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瘢痕组织中肥大细胞变化的观察 被引量:2
1
作者 孙本善 李玉霞 杨果凡 《中国美容整形外科杂志》 CAS 1991年第Z1期35-37,共3页
观察30例瘢痕组织,7例正常皮肤组织的肥大细胞变化,采用醛品红一橙黄及爱尔新蓝一沙红组织化学染色法,用网形测微器进行计数,瘢痕组织中肥大细胞数明显高于(P<0.05)正常皮肤13倍,瘢痕组织的形成与肥大细胞密度增多,幼稚型多,脱颗粒... 观察30例瘢痕组织,7例正常皮肤组织的肥大细胞变化,采用醛品红一橙黄及爱尔新蓝一沙红组织化学染色法,用网形测微器进行计数,瘢痕组织中肥大细胞数明显高于(P<0.05)正常皮肤13倍,瘢痕组织的形成与肥大细胞密度增多,幼稚型多,脱颗粒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增生性瘢痕 肥大细胞
下载PDF
增生性瘢痕组织中纤维联接蛋白(FN)的免疫组织化学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孙本善 李玉霞 +1 位作者 汪勇 杨果凡 《实用美容整形外科杂志》 1993年第4期169-170,218,共2页
用免疫组织化学ABC法对7例正常皮肤,35例增生性瘢痕组织的石蜡切片作FN标记。发现瘢痕组织中表皮细胞、纤维细胞、成纤维细胞、组织细胞、胶原纤维、网状纤维,FN呈阳性,染色较深。其产生的分泌均比正常皮肤明显增加。因此说明FN与创伤... 用免疫组织化学ABC法对7例正常皮肤,35例增生性瘢痕组织的石蜡切片作FN标记。发现瘢痕组织中表皮细胞、纤维细胞、成纤维细胞、组织细胞、胶原纤维、网状纤维,FN呈阳性,染色较深。其产生的分泌均比正常皮肤明显增加。因此说明FN与创伤愈合、瘢痕形成及挛缩有着一定的相关关系,并参与瘢痕的发生与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疫组织化学 纤维连接素 瘢痕
下载PDF
增生性瘢痕的组织化学研究
3
作者 孙本善 李玉霞 +2 位作者 刘晓燕 汪勇 杨果凡 《中国美容整形外科杂志》 CAS 1992年第2期92-94,112,共4页
组织损伤后,在修复过程中,胶原纤维过度沉积,形成搬痕。迄今它的发生发展尚未研究清楚。因此对瘢痕形成的预防及治疗缺乏有效方法。本文从组织化学方面研究瘢痕各组织成份变化,探讨瘢痕的演发,为瘢痕的防治寻找理论依据。
关键词 增生性瘢痕 增生性瘫痕 瘢痕形成 胶原纤维 过度沉积 损伤后 成纤维细胞 修复过程 正常皮肤组织 网状纤维
下载PDF
增生性瘢痕的超微结构研究
4
作者 孙本善 李玉霞 +4 位作者 孙业玉 王世贤 史静娴 杨果凡 陈宝驹 《实用美容整形外科杂志》 1993年第3期160-162,共3页
对15例增生性瘢痕,3例正常皮肤作了超微结构观察。显示瘢痕组织中存在多数肌纤维母细胞,胞质内有大量微丝,微管及电子致密斑。并见成纤维细胞,肥大细胞,微血管的内皮细胞、外皮细胞增生。从亚细胞水平探讨瘢痕的形成与演发。
关键词 增生性瘢痕 肌纤维母细胞 肥大细胞
下载PDF
生长因子与创伤愈合及瘢痕形成的关系 被引量:10
5
作者 刘贵堂 李玉霞 孙本善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CAS CSCD 2001年第12期83-,共1页
关键词 瘢痕形成 创伤愈合 生长因子
下载PDF
石蜡火棉胶双重浸透包埋法制作皮肤与瘢痕组织切片 被引量:1
6
作者 李玉霞 孙本善 郭宪生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1998年第2期119-119,共1页
石蜡火棉胶双重浸透包埋法制作皮肤与瘢痕组织切片李玉霞孙本善△郭宪生皮肤和瘢痕组织的结构与其他组织不同,具有自身的特殊性,尤其瘢痕组织的纤维成分多,细胞成分少,结构致密,与石蜡的相融性差,按常规制片技术难获满意结果。近... 石蜡火棉胶双重浸透包埋法制作皮肤与瘢痕组织切片李玉霞孙本善△郭宪生皮肤和瘢痕组织的结构与其他组织不同,具有自身的特殊性,尤其瘢痕组织的纤维成分多,细胞成分少,结构致密,与石蜡的相融性差,按常规制片技术难获满意结果。近年来,我们自行改进设计了石蜡火棉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肤 瘢痕 组织切片 石蜡 火棉胶 包埋法
下载PDF
S-100蛋白用于瘢痕组织中郎罕细胞的检测 被引量:1
7
作者 刘贵堂 李玉霞 孙本善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CSCD 2001年第9期83-83,共1页
关键词 瘢痕组织 S-100蛋白 郎罕细胞
下载PDF
显示皮肤微血管的透明标本法 被引量:1
8
作者 李玉霞 孙本善 +1 位作者 孟庆延 杨果凡 《中国美容整形外科杂志》 CAS 1991年第Z1期83-84,共2页
我们应用填充剂血管灌注、组织透明处理的方法,观察皮肤与皮瓣的微血管,获得了非常好的效果。本文重点介绍了皮肤透明标本的制作方法及制作体会。
关键词 透明标本 皮肤微血管
下载PDF
胎兔皮肤伤口愈合的病理学观察 被引量:6
9
作者 吴国强 柳大烈 +3 位作者 李耀辉 王彦 孙本善 李玉霞 《沈阳部队医药》 1999年第1期34-36,97,共4页
为研究胎兔皮肤伤口愈合的机理,对12只胎兔和36只成兔皮肤伤口愈合病理过程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胎兔皮肤伤口愈合快而迅速,伴有轻微炎症反应,伤口以网状纤维来修复,成纤维细胞中粗面内质网扩张成池;而成兔伤口主要由成纤维细胞和胶原... 为研究胎兔皮肤伤口愈合的机理,对12只胎兔和36只成兔皮肤伤口愈合病理过程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胎兔皮肤伤口愈合快而迅速,伴有轻微炎症反应,伤口以网状纤维来修复,成纤维细胞中粗面内质网扩张成池;而成兔伤口主要由成纤维细胞和胶原沉积,晚期成纤维细胞呈现肌成纤维细胞特征。上述结果提示,胎兔皮肤伤口具有与成兔不同的愈合方式,两种不同的成纤维细胞表型参与了两种愈合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伤口愈合 成纤维细胞 宫内手术 瘢痕
下载PDF
免疫球蛋白在增生性瘢痕及瘢痕疙瘩中的表达 被引量:5
10
作者 李玉霞 孙本善 刘贵堂 《实用美容整形外科杂志》 1998年第2期77-79,共3页
对35例增生性瘢痕、8例瘢痕疙瘩及7例正常皮肤用免疫组化(ABC)法进行免疫球蛋白IgG、IgA、IgM、IgE及C4的分析。本文试图从免疫学方面探讨瘢痕形成有关的免疫性因素。增生性瘢痕及瘢痕疙瘩中IgG、IgA、I... 对35例增生性瘢痕、8例瘢痕疙瘩及7例正常皮肤用免疫组化(ABC)法进行免疫球蛋白IgG、IgA、IgM、IgE及C4的分析。本文试图从免疫学方面探讨瘢痕形成有关的免疫性因素。增生性瘢痕及瘢痕疙瘩中IgG、IgA、IgM免疫球蛋白及补体C4的分布均沿胶原纤维方向沉积,在真皮乳头层血管周围及真皮胶原纤维间,特别在瘢痕结节处,结节内胶原周边较多,在细胞内也有。IgE主要沉积在肥大细胞内,染色均较深,量较多。而正常皮肤中IgA、IgG、IgE及C4也有不同程度沉积,但染色浅淡,数量少。结果表明,在增生性瘢痕、瘢痕疙瘩中免疫球蛋白沉积均比正常皮肤含量多,染色深,增生性瘢痕与瘢痕疙瘩中无明显差异。这些免疫球蛋白可能是DNA-抗DNA抗体复合物,这些复合物可来自血循环或是损伤后真皮抗核抗体与表皮抗原结合而产生,说明瘢痕的形成和发展与免疫性有关。证实瘢痕发病机理中有局限性免疫反应存在,亦即机体免疫系统在瘢痕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增生性瘢痕 瘢痕疙瘩 免疫球蛋白
下载PDF
用碱性磷酸酶染色显示皮肤及皮瓣的微血管 被引量:3
11
作者 李玉霞 孙本善 柳大烈 《沈阳部队医药》 1998年第4期373-373,共1页
血管内皮细胞具有较高的碱性磷酸酶(AKP)活性,可用此酶染色显示皮肤及皮瓣的微血管.不论开放或闭塞的血管均可清楚显现.弥补了血管灌注法的不足,为皮瓣的血供研究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
关键词 碱性磷酸酶染色 皮肤 皮瓣 微血管 血管内皮细胞
下载PDF
大肠癌超微结构、ras癌基因及粘液变化研究
12
作者 李向阳 王建清 +3 位作者 刘英山 孙本善 赵国清 刘景坤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6期436-439,共4页
用多种较先进技术对大肠癌进行研究。结果证明,(1)电镜下所观察到的癌细胞微绒毛粗大、密集、小根深埋在胞质顶部是大肠管状腺癌的超微结构标志。人体内癌细胞侵袭方式的微细形态变化与体外器官培养中所见相似。(2)ras癌基因P21检测,15... 用多种较先进技术对大肠癌进行研究。结果证明,(1)电镜下所观察到的癌细胞微绒毛粗大、密集、小根深埋在胞质顶部是大肠管状腺癌的超微结构标志。人体内癌细胞侵袭方式的微细形态变化与体外器官培养中所见相似。(2)ras癌基因P21检测,159例大肠癌中104例(65.4%)过量表达,提示大肠癌与ras癌基因活化有密切关系。5种单抗测试的122例中阳性率在83.4%~95.7%之间,说明大多数含有大肠癌肿瘤相关抗原。对提高诊断与治疗水平有重要作用。62例粘液腺癌和30例印戒细胞癌,硫酸粘液显著减少,唾酸粘液明显增多。后者为含羧基酸粘液的糖蛋白,有利于癌细胞脱离群体,向周围侵袭及扩散。(3)134例核仁组成区相关嗜银蛋白(AgNoR)定量检测,每个核颗粒数为13.05±1.48((?)±s)。未分化癌AgNOR量多(19.24),而乳头状腺癌、管状腺癌、粘液腺癌波动在10.56~11.83之间,提示AgNOR定量与大肠癌恶性程度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微结构 癌基因 大肠肿瘤
下载PDF
增生性瘢痕组织中细胞外基质变化的观察 被引量:1
13
作者 李玉霞 刘贵堂 孙本善 《沈阳部队医药》 1999年第4期309-310,共2页
为探讨增生性瘢痕组织中细胞外基质(ECM)的变化,对7例正常皮肤组织和35例增生性瘢痕组织用特殊染色和免疫组化方法观察ECM的多种成份,包括胶原纤维、纤维粘连蛋白(FN)、免疫球蛋白(Ig)及粘多糖等的变化。结果表明,增生性瘢痕组织中胶原... 为探讨增生性瘢痕组织中细胞外基质(ECM)的变化,对7例正常皮肤组织和35例增生性瘢痕组织用特殊染色和免疫组化方法观察ECM的多种成份,包括胶原纤维、纤维粘连蛋白(FN)、免疫球蛋白(Ig)及粘多糖等的变化。结果表明,增生性瘢痕组织中胶原纤维、网状纤维、粘多糖、FN及Ig均较正常皮肤明显增加。这些成份互相之间基本上均呈正相关关系,上述结果说明细胞外基质各成分在创伤瘢痕形成过程中起到不同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增生性瘢痕 细胞外基质
下载PDF
肥大细胞6种染色方法的比较
14
作者 李玉霞 孙本善 +2 位作者 柳大烈 王彦 汪勇 《沈阳部队医药》 1999年第3期281-282,共2页
肥大细胞参与免疫调节、肿瘤发生、血管生长等过程,而且在机体器官纤维化、创伤愈合及瘢痕形成过程中有重要作用,观察其质和量方面的改变对于临床诊断和科研均有重要价值。肥大细胞需用特殊染色方法显示。我们应用6种特殊染色方法,观察... 肥大细胞参与免疫调节、肿瘤发生、血管生长等过程,而且在机体器官纤维化、创伤愈合及瘢痕形成过程中有重要作用,观察其质和量方面的改变对于临床诊断和科研均有重要价值。肥大细胞需用特殊染色方法显示。我们应用6种特殊染色方法,观察皮肤与瘢痕组织中肥大细胞的变化,并通过对比观察摸索出更简便、更实用的方法。现总结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肥大细胞 染色方法 形成过程 器官纤维化 重要价值 免疫调节 创伤愈合 中性红 甲苯胺蓝 细胞分型
下载PDF
癌细胞侵袭行为形态的超微结构研究
15
作者 王建清 姜盛毅 +4 位作者 金玲 孙本善 王世贤 姜成梁 王大勇 《沈阳部队医药》 1995年第2期148-149,209,共3页
本文观察了胃癌、大肠癌及乳腺癌等癌细胞在人体标本中侵袭的超微结构变化。其侵袭方式与体外器官培养中所见的模型相似,主要以改变癌细胞自身固有形体,伸出微小伪足样胞质突起,沿间质细胞间隙浸润并释放胞质中的细胞器,造成有利于侵袭... 本文观察了胃癌、大肠癌及乳腺癌等癌细胞在人体标本中侵袭的超微结构变化。其侵袭方式与体外器官培养中所见的模型相似,主要以改变癌细胞自身固有形体,伸出微小伪足样胞质突起,沿间质细胞间隙浸润并释放胞质中的细胞器,造成有利于侵袭的环境,可能是肿瘤发生转移的形态学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癌瘤 超傲结构 转移 侵袭
下载PDF
郎格罕细胞的变化与瘢痕形成的关系
16
作者 李玉霞 柳大烈 +1 位作者 王彦 孙本善 《沈阳部队医药》 2001年第4期382-382,共1页
郎格罕细胞(Langerhans cell,LC)来源于骨髓,是一种具有重要免疫功能的细胞,存在于体表各部及内脏中,尤以皮肤为多。有关皮肤和皮肤病中LC存在的情况已有许多研究。本文试图从瘢痕组织中LC的密度及形态变化来探讨其与瘢痕形成的关系。1... 郎格罕细胞(Langerhans cell,LC)来源于骨髓,是一种具有重要免疫功能的细胞,存在于体表各部及内脏中,尤以皮肤为多。有关皮肤和皮肤病中LC存在的情况已有许多研究。本文试图从瘢痕组织中LC的密度及形态变化来探讨其与瘢痕形成的关系。1 材料与方法1.1 取经病理证实的面部皮肤增生性瘢痕组织20例,重睑手术切取的正常眼睑皮肤5例。全部标本用10%甲醛固定。石蜡包埋,切片厚5μm,进行HE染色和S-100蛋白检测(S-100抗体及ABC试剂盒为Daka公司产品)。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郎格罕细胞 瘢痕形成 面部皮肤增殖性瘢痕 免疫细胞
下载PDF
瘢痕组织中肥大细胞的光电镜观察
17
作者 刘贵堂 李玉霞 孙本善 《实用美容整形外科杂志》 2003年第6期336-336,共1页
关键词 瘢痕组织 肥大细胞 光电镜 手术 HE染色
下载PDF
石蜡火棉胶双重浸透包埋法制作皮肤与瘢痕组织切片
18
作者 李玉霞 孙本善 郭宪生 《沈阳部队医药》 1998年第3期261-261,共1页
皮肤和瘢痕组织的结构具有自身的特殊性,尤其瘢痕组织的纤维成份多,细胞成份少,结构致密,与石蜡的相融性差,按常规制片技术难获满意结果。近年来,我们改进设计了石蜡火棉胶双重浸透包埋法制作皮肤与瘢痕组织切片,使操作容易,切... 皮肤和瘢痕组织的结构具有自身的特殊性,尤其瘢痕组织的纤维成份多,细胞成份少,结构致密,与石蜡的相融性差,按常规制片技术难获满意结果。近年来,我们改进设计了石蜡火棉胶双重浸透包埋法制作皮肤与瘢痕组织切片,使操作容易,切片完整,厚薄均匀,染色清晰,提高了制片质量,并可制作连续切片。现介绍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蜡火棉胶双重浸透包埋法 制作 皮肤切片 瘢痕组织切片
下载PDF
瘢痕组织成分的显示方法
19
作者 李玉霞 孙本善 杨果凡 《实用美容整形外科杂志》 1993年第4期177-178,共2页
关键词 瘢痕 组织成分 显示
下载PDF
一种简单实用的组织切片邮寄法
20
作者 李玉霞 孙本善 《沈阳部队医药》 1997年第6期551-551,共1页
邮寄病理组织切片,传统的方法是将蜡片裱贴于载玻片上进行染色,待封固树胶干透再用木盒封装邮寄。近年来我们改为将蜡片用滤纸裱贴邮寄,体会到这是一种切实可行的好方法。现介绍如下。
关键词 病理组织切片 体会 载玻片 方法 实用 滤纸 染色 传统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