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36篇文章
< 1 2 3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亲历者孙振宇入世是中国改革开放进程中的里程碑 被引量:1
1
作者 孙振宇 孙冰 《中国经济周刊》 2018年第50期129-131,共3页
中国刚刚加入WTO的时候,国内对入世的批评声音非常大。一些学者与政府相关主管部门普遍存在担心,怕这是狼来啦。因为中方在入世协定中做了不少承诺,包括大幅度降低货物进口关税,开放服务贸易市场,修改相应的法律法规等等,这些都很有可... 中国刚刚加入WTO的时候,国内对入世的批评声音非常大。一些学者与政府相关主管部门普遍存在担心,怕这是狼来啦。因为中方在入世协定中做了不少承诺,包括大幅度降低货物进口关税,开放服务贸易市场,修改相应的法律法规等等,这些都很有可能给国内的企业和就业带来冲击,甚至会影响社会的安定团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革开放 入世 中国 孙振宇 里程 服务贸易市场 主管部门 进口关税
下载PDF
专访绿色化学领域青年学者——孙振宇教授
2
作者 《物理化学学报》编辑部 孙振宇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4-5,共2页
在传统化学、化工过程伴随着严重的资源浪费,并且对环境造成污染的大背景下,上世纪90年代初美国学者提出了绿色化学的概念,随后提出绿色化学十二条原则,迄今已被绿色化学界普遍接受。绿色化学可简单定义为减少或消除危险物质的使用和有... 在传统化学、化工过程伴随着严重的资源浪费,并且对环境造成污染的大背景下,上世纪90年代初美国学者提出了绿色化学的概念,随后提出绿色化学十二条原则,迄今已被绿色化学界普遍接受。绿色化学可简单定义为减少或消除危险物质的使用和有害物质、废弃物的产生的过程设计。它的理想是从源头上消除污染,使整个合成过程和生产过程对环境友好,不再使用有毒、有害的物质,不再产生和处理废弃物。本期我们有幸采访了国内绿色化学领域的青年科学家,《物理化学学报》青年编委孙振宇教授,为我们分享他的研究经历及对国内外绿色化学行业的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年科学家 物理化学学报 绿色化学 消除污染 青年学者 废弃物 环境友好 资源浪费
下载PDF
鞍钢8m弧半径小方坯连铸机提速实践
3
作者 孙振宇 那廷权 +3 位作者 李叶忠 唐雪峰 王成青 梁祥远 《鞍钢技术》 CAS 2024年第1期55-58,共4页
针对8 m弧半径小方坯铸机拉速低不能满足生产要求的问题,分析了影响铸机提速的主要原因,采取了增加结晶器长度,更新结晶器供水泵,更新二冷水嘴,增大二冷管径以及优化系统温度等措施,铸机拉速由2.8 m/min提高到3.5 m/min,铸坯质量合格率... 针对8 m弧半径小方坯铸机拉速低不能满足生产要求的问题,分析了影响铸机提速的主要原因,采取了增加结晶器长度,更新结晶器供水泵,更新二冷水嘴,增大二冷管径以及优化系统温度等措施,铸机拉速由2.8 m/min提高到3.5 m/min,铸坯质量合格率达到99.95%,实现了小方坯铸机高速稳定生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方坯连铸 拉速 结晶器 二次冷却
下载PDF
耐高温泡沫树脂低伤害均匀固砂技术
4
作者 匡韶华 吕民 +1 位作者 孙振宇 胡祎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3-60,共8页
针对常规泡沫树脂体系耐温性较差和辽河油田疏松砂岩稠油油藏化学固砂储层伤害大与有效期短的问题,以环氧树脂、酚醛树脂、疏水纳米SiO_(2)、硅烷偶联剂等为原料制得纳米改性树脂基液,然后加入固化剂、乳化剂、起泡剂、稳泡剂等添加剂... 针对常规泡沫树脂体系耐温性较差和辽河油田疏松砂岩稠油油藏化学固砂储层伤害大与有效期短的问题,以环氧树脂、酚醛树脂、疏水纳米SiO_(2)、硅烷偶联剂等为原料制得纳米改性树脂基液,然后加入固化剂、乳化剂、起泡剂、稳泡剂等添加剂制得泡沫树脂固砂体系。评价了该体系的固化温度、固砂强度、渗透性能、耐温性能和非均质多层注入性能;研发了配套的泡沫发生器,形成了耐高温泡沫树脂低伤害均匀固砂技术,并在辽河油田进行了现场应用。结果表明,泡沫树脂固砂体系的最优配方为:20%~30%树脂基液+8%~12%酚醛胺类固化剂+0.3%乳化剂OP-10+0.5%起泡剂有机硅表面活性剂+0.1%固体稳泡剂纳米SiO_(2)+0.1%聚合物稳泡剂聚乙二醇+57%~71%清水。该体系的起泡体积约为发泡前的7倍、半衰期大于20 min,可在35℃以上固化,固化后耐温可达280℃,既具有低温固化的特点,又具有耐高温的特点。在不同温度下固化的泡沫树脂固结岩心的抗压强度达到5 MPa以上,固砂强度高,满足疏松砂岩固砂强度的要求。对用0.25~0.42 mm石英砂制得的固结岩心的固砂渗透率达到4.8μm2,优于常规树脂固砂剂(1.9μm~2)。在非均质多油层中可明显防止高渗透层突进,改善固砂剂注入剖面,实现均匀固砂。现场试验取得良好的防砂效果,验证了该技术可实现均匀固砂和低伤害特性。利用泡沫树脂流体特性实现非均质多油层均匀固砂,达到了提高化学固砂效果和防砂有效期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学固砂 泡沫树脂 低温固化 耐高温 均匀固砂 泡沫发生器 辽河油田
下载PDF
基于病菌孢子捕捉和real-time PCR技术的田间空气中小麦白粉病菌孢子动态监测及病情估计模型研究
5
作者 王奥霖 商昭月 +8 位作者 张美惠 王贵 胡小平 徐飞 孙振宇 曹世勤 刘伟 范洁茹 周益林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9-56,72,共9页
利用Burkard定容式孢子捕捉器结合real-time PCR定量技术,分别对种植高抗、中感和高感白粉病小麦品种的田间空气中白粉病菌分生孢子浓度进行监测,结果表明,real-time PCR定量与传统的显微观察计数两种方法测得的孢子浓度呈显著正相关(P... 利用Burkard定容式孢子捕捉器结合real-time PCR定量技术,分别对种植高抗、中感和高感白粉病小麦品种的田间空气中白粉病菌分生孢子浓度进行监测,结果表明,real-time PCR定量与传统的显微观察计数两种方法测得的孢子浓度呈显著正相关(P≤0.01),且两种病菌孢子计数方法在同一抗性品种上监测到的孢子浓度动态相近。此外,两种方法测得的孢子浓度与各气象因子的相关性分析结果一致,空气中的白粉病菌孢子浓度主要与空气相对湿度显著正相关。在此基础上,利用两种方法测定的田间空气中白粉病菌孢子浓度分别建立了基于累积孢子浓度的田间病情估计模型。分析发现,基于两种孢子浓度测定方法建立的病情估计模型间无显著性差异,表明real-time PCR定量技术测定的孢子浓度在构建白粉病病情估计模型上具有一定可行性。该结果为real-time PCR定量技术与病菌孢子捕捉技术相结合用于小麦白粉病的监测和预测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白粉病 病菌孢子捕捉 实时荧光定量PCR 病原菌监测 病情估计模型
下载PDF
大跨度隧道预应力锚固体系协同承载的压力拱效应 被引量:2
6
作者 孙振宇 皇甫楠琦 +2 位作者 张顶立 李沐阳 王嘉琛 《铁道标准设计》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0-16,24,共8页
为研究大跨隧道锚固体系的协同承载机理,以压力拱效应为量化指标进行分析,根据围岩开挖应力分布特征,设置无支护开挖、单一预应力锚杆支护、预应力锚固体系联合支护3种工况,研究不同围岩条件在各工况作用下的压力拱动态演化机制。研究... 为研究大跨隧道锚固体系的协同承载机理,以压力拱效应为量化指标进行分析,根据围岩开挖应力分布特征,设置无支护开挖、单一预应力锚杆支护、预应力锚固体系联合支护3种工况,研究不同围岩条件在各工况作用下的压力拱动态演化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压力拱位置和厚度均受围岩条件影响,围岩条件越差,压力拱位置距隧道边界越远且厚度越大,不利于围岩稳定性控制;压力拱成拱系数变化趋势与切向应力一致,呈先增大后减小趋势,且切应力集中区域成拱系数大于1;预应力锚固体系作用下压力拱向隧道边界处移动,可有效控制围岩压力拱的继续发展,使压力拱更快达到稳定,并减小压力拱范围,优化压力拱形态,使其趋于“圆拱形”;预应力锚固体系对于围岩压力拱的影响效果优于单一锚杆支护,尤其是当围岩条件较差时,其协同承载效应更为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跨度隧道 预应力锚固体系 协同作用 压力拱 协同承载
下载PDF
加强辽宁省、市农业科研机构科技协同创新的实践与思考
7
作者 崔玥晗 孙大为 +1 位作者 宋晓东 孙振宇 《农业科技管理》 2024年第1期11-15,44,共6页
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主体协同合作是提升国家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近年来,辽宁省已经初步构建了具有辽宁特色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但随着经济快速发展、科技进步和体制变革,其在体制机制、结构和组织管理模式等方面仍存在一定的问... 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主体协同合作是提升国家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近年来,辽宁省已经初步构建了具有辽宁特色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但随着经济快速发展、科技进步和体制变革,其在体制机制、结构和组织管理模式等方面仍存在一定的问题。文章通过分析辽宁省、市两级农业科研机构的发展现状及在协同创新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强化顶层设计与制度创新、着力培育重大成果、加强人才队伍和平台建设、加大经费投入力度、探索激励机制与加强监督考核等推进辽宁省、市农业科研机构协同创新的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科研机构 农业科技 协同创新 辽宁省
下载PDF
隧道围岩大变形灾害特点与主动控制方法 被引量:4
8
作者 张顶立 孙振宇 陶伟明 《铁道标准设计》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9,共9页
隧道围岩大变形灾害控制一直是困扰工程界和学术界的关键难题。简要总结隧道围岩大变形控制领域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包括大变形分级与评价、围岩控制理念与技术等。研究提出,大变形灾害本质上是对围岩稳定性控制不当所致,主要包括围岩... 隧道围岩大变形灾害控制一直是困扰工程界和学术界的关键难题。简要总结隧道围岩大变形控制领域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包括大变形分级与评价、围岩控制理念与技术等。研究提出,大变形灾害本质上是对围岩稳定性控制不当所致,主要包括围岩失稳、结构失效及持续缓慢变形等3种模式,而灾害分级应从自然因素和工程因素等多维度出发,结合致灾机理及孕育条件,实现致灾可能性→灾害时效性→灾害危险性的科学预测。阐述了隧道围岩大变形灾害控制原理,提出大变形灾害控制应以关键结构层稳定性控制为核心,以刚度设计为手段,强调超前预支护与预加固的防坍塌与控变形作用,并通过协同锚固体系控制围岩急剧变形量,实行精细化全过程控制,形成围岩大变形灾害的协同控制关键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隧道工程 大变形灾害 分级方法 控制技术 协同支护
下载PDF
15%三唑酮喷施次数对小麦条锈病的防治效果 被引量:4
9
作者 王万军 贾秋珍 +2 位作者 曹世勤 孙振宇 张勃 《寒旱农业科学》 2023年第5期464-467,共4页
小麦条锈病是小麦生产上的最主要病害之一,三唑酮在小麦条锈病防治上具有极好的控病增产作用,但随着其长期施用,在天水地区小麦生产上已出现抗药菌株,导致防效偏低。为了给小麦条锈病的科学防治和三唑酮的合理高效使用提供技术支撑,在... 小麦条锈病是小麦生产上的最主要病害之一,三唑酮在小麦条锈病防治上具有极好的控病增产作用,但随着其长期施用,在天水地区小麦生产上已出现抗药菌株,导致防效偏低。为了给小麦条锈病的科学防治和三唑酮的合理高效使用提供技术支撑,在甘肃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甘谷试验站以感病品种冬小麦新冬43号为指示品种,开展了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不同喷施次数对小麦条锈病的田间防效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喷药次数对小麦条锈病的田间防效及指示品种的产量、千粒重、穗粒重有极显著的影响。与不喷药对照相比较,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药剂量1200 g/hm^(2)兑水675 kg喷施1次、喷施2次、喷施3次对小麦条锈病的田间终期防效分别为58.4%、83.6%、98.6%,折合产量分别为5000.0、5580.0、6080.0 kg/hm^(2),较不喷药对照分别增产58.23%、76.58%、92.40%,千粒重分别提高15.5%、32.4%、38.5%,平均穗粒重分别提高7.6%、10.7%、12.2%。认为选用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在小麦条锈病防治达标期(病叶率达到10%)时对小麦进行喷雾防治,间隔7 d喷1次,连喷3次,可达到极好的控病增产效果,值得在小麦生产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条锈病 喷药次数 三唑酮 杀菌剂 防效
下载PDF
小麦条锈菌ZS有性与无性菌系毒性差异初步分析 被引量:1
10
作者 贾秋珍 曹世勤 +5 位作者 张勃 孙振宇 王万军 黄瑾 骆惠生 李青青 《寒旱农业科学》 2023年第1期74-77,共4页
小麦条锈病是小麦生产上最主要的病害,条锈菌毒性不断变异是造成小麦条锈病频繁发生和小麦品种抗病性丧失的主要原因。对小麦条锈菌新菌系开展品种抗病性评价,并探明条锈菌有性菌系、无性菌系间的毒性差异,为科学、超前指导小麦抗病育... 小麦条锈病是小麦生产上最主要的病害,条锈菌毒性不断变异是造成小麦条锈病频繁发生和小麦品种抗病性丧失的主要原因。对小麦条锈菌新菌系开展品种抗病性评价,并探明条锈菌有性菌系、无性菌系间的毒性差异,为科学、超前指导小麦抗病育种和抗病品种的合理布局应用提供技术支撑。2017—2021年从454个小麦条锈菌有性菌系和1728个无性菌系中,获得ZS有性菌系35个和无性菌系167个,占比分别为7.71%和9.66%;其中已归类ZS-1、ZS-18、ZS-52类型中有有性菌系14个、无性菌系72个,占比分别为3.08%和4.17%。2022年选择ZS有性与无性菌系重要类型混合菌,对76个甘肃省内小麦生产品种进行苗期、成株期接种鉴定,结果发现,有性ZS菌系与无性ZS菌系对供试小麦品种苗期致病力分别为97.37%、92.11%,相对寄生适合度分别为0.3530、0.2487;成株期致病力分别为72.37%、71.05%,相对寄生适合度分别为0.3627、0.1840。表明有性菌系致病性和寄生适合度均高于无性菌系。建议在陇南越夏区,及早调整小麦抗病育种目标,以持续控制条锈病的发生流行,保障粮食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条锈菌 ZS有性菌系 ZS无性菌系 致病性 寄生适合度
下载PDF
国家区试冬小麦品种在甘肃陇南的田间抗条锈病性评价 被引量:1
11
作者 王万军 贾秋珍 +4 位作者 曹世勤 孙振宇 张勃 黄瑾 骆惠生 《寒旱农业科学》 2023年第4期344-349,共6页
为精准评价冬小麦品种田间对条锈病的抗性,科学指导抗病育种和抗病材料的合理应用。在位于甘肃陇南不同生态区的甘肃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甘谷试验站和汪川良种场两地,于2017—2020年,对122个国家区域试验品种进行了连续3 a的成... 为精准评价冬小麦品种田间对条锈病的抗性,科学指导抗病育种和抗病材料的合理应用。在位于甘肃陇南不同生态区的甘肃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甘谷试验站和汪川良种场两地,于2017—2020年,对122个国家区域试验品种进行了连续3 a的成株期抗条锈病性评价。结果表明,有WJ18-1等19个品种3 a两地均表现抗病,且抗性表现稳定,占供试品种的15.57%;WJ18-494等49个品种具有慢条锈特性,占供试品种的40.16%。绝大多数品种表现出差异性,菌源、环境是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区域试验品种 条锈病 评价 甘肃陇南
下载PDF
初支混凝土硬化特性与围岩流变耦合作用机制
12
作者 刘昌 张顶立 +3 位作者 孙振宇 张素磊 方黄城 李然 《工程力学》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63-75,86,共14页
喷射混凝土作为初期支护重要组成部分广泛应用于隧道工程。深埋软岩隧道开挖时,喷射混凝土硬化特性及围岩流变效应均于时间有关,使得围岩变形及结构受力错综复杂。基于此,该文建立了考虑喷射混凝土硬化特性与围岩流变效应的耦合解析模型... 喷射混凝土作为初期支护重要组成部分广泛应用于隧道工程。深埋软岩隧道开挖时,喷射混凝土硬化特性及围岩流变效应均于时间有关,使得围岩变形及结构受力错综复杂。基于此,该文建立了考虑喷射混凝土硬化特性与围岩流变效应的耦合解析模型,阐明了流变岩体隧道“支护-围岩”动态演化机制,分析了喷射混凝土设计参数、隧道工程参数及围岩流变特性等对“支护-围岩”动态作用的影响机制,并通过具体实例探讨了不同支护类型的时效支护特性。分析表明:喷射混凝土施作初期刚度较低,在围岩流变特性及开挖空间效应下围岩变形速率大,而喷射混凝土承担荷载较不考虑其硬化特性时要小,对于流变岩体隧道宜采用早强混凝土限制围岩早期变形;围岩流变荷载与喷射混凝土刚度均随时间逐渐增大,不考虑围岩流变效应会低估喷射混凝土对围岩变形控制效果及所承担荷载水平;型钢钢架+喷混支护体系刚度较大有利于限制围岩变形,格栅钢架+喷混支护刚度较小更利于围岩应力释放;隧道支护时机的选择应综合考虑围岩流变效应、支护类型、喷混硬化特性、隧道掘进速率的影响,进一步给出了不同支护类型的支护时机-掘进速度的极限关系曲线。研究成果可为类似隧道工程支护设计、施工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隧道工程 软弱围岩 流变效应 喷射混凝土硬化 "支护-围岩"动态作用机制
下载PDF
铁路隧道概率极限状态设计分项系数标定与讨论
13
作者 陈文博 张顶立 +2 位作者 孙振宇 陈旭 孟令赞 《铁道标准设计》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7-24,共8页
目前,我国结构设计规范中广泛采用以荷载和抗力分项系数代表概率可靠性的概率极限状态设计方法。然而,在Eurocode 7等岩土工程结构的设计规范及相关研究中,对荷载与抗力分项系数方法,即以一组固定分项系数来保证不同工况下工程结构可靠... 目前,我国结构设计规范中广泛采用以荷载和抗力分项系数代表概率可靠性的概率极限状态设计方法。然而,在Eurocode 7等岩土工程结构的设计规范及相关研究中,对荷载与抗力分项系数方法,即以一组固定分项系数来保证不同工况下工程结构可靠性提出质疑。基于多年来我国铁路隧道衬砌结构概率极限状态设计的研究成果与应用情况,进一步细化不同围岩分级、埋深和衬砌类型的分项系数标定,共标定28种工况下衬砌结构设计的分项系数;分别采用本文、《铁路隧道极限状态法设计暂行规范》和《铁路隧道设计规范》的衬砌结构可靠性与安全性评价指标,对京张高铁八达岭隧道8种工况下设计方案的安全性与可靠性进行对比分析,不同工况下的隧道衬砌结构设计可靠指标与安全系数差异较大,说明荷载与抗力分项系数方法在铁路隧道衬砌可靠性设计中的稳健性较差。建议在隧道设计规范层面应逐步开展基于概率可靠性地勘和计算两阶段的研究,并提出铁路隧道设计方法转轨的部分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路隧道 衬砌 设计规范 LRFD 分项系数标定 稳健性
下载PDF
甘肃省小麦品种叶锈病抗性鉴定及评价
14
作者 黄瑾 曹世勤 +4 位作者 孙振宇 张勃 贾秋珍 骆惠生 金社林 《寒旱农业科学》 2023年第10期941-946,共6页
小麦叶锈病是由专性寄生菌(Puccinia triticina)引起的主要小麦病害之一。选育并种植抗病品种是防控小麦叶锈病最经济、有效和安全的方法。为了掌握甘肃省小麦品种的抗叶锈特点,为全省小麦抗叶锈病育种、品种合理布局以及小麦锈病的综... 小麦叶锈病是由专性寄生菌(Puccinia triticina)引起的主要小麦病害之一。选育并种植抗病品种是防控小麦叶锈病最经济、有效和安全的方法。为了掌握甘肃省小麦品种的抗叶锈特点,为全省小麦抗叶锈病育种、品种合理布局以及小麦锈病的综合治理提供参考依据。2016—2017年度和2017—2018年度对1013份甘肃省小麦生产品种、高代材料、后备品种及抗源等不同小麦材料和33份甘肃省主栽小麦品种采用苗期室内接种和成株期田间接种的方法进行抗叶锈病性鉴定。结果表明,小麦种质资源中,苗期表现抗病的材料有301份,分布频率为31.19%;成株期表现抗病的材料380份,分布频率为44.92%。另外,筛选出10份全生育期抗叶锈病的材料,即2006-1-4-1-4-2-7-1-1-8、小黑麦CM-12、010-61-3-1-1、02-129-2-1-1-3-2-1、0439-6-5-1-1-1-1-2-1、9629-03A-3-2-1-1、09-104-1-3-1-1、01-29-7-1-1-2-1-3、SW-14和陇麦491。甘肃省主栽品种中,苗期表现抗病的有5份,分别为兰天22号、天选43号、天选67号、天选72号和中梁38号,分布频率为15.15%;成株期表现抗病的有12份,分别为陇中5号、天选46号和天选48号等,分布频率为36.36%。其中,中梁38号、天选67号和天选72号在全生育期表现出近免疫-中抗,未检测出对供试混合菌表现免疫的品种;此研究可为抗叶锈病鉴定材料在小麦育种中应用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叶锈病 品种(系) 抗病性鉴定 甘肃省
下载PDF
人工智能驱动下土木工程行业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15
作者 孙振宇 谯斓 王孟佳 《科技风》 2024年第13期1-3,共3页
人工智能已广泛地应用于人类和生活的各个方面,同时也是目前各领域的研究和应用热点,为土木工程行业带来了诸多机遇与挑战。为此,本文从工程建造、智能监管与运维、资源管理与优化等方面,结合铁轨病检测、BIM模型、人工智能神经网络构... 人工智能已广泛地应用于人类和生活的各个方面,同时也是目前各领域的研究和应用热点,为土木工程行业带来了诸多机遇与挑战。为此,本文从工程建造、智能监管与运维、资源管理与优化等方面,结合铁轨病检测、BIM模型、人工智能神经网络构建、隧道工程施工等具体事例探讨了人工智能对土木工程行业的促进作用,并从土木从业人员工作环境及效率、经济与社会发展、土木从业人员状况等方面分析其影响,最后对土木工程行业的智能化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木工程 人工智能 机遇与挑战 智能建造
下载PDF
台风过境期间辽河口滨海湿地水动力特征的数值模拟研究
16
作者 王煜嘉 孙振宇 +4 位作者 赵学凯 赵梓宇 弓耘 许慧 张明亮 《应用海洋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0-32,共13页
本研究基于FVCOM环流模型,耦合ECMWF背景风场和Jelesnianski台风经验模型形成合成风场,对9711台风“温妮”过境辽河口区域的水动力进行模拟研究。模型通过在动量方程、湍流方程中加入附加源项来表达盐沼植被对水动力的阻碍作用。使用研... 本研究基于FVCOM环流模型,耦合ECMWF背景风场和Jelesnianski台风经验模型形成合成风场,对9711台风“温妮”过境辽河口区域的水动力进行模拟研究。模型通过在动量方程、湍流方程中加入附加源项来表达盐沼植被对水动力的阻碍作用。使用研究区域实测的潮位、流速、流向等数据对水动力模型进行验证,模拟结果与实测数据吻合较好。结果表明:潮滩盐沼植被对台风过境期间的潮位变化无明显影响,但对流速具有显著的衰减作用,且芦苇对潮流的衰减作用大于盐地碱蓬植被,芦苇区的速度最大衰减率达81.43%。此外,台风路径变化对辽河口湿地海域的增减水及流速影响较大,台风强度越强,局部区域造成的风暴潮增水和流速也相应越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水文学 FVCOM 参数化台风模型 风暴潮 盐沼植被
下载PDF
6%戊唑醇悬浮种衣剂包衣对小麦条锈病的防治效果 被引量:1
17
作者 李培玲 金社林 +4 位作者 黄瑾 孙振宇 张勃 贾秋珍 李国权 《西北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638-642,共5页
旨在明确6%戊唑醇悬浮种衣剂包衣处理对小麦条锈病的防治效果,为小麦条锈病的防控提供参考.以小麦品种'铭贤169'为试验材料,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作为对照药剂,采用播前种子包衣法,测定6%戊唑醇悬浮种衣剂对小麦条锈病的防治效果... 旨在明确6%戊唑醇悬浮种衣剂包衣处理对小麦条锈病的防治效果,为小麦条锈病的防控提供参考.以小麦品种'铭贤169'为试验材料,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作为对照药剂,采用播前种子包衣法,测定6%戊唑醇悬浮种衣剂对小麦条锈病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供试药剂6%戊唑醇悬浮种衣剂对小麦出苗安全,对苗期小麦条锈病有较好的防效,6%戊唑醇悬浮种衣剂处理的防效均显著高于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P<0.05),达到88.35%以上.因此,6%戊唑醇悬浮种衣剂可在生产上作为小麦防治药剂进行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6%戊唑醇 悬浮种衣剂 种子包衣 小麦条锈病 苗期
下载PDF
铋纳米颗粒负载的氮掺杂石墨毡用于稳定高效的铁铬液流电池
18
作者 车航欣 高宇飞 +6 位作者 杨家辉 洪崧 郝磊端 徐亮 Sana Taimoor Alex WRobertson 孙振宇 《新型炭材料(中英文)》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31-141,共11页
铁铬氧化还原液流电池(ICRFB)是一种具有成本效益的可规模化储能系统,其利用资源丰富、低成本的铬和铁作为电解液的活性物质。然而,ICRFB存在Cr^(3+)/Cr^(2+)电化学活性低、负极易产生严重的析氢反应(HER)等问题。本文报道了一种简单的... 铁铬氧化还原液流电池(ICRFB)是一种具有成本效益的可规模化储能系统,其利用资源丰富、低成本的铬和铁作为电解液的活性物质。然而,ICRFB存在Cr^(3+)/Cr^(2+)电化学活性低、负极易产生严重的析氢反应(HER)等问题。本文报道了一种简单的合成策略,即通过自聚合和湿化学还原方法结合煅烧处理,在氮掺杂石墨毡(GF)表面沉积了非晶态铋(Bi)纳米颗粒(NPs),其作为ICRFB的负极材料时可展示出高效的电化学性能。生成的BiNPs与H+形成中间体,极大地抑制了HER副反应。此外,Bi的引入和GF表面的N掺杂通过协同作用显著提高了Fe^(2+)/Fe^(3+)和Cr^(3+)/Cr^(2+)的电化学活性,降低了电荷传递电阻,提高了反应传质速率。在不同的电流密度下,经25次循环,库仑效率仍高达97.7%。在60.0 mA cm^(-2)电流密度下,能量效率达到85.8%,超过了许多其他报道的材料。循环100次后容量达到862.7 mAh/L,约为GF的5.3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铬液流电池 BI 负极 氮掺杂 石墨毡
原文传递
韩江口及邻近海域夏季营养盐和溶解有机质的河口化学特征
19
作者 周枭 颜秀利 +5 位作者 孙振宇 余翔翔 王德利 黄邦钦 李炎 郭卫东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385-396,共12页
韩江三角洲(包括韩江、榕江和练江)为我国六大三角洲之一,但该海域生源要素的河口化学特征知之甚少.2010年夏季开展了韩江口及邻近海域营养盐、有色溶解有机质(CDOM)来源、分布及河口行为的初步调查.走航及断面温、盐分布显示,韩江口夏... 韩江三角洲(包括韩江、榕江和练江)为我国六大三角洲之一,但该海域生源要素的河口化学特征知之甚少.2010年夏季开展了韩江口及邻近海域营养盐、有色溶解有机质(CDOM)来源、分布及河口行为的初步调查.走航及断面温、盐分布显示,韩江口夏季存在南、北两个羽流区且水体层化明显.溶解无机氮、硝酸盐、硅酸盐与吸收系数(a 350)、类腐殖质荧光组分呈表观保守混合行为,而亚硝酸盐、铵盐、活性磷酸盐及类蛋白质组分随盐度波动较大.北羽流混合区硅酸盐河端外推值高于南羽流混合区,说明韩江流域硅酸盐风化作用强于榕江流域.北羽流混合区a 350以及类腐殖质组分的河端外推值高于韩江干流及入海口,表明在河口低盐度区存在添加作用.与东南沿海其他河流相比,韩江具有特征性的高硅酸盐∶溶解有机氮浓度比(1.9)和低CDOM丰度,人为影响程度相对较小,韩江口海域表现为潜在性磷限制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韩江口 营养盐 溶解有机质 光谱分析 河口行为
下载PDF
西北太平洋副热带海区一个气旋涡的三维结构、运动学及其亚中尺度特征
20
作者 方思敏 林宏阳 +3 位作者 胡致远 孙振宇 杨龙奇 胡建宇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425-434,共10页
利用厦门大学“嘉庚”号科考船于2019年3—4月在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逆流区收集的现场观测数据,结合卫星遥感资料与漂流浮标数据,分析该区域一个气旋涡(编号CE2)的三维结构、运动学及其亚中尺度特征.结果表明:1)CE2涡旋在表层约呈椭圆形,... 利用厦门大学“嘉庚”号科考船于2019年3—4月在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逆流区收集的现场观测数据,结合卫星遥感资料与漂流浮标数据,分析该区域一个气旋涡(编号CE2)的三维结构、运动学及其亚中尺度特征.结果表明:1)CE2涡旋在表层约呈椭圆形,其影响范围随着深度的增大向北侧收缩,最大影响深度约400 m;2)热成风关系在CE2涡旋范围内存在显著的尺度依赖性;3)涡中心与边缘因亚中尺度过程活跃程度不同而呈现尺度依赖性动能和相反的动能波数谱特征;4)漂流浮标轨迹分析显示涡旋边缘存在明显的物质输运“泄漏”现象.上述结果对传统中尺度涡旋现象进行了基于实测资料的观测补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尺度涡旋 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逆流 三维结构 亚中尺度特征 实测数据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