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1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长白山北坡椴树阔叶红松林群落主要树种分布格局的研究 被引量:39
1
作者 孙伟中 赵士洞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1997年第2期119-122,共4页
应用方差 /均值比检验、波松分布的X2 检验及负二项分布的X2 检验 3种方法 ,对比不同的取样样方 ,研究了椴树阔叶红松林群落主要树种的分布格局 ,并根据 1hm2 样地的定位图进行检验 .研究结果表明 ,乔木树种的合适取样样方为 5m× 5... 应用方差 /均值比检验、波松分布的X2 检验及负二项分布的X2 检验 3种方法 ,对比不同的取样样方 ,研究了椴树阔叶红松林群落主要树种的分布格局 ,并根据 1hm2 样地的定位图进行检验 .研究结果表明 ,乔木树种的合适取样样方为 5m× 5m ,其中红松、椴树、水曲柳、山槐、白牛子属于聚集型分布 ,蒙古栎、春榆属于随机分布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椴树 阔叶红松林 分布格局 群落
下载PDF
椴树阔叶红松林群落主要树种径级结构研究 被引量:19
2
作者 孙伟中 代力民 章一平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1期19-22,共4页
椴树阔叶红松林群落主要树种径级结构研究孙伟中代力民章一平(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110015)StudyofDiameterBreastHighStructureoftheMainTreesinTiliaB... 椴树阔叶红松林群落主要树种径级结构研究孙伟中代力民章一平(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110015)StudyofDiameterBreastHighStructureoftheMainTreesinTiliaBroadleavedKoreanP...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椴树 红松 阔叶林 森林群落 树种 径级结构
下载PDF
C^+轰击铍的分子动力学模拟 被引量:3
3
作者 孙伟中 赵成利 +3 位作者 张浚源 陈峰 潘宇东 苟富均 《核聚变与等离子体物理》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207-212,共6页
使用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研究了入射能量对C+离子与Be样品表面相互作用的影响。模拟结果表明,随着C+离子的入射能量增大,C+离子注入深度也增加,Be原子的溅射产额近似线性增加,而滞留在样品中的C原子数量变化不大,在C+离子轰击Be样品的初... 使用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研究了入射能量对C+离子与Be样品表面相互作用的影响。模拟结果表明,随着C+离子的入射能量增大,C+离子注入深度也增加,Be原子的溅射产额近似线性增加,而滞留在样品中的C原子数量变化不大,在C+离子轰击Be样品的初始阶段,样品中Be原子的溅射产额较大,而随着C+离子注入剂量的增加,Be原子的溅射产额逐渐减小并趋于稳定。在此作用过程中,在样品表面形成一个富C层,减缓了样品中Be原子的溅射速率,起到了保护Be样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子动力学 入射能量 溅射 滞留 富C层
下载PDF
入射能量对H2^+与SiC表面相互作用影响的分子动力学模拟 被引量:1
4
作者 孙伟中 赵成利 +4 位作者 刘华敏 张浚源 吕晓丹 潘宇东 苟富均 《核聚变与等离子体物理》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85-90,共6页
用分子动力学方法研究了入射能量对H2+与SiC样品表面相互作用的影响。模拟结果表明,在H2+轰击SiC样品表面的初始阶段,样品中H原子的滞留量增加较快,其后,增加的速率减慢,并逐渐趋于饱和。入射能量越大,样品中H原子的滞留量也就越大。样... 用分子动力学方法研究了入射能量对H2+与SiC样品表面相互作用的影响。模拟结果表明,在H2+轰击SiC样品表面的初始阶段,样品中H原子的滞留量增加较快,其后,增加的速率减慢,并逐渐趋于饱和。入射能量越大,样品中H原子的滞留量也就越大。样品在H2+的轰击下,样品Si、C原子会发生刻蚀。入射能量越大,Si和C原子的刻蚀量越大。在相同入射能量下,Si原子的刻蚀量大于C原子。生成的产物中,以H,H2和SiH4为主;产物H2的量随着能量的增加而减小。其他产物随着入射能量的增加而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子动力学 入射能量 滞留H原子 刻蚀
下载PDF
样品温度对Ar^+与SiC样品表面相互影响的分子动力学模拟
5
作者 孙伟中 赵成利 +4 位作者 刘华敏 张浚源 吕晓丹 潘宇东 苟富均 《核聚变与等离子体物理》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317-322,共6页
采用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研究了样品温度对Ar+与SiC样品表面相互作用的影响。由模拟结果可知,SiC样品中Si原子的溅射产额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加,而温度对C原子的溅射产额影响不大。在相同温度下,Si原子的溅射产额要高于C原子的溅射产额。... 采用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研究了样品温度对Ar+与SiC样品表面相互作用的影响。由模拟结果可知,SiC样品中Si原子的溅射产额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加,而温度对C原子的溅射产额影响不大。在相同温度下,Si原子的溅射产额要高于C原子的溅射产额。溅射出来的Si原子和C原子主要来源于样品的表层区域,样品中的Si和C原子密度、键密度及它们的成键方式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初始样品中Si和C原子的密度是均匀的,而被轰击过后的样品表面Si原子的密度要高于C原子,而样品中部C原子的密度要高于Si原子。初始样品都是Si-C键,成键方式为Si-Csp3;被轰击过后又有Si-Si和C-C键,成键方式也发生了变化,还有Si-Csp1和Si-Csp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样品温度 SIC 表面相互作用 相互影响 分子动力学模拟 dynamics simulation MOLECULAR 原子密度 溅射产额 成键方式 模拟结果 轰击 方法研究 Si-C键 C-C键 中部 升高 射出 区域 表层
下载PDF
500例腰-硬联合麻醉在剖宫产术中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2
6
作者 孙伟中 赛玉 《华中医学杂志》 2009年第6期349-349,355,共2页
关键词 腰-硬联合麻醉 剖宫产术中 临床观察 血流动力学影 CSEA 硬膜外麻醉 剖宫产手术 麻醉效果
下载PDF
入射角度对Ar^+与SiC表面相互作用影响的分子动力学模拟
7
作者 孙伟中 张浚源 +2 位作者 赵成利 陈峰 苟富均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6期136-139,共4页
采用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研究了入射角度对Ar+与SiC样品表面相互作用的影响。由模拟结果可知,入射角度对样品原子溅射影响很大。随着入射角度的增大,Si原子和C原子的溅射量先增加后减小。相同入射角度下,Si原子的溅射阈值比C原子的小,Si... 采用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研究了入射角度对Ar+与SiC样品表面相互作用的影响。由模拟结果可知,入射角度对样品原子溅射影响很大。随着入射角度的增大,Si原子和C原子的溅射量先增加后减小。相同入射角度下,Si原子的溅射阈值比C原子的小,Si原子的溅射量大于C原子的溅射量。初始样品在Ar+以不同角度轰击2000次后的形貌各异。产物中主要以Si原子和C原子为主,有少量的Si类和C类产物。入射角度对产物Si原子的角度分布几乎没有影响,而对产物C原子的角度分布有较小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子动力学 SIC 溅射 角度分布
下载PDF
气管内全身麻醉苏醒期拔管中右美托咪定的应用
8
作者 孙伟中 范迎平 王娟 《中国医学工程》 2012年第8期56-56,59,共2页
目的探讨用于气管内全身麻醉苏醒期拔管的安全性及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0年8月至2011年8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患者80例,ASAⅠ-Ⅱ级,随机分成两组,安慰剂组(H组)和右美托咪定组(Y组),每组40例。手术结束前10min,Y组给予右美托咪定0.5μg/... 目的探讨用于气管内全身麻醉苏醒期拔管的安全性及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0年8月至2011年8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患者80例,ASAⅠ-Ⅱ级,随机分成两组,安慰剂组(H组)和右美托咪定组(Y组),每组40例。手术结束前10min,Y组给予右美托咪定0.5μg/kg,用生理盐水稀释到10mL。H组给予10mL生理盐水,二者均为缓慢静推60s推完,拔管后,面罩吸纯氧5min,观察拔管期的血压、心率、呼吸恢复时间、唤醒时间和有无躁动。结果与麻醉前比较Y组患者在吸痰时、拔管时及拔管后5min的舒张压(DBP)、收缩压(SBP)、心率(HR)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呼吸恢复时间、唤醒时间和拔管时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Y组躁动明显少于H组(P<0.05)。结论右美托咪定在气管内全身麻醉苏醒期拔管中应用有显著的安全性和镇静作用,减轻麻醉苏醒时对气道、循环的反射,对患者血压和心率的稳定有良好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右美托咪定 气管内全身麻醉 血压 心率 躁动 拔管
下载PDF
瑞芬太尼复合异丙酚在人工流产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1
9
作者 孙伟中 赛玉 《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2007年第3期213-214,共2页
目的:观察瑞芬太尼用于无病人工流产手术的可行性和安全性,并与异丙酚无病人工流产术比较。方法:选择门诊ASAⅠ—Ⅱ级早期妊娠需人工流产者200例,随机分为两组,瑞芬太尼组(RP组),异丙酚组(P组),每组100例。RP组在30~60S内... 目的:观察瑞芬太尼用于无病人工流产手术的可行性和安全性,并与异丙酚无病人工流产术比较。方法:选择门诊ASAⅠ—Ⅱ级早期妊娠需人工流产者200例,随机分为两组,瑞芬太尼组(RP组),异丙酚组(P组),每组100例。RP组在30~60S内静脉给瑞芬太尼(用注射用水稀释成10μg/mL)1.0μg/kg,在瑞芬太尼负荷剂量注完后同时均速静脉注射异丙酚1~1.5mg/kg至患者放入扩阴器无反应开始手术,术中依据患者反应酌情每次加瑞芬太尼0.2~0.5μg/kg或单次追加异丙酚20~30mg。P组:单纯静脉注射异丙酚2.5mg/kg持续静脉注射60s,待患者意识消失开始手术,术中必要时追加异丙酚0.5~1mg/kg。结果:术后RP组患者对镇痛效果表示高度满意,P组患者满意度不高,镇痛效果差。RP组患者术中、术后、平均动脉压、心率、血氧饱和度明显低于P组(P〈0.05);RP组异丙酚用量明显低于P组(P〈0.05),RP组意识消失时间显著低于P组(P〈0.05),麻醉恢复时间明显短于P组(P〈0.05)。结论:瑞芬太尼和异丙酚两种药物结合使用能为人流术提供一个比较满意的镇痛效果和操作条件,此外其恢复时间快,应用于人工流产术有一定的优越性,但应注意其对呼吸的抑制,可采用鼻导管吸氧及面罩加压送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瑞芬太尼 异丙酚 人工流产
下载PDF
长白山北坡椴树阔叶红松林群落主要树种的年龄结构研究 被引量:28
10
作者 代力民 孙伟中 +1 位作者 邓红兵 肖以华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73-77,共5页
通过对长白山林区椴树阔叶红松林伐根的大量调查 ,认为红松种群是由不同年龄阶段的群团状斑块组成 ,以多世代群居 ,优势世代之间没有一定的严格间隔期 ,在年龄结构图上往往出现两个或两个以上高峰。阔叶树在天然红松林中的分布呈群团状... 通过对长白山林区椴树阔叶红松林伐根的大量调查 ,认为红松种群是由不同年龄阶段的群团状斑块组成 ,以多世代群居 ,优势世代之间没有一定的严格间隔期 ,在年龄结构图上往往出现两个或两个以上高峰。阔叶树在天然红松林中的分布呈群团状或散生 ,阔叶树的年龄也为异龄性 ,也为多世代共居。红松与阔叶树之间存在明显的动态消长关系 ,同龄伴生 ,异龄混生 ,形成复层异龄的针阔混交林 ,年龄结构与年生长关系的数学模型表明年生长量与年龄有正相关趋势 ,但林木年龄达到老龄时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白山北坡 椴树阔叶红松林群落 树种 年龄结构
下载PDF
聚变堆中碳原子在碳氢薄膜表面再沉积行为的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 被引量:4
11
作者 赵成利 孙伟中 +8 位作者 刘华敏 张浚源 吕晓丹 秦尤敏 宁建平 贺平逆 潘宇东 苟富均 Cheng-li Wei-zhong Hua-min Jun-yuan L(U) Xiao-dan You-min Jian-ping Ping-li Yu-dong Fu-jun 《核聚变与等离子体物理》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312-316,共5页
利用分子动力学方法模拟了碳原子与碳氢薄膜的作用过程。探讨了不同入射能量对碳原子与碳氢薄膜相互作用的影响。模拟结果表明碳原子与碳氢薄膜作用会在表面形成碳薄膜。随着入射能量的增加,碳薄膜厚度变薄。在碳薄膜中碳原子的成键形... 利用分子动力学方法模拟了碳原子与碳氢薄膜的作用过程。探讨了不同入射能量对碳原子与碳氢薄膜相互作用的影响。模拟结果表明碳原子与碳氢薄膜作用会在表面形成碳薄膜。随着入射能量的增加,碳薄膜厚度变薄。在碳薄膜中碳原子的成键形式主要为Csp2-Csp2和Csp2-Csp3,随入射能量的增加,碳原子键价结合形式从Csp2-Csp2向Csp2-Csp3转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变堆 碳原子 碳氢 薄膜表面 沉积行为 分子动力学方法 模拟研究 fusion REACTOR dynamics simulation 入射能量 碳薄膜 作用过程 结合形式 相互作用 模拟结果 薄膜作用 薄膜厚度 原子键
下载PDF
F原子与Si表面相互作用的动力学研究 被引量:6
12
作者 赵成利 邓朝勇 +6 位作者 孙伟中 吕晓丹 陈峰 贺平逆 张浚源 刘玉杰 苟富均 《真空科学与技术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53-58,共6页
采用分子动力学方法模拟了F原子与Si表面相互作用,F原子入射能量分别为0.3,1,3,5,7和9 eV。在模拟过程中,F原子的沉积率与Si表面悬键密度有关,而Si原子的刻蚀率与表面晶格结构破坏程度有关,随着Si原子刻蚀率的增加,样品高度降低。在不... 采用分子动力学方法模拟了F原子与Si表面相互作用,F原子入射能量分别为0.3,1,3,5,7和9 eV。在模拟过程中,F原子的沉积率与Si表面悬键密度有关,而Si原子的刻蚀率与表面晶格结构破坏程度有关,随着Si原子刻蚀率的增加,样品高度降低。在不同能量F原子作用下,样品Si表面形成Si-F反应层。Si-F反应层的厚度随入射能量的增加而增加,其组成成分对产物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子动力学 沉积 刻蚀 Si-F反应层
原文传递
Ar流速对多级弧放电装置中Ar等离子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1
13
作者 张浚源 王鹏 +3 位作者 孙伟中 吕晓丹 贺平逆 苟富均 《强激光与粒子束》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3338-3344,共7页
采用PLASIMO程序模拟了入口处Ar流速对多级弧放电产生的非热平衡Ar等离子体特性的影响。模拟结果发现:从入口处到出口处,沿中心轴线,压强逐渐降低,电子平均能量基本保持不变。当流速一定时,从器壁到中心轴线处,电子数密度呈增大趋势;从... 采用PLASIMO程序模拟了入口处Ar流速对多级弧放电产生的非热平衡Ar等离子体特性的影响。模拟结果发现:从入口处到出口处,沿中心轴线,压强逐渐降低,电子平均能量基本保持不变。当流速一定时,从器壁到中心轴线处,电子数密度呈增大趋势;从入口处到出口处,电子数密度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当流速分别为50,100,150和200cm3/s时,电子数密度最大值分别为10.13×1021,16.31×1021,18.98×1021和26.33×1021 m-3;随着流速的增大,其电子数密度逐渐增大。当流速一定时,从器壁到中心轴线处,电子温度逐渐增大;从入口处到出口处,电子温度呈先增大后减小再增大的趋势,并在中心轴线处距入口55~60mm有最大值,当流速分别为50,100,150和200cm3/s时,其最大值分别为1.299,1.234,1.157和1.132eV;由于入口处和器壁处的电子温度都为0.517eV,所以随着Ar流速的增大,其电子温度逐渐减小。当Ar流速一定时,从器壁到中心轴线处,离子温度逐渐增大;从入口处到出口处,离子温度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并且在中心轴线距入口20~30mm离子温度取得最大值,当流速分别为50,100,150和200cm3/s时,离子温度最大值分别为0.815 6,0.907 02,0.975 2和1.014eV。随入口处流速的增大,电弧腔体内的离子温度逐渐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体 多级弧放电 氩等离子体特性 流速 电子温度
下载PDF
布比卡因复合小剂量右美托咪定用于剖宫产术蛛网膜下腔麻醉的效果 被引量:6
14
作者 张瑞波 胡金月 孙伟中 《河南医学研究》 CAS 2020年第21期3852-3855,共4页
目的观察布比卡因复合小剂量右美托咪定用于剖宫产术蛛网膜下腔麻醉的效果。方法选取郑州市第三人民医院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收治的70例拟行剖宫产分娩产妇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5例,蛛网膜下腔麻醉,观... 目的观察布比卡因复合小剂量右美托咪定用于剖宫产术蛛网膜下腔麻醉的效果。方法选取郑州市第三人民医院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收治的70例拟行剖宫产分娩产妇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5例,蛛网膜下腔麻醉,观察组接受5 g·L^-1布比卡因6.0 mg、100 g·L^-1葡萄糖0.5 mL、右美托咪定2μg和生理盐水,对照组接受5 g·L^-1布比卡因6.0 mg、100 g·L^-1葡萄糖0.5 mL和生理盐水。观察两组产妇在感觉阻滞起效时间、感觉阻滞持续时间、感觉阻滞峰值时间、运动阻滞起效时间与运动阻滞持续时间的差异;观察两组产妇在麻醉后寒战、嗜睡、低血压、呼吸困难、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以及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血氧饱和度(SpO2)等各时间血流动力学指标变化情况。结果两组产妇在麻醉前和注药后5、10、15 min及手术结束时平均MAP、HR、SpO2等血流动力学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感觉阻滞持续时间、运动阻滞持续时间长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运动阻滞起效时间、感觉阻滞峰值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感觉阻滞起效时间分别为(27.34±5.91)、(28.58±7.65)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布比卡因复合小剂量右美托咪定用于剖宫产术蛛网膜下腔麻醉效果确切,可延长感觉阻滞持续时间、运动阻滞持续时间,并缩短运动阻滞起效时间、感觉阻滞峰值时间,且血流动力学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剖宫产术 布比卡因 右美托咪定 蛛网膜下腔麻醉
下载PDF
不同流速对LTE态下氢等离子体特性的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陈峰 张浚源 +4 位作者 赵成利 孙伟中 田树平 张晋敏 苟富均 《真空科学与技术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1009-1015,共7页
采用二维流体力学模型研究了多级直流弧放电装置中流速对处于局部热平衡状态下氢等离子体特性的影响。分析了氢等离子体中心轴线处电场和压强的分布情况;各粒子密度在通道中的分布状态;通道出口处等离子体温度以及电导率的分布情况。模... 采用二维流体力学模型研究了多级直流弧放电装置中流速对处于局部热平衡状态下氢等离子体特性的影响。分析了氢等离子体中心轴线处电场和压强的分布情况;各粒子密度在通道中的分布状态;通道出口处等离子体温度以及电导率的分布情况。模拟结果表明,随着流速的增大,中心轴线处电场和压强均增大;通道中氢等离子体的各粒子密度变化很小;通道出口处等离子体温度以及电导率在出口处沿径向的分布影响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氢等离子体 局部热平衡 多级弧 流体
原文传递
纳布啡在剖宫产术腰硬联合麻醉中对寒战和牵拉痛的防治效果 被引量:3
16
作者 张瑞波 胡金月 孙伟中 《河南医学研究》 CAS 2020年第22期4046-4049,共4页
目的探讨纳布啡在剖宫产术腰硬联合麻醉中对寒战与牵拉痛的防治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5月至2018年2月郑州市第三人民医院产科收治的112例拟行剖宫产分娩的孕妇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将孕妇分为对照组(56例)和观察组(56例)。在剖... 目的探讨纳布啡在剖宫产术腰硬联合麻醉中对寒战与牵拉痛的防治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5月至2018年2月郑州市第三人民医院产科收治的112例拟行剖宫产分娩的孕妇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将孕妇分为对照组(56例)和观察组(56例)。在剖宫产术中对入选对象采用腰硬联合麻醉。待胎儿娩出后,给予对照组产妇100 mL生理盐水,10 min内静脉滴注完毕。给予观察组产妇0.2 mg·kg^-1纳布啡+100 mL生理盐水,10 min内静脉滴注完毕。观察产妇注药前(T0)、注药后5 min(T1)、注药后10 min(T2)、注药后20 min(T3)、术毕(T4)的平均动脉压(MAP)、血氧饱和度(SpO2)及心率(HR)。比较两组术中及术后寒战、牵拉痛、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对照组产妇不同时间点MAP、HR、SpO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产妇不同时间点MAP、HR、SpO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寒战发生率和牵拉痛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剖宫产术腰硬联合麻醉中应用纳布啡可有效减少产妇寒战及牵拉痛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剖宫产 腰硬联合麻醉 纳布啡 寒战 牵拉痛
下载PDF
不同剂量纳布啡联合氟比洛芬酯应用于腹腔镜术后的效果评价 被引量:1
17
作者 张瑞波 胡金月 孙伟中 《中国执业药师》 CAS 2018年第12期100-102,共3页
目的 :探讨不同剂量纳布啡联合氟比洛芬酯应用于腹腔镜术后自控镇痛的效果。方法 :选择2016年1月—2017年7月在我院择期行腹腔镜手术的患者12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三组,各40例。自控静脉镇痛用药:A组给予氟比洛芬酯100 mg,B组给予氟... 目的 :探讨不同剂量纳布啡联合氟比洛芬酯应用于腹腔镜术后自控镇痛的效果。方法 :选择2016年1月—2017年7月在我院择期行腹腔镜手术的患者12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三组,各40例。自控静脉镇痛用药:A组给予氟比洛芬酯100 mg,B组给予氟比洛芬酯100 mg+纳布啡0.4 mg/kg,C组给予氟比洛芬酯100mg+纳布啡0.8 mg/kg,均用浓度0.9%氯化钠注射液稀释至100 mL。比较三组不同时间点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白介素(IL)-6水平和前列腺素E2(PGE2)水平。结果 :给药后1 h、3 h、6 h B组和C组VAS评分均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A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0.00%,B组为45.00%,C组为52.50%,组间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A组给药后2 h、6 h IL-6水平均高于B组和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纳布啡联合氟比洛芬酯的自控镇痛效果良好,且低剂量纳布啡较高剂量不良反应发生率更低、安全性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布啡 氟比洛芬酯 腹腔镜
下载PDF
燃料元件破损在线监测装置的试验研究
18
作者 孙伟中 雷小兵 苟家元 《核科学与工程》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033-1038,共6页
为进一步进行燃料元件故障监测技术研究,开展了燃料元件破损在线监测装置在HFETR上的试验研究工作。本文对试验结果进行了讨论与分析,发现了"碘坑"现象和启堆时135 Xe中毒现象,这两个现象都与理论分析结论一致。同时也将装置... 为进一步进行燃料元件故障监测技术研究,开展了燃料元件破损在线监测装置在HFETR上的试验研究工作。本文对试验结果进行了讨论与分析,发现了"碘坑"现象和启堆时135 Xe中毒现象,这两个现象都与理论分析结论一致。同时也将装置监测的结果与实验室取样测量结果进行对比,发现装置的监测结果与实验室测量结果符合较好。试验研究表明,燃料元件破损在线监测装置具备了在一回路水复杂环境下连续跟踪目标核素进行定性及定量监测的能力,具备了在实际工程应用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件破损 在线监测 HFETR 试验 目标核素
下载PDF
电流对多级弧放电装置中的氩等离子体
19
作者 张浚源 王鹏 +3 位作者 陈峰 孙伟中 吕晓丹 苟富均 《真空科学与技术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630-635,共6页
使用PLASIMO模拟了不同外加电流对多级弧放电产生的非热平衡下的氩等离子体特性的影响。在模拟中,腔体两端所加电流分别为30,50,70和90 A;模拟结果表明,在模拟区域内,电子密度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并且随着外加电流的增加,中心轴线上... 使用PLASIMO模拟了不同外加电流对多级弧放电产生的非热平衡下的氩等离子体特性的影响。在模拟中,腔体两端所加电流分别为30,50,70和90 A;模拟结果表明,在模拟区域内,电子密度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并且随着外加电流的增加,中心轴线上出口处的电子密度、电子温度和重粒子温度均逐渐增大。电子的电导率和电子以及重粒子的热导率也随着外加电流的增加而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体 多级弧放电 氩等离子体特性 电子密度 电子温度
原文传递
HFETR周围环境γ剂量率变化趋势分析
20
作者 孙伟中 吴耀 +2 位作者 李莉 陈启兵 左伟 《四川环境》 2022年第4期199-205,共7页
环境γ剂量率测量辐射环境监测的重要监测项目之一,直接反映了核设施的运行状态。分析研究环境γ剂量率的变化趋势及影响因素,对于判别核设施的异常排放,制定核设施应急行动水平具有重要意义。HFETR周围环境γ剂量率监测系统运行期间积... 环境γ剂量率测量辐射环境监测的重要监测项目之一,直接反映了核设施的运行状态。分析研究环境γ剂量率的变化趋势及影响因素,对于判别核设施的异常排放,制定核设施应急行动水平具有重要意义。HFETR周围环境γ剂量率监测系统运行期间积累了大量的环境γ剂量率的数据,本文以HFETR周围某年度环境γ剂量率连续监测数据为对象,结合理论、厂址特征、厂址气象等要素,开展了γ剂量率变化趋势及其构成、影响因素研究。研究表明,总体上各监测点全年监测结果与实际相符,并无明显异常现象。HFETR周围环境γ剂量率主要是由宇宙射线、天然存在的核素贡献。环境γ剂量率受降雨、风速、风向、异常排放等因素影响明显,受气温、湿度因素等影响不明显。通过研究,初步掌握了HFETR周围环境γ剂量率的变化规律及趋势,可为HFETR的安全运行、环境监控、制定应急行动水平等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γ剂量率 变化趋势 HFETR 影响因素 降雨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