文根据近年来国内外的最新研究进展,对藤茶主要物质基础、生物活性、开发利用等进行了梳理归纳,以期为藤茶及其活性成分的应用技术研究、新产品开发提供借鉴与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藤茶 化学成分 生物活性 应用
下载PDF
现制红茶奶茶开封后微生物动态变化规律初探
7
作者 苏小琴 宋鹏鹏 +3 位作者 孔俊豪 左小博 杨秀芳 陈根生 《中国茶叶加工》 2023年第4期51-56,共6页
为探究现制市售红茶奶茶开封后微生物的动态变化规律,文章以市售3家不同品牌加冰和热红茶奶茶为研究对象,在常温(25℃),自然湿度条件下放置6 h,按照国标方法测定现制红茶奶茶中霉菌、酵母菌,大肠菌群和菌落总数含量。结果表明,与第0 h比... 为探究现制市售红茶奶茶开封后微生物的动态变化规律,文章以市售3家不同品牌加冰和热红茶奶茶为研究对象,在常温(25℃),自然湿度条件下放置6 h,按照国标方法测定现制红茶奶茶中霉菌、酵母菌,大肠菌群和菌落总数含量。结果表明,与第0 h比,现制加冰红茶奶茶25℃放置6 h,酵母菌、大肠菌群和菌落总数的含量显著增长(p<0.05),含量范围分别为1.2×10^(2)~2.8×10^(3) CFU/mL、3.0×10^(2)~1.4×10^(5) CFU/mL、6.4×10^(4)~2.7×10^(5) CFU/mL,霉菌含量无显著变化(p>0.05),范围为0~15 CFU/mL。热红茶奶茶25℃放置6 h,未检出霉菌和酵母菌,大肠菌群和菌落总数含量范围分别为0~9.9×10^(4) CFU/mL、0~1.6×10^(5) CFU/mL。现制红茶奶茶开封放置过程中菌落总数和大肠菌群呈增加趋势,加冰红茶奶茶开封后比热红茶奶茶更易滋生大肠菌群、细菌和酵母菌。研究为现制奶茶的卫生质量控制提供理论依据,为消费者科学饮用现制奶茶提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制红茶奶茶 微生物 变化规律 质量控制 科学饮用
下载PDF
茶黄素活性功效、应用现状及对策研究
8
作者 左小博 孔俊豪 +4 位作者 宋鹏鹏 涂云飞 苏小琴 刁春华 杨秀芳 《中国茶叶加工》 2023年第4期57-64,共8页
茶黄素(Theaflavins,TFs)是茶叶中的多酚类物质经发酵(酶促氧化)形成的一类水溶性色素,以苯骈卓酚酮环为母核,具有多个羟基或酚羟基结构,是红茶色素的主要成分,对茶汤色泽和口感具有重要作用。TFs具有调节血脂、抗氧化、抗炎抑菌、抗病... 茶黄素(Theaflavins,TFs)是茶叶中的多酚类物质经发酵(酶促氧化)形成的一类水溶性色素,以苯骈卓酚酮环为母核,具有多个羟基或酚羟基结构,是红茶色素的主要成分,对茶汤色泽和口感具有重要作用。TFs具有调节血脂、抗氧化、抗炎抑菌、抗病毒等药理活性,在食品工业、生物医药、日化产品、生态保护及畜牧养殖等领域极具应用潜力。文章对TFs的理化特性、活性功效、应用现状进行了综述,并针对性提出了TFs应用中面临的问题及对策,以期为TFs功效的深入挖掘及跨界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黄素 活性功效 跨界应用 对策
下载PDF
白芨多糖的酶法精制工艺条件研究 被引量:17
9
作者 孔俊豪 史劲松 +1 位作者 孙达峰 张卫明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4期52-56,共5页
进行白芨多糖的酶法精制工艺研究,初步考察5种蛋白酶对白芨多糖的精制效果,并选择木瓜蛋白酶进一步研究,考察加酶量、pH值、温度和酶解时间对白芨多糖纯度和蛋白残余率的影响,确定了适宜的酶解条件:加酶量8~10mg/g底物,pH7.0~7.5,温... 进行白芨多糖的酶法精制工艺研究,初步考察5种蛋白酶对白芨多糖的精制效果,并选择木瓜蛋白酶进一步研究,考察加酶量、pH值、温度和酶解时间对白芨多糖纯度和蛋白残余率的影响,确定了适宜的酶解条件:加酶量8~10mg/g底物,pH7.0~7.5,温度45~50℃,酶解时间120~150min。精制白芨多糖中葡甘聚糖最高含量可达97.0%,蛋白含量由粗多糖的0.91%下降到0.32%。实验同时进行了酶法随程处理研究,获得的多糖纯度达92.0%。该法提供了一种更为简单的白芨多糖提取和精制工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芨 葡甘聚糖 酶法精制 木瓜蛋白酶
下载PDF
瓜尔胶及其衍生物最新研究进展 被引量:13
10
作者 孔俊豪 史劲松 +2 位作者 孙达峰 张卫明 陈坤 《食品研究与开发》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167-170,共4页
瓜尔胶提取自瓜尔豆种子的内胚乳,主要成分为半乳甘露聚糖,是重要的增稠剂、乳化剂、稳定剂、絮凝剂,在食品、采油、日化、医药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为深入开展瓜尔胶在相关应用领域的科学研究,对其国内外的最新进展进行介绍,主要包... 瓜尔胶提取自瓜尔豆种子的内胚乳,主要成分为半乳甘露聚糖,是重要的增稠剂、乳化剂、稳定剂、絮凝剂,在食品、采油、日化、医药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为深入开展瓜尔胶在相关应用领域的科学研究,对其国内外的最新进展进行介绍,主要包括瓜尔胶的精制纯化、理化性能、改性工艺研究及与其它胶体的复配交联和最新应用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瓜尔胶 半乳甘露聚糖 改性 亲水胶体
下载PDF
冻存茶鲜叶多酚氧化酶动力学特性研究 被引量:6
11
作者 孔俊豪 杨秀芳 +2 位作者 涂云飞 孙庆磊 陈小强 《保鲜与加工》 CAS 2011年第4期9-11,共3页
采用分光光度法对冻存处理的茶树鲜叶的多酚氧化酶(PPO)进行了活性测定,研究了底物浓度、pH值及温度对冻存茶鲜叶PPO活性的影响,建立了茶树鲜叶冻存-萎凋过程的反应动力学方程。结果表明,冻存茶鲜叶PPO酶活的最适条件为:pH值介于4.6~... 采用分光光度法对冻存处理的茶树鲜叶的多酚氧化酶(PPO)进行了活性测定,研究了底物浓度、pH值及温度对冻存茶鲜叶PPO活性的影响,建立了茶树鲜叶冻存-萎凋过程的反应动力学方程。结果表明,冻存茶鲜叶PPO酶活的最适条件为:pH值介于4.6~5.0之间,温度35~60℃。由Michaelis-Menten方程1/v=1.168 8/[S]+3.083 3,得到的动力学参数为:Km=0.378 mol/L,vmax=0.324 U/mi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冻存茶鲜叶 多酚氧化酶 动力学 特性
下载PDF
多酚氧化酶酶学特性研究及其应用进展 被引量:26
12
作者 孔俊豪 孙庆磊 +3 位作者 涂云飞 陈小强 高玉萍 杨秀芳 《中国野生植物资源》 2011年第4期13-17,共5页
多酚氧化酶广泛存在于各类果蔬植物中,其活性调控对于果蔬加工、保藏及茶叶初加工过程具有重要的作用。着重归纳了多酚氧化酶的催化活性及其影响因素,结合果蔬抑褐保鲜及茶叶加工的应用实例进行了分类综述,并指出了多酚氧化酶在未来生... 多酚氧化酶广泛存在于各类果蔬植物中,其活性调控对于果蔬加工、保藏及茶叶初加工过程具有重要的作用。着重归纳了多酚氧化酶的催化活性及其影响因素,结合果蔬抑褐保鲜及茶叶加工的应用实例进行了分类综述,并指出了多酚氧化酶在未来生物技术中的价值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酚氧化酶 酶活 褐变 保鲜 茶叶加工
下载PDF
环境因子对不同茶制品主要品质成分变化的影响及货架期初探 被引量:2
13
作者 孔俊豪 左小博 +3 位作者 涂云飞 谭蓉 苏小琴 杨秀芳 《保鲜与加工》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50-57,共8页
为明确不同贮藏条件对茶制品内含成分的影响,并初步预测产品的货架期。针对影响茶及其制品品质变化的主要环境因素,研究了水分、温度和光照因子对速溶红茶、速溶绿茶、茶黄素、茶多酚茶制品贮藏过程中内含成分包括水分、茶多酚、儿茶素... 为明确不同贮藏条件对茶制品内含成分的影响,并初步预测产品的货架期。针对影响茶及其制品品质变化的主要环境因素,研究了水分、温度和光照因子对速溶红茶、速溶绿茶、茶黄素、茶多酚茶制品贮藏过程中内含成分包括水分、茶多酚、儿茶素、咖啡碱等含量变化的影响,采用加速货架期测试(ASLT)法预测不同茶制品贮藏理论货架期。结果表明:光照条件能够加剧速溶红茶中茶多酚的氧化降解,不利于多酚类物质保留;茶多酚样品中,多酚与儿茶素含量随时间的变化表现出了相同趋势;速溶绿茶在高湿贮藏条件下含水量增加明显,贮藏5d及10d时,含水量相比贮藏前分别增加了6.7倍和9.6倍;与贮藏初期相比,速溶红茶在光照贮藏10d后茶多酚含量降低23%。ASLT初步试验表明,20℃贮藏条件下,速溶红茶和速溶绿茶样品的货架期为27个月,茶黄素及茶多酚样品货架期为13.5个月。本试验能够为特定类型茶制品贮藏环境因素的控制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速溶茶 环境因素 内含成分 贮藏 货架期
下载PDF
响应曲面法优化茶黄素发酵工艺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孔俊豪 张士康 +2 位作者 谭蓉 涂云飞 杨秀芳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2022-2026,2057,共6页
采用响应面分析法对影响茶黄素合成累积量的过程变量进行了系统筛选和优化。首先通过PlackettBurman方法对相关影响因素的效应进行了评价,并确定酶量、反应温度、体系p H为显著性因素;其次最陡爬坡路径逼近最大累积浓度区域,最后由中心... 采用响应面分析法对影响茶黄素合成累积量的过程变量进行了系统筛选和优化。首先通过PlackettBurman方法对相关影响因素的效应进行了评价,并确定酶量、反应温度、体系p H为显著性因素;其次最陡爬坡路径逼近最大累积浓度区域,最后由中心组合实验及响应面分析确定了主要影响因素的最佳催化条件。得到了茶黄素合成的优化工艺条件:温度29.5℃,p H 4.9,加酶量14400 U,在优化反应条件下茶黄素合成浓度可达15.1 mg/m 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黄素 发酵 响应面优化
下载PDF
基于SPSS空列正交设计的茶黄素动态提制工艺快速优化 被引量:8
15
作者 孔俊豪 杨秀芳 +2 位作者 涂云飞 孙庆磊 陈小强 《中国茶叶加工》 2011年第3期10-14,共5页
以茶多酚为原料,采用动态-双相萃取法制备茶黄素。运用SPSS软件,以反应时间、多酚氧化酶浓度、水酯两相比为过程调控因素进行有空白列正交试验设计,对反应条件进行了优化分析,优化后的反应条件为:酶浓度1600U/g,水酯两相比1:0.5,反应时... 以茶多酚为原料,采用动态-双相萃取法制备茶黄素。运用SPSS软件,以反应时间、多酚氧化酶浓度、水酯两相比为过程调控因素进行有空白列正交试验设计,对反应条件进行了优化分析,优化后的反应条件为:酶浓度1600U/g,水酯两相比1:0.5,反应时长60min,该反应条件下茶黄素的合成均量为846mg,粗品茶黄素组分含量为4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列正交试验 茶黄素 动态 优化
下载PDF
2018年中国茶叶深加工科技创新进展 被引量:6
16
作者 孔俊豪 左小博 +5 位作者 杨秀芳 谭蓉 刁春华 苏小琴 涂云飞 翁淑燚 《中国茶叶加工》 2019年第4期26-31,共6页
过去一年来,在“十三五”食品科技创新和茶产业供给侧改革的双轮驱动下,围绕茶资源高值、绿色、高效的茶叶深加工科技创新工作快速发展,与产业经济的关联度更加紧密,茶制品深度开发持续活跃。文章主要从茶制品提制改性技术、功能评价、... 过去一年来,在“十三五”食品科技创新和茶产业供给侧改革的双轮驱动下,围绕茶资源高值、绿色、高效的茶叶深加工科技创新工作快速发展,与产业经济的关联度更加紧密,茶制品深度开发持续活跃。文章主要从茶制品提制改性技术、功能评价、跨界应用技术与终端产品研发等方面阐述了所取得的技术创新和产品开发进展。同时提出了推进我国茶制品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必须有效解决的几个重要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制品 提制技术 功能评价 应用技术 终端产品开发
下载PDF
茶树鲜叶发酵制备速溶红茶的工艺优化研究 被引量:7
17
作者 孔俊豪 张士康 +4 位作者 禹超 梁慧玲 谭蓉 涂云飞 杨秀芳 《中国茶叶加工》 2013年第3期18-22,27,共6页
以暑茶匀浆鲜叶为原料,对液态发酵制备高茶黄素速溶红茶进行研究。考察了发酵温度、时间、pH、氧气流量等因素对发酵液中茶黄素积累量的影响。在单因素实验基础上通过CCD实验设计和结果分析,得到了优化的液态发酵工艺参数。结果表明:温... 以暑茶匀浆鲜叶为原料,对液态发酵制备高茶黄素速溶红茶进行研究。考察了发酵温度、时间、pH、氧气流量等因素对发酵液中茶黄素积累量的影响。在单因素实验基础上通过CCD实验设计和结果分析,得到了优化的液态发酵工艺参数。结果表明:温度33.2℃,时间45min,pH4.2,氧气流量0.96L/min发酵条件下,制得速溶红茶产品中茶黄素含量达2.1%,高于同类市售产品中茶黄素含量的平均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树鲜叶 速溶红茶 茶黄素 工艺优化
下载PDF
茶制品加工应用领域热点问题解析 被引量:6
18
作者 孔俊豪 谭蓉 +1 位作者 杨秀芳 施海根 《中国茶叶加工》 2015年第4期77-79,共3页
今年是“十二五”到“十三五”过渡之年,针对我国茶产业经济新格局、新情况,编辑部特邀相关专家,以一问一答的形式,对现阶段我国茶制品加工、应用环节存在的问题及当前茶制品领域的战略机遇进行了梳理和剖析。可谓抛砖引玉,以引起... 今年是“十二五”到“十三五”过渡之年,针对我国茶产业经济新格局、新情况,编辑部特邀相关专家,以一问一答的形式,对现阶段我国茶制品加工、应用环节存在的问题及当前茶制品领域的战略机遇进行了梳理和剖析。可谓抛砖引玉,以引起各方关注和思考,进一步促进我国茶叶深加工行业的健康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加工应用 茶制品 解析 产业经济 制品加工 加工行业 编辑部 梳理
下载PDF
闽南乌龙茶及其产地稀土信息二阶聚类研究 被引量:6
19
作者 孔俊豪 杨秀芳 +1 位作者 张士康 赵玉香 《中国茶叶加工》 2012年第1期18-23,共6页
本研究基于闽南乌龙茶某主产区收集的毛茶、鲜叶及对应土壤中的稀土含量进行样本系统检测,通过二阶聚类分析。从阈值特征上可将干毛茶采集区归入四个特征组:低稀土含量区(产地代码2、3,下同),次低稀土含量区(1、8)、次高稀土含量区(4、9... 本研究基于闽南乌龙茶某主产区收集的毛茶、鲜叶及对应土壤中的稀土含量进行样本系统检测,通过二阶聚类分析。从阈值特征上可将干毛茶采集区归入四个特征组:低稀土含量区(产地代码2、3,下同),次低稀土含量区(1、8)、次高稀土含量区(4、9)和高稀土含量区(5、6、7);鲜叶采集区分三个特征组:低稀土含量区(2、4),中稀土含量区(1、3、7、8、9、10),高稀土含量区(2、4、5、6、7),2、4、7三地样本中稀土含量有异化趋势;土壤采集区归为四类:低稀土含量区(3、8),次低稀土含量区(2、5、7、9),次高稀土含量区(4),高稀土含量区(1、6、10)。明确了该乌龙茶主产区稀土含量水平镇域细分的集群特征,并据此实现了基于产地稀土信息的镇域化聚类,可为闽南典型乌龙茶产区低稀土茶园选建及茶园稀土管控提供支撑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闽南乌龙茶 稀土 产地聚类
下载PDF
茶树鲜叶中氟含量的快速测定方法研究
20
作者 孔俊豪 刘珊珊 +1 位作者 徐建峰 杨秀芳 《中国茶叶加工》 2015年第5期35-40,共6页
为开发茶鲜叶氟素快速测定仪配套测定方法,实现茶鲜叶中氟素的快速测定,通过筛选Na ClNa Ac-柠檬酸-柠檬酸钠体系,比较了酸提法和水提法的浸出效果,确定了与CF-2070型茶鲜叶氟素测定仪配套的快速测定方法:鲜叶0.5 g匀浆,加入25 m L Na ... 为开发茶鲜叶氟素快速测定仪配套测定方法,实现茶鲜叶中氟素的快速测定,通过筛选Na ClNa Ac-柠檬酸-柠檬酸钠体系,比较了酸提法和水提法的浸出效果,确定了与CF-2070型茶鲜叶氟素测定仪配套的快速测定方法:鲜叶0.5 g匀浆,加入25 m L Na Cl-Na Ac-柠檬酸-柠檬酸钠缓冲液,定容至50 m L,不断搅拌待测液待电极电位值稳定后读取氟含量值。结果表明,鲜叶氟素快速测定方法与CF-2070型茶鲜叶氟素测定仪匹配良好,与国标法所测结果吻合度大于90%,相对标准偏差小于5%,平均回收率在102.6%~106.5%之间,适用于茶鲜叶氟素含量的快速测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鲜叶 氟素 快速测定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