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复合式压力开关传感器 被引量:1
1
作者 孙海玮 牛军 +4 位作者 刘宏伟 陈信琦 郭丽娟 刘波 徐淑霞 《仪表技术与传感器》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6-8,共3页
介绍一种复合式压力开关传感器,可设置多路开关量限,提供系统上、下限和超限报警。描述机械式开关和压力传感器的相互关系,包括一体化的结构设计、传感器的温度补偿、控制电路。
关键词 压力开关 传感器 一体化
下载PDF
硅电容压力传感器敏感器件的研究 被引量:7
2
作者 张治国 褚斌 +6 位作者 李颖 孙海玮 祝永峰 林洪 刘沁 匡石 陈信琦 《微纳电子技术》 CAS 2004年第11期39-42,共4页
研制的硅电容压力传感器芯体采用微机械加工技术,加工精度高,易于批量化生产。结构上采用对称的差动电容形式,并将其封装在专用基座中,适用于中、微压力的高精度测量,可用于目前通用压力传感器的升级产品。
关键词 压力传感器 电容 升级 通用 批量 器件 微机械加工技术 封装 量化 基座
下载PDF
深度传感器的研制 被引量:4
3
作者 梁峭 孙海玮 +1 位作者 殷波 常胜利 《仪表技术与传感器》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B11期164-166,共3页
功能集成化和结构一体化逐渐成为新技术和新产品发展的主要趋势之一。深度传感器的研制就是通过技术创新,采用一体化结构设计,将压力传感器与机械式压力开关设计安装在同一压力腔体内,能同时感受动作压力并同时提供开关信号与深度信号... 功能集成化和结构一体化逐渐成为新技术和新产品发展的主要趋势之一。深度传感器的研制就是通过技术创新,采用一体化结构设计,将压力传感器与机械式压力开关设计安装在同一压力腔体内,能同时感受动作压力并同时提供开关信号与深度信号。该传感器为某型号产品配套研制,其研制流程涉及多门学科相互交叉的综合技术。其整机经过严酷的环境试验考核,具有抗振动,耐冲击等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压力传感器 机械式压力开关 一体化结构
下载PDF
动力装置压力开关的研制 被引量:2
4
作者 梁峭 孙海玮 +1 位作者 刘宏伟 刘波 《仪表技术与传感器》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2期17-18,共2页
为满足工业仪表使用需要,研制一种动力装置压力开关。该压力开关具有耐高温、抗振动、高过载的特性。整机采用金属膜片式结构,设计和研制使用多种金属和非金属材料,研制流程经过20多道工序,涉及多门学科相互交叉的综合技术。主要应用于... 为满足工业仪表使用需要,研制一种动力装置压力开关。该压力开关具有耐高温、抗振动、高过载的特性。整机采用金属膜片式结构,设计和研制使用多种金属和非金属材料,研制流程经过20多道工序,涉及多门学科相互交叉的综合技术。主要应用于液压、气压系统的压力/电信号转换。其性能指标高于常规使用的产品,满足高过载、抗振动、耐高温的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力装置 压力开关 高温 高过载
下载PDF
耐低温气象压阻传感器研制 被引量:2
5
作者 张娜 唐慧 +2 位作者 梁峭 刘剑 孙海玮 《传感器与微系统》 CSCD 2015年第8期119-120,130,共3页
介绍了一种耐低温气象传感器的制作方法,该传感器应用于航天环控系统,采用扩散硅压阻芯片、TO—8管座装配、硅凝胶封装,体积小、质量轻,对外界恶劣环境适应性强,使用温区在-55~95℃。测试结果显示:该传感器常温静态、高低温性能良好,... 介绍了一种耐低温气象传感器的制作方法,该传感器应用于航天环控系统,采用扩散硅压阻芯片、TO—8管座装配、硅凝胶封装,体积小、质量轻,对外界恶劣环境适应性强,使用温区在-55~95℃。测试结果显示:该传感器常温静态、高低温性能良好,低温性能甚至比国际产品更有优越性。制作工艺步骤简单、成本低,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压阻 TO—8 硅凝胶 传感器
下载PDF
压力开关传感器 被引量:2
6
作者 梁峭 孙海玮 郭丽娟 《微纳电子技术》 CAS 2007年第7期298-300,共3页
为了满足我国相关行业配套组件的迫切需要,研制了一种新型压力开关传感器。该传感器采用一体化结构设计,将小型压力传感器与机械式压力开关安装在同一压力腔内,共用同一个压力接口和信号接插件,能够同时提供阶跃量信号和连续量电信号。... 为了满足我国相关行业配套组件的迫切需要,研制了一种新型压力开关传感器。该传感器采用一体化结构设计,将小型压力传感器与机械式压力开关安装在同一压力腔内,共用同一个压力接口和信号接插件,能够同时提供阶跃量信号和连续量电信号。该压力开关传感器整机结构紧凑、精度、过载倍数和可靠性高,触点动作误差和温度系数小,整体性能均高于单一功能类的产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压力传感器 机械压力开关 一体化结构
下载PDF
基于RS485通信的新型水深测量组件
7
作者 周磊 孙海玮 +1 位作者 匡石 梁峭 《仪表技术与传感器》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24-26,共3页
以往的水深测量组件通常以模拟信号作为输出,但模拟信号存在抗干扰能力弱等缺陷,而数字信号可以弥补模拟信号的不足,数字化的传输与交换可以更好地融入计算机和互联网系统,实现产品的自动化和智能化。文中介绍的新型水深测量组件基于RS... 以往的水深测量组件通常以模拟信号作为输出,但模拟信号存在抗干扰能力弱等缺陷,而数字信号可以弥补模拟信号的不足,数字化的传输与交换可以更好地融入计算机和互联网系统,实现产品的自动化和智能化。文中介绍的新型水深测量组件基于RS485串口通讯进行数据传输,通过约定的通讯协议与上位机进行通讯,具有传输速率高、传输距离远、抗噪声干扰能力强等优点,并且该组件通过选用适当的压力敏感芯体,即满足了产品分辨率的要求,又保证了产品承受高倍过载负荷的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深测量 数字化传输 RS485通信
下载PDF
扩散硅多功能集成差压传感器 被引量:2
8
作者 唐慧 孙海玮 +4 位作者 刘宏伟 郑东明 张治国 陈信琦 郑永辉 《仪表技术与传感器》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7期6-7,共2页
传感器的智能化从数字运算上解决传感器的温度补偿、静压补偿问题,解决了以前静压无法补偿,仅靠工艺解决的难题;改变了温度补偿仅靠硬件电路的方式。大大提高了仪表的测量精度,达到0 1%和0 075%。增加了传感器输出的信息量,实现了传感... 传感器的智能化从数字运算上解决传感器的温度补偿、静压补偿问题,解决了以前静压无法补偿,仅靠工艺解决的难题;改变了温度补偿仅靠硬件电路的方式。大大提高了仪表的测量精度,达到0 1%和0 075%。增加了传感器输出的信息量,实现了传感器的智能化,这也是国际传感技术发展的方向。所研制的小型多功能压力传感器是利用微电子和微机械加工融合技术在尺寸仅为3 5mm×4 0mm的硅片上集差压敏感元件、静压敏感元件、温度敏感元件为一体、并将其封装在由金属膜片隔离密封的保护液中,具有可靠的密封性。利用数字补偿技术进行处理,可使其在-30~80℃的温度范围内,变送器精度达到0 1级。该传感器能够同时实现对现场中的差压、静压、温度变化的测量,静压和温度的测量数据可修正被测环境的差压输出信号,从而可提高差压传感器的精度,它是工业智能差压变送器的核心部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扩散硅 多功能 集成差压传感器 差压敏感元件 静压敏感元件 温度敏感元件
下载PDF
新型小型化水深测控组件研制 被引量:2
9
作者 徐淑霞 孙海玮 +5 位作者 梁峭 刘沁 张治国 常伟 陈琳 刘新 《仪表技术与传感器》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153-154,共2页
介绍了一种新型的小型化水深测量控制组件,该测控组件是由具有专利技术的高可靠长寿命机械式触点压力开关和数字式多量程深度传感器及通讯模块组成,组件系统的测量传感器采用全固态一体化硬封接结构,体积小于Φ50mm×70 mm,深度测... 介绍了一种新型的小型化水深测量控制组件,该测控组件是由具有专利技术的高可靠长寿命机械式触点压力开关和数字式多量程深度传感器及通讯模块组成,组件系统的测量传感器采用全固态一体化硬封接结构,体积小于Φ50mm×70 mm,深度测量误差小于0.3%FS,具有环境耐受力强、多参数测量的特点,通过控制软件可实现对测量参数的调控设定和测试结果的自动传输。该组件已成功用于某装备系统的航行深度测量和极限状态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压力开关 深度传感器 测控组件
下载PDF
响应面方法的硅刻蚀工艺优化分析(英文)
10
作者 付文婷 梁峭 +5 位作者 崔可夫 石天立 张娜 郑东明 唐慧 孙海玮 《强激光与粒子束》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46-50,共5页
利用响应面分析方法优化了用于压力传感器硅敏感芯体的刻蚀操作条件。主要考虑了温度、KOH浓度和腐蚀时间三个操作参数,将它们的范围分别设定为40~60℃,0.4~0.48mol/L和5~12.5h,并设定各向异性腐蚀速率为响应值。通过建立二次方模型,分... 利用响应面分析方法优化了用于压力传感器硅敏感芯体的刻蚀操作条件。主要考虑了温度、KOH浓度和腐蚀时间三个操作参数,将它们的范围分别设定为40~60℃,0.4~0.48mol/L和5~12.5h,并设定各向异性腐蚀速率为响应值。通过建立二次方模型,分析这些参数的单独影响以及多个操作条件之间对腐蚀速率的相互交叠作用。分析结果表明:模型可以精确预测99%的响应值,相比于腐蚀时间,溶液浓度和工作温度对刻蚀速率的影响更为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KOH各向异性 响应面分析方法 刻蚀速率 传感器
下载PDF
聚乙醇酸神经导管的降解和生物相容性研究
11
作者 孙海玮 白泽明 +1 位作者 李春辉 陶凯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43-449,共7页
目的观察聚乙醇酸(PGA)神经导管降解和生物相容性的相关性能和数据。方法2022年1月至2022年8月,北部战区总医院烧伤整形科将PGA神经导管浸泡在15 ml生理盐水中进行体外降解实验,实验周期为12周,每周测量浸泡液pH值并计算质量损失率。体... 目的观察聚乙醇酸(PGA)神经导管降解和生物相容性的相关性能和数据。方法2022年1月至2022年8月,北部战区总医院烧伤整形科将PGA神经导管浸泡在15 ml生理盐水中进行体外降解实验,实验周期为12周,每周测量浸泡液pH值并计算质量损失率。体外生物相容性实验有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将含有10%胎牛血清的DMEM培养基作为浸提介质,对照组为单纯浸提介质,将PGA神经导管浸泡在浸提介质中,在(37±1)℃下浸提(72±2)h。分别在24 h、48 h、72 h测量实验组与对照组pH值。将培养好的大鼠许旺细胞(RSC 96)分别用实验组和对照组72 h浸提液制成单细胞悬液,接种至96孔板中,进行噻唑蓝(MTT)实验,观察PGA神经导管对RSC 96增殖的影响。将RSC 96分别以实验组和对照组浸提液孵育24 h后进行Transwell实验,观察PGA神经导管对RSC 96迁移的影响。体内降解和生物相容性实验,共计24只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2只,于大鼠右后肢股二头肌和臀大肌之间钝性分离扩大肌间隙,将PGA神经导管(实验组)和Neurotube(对照组)包埋在间隙中,分别在术后2、4、8、12周进行大体观察对比、血常规、肝肾功能检查和组织学检查,评估PGA神经导管降解和生物相容性。采用SPSS 19.0软件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所得采用均数±标准差(Mean±SD)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组内及组间比较采用Turkey法,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PGA神经导管体外降解4周时降解率为(1.470±0.026)%,之后降解率逐渐加快,至12周时降解率为(32.180±0.040)%。前2周pH下降较慢,2周时pH值为6.200±0.061,在第3周时pH值明显下降至3.930±0.118,此后pH下降速度较慢,至12周时pH值为2.560±0.003。MTT和Transwell实验结果表明,PGA神经导管浸提液对RSC 96的增殖和迁移无影响,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体内降解包埋实验结果显示,术后2周,两组神经导管均表现出良好的支撑性,术后4~12周,两组神经导管开始逐渐变软、塌陷,但导管完整;血常规及肝、肾功能检查,在实验组和对照组同期两组比较、组内各时间点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4、8、12周解剖大鼠肝脏和肾脏形态结构无明显异常;组织学检测结果显示,两组大鼠导管周围肌肉组织无明显变性坏死,炎症细胞无明显浸润,肌肉组织形态未见明显异常。结论PGA神经导管生物在本实验条件下,体外可降解性及生物相容性良好,为下一步进行修复神经缺损实验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乙醇酸神经导管 周围神经损伤 降解 生物相容性 大鼠
原文传递
V形切口切除头皮下肿物的临床应用经验
12
作者 孙海玮 林枫 +2 位作者 郝春雨 王安娜 王洪一 《中华整形外科杂志》 CSCD 2023年第5期535-539,共5页
目的总结应用V形切口切除头皮下肿物的临床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8月至2021年12月北部战区总医院烧伤整形科收治的头皮下良性肿物患者的临床资料,肿物直径均大于3 cm且与周围组织粘连紧密,均应用V形切口切除肿物。术中沿设计线切... 目的总结应用V形切口切除头皮下肿物的临床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8月至2021年12月北部战区总医院烧伤整形科收治的头皮下良性肿物患者的临床资料,肿物直径均大于3 cm且与周围组织粘连紧密,均应用V形切口切除肿物。术中沿设计线切开头皮、掀起V形皮瓣并完整切除肿物,自切口尖端逐针缝合至张力适中位置,将头皮瓣平铺于创面上,切除多余的头皮组织并缝合,形成Y形切口。术后对皮瓣成活、并发症、切口瘢痕、切口周围头发生长及肿物复发情况进行观察和随访。结果共纳入20例患者,其中男12例,女8例;年龄(46.8±10.5)岁;病史(3.6±1.9)年;肿物直径(4.1±1.1) cm;皮脂腺囊肿8例,脂肪瘤5例,表皮样囊肿7例。术后18例皮瓣成活良好,2例皮瓣尖端表皮坏死,经换药后愈合。术后随访6~12个月,3例患者局部头皮感觉麻木,3~6个月好转;20例术区头皮平整,切口瘢痕无明显增生,视觉上瘢痕短,周围头发生长正常,肿物均无复发。结论 V形切口显露肿物相对容易,可以精确切除多余皮肤,术后头皮平整度及外观较好,是与周围组织粘连紧密、剥离困难的较大头皮下肿物较好的切口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修复外科手术 头皮下肿物 V形切口 直线切口 S形切口
原文传递
LncRNA TUG1在增生性瘢痕中上调并促进增生性瘢痕生物学进程的研究
13
作者 白泽明 周大鹏 +7 位作者 王洪一 张权 张彬柱 左娜 韩子阳 崔晓 孙海玮 黄悦 《中国美容整形外科杂志》 CAS 2023年第11期660-663,共4页
目的探究LncRNA TUG1在增生性瘢痕(hypertrophic scar,HS)中的作用机制。方法自2019年12月至2022年12月,北部战区总医院烧伤整形科用基因生物芯片技术检测TUG1在HS组织和正常皮肤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并采用Real-time PCR验证。提取HS中的... 目的探究LncRNA TUG1在增生性瘢痕(hypertrophic scar,HS)中的作用机制。方法自2019年12月至2022年12月,北部战区总医院烧伤整形科用基因生物芯片技术检测TUG1在HS组织和正常皮肤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并采用Real-time PCR验证。提取HS中的成纤维细胞(fibroblasts,FBs)分为两组,分别转染si-NC(对照组)和si-TUG1(si-TUG1组),采用Real-time PCR法检测TUG1的表达情况。采用Western blot实验检测下调了TUG1后FBs中基质金属蛋白酶-2(matrix metalloproteinase 2,MMP2)的表达水平变化。采用MTT实验分别检测转染后0、12、24、36、48 h的细胞活力;采用Transwell实验检测两组FBS的迁移能力。结果HS中TUG1的表达含量为(1.2600±0.1231)高于邻近正常组织的(0.7052±0.1035)(t=3.447,P<0.05)。成功下调HFs中TUG1的表达后(t=20.48,P<0.05),MTT实验结果显示,下调TUG1组的FBs的增殖速率较对照组降低(t=3.637,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ranswell实验结果发现,下调TUG1组的FBs迁移能力较对照组明显减弱(t=12.98,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Western blot实验结果表明,下调TUG1后,FBs中的迁移相关蛋白MMP2的表达水平下降。结论TUG1在HS中表达上调并通过促进FBs的增殖及迁移来促进HS的生物学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增生性瘢痕 长链非编码RNA TUG1 成纤维细胞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