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纵隔海绵状血管瘤CT诊断探讨 被引量:12
1
作者 王耀程 魏经国 +3 位作者 白建军 孔新 郭炜 孙巧黎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2002年第6期581-583,共3页
目的 探讨纵隔海绵状血管瘤 (CHM )CT诊断。方法 回顾分析 5例CHMCT表现 ,3例行增强扫描。结果 位于前、中、后纵隔各 1例 ,纵隔多区域累及 2例。肿块密度均匀 3例 ,密度不均 1例 ,静脉石并钙化 1例。 4例边缘光滑锐利 ,1例边缘模糊... 目的 探讨纵隔海绵状血管瘤 (CHM )CT诊断。方法 回顾分析 5例CHMCT表现 ,3例行增强扫描。结果 位于前、中、后纵隔各 1例 ,纵隔多区域累及 2例。肿块密度均匀 3例 ,密度不均 1例 ,静脉石并钙化 1例。 4例边缘光滑锐利 ,1例边缘模糊 ;2例动脉期增强扫描肿块无强化 ,另 1例动脉期不均匀中度强化 ,延迟扫描均匀强化。结论 CHM多发生在前、后纵隔 ,点状钙化和静脉石具特征性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纵隔血管性肿瘤 计算机体层摄影 CT
下载PDF
肝炎肝硬化螺旋CT门静脉造影扫描延迟时间的合理选择 被引量:6
2
作者 李毅红 魏经国 +4 位作者 王耀程 梁国民 孙巧黎 宋立军 潘爱国 《第四军医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6期1493-1496,共4页
目的 应用时间—密度曲线选择正常人和肝炎肝硬化患者螺旋 CT门静脉造影的合理扫描延迟时间 .方法  2 0例正常人和 1 8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于第一肝门水平门静脉主干分叉以下 1 0 mm处行同层动态增强扫描 .造影剂量 1 .5m L· kg-... 目的 应用时间—密度曲线选择正常人和肝炎肝硬化患者螺旋 CT门静脉造影的合理扫描延迟时间 .方法  2 0例正常人和 1 8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于第一肝门水平门静脉主干分叉以下 1 0 mm处行同层动态增强扫描 .造影剂量 1 .5m L· kg-1 ,注射速率 3 m L· s-1 ,经外周静脉注射造影剂后1 5 s开始扫描 ,以后每隔 5 s扫描 1次 ,持续至 1 2 0 s.分别测量同一层面门静脉、肝脏的 CT值 ,并计算各点门静脉与肝脏的密度差 (P- L) ,描绘时间 -密度曲线 .结果 正常组与肝硬化组门静脉平均强化峰值分别为 (1 81± 34) Hu,(1 59± 2 9)Hu(P<0 .0 5) ,峰值到达时间分别为 (54± 7) s,(65± 9) s(P<0 .0 5) .肝脏平均强化峰值分别为 (1 1 8± 1 9) Hu,(96±1 3) Hu(P<0 .0 5) ,峰值到达时间分别为 (64± 9) s,(75±1 0 ) s(P<0 .0 5) .门静脉和肝脏密度差最大值两组分别为(9 0± 2 8) Hu,(73± 1 6) Hu(P<0 .0 5) ,其达到最大密度差时间分别为 (50± 7) s,(65± 3) s(P<0 .0 1 ) .结论 行肝脏螺旋 CT门静脉造影成像显示肝内门静脉分支 ,造影剂量为 1 .5m L· kg-1 ,注射速率为 3m L· s-1 ,正常人最佳扫描延迟时间为 40 s,肝炎后肝硬化患者最佳扫描延迟时间为 5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炎 肝硬化 螺旋CT 门静脉造影 扫描延迟时间 合理选择
下载PDF
肝内门静脉螺旋CT成像诊断肝炎肝硬化 被引量:6
3
作者 李毅红 魏经国 +4 位作者 王耀程 梁国民 孙巧黎 王新疆 潘爱国 《第四军医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440-443,共4页
目的 探讨螺旋 CT肝内门静脉血管成像对肝炎肝硬化 (L C)的诊断价值 .方法 对 2 6例 L C患者和 30例正常人进行螺旋 CT门静脉系统血管成像 ,采用造影剂量 1.5m L· kg- 1 ,注射速率 3m L· s- 1 ,层厚 3mm,床速 5 mm·s- ... 目的 探讨螺旋 CT肝内门静脉血管成像对肝炎肝硬化 (L C)的诊断价值 .方法 对 2 6例 L C患者和 30例正常人进行螺旋 CT门静脉系统血管成像 ,采用造影剂量 1.5m L· kg- 1 ,注射速率 3m L· s- 1 ,层厚 3mm,床速 5 mm·s- 1 ,重建层厚 2 mm,并进行最大密度投影血管重建 .在重建横断面图像上 ,于门静脉主干及其 1,2级分支、肝右前叶上段、肝左外下段门静脉分支分叉处总干近心端测量其血管短径 ,并计算各分级间比值 ,于脾门处测量脾静脉血管短径 .结果  5 6例均清楚显示门静脉主干及其右前上段、左外下段门静脉分支 .2 6例 L C螺旋 CT肝内门静脉血管成像 (spiralCT portography,SCTP)显示门静脉分支级数减少 ,多为 3,4级 ,正常对照组多为 4~ 7级 ,平均等级分分别为 2 .9± 0 .5 ,3.3± 0 .5 (P<0 .0 1) .门静脉主干及右 1,2级分支增粗 ,其短径分别为 (14 .6± 2 .3) mm ,(13.3± 2 .2 ) mm和 (9.8± 1.0 )mm,右前上段 3级以下分支变细、扭曲、僵直 ,呈“枯树枝”状 ,3级分支管径为 (6 .1± 1.2 ) mm,正常组门静脉主干、右 1,2级分支及右前上 3级分支管径分别为 (12 .3± 1.0 ) mm ,(10 .6± 1.6 ) mm,(8.7± 1.4 ) mm和 (6 .8± 1.3) mm,两组对比差异显著 (P<0 .0 5 ) ;L C组门静脉左支角部、矢状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硬化 螺旋CT 门静脉造影术 对比研究 诊断
下载PDF
内源性脂性肺炎的CT诊断探讨 被引量:5
4
作者 王耀程 孔新 +7 位作者 宋立军 郭炜 魏龙晓 魏经国 潘爱国 孙巧黎 梁国民 邬秋珍 《临床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352-354,共3页
目的 探讨内源性脂性肺炎的CT诊断。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 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内源性脂性肺炎的CT征象。结果 肿块样病变 2例 (右肺上叶 ) ,肿块密度低于胸壁组织 (≤ 2 0HU)。肺叶或肺段实变 2例 ,分别位于右肺上叶及左肺上叶 ,... 目的 探讨内源性脂性肺炎的CT诊断。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 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内源性脂性肺炎的CT征象。结果 肿块样病变 2例 (右肺上叶 ) ,肿块密度低于胸壁组织 (≤ 2 0HU)。肺叶或肺段实变 2例 ,分别位于右肺上叶及左肺上叶 ,实变区密度接近水样密度 (- 2~ 10HU)。肺叶不张 4例 ,分别位于右肺中叶、上叶及左肺上叶、下叶。病变肺组织肺泡内有大量泡沫细胞和间隔的纤维增生 ,2例有肉芽肿样改变。结论 内源性脂性肺炎多累及肺叶或肺段 ,可表现为肿块、实变或不张等多种征象 ,易误诊为结核、肿瘤等 ,最终诊断需依赖于病理组织学检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源性脂性肺炎 CT诊断 X线计算机体层摄影术 病变类型
下载PDF
CT引导下肺内病变穿刺活检的扫描技术和方法 被引量:1
5
作者 梁国民 宋立军 +2 位作者 孙巧黎 徐家宽 武毅红 《现代医用影像学》 2002年第6期262-262,共1页
关键词 CT引导 肺内病变 穿刺活检 扫描技术
下载PDF
螺旋CT胆道造影诊断肝内及肝外主胆管结石的评价
6
作者 王耀程 魏经国 +3 位作者 白建军 蒋向农 孙巧黎 宋立军 《现代医用影像学》 2001年第6期253-255,共3页
目的 :评价螺旋CT胆道造影诊断肝内及肝外主胆管结石的价值。材料与方法 :采用临床流行病学诊断试验的方法 ,对经手术、病理或ERCP证实的 40例螺旋CT胆道造影结果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螺旋CT胆道造影诊断肝胆管结石的特异度、敏感度、... 目的 :评价螺旋CT胆道造影诊断肝内及肝外主胆管结石的价值。材料与方法 :采用临床流行病学诊断试验的方法 ,对经手术、病理或ERCP证实的 40例螺旋CT胆道造影结果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螺旋CT胆道造影诊断肝胆管结石的特异度、敏感度、准确度均达到 90 %以上 ,明显优于B超。结论 :螺旋CT胆道造影诊断肝胆管结石的特异度、敏感度、准确度基本与ERCP相近 ,该技术拓展了肝内外胆管结石的诊断途径 ,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评价 肝内主胆管结石 肝外主胆管结石 螺旋CT 胆道造影诊断
下载PDF
CT在肺癌集束电极高温射频消融术中的应用
7
作者 宋立军 梁国民 孙巧黎 《中国新医药》 2003年第11期49-50,共2页
目的评价CT在集束电极高温射频消融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本组患者105例(男81例,女24例)。33-79岁,平均64岁,全组病例术前均经纤维支气管镜或经皮穿刺活栓诊断明确。采用以色列产ELSCINT 2400ELECT全身CT定位。RF-2000射频消融仪及可... 目的评价CT在集束电极高温射频消融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本组患者105例(男81例,女24例)。33-79岁,平均64岁,全组病例术前均经纤维支气管镜或经皮穿刺活栓诊断明确。采用以色列产ELSCINT 2400ELECT全身CT定位。RF-2000射频消融仪及可伸展集束电极消融。结果105例患者技术成功率为98.3%,总缓解率为82%。结论CT可对穿刺部位进行最佳选择。实时测量电极角度和深度,监视病灶内部变化情况。是集束电极高温射频消融术的最佳定位监测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集束电极 高温射频消融 术中 CT 患者 肺癌 诊断 内部 最佳选择 技术
下载PDF
现代医学影像科技师的机遇和挑战
8
作者 宋立军 魏经国 +1 位作者 梁国民 孙巧黎 《中国新医药》 2004年第4期133-134,共2页
自1895年伦琴发现X射线并用于医学影像成像以来,影像设备的开发、研制就成为探索求知医学领域的利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医学影像设备的发展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关键词 医学影像学 医学影像科技师 挑战 医学影像设备
下载PDF
腹部CT增强扫描的准备
9
作者 孙巧黎 梁国民 +1 位作者 宋立军 刘国力 《现代医用影像学》 2002年第5期201-201,共1页
关键词 腹部 CT 增强扫描 准备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