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重庆大学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3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大体型凤头鸭屠宰性能及肉品质研究
1
作者
孙嘉珞
吴允
+7 位作者
戴网成
胡敏
毕瑜林
王志秀
江勇
陈国宏
白皓
常国斌
《中国畜牧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132-137,共6页
鸭肉以其独特的风味和丰富的营养价值深受消费者喜爱。为了探究如何在满足消费需求的同时保留当地品种的遗传多样性,本实验将润州凤头白鸭为母本、樱桃谷鸭为父本进行杂交,后代称为大体型凤头鸭(暂定名)。为了探讨大体型凤头鸭屠宰性能...
鸭肉以其独特的风味和丰富的营养价值深受消费者喜爱。为了探究如何在满足消费需求的同时保留当地品种的遗传多样性,本实验将润州凤头白鸭为母本、樱桃谷鸭为父本进行杂交,后代称为大体型凤头鸭(暂定名)。为了探讨大体型凤头鸭屠宰性能、肉品质及营养成分,本实验随机选取49日龄的大体型凤头鸭80只(公母各40只)进行屠宰性能、肉品质及营养成分的测定。结果表明:公鸭的体斜长、半潜水长、胫长显著高于母鸭;公鸭屠前活重、胴体重、全净膛重、全净膛率、屠宰率都显著高于母鸭;公鸭胸肌的脂肪含量显著低于母鸭,公鸭腿肌的蛋白含量显著高于母鸭;公鸭胸肌中的必需氨基酸、鲜味氨基酸、总氨基酸含量均显著低于母鸭,而腿肌中三者含量均显著高于母鸭;公鸭胸肌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必需氨基酸含量显著高于母鸭,腿肌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必需氨基酸含量显著低于母鸭;公鸭胸肌、腿肌中的铁含量显著高于母鸭。本研究结果表明,大体型凤头鸭体型介于润州凤头白鸭和樱桃谷鸭之间,公母间存在明显差异,这些结果为大体型凤头鸭的选育和种质资源开发利用提供了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体型凤头鸭
屠宰性能
肉品质
营养成分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变态前后花背蟾蜍蝌蚪消化器官大小及各型白细胞百分比的适应性变化
被引量:
16
2
作者
连丽燕
高慧清
+3 位作者
孙嘉珞
孙思琪
张琼文
张志强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1204-1210,共7页
以戈斯纳(Gosner,1960)分期表为标准,测定了28、38、42、44、45和46期野生花背蟾蜍(Pseudepidalea raddei)身体和消化器官的大小,并通过断尾或心脏穿刺采血技术,测定了各型白细胞的百分比及嗜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的比值(N/L的比值)的...
以戈斯纳(Gosner,1960)分期表为标准,测定了28、38、42、44、45和46期野生花背蟾蜍(Pseudepidalea raddei)身体和消化器官的大小,并通过断尾或心脏穿刺采血技术,测定了各型白细胞的百分比及嗜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的比值(N/L的比值)的变化。结果表明:体重、体全长及尾长随发育阶段先升后降,而重长比和体长则一直增加;小肠长度和湿重均在38期最高,后者显著高于42期;肝湿重从28期至45期逐渐增加,但46期时下降;嗜中性粒细胞的百分比45期显著高于38期,嗜酸性粒细胞的百分比44期显著高于42和45期;淋巴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的百分比及N/L的比值均不随发育阶段而变化。这些结果提示,花背蟾蜍蝌蚪能量获取器官和能量贮存器官的大小分别在变态高峰期和登陆前达到最大值,嗜中性粒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的比例变化有助于蝌蚪从水生过渡到陆地生活、完成变态发育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背蟾蜍
蝌蚪
淋巴细胞
嗜中性粒细胞
嗜酸性粒细胞
消化器官大小
原文传递
王锦蛇出生至1月龄白细胞百分比的变化模式及其适应意义
被引量:
10
3
作者
孙嘉珞
高慧清
+1 位作者
连丽燕
张志强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2246-2251,共6页
为探究王锦蛇(Elaphe carinata)胚后发育免疫系统的建立过程,为其健康养殖和疾病诊断提供基础生物学数据,在室温为(26±2)℃、相对湿度为70%~80%的条件下,每组5条幼蛇,连续监测了出壳组(0 d)、蜕皮组(出壳后7~10 d),灌喂鸡蛋液10 d...
为探究王锦蛇(Elaphe carinata)胚后发育免疫系统的建立过程,为其健康养殖和疾病诊断提供基础生物学数据,在室温为(26±2)℃、相对湿度为70%~80%的条件下,每组5条幼蛇,连续监测了出壳组(0 d)、蜕皮组(出壳后7~10 d),灌喂鸡蛋液10 d组(出壳后20 d)和20 d组(出壳后30 d),其体重、体长、重长比和血液中各型白细胞的百分比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从0 d至30 d,体重增加了20.37%,但无明显的组间差异(P>0.05);蜕皮组和灌喂10 d组的体长显著高于出壳组(P<0.05);重长比无明显的组间差异(P>0.05);嗜中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的百分比均无组间差异(P>0.05);单核细胞的百分比出壳组较高,灌喂10 d组较低,但无组间差异(P>0.05),而嗜酸性粒细胞的百分比灌喂10 d组高于出壳组(P<0.05);胚后发育30 d内,王锦蛇的体重和体长持续增加,各型白细胞在出壳时已发育完全,但随发育进程的推进,单核细胞的百分比表现出下降的趋势,而嗜酸性粒细胞的百分比则明显增加,这可能与开口后的食物刺激及基于它们的生活习性而导致的被咬伤的概率增加有关,提示在养殖过程中应先以流质食物灌饲为主,并避免将个体差异较大的幼蛇置于同一蛇箱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锦蛇
胚后发育
单核细胞
嗜酸性粒细胞
原文传递
题名
大体型凤头鸭屠宰性能及肉品质研究
1
作者
孙嘉珞
吴允
戴网成
胡敏
毕瑜林
王志秀
江勇
陈国宏
白皓
常国斌
机构
扬州大学动物科学与技术学院
扬州大学农业科技发展研究院
镇江市天成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出处
《中国畜牧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132-137,共6页
基金
财政部和农业农村部: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资助(CARS-42)
江苏省水禽产业技术体系(JATS[2021]326)
镇江市重点研发计划(现代农业)项目(NY2021026)。
文摘
鸭肉以其独特的风味和丰富的营养价值深受消费者喜爱。为了探究如何在满足消费需求的同时保留当地品种的遗传多样性,本实验将润州凤头白鸭为母本、樱桃谷鸭为父本进行杂交,后代称为大体型凤头鸭(暂定名)。为了探讨大体型凤头鸭屠宰性能、肉品质及营养成分,本实验随机选取49日龄的大体型凤头鸭80只(公母各40只)进行屠宰性能、肉品质及营养成分的测定。结果表明:公鸭的体斜长、半潜水长、胫长显著高于母鸭;公鸭屠前活重、胴体重、全净膛重、全净膛率、屠宰率都显著高于母鸭;公鸭胸肌的脂肪含量显著低于母鸭,公鸭腿肌的蛋白含量显著高于母鸭;公鸭胸肌中的必需氨基酸、鲜味氨基酸、总氨基酸含量均显著低于母鸭,而腿肌中三者含量均显著高于母鸭;公鸭胸肌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必需氨基酸含量显著高于母鸭,腿肌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必需氨基酸含量显著低于母鸭;公鸭胸肌、腿肌中的铁含量显著高于母鸭。本研究结果表明,大体型凤头鸭体型介于润州凤头白鸭和樱桃谷鸭之间,公母间存在明显差异,这些结果为大体型凤头鸭的选育和种质资源开发利用提供了理论参考。
关键词
大体型凤头鸭
屠宰性能
肉品质
营养成分
分类号
S834.2 [农业科学—畜牧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变态前后花背蟾蜍蝌蚪消化器官大小及各型白细胞百分比的适应性变化
被引量:
16
2
作者
连丽燕
高慧清
孙嘉珞
孙思琪
张琼文
张志强
机构
安徽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
出处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1204-1210,共7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1170379)
2016年安徽农业大学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项目资助
文摘
以戈斯纳(Gosner,1960)分期表为标准,测定了28、38、42、44、45和46期野生花背蟾蜍(Pseudepidalea raddei)身体和消化器官的大小,并通过断尾或心脏穿刺采血技术,测定了各型白细胞的百分比及嗜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的比值(N/L的比值)的变化。结果表明:体重、体全长及尾长随发育阶段先升后降,而重长比和体长则一直增加;小肠长度和湿重均在38期最高,后者显著高于42期;肝湿重从28期至45期逐渐增加,但46期时下降;嗜中性粒细胞的百分比45期显著高于38期,嗜酸性粒细胞的百分比44期显著高于42和45期;淋巴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的百分比及N/L的比值均不随发育阶段而变化。这些结果提示,花背蟾蜍蝌蚪能量获取器官和能量贮存器官的大小分别在变态高峰期和登陆前达到最大值,嗜中性粒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的比例变化有助于蝌蚪从水生过渡到陆地生活、完成变态发育过程。
关键词
花背蟾蜍
蝌蚪
淋巴细胞
嗜中性粒细胞
嗜酸性粒细胞
消化器官大小
Keywords
Mongolian toad (Pseudepidalea raddei) ~ tadpole
lymphocyte
neutrophil
eosino-phil
digestive organ size.
分类号
Q95 [生物学—动物学]
原文传递
题名
王锦蛇出生至1月龄白细胞百分比的变化模式及其适应意义
被引量:
10
3
作者
孙嘉珞
高慧清
连丽燕
张志强
机构
安徽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
出处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2246-2251,共6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1170379)
2016年安徽农业大学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201610364012)资助
文摘
为探究王锦蛇(Elaphe carinata)胚后发育免疫系统的建立过程,为其健康养殖和疾病诊断提供基础生物学数据,在室温为(26±2)℃、相对湿度为70%~80%的条件下,每组5条幼蛇,连续监测了出壳组(0 d)、蜕皮组(出壳后7~10 d),灌喂鸡蛋液10 d组(出壳后20 d)和20 d组(出壳后30 d),其体重、体长、重长比和血液中各型白细胞的百分比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从0 d至30 d,体重增加了20.37%,但无明显的组间差异(P>0.05);蜕皮组和灌喂10 d组的体长显著高于出壳组(P<0.05);重长比无明显的组间差异(P>0.05);嗜中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的百分比均无组间差异(P>0.05);单核细胞的百分比出壳组较高,灌喂10 d组较低,但无组间差异(P>0.05),而嗜酸性粒细胞的百分比灌喂10 d组高于出壳组(P<0.05);胚后发育30 d内,王锦蛇的体重和体长持续增加,各型白细胞在出壳时已发育完全,但随发育进程的推进,单核细胞的百分比表现出下降的趋势,而嗜酸性粒细胞的百分比则明显增加,这可能与开口后的食物刺激及基于它们的生活习性而导致的被咬伤的概率增加有关,提示在养殖过程中应先以流质食物灌饲为主,并避免将个体差异较大的幼蛇置于同一蛇箱中。
关键词
王锦蛇
胚后发育
单核细胞
嗜酸性粒细胞
Keywords
Elaphe carinata postembryonic development monocytes eosinophils
分类号
S865.32 [农业科学—野生动物驯养]
原文传递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大体型凤头鸭屠宰性能及肉品质研究
孙嘉珞
吴允
戴网成
胡敏
毕瑜林
王志秀
江勇
陈国宏
白皓
常国斌
《中国畜牧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变态前后花背蟾蜍蝌蚪消化器官大小及各型白细胞百分比的适应性变化
连丽燕
高慧清
孙嘉珞
孙思琪
张琼文
张志强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
16
原文传递
3
王锦蛇出生至1月龄白细胞百分比的变化模式及其适应意义
孙嘉珞
高慧清
连丽燕
张志强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
10
原文传递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