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90篇文章
< 1 2 3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Mg^(2+)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作用的研究 被引量:14
1
作者 孙圣刚 李小凤 童萼塘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CAS 1999年第5期261-262,共2页
目的 探讨镁离子(Mg2+ )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用线栓法建立脑缺血再灌注模型,观察Mg2+ 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对肿瘤坏死因子(TNF)和细胞粘附分子(ICAM)表达的影响。结果 Mg2+ ... 目的 探讨镁离子(Mg2+ )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用线栓法建立脑缺血再灌注模型,观察Mg2+ 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对肿瘤坏死因子(TNF)和细胞粘附分子(ICAM)表达的影响。结果 Mg2+ 治疗组和脑缺血再灌注组TNF和ICAM 表达较对照组明显增加,神经功能缺陷评分下降,但Mg2+ 治疗组和脑缺血再灌注组之间TNF和ICAM 表达无显著差异。结论 Mg2+ 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保护作用,但不影响TNF和ICAM 的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镁离子 脑缺血 再灌注损伤 药理
下载PDF
多发性硬化病因和发病机理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3
2
作者 孙圣刚 童萼塘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CAS 1995年第1期5-8,共4页
多发性硬化病因和发病机理的研究进展孙圣刚,童萼塘MS的病因和发病机理复杂,尽管有大量资料表明与病毒感染、免疫调节障碍、遗传倾向、环境因素等方面有关,均有待进一步证实,迄今尚无突破性进展。1988年Poser,复习了大... 多发性硬化病因和发病机理的研究进展孙圣刚,童萼塘MS的病因和发病机理复杂,尽管有大量资料表明与病毒感染、免疫调节障碍、遗传倾向、环境因素等方面有关,均有待进一步证实,迄今尚无突破性进展。1988年Poser,复习了大量文献之后提出了关于MS发病机理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发性硬化症 病因 病理
下载PDF
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血浆及脑组织TNF-α动态变化的观察 被引量:5
3
作者 孙圣刚 杜怡峰 +1 位作者 童萼塘 陈红辉 《脑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9年第4期193-195,共3页
目的:观察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血浆及胞组织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的动态变化。方法:建立大鼠急性不完全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应用放免法(RIA)测定血浆及脑匀浆内TNF-α含量。结果:缺血0.5h,再灌注3h血浆及胞匀浆TNF-α... 目的:观察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血浆及胞组织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的动态变化。方法:建立大鼠急性不完全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应用放免法(RIA)测定血浆及脑匀浆内TNF-α含量。结果:缺血0.5h,再灌注3h血浆及胞匀浆TNF-α开始明显升高,6h后TNF-α水平达到高峰,随后逐渐下降.但24h后血浆及脑匀浆TNF-α仍维持在较高水平。比较再灌注6h、12h、24h后脑匀浆与血浆TNF-α的水平,发现前者明显高于后者。结论:脑缺血再灌注过程中有TNF-α的升高,且脑组织内TNF-α含量明显高于血浆内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缺血 再灌注 肿瘤坏死因子 血浆 脑组织
下载PDF
大剂量免疫球蛋白治疗格格-巴利综合征(附15例报道) 被引量:5
4
作者 孙圣刚 童萼塘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CAS 1995年第2期89-91,共3页
15例格体-巴利综合征(GBS)患者于发病后7~49天(平均12天)接受静脉大剂量免疫球蛋白(IVIg)治疗,0.4g/kg/天,5天为一疗程。13例于治疗后3~17天(平均7天)临床症状改善,2例恶化,未发现严重不... 15例格体-巴利综合征(GBS)患者于发病后7~49天(平均12天)接受静脉大剂量免疫球蛋白(IVIg)治疗,0.4g/kg/天,5天为一疗程。13例于治疗后3~17天(平均7天)临床症状改善,2例恶化,未发现严重不良反应,我们认为IVIg治疗GBS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疫球蛋白 GB综合征 药物疗法
下载PDF
关于Tourette综合征几个问题的讨论 被引量:3
5
作者 孙圣刚 童萼塘 梅元武 《临床内科杂志》 CAS 2000年第2期85-86,共2页
关键词 秽语综合征 诊断 分型 治疗 病因
下载PDF
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脑组织TNF与ICAM表达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3
6
作者 孙圣刚 李小凤 童萼塘 《同济医科大学学报》 CSCD 1999年第6期489-491,共3页
为探索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发生与肿瘤坏死因子(TNF)和细胞粘附分子(ICAM)之间的关系,用线栓法复制脑缺血再灌注模型,观察不同再灌注时程脑组织内TNF和ICAM的表达。结果发现TNF和ICAM表达高峰分别出现在再灌注后12h和24h,与对照... 为探索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发生与肿瘤坏死因子(TNF)和细胞粘附分子(ICAM)之间的关系,用线栓法复制脑缺血再灌注模型,观察不同再灌注时程脑组织内TNF和ICAM的表达。结果发现TNF和ICAM表达高峰分别出现在再灌注后12h和24h,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提示TNF与ICAM参与了脑缺血再灌注继发的损伤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再灌注损伤 肿瘤坏死因子 脑缺血 ICAM
下载PDF
帕金森病治疗的新理念——连续多巴胺能刺激 被引量:7
7
作者 孙圣刚 吴艳 《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 2007年第6期317-320,共4页
左旋多巴是治疗帕金森病的金标准,但是长期应用后导致运动并发症。近年来研究表明,运动并发症的产生可能与纹状体多巴胺受体长期受到非生理性脉冲样刺激有关,从而提出帕金森病治疗的新理念——连续多巴胺能刺激。改变L-dopa药代动力学... 左旋多巴是治疗帕金森病的金标准,但是长期应用后导致运动并发症。近年来研究表明,运动并发症的产生可能与纹状体多巴胺受体长期受到非生理性脉冲样刺激有关,从而提出帕金森病治疗的新理念——连续多巴胺能刺激。改变L-dopa药代动力学特征和给予多巴胺受体激动剂是进行连续多巴胺能刺激的主要手段。连续多巴胺能刺激策略的初步应用显示了良好的临床疗效,但是长期临床疗效仍需要进一步确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连续多巴胺能刺激 治疗
下载PDF
U74006F对缺血前高血糖大鼠局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作用的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孙圣刚 梁直厚 梅元武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CAS 2000年第5期266-268,共3页
目的探讨U74006F对缺血前高血糖大鼠局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作用。方法线栓法建立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大鼠缺血前30分钟注射50%葡萄糖,使之处于高血糖状态,再灌注前静注U74006F(6mg/kg)。另设枸橼酸盐组... 目的探讨U74006F对缺血前高血糖大鼠局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作用。方法线栓法建立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大鼠缺血前30分钟注射50%葡萄糖,使之处于高血糖状态,再灌注前静注U74006F(6mg/kg)。另设枸橼酸盐组与对照组。然后比较3组大鼠梗死面积、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和脑组织病理改变。结果U74006F组梗死面积较枸橼酸盐组平均缩小64%(P<0.01),神经功能评分显著降低(P<0.05),病理改变明显减轻。对照组损伤程度也显著轻于枸橼酸盐组(P<0.05)。结论 高血糖可加重脑缺血再灌注损伤。U74006F对高血糖状态下大鼠缺血再灌注损伤有明显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U74006F 局部脑缺血 再灌注损伤 高血糖 治疗
下载PDF
帕金森病患者精神障碍的诊断标准——国立神经病及中风研究所、国立精神卫生研究所工作小组报告 被引量:3
9
作者 孙圣刚 肖海兵 《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 2007年第6期364-366,共3页
帕金森病伴发的精神障碍(PDPsy)目前尚无确切的诊断标准,本小组的目的就是回顾现有的PDPsy相关资料,在DSM-Ⅵ-TR标准的框架上,为PDPsy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制定一个临时的标准。幻觉和错觉为PDP- sy的典型特征,其预后不良,通常有3种转归,即... 帕金森病伴发的精神障碍(PDPsy)目前尚无确切的诊断标准,本小组的目的就是回顾现有的PDPsy相关资料,在DSM-Ⅵ-TR标准的框架上,为PDPsy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制定一个临时的标准。幻觉和错觉为PDP- sy的典型特征,其预后不良,通常有3种转归,即慢性精神病、住院疗养或者死亡。帕金森病的常用药物会诱导PDPsy的发病,但这并不是决定性因素。PDPsy与病理性路易小体、单胺能递质紊乱以及视觉空间处理缺陷有关。本临时诊断标准专属于PDPsy,它最大限度地包含了PDPsy的特征性症状、起病时间、症状持续时间、排他性诊断及其他伴随症状比如痴呆。虽然这个标准尚需要验证和提炼,但它划出了PDPsy的发病机制和临床治疗研究的起跑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精神病 诊断
下载PDF
银杏叶提取物防止帕金森病大鼠黑质细胞损伤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22
10
作者 曹非 孙圣刚 +4 位作者 曹学兵 王涛 梅元武 童萼塘 骆芳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217-219,共3页
目的 探讨银杏叶提取物防止帕金森病大鼠黑质细胞损伤的可能性。方法 通过帕金森病大鼠模型 ,采用 TUNEL法、 Nissl's染色、HE染色、旋转行为观察的方法 ,与对照组比较 ,观察模型成功后 EGb治疗 1 d、 5d、 1 0 d大鼠旋转行为及... 目的 探讨银杏叶提取物防止帕金森病大鼠黑质细胞损伤的可能性。方法 通过帕金森病大鼠模型 ,采用 TUNEL法、 Nissl's染色、HE染色、旋转行为观察的方法 ,与对照组比较 ,观察模型成功后 EGb治疗 1 d、 5d、 1 0 d大鼠旋转行为及黑质病理变化。结果  EGb组黑质凋亡细胞数、旋转圈数均较 PD组减少 ,HE染色结构均得到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银杏叶提取物 帕金森病 大鼠 黑质细胞损伤 实验研究 中药
下载PDF
银杏叶提取物在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保护作用 被引量:30
11
作者 胡波 孙圣刚 +2 位作者 梅元武 陈良怡 童萼塘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436-440,共5页
目的:研究银杏叶提取物(GbE)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皮质内自由基、氨基酸动态平衡的影响及其对原代培养的大鼠海马神经元内游离钙离子浓度([Ca^(2+)]i)的影响和特征。方法:采用高压液相色谱仪测量大鼠大脑皮质中氨基酸(Glu、Asp、GABA... 目的:研究银杏叶提取物(GbE)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皮质内自由基、氨基酸动态平衡的影响及其对原代培养的大鼠海马神经元内游离钙离子浓度([Ca^(2+)]i)的影响和特征。方法:采用高压液相色谱仪测量大鼠大脑皮质中氨基酸(Glu、Asp、GABA、Gly)的浓度;MDA和GSH-Px采用TBA法测量,SOD采用嘌呤法测量。使用显微荧光检测系统检测单个原代培养的海马神经元内游离钙离子浓度([Ca^(2+)]i)的变化和特征。结果:与非治疗组比较,GbE各浓度治疗组的缺血大脑皮质内Glu、Asp和MDA含量在各时间观察点(缺血3h、缺血再灌注1h和缺血再灌注2h)均明显降低(P<0.01或P<0.05),而SOD和GSH-Px含量则在各时间观察点均明显升高(P<0.01或P<0.05);GbE 10mg/kg、15mg/kg治疗组缺血大脑皮质内的GA-BA和Gly含量在各时间观察点均有所降低(P<0.05)。与GbE 5mg/kg治疗组比较,GbE 10mg/kg、15mg/kg治疗组大脑皮质内的Glu、Asp和MDA含量在各时间观察点较低(P<0.05),而GABA、Gly、SOD和GSH-Px含量则较高(P<0.05);GbE 10mg/kg治疗组与15mg/kg治疗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当向原代培养的神经元同时给予谷氨酸1×10^(-5)mol/L和GbE 25μg/ml 20s时所诱导的〔Ca^(2+)〕i明显低于单独使用谷氨酸1×10^(-5)mol/L所诱导的[Ca^(2+)]i变化,其峰值明显下降,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缺血 再灌注损伤 银杏叶提取物 自由基 氨基酸 游离钙
下载PDF
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对脑卒中后抑郁状态和神经功能缺损的治疗效应 被引量:16
12
作者 陈运平 梅元武 +2 位作者 孙圣刚 包敏 俞善纯 《中国临床康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0期18-19,共2页
目的:探讨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对脑卒中后抑郁患者抑郁状态和神经功能缺损的治疗效应。方法:脑卒中后抑郁患者32例为2002-01/2004-09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神经内科收治,所有患者脑卒中病程均>2个月,汉密顿抑郁量表(17... 目的:探讨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对脑卒中后抑郁患者抑郁状态和神经功能缺损的治疗效应。方法:脑卒中后抑郁患者32例为2002-01/2004-09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神经内科收治,所有患者脑卒中病程均>2个月,汉密顿抑郁量表(17项版本)评分均>17分,并排除既往有精神异常史者。32例患者随机抽签分为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组和对照组各16例,对照组仅给予常规治疗,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组在此基础上予以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以60%最大刺激强度刺激双侧额叶,每侧刺激30次,频率0.5Hz,每日一序列,连续治疗7d。两组治疗期间均停用抗抑郁药物。于治疗前、后观察两组汉密顿抑郁量表评分及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的变化,以及两组患者抑郁症状改善率。结果:按意向处理分析,32例患者均完成了治疗,治疗期间无显著不适应现象。①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组平均汉密顿抑郁量表评分治疗后较治疗前明显降低(25.9±5.2,15.4±6.7),较对照组治疗后评分也明显降低(22.4±7.1),治疗组自身前后比较及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t=4.97,3.43,P<0.01)。②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组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评分治疗后(12.6±4.6)较治疗前评分(18.3±4.8)明显降低(t=3.43,P<0.01),较对照组治疗后评分(16.6±4.7)也有所降低(t=2.43,P<0.05)。③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组治疗后抑郁症状改善有效率88%(14/16),对照组为12%(2/16)。两组有效率比较差异意义明显(χ2=31.64,P<0.01)。结论:0.5Hz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可改善脑卒中后抑郁患者的抑郁症状,减轻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且患者无特殊不适应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血管意外 抑郁 磁疗法 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 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 脑卒中后抑郁状态 治疗效应 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 汉密顿抑郁量表 抑郁患者
下载PDF
大鼠脑缺血再灌流后基质金属蛋白酶2和9的表达 被引量:12
13
作者 陈红兵 郭云良 +2 位作者 孙圣刚 童萼塘 金丽英 《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304-307,共4页
目的:探讨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流后基质金属蛋白酶(MMP)-2和-9(MMP-9)表达的变化规律与脑水肿的关系。方法:用线栓法制作大鼠左侧大脑中动脉阻塞再灌流模型(MCAO),用免疫组化技术分别观察脑缺血再灌流不同时间点MMP-2和MMP-9的表达。结... 目的:探讨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流后基质金属蛋白酶(MMP)-2和-9(MMP-9)表达的变化规律与脑水肿的关系。方法:用线栓法制作大鼠左侧大脑中动脉阻塞再灌流模型(MCAO),用免疫组化技术分别观察脑缺血再灌流不同时间点MMP-2和MMP-9的表达。结果:(1)脑缺血再灌流后24h可见MMP-2阳性细胞开始出现,3~7d时阳性细胞数达高峰,显色最深,至14d时仍有表达,略高于假手术组。(2)脑缺血再灌流后6h缺血区内MMP-9阳性细胞开始出现,12h明显增高,至2d达高峰,3d后阳性细胞数开始减少,至14d时恢复到基础水平,各相邻时间点比较差异显著。结论:脑缺血再灌流后,病变区MMP-2和MMP-9表达增加,二者在脑缺血再灌流后脑水肿方面起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质金属蛋白酶-2 大鼠 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流 MMP-9 MMP-2 大脑中动脉阻塞 免疫组化技术 阳性细胞 再灌流模型 变化规律 不同时间 基础水平 差异显著 脑水肿 细胞数 线栓法 24h 缺血区 出现 高峰
下载PDF
青壮年缺血性脑血管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的研究 被引量:25
14
作者 李汶霞 孙圣刚 +2 位作者 夏作理 王志新 和树芸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400-402,共3页
目的 探讨血清同型半胱氨酸 (Hcy)水平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关系。方法 研究对象为青壮年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 182例 ,分为 3组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49例 )、脑梗死急性期 (74例 )和脑梗死恢复期 (5 9例 ) ,正常对照组 38例。应用高效液... 目的 探讨血清同型半胱氨酸 (Hcy)水平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关系。方法 研究对象为青壮年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 182例 ,分为 3组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49例 )、脑梗死急性期 (74例 )和脑梗死恢复期 (5 9例 ) ,正常对照组 38例。应用高效液相色谱法 ,测定空腹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浓度 ,应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血糖、血脂 ;同时对脑梗死急性期患者进行病灶体积计算。采用 SPSS软件分析。结果 脑梗死急性期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显著高于脑梗死恢复期及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组 (P<0 .0 1) ;3组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P<0 .0 5~ 0 .0 1) ;血清 Hcy水平与病灶体积大小呈正相关 (r=0 .4 5 ,P<0 .0 5 ) ;高血压、糖尿病和高脂血症病史与血清 Hcy水平无明显的相关。结论 高 Hcy血症可能为青壮年缺血性脑血管病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且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能反映脑梗死急性期病灶的大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壮年 缺血性脑血管病 血清 同型半胱氨酸 脑梗死
下载PDF
银杏叶提取物抑制左旋多巴神经毒性作用实验研究 被引量:12
15
作者 曹非 孙圣刚 +6 位作者 王涛 刘昌勤 梅元武 陈吉相 曹学兵 童萼塘 骆芳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74-177,共4页
观察左旋多巴神经毒性作用 ,探讨银杏叶提取物、左旋多巴联合治疗帕金森病大鼠可行性。采用帕金森病大鼠模型 ,通过细胞凋亡、免疫组织化学、行为学、 Nissl染色方法 ,选择帕金森病大鼠模型成功后 l0 d、 l2 d、 l4d为观察时点 ,比较左... 观察左旋多巴神经毒性作用 ,探讨银杏叶提取物、左旋多巴联合治疗帕金森病大鼠可行性。采用帕金森病大鼠模型 ,通过细胞凋亡、免疫组织化学、行为学、 Nissl染色方法 ,选择帕金森病大鼠模型成功后 l0 d、 l2 d、 l4d为观察时点 ,比较左旋多巴 (L evodopa,L - dopa)治疗和银杏叶提取物 (Ginkgo biloba extract,EGb)、 L - dopa联合治疗(E- D组 )帕金森病大鼠的效果。结果 :与 L - dopa治疗组比较 ,E- D组大鼠黑质细胞凋亡数、旋转行为减少 ,而尼氏细胞计数、 b FGF蛋白表达则增加 (P<0 .0 5 )。表明 EGb可减轻 L - dopa的神经毒性作用 ,EGb、 L - dopa联合治疗帕金森病是可行的 ,且疗效优于单用 L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银杏叶提取物 帕金森病 细胞凋亡 左旋多巴 神经毒性作用 实验研究
下载PDF
ABCD评分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短期预后的急诊评估价值 被引量:22
16
作者 杜敢琴 孙圣刚 +2 位作者 富奇志 宋海乔 黄丽娜 《中国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193-196,共4页
目的评价ABCD评分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后7d和90d脑梗死发生的急诊评估价值。方法以2006—01~2007—06住院的TIA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其临床资料、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和磁共振血管成像(MRA)的检查结果,按ABCD评分标准... 目的评价ABCD评分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后7d和90d脑梗死发生的急诊评估价值。方法以2006—01~2007—06住院的TIA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其临床资料、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和磁共振血管成像(MRA)的检查结果,按ABCD评分标准完成评分。随访TIA后7d和90d脑梗死的发生率,并分析ABCD评分与TIA后短期脑梗死发生的关系。结果TIA后90d共35例(30.7%)发生脑梗死,其中24例(21.1%)发生于7d内;ABCD评分与TIA后7d和90d脑梗死发生之间有直线相关关系,ABCD评分越高,脑梗死的发生率越高(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ABCD评分(OR2.80.95%CI1.37~5.68,P=0.005)是TIA后7d脑梗死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ABCD评分(OR2.64.95%CI1.39~4.93,P=0.003)和DWI异常(OR5.84.95%CI1.08~31.66,P=0.041)是TIA后90d脑梗死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ABCD评分是急诊预测TIA短期预后的一种简单、有效的方法,结合DWI结果可以提高其对TIA后90d脑梗死的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缺血发作 短暂性 ABCD评分 脑梗死 预后
下载PDF
银杏叶提取物对培养的海马神经元内谷氨酸诱导钙信号的影响 被引量:17
17
作者 胡波 孙圣刚 +1 位作者 梅元武 童萼塘 《中国临床康复》 CAS CSCD 2002年第1期44-45,共2页
目的检测银杏叶提取物(ginkgobilobaextract,GBE)对谷氨酸升高培养的海马神经元内游离钙离子浓度(犤Ca2+犦i)的影响和特征。方法实验设计分3组(n=26),向细胞吹药各20s:①组1×10-5mol/L谷氨酸,②组同时1×10-5mol/L谷氨酸。25μ... 目的检测银杏叶提取物(ginkgobilobaextract,GBE)对谷氨酸升高培养的海马神经元内游离钙离子浓度(犤Ca2+犦i)的影响和特征。方法实验设计分3组(n=26),向细胞吹药各20s:①组1×10-5mol/L谷氨酸,②组同时1×10-5mol/L谷氨酸。25μg/mlGBE,③组即在②组回到基线后给1×10-5mol/L谷氨酸。结果①组犤Ca2+犦i明显升高,②组犤Ca2+犦i的变化明显变小,其峰值明显下降,且Phase1上升速度减慢,Phase2的时间也有所缩短,二相之间的平台期相对延长,③组出现与①组中相似的钙震荡表现,但Phase1和Phase2的时间均缩短,犤Ca2+犦i的变化稍低。结论GBE通过影响NMDA受体的活动。快速抑制谷氨酸诱导大鼠海马神经元内游离钙浓度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银杏叶提取物 脑损伤 保护作用 实验药理学 谷氨酸 胞内游离钙浓度 海马神经元
下载PDF
谷氨酸诱发培养的大鼠星形胶质细胞内钙升高的机制 被引量:11
18
作者 胡波 孙圣刚 +2 位作者 何立铭 张春光 童萼塘 《中国神经科学杂志》 SCIE CAS CSCD 2004年第1期24-28,共5页
目的  研究谷氨酸对纯化培养的大鼠星形胶质细胞的胞内钙信号的影响及受体作用机制。 方法  用显微荧光测量技术监测星形胶质细胞内钙信号的动态变化和谷氨酸对其的影响 ,观察阻断NMDA和 /或AMPA受体 ,谷氨酸对胞内钙信号影响的变化。... 目的  研究谷氨酸对纯化培养的大鼠星形胶质细胞的胞内钙信号的影响及受体作用机制。 方法  用显微荧光测量技术监测星形胶质细胞内钙信号的动态变化和谷氨酸对其的影响 ,观察阻断NMDA和 /或AMPA受体 ,谷氨酸对胞内钙信号影响的变化。 结果  谷氨酸明显升高胞内游离钙浓度 ,NMDA和AMPA受体拮抗剂、胞外钙离子浓度的降低及钙离子螯合剂均可不同程度地减弱其引发的胞内游离钙离子升高程度。 结论  谷氨酸通过多种途径影响星形胶质胞内钙信号 ,激活NMDA和AMPA受体是其中的重要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谷氨酸 大鼠 星形胶质细胞 细胞内钙升高 AMPA受体 NMDA受体
下载PDF
体外诱导扩增大鼠树突状细胞及其特性鉴定 被引量:14
19
作者 王云甫 孙圣刚 +5 位作者 何国厚 陈吉相 杨敬宁 李罗清 曹学兵 吴雄文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76-78,共3页
 目的: 体外诱导和扩增大鼠骨髓树突状细胞 (DC)的方法, 并进行生物学特性鉴定。方法: 将大鼠骨髓细胞培养 48h后, 去除悬浮细胞, 加入IL- 4和GM- CSF培养 2wk。在光镜和透射电镜下观察培养的DC的形态学特征。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DC表...  目的: 体外诱导和扩增大鼠骨髓树突状细胞 (DC)的方法, 并进行生物学特性鉴定。方法: 将大鼠骨髓细胞培养 48h后, 去除悬浮细胞, 加入IL- 4和GM- CSF培养 2wk。在光镜和透射电镜下观察培养的DC的形态学特征。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DC表面分子MHC-Ⅱ类分子、B7 -1、B7- 2的表达水平。将DC与同种异体T细胞混合培养, 采用MTT比色法测定不同细胞密度的DC刺激同种T细胞增殖的能力。结果: 培养的DC胞浆突起大而长, 呈树突状, 具有DC的典型形态。培养 2wk的DC表面MHC -Ⅱ类分子表达的阳性率为 74. 2%, B7- 1、B7 -2分别为 81%、76%。培养的DC具有明显刺激同种异体T细胞增殖的能力。结论: 将大鼠骨髓细胞经贴壁去除悬浮的细胞, 加入IL -4和GM -CSF培养, 可获得足量、较高纯度的DC, 为研究DC的功能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树突状细胞 细胞因子 MHC-Ⅱ类分子 共刺激分子
原文传递
银杏叶提取物治疗帕金森病大鼠的研究 被引量:15
20
作者 曹非 孙圣刚 +1 位作者 童萼塘 张敏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CAS 2003年第5期281-283,共3页
目的 观察银杏叶提取物 (EGb)治疗帕金森病 (PD)的效果 ,论证EGb治疗PD的可能性。方法 通过PD大鼠模型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HE染色、电镜及旋转行为检查的方法 ,观察模型成功后EGb(EGb组 )治疗 1天、7天、14天大鼠旋转行为及黑质病理... 目的 观察银杏叶提取物 (EGb)治疗帕金森病 (PD)的效果 ,论证EGb治疗PD的可能性。方法 通过PD大鼠模型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HE染色、电镜及旋转行为检查的方法 ,观察模型成功后EGb(EGb组 )治疗 1天、7天、14天大鼠旋转行为及黑质病理变化 ,并与对照组 (PD组 )比较。结果 EGb组酪氨酸羟化酶染色显著高于PD组 (P <0 0 5 ) ,旋转圈数、黑质bFGF蛋白表达均较PD组减少 (均P <0 0 5 ) ,EGb组黑质超微结构及HE染色结构损伤均减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银杏叶提取物 药物治疗 帕金森病 大鼠 黑质 细胞形态学 行为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