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2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双歧杆菌细胞壁体外抗肿瘤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孙君江 史俊华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1997年第1期8-8,12,共2页
本研究利用两歧型双歧杆菌提取的细胞壁成份,在体外与K562健株细胞系和从手术切除的新鲜肿瘤组织共同培养,结果双歧杆菌细胞壁对K562细胞无杀伤活性,而对新鲜肿瘤细胞显示一定的低杀伤性,并且与细胞壁浓度呈正相关,我们认... 本研究利用两歧型双歧杆菌提取的细胞壁成份,在体外与K562健株细胞系和从手术切除的新鲜肿瘤组织共同培养,结果双歧杆菌细胞壁对K562细胞无杀伤活性,而对新鲜肿瘤细胞显示一定的低杀伤性,并且与细胞壁浓度呈正相关,我们认为双歧杆菌细胞壁不具有直接杀伤肿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歧杆菌细胞壁 制剂 体外 抗肿瘤作用
下载PDF
恶性肿瘤患者中IL-6、SF变化及其相关性的探讨 被引量:1
2
作者 孙君江 时宏珍 +2 位作者 王自正 王秀华 沈正善 《放射免疫学杂志》 CAS 1996年第5期287-288,共2页
IL-6是细胞因子网络中的必需成分之一,近年来研究发现IL-6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及预后有一定关系,本文就IL-6与铁蛋白(SF),的变化及两者相关性进行了探讨,结果如下。 对象和方法 一、对象: (一)正常对照组:26例,为健康查体者,经临床及各... IL-6是细胞因子网络中的必需成分之一,近年来研究发现IL-6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及预后有一定关系,本文就IL-6与铁蛋白(SF),的变化及两者相关性进行了探讨,结果如下。 对象和方法 一、对象: (一)正常对照组:26例,为健康查体者,经临床及各种检查排除器质性疾患。 (二)肿瘤组:其中包括肝癌18例,肺癌16例,白血病24例,骨髓瘤11例,膀胱癌7例,胃癌17例,直肠癌9例,均为本院住院病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恶性肿瘤 IL-6 SF
下载PDF
热休克蛋白27与心肌缺血保护 被引量:4
3
作者 孙君江 王自正 《国外医学(生理病理科学与临床分册)》 2001年第1期31-33,共3页
SP2 7是机体内源性保护机制的重要成员之一 ,研究发现它在心肌缺血保护中具有一定作用 ,本文简述HSP2 7的生物学特性、对心肌缺血保护的作用及HSP2 7磷酸化对其作用发挥的影响。
关键词 热休克蛋白27 心肌缺血 信号转导 生物学特性
原文传递
细胞因子在血液肿瘤发病中的作用(文献综述) 被引量:2
4
作者 孙君江 《放射免疫学杂志》 CAS 1999年第3期191-192,共2页
白血病是一类病因病机复杂,分类多样的发生于血液系统的恶性肿瘤,它不同于其它肿瘤之处在于肿瘤细胞本身来源于具有免疫功能的各类血液细胞,如T、B细胞,因而白血病必然影响到机体的免疫功能。目前大量研究表明,机体免疫功能特别是细胞... 白血病是一类病因病机复杂,分类多样的发生于血液系统的恶性肿瘤,它不同于其它肿瘤之处在于肿瘤细胞本身来源于具有免疫功能的各类血液细胞,如T、B细胞,因而白血病必然影响到机体的免疫功能。目前大量研究表明,机体免疫功能特别是细胞免疫状态在血液系统肿瘤的发生、发展和转归中起到重要作用。以下就部分细胞因子在血液肿瘤中的作用及细胞因子拮抗剂在治疗血液肿瘤中的应用情况综述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液肿瘤 细胞因子 病理学
下载PDF
细胞因子与癌症恶病质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5
作者 孙君江 王自正 《国外医学(内科学分册)》 1999年第12期514-517,共4页
癌症恶病质与肿瘤患者生存期及生活质量直接相关 ,往往是癌症患者死亡的首要原因。目前细胞因子与癌症恶病质关系的研究正在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 ,本文就癌症恶病质的三大代谢特点及机制 ,目前研究较多的几种细胞因子与恶病质的关系及研... 癌症恶病质与肿瘤患者生存期及生活质量直接相关 ,往往是癌症患者死亡的首要原因。目前细胞因子与癌症恶病质关系的研究正在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 ,本文就癌症恶病质的三大代谢特点及机制 ,目前研究较多的几种细胞因子与恶病质的关系及研究中的一些分歧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癌症 恶病质 细胞因子
下载PDF
可溶性瘦素受体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5
6
作者 孙君江 《国外医学(临床生物化学与检验学分册)》 2003年第2期87-88,共2页
可溶性瘦素 (Leptin)受体是通过金属蛋白酶裂解膜结合Leptin受体而产生的 ,分子量约为 180kD。研究认为它是外周血循环中主要的Leptin结合物 ,是Leptin的有效运载体 ,与Leptin耐受有关 。
关键词 可溶性瘦素受体 生物学 肥胖症 糖尿病
下载PDF
肝硬化和消化性溃疡致上消化道出血患者IL-6、IL-2、SIL-2R的变化
7
作者 孙君江 时宏珍 +2 位作者 王自正 陈青 李刚 《放射免疫学杂志》 CAS 1997年第2期100-101,共2页
肝硬化胃底静脉曲张和胃十二指肠溃疡是引起上消化道大出血最常见原因,本文观察了这两种原因引起的大出血患者IL-2、IL-6和SIL-2R的变化。 对象和方法 一、对象:上消化道大出血患者42例,均为急诊住院患者,经胃镜和常规生化检查... 肝硬化胃底静脉曲张和胃十二指肠溃疡是引起上消化道大出血最常见原因,本文观察了这两种原因引起的大出血患者IL-2、IL-6和SIL-2R的变化。 对象和方法 一、对象:上消化道大出血患者42例,均为急诊住院患者,经胃镜和常规生化检查按病因分为两组:1.溃疡性出血23例(男17,女6),其中包括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平均年龄31.4岁;2.肝硬化性出血19例(男13,女6),由肝炎后肝硬化引起的食管静脉曲张所致,平均年龄46.7岁。另外正常对照34例,按年龄分层后使之有可比性,上述所有患者均于发病后24~48小时内静脉取血,分离血清-20℃保存待测。 二、方法: (一)IL-6测定:采用ELISA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硬变 上消化道出血 溃疡病 放射免疫法
下载PDF
穿孔素与细胞毒 被引量:2
8
作者 孙君江 《国外医学(临床生物化学与检验学分册)》 1997年第2期49-51,共3页
穿孔素是NK细胞、细胞毒性T细胞等发挥细胞毒作用的主要效应物质,由于正常细胞中穿孔素的含量较低,因此过去对该物质研究较少。本综述就穿孔素(PFP)的理化性质、表达组织和细胞、作用机制、生物学活性、与临床疾病的关系及检测方法... 穿孔素是NK细胞、细胞毒性T细胞等发挥细胞毒作用的主要效应物质,由于正常细胞中穿孔素的含量较低,因此过去对该物质研究较少。本综述就穿孔素(PFP)的理化性质、表达组织和细胞、作用机制、生物学活性、与临床疾病的关系及检测方法进行了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穿孔素 细胞毒性T细胞 NK细胞 细胞毒
下载PDF
白念珠菌胞壁β-葡聚糖诱导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产生IL-6和IL-8的研究 被引量:6
9
作者 李岷 陈青 +4 位作者 孙君江 沈永年 吕桂霞 刘维达 吴绍熙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349-350,共2页
不同浓度的白念珠菌胞壁碱溶性和不溶性β-葡聚糖、白念珠菌菌悬液与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共孵育24h,阳性对照为IL-6、8诱导剂脂多糖,并设不加刺激剂的空白对照,酶联免疫法检测上清液中白介素-6、8(IL-6、8)的含量。结果表明,3种浓度不溶... 不同浓度的白念珠菌胞壁碱溶性和不溶性β-葡聚糖、白念珠菌菌悬液与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共孵育24h,阳性对照为IL-6、8诱导剂脂多糖,并设不加刺激剂的空白对照,酶联免疫法检测上清液中白介素-6、8(IL-6、8)的含量。结果表明,3种浓度不溶性β-葡聚糖均能诱导产生IL-6、8,而碱溶性β-葡聚糖3种浓度均未能诱生这两种因子。5×107、5×105CFU/mL白念珠菌菌悬液能诱导产生IL-6和IL-8,5×103CFU/mL则未能。提示此胞壁成分的抗原性及其对临床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念珠菌 Β-葡聚糖 白细胞介素-6 白细胞介素-8 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下载PDF
HBV感染肝病的细胞免疫功能观察 被引量:5
10
作者 张保国 孙君江 +1 位作者 田韧 陆秀瑞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1999年第1期33-35,共3页
为探讨HBV感染所致的急性肝炎(AH)、慢性肝炎[慢性活动性肝炎(CAH)和慢性迁延性肝炎(CPH)]、肝硬化和肝癌中机体免疫能力的改变,以期从调理免疫角度防止该病的进一步恶化。测定了经临床确诊的无症状的HBsAg携... 为探讨HBV感染所致的急性肝炎(AH)、慢性肝炎[慢性活动性肝炎(CAH)和慢性迁延性肝炎(CPH)]、肝硬化和肝癌中机体免疫能力的改变,以期从调理免疫角度防止该病的进一步恶化。测定了经临床确诊的无症状的HBsAg携带者25例,急性病毒性肝炎20例,慢性活动性肝炎18例,慢性迁延性肝炎16例,肝硬化52例(代偿期22例,失代偿期30例),原发性肝癌晚期32例和正常对照20例的白细胞介素-2(IL-2),T淋巴细胞亚群,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sIL-2R)和自然杀伤(NK)细胞活性。结果:无症状HBsAg患者以上指标与正常对照相比无统计学差异,急性肝炎患者CD4/CD8、IL-2、NK细胞活性、sIL-2R均明显增高,CAH、CPH、肝硬化和肝癌患者sIL-2R明显增高,增高趋势为CAH>CPH>肝硬化>肝癌;CD4、CD4/CD8、IL-2及NK细胞活性明显降低。在所有患者中,IL-2与CD4/CD8、NK细胞活性呈正相关,而与sIL-2R除肝硬化和肝癌患者外均呈负相关。认为感染所致的免疫功能破坏,特别是IL-2产生的降低可能与HBV所致的慢性化及肝癌有一定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毒性肝炎 肝硬化 肝肿瘤 细胞免疫功能
下载PDF
耐氧双歧杆菌抗肿瘤机理的研究 被引量:8
11
作者 史俊华 孙君江 葛培玲 《微生物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3期163-167,共5页
本文应用耐氧双歧杆菌治疗荷H_(22)肿瘤小鼠,结果发现该菌可通过激活巨噬细胞活性,增强T_h细胞功能,发挥抗肿瘤效应。
关键词 耐氧双歧杆菌 抗肿瘤效应 免疫疗法
下载PDF
肝硬化自发性腹膜炎52例血清及腹水TNF-α、IL-6测定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3
12
作者 沈敏宁 孙丹莉 +1 位作者 孙士其 孙君江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407-408,共2页
自发性腹膜炎(SBP)系肝硬化患者常见的并发症,病情凶险,死亡率较高.其诊断除临床表现、腹水细菌培养外,关键性指标是腹水常规检查.
关键词 自发性腹膜炎 肝硬化 肿瘤坏死因子-Α 白细胞介素-6
下载PDF
肥胖者外周脂肪组织中leptin受体水平的研究 被引量:2
13
作者 杜同信 孙君江 +5 位作者 王自正 王书奎 傅雷 韩流 黄敏 吴晓冬 《中华核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309-310,共2页
目的 研究肥胖者外周脂肪组织瘦素 (leptin)受体表达及探讨肥胖发生发展的机制。方法 用放射配基受体结合方法 ,检测 71例受检者 (其中肥胖 32例 ,超重 1 9例 ,正常对照 2 0例 )外周脂肪组织leptin受体密度。结果 随着体重指数 (BMI... 目的 研究肥胖者外周脂肪组织瘦素 (leptin)受体表达及探讨肥胖发生发展的机制。方法 用放射配基受体结合方法 ,检测 71例受检者 (其中肥胖 32例 ,超重 1 9例 ,正常对照 2 0例 )外周脂肪组织leptin受体密度。结果 随着体重指数 (BMI)的增加 ,肥胖组和超重组leptin受体密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 ) ,肥胖组与超重组比较差异亦有显著性 (P <0 0 1 ) ;而受体与leptin的结合能力 (Kd 值 )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3组间Kd 值差异无显著性 ,表明leptin受体与配基的结合能力与BMI无关。从散点分布图看 ,BMI越大其leptin受体密度越小 ,BMI与最大结合量相关 (r=- 0 76 ,P <0 0 1 )。结论 肥胖者外周脂肪组织中leptin受体的表达与BMI密切相关 ,而肥胖者血液中leptin水平升高 ,表明体内存在leptin受体水平下调致leptin耐受 ,继而形成肥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周脂肪组织 肥胖症 放射配位体测定 瘦素受体 相关性
下载PDF
双歧杆菌对PHN保护作用的研究 被引量:2
14
作者 陈书芬 孙君江 +1 位作者 史俊华 阴东平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1998年第3期132-134,共3页
被动型Heymann肾炎(PasiveHeymannNephritis,PHN)是一种在临床生化及病理学改变方面均酷似人类膜性肾病的实验动物模型,是研究人类膜性肾病的理想模型。本文在成功复制PHN模型的基础上,应用双... 被动型Heymann肾炎(PasiveHeymannNephritis,PHN)是一种在临床生化及病理学改变方面均酷似人类膜性肾病的实验动物模型,是研究人类膜性肾病的理想模型。本文在成功复制PHN模型的基础上,应用双歧杆菌经口饲喂和腹腔内注射两种途径治疗PHN大鼠,同时以生理盐水作为治疗对照。结果表明腹腔内注射双歧杆菌可以明显降低24小时尿蛋白(与经口饲喂和治疗对照组相比P<005),而经口饲喂双歧杆菌组,作用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歧杆菌 保护作用 PHN
下载PDF
肥胖患者外周脂肪组织中瘦素受体水平的研究 被引量:3
15
作者 杜同信 孙君江 +1 位作者 韩流 黄敏 《标记免疫分析与临床》 CAS 2002年第3期150-152,共3页
通过对肥胖患者外周脂肪组织中瘦素 (leptin)受体表达的研究 ,进一步探讨肥胖发生发展的机制。用放射配基竞争试验的方法 ,对 71例受检者 (其中肥胖 32例 ,超重 19例 ,正常人 2 0名 )外周脂肪组织leptin受体的密度进行检测。结果显示 ,... 通过对肥胖患者外周脂肪组织中瘦素 (leptin)受体表达的研究 ,进一步探讨肥胖发生发展的机制。用放射配基竞争试验的方法 ,对 71例受检者 (其中肥胖 32例 ,超重 19例 ,正常人 2 0名 )外周脂肪组织leptin受体的密度进行检测。结果显示 ,随着体重指数 (BMI)的增加 ,瘦素受体密度肥胖组和超重组与正常组比较差异十分显著 (P <0 .0 1) ,肥胖组与超重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1) ;而受体与瘦素结合的能力没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三组间的解离常数 (Kd)值无差异 ,表明瘦素受体与配基结合的能力与BMI无关。从散点分布图可以看出 ,体重指数越大leptin受体的密度就越小 ,BMI与Bmax呈显著负相关 (r =- 0 .76 ,P <0 .0 1)。结论 :肥胖患者外周脂肪组织中leptin受体的表达减少与BMI密切相关 ,这提示体内存在着leptin受体水平下调而造成leptin耐受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肥胖 体重指数 瘦素耐受 放射配基
下载PDF
非特异性炎性介质在儿童支气管哮喘发病中的作用 被引量:1
16
作者 时宏珍 潘淮宁 +3 位作者 孙君江 刘家琴 张健宁 陈士垣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3期224-226,共3页
采用免疫分析对急性发作期支气管哮喘患儿、缓解期患儿及正常对照组血浆IL-2、sIL-2R、IL-4、IL-5、IL-8、TNFα、IgE等炎性介质水平进行测定;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技术(RT-PCR)对外周淋巴细胞I... 采用免疫分析对急性发作期支气管哮喘患儿、缓解期患儿及正常对照组血浆IL-2、sIL-2R、IL-4、IL-5、IL-8、TNFα、IgE等炎性介质水平进行测定;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技术(RT-PCR)对外周淋巴细胞IL-4、IL-5mRNA表达进行定量分析。结果发作期哮喘患儿血浆IL-2、sIL-2R、IL-4、IL-5、IL-8、TNFα和IgE水平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01),以IL-4、IL-5和IgE变化最为明显,缓解期均明显下降,但IL-4、IL-5及IgE水平仍高于正常水平(P<0.01)。发作期哮喘患儿外周淋巴细胞IL-4、IL-5mRNA表达增强,治疗缓解后减弱,同时血浆IL-4、IL-5分别与IL-4、IL-5mRNA呈明显正相关关系(r1=0.67,P<0.001;r2=0.74,P<0.001)。结果:哮喘发作期血浆多种炎性介质水平显著升高、缓解后明显下降,提示非特异性炎性介质的释放与哮喘的发作密切相关。外周淋巴细胞IL-4、IL-5强表达以及血浆IL-4、IL-5高水平,提示哮喘发作期TH2亚群的激活;同时IL-8和TNFα的升高表明中性粒细胞和单核巨噬细胞可能参与了哮喘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哮喘 细胞因子 白细胞介素 核酸 儿童
下载PDF
血清C反应蛋白在冠状动脉成形术后的变化 被引量:1
17
作者 杜同信 王自正 +4 位作者 王书奎 孙君江 傅雷 刘志忠 段宝祥 《中华核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46-47,共2页
目的 观察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 (PTCA)后血清C反应蛋白 (CRP)的变化。方法选择不稳定型心绞痛 (UA)患者 47例 ,用免疫放射分析法 (IRMA)分别测定PTCA术前、术后 48h及术后 1周血清CRP值 ,并随访 9个月内临床再狭窄发生率 ,比较再狭... 目的 观察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 (PTCA)后血清C反应蛋白 (CRP)的变化。方法选择不稳定型心绞痛 (UA)患者 47例 ,用免疫放射分析法 (IRMA)分别测定PTCA术前、术后 48h及术后 1周血清CRP值 ,并随访 9个月内临床再狭窄发生率 ,比较再狭窄组与无再狭窄组间血清CRP值 ,另 2 5例检测冠脉造影 (CAG)术前、术后 48h的血清CRP值作为对照。结果 PTCA术后 48hCRP较术前明显升高 (P <0 .0 1) ,而术后 1周CRP值和术前无差异 ,CAG术前、术后的CRP无明显变化。随访期间有 13例患者诊断为临床再狭窄 ,其术后 48hCRP较非再狭窄组明显增高 (P <0 .0 1)。结论 PTCA术后 48h血清CRP较术前增高 ,与PTCA术后远期临床疗效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冠状动脉成形术 血清C反应蛋白 PTCA 免疫放射分析
下载PDF
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粒系、粒单系集落刺激因子水平的观察 被引量:1
18
作者 陈书芬 孙君江 +1 位作者 时宏珍 朱亚珍 《天津医药》 CAS 1999年第8期487-488,共2页
关键词 肾功能衰竭 慢性病 GM-CSF G-CSF
下载PDF
肝炎后肝硬化患者血清IL-6测定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3
19
作者 沈敏宁 孙丹莉 +1 位作者 孙士其 孙君江 《中国误诊学杂志》 CAS 2003年第11期1678-1679,共2页
肝炎后肝硬化的发病机理与肝炎病毒侵袭肝细胞后导致的免疫应答及免疫调节紊乱有关.白细胞介素-6(IL-6)是由多种免疫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在调节免疫网络中起着关键作用.为了解肝炎后肝硬化患者血清IL-6的水平变化,笔者对78例慢性乙型病... 肝炎后肝硬化的发病机理与肝炎病毒侵袭肝细胞后导致的免疫应答及免疫调节紊乱有关.白细胞介素-6(IL-6)是由多种免疫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在调节免疫网络中起着关键作用.为了解肝炎后肝硬化患者血清IL-6的水平变化,笔者对78例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后肝硬化患者的血清IL-6作了检测,并分析其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硬化 血清 白细胞介素-6 血液 肝炎
下载PDF
甲状腺机能亢进患者骨钙素及白介素6水平的改变 被引量:2
20
作者 林艳丽 立彦 +1 位作者 王自正 孙君江 《放射免疫学杂志》 CAS 2001年第4期218-219,共2页
关键词 甲亢 骨钙素 IL-6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